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式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的流程

小学数学教案的流程

小学数学教案的流程
主题:学习数字的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 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比较数字的大小。

2. 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数字的大小比较。

3. 能够在学习中培养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比较大小的符号(大于、小于、等于)
2. 实际情境中数字的比较
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形或物品,引导学生对大小进行比较,提出问题如:“哪个物品
更大?”
2. 概念引入:介绍比较大小的符号,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的含义,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练习:让学生在纸上书写数字,两两进行比较,并标注符号,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
方法。

4. 拓展:设计一些实际情境的问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比如比较身高、
体重等。

5. 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思考比较大小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巩固所学
知识。

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练习和实际情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比较大小的能力。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是否设置了足够的练习和实际情境的应用,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 学生在学习中是否遇到了困难,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比较大小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类型与程式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类型与程式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类型与程式[]数学教学设计应基于数学问题解决。

数学问题解决设计具有程式性、有效性、研究性和策略性等优良特点。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类型要紧包括:知识同意型、规律发觉型、课题研究型。

问题解决的程式要紧包括:情境激活程式、方案构想程式、假定施行程式、系统改良程式。

[]教学教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问题解决设计的有效性则是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真实表达。

在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观上,长期存在着为解题而解题、为练习而练习、为应用而应用的认识误区;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为了一味追求解题而盲目设计更多的问题,为了一味追求知识经历与机械应用而盲目高难度、高速度解题的诸多现实问题,即重视解题的数量,轻视解题的质量。

因此,数学教学有效设计的核心在于基于数学问题解决有效质量的设计。

一、问题解决设计的特点问题解决过程是一种学生差不多技能把握与学习的制造性活动过程,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因此,数学教学设计应当是“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制造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条件,在为学生构建好课堂问题系统的同时,尽量为学生的制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环境或空间。

(一)问题解决的教学信度——程式性问题解决的教学信度意指学生对问题解决时序上的稳固性。

也即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服感和定势性。

问题解决的程式性是问题解决教学信度的明显表现。

教学中,表达程式性的问题解决,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思维模式的培养与强化,以此产生经历的功能固着现象,如此问题解决的教学信度便得以提升。

(二)问题解决的教学效度——有效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效度意指问题解决质量上的有效性,它具体表达在问题解决结果的正确性、过程的优化性、方法的独到性、条件的普适性等方面。

问题解决的教学效度既包含内在效度,即问题解决自身方法系统正确与否以及教学目标达成与否,也包含外在效度,即问题解决模型化后的应用外延大与否以及教学延伸性程度大与否。

小学数学教案详细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详细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详细步骤
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步骤:
1. 介绍加法运算的概念: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得到一个总和的数学运算。

2. 利用具体例子说明加法运算的步骤:例如,23 + 5 = 28。

解释其中23是被加数,5是加数,28是和。

3. 讲解进位的概念:当相加的两个数的个位数相加大于10时,需要将进位的数加到十位数上。

4. 练习加法运算: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例如35 + 6、46 + 9 等。

5.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进位的规律:让学生继续做加法运算,观察哪些情况下需要进位。

6. 练习加法口诀:通过歌曲或口号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加法口诀,如“个位相加,十位进位”。

7. 练习加法算式的换位:让学生做一些换位加法的练习,如25 + 7 等,加深对加法规律的理解。

8. 贴近生活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加法运算的问题,如购物、计算零花钱等。

9. 作业:布置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10.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加法运算的规律和技巧。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加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初中数学探究课教案

初中数学探究课教案

初中数学探究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掌握对称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称的定义及性质2. 对称的判定方法3. 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自然景观等,引导学生关注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对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

3. 性质讲解:讲解对称的性质,如对称轴的性质、对称点的性质等,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4. 判定方法讲解:介绍对称的判定方法,如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判定,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教材中的对称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实例。

6. 解决问题:出示一些与对称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

7.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对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 运用例题讲解法,让学生掌握对称的判定方法。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问题解决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法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法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法
主题:探究法
授课对象:小学生
课时: 1节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探究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探究法;
2. 如何运用探究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探究法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讲义和教案;
2. 小组活动的材料;
3. 实际问题的案例。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遇到过需要通过探究来解决的问题?探究法是什么意思呢?
2. 探究法的介绍(10分钟)
讲解探究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探究法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3. 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探究法来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 分享成果(10分钟)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对探究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探究法的应用范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案学生探究

小学数学教案学生探究

小学数学教案学生探究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相乘数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际例子探究相乘数的规律;
2. 能够灵活运用相乘数的规律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物例如小球、饼干等,以及带有相乘数的算式卡片;
2. 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

教学过程:
1. 开场导入:教师出示一组相乘数的算式,例如3×5,让学生体验用加法计算相乘数的过程;
2. 实验探究:教师将一定数量的小球分成若干组,每组放置相同数量的小球,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相乘数的规律;
3. 讨论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相乘数的规律,并举出实际例子进行验证;
4. 拓展应用:教师出示一些有趣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相乘数的规律进行计算;
5. 温故知新: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相乘数的特点和运算方法。

教学反思:
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相乘数的规律?
2.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相乘数的方法?
3. 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交流?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例子,进一步探究相乘数的规律;
2. 学生可以找出更多有趣的应用题,巩固相乘数的运算方法;
3. 学生可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互相学习和提高。

“本真数学课堂”的四个环节

“本真数学课堂”的四个环节

“本真数学课堂”的四个环节摘要:本真是自然的存在,绿色的形态。

追寻数学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堂。

返朴归真的教学,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本文认为教师应着手从四个方面进行构建:问题情境、探究问题、例题教学、反思小结。

关键词:本真;教育;高效;课堂本真教育理念认为高中素质教育的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对高中学生人格、品性、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真教育理念下的本真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反馈调谐,体现一种典型的“在场”教学。

它秉承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互助,生生互动、互助的过程,是双方平等的交流、视野的融合、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换、真朴人性的碰撞、科学价值观共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下面笔者就组成数学课堂的四个环节浅要谈谈“本真”教育理念下的数学高效课堂。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其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习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内驱力,使其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激发兴趣、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常见的问题情境有“活动式情境”、“生活化情境”等。

“活动式情境”是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活动。

通过活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提出隐含在活动中的问题,在对问题的研究中,揭示新知识。

活动式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更具有本原性;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和挖掘其中的数学知识。

创设“活动式情境”需要我们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关注社会生活,特别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世界,并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事件与数学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小学数学新授课一般是为了形成某一数学概念,确立某一数学定型、法则或学会解答某类数学问题的方法而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型。

其主要任务在于体验、弄懂、学会、理解、探索、掌握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其教学特点是教师引导下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

其教学过程按施教侧重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激情定向阶段、探索认知阶段、精讲点拨阶段、反馈评定阶段。

二、环节解读(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促思定向教学中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基础、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基础。

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尽量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响应的支撑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

这个阶段较常见的教学策略有如下几种:1、创设学习情境,质疑问难根据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作为一种诱导学生自觉进入学习活动的因子,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儿童都有爱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如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说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说明当前的学习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或将来社会实践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此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于直观与操作,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规范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行为实践活动。

它需要教师从系统理论出发、从全局出发、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握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熟悉和掌握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操作程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一般来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自导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都是由开始的陌生,经过产生兴趣、积极参与等环节到最后的熟悉和掌握;学习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这其中要经历四个阶段:学生依赖阶段、学生参与阶段、学生主导阶段和学生自导阶段。

这与格罗(G.Grow)提出的依赖、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和自导学习四阶段有相似之处。

基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我们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低的自导能力,有较强的依赖性。

教师在他们心中是权威的、可信赖的。

这种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习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因此,这种设计模式主要适用于没有基础知识或技能以及没有学习经验的学习者。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而且我国传统的教学也大多使用这一设计模式(如图1-1)。

图1-1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设计模式选择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应当注意,教师主导,不能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地采用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导学习意识,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等。

(二)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判断,对所学的内容已经开始感兴趣,能够主动配合教师,乐意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指挥者。

该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应当由教师来控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如图1-2)。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昔阳县北关小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精髓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

“先学”可以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看书、自学和练习,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评定、补充与更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亲历实践的过程;所谓“当堂达标”,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扎实训练,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要认真贯彻“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精讲精练,少讲多练,突出重点。

课堂讲授时间不超出20分钟,训练时间不少于20分钟;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活动面不少于60%;全方位进行课堂效益反馈,课堂达标率不低于80%。

音、体、美等技能科的讲授和训练时间要打足,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课堂教学效果目标: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三、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一)语文“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1、模式结构读通课文感知语言诱导↓ ↓ ↓读懂课文理解语言引导↓ ↓ ↓读好课文品味语言指导2、意义释要①该模式是根据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分三个教学环节,遵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经历循序渐进训练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循导学读,以达到阅读教学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的目标。

②该模式特别强调把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的。

“导读”应该是“导”与“读”、“教”与“学”互相渗透,相得益彰的统一体,同时也充分体现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交流和多角度全方面的信息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步骤
一、课程内容概述
1.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 分析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重点
3. 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学用具和教材
2.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素材
3. 整理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
三、教学实施
1. 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2. 讲解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实践操作
四、巩固提升
1. 布置相关作业和复习计划
2. 提供学生辅导和指导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五、课堂总结
1. 总结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2. 梳理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3. 展望下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六、课后反思
1.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和不足之处
2. 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3.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七、评价与反馈
1.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向学生及家长提供针对性建议和意见
3.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列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数列的常见性质
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 数列的定义
2. 数列的类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3. 数列的通项公式
4.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问题
老师出示一道简单的数列问题:“1, 4, 7, 10, ... ,请问下一个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解题方法。

第二步:引入概念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列的定义,并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及特点。

第三步:探究性学习
1. 学生自行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在小组讨论中总结规律。

2. 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数列的前n项和等。

第四步:展示总结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数列的常见性质及应用。

第五步:巩固练习
老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评估方式: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在练习中的答题情况和解题思路
3. 学生对于数列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Fibonacci数列及其性质
2. 学生可以尝试探究其他特殊数列的规律和性质,如素数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基础教育数学集体备课流程

基础教育数学集体备课流程

基础教育数学集体备课流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基础教育数学集体备课的流程,以帮助教师们有效组织备课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 准备阶段在开始备课之前,教师们应当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确定备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明确本次备课的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和准备。

- 收集备课所需资料: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材、教辅资料、试题等,以便在备课过程中参考使用。

- 分工合作:根据教师们的专长和兴趣,合理分工,确保备课工作高效进行。

3. 集体备课流程基础教育数学集体备课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3.1. 确定备课议程在开始备课前,教师们应当确定备课的议程,包括备课时间、地点、讨论内容、讨论顺序等。

确保备课会议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2. 教学内容分享每位教师可以依次分享自己对本次备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准备情况。

可以分享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其他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讨论和补充。

3.3. 教学资源共享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辅资料、试题等。

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3.4. 课堂活动设计教师们可以共同讨论和设计本次备课教学内容的课堂活动。

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研究特点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3.5. 评估和反馈备课结束后,教师们可以对备课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

可以讨论备课的效果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下次备课时能够更好地进行。

4. 结论基础教育数学集体备课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通过合作和共享,可以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师们应当按照上述流程进行备课,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高中数学探究课教案

高中数学探究课教案

高中数学探究课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常见数列的求解方法。

3. 能够应用数列进行实际问题求解。

教学内容:
1. 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的定义、首项、公差、通项公式等。

2. 常见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介绍数列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激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

2. 学习:讲解数列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首项、公差、通项公式等概念。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数列运算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复习本课所学内容,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2. 学习:介绍常见数列的求解方法,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实际问题求解题,帮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数列题目的解题能力。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他类型的数列,并进行讨论分享。

2. 组织数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教学,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十类常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十类常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节十类常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掌握或熟悉一些常见的教学模式,这样在碰到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时才能灵活运用适合这节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最大效率地发挥教学效果。

常见的好的教学模式有:(这些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公认)一、启发、讲授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基本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要提倡的是讲授模式,并进一步演变成了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复习教学、讲授教学、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我们之前要求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就是对这五个环节要认真。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没有突出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此逐步转变为以启发为主的启发讲授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中应当采用的主要模式,其特点是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为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常采用启发式的讲授。

简要地说,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程序是:复习讲授—启发理解—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1、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1)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好学生,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预先评价的方法将学生从事发现时所需要的知识在其脑子里组织起来,并使学生按引导的方向进行脑力活动和思维操作。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时有不同的启发方式:①归纳启发式归纳启发式是以归纳过程为支配地位的一种启发方式,其显著特点是从具体到概括或者是从特殊到一般。

在归纳启发作用下,学生运用直观法(和一些逻辑方法)把他所观察到的一些具体事例、有关条件、技巧或者解题方法的共同性质加以概括,形成新知。

归纳启发式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如概念、原理、公式、法则都可以通过若干个具体例子来启发发现。

在运用归纳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当确实让学生得到所有必要的具体情况,使他们能有所发现并进行恰当的概括,应当给每个概括提供多个不同的例子,使这种概括得到充分说明。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探索数学规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探索数学规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探索数学规律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和趣味的学科,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们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耐心和毅力。

在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呢?本文将以动手探索数学规律为主题,为大家介绍一下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编写过程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数字通过卡片游戏和数字拼图等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数字,掌握数字的基本数量和数值大小关系。

通过数字操纵和数字比较等活动,提高孩子们掌握数字概念和数值大小的能力,辅助孩子们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数的排序与比较通过数的排序活动和数比较画图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数的大小概念,辅助孩子们掌握数字排列方法,提高孩子们对数的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3、加法与减法通过实物运算和数字运算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重要性,辅助孩子们掌握简单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孩子们计算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形状与空间通过形状比较和立体画图等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基本形状和立体图形,掌握形状和空间的基本概念,提高孩子们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能力目标1、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动脑活动和绘图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提高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对事物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2、运算能力通过实物运算和数字运算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们对数字的理解和操纵能力。

3、思维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孩子们去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孩子们的分析问题、综合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挑战和提高。

二、教学内容(一)认识数字1、数字操纵游戏通过数字卡片或数字线段的展示,让孩子们从数字的外观、形状和数量等方面来熟悉数字,通过数字操纵游戏和其他趣味方式,让孩子们掌握数字之间的关系和基本数量概念。

2、数字拼图通过让孩子们用数字拼图完成数字序列,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识不同的数字,了解数字的概念和数量关系,并提高孩子们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探析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探析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探析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倡,探究式教学法,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正为小学教师的广泛使用。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立足于“探究”,以在学习过程中求得“发展”,所以,采用怎样的探究学习方法,选择怎样的数学教学流程,就成了“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

希望能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课堂活动基本程序经过几年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摸索、实践,笔者构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寻求规律-——概括结论,实践运用。

下面笔者就谈谈这一程序的操作方法。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位著名心理学家经长期研究得出结论:“思维是人们对问题的惊讶开始的”。

产生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进行探索活动的开始,任一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

教育学告诉我们:问题情境,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在课堂教学中尽力追求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强烈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通俗地说也就是矛盾。

然后在设疑的引导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来。

从而使学生形成有关新知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认识新知的冲动。

实践中表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少,社会生活阅历浅,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方面具有表面性,直观具体性,依赖性的特点,在学生的数学认知中,直观形象的思维通常处于峰顶地位。

所以,数学课堂上的课开始,数学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让学生尽快的进入一种好奇,渴求,迫不及待的思想意识中,因此,通常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力求表现出以下几个要点:1.1力求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产生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单纯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数学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可采用设疑猜谜、表演小品、讲故事、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数学问题活动中去思考、体会、自然而然地去发现有关数学新知的问题,最后提出数学问题。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探究起点: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谜题,或
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

(2)探究过程: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教师提出假设,引导学
生完成探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交流或推理的形式,积极思考,探究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3)汇报和结论: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和总结,老师帮
助学生讨论总结,定义出学习结论。

(4)回顾和反思:学生回顾探究过程中使用的探究策略,分析探究
的有效性,通过讨论来深化学习,反思探究过程中的不足和失误,提升学
习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改新理念要与教师教学行为达到最佳配臵,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重点方式。

要讲好一堂课,必须严密组织各教学步骤之间的过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㈠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正确的教学组织应当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知识和现象开始,而不是从不熟悉的知识和现象开始。

首先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从熟悉的知识空间、知识领域进行引导,架设好到未知领域的桥梁,向未知的领域过渡。

因而,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熟悉的知识要求,提供一定背景资料,为学生掌握本堂课教学内容作好准备。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代替了它的涵义,但并没有理解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而我们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

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式
作者:章伟彪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2006年第07期
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常常指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学认识过程的任务来看,其根本目的不在于仅仅获得和验证真知,更主要地是为了在一定知识经验之上去构建学生主体的新的认知活动结构和实践行为能力,学生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建构活动本身即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探究过程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本文结合一道具体实例,谈谈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式.供同行商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