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排斥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政策启示

合集下载

我国金融排斥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金融排斥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金融排斥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我国金融排斥问题研究摘要:金融排斥问题是指某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如低收入、就业困难、缺乏信用记录等,无法获得金融服务和机会,进而影响他们的个人和家庭发展。

本文提出了研究我国金融排斥问题的意义和目的,并概述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议,最后提出了将采取哪些研究方法和途径,以期为解决我国金融排斥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排斥;我国;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金融排斥是一个全球性、复杂的问题,对人们的生计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日益发展,但金融排斥问题也日益突出。

对于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失业人群和青少年等弱势群体,金融排斥问题更为严峻,影响了他们获得教育、保健和社会服务等基本权益。

针对我国金融排斥问题,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但是因为金融排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前人的研究成果还存在许多争议和局限性。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金融排斥问题,有助于拓展学术前沿、提高研究水平,在政府、教育机构和民间组织等多方面推动金融服务的平等化、包容化,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金融排斥问题的程度、原因、影响及预防和改善措施,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具体目标和研究内容包括:1. 分析我国金融排斥的现状和特点,包括社会经济背景、制度环境、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影响;2. 探讨我国金融不平等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如教育程度、性别、财富等因素对金融服务的影响;3. 研究我国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对金融排斥问题的解决是否有效,并分析它们的局限性和可持续性;4. 提出我国金融排斥问题的缓解和解决措施,如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推进金融科技发展和普及、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等;5. 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综述等,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金融排斥问题,整合各种数据和信息,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排斥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显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分析其原因,探讨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金融排斥是指某些社会群体难以以合理的方式获取或使用正规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状况。

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金融排斥现象尤为明显。

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文首先界定了金融排斥的概念,并从多个维度对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进行了描述。

接着,文章分析了导致金融排斥的原因,包括制度性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金融排斥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缓解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农民金融素养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降低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状分析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服务机构缺乏: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明显不足,且分布不均。

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民难以接触到基本的金融服务,如存取款、贷款等。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农村地区提供的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缺乏针对农民实际需求的创新产品。

这使得农民在面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时,难以得到满足。

金融服务可及性差:受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等因素限制,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可及性较差。

农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前往金融机构办理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金融需求。

中国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引言普惠金融是当代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金融排斥是探究普惠金融问题时延伸的新名词,是社会排斥的一个小分支,最早由Leyshon 和Thrift于1995年提出,将其定义为因地理因素导致某些人群无法获取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现象。

而后拓展到评估排斥(因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评估体系苛刻)、条件排斥(因不具备抵押、资信档案条件)、价格排斥(因金融产品价格过高且难以支付)、营销排斥(因缺少经验丰富的金融服务人员引导)和自我排斥(因经济主体个人经济、知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因素的六维度概念上。

目前,无权威机构给出明确统一的界定。

学者普遍认同金融排斥是指某些经济主体被主流金融机构所拒绝或被正规金融体系所排除,无法通过合适途径来获取其所需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根据《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已达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9.20%,多数地区都已实现基本的金融服务保障。

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区域拓展,在面临投资、储蓄、贷款等金融问题时,农村地区更易出现金融排斥。

乡村的一个金融机构涵盖区域广阔,无法顾及每家每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并且多数农村居民贷款需求高、贷款额度较为分散,较大程度上不认可小额贷款公司,也被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和价格所劝退,导致金融市场参与率低,金融排斥问题严重(程惠霞,2014)。

金融排斥负面影响了家庭的财富收入,使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加大城乡收入差距。

因此,在普惠金融背景下,剖析中国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对建立相应有效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中国金融排斥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二、中国金融排斥的指数构建方法国内对于金融排斥的研究较晚,武巍、刘卫东、刘毅(2005)从金融地理学角度,结合金融中心提出金融排除。

田霖(2007)进一步研究指出金融排斥程度较高,金融综合竞争力会大幅度降低。

国内金融排斥研究综述

国内金融排斥研究综述

国内金融排斥研究综述内容摘要:金融排斥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最早在发达国家得到重视,2007年我国金融学者对此问题开始关注。

本文立足于国内学术界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分析并评价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分别对研究层面的演进和研究方法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金融排斥金融服务政策支持金融排斥也称金融排除,虽然其定义至今尚未统一,但一般被界定为:人们在获取和/或使用主流市场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我国学术界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田霖和武巍(2005)引入,但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直到2007年,逐渐展开了对该问题的探讨。

笔者对现有的国内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分别对研究层面的演进和方法上的变迁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研究层面从宏观到中观进而演变到微观(一)普遍认可在我国存在着较严重的金融排斥,而各地区排斥程度有所不同徐哲(2008)从条件排斥等六个方面定性地分析了我国金融排斥的现象及其产生机理。

徐少君(2008)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对我国金融排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强调了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空间过程和空间交互作用”,同时指出各地区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体现出了相对较低的金融排除空间集聚状态,而中西部广大地区却陷入了金融排除的高集聚区。

王修华(2009)认为我国存在地区间金融排斥明显、金融排斥与地理分布及经济发展程度联系密切的特点。

王伟(2011)在对2008年金融排除度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31个省(市)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金融排除,其中54.8%的省份遭受了严重的金融排除,仅有9.7%的省份金融排除度较低。

金融排斥现象虽然最早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现,但目前来看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该问题更为普遍,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金融排斥问题则更为凸显。

但是由于在质量指标方面没有形成标准,所以测算结果无法统一。

市场失灵型金融排斥的治理——美国社区发展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市场失灵型金融排斥的治理——美国社区发展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展金 融是 治理 市场 失灵 型金 融排 斥的有 效模 式 ,社 区发展 金 融在 西方 已经发 展 了近 半个
世 纪 ,在 治理 市场 失灵 型金 融排 斥上取 得 了很好 的 效果 和经 验 ,可 以为我 国治理 市场失
灵型金 融排融排 斥 ;美国社 区发展 金 融 ;经验 ;启 示
机 ,印度 的小 额信 贷危 机和 我 国温 州 地 区的 民间金 融危 机就 是例 子 ;第 四 ,放 开利 率管 制解 决 不
了金融排斥造成 的公平性问题 ,由于获取穷人信息困难和穷人缺乏抵押和担保 ,穷人就要承受高 利率 ,这 是不公 平 的 ,因为 信息 困难 和缺 乏抵 押并 不是 穷人 的过 错 ,穷人 没有 做错 事 ,却要 承 担 高利 率惩 罚 ,这是 一种 经济 不公平 现 象 ,而且 ,太 高 的利率 穷人 负担 不起 。因此 ,我 国应该 把 重
中 图分类 号 :F 8 3 1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 5 7 - 5 8 3 3 ( 2 0 1 5 ) 0 6 - 0 0 4 3 — 1 0
作者 简介 :马 荣华 ,电子科 技 大 学 中山学 院副教授 、 中山大 学岭 南学 院访 问学者
( 广东 中山 5 2 8 4 0 2 )
场和其他市场一样 ,是不完美 的,导致完全依靠金融市场来配置资金也会出现效率和公平 问题。
金 融 市场 的不 完美 主要 表现 为信 息不 对称 和外 部性 问题 。信 息不 对称 是指 主 流金融 机构 不 了解借 款人 情况 ,带 来逆 向选 择 和道德 风 险 ,进 而导 致金 融市 场 的信贷 配 给 ,外 部性 问题 是指 主流 金融 机构 获取 某些 弱势 群体 借款 人 的信息 所得 到 的私人 收益 小 于社会 收 益 ,导 致 市场上 获取 这部 分借 款人 信息 的行 为太 少 ,进 而导致 整个 社会 福利 损 失 。我 国最近 大力 发展小 额 贷款公 司 等新 型农村

报告——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及对策探析1

报告——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及对策探析1
随着与社会的发展,金融排斥成了世界性的问题。针对我国农村严重的金融排斥与过度负债,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该专题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包括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被排斥对象、排斥的动态过程、原因与后果等。其中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田霖的《我国金融排斥的城乡二元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我国农村金融排斥与过度负债》(财经研究,2007)——提出了金融排斥下,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困难;并针对此问题,以六维度视角剖析排斥的成因,从而提出缓解排斥与过度负债的对策,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程志强,潘晨光主编的《城乡统筹蓝皮书书》(2012)、冯昀,《制度变革是农村金融深化的关键》(农村经济,2009)等等一些学术论文及著作。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农村金融排斥的成因,分析了缓解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缓解措施。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田霖.我国农村金融排斥与过度负债[J].财经研究,2007,(4):107-119
[12]徐文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J].理论导刊,2003,(10),23-25
[13]陕西省统计局编.陕西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09)
[14]程志强,潘晨光主编.城乡统筹蓝皮书书.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3)
1城乡金融产业严重失衡
2基层农民资本弱化
3供给结构与需求关系僵化
4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市场紊乱
3、我国农村金融排斥产生的原因
(一)地理排斥
(二)评估排斥
(三)条件排斥
(四)价格排斥
(五)营销排斥
(六)自我排斥
四、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对策思考
(一)以城乡统筹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增强农村三种资本的竞争力

金融排斥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策

金融排斥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策

金融排斥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策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排斥理论,并参考和借鉴有关金融排斥的指标,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排斥性问题。

最后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处理金融排斥问题的方法,提出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排斥农村金融对策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现代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村金融是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的发展,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

金融排斥理论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理论是一门新兴理论,最初是国外金融地理学家的研究议题,是西方金融地理学家“新金融地理”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的重点是金融机构和服务的地理指向性,后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学家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我国学者认为金融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复合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维度: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

地理排斥是指被排斥对象由于无法就近获取金融服务,不得不依赖公共交通系统到达相距较远的金融中介;评估排斥是指主流金融机构通过风险评估手段对经济主体施加的准入限制;条件排斥是指对经济主体获取金融产品的附加条件不尽合理;价格排斥是指金融产品价格过高并超出了某些主体的偿付能力,将这些经济主体排斥在外;营销排斥是指主流金融机构的目标营销策略,往往会将某类人群有效排除;自我排斥则与被排斥主体的自身经历和心理因素相关,是被排斥主体主动将自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

以上共同构成金融排斥的复杂集合。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一)评估排斥随着金融业的改革深入,我国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风险控制,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程序限制了农户接近金融资源。

农村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的评估,一般都认为农业属典型的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抗御灾害能力弱,并且农村信用环境差,贷款发放后没有安全保障。

论金融排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兼议政府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角色定位

论金融排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兼议政府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角色定位

一、引言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概念提出至今还不到30年时间,但随着发展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又称“包容性金融”)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作为普惠金融的“对立面”,金融排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最终成为金融学界热门研究领域。

也正因如此,金融排斥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在“百度学术”搜索栏键入汉字“金融排斥”,显示搜索结果达7580条(截至2017年10月30日),键入英文“Financial Exclusion”,搜索结果更是达52800条之多,金融排斥研究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金融排斥的理论观点林林总总、多有不同,但仍不难从中总结归纳出两点共识:一是金融排斥是普惠金融的主要障碍,发展普惠金融,就要努力消除金融排斥;二是在金融排斥中,金融机构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受伤的总是某些金融服务需求者”。

本文作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和大量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既有的“金融排斥”理论多有不合时宜之处,已经不足以解释回答某些新的金融现象和指导普惠金融实践,亟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二、关于“金融排斥”的概念“金融排斥”一词早已为学术界所广泛使用,但就其含义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或者权威的定论。

关于金融排斥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金融地理学家对金融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但直到1993年,英国金融地理学家Leyshon 才正式提出“金融排斥”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阻碍贫困阶层及弱势群体进入正规(主流)金融体系的过程”,这是迄今为止可以考证的最早关于“金融论金融排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兼议政府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角色定位课题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20)摘要:本文认为,破解金融排斥,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一环,加强和改进金融排斥问题研究,对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有金融排斥理论已经暴露出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满足实践和时代要求,亟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

中国金融市场的国内外联动性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的国内外联动性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的国内外联动性研究中国金融市场的国内外联动性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国内外联动性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研究中国金融市场的国内外联动性。

1. 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的冲击首先,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经常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市场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股市暴跌、汇率波动等问题频发。

因此,研究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的冲击,对于把握金融风险、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机遇。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可以吸引外资流入,还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中国金融市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国内外联动性不仅是外部冲击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影响国际经济的重要一方。

首先,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对国际市场的波动起着缓冲和稳定作用。

其次,中国金融市场对国际资本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庞大的金融市场,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

这些跨境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 国内外联动性的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国金融市场的国内外联动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数据分析。

首先,可以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来研究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关系。

其次,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取可靠的研究结果。

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两国模型、VAR模型等经典方法来探究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

此外,也可以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和事件的分析,探讨中国金融市场的联动性表现和影响因素。

4. 中国金融市场的国内外联动性管理与政策建议在国内外联动性管理方面,中国金融市场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沟通,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关于国内金融排斥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金融排斥研究的文献综述

CONTEMPORARY ECONOMICS No.8,2019关于国内金融排斥研究的文献综述林硕延1,罗蔼萍2(1、广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13632、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市北京路支行,广东广州510030)摘要:金融排斥作为社会排斥的子集,其排斥程度的加深会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两极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平加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阻力加大等问题。

特别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加强对中国金融排斥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完善中国化的金融排斥分析框架,把握金融排斥空间格局的演化趋势,为实体经济的转型以及新兴经济的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此,本文从国内金融排斥的研究层面与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金融排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所以对构建定量指标科学评价金融排斥程度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金融排斥;研究层面;分析方法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也称金融排除,对金融排斥的定义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但一般将其界定为:经济主体被主流金融所排斥。

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发轲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外,随后不断升温,引起了各国学者广泛的关注,研究视角由最初的地理接近性逐渐转向社会文化。

Leyshon和Thrift(1993)最早提出的金融排斥的概念是基于金融地理学角度出发的。

Kempson和Whyley(1999)从地理排斥、条件排斥、评估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及自我排斥六个维度分析金融排斥,并赋予金融排斥一个动态复合概念。

Panigyrakis等人(2002)认为由于合适的渠道不能有效的获取,部分群体在使用主流金融系统提供的金融服务上不能获取合适的方式,这是金融排斥的根本特征。

Collard等人(2002)和Chant Link(2004)分别从微观企业的商业社群以及企业和区域层次出发,解决金融排斥理论应用及涵盖问题。

Chakravarty(2006)认为金融排斥最终会导致社会排斥。

我国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与破解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与破解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与破解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金融排斥是指部分人群在金融市场中受到歧视或拒绝服务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由于身份、地域、财富等原因导致。

然而,金融排斥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我国金融排斥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人们面临更大的困境。

因此,了解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和采取措施破解这种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2.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究我国金融排斥现象的形成机理,发掘其背后的政策和经济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使得金融服务能够更加平等地为全体人民所享受。

具体目标如下:1)探究我国金融服务的现状和金融排斥的表现,了解其规模和特点。

2)分析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深刻挖掘其背后的政策和经济因素。

3)总结和比较国内和国际破解金融排斥的经验,探寻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手段。

4)提出破解金融排斥现象的对策,包括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3.研究内容及方法3.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我国金融服务现状的分析与描述。

2)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政策和经济因素的分析。

3)对国内外应对金融排斥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和比较。

4)破解金融排斥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技术和市场三方面。

3.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研、案例分析和数理模型分析等。

文献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础,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等文献资料,分析揭示我国金融服务现状和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

问卷调研则是本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查一定数量的金融服务对象和提供者,了解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案例分析则是对国内外解决金融排斥的经验进行比较和总结。

数理模型分析则是采用相关的数理分析方法,分析各种金融服务现象和政策措施的成本和效益,为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4.预期成果及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深入掌握我国金融服务现状和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为采取破解对策提供详实的依据和支持。

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主要方式及启示

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主要方式及启示

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主要方式及启示近年来,美国利用其庞大的金融支付网络、先进的金融情报侦察手段,频频联合欧盟、日本等,利用金融手段向目标国家实施金融制裁。

一、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主要方式(一)收紧对被制裁国的美元供给利用美元作为国际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通过禁止第三国或国际金融组织与被制裁国进行货币兑换、限制美元出入被制裁国等,收紧被制裁国美元供给,从而减少被制裁国外汇储备,使其国内货币大幅贬值。

例如,在对古巴长达40余年的贸易和金融制裁中,美国政府阻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对古巴提供任何贷款和金融支持,禁止外国银行向古巴输送美元;加强对美国公民前往古巴旅游及可能流入古巴的美元数量的限制。

(二)利用对美元支付清算体系的控制,停止为被制裁国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目前,美元支付清算主要通过美国联邦电子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和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清算系统(CHIPS)2大主要大额支付清算系统进行。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07年,FEDWIRE处理支付业务额达671万亿美元,占主要国家和地区实时全额支付系统的21%;CHIPS为21个国家和地区的95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会员提供美元大额实时清算服务,2007年处理支付业务额达486万亿美元,占主要国家和地区实时全额支付系统的19%,占当年美元跨境清算总额的95%以上。

美国一旦对目标国实施金融制裁,将停止为被制裁国银行提供美元跨境支付结算服务,中断相关联的银行业务往来,从而导致被制裁国银行无法办理海外汇款,信用急剧下滑直至被挤兑破产。

同时,美国还利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终止被制裁国跨境支付服务。

截至2011年10月,SWIFT网络遍布全球209个国家的9700多家银行机构,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时支付清算系统提供支持。

2012年,在美国对伊朗的金融制裁中,SWIFT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月17日,SWIFT宣布终止30家伊朗银行通过其网上交易系统实施跨境汇兑,致使当日美元对里亚尔黑市价再次逼近20000关口,伊朗合法的外汇交易基本陷入停顿。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及启示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及启示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及启示【摘要】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服务不足、质量低下、缺乏创新和途径单一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并推动金融创新。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的优化不仅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还能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要从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村居民三方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农村金融排斥,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低下,服务不足,缺乏创新,途径单一,加强服务,提高质量,推动创新。

1. 引言1.1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及启示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服务质量低下、缺乏创新以及途径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居民难以获得适合的金融服务,限制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了解决农村金融排斥问题,需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推动金融创新。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实现农村金融的普惠和包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希望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农村金融排斥问题,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 正文2.1 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分析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排斥现象。

农村金融排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是导致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导致农民无法便利地获得金融服务。

即使有金融机构存在,也可能面临服务网点稀少、服务范围有限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低下也是排斥问题的重要表现。

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服务态度不好,办事效率低下,缺乏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使得农民对金融服务的信任度降低,不愿意使用金融服务。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1000字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1000字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金融支持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国内外多个角度综述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

一、国内研究概况在国内,关于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研究政策法规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

国内研究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政策法规的具体制定和实施情况,例如《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绿色信贷指导意见》等。

2.金融产品创新研究金融产品创新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国内的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各类低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实施,例如绿色贷款、碳交易等。

3.绿色金融机构建设研究绿色金融机构的建设是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内的研究者在绿色金融机构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机构体系建设、人才队伍构建等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持续金融体系研究可持续金融体系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外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在可持续金融机制下,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风险管理机制等问题。

2.碳金融研究碳金融是金融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国外的研究者主要关注碳市场、碳交易等方面的研究。

3.投资研究投资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国外的研究者主要关注绿色投资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注意投资风险管理等问题。

三、研究成果评述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研究热点。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法规、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机构建设等方面,而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可持续金融体系、碳金融和投资研究等方面。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较为系统,各类金融产品创新成果突出,绿色金融机构建设逐步完善;而国外研究在可持续金融体系、碳金融和投资方面领先一些,相关成果更加深入。

总的来说,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研究重点,随着相关领域的不断深入,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将逐步积累和推广。

金融排斥问题分析

金融排斥问题分析

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分析陈贺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如何增强低收入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是农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的关键。

为此,应当多方入手,共同解决农村金融排斥的问题,恢复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发展的本义。

一、金融排斥影响农民发展自古以来,穷人和低收入者如何获得金融服务始终是个难题。

低收入者和穷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者,总是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他们处于正规金融服务的边缘,或被完全排除在正规金融系统之外,这便是“金融排斥”。

金融排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表现为:一是条件排斥,指附加在金融产品上的条件不适应农户需要,繁复的信贷审批要求和抵押担保条件将农民排斥在外。

二是产品和营销排斥,即产品设计单一,市场营销的目标定位于高端客户,难以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

比如,我国农信社贷款普遍延续传统的春放秋收的短期操作模式,将具有长期资金需求的农户排斥在外。

三是自我排斥,即部分低收入的农村客户认为申请获得金融产品的可能性很小,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因而放弃申请的尝试,把自己排除在获得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外。

金融排斥排除了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参与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使贫者愈贫,拉大了贫富差距。

缺乏金融支持的农户,没有改善自身境况最基本的启动资金,只能日复一日的徘徊在低收入水平上,即使出现增加收入的有利机会,也难以真正抓住。

大量的资金流向富裕阶层,较好的资信状况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使富裕阶层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社会财富向富裕阶层倾斜速度加快,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在金融排斥的情形中,农民被排除的不仅是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一起被排除的还包括获得其他社会资源的权利和机会,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排斥”。

有研究者认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社会群体通常也无法获得其他关键性的社会资源,并且,“金融排斥”通常还会恶化“社会排斥”的程度。

因为农民如果没有机会利用信贷市场进行融资,那么他所遭受的这种机会剥夺,会通过各种因果关系引致其他形式的剥夺,如缺乏社会权利、削弱社会支持;被排除在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之外等。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排斥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排斥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排斥研究“金融排斥”这个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首先在英美等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提出并得到广泛运用。

借鉴西方理论,结合我国实际问题,研究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影响效应以及解决途径既是遭受金融排斥人群或区域的强烈要求,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时代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城乡差距、贫富分化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正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金融排斥正是这些社会不平衡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同时也是这些不平衡的原因和结果。

目前国内关于金融排斥的文献主要以城乡二元结构为背景,对农村金融排斥以及城乡金融排斥差别展开研究;或者从农户和城市居民等微观个体出发,对贫富差距与金融排斥的关系进行探讨;相对而言,从区域发展不平衡角度研究金融排斥的文献较为少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缩小地区差异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

但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我国民族地区一直是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薄弱的区域,金融排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因此,本文选择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以我国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金融排斥理论和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文献的基础上,使用省、县两级经济金融数据,对民族地区金融排斥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导致的后果进行了规范和实证的探索,并为民族地区治理金融排斥提出了对策建议。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总体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排斥的现状有喜有忧,但相对来说,民族地区金融排斥状况依然严峻,亟待治理。

对民族地区金融网点分布的分析表明:民族地区金融网点的地理分布密度极低,但人口分布密度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各级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这三大传统金融主体几乎垄断了民族地区的金融供给;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远离民族地区;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步伐严重落后;政策性金融对民族地区有所倾斜;合作金融、新型农村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民族地区发展较快。

中外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措施比较研究

中外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措施比较研究

中外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措施比较研究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发展,各国都陆续在不同程度上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打破了原来那种国际金融市场相互隔离的局面,经济、金融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由于金融危机具有易传染性,只要有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本国金融市场,随着危机的恶化,世界其他国家会被慢慢波及到,演变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趋势也在逐渐加强。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迅速传染到英国、日本、欧洲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并席卷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最终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实体,引起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波及范围非常广,其破坏力度、影响程度都超过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欧洲、英国、日本等国迅速采取了降息、向市场注资、减税、增加公众支出等财政、货币政策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减少危机对本国金融体系、经济的冲击力。

中国金融市场尚为完全放开,存在资本管制,这次国际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中国实体经济的间接影响非常大,因此中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各种经济政策措施,减少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以及美国、英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有效控制金融风险、防止、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

本文首先分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以及危机对美国、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然后重点研究中外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策措施,并对这些政策措施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
有效控制金融风险、防止及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排斥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政策启示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也称金融排除,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而诞生的一个概念。

它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其后不断升温。

这一概念的研究视角从金融地理学方面起步,随后不断被拓展到经济学、社会学、金融管理学等领域。

对于金融排斥,学术界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被界定为: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这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排斥的研究已从原来的定性分析扩展到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方面。

本文希望从理论发展、地区间金融排斥和农村金融排斥三方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各位学者为缓解我国金融排斥现状贡献的政策建议,以及为我国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提出的决策依据。

一、金融排斥理论发展金融排斥的概念首先由Leyshon与Thrift于1995年提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由于全球化、管制放松以及信息技术发展,“价值最大化”目标得到了银行业的关注。

在“为质量而战”的竞争中,面对增加利润、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各金融机构需要进行权衡。

尽管市场上扩大了金融服务机构与金融产品的种类,低收入人群的服务却不得不收到排斥。

因此,这种权衡造成了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缺少金融机构、贫困人群缺少金融服务1。

此后Kempson与Whyley在1999年拓展了金融排斥的概念,提出了金融排斥的六维评价标准,分别是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

他们认为金融排斥是这六个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2。

从Kempson与Whyley的工作出发,王修华提出了适合对我国省级金融排斥程度进行测度的指标体系(表 1.1)。

通过运用截面数据测度的各指标值加总来综合评价地区金融排斥的程度。

1Leyshon A. & N.Thrift.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UK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in the 1990s:a reversal of fortune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3,(9)2Kempson E. & C.Whyley. Kept out or opted out? 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R .Bristol UK, Policy Press,1999.表 1.1 金融排斥程度测度指标体系13但是前面提出的六个维度基本都是主观性比较强的指标,同时由于各个指标之间重叠度较高,要利用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和具体数据实现准确分析并不容易。

因此,李春霄将金融排斥维度重新确定为以下四个维度: 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可得度、金融服务的使用度、金融服务的可负担度。

同时他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构建金融排斥指数的测算方法。

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2。

表 1.2 金融排斥程度测度指标体系243王修华. 关于我国金融排斥状况的评价. 理论探索,2009,(5)4李春霄,贾金荣.我国金融排斥程度研究——基于金融排斥指数的构建与测算[J].当代经济科学2012(2)二、地区间金融排斥王修华根据自己制定的金融排斥测度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金融排斥程度进行了度量。

得出的结论符合金融排斥的基本概念,即落后地区,金融排斥程度较为严重。

具体结论如下5:1、金融排斥程度与地理分布有密切联系。

金融排斥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中前八名均来自东部,中西部省份多数排在中后区(排名靠后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较高)。

而按照八大地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情况看,东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程度最高,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表现较好,而其他地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排斥。

2、金融排斥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联系密切。

作者通过将金融排斥程度与由人均GDP 代表的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对比,发现金融排斥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这也符合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货币市场为主,地区内主要的资金流动主要以银行为中介。

因此,银行网点的空间布局对于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程度有着巨大的影响。

贺灿飞和刘浩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例,对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地级尺度的网点分布变化进行研究,探究出在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前后,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网点的分布变化情况6。

他们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基础网点和支行的地理分布变化中发现,中国工商银行的两类网点以及中国银行的支行均表现出一定的安全投资转移行为,即一方面为那些能带来较大利润的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另一方面关闭了部分低端客户获取金融产品的渠道。

从地区差异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的支行表现出集聚在那些资本5王修华. 关于我国金融排斥状况的评价. 理论探索,2009,(5)6贺灿飞,刘浩.银行业改革与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空间_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例[J].地理研究2013(1)存量较大,金融信息可及性好的“安全地区”,而从那些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非生产性借贷为主、远离权力中心的地区撤离。

这种选择无疑加重了金融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使得落后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更为严重。

对于地区之间资本市场的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多。

韩海波和黄宪慧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通过模型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不同。

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有效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却不利于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股票筹资对经济的作用并未表现出滞后性。

但是在西部地区,股票筹资虽然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7。

一些学者也从落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对当地的金融排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其中祝英丽对中部地区金融排斥情况进行了探析,他通过对中部地区县级单位银行业综合指数的计算,发现经济总体水平低、农村人口多、第一产业产值高和第三产业不发达的县市,容易形成金融排斥。

此外,宏观政策的放宽,银行业制度变迁和银行业现代企业体制的建立是造成金融排斥程度变化的直接原因8。

三、农村金融排斥在完成地区间金融排斥研究的基础上,王修华和邱兆祥建立了应用与农村金融排斥程度测度的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见表3.1。

表3.1 农村金融排斥程度测度指标体系97韩海波,黄宪慧. 资本市场发展、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以股票市场为例.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2)8祝英丽,刘贯华,李小建. 中部地区金融排斥的衡量及原因探析.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9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排斥: 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对于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王修华和邱兆祥运用1978~ 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 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0。

为破解农村金融排斥难题,村镇银行一直是政策扶持的主要目标。

孟德锋、卢亚娟和方金兵的分析表明村镇银行布局更多的考虑了当地企业的效益和地方经济开放度。

同时相对于政府工作效率高低的软环境,政府税收对主发起行成立村镇银行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11。

在获取农村金融相关数据方面,对普通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是进行分析的一种主要手段。

隋艳颖和马晓河利用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鄂尔多斯市两地农牧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实证证明当地大部分农牧户目前受到了金融排斥。

在影响其是否受金融排斥的诸多因素中,户主的年龄、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农户所拥有的耕地和草地面积、户主是否是村干部或是否有亲戚朋友在政府或金融机构工作、对金融机构所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这五个方面有着显著影响显著;而户主的性别、农牧户年人均纯收入、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是否有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12。

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在金融排斥问题上也有所体现。

田霖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城市金融排斥的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为收入、技术及民族。

而在农村系统中,对金融排斥负贡献最大的要素依次为收入、技术和教育。

城市金融的发展对农村金融具有一定的扩散效应,城乡金融系统之间并非完全割裂,城市不能仅看做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它也通过实物渠道及资金渠道带动农村经济、金融的成长,两者存在地理上的溢出关联效应及互补效应13。

四、政策建议如何降低金融排斥程度,国内外学者们都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其中国外学者的意见Affleck和Mellor的观点为典型。

包括发展信用联盟、社区银行等微观10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 经济学动态2011(2)11孟德锋,卢亚娟,方金兵.金融排斥视角下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学动态2012(2)12隋艳颖,马晓河.西部农牧户受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自治区7个旗(县)338户农牧户的调查数据. 中国农村观察2011(3)13田霖.我国金融排除空间差异的影响要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7(4)金融,提高金融信息的咨询和金融知识的教育, 制定社区再投资法案14。

与发达国家发展几百年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只能说是刚刚起步。

结合我国实际,包括王修华、田霖、孟德锋等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总结如下:1、发展微观金融。

对于承担金融重任的国有商业银行,王修华认为它们应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经济人与社会责任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在农村地区,王修华也提出通过政府对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降低,设立专门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减轻金融排斥程度。

2、加强政府规管。

由于金融排斥可以看做是一种市场失灵,政府应对这种失灵进行干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齐抓共管以求有所成效。

祝英丽建议中央政府有必要适当向中西部省份继续进行政策倾斜,促进这些地区金融服务的进步。

李春霄根据自己提出的金融排斥度量体系,认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金融排斥的定量测度,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找出该地区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滞后环节,确保金融平衡发展。

3、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各国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发现资金逐利性的特点将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逐渐显现,从而加重某些地区金融排斥的程度。

王修华建议在管理部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自我管理模式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及早准备,对于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热钱流动、套利等可能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做好规范和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