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申蕾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一、引言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提供参考。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⑴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对比⑵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挑战⑴隐私与安全风险⑵信用风险与欺诈问题⑶法律监管与合规挑战四、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⑴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⑵互联网支付与电子货币⑶互联网保险与互助保险⑷互联网投资与融资平台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⑴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⑵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⑶与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六、互联网金融的国内外案例研究⑴国内互联网金融典型企业案例⑵国外互联网金融典型企业案例七、结论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挑战,并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企业案例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和潜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提供参考。
附件:附件1: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相关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互联网金融: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
⒉互联网支付:是指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支付交易,包括电子货币支付、方式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
⒊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购买保险、理赔服务等的一种保险业务模式。
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加密和共识机制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业的一大热门。
作为现代金融的一种新型形式,它以“互联网 + 金融” 为核心理念,实现了线上线下金融与信息交易的融合。
在过去的几年中,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蓬勃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的市场格局,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现状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作为全球金融市场中的一个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备受青睐。
截至 2018 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人民币 10 万亿。
其中,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股权众筹等多种服务模式迅速崛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
以网络借贷为例,2015 年以来,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截至 2019 年,中国 P2P 网络借贷行业从业机构总数已经达到 640 家,成为全球 P2P 行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此外,中国网络借贷行业的服务模式也随之完善。
在线咨询、大数据风控等模式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风险意识和信任度。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中国金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为“三农”、“小微”、“非特许经营”等获得了借贷资金的人群提供了快速便捷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居民的理财和投资提供了新的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张,一些平台的运营问题也显现出来。
为了追求高收益率,一些着急资金的平台和投资者盲目扩张,违背了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原则,造成严重的风险和资金损失。
同时,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资金流转等方面,也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监管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实施严格监管。
三、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展望从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看,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将会依托“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发展。
从技术上来说,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互联网金融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新兴领域,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首先,互联网金融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务的影响和变革。
一些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和运作方式。
互联网金融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和更高效的服务,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这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金融市场的竞争带来了新的压力。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引起了监管机构和政府的关注。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如信息安全风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稳定等。
因此,监管机构和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规范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表明,有效的监管和规范可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另外,互联网金融还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特点和业务模式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如在线支付、P2P借贷、互联网保险等。
这些金融创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商机。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信息安全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
因此,研究如何在保持金融创新的同时,有效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成为互联网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带来了金融普惠和金融包容的话题。
互联网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
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还关注如何通过互联网金融促进金融普惠和金融包容。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务的影响和变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规范、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普惠和金融包容等方面。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摘要: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金融业态,其在金融服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综述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包括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监管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引言1.1 研究背景1.2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2.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定义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2.2互联网金融发展形态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3.1 互联网金融的起源3.2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阶段3.3互联网金融的成熟与规范阶段4.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技术4.1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4.2 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4.3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5.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5.1 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演变5.2 国际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比较6.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6.1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6.2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挑战与风险6.3 互联网金融的应对策略与措施结论: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其带来的便利和效益不可忽视。
然而,互联网金融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风控措施,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 互联网金融相关文献的列表- 相关数据和图表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1.互联网金融: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提供包括资金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
2.监管政策:指国家和地区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制定的法规、规章和指导意见等文件,以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概况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想法,倾向于将个性和个人利益进行融合。
因为传统银行带来的服务并非完全没有变化的,所以无法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金融产品比较多的时候会让人感觉杂乱无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为客户制定对应的产品策略。
Hsien Tang Tsai,Leo Huang,Qmng Gee Lin(2005)的观点是,每个年龄的群体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力在程度上是不同的。
其发展受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熟练度以及对网络银行理解度的制约[1]。
Mark Gertler & Nobuhiro Kiyotaki(2011)的观点是在网络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及信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银行也只有跨行也行,网络银行的风险要比之前的金融风险更高,而且并不是受到市场价格波动。
这个单一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网络银行硬件设施,相关技术以及设备安全的综合作用[2]。
Dilip K. Patro & Min Qi & Xian SunS(2012)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银行的兴起,为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混合经营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平台,这对目前的传统银行业经营模式产生了不小冲击,金融业的三驾马车: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下又产生了新的合作方式,而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顺手可用的应对措施,这就导致面临各种问题,金融行业的监管难度不断上升[3]。
(二)国内研究概况马仲康(2018)的观点是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且用户数量的增加,为了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很多传统银行纷纷在网上开设自己的网络银行,这给用户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不用到银行也可以办理业务,在我看来比较满意的是跨行转账可以实时到账,并且没有手续费。
而且可以在网上银行进行理财。
虽然网上银行有很多优势,但由于其发展速度过快。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金融以其创新性和便捷性迅速崛起,成为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
众多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涵盖了其发展模式、风险管控、监管政策等多个方面。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众筹、互联网银行等。
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体验。
它不仅简化了交易流程,还降低了交易成本。
学者们普遍认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得益于其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
P2P 网贷则是一种直接连接借款人和出借人的网络借贷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借贷壁垒,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
然而,P2P 网贷行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等。
研究表明,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估体系和加强监管是促进P2P 网贷健康发展的关键。
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为创业者和创意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它通过网络平台聚集众多投资者的小额资金,实现项目的启动和发展。
但众筹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项目成功率低、法律风险等挑战。
互联网银行则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金融服务,无需实体网点,降低了运营成本。
其在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风险防控和客户信任建立方面仍需不断探索。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互联网金融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风险。
信用风险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虚拟性和信息不对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难以准确评估,容易导致违约风险。
市场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调整等。
此外,操作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也给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有效管控风险,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策略。
加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借款人进行精准画像,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已成为当今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
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优势,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对金融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主要模式、风险与监管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当时互联网技术开始在金融领域得到应用,如网上银行、证券交易等。
但在这一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较为缓慢,主要是作为传统金融业务的补充和延伸。
进入 21 世纪,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金融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
随后,P2P 网贷、众筹、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等新兴金融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一)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
第三方支付的出现,解决了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问题,提高了支付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P2P 网贷P2P 网贷是指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其他个人或企业借款的一种金融模式。
P2P 网贷平台作为中介机构,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撮合、信用评估等服务。
P2P 网贷具有门槛低、灵活性高的特点,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三)众筹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公众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各种创业项目、公益事业等。
众筹模式打破了传统融资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项目的投资和发展中。
(四)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的一种模式。
互联网保险具有产品创新、销售渠道便捷、服务高效等优势,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t1.1 研究背景和意义\t1.2 研究目的和问题\t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 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t2.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特点\t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t2.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3. 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t3.1 网络支付与电子货币\t\t3.1.1 在线支付的种类及特点\t\t3.1.2 电子货币的发展与应用\t3.2 网络借贷与P2P平台\t\t3.2.1 网络借贷的形式和特点\t\t3.2.2 P2P平台的发展与监管\t3.3 互联网保险与理财产品\t\t3.3.1 互联网保险的类型与发展趋势\t\t3.3.2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分类和特点4.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t4.1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型\t\t4.1.1 信用风险与违约风险\t\t4.1.2 技术风险与信息安全风险\t4.2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t\t4.2.1 监管机构和相关法律法规\t\t4.2.2 监管政策与措施的演进5.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t5.1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包容性\t5.2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t5.3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风险传导6. 互联网金融的国际比较研究\t6.1 全球互联网金融市场现状\t6.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差异\t6.3 国际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与启示7. 结论\t7.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展望\t7.2 互联网金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附件:附件1: 互联网金融相关数据统计表附件2: 互联网金融相关文献综述参考列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信用风险:在借贷行为中,借款人出现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导致借款方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
2. 违约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未能按约定履行义务,导致其他方面临损失的风险。
3. 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由于技术漏洞、网络攻击等因素导致信息泄露、资金损失等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12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266期Serial No.266No.12,2015经济研究导刊随着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来实现支付、融资、理财等目的的新兴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充分显示了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生金融模式的重视。
相较国外而言,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惊人。
2012年下半年以来,各种运行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井喷式发展,2013年更是出现超预期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
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模式表现多样,科技化企业进军金融业,利用自身优势将传统金融产品创新再造后推出,主要在于服务小微企业,进一步巩固实体经济;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进行技术融合,助推银行服务,使客户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等等。
互联网金融势头较猛,未来势必成为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并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概述相较而言,国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已从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内涵、模式的探讨,深入到了互联网金融运营的阶段性反馈、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识别及相应管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等方面。
下文中关于国外学者的研究也基本上可依上述环节归类,但已有的、对互联网金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环节。
Kim(2005)将电子商务的在线交易内容进行归纳研究后发现,其中已包含有大量第三方信用机构的服务内容,比如银行卡、信用卡的授权金融机构、客户互联网隐私保护机构、客户自行组织的消费者机构等等。
Richard(2005)则详细论述了B2C 模式电子商务的相关保险问题。
Greiner(2009)将当时已经顺利交易的14000笔借贷进行归总,分析后发现以Prosper 公司为平台的借贷双方均有获利,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因此得到极大提升,且借款利率也使其资产增值颇丰。
DevinagaRasiah (2011)和Younos Vakil Alroaia 等(2011)从安全性、可访问性、高效性、关注度等方面对网络融资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总结出了度量网络融资服务质量的维度变量。
Thomas M eyer (2007)发现利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对借款人进行甄选,可以降低贷款的违约概率。
Freedman et al(2008)对Prosper 的研究发现社交网络揭露的“软信息”有利于补偿“硬信息”的缺乏。
Scott ,John(2000)发现在社会化金融组织中,当贷款组织者在为获取更高管理费收入而置贷款风险为次要地位时,将使贷款违约风险加大,如果贷款组织者在参与贷款中所占份额较大时,他就会选择违约概率较小的贷款项目。
这些研究对于网络金融的风险控制很有启发。
国外学术界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不仅数量众多,且有不少的综述文献及教科书等。
举例而言,早期的Alexander(1998)已在其书中对市场风险模型的建立、风险等级的度量等作出了详尽描述。
Caouette 、Altman 连同Narayanan(1998)针对互联网金融当中的信用风险做了详细著述,其中如何对信用进行评级以及对信用风险的度量成为了日后相关研究领域的标杆。
Crouhy 、Gala 以及M ork (2001)所著书籍是风险管理分析师考试的指定参考书之一,该书框架完全限定在BIS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国际收稿日期:2015-01-19基金项目:上海政法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网络金融的特征、机制及其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阶段性成果(2014XJ36)作者简介:申蕾(1984-),女,陕西西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申蕾(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1701)摘要: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国内外众学者纷纷围绕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及实践发展开展一系列学术探讨,并得到大量具有高利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从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引入,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制的影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问题和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的文献归总分析,详尽梳理国内学者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学术观点,并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可能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传统金融体制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2015)12-0215-05清算银行)要求范围内,主要对资本充足率要求范围内的风险类型做一分类,是一本偏向实务操作的指导用书。
Hull(1999)的书至今仍是衍生工具相关风险管理教材的经典范例。
Jarrow(1998)在其著作中完成了对波动率的计算,与其他方式不同的是,他是通过衍生工具来演算。
Jorion(2001)首先著书详细解释说明VaR方法的使用,紧接着Jorion(2005)又出版了一本专供风险管理分析师考试的书籍,当中全面介绍了风险管理,是一本操作性十分强的实务类用书。
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方面,Stijn Claessens、Thomas Glaessner及Daniela Klingebiel(2002)认为互联网金融在全球各地已从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传统金融服务的方式,甚至其金融服务提供者本身,被卷入此次变革浪潮中的,不仅仅有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还包括有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所有正在或者开始使用电子商务的地方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那些尚未有电子金融业务的国家,例如巴西等,虽然其国内基础金融设施相当脆弱,未来也必将被电子金融的风潮席卷。
Franklin Allen、James M candrews和Philip Strahan(2002)指出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有促使金融脱媒、联合银行业、增加信贷量等,可在一定层面上补充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
Lihui Lin、Xianjun Geng以及Andrew Whinston(2001)称未来金融业的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原因在于它使得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层出不穷,迫使现有的金融服务以新的面貌形式出现,传统金融机构为保留自身比较优势,就必须找到可超越物理位置及网络服务形式的差异化服务。
国际清算银行(BIS)货币与经济部门的年度报告中(2001),特别对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体制的双面影响做了详细论述,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促使传统金融体制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后者面临重重考验。
对于支付、清算系统在新的环境下如何进行相应监管,报告也给出了若干建议。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发展模式虽然至今国内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尚无统一定论,但已有相当多学者陆续展开此方面研究。
谢平(2014)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处在传统金融中介与符合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非金融中介之间的一切金融活动及组织形式。
杨东(2014)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并且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新型金融业态。
陆岷峰和刘凤(2014)、闫真宇(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统金融机构及各类准金融机构借由网络传递信息,完成包括融资、理财、支付等各项任务。
吴晓求(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来完成投融资的新型运行机制,不过他特别强调了“金融功能链”与“独立生存空间”两个概念,意指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传统金融模式的简单变形,其旧有的运行机制已经发生实质性改变。
概括来讲,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指代的是传统金融服务向互联网领域延伸,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互联网居间服务及互联网金融服务。
相对于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更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上。
如果从狭义的互联网金融角度来看,其运行模式主要集中表现为P2P、众筹、第三方支付等。
P2P模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互联网平台充当中介,以互联网为平台为需要借款和投资的双方提供交易契机。
尤瑞章、张晓霞(2010)对中外P2P(Peer to Peer,也称“人人贷”)在线借贷进行了比较,并对我国P2P在线借贷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李广明等(2011)对P2P网络融资平台中具有拖欠贷款行为的小额贷款者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苗晓宇(2012)分析了P2P网络金融平台的风险问题。
吴晓光、曹一(2011)提出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加强监管的具体措施。
对于网络金融的机制、特征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较少。
国外对网络金融的研究要深入一些,如借款人特征分析、借贷成功影响因素、借款人信息保护、网络联保贷款小组组织者欺诈行为等。
众筹是互联网金融的网络融资业务之一,是指通过互联网为企业或个人对公众展示其创意,在争取关注和支持的同时获得所需资金的一种借贷模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研究热点。
张明哲(2013)、黄海龙(2013)先后发表相关文献,指出网络融资业务就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云计算和搜索引擎实现金融资源的供需配置和为资金配置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业务以P2P、大数据金融模式、众筹平台等三种典型模式为代表。
王曙光、张春霞(2014)将中外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进行集中比较,并对众筹融资、P2P以及平台小额贷款三种模式做以具体类比分析。
刘英、罗明雄(2014)细化研究众筹平台模式,并得出结论称众筹模式令低成本的快捷融资成为可能,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进一步填补传统金融模式的空缺。
谢平、邹传伟(2012)通过对网络融资运行机制的深度挖掘,提出以众筹为典型代表的网络融资是一种处在传统银行边界之外的、令交易达到最大可能性的新兴金融模式。
王海全、农飞龙(2013)在其文章中称互联网金融融资业务发展存在风险防范能力薄弱、法规制度及监管存在真空、网络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第三方支付实质是一个面向大众开放的支付平台,其作用在于充当买卖双方的信用中介,提供信用保证以确保交易顺利进行。
作为直接涉及买卖双方资金往来的机构,第三方支付一直是学者所探讨的网络支付结算模式代表之一。
潘静(2013)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实际调研,厘清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路径,指出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企业要依托金融机构的优势,着重发展移动互联网金融。
鲁佳雯(2013)将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划分为启动期、盘整期、高速发展期和应用成熟期四个阶段。
于小洋、高雪林(2013)认为第三方支付应考虑拓展支付渠道、进行零售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通过建立线上信用评级体系等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