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三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三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体现对事物的理解;熟练使用各种感官对物质实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实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实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相关水的已有理解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体现对水的理解,熟练地使用各种感观对物质实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实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实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
实验记录单1张。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记录表一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相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相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
”,引出课题。
从谜语中能够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相关水的知识。
二、活动1、师:老师今天不但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
但是老师忘记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2、回顾观察方法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们能够用哪些观察方法去观察物品呢?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
3、出示实验要求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测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根据哪些特点分辨出来的。
展示实验记录表。
4、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实验结果的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了解注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学生回答。
5、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协助学生。
6、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数据实行分析。
杭州某学校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二次集体备课教案
杭州某学校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二次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水的性质、状态变化以及水的利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的循环过程,以及认识水的利用和保护。
本单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水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水的微观结构、水的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学生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循环过程,认识水的利用和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利用。
2.难点:水的微观结构、水的保护。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的利用和保护。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杯子、水、盐、冰块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我们生活中如何利用水?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和水的循环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水的三态变化特点。
5.拓展(10分钟)讲解水的微观结构,让学生了解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水的利用和保护,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022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探讨方法。 6.沟通方法。 7.课前的试验方法参考 试验要在前几天完成试验并记录。 方法一:打算两个大小、形态一样的透亮水杯,向两杯水中加
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 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 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留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试验效果), 视察并记录下试验现象。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打算: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 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视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 点?老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究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沟通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学问。(依据学生的回答适时 板书,留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逝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 势板书课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20 分钟) [材料打算:两个完全相同的透亮杯子、一片透亮塑料薄膜(或 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亮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 气时,老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视察壶嘴与白汽 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改变。 4.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第8页 共33页
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沟通。 3.老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探讨,做对比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背景分析:《水》是三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学生对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
他们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熟悉,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以前的科学课学习中,学生仅仅是用某一个感官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没有明确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
本课以水为载体,重点对“水是什么样的”进行探索研究。
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运用看、闻、尝的方法把水与其它液体进行比较,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
重点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技能,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感官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过程与方法1.运用感官认识水的性状,能用准确语言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2.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快速地将多种液体中的水鉴别出来,体会运用感官观察是常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2.在观察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3.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用感官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水的性状。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水是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不同形状的器皿、白醋2.分组材料:透明塑料瓶、牛奶、白糖水、白酒、水、干净的筷子、记录表实验表感官方法现象眼睛看鼻子嘴巴我观察到的水的特点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谈话:(出示一瓶白醋)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发言讲述:要想准确辨别出我们周围的东西,只靠看是不好下结论的,看只是观察的一种方法,你知道观察还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眼看、鼻子闻、嘴巴尝)(当学生说到“闻”的时候,及时演示“闻”的正确方法,提示学生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就去闻、去尝。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林润梅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5课。
教材用“水能溶解食盐和红糖”的话题引入,唤起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物质能否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从而开展探索活动“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出发,引出本课的主题“如果把物质不断地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它们能持续溶解下去吗”。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交流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哪些;其次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然后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量是否一样。
第三部分——研讨,在实验与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对比实验中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第四部分——拓展,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和糖放进水里会慢慢地溶化。
本课中使用的小苏打这种材料,学生很少接触,大都不清楚小苏打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本课学生将学到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发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对比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将养成细致观察,积极动手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一份(每组),小苏打一份(每组);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塑料小勺2个、小木块一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习目标描述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科学思维的培养。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并积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意识,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 3、师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互动,加深对比较水的多少的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对比观察法:对事物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科学
5、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问题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6、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如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霜和露的模拟实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搪瓷杯的温度需要更低。为此,在杯中的冰内不能再加水,而要加一些盐.当加入30%的食盐时,温度可降到-2℃左右。选用深色杯做实验,可以使外壁上的霜看得更清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上的小冰晶——霜,想一想霜是由什么变的?与露相比有什么不一样?(露是0℃以上形成的小水滴、冰晶。)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
学生猜测回答
单刀直入,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一、探究1
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展示图片)
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
教师点拨:
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开口水杯
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
(1)实验过程
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
②放置一段时间
③观察盒中变化
(2)研讨2
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1.水只有沸腾才能蒸发。( )
2.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 )
3.湿手变干、衣服晾干的缘由是水变成水蒸气跑了。( )
4.水蒸汽和水一样无色、无味、透明、看得见、摸得着。( )
5.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它们蒸发的快慢也一定相同。( )
6.水蒸气是水的一种形态,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
(二)问答题
1.怎样让衣服干得快些?
1.1《水到哪里去了》
课题
水到哪里去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科学探索:
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水》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水》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相关水的知识,二是识别水和其它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
展开相关水的知识的交流,学生使用网状图实行记录,能够协助他们将水的知识实行分类和梳理,提升处理信息的水平。
水在哪个袋中的活动,将调动学生使用感官和已有经验来识别水和别的物质,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丰富关于水的感性理解。
分类活动是在学生识别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
学生分类的的标准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结果。
教科书中将固体、液体、气体这个分类直接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期望学生对感性理解实行反思,注重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
同时,相关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也将在本单元和教科书其他单元的学习中持续地丰富和构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1、用网状图体现对事物的理解;熟练使用各种感官对物质实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实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标准实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相关水的已有理解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三、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6个标好序号的黑色塑料袋子、3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片树叶,分类记录纸。
四、教学过程课前互动: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让我们看看三(1)班的学生是不是纪律最好,最认真学习的!新课引入:3分钟同学们,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学生:水新课教学:一、欣赏美丽的水3分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水,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美丽的水》。
欣赏之后请同学回答“水能够化成什么?视频播放:欣赏美丽的水二、概括水的存有形式、用途和与生物的关系5分钟水美丽吗?它有各种各样的姿态,那水能够化成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水》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单元共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第1~4课从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改变,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这些知识生动有趣且与生活情境直接相关,但同时也是碎片化的。
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解释”“寻找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和“趣”。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三、教学策略(一)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认识框架。
在本单元中,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二)组织科学活动,注重方法教学。
本单元各课都有大量的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到的数据合理地迁移,形成相应概念。
首师大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说课稿及反思
首师大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说课稿及反思一、说教材《水》是首师大版(2019)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与水》的课文,采用大量的图片和图表,直观地展示水的性质、循环过程以及用途等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课将水的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水的奥秘和价值。
同时,课文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水循环现象、开展节水行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和理解。
在介绍水的用途时,特别强调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水的基本特性,如无色、无味、透明、流动性等。
-学生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利用感官探究物质的性质。
-学生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水和其他物质进行区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培养他们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水的基本性质与三态变化;*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水的用途与水资源保护。
2. 教学难点:* 理解水循环的复杂过程;* 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说学情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对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如水也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于水的性质、状态变化以及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2、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
但同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他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理解水的相关知识。
3、从学生的情感态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索欲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沸腾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7课。
本单元以“水”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认识水的各种形态、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水沸腾了》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水的沸腾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对水沸腾的过程和特点往往缺乏深入的认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水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和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奠定基础。
同时,这一课的实验探究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聚焦:通过提出“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水的沸腾。
2.探索: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预测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活动二,给水加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特点。
3.研讨: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特点,总结水沸腾的条件。
4.拓展:让学生思考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水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水的沸点是100℃。
2.理解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并且温度保持不变。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
2.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
3.能基于证据和推理,对水沸腾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水的沸腾现象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能以事实为依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和创新。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水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烧开水、煮饭等。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发明了蒸汽机等。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导语】⽔是地球上⼗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单元《⽔》教案:⽔到哪⾥去了 【教学⽬标】 科学概念⽬标 1.⽔在⼀定条件下会变成⽔蒸⽓。
2.⽔蒸⽓是⼀种⽆⾊⽆味的像空⽓⼀样的⽓体。
科学探究⽬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去哪⼉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标 1.尝试多⾓度、多⽅式解释⽣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意识到⽔在⼈们⽣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蒸⽓的⼀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到哪⾥去了”。
难点:1.区分“⽔蒸⽓”与“⽩汽”;2.明⽩⽔蒸⽓还是⽔。
【教学准备】 为学⽣准备:学⽣活动⼿册。
⼩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根橡⽪筋、⼀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聚焦:揭⽰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净的抹布、⿊板,⼀杯清⽔] 1.出⽰⼀杯清⽔,提问:这是⼀杯清⽔,⽔是我们⽣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年级我们就观察过⼀瓶⽔,你能说说⽔有哪些特点?教师⽤抹布蘸清⽔板书“⽔”,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的知识。
(根据学⽣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和⽔蒸⽓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点。
) 3.揭题:⿊板上的“⽔”消失了,提问:⽔到哪⾥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探索:⽔到哪⾥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根橡⽪筋、⼀个透明塑料盒、学⽣活动⼿册] 1.提问:⽔到哪⾥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结:哦,⽔变成⽔蒸⽓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说,我们在⽣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举例) 当学⽣将煮⾷物(或烧开⽔)时上⽅飘着的⽩汽理解为⽔蒸⽓时,教师出⽰课件(烧开⽔的图⽚或⼩视频),观察壶嘴与⽩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理解⽔与⽔蒸⽓之间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第8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上《水》单元教学设计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简析】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凝固、蒸发、融化)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
只要满足一点的条件,气液固三种物质的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通过学习食盐的溶解和蒸发食盐水获取食盐结晶,从而让学生明白,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
当物质的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发生变化或者是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时,其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变化前后是同一种物质,并没有产生新物质。
我们把这种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本节课起总结前面七课的作用,通过总结水的三态变化、食盐的溶解等活动,从而再一步验证物质是可变化的,且有些物质变化是可逆的。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知道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并没有改变。
科学思维: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总结物理变化特点。
探究实践:能通过探究活动对实验进行观察、描述,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态度责任: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惜淡水资源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
难点: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改变纸和橡皮泥的视频、教学课件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课本【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生活中水变化的几种场景: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2.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3.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4.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快速复习水的三态变化。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3、师:对。
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
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
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水存在哪里?
3、水有什么用?
4、水和生物有关系是什么?
5、小结: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视频出示:江河湖海)我们的生活是不能没有水的。
6、出示气泡图进行水的总结。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水、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
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我们来辨一辩
编号
我认为是
(石头、木块、树叶、醋、水、牛奶、空气)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5、学生实际操作。
6、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7、学生汇报:哪些物体容易辨别?为什么?
8、水可能在那个袋中?课件出示。
9、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我们能找出水在哪个袋子中吗?
10、生汇报。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师:老师发现你们太会研究了,像个小小科学家,把袋子中的物体都辨别出来了。
老师想让你们把这些物体分类。
2、学生动手操作。
3、生汇报。
4、师小结:通常,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形态就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
(板书)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还有哪些?(学生列举)
三、拓展延伸
1、师:这节课我们探究了一些关于水的知识,知道水是一种物质,没有了水我们将无法生活。
但生活中有这么一些现象。
(播放图片资料)
2、学生讨论:同学们为地球上的一分子,你打算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
3、师:同学们,水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请大家赶快行动起来,一起携手保护水资源,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板书设计:
1、水
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