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主要观点: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
马原经典著作导读的资料
马原经典著作导读的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专科生、本科生教学的需要而编著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主线,较为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和各自独创性的发展。
通过学习,使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进程有一个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与信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在内容上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视马克思主义为一个整体,依其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选取每一历史时期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成就的代表性论著,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揭示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表现。
- 在选编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在“导读”部分加重了对每篇经典著作的解析;既阐明每篇著作写作发表的历史背景,又对每篇著作的内容按其原意和结构层次进行阐释,并力求全面系统地提炼其思想。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含义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马克思(1818—1883)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
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著作导读
马克思著作导读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于社会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的著作,并对其思想进行导读。
一、《资本论》1.1 《资本论》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分析。
本书分为三卷,细致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2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获得的报酬。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资本积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追求无限的利润增长,导致资本的集中与积累,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中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阶段,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1.3 《资本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等。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引发了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为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共产党宣言》2.1 《共产党宣言》简介《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创作的一部短篇著作,于1848年首次出版。
它是共产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2 《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观点•阶级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历史的驱动力是阶级斗争。
他们以科学的方式分析了资本家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并预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到来。
•革命目标:《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共产主义者的最终目标,即消除私有制、实现阶级无差别和社会的共同财富。
2.3 《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共产党宣言》中对于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社会公共财富的追求,对于我们探讨社会公平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编者按:日前,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已经出版发行。
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我们从这一期起陆续刊发学习导读文章,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
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
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
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1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第91页) (1)意识是不能脱离人和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 的本质) (3)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为何能 反映存在)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3、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第92页) (1)人类的认识过程充满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第一,认识主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二,认识的客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三,由于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矛盾的存在,具体的 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2)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不 断得到实现的,但是,这个矛盾永远不能完全解决和 最终解决。 (3)认识过程中的矛盾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 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现实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 (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7、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反杜林论》、《自 然辩证法》)。运用、发展和使新世界观系统 化、体系化,并开拓新世界观的研究领域。 8、丰富唯物史观,厘清新世界观的理论来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 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 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 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 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 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 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 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 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 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
反杜林论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节选) 谈谈辩证法问题
反杜林论
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一)写作背景 1、欧洲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 发展的时期,机会主义滋生泛滥。 2、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为迎接 未来革命在各方面做准备工作。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政治斗争的直接 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 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 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 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 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 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 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 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 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二)题解: 2、先验主义: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表现。 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 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 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其根本错误在于把认 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 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 反映客观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部分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3、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4、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
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
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
孟
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
德
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
斯 鸠
造成的。
12
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 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 弊在狡。”
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 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 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14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 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 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 感性的活动。
15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 性认识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16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 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13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 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 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 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 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 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 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 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 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 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 被消灭。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 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 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 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 “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 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ppt课件
第四条: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 的不足之处,即没有看到宗教的根源是世俗基 础本身的自我分裂,进而阐明了宗教的产生和 消亡途径。
第五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上的错误观点。
第六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 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 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 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 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 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 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 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 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 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唯心主义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第七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爱” 的崇拜,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所研究的对 象,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第八条: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指出宗 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人类实践 因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思想内容的基本要点
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 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第二条:马克思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理 论领域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实践是检验 真理标准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1.马克思:《给卢格的信(三)》(1843年9月)2.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9年3月5日)3.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4.马克思:《给斐·多·纽文胡斯的信》(1881年2月22日)恩格斯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6.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1日)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写于1877年6月中;载于1878年在不伦瑞克发行的《人民历书画刊》)8.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1878年6月11日、1885年9月23日、1894年)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10.恩格斯:《给弗·阿·左尔格的信》(1886年)11.恩格斯:《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1886年12月及1887年1月27日)12.恩格斯:《给康·施米特的信》(节选)(1890年8月5日)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于1895年2月14日至1895年3月6日间)列宁15.列宁:《弗里德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6.列宁:《游击战争》(1906年9月30日)17.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8.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2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21.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22.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1921年10月29日)23.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下的国家资本主义》(1922年3月27日)斯大林24.斯大林:《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1920年4月)2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和5月的《真理报》上)26.斯大林:《季诺维也夫所理解的修正主义》(1926年12月13)27.斯大林:《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1927年9月9日)28.斯大林:《答阿·霍洛波夫同志》(节选)(1950年7月28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3-8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8-1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9-1845.3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845.9-1846.4(见《德意志意识形态》)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12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导读1847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847(见《哲学的贫困》)10.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1852.31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导读1852.3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1857.8-914.马克思:《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857(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1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节选)185917.恩格斯:《论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859(见《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19.恩格斯:《论权威》导读1872.10-1873.32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5-1876.5;1878-1883.32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622.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哲学编) 1876.5-1878.7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2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2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26.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927.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28.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729.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130.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1131.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3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部分论述33.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3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35.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37.列宁:《辩证法的要素》38.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39.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40.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认识论思想部分论述41.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42.列宁:《论民族自决权》43.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44.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45.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46.列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47.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48.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列宁:《论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5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51.列宁:《论粮食税》52.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53.列宁:《论我国革命》54.斯大林:《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信)》55.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6.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节选)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节选) 导读1、《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2、《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内容3、第一篇第一章商品4、第一篇第二章交换过程5、第一篇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6、第二篇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7、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8、第三篇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9、第三篇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0、第三篇第八章工作日11、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2、第四篇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13、第五篇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14、第六篇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5、第六篇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16、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7、第七篇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8、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9、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节选) 导读1、恩格斯写的1885年版序言(节选)2、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第一篇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4、第一篇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5、第一篇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6、第一篇第五章流通时间7、第一篇第六章流通费用8、第二篇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9、第二篇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第二篇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堂笔记郝云青《反杜林论》导读作者:恩格斯写作于1877、1—1878、71、五部分:三个版本的序言、引论和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篇正文。
2、《第一编哲学》发表时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
建构了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唯物主义进一步完善化。
内容:(1)、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本质区别,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
(2)、批判了杜林“原则在先”、“世界统一于存在”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特别是他在物质存在形式4)、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矛盾a、矛盾统一规律:指任何一个事物整体当中都包含着矛盾,但是对立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b、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
c、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否定是“扬弃”,把肯定和否定看成是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否定,否定中也包含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
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
(5)、批判了杜林在道德、真理、平等和自由等方面及思维方式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之间关系等的基本观点。
复习思考::1、恩格斯是如何批判“世界统一于存在”等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的?2、恩格斯是如何批判在时间、物质、空间问题上的谬论的?3、恩格斯是如何系统阐述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 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 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 由人来改变的, 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 定是受教育的。因此, 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 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 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 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 我改变的一致, 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 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革命的实践。 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导读文献: 导读文献:
马克思: 经济学哲学手稿》 1、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5、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 毛泽东: 实践论》 矛盾论》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反杜林论》 7、恩格斯:《反杜林论》 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8、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 哲学笔记》 9、列宁:《哲学笔记》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 思维而喜欢直观; 而喜欢直观 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 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 实践的、 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 感性的活动。 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 本质。但是, 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 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撇开历史的进程,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 固定为独立的东西, 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 孤立的——人的个体。 人的个体。 的——孤立的 孤立的 人的个体 因此,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 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 “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 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对于现代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十本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1.《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书中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机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的积累过程,并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阐述。
2.《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部短篇著作,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它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目标,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呼吁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3.《哲学的贫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主要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观点,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马克思在书中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人类认识的重要性,批评了传统哲学的抽象空谈和离地气的思维方式。
4.《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的政治著作,探讨了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5.《工人阶级的状况》《工人阶级的状况》是马克思的社会学著作,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斗争形势。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工人阶级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团结和斗争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
6.《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马克思在书中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7.《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的危机和矛盾,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8.《法兰西内战》《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的历史著作,分析了19世纪法国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动荡。
马克思在书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探讨了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
反杜林论
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二)历史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 主义理论上的错误,给杜林的思想以毁灭性打击; 第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并阐明了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是马克思主义 的概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反杜林论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 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 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 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 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 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 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 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 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 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 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右。但她的 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3、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第92页) (1)人类的认识过程充满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第一,认识主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二,认识的客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三,由于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矛盾的存在,具体的 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2)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不 断得到实现的,但是,这个矛盾永远不能完全解决和 最终解决。 (3)认识过程中的矛盾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 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现实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马克思(1818—1883)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
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1.马克思:《给卢格的信(三)》(1843年9月)2.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9年3月5日)3.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4.马克思:《给斐·多·纽文胡斯的信》(1881年2月22日)恩格斯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6.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1日)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写于1877年6月中;载于1878年在不伦瑞克发行的《人民历书画刊》)8.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1878年6月11日、1885年9月23日、1894年)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10.恩格斯:《给弗·阿·左尔格的信》(1886年)11.恩格斯:《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1886年12月及1887年1月27日)12.恩格斯:《给康·施米特的信》(节选)(1890年8月5日)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于1895年2月14日至1895年3月6日间)列宁15.列宁:《弗里德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6.列宁:《游击战争》(1906年9月30日)17.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8.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2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21.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22.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1921年10月29日)23.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下的国家资本主义》(1922年3月27日)斯大林24.斯大林:《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1920年4月)2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和5月的《真理报》上)26.斯大林:《季诺维也夫所理解的修正主义》(1926年12月13)27.斯大林:《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1927年9月9日)28.斯大林:《答阿·霍洛波夫同志》(节选)(1950年7月28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3-8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8-1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9-1845.3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845.9-1846.4(见《德意志意识形态》)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12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导读1847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847(见《哲学的贫困》)10.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1852.31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导读1852.3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1857.8-914.马克思:《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857(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1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节选)185917.恩格斯:《论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859(见《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18.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19.恩格斯:《论权威》导读1872.10-1873.32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5-1876.5;1878-1883.32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622.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哲学编) 1876.5-1878.7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2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2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26.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927.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28.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729.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130.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1131.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3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部分论述33.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3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35.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37.列宁:《辩证法的要素》38.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39.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40.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认识论思想部分论述41.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42.列宁:《论民族自决权》43.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44.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45.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46.列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47.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48.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列宁:《论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5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51.列宁:《论粮食税》52.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53.列宁:《论我国革命》54.斯大林:《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信)》55.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6.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节选)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节选) 导读1、《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2、《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内容3、第一篇第一章商品4、第一篇第二章交换过程5、第一篇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6、第二篇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7、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8、第三篇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9、第三篇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0、第三篇第八章工作日11、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2、第四篇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13、第五篇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14、第六篇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5、第六篇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16、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7、第七篇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8、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9、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节选) 导读1、恩格斯写的1885年版序言(节选)2、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第一篇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4、第一篇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5、第一篇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6、第一篇第五章流通时间7、第一篇第六章流通费用8、第二篇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9、第二篇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第二篇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 最新共97页文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现实中的人
马克思用语。指处于现实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与“抽象的个人”相对。马克思以之 作为历史的现实前提。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 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人。
9.杜林
(1)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家。 (2)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敌视马克思主义。
2 学而不厌
copyright©2013
诲人不倦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3)在哲学上,把庸俗唯物主义、康德的形而上学、孔德的实证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拼凑成自相矛 盾的庞杂体系,企图以此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上,宣扬资产阶级 庸俗经济学,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宣扬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反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鼓吹发现了新的“社会主义”体系和“最后的、终极的真理”。 (4)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经济学讲义》、《哲学教程》等。杜林理 论给当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为肃清影响,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对 杜林主义进行了批判。
12.平等
(1)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平 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2)平等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运动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科学地确立平 等观念,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13.异化劳动(必考)
8.考茨基
(1)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理论家,曾经是马克思主义者,后来堕落为机会主义者。 (2)曾经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89 年参与编辑马克思的遗稿《剩余价值学说史》。 恩格斯逝世后,编辑出版了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 (3)1918 年发表《无产阶级专政》,攻击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4)主要著作有《土地问题》、《无产阶级专政》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等。
诲人不倦 3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名著解析】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 年 4~8 月 (一)劳动
人与动物的区别
(二)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规定性)
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意义:为人类设定一个理想的状态,一种完满的境界,借此以观照现实。 理论的意义:生活是什么和生活应该是什么,终极关怀精神。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
(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 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 象,成为他的对象。”
(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它得以被认识的前提。 (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前提:实践活动。实践的性质: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主观的目的、 愿望、蓝图转化为客观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黑格尔等人的区别,对象化的途径)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揭示出异化现象是 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并和私有制相互作用。
4.异化劳动的复归
(1)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来证明其共产主义理论的。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 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 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 富成果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 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2)结论: ①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②共产主义只是扬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 ③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④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运动之中。
(四)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1.异化:
哲学概念。主要是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
2.异化劳动
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异化劳动是特殊形式的劳动,是生产关系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
(3)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工人“只有在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 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成为动物的东西。”(手稿)
(4)人同人的异化: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 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手稿)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名词解释】
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又称“巴黎手稿”。马克思写于 1844 年 4—8 月。 (2)涉及劳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异化、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本质、异化劳 动的复归等几个范畴。 (3)手稿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 (4)第一次对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了综述。 (5)表明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表现出马克思用实践论的观点超越西方近代 哲学的努力。
学而不厌
copyright©2013
诲人不倦 1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5.《反杜林论》
(1)全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6 年-1878 年,恩格斯为批判杜林所写。 (2)这部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第一编,哲学。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阐发了唯物主义物质观、 反映论和唯物史观的阶级论、道德论、平等观等,完整地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第二编,政 治经济学。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尤其是“暴力决定论”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 价值学说。第三编,社会主义。批判了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方法论,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 展为科学的必然性,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4)《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P168
4.《共产党宣言》
(1)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于 1848 年在伦敦发表。 (2)《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3)主要内容有: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客观 规律。②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展望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③划清了科学社会 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④阐明了共产党的行动纲领,为共产党人开展斗争指明了道路。 (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 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手稿)
(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
“劳动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 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 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的强制一停止,人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手稿)
6.《单面人》
(1)又称“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著。 (2)包括导言、“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 (3)战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经济体制所全面地高度地控制着的“单向度社会”。因此,社 会正在变成只有肯定面的单面社会,人也正在变成只有物质需要的社会管制之工具与材料,思想与哲学 变成了为既定现实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单面领域。 (4)此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也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
3.《德意志意识形态》
(1)全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 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 年至 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 (2)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代表作。 (3)主要内容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真 正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P14 (4)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10.消费社会
列斐伏尔指出,“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之主要现象特征就是:(1)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神秘化; (2)这是一个欲望被制造被引导的心理躁动世界;(3)符号-想象的“假装”成为“现实”;(4)形形 色色的时尚或流行的符号体系,成为控制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最高物神。
11.西方马克思主义
1923 年,柯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以此标明从梅林、罗莎·卢森堡传承下来的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 学之间在哲学传统和政治观点上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