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岗位设计中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与机器的设计、操作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人机工程学已经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到了各个领域,比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保健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案例背景,某工厂生产线上的机器操作员在长时间操作机器后出现了手部疲劳和肌肉酸痛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厂决定进行人机工程学的分析和优化。
首先,人机工程学专家对操作员的工作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他们发现,操作员需要长时间站立操作机器,手部需要频繁地进行重复性动作,而工作台的高度和机器的设计都不够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这些因素导致了操作员的手部疲劳和肌肉酸痛的情况。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人机工程学专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
首先,他们建议调整工作台的高度,使其更符合操作员的身高,从而减轻操作员长时间站立的负担。
其次,他们建议对机器的设计进行优化,减少手部的重复性动作,或者引入一些辅助设备来减轻手部的负担。
最后,他们还建议在操作员进行长时间操作后设置适当的休息时间,让操作员的手部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在人机工程学专家的建议下,工厂对生产线进行了改造。
他们调整了工作台的高度,优化了机器的设计,并设置了定时的休息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工厂发现操作员的手部疲劳和肌肉酸痛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人机工程学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工作环境和操作流程的分析,人机工程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这些改进建议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还可以保护操作员的健康,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总之,人机工程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人机工程学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出更加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人机工程案例分析3篇

人机工程案例分析3篇人机工程案例分析·11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日本称为“人间工学”,或采用欧洲的名称,音译为“Ergonomics”,俄文音译名“Эргнотика”在我国,所用名称也各不相同,有“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工效学”、“机器设备利用学”和“人机工程学”等。
为便于学科发展,统一名称很有必要,现在大部分人称其为“人机工程学”,简称“人机学”。
“人机工程学”的确切定义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根据人和机器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和机器承担的操作职能,并使之相互适应,从而为人创造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工效达到最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人机系统(Man-Machine systems)“人机系统”,就是人和一些机器、装置、工具、用具等为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所组成的系统。
更确切地说,这种系统还应包括环境条件在内。
所以,人机系统实际上是指人机环境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机系统的范围是很广阔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人用铅笔书写,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机系统;又如船员驾驶轮船,飞行员驾驶飞机,司机开动汽车,就是一些较复杂的人机系统。
在人机系统中,包括人、机器和环境三个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可称为一个分系统或子系统。
机器分系统具有控制器和显示器(显示器的种类很多,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
人,这一分系统在看到(或听到,触到)显示器的显示时,就要决定如何去控制,如何去操作。
如果有必要调节时,即可通过人体的动作去进行操纵。
整个人机系统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工作。
而环境条件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分系统的工作。
可见,在人机系统中,人同机器、环境的关系总是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但人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为了能充分地发挥人和机器的作用,使整个人机系统可靠、安全、高效,以及操作方便和舒适,设计人机系统时就得充分考虑人和机器的特征与功能,使之相互协调配合,构成有机整体,达到生产和工作的最佳效果。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与机器的设计、操作、维护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机工程学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到了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人机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工业生产中的案例。
在某家汽车制造厂,工人们需要长时间地操作机器来完成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任务。
然而,由于机器的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工人们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手部疲劳、肌肉酸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经过人机工程学专家的分析和改进,对机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操作界面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工人们的操作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医疗卫生领域的案例。
在某家医院的手术室中,医生们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手术操作,然而手术台的设计不够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导致医生们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腰背疼痛、手部疲劳等问题。
经过人机工程学专家的改进,手术台得到了重新设计,使得医生们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更加舒适和方便,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案例。
在某款智能手机的设计中,由于界面操作不够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导致用户在长时间使用手机后容易出现手部疲劳、眼睛不适等问题。
经过人机工程学专家的改进,手机的界面设计得到了优化,使得用户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更加舒适和便捷,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机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还可以保障医疗安全和提升用户体验。
因此,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重视人机工程学的应用,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人机工程案例分析3篇

人机工程案例分析3篇案例一:人机工程在智能手机设计中的应用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交互的学科,它旨在通过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在智能手机设计中,人机工程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个案例,探讨人机工程在智能手机设计中的应用。
案例一:用户界面设计在智能手机设计中,用户界面是用户与手机进行交互的重要媒介。
一个好的用户界面设计应该简洁、直观、易于操作,并且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例如,手机的主屏幕应该能够显示重要的信息,并提供快速访问常用功能的方式,如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
此外,界面元素的大小、颜色和排列方式也需要考虑到用户的视觉特点,以便提供良好的可读性和易操作性。
案例二:物理按键的设计在智能手机设计中,物理按键的设计也是人机工程学的重要应用之一。
物理按键的设计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使用户在使用手机时能够轻松找到和操作按键。
例如,音量键和电源键应该位于用户手指容易触及的位置,以便用户能够快速调整音量和开关手机。
此外,按键的大小、形状和触感也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手指大小和灵敏度,以提供舒适的按键体验。
案例三:语音助手的设计智能手机中的语音助手是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
语音助手的设计应该能够准确识别用户的语音指令,并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操作。
例如,当用户说出“打开相机”时,语音助手应该能够快速打开相机应用程序,并给予用户相应的反馈。
此外,语音助手的语音合成技术也需要考虑到用户的听觉特点,以提供自然、清晰的语音输出。
综上所述,人机工程学在智能手机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优化用户界面设计、物理按键的设计和语音助手的设计,可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未来,随着人机工程学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设计将更加符合人类的需求和习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案例二:人机工程在汽车驾驶员座椅设计中的应用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交互的学科,它旨在通过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

人机工程教事例剖析空间小亭子进口为 3 米的高度,合适于西方男子的身高最大值,亭身为镂空几何形,阳光申通此中,造成了光影的迷离,身处此中给人以梦幻感,较之密闭的空间,能够防止人处此中的窒息感,可重生木材能够节俭原木,对资源的再次利用,经济而环保。
人们在等公交时常常看着自己的手机,缺少沟通,设计师们邀请过客坐在这个楼梯影院里,一边看电影一边议论,希望借此增强者们之间的交际互动。
此前设计癖还介绍过盒子里的民谣,以及一个迷你挪动剧场。
尺度常常用鼠标的人有时会感得手掌发麻,这是因为手段上的神经被压住,严重的话还有可能患上腕管综合征。
为此俄罗斯设计师 Vadim Kibardin 设计了一款磁悬浮无线鼠标。
这款名为蝙蝠( BAT)的磁悬无线浮鼠标由一个鼠标垫底座和一个带有磁环的悬浮鼠标线鼠标构成。
因为采纳磁悬浮技术,鼠标能够特别灵巧地朝各个方向转动,而且手掌也处在悬空的状态,不会挤压腕部神经。
理想的沙发应该坐感舒坦,起坐方便。
当人就坐时,大腿平放,双足着地,身体重心自然略向后倾,脊柱呈正常形态,体压散布合理,浑身肌肉放松,血液循环通畅,姿态舒坦。
沙发设计时,沙发座高、座深、座面倾斜角、靠背倾斜角、座面和靠背的曲度等功能尺寸确实定,需要充足考虑到人类坐姿的合理性和舒坦性。
如若设计不妥,不单会影响到沙发的使用,甚至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心理「15 分钟」是一款把沙漏和台灯融为一体的沙漏台灯。
外形酷似沙漏,上边为透明灯罩,下边为白色底座,灯座里面装有沙子。
在正常照明状况下和一般台灯无异,当你想睡觉时,把台灯翻转,这样灯座里的沙子会慢慢流到灯罩里面,将光源慢慢覆盖,进而灯光愈来愈暗,当沙子所有流下来时,沙子的重量会压下灯罩里的开关,将灯熄灭。
与此同时,你也会伴着愈来愈轻柔的灯光慢慢入眠。
公共汽车上座位令人面部朝向汽车运动的方向是特别好的,这令人有一种安全舒坦的感觉。
为何这么说呢经个人经历和大部分人的陈述来看,假如座位朝向令人面部背向运动的方向,比方说火车车厢里就有这样的地点,还有少量公交车周边驾驶地点的座位也有让人背向运动方向的,这样让人极为不舒畅或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体验。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47页)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第一部分:引言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优化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提升用户体验。
本案例分析将深入探讨一个人机工程学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其成功之处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案例名称:某公司呼叫中心的人机工程学改进项目背景:某公司是一家大型呼叫中心,负责处理客户的咨询和投诉。
由于呼叫中心的工作环境特殊,员工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进行电话沟通和处理客户信息。
然而,员工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身体不适、操作不便等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员工满意度降低。
人机工程学改进措施:1. 工作站布局优化:根据员工的工作需求和身体特点,重新设计工作站布局,确保员工能够舒适地操作电脑和电话设备,减少身体疲劳和不适。
2. 显示器高度和角度调整:调整显示器的高度和角度,使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减少眼睛疲劳和颈椎问题。
4. 培训和指导:提供人机工程学培训,帮助员工了解正确的坐姿和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错误。
改进效果:通过实施人机工程学改进措施,某公司的呼叫中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员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优化,身体不适和疲劳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人机工程学在呼叫中心的应用不仅限于工作站布局和设备改进,还包括工作流程和员工培训等方面。
本部分将深入分析某公司呼叫中心在实施人机工程学改进项目中的具体案例。
案例名称:呼叫中心员工培训计划背景:培训内容:1. 沟通技巧培训: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模拟对话等方式,培训员工有效的沟通技巧,提高与客户沟通的效果和满意度。
3. 问题解决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员工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应对复杂问题和客户投诉的能力。
培训效果:通过实施人机工程学员工培训计划,某公司的呼叫中心员工在沟通技巧、压力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员工与客户的沟通更加顺畅,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
机械设计中的人体工效学与人机工程学应用案例

机械设计中的人体工效学与人机工程学应用案例一、导言当今社会,机械设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机械设计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令机器运转良好和高效,还需要考虑到人体工效学与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机械设计中人体工效学与人机工程学应用的案例,探讨其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度方面的意义。
二、案例一:工业生产线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在工业生产线中,工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界面设计十分重要。
一家制造公司引入了一种新的生产线机器,但工人在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误操作和疲劳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他们采用了人机工程学的原则进行了界面设计的改进。
首先,他们对工人进行了人体工效学评估,了解了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对界面设计的需求。
在增加功能的同时,避免了信息过载和界面复杂度。
其次,他们根据人眼对颜色的感知差异和对图标的识别速度进行设计,选用了易于识别和区分的颜色和图标,提高了界面的可用性。
最后,他们还考虑到工人在长时间操作时的疲劳问题,通过人体工效学的分析,优化了操作按钮的位置和大小,减轻了工人的手部负担。
经过改进后,工人们的误操作率大幅降低,工作效率也有了明显提升。
这个案例展示了人机工程学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符合人体工效学原则的改进,提高了工人的工作质量和舒适度。
三、案例二:医疗器械的人体工效学设计医疗器械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使用者(如医生和护士)的人体工效学需求,以确保其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个例子是一种手术器械的设计改进。
在原有设计中,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频繁调整器械的位置和姿态,这给手术过程带来了困难和延误。
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师采用了人机工程学的方法对器械进行了改进。
首先,他们分析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常见姿势和手势,并优化了器械的形状和重量分布,减轻了医生手臂和手部的负担。
其次,他们采用了可调节的设计,使医生可以根据需要轻松地调整器械的位置和角度,从而提高了操作的精确性和效率。
最后,他们还考虑到医生长时间使用器械时的疲劳问题,通过人体工效学的分析,设计了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的握把和减震装置,减少了医生手部的疲劳感。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机器的设计、操作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人机工程学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应用范围涵盖了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来探讨人机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案例背景,某公司生产线上发生了一起事故,一名工人在操作机器时不慎被夹伤。
经过调查,发现这起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机器的设计存在缺陷,操作界面不够人性化,容易造成操作失误。
首先,我们来分析人机工程学在这起事故中的作用。
人机工程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将机器的设计与人的特性相结合,让机器更好地适应人的需求。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机器的设计能够更加人性化,操作界面更加直观、易懂,工人就不会因为操作失误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因此,人机工程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人机工程学在机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在机器设计的初期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了人机工程学的原则,比如人体工程学、认知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就能够避免出现操作界面不合理的情况。
而且,人机工程学还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操作习惯,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机器。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日常生产中更好地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理念。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可以通过对现有机器进行改进,优化操作界面,增加安全提示等措施来提高机器的人性化程度,减少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同时,公司还可以加强对工人的培训,让他们更加熟悉机器的操作方法,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人机工程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改善人们的工作体验,提升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机工程学的理念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应用,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岗位设计中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
一、检验作业岗位设计原则
在工业生产中,涉及到控制产品质量水平的作业称之为检验。
检验的方法有直观目视扫描,人工测量和自动测量。
对于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检验,一般采用目视扫描检验。
产品通常在传送带上移动或自动送至检验作业岗位,而工艺过程控制是在时间限制的压力下检验产品。
显然,检验作业的效能与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密切相关。
为了给检验人员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作业岗位,以保证检验效能,对检验作业岗位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
①使检验人员尽可能采用向下的观视角,而不用向前的和向上的观视角。
②让被检产品向检查人员方向移动而不是离开检查人员方向移动,见图5-1。
如果产品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横过检查人员的视野,不会出现很大差别。
对每分钟移动18m 的产品至少应有30cm 观视范围,并排除观视范围内的所有障碍物。
图5-1检验移动产品的观察方向
③工作面高度应由人体肘部高度确定。
统计研究指出,人的肘部高度约为人体身高的63% ,而工作面的高度在肘下25 ---76mm 是合适的。
④坐姿作业比站姿作业要好,因为心脏负担的静压力有所降低,而且坐姿时肌肉可承受部分体重负担。
如选择坐姿作业,必须提供舒适的、且可调节的座椅。
⑤选用可调座椅时,可能会造成检验者脚不着地的情况,此时必须使用脚踏板支持下肢的重量。
⑥无论坐姿或站姿作业,都应给检查人员用辅助活动来中断检查周期的机会,以便调节视力和体力,减轻作业疲劳。
通常一次连续监测时间不超过30min 。
二、立姿检验作业岗位设计
1.纸张取样检验作业基本要求
在纸张生产系统中,纸幅以0.6m / min 的速度运行,检验员在纸机尾端仔细检查宽度90cm 的整个纸幅。
当纸幅速度暂时降到0.15cm / min 时,即从纸幅上取样。
检验员用小刀切取长50cm 纸样,然后将两端拼接起来,以保证纸幅继续运行。
要求每隔15min 即切取纸样一张,取样时间约需3—4s。
取样工作需在平台面上进行,工作台置于靠近纸机尾端,使纸幅自左至右通过检验员的视野。
纸幅从纸机出来时,方向可以改变;能升高至地上190cm 处,然后降至90cm 的卷取高度,在任何角度都能适于目测和取样抽查。
2.立姿检验员岗位设计特点
为保证检验效能和减轻检验员的疲劳,该岗位设计有以下特点:
①在此项设计中,纸幅速度每分钟为0.3m ,应有观察距离30cm或使总观察区为60cm。
②眼高尺寸要求,在检验点的纸幅不应高于地面145cm 。
应使高度对较矮的检验员,在检验工作中也能向下观察。
但最好保证检验员的向下视角,至少不小于450。
③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工作面须高出地面91cm。
为此,检验员能用足够的力量切取纸样,纸幅宽度为90cm,以便检验员能弯腰突臀够到纸幅的另一边。
切取纸样和拼接纸幅的工作面高度在91cm 处,这是一个适宜的高度。
④由图5-2(a)所示,纸幅(A)从高c m 的纸机中出来,直接引向高122cm 的检验岗位C,当纸幅以0.6m / min 速度运行至检验员身边时,取长度至少为50cm 的纸幅样品后,即将其领回至高91cm 的检验台和拼接台(D)。
工作台面长度至少60cm ,不同的台高是为了检验员能方便地完成不同的检验工序。
⑤假定检验员能站在离纸幅约50cm 处,用几何法或三角函数来分析目测工作的要求。
以图5-2 (b)中对视角计算法予以说明。
假设在设计中对边为o,邻边为a,直三角形和斜边为h ,则可从三角形的各边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来计算视角。
⑥为寻求目测工作的最佳设计方案,可规定检验员俯视角45o。
如图5-2 (b)所示,作为三角形对边与邻边之间的最大比值,tg45o等于1。
图5-2立姿检验作业岗位
三、坐姿检验作业岗位设计
图5-3坐姿检验作业岗位
1.瓶子包装检验作业岗位的原设计
在检验瓶子和包装瓶子的工作中,检验员可站在或坐在工作台旁。
瓶子沿着运输带从右边送入,从左边送出,以每分钟6个的速度经过检验员。
要求检验员从中取出产品进行检验,剔除不合格产品,将其余的放入包装箱中。
在图5-3所示的原设计方案中,工作台高85cm(A)、宽30cm 、台面厚5cm ,在其下方留有80cm 立腿空隙,腿部前伸方向空隙为35cm 。
椅子可调至地面高63cm 。
一般检验者能向前取到瓶子的距离是51cm 。
工作台与输送带的间距为15cm(B) ,输送带固定于输送机上,离地高100cm ,输送带嵌于一个高为5cm(C)的护轨中,以保证瓶子排列整齐成行,并不致从输送带中掉出。
对原设计方案进行调查分析,对于坐姿和立姿两用的工作岗位,多数检验员喜欢采取坐姿,因坐姿比立姿工作舒适得多。
当然,有时还得站起来拿取瓶子或搬移装满合格品的箱子。
但对这样的检验岗位,却有许多检验员抱怨肩臂酸痛。
从人体劳动生物力学分析可知,手臂和肩膀出现酸痛,认为是肌肉组织产生静负载。
此种静负载主要是和检验员需过度抬臂并臂伸在18cm 以上,从输送带上取出每个瓶子有关。
2.瓶子包装检验工作岗位改进设计
通过对原设计方案的参数和存在间题的分析,认为改进检验及包装瓶子的作业岗位设计从而减轻全日工作人员的肩臂酸痛则成为改进设计的主要目的。
为此目的,按照坐姿和立姿工作岗位的设计原则,来寻求改进设计的思路。
首先发现在原方案中没有脚踏板,对坐姿的作业岗位台面高度在85cm 时,是太高些;而对于坐、立姿工作岗位则嫌太低;同时由于检验员在作业岗位容腿及伸腿的空隙受到限制。
为减轻检验员在工作过程中肩臂肌肉静负荷,可采取两种基本方法之一,即升高检验员或降低输送带。
因为输送带不能降低,那就只有把检验员工作面升高,然而工作面又不能简单地采用提高座椅高度的方法来实现。
显然,改进设计比新设计要受到更多的限制。
由于原设计方案的限制,只能采取较为特殊的改进设计方案,其要点如下:
①设置一木制平台,置于输送机的任一边,以将工作面升高到100cm 处。
由于检验作业岗位也可能要处理一些应急事件,故设置的木制平台不宜过小,并须备有低的护轨,以防人们不小心从边缘滑下。
这一改进措施可解决检验员过度抬臂而产生静负荷。
②在椅子或工作凳前设置一踏脚板,以减轻腿部悬空的不适,从而减轻全身疲劳。
③如检验员工作台有足够的空间,可将在检验员正前方的工作台部位剖成半圆开口,使检验员更接近伸展部位,以减少手臂向前伸展所引起的肩臂负荷。
此外,这一开口的另一优点是当检验员将座椅推向工作台时,其身后的通道空间加大,有利于进行相关的辅助工作。
通过对原设计方案的改进,解决了原方案存在的关键间题,使检验员在工作时感到舒适并不易疲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介绍的几个产品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分析范例,目的在于说明人机工程学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由于工业设计的对象千变万化,不同的设计对象,所涉及的人机工程学因素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