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从中医分型辨治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https://img.taocdn.com/s3/m/1777f000a6c30c2259019e6e.png)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
”因为颠顶之上,唯风可即,外感风寒之邪,寻经上犯颠顶清窍引起本病,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
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风火夹痰上扰致清阳不得舒展,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华气血皆上聚于头,诸邪气,风、火、痰湿、血客于经络,痰阻血淤,气滞血凝,阻遏经络,导致“不通则痛”(1)【辨证】寒湿闭阻.【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方名】蠲痹镇痛汤.【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方名】皂独附姜汤.【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方名】舒筋活络饮.【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4)【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方名】通经止痛汤.【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天为1疗程.(5)【辨证】寒湿阻络.【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方名】驱痹汤.【组成】细辛6-12克,制草乌6-12克,制川乌6-12克,麻黄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资料来源:中华中医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6)【辨证】风寒侵袭,脉络阻滞.【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方名】蛇蝎汤.【组成】乌梢蛇10克,炒地龙10克,僵蚕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蜈蚣4克.【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 (7)【辨证】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风藤10克,鸡血藤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8)【辨证】寒热瘀阻.【治法】散寒祛湿,舒筋活络.【方名】坐骨神经Ⅰ号方加味.【组成】川牛膝60-12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细辛4-6克,苍术10-15克,独活10-15克,土鳖虫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鸡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9)【辨证】气血两虚,寒湿痹阻.【治法】益气活血,舒筋止痛.【方名】坐骨丸.【组成】党参60克,当归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续断90克,全蝎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条,蜂房2只.【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10)【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气血流行不畅.【治法】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方名】痛痹汤.【组成】乌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鸡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1)【辨证】风寒湿痹,阻滞经络.【治法】除湿散寒,温通经脉.【方名】新方桂枝汤.【组成】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姜3-5片,甘草5-6克,大枣5-10枚,北黄芪15-30克,当归10-15克,川牛膝10-15克,独活10-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2)【辨证】风寒湿邪,阻闭经络.【治法】散寒利湿,驱风通络.【方名】当归回逆汤.资料来源:中华中医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组成】全当归15克,嫩桂枝10克,酒杭芍10克,北细辛3克,小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香独活10克,宣木瓜10克,生甘草3克,干地龙10克,全蝎5克,川蜈蚣3条,防己10克,川断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3)【辨证】寒湿之邪,内传经络,气血瘀阻,经遂不通.【治法】祛湿散寒,温通经脉,化瘀止痛.【方名】加味桂乌汤.【组成】桂枝12克,白芍30克,丹参30克,制川乌9克,炙甘草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4)【辨证】寒凝气滞,瘀阻经脉.【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方名】加减阳和汤.【组成】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5)【辨证】劳伤筋脉,气血不运,经遂不通.【治法】舒筋活络,缓急止痛.【方名】加味芍药甘草汤.【组成】生白芍50克,炙甘草50克,元胡15克,罂粟壳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针灸治疗:1.普通针刺疗法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
三叉神经痛中医辩证
![三叉神经痛中医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21f8fd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9.png)
三叉神经痛中医辩证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偏头痛”、“面痛”等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
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
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
”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
《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
”《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
”《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
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
”据本病疼痛发作的特点,与风邪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明《景岳全书》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瓣表里.盖暂病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廉元气.以暂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风寒外邪于经也,治宜弥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需遵循以下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疼痛既然是闭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并以此为原则;如因风邪引起者,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者,宜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者,宜除湿通络;因气滞引起者,宜理气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
【病因病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
其病机可归纳如下:1、风寒外袭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2、胃热上攻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3、肝火上炎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
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中医辨证治疗“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
![中医辨证治疗“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https://img.taocdn.com/s3/m/fb46ecf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1.png)
中医辨证治疗“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天下第一痛”不是生孩子的痛,更不是“疼起来要人命”的牙痛,而是中老年人多发的三叉神经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陆馗介绍说,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但是由于诊断上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得当,延误了病情,使众多患者长期痛不欲生。
很多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都是发生在颌面部的疼痛,因此在三叉神经痛发病初期,最容易被误诊为牙痛,不少患者甚至将患侧的牙齿全部拔除,也没能缓解疼痛。
但事实上,三叉神经痛和牙痛很好区别,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电击样、刀割样和撕裂样疼痛,突发突止,而牙痛的特点是持续性钝痛或跳痛,而且,牙痛用X线或CT一检查,即可明确。
因此,在治疗之前,务必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检查再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下面是给大家总结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以供参考学习!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活血化瘀通络法本法适应于瘀血阻络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叶天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久痛入络”的病理转机。
故本法对病程长,缠绵难愈,迁延日久的顽固性病变尤为适宜。
症状多为面部疼痛,时作时止,或痛如针刺或结膜充血、或剧痛如裂,经久不愈,或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细或细涩。
此种证型,常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治疗。
方用:当归、川芎、升麻、地龙各lO克,生地、赤芍各15克,红花、柴胡、桔梗、甘草、全蝎各6克,蜈蚣2条。
连服30剂为一疗程。
2.清胃泻火通络方本法适应于阳热内盛,风邪袭络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此类证型多见壮年之体,或平素喜食辛辣厚味、致使燥热内生;或胃热素盛复感风邪,风热相挟阻塞阳明之经,而致经脉郁滞不通,发生面部疼痛。
症见面部疼痛,多伴有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口渴、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
在治疗上多采用清胃泻火,佐以通络止痛法。
方用:石膏、石决明各30克,白芷、升麻(童子尿炒)、大黄各10克,川芎、桔梗、全蝎各6克,蜈蚣2条,连服10剂。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辩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f13a58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d.png)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患者年近六十,耳鸣,三叉神经痛已经三年多,左脸麻木热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舌头有热感,脉数,大便硬,小便黄,牙痛,因为三叉神经痛已经做过一次手术,手术之后的一两个月里,疼痛虽然有所减轻,但过去半年后,又开始和之前一样麻痹热痛。
后来打过很多吊瓶,也试过很多办法,就是不见好转。
反而是没治好,后来直接麻木到没有知觉,耳鸣也很厉害。
中医辩证:肝郁化火证
中医治法:平息肝火,清热止痛、
方药:三叉安加减,龙胆草、钩藤、珍珠母、蔓荆子、全蝎、菊花、白附子、天南星、细辛、元胡、白芷、白芍、石膏、川军、苍耳子、生龙牡、防风
患者喝药三剂后,觉得脸部麻木的地方已经有知觉,痛感减轻。
但是耳鸣仍没减,原方加上女贞子、旱莲草。
加减治疗半个月后,三叉神经痛耳鸣已痊愈,随访六年,无复发。
本医案方药、针灸须在中医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 END ·。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00a32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f.png)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简介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面部疼痛的常见疾病,它由三叉神经的激发和感觉传导异常引起。
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根本上缓解面部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脉搏质地。
常见的面部疼痛症状包括剧烈的疼痛、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较短、疼痛区域分布特异等。
脉搏质地通常为细弱或者弦细。
中医治疗方案草药治疗1. 霜降梅花针:选用霜降梅花针进行针刺,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2. 川芎嗪:使用川芎嗪进行煎服,可以舒经活络、止痛缓解面部疼痛。
3. 桃仁扬花汤:以桃仁结、炒枳壳、煨艽头为主要材料,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针灸疗法1. 阳明足阳明胃经:利用针刺阳明胃经的穴位,如足三里、迎香、合谷等,可以调和气血、舒散寒热,缓解面部疼痛。
2. 承浆:通过承浆穴进行针刺,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推拿疗法1. 疏通面部经络:使用指压、推拿等手法,对面部经络进行疏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疼痛。
2. 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石头对面部进行热敷,可以舒缓肌肉紧张,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疼痛。
2. 谨慎用力:避免面部过度用力,如过度咀嚼、大声喧哗等,以减少对面部神经的刺激。
以上中医诊疗方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但请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请注意:此文档的内容仅仅是给出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对于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的相关介绍
![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的相关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935958fdaef5ef7ba0d3ce6.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的相关介绍
导语:电视广告上常说“中西结合疗效好”,就连去医院看病医生开药的时候也会遵循这一规则。
但是就我而言呢,还是比较喜欢中医疗法。
通常在买药的
电视广告上常说“中西结合疗效好”,就连去医院看病医生开药的时候也会遵循这一规则。
但是就我而言呢,还是比较喜欢中医疗法。
通常在买药的时候我就会刻意注意一下,在自己平日里治病的那些常用药大都是中药成分的。
1、风寒凝滞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疼痛,痛似刀割,面肌紧束,惧怕风冷,常因外感风寒而诱发或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2.风热侵袭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剧痛,有烧灼感,口苦心烦,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3、风痰阻络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剧痛,面颊麻木作胀,头昏头沉,胸脘痞闷,对吐痰涎,胃纳欠佳,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阳明火旺
证候:颜面阵发、短暂的抽搐样剧痛,面颊灼热,甚则痛如刀割,面红目赤,口干口臭,渴欲引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或弦数。
5、肝胆郁热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剧痛,面颊灼热,烦躁易怒,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或脉弦数。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三叉神经痛吃什么中药可减轻疼痛
![三叉神经痛吃什么中药可减轻疼痛](https://img.taocdn.com/s3/m/36f4505ac850ad02de804160.png)
三叉神经痛吃什么中药可减轻疼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疾病的一种,它具有病程反复,难治愈的特点。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还是有些效果的,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三叉神经痛吃什么中药可减轻疼痛。
辨证施治:中医对本病的治疗,重在调和脏腑、流通气血,注意整体,治疗局部。
一般临床辨治可分以下证型:1、风邪侵袭:表现为面部掣痛,疼痛游走不定,涉及范围较大,或兼恶寒发热等外感表证,苔薄白,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止痛。
方子:治宜疏风散寒,缓急止痛。
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药用:川芎10g、荆芥10g、白芷10g、防风10g、细辛3g、甘草6g、薄荷10g。
寒甚者,加制附子、麻黄,生姜;面部肌肉抽搐者,加全蝎、蜈蚣。
2、邪热内蕴:表现为局部灼热疼痛,盘脉搏抽掣,入夜尤甚,烦渴,发热,舌红不泽,脉弦数。
治宜清热和络止痛。
方子:治宜清胃泻火,散热止痛。
以芎芷石膏汤合清胃散加减。
药用:细辛3g、石膏30g、白芷10g、菊花12g、黄连10g、生地12g、羌活10g、升麻6g、薄荷10g。
便秘者,加大黄;口渴者,加花粉、芦根、麦冬。
3、瘀血痹阻:表现为顽固疼痛,经久不愈,舌紫,脉搏沉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
方子:治宜活血化瘀,祛瘀止痛。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用:川芎10g、细辛3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10g、元胡10g、老葱2根。
瘀血明显者,加上鳖虫、水蛭;便秘者,加酒军。
其他治疗;除辨证治疗外,本病还可用专方,外用方治疗。
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常用的中成药:七叶莲片:有片剂和针剂两种,服用片剂每次3片,每日3~4次;如用针剂,每次4ml,每日2~3次,肌肉注射。
与其他药物合用,可提高疗效。
野木瓜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野木瓜注射液,每次2ml,每日1~2次,肌肉注射。
元胡止痛片: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
天麻丸: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2丸,每日2次。
芍菊上清丸:口服每次1/3袋,每日3次。
中医怎样治三叉神经痛呢【减肥美体好方法】
![中医怎样治三叉神经痛呢【减肥美体好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ace5ea4028915f804dc2ba.png)
中医怎样治三叉神经痛呢文章导读\n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令患者非常头疼的疾病,而且危害还比较大,一般使用西药治疗都是只能暂时的缓解了疼痛,但是对于康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中医是我国古老的治疗方法,对于用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不仅没有副作用而且还会彻底的治好。
但是很少有人对中医有了解,那么,中医怎样治三叉神经痛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一、辨证论治(中药)1、风寒外袭:颜面阵发性疼痛,拘急感,遇寒加重,遇热稍减,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以疏风散寒。
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2、胃火上攻: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
治以清泻胃火。
方用清胃散加减。
二、针刺治疗1、体针:第一支痛选阳白、攒竹、太阳;第二支痛选四白、迎香;第三支痛选大迎、夹承浆、下关。
配穴为合谷、内庭;如因风热引起的,可配风池、外关;若因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风池;阴虚火旺的,可配复溜、太溪。
2、耳针:面颊、上颌、下颅、神门、枕。
三、推拿治疗病人仰卧,以一指禅、点、按、揉、抹、直推等手法施于阿是穴、阳白、鱼腰、太阳、上关、下关、颧髎、颊车等穴各2分钟,而后让病人坐起拿风池、天柱、合谷各2分钟。
如属风热者,在手阳明、手少阳肘以下循行线上施以擦法;属肝阳上亢者,在足厥阴经膝下循行线上施以擦法;如属虚火上炎者,在足少阴膝以下部位施以擦法,均以透热为度。
中医的疗效我们都是知道的,效果比较好,但是过程比较慢。
患者可以根据以上的介绍的中医的方法去治疗自己的疾病。
注意药物的使用一定要按照中医的指导使用,不能自己私自的用药。
并且还要去正规的中医医院去进行治疗,这样对于疾病的治疗才更加的有保障。
\n。
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施治
![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daa0fff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7.png)
三叉神经痛辨证施治1、风寒外袭1症舌脉:常因遇风寒引发;疼痛呈刀割样剧痛,面肌紧束,畏寒喜暖,骤作骤停;痛后如常,发作时面色苍白,流泪,不能言语及进食;鼻流清涕;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行气止痛;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太阳、下官、翳风、曲池、外关、风池、大椎;操作:先刺风池、大椎,得起后行捻转泻法,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一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2、风热外袭1症舌脉:常因遇风得热引发,剧痛如裂,突然停止,遇热加重,得凉稍舒,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干喜冷饮,或见口臭,齿龈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或弦数或沉着有力;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2针灸取穴:合谷、风池、翳风、太冲、内关、下关、三阳络、颊车、翳风、夹承浆、颧髎;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3、阳明热盛1症舌脉:常因进食辛热炙赙事物诱发,症见面颊及齿龈灼痛,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心烦,口气热臭,大便秘结;溲赤,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治法:清泻胃热,祛风通络;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太阳、下关、内关、翳风、足三里、太溪、内庭、四白、颊车、承浆、大迎;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4、肝火上炎1症舌脉: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患侧面部突作阵发性灼痛或电击样闪痛,伴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夜寐不宁,胁肋胀痛,口苦咽干,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滋阴潜阳;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风池、行间、太阳、下关、翳风、内庭、太溪;操作:采用提插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5、痰火上攻1症舌脉:常于进食时发作,多见于形胖体丰者,症见患侧头面胀闷剧痛,局部喜冷,口干不欲饮,头昏头重,胸痞腕闷,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治法:化痰通络,清热泻火2针灸取穴:合谷、风池、内关、行间、丰隆、太冲、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三阴交;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6、阴虚阳亢1症舌脉:面部或胀或抽搐样剧痛,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耳鸣,伴面红目赤,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息风通络;2针灸取穴:合谷、三阴交、太冲、太阳、下关、翳风、太溪、阳陵泉、肝俞、肾俞;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7、久病入络1症舌脉:头面部如锥刺刀割,部位固定不不移,病程缠绵,迁延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黯,舌边尖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2针灸取穴:合谷、太冲、太阳、下关、翳风、血海、太溪、三阴交;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一般单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2b179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0.png)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病因
面颊疼痛病,也称为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三叉神经炎症
2. 面部骨折或手术引起的三叉神经损伤
3. 面部感染导致的三叉神经炎症
4. 面部肿瘤对三叉神经的压迫
5. 其他原因引起的三叉神经病变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面颊疼痛病(三叉神经痛)主要从调整人体内环境、
改善气血运行和调节神经功能等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中医
诊疗方案: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中医会根据人体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2. 草药疗法:中药治疗在缓解面颊疼痛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白芍、当归等,这些药物有助于补充气血,舒展经络,减轻疼痛症状。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关键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瘀阻情况,从而缓解面颊疼痛病症状。
4. 水疗法:水疗在中医中有一定的应用,可以通过热水敷、冷热交替敷等方式来缓解疼痛。
使用适度温度的水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痛症状。
5. 饮食调节:中医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面颊疼痛病的治疗中,可适当调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内环境。
请注意,以上方案仅供参考。
具体的诊疗方案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面部疼痛综合症(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综合症(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8aed9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0.png)
面部疼痛综合症(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
案
面部疼痛综合症(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概述
面部疼痛综合症(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疼痛慢性病症,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疼痛、灼热感和刺痛,常由三叉神经受累引起。
下面介绍一些中医诊疗方案,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方法
1. 针灸疗法:采用细针刺激面部的穴位,调节气血循环,缓解面部疼痛。
常用针灸穴位包括迎香、巨悬、印堂等,具体选用穴位可根据病情而定。
2. 中药疗法: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环境,改善气血运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常用中药包括川芎、白芍、当归等,可单味
使用或配伍使用。
3. 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按摩面部和头部的特定区域,改善局部
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推拿按摩可以结合适当的草药油
进行,增强疗效。
4. 蒸汽熏洗疗法:通过在面部区域施加温热蒸汽,促进血液循环,舒缓面部疼痛,并有助于放松紧张的面部肌肉。
这种疗法可在
专业中医医院进行。
注意事项
1. 请密切关注疼痛的程度和频率,并随时向医生报告症状变化。
2. 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应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包括饮食搭
配和作息规律。
3.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保持充足的休息和放松。
4. 如果中医治疗方案无法缓解症状,请及时向医生寻求其他治疗方法。
以上是一些面部疼痛综合症(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的简要介绍,根据具体病情,医生会结合个体化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请务必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定期复诊,以便及时纠正和调整疗效。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三叉神经痛呢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三叉神经痛呢](https://img.taocdn.com/s3/m/cdb17865a417866fb84a8ea9.png)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三叉神经痛呢三叉神经痛系指在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的表现。
三叉神经痛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发生,骤发骤停,且是短暂的,或闪电样,或烧灼样的顽固性疼痛。
多以中老年人多见,多数为单侧。
疼痛分布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供应区内,不扩散至后头部。
疼痛趋向反复发作和缓解,在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可自行缓解数月至数年。
从中医角度看,三叉神经痛分为几个类型,根据类型对症治疗。
1、脉络瘀阻型症见面部阵发性剧痛,痛如锥刺、刀割,拒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赤芍12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郁金10克,全蝎6克,细辛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2、风寒阻经型症见阵发性面颊乃额头抽掣疼痛,遇风寒加重,常牵及牙痛,苔薄白,脉浮弦。
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10克,荆芥12克,白芷8克,香附10克,羌活10克,蔓荆子10克,细辛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3、气虚血瘀型症见面部疼痛缠绵难愈,时痛时止,麻木不仁,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细涩。
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黄芪20克,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6克,全蝎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4、风热伤络型症见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遇湿热加重,流涎,目赤,苔薄黄,脉数。
治宜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10克,白芷8克,生石膏20克,菊花15克,薄荷6克,山栀子10克,僵蚕10克,黄芩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5、肝阳上亢型症见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熄风,通络止痛。
方药:天麻10克,钩藤15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生石决明30克,牛膝10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温馨提示:患者平时应注意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起居有常,注意保暖防寒,注意休息,勿使过劳;积极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治疗
![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1c23410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9.png)
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治疗【方药组成】龙胆草12克生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黄24克车前子10克生石膏20克天麻15克白芍20克川芎20克蜈蚣2条全虫3克(研末冲服)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主治】三叉神经痛属肝火上扰者。
症见颜面阵阵发作性剧痛、眩晕、面红目赤、耳鸣口苦、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临证加减】眩晕明显者加菊花12克,钩藤18克,珍珠母24克;面部抽搐者加地龙15克,僵蚕18克,龙齿30克;口渴津伤者加知母6克,麦冬15克,芦根15克;便秘者加生大黄10克;反复发作,久痛如烙,屡治不愈者加桃仁12克,红花10克,延胡索25克;疼痛剧烈者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姜黄10克。
【注意】蜈蚣头部药力最强,故当全用,而不必去头足;全虫价较昂贵,故采用研末冲服法,以充分发挥药效。
本方对肝火上扰型三叉神经痛最为适用。
对阴虚阳亢型,胃热上攻型,在此方基础上酌情化裁,亦可取得较好疗效。
【来源】本方录自《国家级名医秘验方》一书。
本方是唐山市中医院院长诸云龙主任医师多年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良方。
【病案举例】叶白玉,女,62岁,2005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右侧面部阵发性剧痛已三年,反复发作。
曾在唐山多所医院就诊,均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
此次发作10余天,每天频繁发作。
发作时,面部呈针刺、刀割样剧痛,痛不欲生,常因洗脸、刷牙、咀嚼而引发。
故不敢洗脸、刷牙、吃饭。
头痛目赤、口苦胁痛、烦躁易怒、便秘、溲黄、舌红、畜黄、脉弦数。
诊断:三叉神经痛,肝火上扰型。
治法:清肝泻火,熄风止痛。
方药:三叉神经止痛汤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生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24克车前子10克天麻15克白芍20克川芎20克僵蚕18克蜈蚣2条全虫3克(研末冲服)桃仁12克红花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2次分服。
服用2剂后,疼痛减轻;服用一周后,疼痛大减,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连服3周后,疼痛已止,诸症悉除。
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99e170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7.png)
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三叉神经中医治疗也是比较有效果的,因此,对于三叉神经痛患者来说,不妨来了解下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哦!那么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五种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如下:一、普通针刺疗法。
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
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
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
行重刺激法,并留针。
二、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
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
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
三、利用蜜蜂针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蜜蜂蜇针中含有的蜂针液,对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
结合针灸原理取穴治疗,往往会收到良好效果。
四、中医穴位埋线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植入人体的穴位内,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治疗三叉神经痛,它的特点是保留神经,痛苦小,疗效快,无副作用。
五、中药治疗1、七叶莲制剂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相当于原生药5-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疗效:共观察82例。
缓解2例,显效30例,有效2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74.4%。
2、桑椹煎剂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疗效:以本药治疗6例,疗效颇好。
适用于阴虚内热者。
3、蓝根僵蚕丸组成:板蓝根60克。
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木,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
日服2次,每服10克。
温开水送服。
疗效;以本方治疗4例,均有效。
适于风热外袭所致者。
面部疼痛疾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疾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8c445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9.png)
面部疼痛疾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疾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简介:
面部疼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三叉神经痛,特点是剧烈的、突然的面部疼痛,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和不适。
传统中医药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诊疗方案来缓解和治疗三叉神经痛,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1. 中药治疗
- 中药方剂:可使用乌药、白芷、川芎等药物组成的配方,具有活血化瘀、止痛镇痛的作用。
配方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调整。
- 中药外敷:将研末的黄连和蜂蜜外敷于患处,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 针灸疗法:使用针刺刺激特定穴位,如风池、四白等穴位,有助于改善面部疼痛症状。
2. 物理疗法
- 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能够放松面部肌肉,并缓解疼痛。
- 轻柔按摩:通过轻柔地按摩面部肌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疼痛。
3. 饮食调理
- 寒热调理:避免食用过于寒冷或过于刺激的食物,如冷饮、辛辣食品等,以减少面部疼痛的发作。
- 合理膳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4. 心理调节
-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进行放松训练,可以缓解疼痛症状,并减轻精神压力。
- 心理辅导:与专业医师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对面部疼痛的应对能力。
请注意:
以上中医诊疗方案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指导进行决定。
本文所提到的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仅供参考之用。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辩论分类有哪些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辩论分类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a7e7011227916888486d7aa.png)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辩论分类有哪些
文章来源: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辩论分类有哪些?中医不仅在治疗疾病上有着独特的方式以外,就连在对疾病的辩论分类治疗上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对于目前在社会上出现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开始关注这种疾病。
那么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辩论分类有哪些呢?这个问题时常困扰着别人,下面就让权威专家来为我们解说下。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一般可以分成下面几个类型:
(1)风热偏盛型:
这种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为:面痛阵阵,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剧痛如烈。
这种三叉神经痛的分类会有疼痛可因说话、进食等动作刺激而诱发,发热,面部灼热甚至发红,目赤,畏光流泪,口渴、咽干咽痛、大便干结或便秘,小便黄少,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2)风寒偏盛型:
这个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细。
面颊阵法疼痛,痛来如闪电,痛后又如常。
(3)淤血阻络的三叉神经痛的分类: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为:面颊疼痛,阵阵发作,痛如锥刺,刀割,兼有胀痛感,故痛时皱眉咂嘴,每用手搓揉痛侧面部。
这种三叉神经痛的分类的病程发作频繁,迁延日久,久治不愈。
患侧面颊皮肤色黯、粗糙,有敏感点,触之立发疼痛。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辩论分类有哪些的介绍。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以上多种症状的话,那么您就有可能是患了三叉神经痛,为了您的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医院进行检查,早日检查,早日恢复健康。
祝您早日康复。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分型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分型](https://img.taocdn.com/s3/m/e410423010661ed9ad51f340.png)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分型北京京城三叉神经痛医学研究院专家介绍:西医按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其发病率占不到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由炎症、外伤、肿瘤、血管病等引起。
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
中医学讲三叉神经痛归为“偏头风”、“面痛”范畴。
从中医理论来讲,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因较多,按病因分型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类型:
1. 外感风邪型:因风寒外袭,寒凝血滞,阻塞面络。
2. 阴虚火旺型:因情志不和(多见于性情急躁、易怒、爱生气、用脑过度、长期睡眠不好或精神受不良刺激等),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面络;或因木火伤阴,肝失濡养及房事不节,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两者均可导致阴虚火旺。
火热伤络,经气不利。
3. 气血虚弱型:因素体虚弱、或久病、或失血后,气血两虚,经脉失养,运行乏力,脉络枯涩不利。
4. 淤血内阻型:因面部跌打损伤,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其病机为“淤血阻络”,“不通则痛”。
三叉神经痛从中医分型辨治
![三叉神经痛从中医分型辨治](https://img.taocdn.com/s3/m/05d6a0f6866fb84ae55c8d81.png)
三叉神经痛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3-09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83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㈠瘀热阻络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干,夜间加重,舌质暗红或瘀紫,苔薄黄,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心烦,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或大便干结等。
【治则与选方】活血化瘀,清热止痛;可选用桃核承气汤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㈡寒瘀凝络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夜间加重,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手足不温,或畏寒怕冷,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或大便溏泄等。
【治则与选方】活血化瘀,温阳止痛;可选用生化汤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㈢气郁血瘀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夜间加重,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暗红瘀紫,苔薄白,脉浮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情绪低落,或心烦急躁,或易怒,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等。
【治则与选方】行气解郁,活血止痛;可选用四逆散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㈣阴虚热灼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潮热,或盗汗,或五心烦热,或面部潮红,或目赤(结膜充血),或面色憔悴,或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阴津,凉血止痛;可选用麦地牛辛汤。
㈤阳虚寒凝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流泪,或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叉神经痛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3-09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83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㈠瘀热阻络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干,夜间加重,舌质暗红或瘀紫,苔薄黄,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心烦,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或大便干结等。
【治则与选方】活血化瘀,清热止痛;可选用桃核承气汤与通窍活血
汤合方。
㈡寒瘀凝络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夜间加重,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手足不温,或畏寒怕冷,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或大便溏
泄等。
【治则与选方】活血化瘀,温阳止痛;可选用生化汤与通窍活血汤合
方。
㈢气郁血瘀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夜间加重,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暗红瘀紫,苔薄白,
脉浮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情绪低落,或心烦急躁,或易怒,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等。
【治则与选方】行气解郁,活血止痛;可选用四逆散与通窍活血汤合
方。
㈣阴虚热灼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潮热,或盗汗,或五心烦热,或面部潮红,或目赤(结膜充血),或面色憔悴,或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
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阴津,凉血止痛;可选用麦地牛辛汤。
㈤阳虚寒凝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流泪,或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阳气,散寒止痛;可选用四逆汤与麻黄汤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