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水结冰了》教科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4章第1节“水结冰了”。
主要内容涉及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和条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掌握水结冰的基本条件和特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活中水结冰现象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箱、冰格、水、色素、温度计、显微镜、投影仪。
学具:观察日记、记录表、画笔、颜料、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格制作彩色冰块,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水结冰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温度等特性。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冰块的外观、温度变化,讨论结冰的条件。
4.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
5. 实践操作学生利用温度计、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6. 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水结冰的现象,分析结冰的条件。
2. 答案作业答案包括结冰现象的描述、条件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水结冰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更多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了解其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板书设计:1. 水结冰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的特性2. 观察记录表冰块外观温度变化结冰条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实践操作的指导与安全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完整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水结冰了》,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的凝固现象,理解水在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物态转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从液态到固态(冰)的凝固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理解凝固是水分子运动减慢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凝固过程、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
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凝固过程中分子运动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笔、冰袋、热水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冰块,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冰是如何形成的。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冰的认识和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重点介绍凝固过程。
解释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凝固是水分子运动减慢的过程。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观察冰的形态,记录在温度计下冰的融化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融化成水时,温度保持不变。
4. 实验探究(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将冰块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冰融化速度的影响。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2. 凝固过程水分子运动减慢温度下降形成冰3. 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冰融化:温度上升,冰化为水水结冰:温度下降,水变为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冰箱内的冰块,记录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在冬天,河流会结冰?2. 答案:冰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因为冰融化吸收的热量用于打破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分子运动加快,温度相对稳定。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水结冰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水结冰了》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水的凝固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水的凝固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水的凝固过程,理解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水的凝固过程,理解冰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冰块、水、容器、温度计、实验记录表等。
2.场地准备:实验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水的性质,激发学生对水的凝固过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块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冰是怎么来的?水为什么会变成冰?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理解冰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水还有哪些状态变化?这些状态变化有什么特点?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水结冰了》
教学设计: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水结冰了》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水结冰的物态变化过程,认识冰点(0℃)的概念,以及水结冰所需的条件。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水冷却至结冰的过程,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使用温度计和冰箱等实验工具。
3.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4.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耐心、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水结冰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其条件。
•认识冰点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三、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准确记录数据。
•理解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和冰点的概念。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实验材料:烧杯、冰箱、温度计、清水、冰块、记录表等。
•学生活动手册。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水结冰的过程。
•动手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冷却至结冰的过程。
•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尝试解释原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明在冬天将一瓶水放在户外,第二天发现水变成了冰的故事。
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呢?”•提问引导:教师提问:“你们见过水结冰的情景吗?水结冰时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 新课教学•实验演示:•教师将一定量的清水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
•将烧杯放入冰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等待水结冰。
•学生观察并记录水在冰箱中冷却至结冰的过程,以及结冰时的温度。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水温有什么变化?水为什么会结冰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烧杯、温度计、清水和记录表。
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将清水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初始温度,并记录。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 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水结冰了》,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物质的变化”。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过程,以及冰的性质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冰的形成过程。
2. 认识冰的性质和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冰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冰的形成过程,观察和描述冰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盐、勺子、实验器材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向学生展示冰块,引导他们观察冰的外观、触感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水有什么关系呢?2.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冰为例,阐述冰的形成过程。
分析冰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冰与水的联系。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将热水倒入杯子,观察水蒸气的产生;将冰块放入盐水中,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实验结果。
4. 知识拓展讲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袋、冰雕等。
引导学生思考冰对环境的影响,如冰川融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冰的形成过程3. 冰的性质和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冰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冰雕。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冰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特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冰川融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及冰的形成过程。
2. 冰的性质和特点在教学中的深入讲解。
3. 实验环节的设计与操作,确保学生能够观察和理解实验现象。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精彩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水结冰了》,主要围绕物质的状态变化,特别是水的凝固现象进行探究。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如下:1. 认识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 探究水从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3. 了解凝固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掌握水结冰的凝固现象;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结冰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理解;2.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水结冰的凝固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试管、烧杯、温度计、搅拌棒等;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块、热水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水的三态;2. 新课导入:讲解水的三态,引导学生了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3. 实践探究:a. 分组实验,观察冰块融化、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凝固过程中能量的变化;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冰块融化、水结冰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凝固现象的理解;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水结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 水结冰:凝固现象;3. 能量变化:凝固过程中释放热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画出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b. 解释水结冰的凝固现象及其能量变化。
2. 答案:a. 画图见附件;b. 水结冰时,水分子排列有序,形成冰晶体,释放出热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水的三态、凝固现象及其能量变化。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提高实验效果;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思考凝固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条件以及冰的特性。
详细内容涉及水的三态转换过程、实验观察水结冰现象、探讨冰的形成原因及冰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凝固点;2. 知道冰的形成条件,理解冰的特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条件及特性。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实验观察水结冰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冰块、热水等);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冰、水、水蒸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水的三态变化;2. 讲解: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点、冰的形成条件及特性;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结冰现象,记录实验数据;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冰的形成原因;5. 举例:介绍冰的用途,如制冷、保鲜等;6.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画出水的三态变化图;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2. 水的凝固点:0℃;3. 冰的形成条件:温度低于0℃,水分子减缓运动,形成冰晶体;4. 冰的特性:透明、硬度大、密度小、熔点0℃。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水的三态变化、冰的用途。
答案:例如,夏天冰块使饮料变得凉爽(冰的用途),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水的三态变化)。
2. 课后实验:在家中尝试制作冰块,观察冰的形成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条件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冰的用途,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结冰了》教科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的概念以及水结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水的奇妙变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水结冰了》这一章节的内容。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其实已经为他们理解水结冰打下了基础。他们对于冬天的河水结冰、窗户上的冰花等现象都很有感触,这为接下来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兴趣基础。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凝固这一基本概念。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释放热量。这个概念对于理解季节变化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看水结冰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冬季河流结冰对交通和生态的影响。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在结冰过程中热量释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实验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结冰了》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水结冰了》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水的奥秘》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聚焦于水的凝固现象——结冰。内容包括:
1.认识水的三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2.探索水在低温下如何从液态变为固态,即结冰过程;
3.理解凝固是水在低温下释放热量的过程;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孩子们对水的三态变化的概念掌握得还不错,但对于凝固过程中热量释放这一难点,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困惑。我通过对比实验和图像资料进行解释,希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直观的教学工具,比如动画或模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年级科学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形态种类形成液态云、雨、雾、露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固态冰、雪、霜、冰雹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气态水蒸气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3、观察并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老师点拨:相同点:无色、无味、透亮不同点:水:无固定样子、会流淌、液体冰:固定样子、不流淌、固体4、拓展什么是汽化和凝固?老师点拨: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汽化。
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
(展示示意图)5、人们怎么利用冰满意生活的的需求?老师点拨:①保存海鲜②降温③冰雕④冷饮……四、课堂练习:推断下列说法正误1、水结冰后体积没变,质量变大。
()2、冰、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物质没变。
()3、冰可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4、冰是水遇冷后形成的晶体。
()5、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了转变。
()6、水在常温下蒸发,在0℃结冰,在100℃沸腾。
()五、拓展提高:怎么样制造冰花1、制作过程①选择一个器皿,样子可以是多样的。
在器皿中放满水,留意水可以有颜色,但不宜深色学生认真听,听后选择回答学生观察比较,填写活动手册,互相交流学生认真听学生回忆、查阅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课后可以制作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检测基本学问把握情况培育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冰装点生。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科学》中的第1课《水结冰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 理解水的凝固点,掌握冰的特性。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特性。
难点:水的凝固点的理解,冰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块进行导入,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感受冰的冷,引发学生对冰的好奇心。
2. 教学新课(1)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及其相互转化。
(2)水的凝固点讲解水的凝固点,让学生了解水在0℃时会结冰。
(3)冰的特性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冰的特性,如:透明、硬度大、冷等。
3. 例题讲解以冰的形成过程为例,讲解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将热水倒入杯子中,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记录温度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点:0℃3. 冰的特性:透明、硬度大、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
答案:如冰箱中的水结冰,原因是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
2. 作业题目:思考为什么冰块可以制冷?答案: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和冰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冰的特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保鲜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 水结冰了|教科版(2)
3、水结冰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烧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温度计1支。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杯是什么?(出示一杯热水)将它放在这个教室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水温慢慢下降)如果想让它的温度变得更低,我们有什么办法?(放入冰箱)2、这就是老师上节课放在冰箱里的水,你们瞧,它变成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结冰了。
(揭示课题)3、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二、对冰的观察1、同学们对冰的了解真是太全面了,老师这节课也给大家准备了冰,你们想怎样科学地观察它呢?(列举观察方法)2、同学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水,比较冰与水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结果写在维恩图中。
3、学生观察。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其他小组有没有需要补充或者质疑的?6、小结:冰与水的维恩图。
7、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三、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1、我们同学刚才在摸冰块的时候都感觉到很冷,这说明了什么,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水结冰了》,涉及教材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三节“水的三态”。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水的固态——冰的形成过程、性质以及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掌握冰的基本性质,了解水循环过程中的固态表现。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变化现象,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过程及水循环过程中固态表现的理解。
教学重点:冰的形成条件、性质及在自然界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雕、冰川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冰这种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冰的形成条件、性质以及冰在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冰川、冰雹等。
3. 实践操作:(1)将热水倒入杯子,观察水蒸气的产生,然后将杯子放入冰箱,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2)让学生观察冰块,描述冰的形状、颜色、硬度等,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4. 例题讲解:讲解冰的形成过程、性质及在自然界中的现象,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13 水结冰了2. 内容:(1)冰的形成条件:低温、水(2)冰的性质:透明、硬、冷(3)冰在自然界中的现象:冰川、冰雹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冰箱中冰的形成过程,描述冰的性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冰的形成条件、性质及水循环过程中固态表现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了解冰川融化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威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3《水结冰了》教案-3.水结冰了-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水结冰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预习成果,讨论水结冰的现象。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原理。
解决办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水的结冰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3.利用模型或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水分子在结冰过程中的排列变化。
4.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实验条件,重复实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水结冰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水结冰的原理和结冰后的性质变化。
-组织课堂活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讨论水结冰的现象。
5.教师引导总结,帮助学生将实验现象上升为科学知识,理解冰的熔点概念。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温度计、冰块等),计时器,电子秤,白板,投影仪。
2.课程平台:课堂管理软件,用于展示多媒体资源和进行课堂互动。
3.信息化资源:水的结冰现象视频,冰的微观结构图片,实验操作指导文档。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实验演示,实时数据监控,在线问答互动。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和查看图片,对水结冰现象有所了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水的性质和状态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水有初步的认识,知道水可以流动,是液态的。
但是,他们可能对水结冰的过程和原因不是很清楚,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需要注意安全性和操作规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结冰过程和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结冰过程和原因。
2.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结冰过程。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原因。
3.讲授法:教师对水的性质和状态变化进行讲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箱、观察容器、温度计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变成冰,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水的性质和状态变化,引出水的结冰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结冰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原因,教师引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其他状态变化,如蒸发、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水的结冰过程和原因。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水的结冰过程和原因。
教学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以上是根据您提供的标题“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撰写的一份详细复杂的教案文档,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水结冰了》,涉及教材第二章《物体的状态变化》的第三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过程,冰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冰与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理解冰的形成过程和性质,掌握冰与水相互转化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和验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过程及冰的性质。
教学重点:冰与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实验器材、PPT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触摸,引发他们对冰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介绍冰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冰与水相互转化的条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冰的形成过程及性质3. 冰与水的相互转化条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冰与水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说明转化条件。
答案:冰与水相互转化是物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冰融化成水需要温度高于冰点(0℃),水结冰需要温度低于冰点。
2. 课后实践: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身体验冰的形成和融化过程,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冰与水转化条件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冰的性质变化,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
知道凝固概念
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小组讨论实验结果 分享实验结论
观察冰块 交流讨论冰的现象 总结冰于水的不同 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冰是无 色、透明、有固定形状的
做练习题 汇总总结
师:对,温度降低,水会结冰,也就是 液体的水凝固成固体的冰。
完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再聚焦一下刚才那 个问题,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 么情况?
板书 设计
水结冰了 凝固 水(液体)→冰(固体) 水结冰:0℃ 形态:液态→固体(温度的变化) 结冰放热 结冰后体积变大 冰的特点:
作业 布置 教学 反思
回家在冰箱里放一杯水,第二天观察,和父母说一说水怎么变成冰的
学情
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水的特点,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见
分析 到冰,对冰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学生理解掌握冰的特点,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
与不同点并不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
道温度升降与热量变化的关系。在本课中,规范操作和准确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对学 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生:温度降低,水会结冰
教师指导与检测
出示 PPT 观看生活中结冰的现象,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从生活常见想象,引导学生 思考,引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看完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再聚焦一下刚 才那个问题,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 出现什么情况?
探索 结冰 概念 探索 水结 冰过 程中 的各 种变
探究 观察 并比 较水 与冰 的相 同点 与不 同点
教学
重点:观察冰的特点,水结冰过程中的温难点
教学
盛有碎冰块的烧杯、盛有纯净水的试管、一支温度计、一份食盐;几分盛有冰块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并且认识摄氏度。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水的凝固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的凝固过程和摄氏度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水的凝固现象,并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
2.让学生认识摄氏度,并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凝固现象和摄氏度的概念。
2.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凝固过程。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格、温度计、计时器、容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结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水的凝固现象,并解释摄氏度的概念。
然后,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凝固现象,并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水凝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水结冰了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
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
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
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
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
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
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 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 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不是冰,不一样。
(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
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冰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 维恩图的填写,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
叉的空白处。
【作业设计】
1. 当水的温度下降到()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A.3 ℃
B. 0℃
C.-3 ℃
2.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
可配图
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
B.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
C.可能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3. 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
A.会上升
B.不变
C.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