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滁州西涧》的创作背景。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体会诗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达的无奈与闲适交织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意境。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歌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去领略那独特的诗情画意。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2、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滁州西涧是滁州城外的一处风景胜地,诗人在游览此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精读诗歌,赏析品味1、理解诗歌的大意独怜幽草涧边生: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上有黄鹂深树鸣:树丛深处还有黄鹂在婉转啼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变得湍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上。
2、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提问:诗人为什么“独怜”幽草?引导学生思考:幽草生长在涧边,无人关注,却依然生机勃勃。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牧的诗歌作品《滁州西涧》;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杜牧的诗歌作品《滁州西涧》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教学准备:1.课件、录音机;2.诗人杜牧的简要介绍;3.《滁州西涧》的诗歌全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美感的兴趣和注意。
Step 2: 了解诗人杜牧 (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以及他对自然景物的执着描述。
Step 3: 学习诗歌《滁州西涧》 (1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滁州西涧》的音频录音,让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Step 4: 分析诗歌 (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包括:-描写滁州西涧的自然景物;-表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和感受;-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Step 5: 创作诗歌 (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观察,结合《滁州西涧》的写作特点,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Step 6: 分享和点评 (15分钟)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分享,并由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Step 7: 总结与展望 (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杜牧的诗歌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了解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2.学生可以组织一个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对经典诗歌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完整)滁州西涧教案设计
滁州西涧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滁州西涧》是长春版教材第十册第二板块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
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这首诗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认识1个字,会写2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名句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中的名句千古传颂,经常被引用,唐代还有很多被后人传颂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本版块的第二首诗:《滁州西涧》,这首诗中也同样有被人传颂的佳句,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要求会认的字“滁”,通过课前的预习,能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学习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独怜”“幽草”“深树”等。
学习并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恬淡闲适的心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如绿草如茵的河畔、潺潺流淌的小溪、茂密的树林等,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然后提问:“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诗人韦应物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滁州西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如“独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幽草、涧边、黄鹂、深树、春潮、野渡、舟横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深、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问:“诗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幽草”“深树”是静态描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认识关于《滁州西涧》的历史背景;2.通过文本阅读,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并能初步分析文本的主题和艺术技巧;3.能够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深入理解文本,发掘细节,全面理解文本内涵和意义;4.能够发挥创造性思维,巧妙运用各种文学修辞手法,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2.教学难点:发挥创造性思维,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高峰期,文学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唐诗唐曲唐文,井井有条,文学格调和诗歌情调都常常处于一个优美典雅的境界。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名篇,讲述了韩愈在滁州游览西涧时的经历。
在《今古文选》中,《滁州西涧》被收入在唐代散文之中,被誉为唐代散文的代表之一,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与梓州司马贺说》并列“唐宋八大家”。
(2)文本导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巷陌阑干数鳞鳞。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韩愈曾游滁州西涧,为游人所忘,于是在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的大好山河中,却爱慕或幽或怪、虚无飘渺的幽草、黄鹂,有着枕上无尘之境的崇高意境。
(3)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结合文本阅读,可以利用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来深入了解《滁州西涧》的背景和历史文化遗产。
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师生互动、生动有趣的布置,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对唐代文学及《滁州西涧》的认知程度。
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问题:•你们觉得唐代文学有哪些特点?•知道《滁州西涧》是什么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们曾经发现过周围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2)文本分析及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可以使用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上课讲解、朗读诗篇、讨论文本,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滁州西涧教案(5篇)
滁州西涧教案(5篇)篇1:《滁州西涧》教案教学目标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教学设计1: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整体感悟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三、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注释】1.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滁州西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3)了解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2)诗文意境的理解;(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2)分析诗文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3)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书写诗文中的关键字词;(2)选取诗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
5.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文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滁州西涧》;2. 深入了解诗人韦应物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能力;3.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继续介绍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强调《滁州西涧》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诗文解析: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文化拓展:介绍中国古代文人对滁州西涧的吟咏,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精编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范例三篇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三篇篇一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课时:1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三、课后拓展: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篇二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独怜”“幽草”“深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传达的意境。
2、难点(1)领悟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恬淡心境和忧伤情怀。
(2)理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名句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滁州西涧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所看到的景色。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色,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情感?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诗人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讲述《滁州西涧》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独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词语。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所营造的氛围,体会诗人对幽草的喜爱和对黄鹂的忽视,感受其中的宁静与清幽。
(2)分析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急”和“横”两个字的妙处,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和其中蕴含的无奈与忧伤。
6、体会情感(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单纯的喜爱自然景色,还是另有深意?(2)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孤独、忧伤和对自由的向往。
七年级语文下册《滁州西涧韦应物》教案、教学设计
开展小组竞赛,评选出最佳诗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提高写作效率。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诗歌的韵律、意象、寓意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情感教育
强调诗人在《滁州西涧》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1.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课文内涵。
2.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关注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诗歌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探索欲望。然而,对于《滁州西涧韦应物》这样一首具有较高意境和深刻寓意的古诗,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5.以课文为蓝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领略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品味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4.理解诗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培养坚强、乐观的品质。
5.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课堂讨论,培养思维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从美丽的滁州西涧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本篇文章将通过设计一个以滁州西涧为背景的教学活动,介绍如何将生动有趣的场景与教学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活动背景滁州西涧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是一座吸引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热门景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滁州西涧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1.了解滁州西涧的历史和文化。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4.激发学生对艺术和旅游的兴趣。
三、活动流程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滁州西涧,进行实地考察。
学生们可以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文化遗迹和特色建筑,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同时,老师会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解释。
2.合作创作:学生们会分成小组,围绕滁州西涧的主题展开合作创作。
可以选择绘画、写作、摄影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滁州西涧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设计展示方式,比如制作展板、拍摄微电影等。
3.成果展示: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会进行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将展示他们的创作作品,并向其他同学分享他们在实地考察中的所见所闻。
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滁州西涧的理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活动评估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将对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作水平等进行评估。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滁州西涧的知识,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创作,亲自感受和了解滁州西涧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成果展示,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这种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滁州西涧教学设计,通过将实地考察和创作融入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滁州西涧的历史和文化,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教案人教(部编版)
5.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滁州西涧》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加强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能力,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水平。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描绘手法和意境。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教授《滁州西涧》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热情。通过这次教学,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学生需要掌握“涧、幽、树、花、鸟”等生字的正确读写,并理解“幽静、野渡、无人、自横”等词语的含义。
-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感受古诗的审美情趣。
举例:《滁州西涧》中“幽静”一词,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指的是一种宁静、清幽的自然环境,进而体会古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学生对一些生字的笔画、结构掌握不够准确,如“涧”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
-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对古诗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可能不够了解,影响对古诗的深入理解。
举例:在讲解“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诗时,教师需要解释“野渡”一词所蕴含的意境,即郊外无人管理的渡口,以及“舟自横”所表达的自由、随性之意,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与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滁州西涧》;•理解诗歌的结构与意义,分析《滁州西涧》中运用的诗歌手法;•能够感受诗歌的美,在欣赏《滁州西涧》的过程中,领略唐代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唐代文学概述;•李白与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李白《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诗歌结构分析;•诗歌意义探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用图片展示唐代文学代表人物、时代特征等,引起学生兴趣。
2.讲授(40分钟)2.1 唐代文学概述•概述唐代文学的时代背景、特点,包括对诗歌、散文、曲艺等方面的讲解。
2.2 李白与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讲述李白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重点介绍《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3 李白《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讲解《滁州西涧》的原文,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分析中文翻译,解释其中的意思。
2.4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滁州西涧》的诗歌结构(体裁、韵律、押韵);•分析诗歌语言表达、意象等方面。
2.5 诗歌意义探讨•针对《滁州西涧》的主题、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
3.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对《滁州西涧》的感悟和理解。
4.巩固(15分钟)•练习: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再写一篇《滁州西涧》的阐释;•提问: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对《滁州西涧》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思维评价•了解《滁州西涧》的历史景观,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诗歌的结构和意义,能够分析《滁州西涧》中的诗歌手法;•感悟《滁州西涧》的美,提升个人审美观。
2.情感评价•关注文学、艺术的情感获得;•学生在阅读《滁州西涧》时,感受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心。
3.行为评价•学生认真听讲、思路清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够做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对于《滁州西涧》的感悟与理解。
五、教学方式•大班课、小组讨论、个人写作、展示等。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滁州西涧》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如何从诗文中体会诗人的心境。
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滁州西涧风景区。
(2)简介诗人韦应物:唐朝诗人,官至江州刺史,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3)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韦应物的诗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滁州西涧》,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解析诗文:(1)解析典故: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诗中描绘的景色正是他在江州任职期间所见的滁州西涧。
(2)解析意象:春潮带雨、野渡、无人舟自横等。
(3)解析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诗文内容,《滁州西涧》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强调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启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一、诗歌背景介绍《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描绘了滁州西涧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二、诗歌解读与赏析1. 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
这一句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景色,用“独怜”强调了诗人对这片幽静草地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2. 第二句:“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句表达了诗人眼前的景象,草地上飘荡着黄鹂的歌声,给人带来柔和而美好的感觉。
3. 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
这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春潮涌动,雨水带来了新生命,也带来了春天的狂热与迅疾。
4. 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最后一句表现出了滁州西涧的宁静之美,没有人在这里过渡,只有一艘孤独的船横在水面上。
通过以上几句诗,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滁州西涧美景的追求和喜爱,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课堂教学设计1. 目标:通过学习《滁州西涧》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及传达情感的方式。
2. 教学内容和重点:教学内容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歌,教学重点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滁州西涧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该地的好奇,了解学生对乡土情感的体验。
(2)诗歌赏析:学生根据提供的诗歌文本,独立阅读,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后,针对每一句进行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3)诗歌鉴赏:播放一段滁州西涧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借助视听感受,并与诗歌进行对照,深入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4)学生表达:分组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追求。
(5)合作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论。
(6)反思总结:通过整理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课堂体验,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欣赏的要点和技巧。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第一篇:古诗滁州西涧-教案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品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⑵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⑶独怜:唯独喜欢。
⑷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⑸生:一作“行”。
⑹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⑺春潮:春天的潮汐。
⑻野渡:郊野的渡口。
⑼横:指随意飘浮。
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
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子,了解诗的背景及作者韦应物的生平。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2)领略古代诗人的才华,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词、作者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诗的背景及作者韦应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分享学习生词和句子的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景象。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滁州西涧》。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诗文的理解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自然景色,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的意境。
3. 对比教学:选取其他类似诗作,让学生比较分析,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怀安县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备课教案纸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1、听了你们朗诵这么多古诗,老师想起培根说过的一句话:“读诗使人灵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学古诗城堡,去感受古诗文魅力。
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
看着这幅图画,你想起了哪首古诗?指名有感情地朗诵,要注意引导把诗的韵味读出来。
2、回忆一下我们诵读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诵读古诗方法:读诗句、想画面、品诗境;悟诗情、吟诗文)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4课的《滁州西涧》,你们是按照这几步预习的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首诗,两人一组互相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一会儿要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了。
(板书古诗的诗题)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大声诵读古诗,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指导“怜”的声音,组词读。
[板书独怜])4、同学们都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滁州西涧》诗写的是什么景物?从哪看出来的?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谁愿意把《滁州西涧》读给大豕听,边听边想:作者写了水边、水中哪些景物?板书:草鸟水舟2、这青草、黄鹂鸟、湍急的河水,横来荡去的小船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3、河边碧绿的小草让人怎么样?[指着黑板上的“独怜”说]4、树上还有黄鹂鸟在鸣叫呢,想一想一场春雨过后,河水怎么样了?5、水面上的小船呢?从哪知道小船在河上漂来荡去的?如果把横换成“停”你满意吗?6、这么美的图画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1、课前特色语言积累展示一一自由背诵古诗。
2、指名读1、读课文。
2、自主展示读古诗3、齐读古诗4、交流:滁州西郊西边景色,从题目可以看出来1、指名朗读2、边听边想:作者写了水边、水中哪些景物?3、思考交流a可能会说:小船在河上漂来荡去的?横……停就是停在水面上,没有动感,横在水面上,是横来荡去的,自由自在的。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1、小结: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 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7、想象着画面,读出喜爱之情。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滁州西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代背景。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 1/2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三、课后拓展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2/2《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重点)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代背景。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
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