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学基础解剖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小专题大智慧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课件鲁教版
的顺序由下向上依次渐晚,然后是岩浆涌出,形成岩浆岩和变质
岩。第 2 题,石灰岩经过高温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2)看图例: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中地区出露哪些地层及其新老 顺序等。图例一般放在图框右侧,地层一般用颜色或符号表示,按 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3)看比例尺:比例尺告诉我们缩小的程度和地质现象在图上能 够表示出来的精确度。
2.四角度分析应用 应当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从四个角度分析图内一般地质情况。
(5)若地形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周围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 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石形成的年代。
下图为某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岩层,形成最晚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2.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解析:1.C 2.C 第 1 题,由图中岩层关系可知,按沉积岩形成
(1)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分 析地层有无缺失。
(2)分析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有化石说明为沉积岩,再看含 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
(3)分析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 (4)分析有无侵入岩,是什么年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 布有什么关系等。
3.五步骤探究岩层的形成 在掌握全区地质轮廓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构造进行探究。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 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的 变化。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 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 褶皱所致。
大地构造学-第2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与深部物质
梯度较大
梯度正常 梯度近于零 VP梯度正常,VS为零
下地幔 外核
2700~2900 2900~4980
F
G
过渡区
内核
4980~5120
5120~6370
4640~5155
5155~6371
不详
梯度很小14
15
岩石圈
岩石圈 地 幔 上地幔 软流圈 莫霍面
上地幔 地幔
大洋地壳
2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深部物质
❁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一般分布在水深超过 3000 km的洋盆下面,主要由玄武岩类(Vp=6.46.9km/s)组成,厚度较小,一般5-10km,平均厚 度7km,太平洋地区最薄,仅4-7km;地震探测 和深海钻探成果表明,洋壳由上部枕状熔岩、变 质枕状熔岩和岩墙群,以及下部辉长岩和蛇纹岩 化的超铁镁质岩组成,远洋沉积直接覆盖在枕状 熔岩之上;全球洋壳年龄没有老于早侏罗世的, 因此它是最近两亿年以来通过海底扩张产生的。
20
第2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深部物质
❁现在大陆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即克拉克值)差异极大, 它是由45.2%的O、27.2%的Si、8%的Al、5.8%的Fe、 5.06%的Ca、2.77%的Mg、2.32%的Na、1.68%的K、 0.68%的Ti、0.14%的H、0.10%的Mn、0.10%的P以 及0.95%的其他一百多种元素所组成。 ❁O和Si和Al组成以架状、链状结构为主的铝硅酸盐陆 壳主体,Fe、Mg含量明显较低,分别形成密度显著 较低的花岗质和铁镁质岩石,原岩为TTG(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岩类和麻粒岩为主,它们构成了古大陆 和现代大陆下地壳的主要岩石。
地学基础(一)
温暖湿润区
地貌的水平分带性
4 地貌分类 山地 (Mountain)指地面上四周被平地环
绕的孤立高地,其周围与平地交界部分有明显 的坡度转折。
丘陵(Hill)在低山周围,面积较少,相对
高度较低之山地。
高原 (Plateau)海拔较高的大片完整而又
平坦的高地,其中又分为山原和台原(海拔 >600m)。
丘陵(Hill) 类
谷宽(m) <20 20-50 50-100 100-200 谷类 狭谷 窄谷 中谷 宽谷
根据相对高度和谷宽分
丘类 缓丘 低丘 中丘 高丘
相对高度(m) <20 20-50 50-100 100-200
数学地质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
天文地质 学
地质学
医学地质
遥感地质
环境地质 学 工程地质 学
砂岩
酸性紫色土,可种马尾松
复习思考题: 1、地质营力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2、简述地貌分布规律。 3、简述主要地貌类型。 4、试述山地、丘与谷的概念及分类。 5、结合绪论内容,谈谈《地学基础》与你所学 专业间的关系。 6、结合地貌的大地构造的分区,简述四川地质 结构特征(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目的和要求:了解地球(特别是地壳)的主要特征,初步建 立正确的时间、空间观念,同时掌握一些基本名词。
Image of the Earth as viewed by Apollo 17
第一节 地球的一般特征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2、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重力 1.重力正常 2.重力异常 通过重力异常调查可以研究地壳构造 与寻找地下矿产。
地学基础
《解剖学基础》1-3章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解剖学基础》1-3章知识点整理《解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何雪梅第一章绪论1、 解剖学基础是介绍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学科。
2、 人体的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
细胞: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人体的四类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人体的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循环)、感觉器、 神经、内分泌。
3、 内脏:人体九大系统中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 腔、腹腔和盆腔内,并有孔道与外界想通,故总称为内脏。
4、 人体的分部:头、颈、躯干、四肢。
5、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两侧,手掌和7、 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 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
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8、 人体的切面足尖向前的姿势。
6人体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前)——近腹面 上(颅侧)――近头 内侧一一近正中面 内——近腔内 浅 --- 近体表近侧一一近躯干背侧(后)一一近背面 下(尾侧)――近足 外侧一一距正中面较远 外——远离内腔 深 --- 距体表较远 远侧一一远离躯干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9、石蜡切片是研究人体组织学及胚胎学最常用的标本,基本程序是取材、固 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和封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又称HE 染色。
第二章 细胞1、 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人体最大的细胞:卵细胞;最小的细胞:小淋巴细胞。
3、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膜:包绕在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精品word)《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
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
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地学基础知识
地学基础知识(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它们的特点是: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图1.1 地球内部结构图图1.2地壳结构图2、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有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他们的特点是: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地球表面71%是海洋,因此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
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生物圈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图1.3地球的外部圈层(二)成土岩石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界中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如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火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生物遗骸组成。
自然界中岩石种类名目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是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
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质学基础课程第一篇:地质学基础课程***地质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岩石圈第一节岩石圈的表面形态二.洋底地形(一)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称大陆边缘。
1.大陆架(陆棚)是指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小于0.3°,平均深度小于130m。
2.大陆坡大陆架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坡度平均约4°最陡可超过20°,下界平均水深约2000m,平均宽度30km,最宽可超过100km。
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峡谷(谷壁陡峭,剖面形态呈“v”字形)。
3.大陆基(大陆裙)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坡地带,下界水深约4000m,宽度几百公里,坡度一般小于1°。
(*在海沟发育的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4.海沟和岛弧大洋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称为海沟。
宽度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长度最大可达几千公里。
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称为岛弧(多为火山岩)。
(二)洋盆洋盆是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一般深度4000-5000m。
可进一步分为洋底丘陵、洋底平原、海山。
(三)洋脊 ` 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称洋脊。
第二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一.岩石圈的化学成分地壳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含量称克拉克值。
(地壳的元素丰度)1.元素在地壳、上地幔和地球中的分布相差十分悬殊,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元素合计占地壳总质量的99%。
2.Al、Na、K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但在上地幔和地球中的丰度显著降低,而Fe、Mg的丰度却显著增高。
二.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
三.岩石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
按岩石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石圈中、下部以及软流圈中的熔融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地理期末复习提纲解剖
LOGO
37.5ºW 52.5ºW 22.5ºW
142.5º 157.5ºW
7.5ºW
西二区 西三区
西一区
西十区
172.5ºW
西十一区
中时区0°
30ºW 15ºW
45ºW
150ºW 165ºW
西十二区 180°
15ºE 30ºE 45ºE
165ºE 150ºE
东十二区
7.5ºE
东一区 东二区 东三区
自西向东 365日6时9分 较快(1月初) 较慢(7月初)
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 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LOGO
五带变化?楼 间距变化?
LOGO
A
B
D
C
意义: A、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LOGO
B 夏至6月22日
23°26′N
A
C
春分3月21日
每3个月移动23.5° 一个月移动约8°
秋分9月23日 A 0°
代表含义 参照物 时间长度 自转角度 意义
恒星日 遥远恒星 23时56分4秒
360°
自转真正 周期
太阳日 太阳
24小时 360°59′ 日常所用
LOGO
(三)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 角速度
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 最大,极点为0。 线速度 Vα=1670·cosα km/h(α表示 当地地理纬度)
LOGO
内 • 光球层 ——太阳黑子——气候变化
• 色球层 ——耀斑、日珥
磁暴,影响短波通讯,干扰 —— 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
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外 • 日冕层 ——太阳风——极光
LOGO
生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第一章土壤剖析第一节土壤剖析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料)以及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4.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5.土体构型:土壤发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型式和厚度,统称为土体构型(或层次构型)。
6.土壤剖面划分(ABC):凋落物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R)六个主要发生层,其中,凋落物层、腐殖质层、泥炭层(H)合称有机质层。
7.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体积最小。
单个土体的横切面形态近似六边形,面积为1—10 平方米。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又称土壤个体。
第二节土壤组成1.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按容积计,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液相、气相共占50%2.土壤矿物质(土壤的“骨骼”):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1) 原生矿物:各种岩石经物理风化后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的碎屑物。
土壤原生矿物种类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2)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其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构造都发生改变的新矿物,又常称之为粘土矿物(粒径小,有胶体性质)。
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以下是常见的次生硅铝酸盐类:〓1∶1 型矿物:高岭石。
可塑性、粘结性、收缩性和膨胀性都很低,代换量也低,所以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供肥、保肥能力差,造成植物养分不足。
〓2∶1 型膨胀性矿物:蒙脱石和蛭石。
蒙脱石可塑性、粘结性、收缩性、膨胀性高,代换量大;富含蒙脱石的土壤易造成植物缺水(蒙脱石吸水能力强),难于耕种(太高的收缩性和膨胀性)。
大一地质基础学知识点
大一地质基础学知识点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过程的学科,是大一地质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将介绍大一地质基础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由几个不同层次组成的。
从内到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区域,由外核和内核组成,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幔是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岩石层,主要由硅酸盐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气层是地球的外部,主要由氮、氧、水蒸气以及一些微量气体构成。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的。
这些板块不断移动,因此造成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和火山的发生。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方式:边界相互挤压的构造边界,边界相互引开的边界和板块相互滑动的边界。
三、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历史发展的时间尺度,它以亿年为单位。
地质时间尺度分为几个主要的单元:纪、期、世和年代等。
在地质学中,通过研究不同年代地层的化石和岩石特征,可以推断出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生物和地质事件。
四、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球表面的主要构成物质之一,它们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质组成的。
矿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然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根据岩石的成因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深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风化、搬运、沉积和压实而形成的,变质岩则是由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的化学、物理变化。
五、地球表面的地貌地球表面的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貌特征。
地貌特征的形成与构造和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构造作用主要是指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震造成的地形变化;侵蚀作用则是指风、水和冰等因素对地表的侵蚀和破坏。
地球表面的地貌可以分为高山、平原、台地、盆地、山地、山谷等不同类型。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二讲土壤地理学的地学基础.ppt
• 内地核:5150公里深处有一不连续面。 丹麦地震学家莱曼1936年发现(莱曼 面)。物质是铁、镍为主的金属
1.地 学
• 地学是地球科学的简称 •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 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 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 科学和空间物理学等分支学科。
• 2.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 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
• 生物圈的范围很难测量。高等生物鸟一般 在650到2000米的高度飞行(但是也有鸟可 以飞到8000米以上,最高的纪录是黑白兀 鹫高到11300米,斑头雁可以飞跃珠穆朗玛 峰),鱼可以生活在波多黎各海沟(-8372 米)。牦牛生活在3200至5400米的高原上。
• 地球科学四处: 范围: 海洋科学、极地科学 • 地球科学五处: 范围: 气象学、大气物理学、
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
地球系统
• 地球系统的范围: • 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什么是岩石圈?
• 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 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这就是岩石圈。
什么是大气圈?
• 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
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
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生物圈?
• 1.生物圈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 。
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全文)
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全文)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是根据有关高校大地构造学教学课件和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阅读,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读者朋友的喜欢和指教。
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大地构造学从地球系统的角度主要是研究地球岩石圈和上地幔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和动力学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不同尺度和性质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特征。
二、大地构造学理论体系以构造模式为主线(李四光,国外)以构造演化史为主线(黄汲清,王鸿祯,任纪舜)以区域地质为主线(杨森楠-杨巍然,程裕淇)以构造解析方法为主线(马文璞)三、大陆边缘1、大陆边缘及其分类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之间(即从海岸线至深海底之间)的广阔过渡地带,叫做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
大陆边缘按其形态、地貌单元发育情况及其与板块活动的关系分为:⑴、大西洋型(即被动大陆边缘)⑵、太平洋型(即活动大陆边缘)包括:①、岛弧型(沟-弧-盆体系型)②、安第斯型(沟-火山弧型)2、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麓三部分。
⑴、大陆架大陆架(Shelf)是指滨临海岸的浅水区域,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
宽0~1300公里;大陆架外缘平均水深130米,最深可达550米。
⑵、大陆坡大陆坡(Slope)位于大陆架向海洋一侧;坡度较陡(3°~6°);宽数十至数百公里。
⑶、大陆麓大陆麓(Rise)是指大陆坡坡脚下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和缓平坦坡。
宽数百至上千公里;平均坡度1/300;常从2500~3000米水深处开始进入5000米水深大洋盆地。
3、活动大陆边缘⑴、岛弧型岛弧型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单元包括:弧后盆地(边缘海)、岛弧、弧前盆地、海沟。
土地资源学 第2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与功能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物环境部分主要包括 初级生产者,即全部绿色植物或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因此,植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要素。
3. 植被要素的稳定性
植被是土地构成要素中不稳定的、易变的要素。同时植被又是土地资源区域构成的稳定因素,尤 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必须考虑有个稳定的植被组成,促进土地资源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利用。
1. 光照资源
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其光照指标等。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穿透大气 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2. 热量资源
太阳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以后,大都转变为长波辐射。这就是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也是土地资 源利用中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主要的热量来源。
3. 降水资源
降水是指从大气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与降水对应的水分运动是蒸 发,它是指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水是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潜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1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1.2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1.1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1. 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构造运动在整个地球演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不断改造旧的、建设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 控制着海陆分布、气候状况和生物的演化环境,进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各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造成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局势。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山地与丘陵 (2)平原
3. 地表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质学基础课件整理
地质学基础课件整理第一部分:地球的结构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它的结构对于理解地质学至关重要。
地球可以被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核心。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它是由岩石构成的,厚度大约在5到70公里之间。
地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较厚,而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上覆盖着各种岩石,包括花岗岩、玄武岩和石灰岩等。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中的岩石可以通过部分熔融形成岩浆,这些岩浆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到地表。
下地幔的岩石则更加坚硬,不易熔融。
核心是地球的最内层,它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核心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球核心的温度非常高,约为5000摄氏度。
了解地球的结构对于理解地质学非常重要。
地壳、地幔和核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
通过研究地球的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并为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基础课件整理第一部分:地球的结构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它的结构对于理解地质学至关重要。
地球可以被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核心。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它是由岩石构成的,厚度大约在5到70公里之间。
地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较厚,而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上覆盖着各种岩石,包括花岗岩、玄武岩和石灰岩等。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中的岩石可以通过部分熔融形成岩浆,这些岩浆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到地表。
下地幔的岩石则更加坚硬,不易熔融。
核心是地球的最内层,它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核心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球核心的温度非常高,约为5000摄氏度。
了解地球的结构对于理解地质学非常重要。
地壳、地幔和核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
第二章--基础PPT课件
4、三合土基础
特点:石灰:砂:骨料体积比=1:3:6或1:2:4 适用: 四层及四层以下的建筑,埋置于地下 水位以上 缺点:抗冻性、耐水性差
.
5、混凝土基础
特点 :素混凝土。坚固、耐久、抗水、抗冻、刚性角 大
适用:地下水和冰冻作用的基础
.
柔性基础构造
特点:加入了钢筋,不受刚性角的限制,基础很宽、 很薄,还可尽量浅埋,减少了土方量和材料用量, 造价低 适用: 高层建筑
.
毛石基础
.
2、砖基础
特点:取材方便,价格低,施工简单 适用:地基土质好,地下水位低,五层以下的
砖木或砖混结构 缺点:强度低、耐久度、抗冻性、整体性均较
差 ,大量消耗耕地
.
3、灰土基础
特点:石灰和粘土混合,节省材料,整体性能高 适用: 地下水位较低,低层房屋,埋置在地下水位之
上,冰冻线以下 缺点:抗冻性、耐水性差
.
其他因素对基础埋深的影响
防止底面腐蚀液体的侵蚀,基础埋置深度不宜 小于1.5m,并做防护处理。
.
第三节 基础的分类和构造
按照所用材料和受力特点分类
.
刚性基础 抗压强度高,抗拉和抗剪强度较低的材料。 如砖、石、混凝土
刚性角应控制在 一定范围内,保证 基础不被拉力破坏。
.
柔性基础
.
.
第三节 基础的分类和构造
第二章 基础
.
1
第一节 地基与基础概述
地基与基础的关系 基础 位于建筑物的最下部分、埋于地下、
直接作用于土层上的承重构件 地基 基础下面支承建筑物
总荷载的土层 建筑物总荷载是通过
基础传给地基的
.
.
地基承载力
地基每平方米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第二章土壤的地学基础
火山集块岩:由直径>64mm的粗火山碎屑固 结而成。
火山角砾岩:主要由粒径为2mm~64mm的火 山碎块固结而成。
凝灰岩:主要由直径<2mm的火山灰或火山碎 屑固结而成,可有黄、灰、白、棕、紫等不同颜 色。
火山角砾岩与凝灰岩
(2)沉积碎屑岩
花岗岩
花岗岩
福建漳浦海滨
正长岩
主要组成矿物:正长石,角闪石 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闪长岩
主要组成矿物:斜长石,角闪石 全晶质等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2)几种浅成岩——特征:块状构造,斑状 结构,矿物部分结晶。
花岗斑岩
闪长玢岩
石英、正长石;
斜长石、角闪石
(3)几种喷出岩——特征:斑状结构 或半晶质、非晶质结构。
2、正长石(KAlSi3O8):
钾长石,肉红色,晶体为短柱状, 常具有卡斯巴双晶或穿插双星,硬度6。
易化学分解,为土壤提供钾
3、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
板状或粒状,灰白色,硬度6.5左右, 具聚片双晶(细而长的双晶纹)。 较易分解,为土壤提供钙。
4、辉石[Ca(Mg,Fe)Si2O6]:
层面构造:在沉积面上保留的自然作用产 生的痕迹。如动物的遗迹,雨,波浪等, 在成岩过程中保留下来。这种情况比较少 见。层面就是一个层的顶面。
层理
不同的矿物成分、粒度大小、排列 方位、颜色特征的岩石组分更迭出 现所表现出的成层性。
层 理
5、几种主要的沉积岩
(1)火山碎屑岩: 主要是火山喷发碎屑由空中坠落就地沉积或经一定
以颗粒形状分为: 角砾状结构,颗粒有棱角(如角砾岩),圆滚状 结构,颗粒无棱角(如砾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 大地原点定在我国中部地区的陕西省泾阳 县永乐镇,简称西安原点;
❖ 大地高程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海 平均海水面为基准。
第二节 地图投影
将椭球面上各点的大地坐标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变换 为平面上相应点的平面直角坐标,通常称为地图投影。
x=F1(L,B) 、y=F2(L,B) 式中(L,B)是椭球面上某一点的大地坐标,而(x,y) 是该点投影平面上的直角坐标。 各种不同的投影就是按照一定的条件来确定式中的函数 形式F1,F2的。地球椭球面是不可展的曲面,无论用什 么函数式F1,F2 将其投影至平面,都会产生变形。
地球椭球的基本元素常用符号a,b,α,e和e’ 表示 。
符号的名称和公式为(衡量形状和大小参数):
长半轴=a;短半轴=b;扁率α=(a-b)/a;
第一偏心率
= e a2 b2 a2
第二偏心率 =
e
a2 b2 b2
已知其中两个元素 (包含a或b),
就可以推算其他三 个元素。
二 大地基准
克拉克椭球1866 a b f——NAD27 NAD83 WGS84(全球大地测量系统) 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一 高斯——克吕格投影
它是一种横轴等角切圆柱投影。 高斯投影的条件:
❖ 中央经线和地球赤道投影成为直线且为投影的对
称轴;
❖ 等角投影; ❖ 中央经线上没有投影变形;
高斯投影变形具有以下的特点: ➢中央经线上没有变形 ➢同一条纬线上,离中央经线越远,变形越大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越低,变形越大 ➢等变形线为平行于中央经线的直线
第二章 地学基础
第一节 地理空间及其表达(坐标系统) 第二节 地图投影 第三节 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 第四节 地理信息的空间关系
第一节 地理空间及其表达
概括
▪ GIS中的概念常用“地理空间”(geo-spatial)来表述,一般 包括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及其所连接的空间对象;
▪ 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即大地测量控制,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 制网组成;
高斯-克吕格投影的最大变形处为各投影 带在赤道边缘处,为了控制变形,我国地形图 采用分带的方法,每隔3°或6 °的经差划分 为互不重叠的投影带。1:2.5万至1:50万的 地形图采用6 °分带方案。从格林威治0 °经 线开始,全球共分为60个投影带。我国位于东 经72 °到136 °之间,共11个投影带(13-23 带)。1:1万以及更大比例尺地图采用3 °分 带方案。
(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由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简称54坐标系)存在 许多缺点和问题,1980年我国建立了新的大地 坐标系(简称80坐标系),其要点是: ❖ 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采用既含几何参数又含物理参数的四个椭 球基本参数。数值采用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学 联合会(IUG)第16届大会上的推荐值,其结果 是: ❖ 地球长半轴= 6378140m
▪ 地理坐标系统式地球表面空间要素的定位参照系统。由经度 和纬度定义。
▪ GIS的任何空间数据都必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入一个统一的空间参照系中,以 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融合、连接与统一;
▪ 目前,我国采用的大地坐标系为1980年中国国家大地坐标系, 现在规定的高程起算基准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一 地球的近似表示
自1952年起,我国将其作为国家大地测 量和地形图的基本投影,亦称为主投影。
主带中央经 线
带边经 线
邻带中央经 线
漫游窗口
漫游方向
二 国家坐标系和独立坐标系的变换
由于地球半径很大,在较小区域内进行测量工作 可将地球椭球面作为平面看待,而不失其严密性 。既然把投影基准面作为平面,就可采用平面直 角坐标系表示地面点的投影面上的位置。
(a)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
(b)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 国家坐标系和独立坐标系的变换
为不使坐标系出现负值,它通常将某测区的坐标 原点设在测区西南角某点,以真北方向或主要建筑 物主轴线为纵轴方向,而以垂直于纵坐标轴的直线 定为横坐标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也可假设测 区中某点的坐标值,以该点到另一点方位角作为推 算其它各点的起算数据,实际上也构成了一个平面 直角坐标系。
三 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GIS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地理数据 与其位置的识别联系在一起,它是通过公共的地理基础— —统一的空间参考系统来实现。
地方系统
国家坐标系统
33% 67%
主要是顾及投影变形、作为历史沿续、 为了使用方便和便于资料保密等;
三 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 1949年以后,我国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大地坐 标系,即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80国家大地 坐标系,它们均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 地心引力常数x质量 GM = 3.986005×1014m3/s2 ❖ 地球重力场二阶带谐数J2=1.08263×10–3 ❖ 地球自转角速度ω=7.292115×10–5rad/s。 ❖ 多点定位。在我国按10×10间隔,均匀选取922个点组
成弧度测量方程,按最小解算大地原点起始数据 (p41); ❖ 定向明确。地球椭球的短轴平行于地球质心指向 1968.0地极原点(JYD)的方向,起始大地子午面平行于 我国起始天文子午面,ωx =ωy =ωz =0;
❖ 不同的参考椭球确定不同的参心坐标系。 ❖ 相同的地球椭球元素,但定位和定向不同,
也将构成不同的参心坐标系。 ❖ 把地面大地网归算到地球椭球面上,确定它
同大地的相关关系位置,这就是所谓椭球 的定位和定向问题 。
(一)54年北京坐标系
我国1954年完成了北京天文原点的测定工作,建立了1954年北京 坐标系: ❖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a=6878245m,扁率 = 1:298.3) ❖多点定位; ❖εx = εy = εz;; ❖大地原点是原苏联的普尔科沃; ❖大地点高程是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 准;高程异常是以原苏联1955年大地水准面重新平差结果为水准 起算值,按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出来的; ❖1954年北京坐标系建立后,30多年来用它提供的大地点成果是 局部平差结果(制作了国家系列比例尺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