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教案 (3)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上学期《词七首》教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词七首》教案

(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园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作文大全、励志故事、演讲致辞、诗词诗句、口号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kindergarten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essays, inspirational stories, speeches, poems, sloga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高二语文上学期《词七首》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词七首高中语文教案

词七首高中语文教案

词七首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定义和特点;2.理解七首词的创作背景及语言风格;3.分析七首词的主题和艺术特色;4.掌握词的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七首词的创作背景及语言风格;2.分析七首词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掌握词的欣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课文《白日依山尽》的知识,回顾如何通过诗词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2.新课呈现(1)讲解词的定义和特点。

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体裁,结构紧凑、内容精练,常常以描写微小片断的景物、描述出一种典型的情感体验或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题,以简练的语言准确有力地表现出主题思想。

(3)分析七首词的语言风格:词的语言风格各异,苏轼词悲愤壮怀,语言简洁明快,辛弃疾词情意丰沛,遣词造句独特,共同特点是意境优美,化境高妙。

3.课文解读逐首分析七首词的主题、艺术特色和表达方式。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主题是英雄气概和社会现实的矛盾。

通过描写出征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辽朝陷入战乱的现实。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主题是对流亡生活的思考。

通过描写辛弃疾归途中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和不甘。

(3)《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主题是对流亡生活的悲苦。

通过描写异地流亡的苦楚实现表达流亡者凄美的情感。

(4)《定风波·北国风光》:主题是愤怒和追求正义。

通过描写性格迥异的两位主人公,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现象。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主题是对士人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士人生活的琐碎,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6)《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主题是对人生的空虚和追求。

通过描写精美的画面,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幻化和非凡的憧憬。

(7)《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主题是对世情的憎恶和追求真理。

通过描写世间的恶劣现象,表达了对人生的失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4.词的欣赏方法(2)欣赏词时要注重表达方式和意境的营造,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

《词七首》教案

《词七首》教案

《词七首》(教案)示范教案二:《词七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词的发展过程及其在章法和句法上的特点。

2.认识两大流派,即婉约和豪放词风的不同特点。

3.了解不同时期代表词作者的主要作品及其风格。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3.熟练背诵七首词。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最好让学生在教师讲析前能熟读成诵,对词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2.问答法。

在疏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

3.讨论法。

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4.点拨法。

对自读的词教师只作点拨,如对思路、名句品析等的点拨。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设计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精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自学《鹊桥仙》,感受词中的情致理趣;自学《一剪梅》,了解李清照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

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

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

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游子吟》等等。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腌)中包含的至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赏析《雨霖铃》1.柳永简介出示投影: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教案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教案

8《词七首》(1)《虞美人》教案一、背景材料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软禁宋都汴京,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的一首词。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李煜政治无能,文艺上却以史诗文无所不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早期词作以反映自己帝王、宫廷生活为主,思想意义不大,被俘后,词作抒发亡国之痛,及其对屈辱的囚徙生活的愤懑、感伤,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语音清新,形象丰满,意境深沉。

《虞美人》,唐玄宗是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小令,双调。

二、谋篇立意此词相传是李煜的绝笔。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悉恨和悲痛心情。

三、层次结构上阕一句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变迁而有丝毫变化,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因而怕见眼前现实——东风吹指的月夜转入想象,设想同样春风吹拂的故国该是如何呢?下阕起始两句是想象中的故国的样子: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不由勾起万端愁绪,因而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合,道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苦。

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

“何时了”充满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织进复杂的心情;“回首”而“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

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

直到最后,才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为喻,尽情地倾吐满腔的悲愁。

全词由写眼前之景,转入虚写故国明月再由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转入实写词人现实之愁。

整首词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四、写作特点生动、贴切的比喻,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李煜别有创意地从正面用波涛滚滚的长江比喻他无穷无尽的哀愁,生动贴切,写出愁恨的深长,浩渺,无边无际。

初中语文课程《词七首》教案分享

初中语文课程《词七首》教案分享

初中语文课程《词七首》教案分享教案分享一、教学目标:本教学以初中语文《词七首》教学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词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与理解;2、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难点:1、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2、对复杂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从关于词语的小故事或是词语的普及知识等方面的入手,激发学生对于词语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呈现通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整篇诗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要注意判断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情况。

第三步:学习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给学生做一些语言练习,涉及到用词规范、词语的搭配与使用等方面,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使用技巧。

第四步:演练通过词语的使用演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修辞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步:归纳通过举例归纳,让学生总结修辞分析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展示:以下是《词七首》中的一处诗文,供大家进行欣赏和学习: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向来一笑平生事,没事搔头向翠微。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词,写的是描绘了一个淮左名都竹西的美景,然后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竹西佳处:竹西是当地地名,这里指的是竹西地区的一些风景名胜。

解鞍:解鞍即是指放下鞍,驻马停步。

搔头向翠微:这里的翠微指的是一座名胜古迹,还可以理解为“公园”之类的地方。

这句话意为:没事做的时候,我就会来到这里,搔着头发向着附近的翠微行走。

这首词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是深意还是非常的丰富和深刻,对于我们学习中华文化也是很有好处的。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词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修辞方法和手法。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

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

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词七首》中的名篇。

2.分析并欣赏词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词七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雨霖铃·寒蝉凄切》、《念奴娇·赤壁怀古》、《武陵春·春晚》。

2.相关文学常识和背景资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和背诵《词七首》中的名篇,分析词人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导入(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明月几时有”这个主题。

2.诗词解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4.背诵与练习(1)集体背诵诗词。

(2)个别学生背诵,检查记忆情况。

第二课时:《青玉案·元夕》1.导入(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元夕”这个节日。

2.诗词解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4.背诵与练习(1)集体背诵诗词。

(2)个别学生背诵,检查记忆情况。

第三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导入(1)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怀古”这个主题。

2.诗词解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4.背诵与练习(1)集体背诵诗词。

(2)个别学生背诵,检查记忆情况。

第四课时:《声声慢·寻寻觅觅》1.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高二语文上册词七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高二语文上册词七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课前导航]唐诗宋词中的杏花意象在我们这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度,梅花身上寄托着儒家太多的精神和理想。

而杏花则被赋予了活泼艳丽闲逸芬芳妩媚的意味,是具有典型的人性人情的意象。

梦幻理想的杏花——杏花春雨江南……娇艳含羞的杏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生命勃发的杏花——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热烈奔放的杏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远行思恋的杏花——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羁旅天涯的杏花——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春残留恋的杏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人家绕满怀恋情的杏花——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追求爱情的杏花——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寂寞伤情的杏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春满人间的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酒芬芳的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词七首》你还有许多有典型情感的意象,如“杨柳”“长亭”“春水”“兰舟”“明月”“秋风”“鹊桥”“酒”“雁”“梧桐”“雨”“黄昏”“斜阳”,你能总结出他们所具有的情感意味么?[内容精要](一)题意诠释有关词的知识: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 字至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三大类。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

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如《扬州慢》。

词牌是曲调的名称,词的标题则是内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词风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二)课文探究1、《虞美人•春花秋月》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

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

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教学目的: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3.学习品析,了解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沙淘尽人物……”导入新课。

二、关于苏轼:1.生平:(学生介绍为主)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词人苏轼: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诵读品析词作:诵读: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点击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品析: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明确:上片以气势磅礴的雄豪劲笔生动描绘赤壁战场的壮观之景。

下片借雄姿英发之周喻抒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教师示例,具体分析上片内容:知识准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起句即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时间中,长江浩荡,广阔无垠,滚滚滔水奔流不止,然“逝者如斯夫”,千年万载与水东逝。

往昔风流人物亦尽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

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的对比。

苍凉开阔之中含有幽咽怨悲之感,人生莫名的悲哀难以言述。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石乱而穿空,实写赤壁矶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

尺涛拍岸,为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吹”、“拍”、“卷”,用语雄劲凌力,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扼止的伟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

此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笔力飞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为承上启下句。

3.学生试析下片内容:知识准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热情赞美周喻这一千古风流人物及其千古英雄伟业。

语文:2.8《词七首》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doc

语文:2.8《词七首》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doc

词七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词这种文学体式。

粗知一些格律,并能读出词的韵律美。

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感受、品味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情感,接受艺术熏陶,提升自身人格,陶冶自己情操。

●重点、难点:把握词的章法,鉴赏词的意境。

●解决办法1.强化背诵。

学生课前熟读成诵,教师课上可作范读范背,课后要求学生熟背熟默。

2.从词的章法人手领会内容;从词的句法人手领会句意。

品味层次之美、语言之美。

3.以名句为主兼及全篇。

精读课在篇中讲析名句;自读课重点讲析名句带动全篇。

●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1)熟读7首词。

(2)标出词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1)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讨论相结合。

(2)自读课在教师引导下,抓住词作的重点或难点,以名句为主兼及全篇。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鉴赏柳永《雨霖铃》。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诗宋词,宋代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词。

词是诗歌的一种。

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合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

由于音乐上的要求,句子的长短须依照曲调的节拍,韵脚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词按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

明张蜒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柳永《雨霖铃》属婉约派作品。

二、诵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诵读。

三、诵读指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诵读指导。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读这首词除了应注意它的基调外,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

人教版高二第三册《词七首〈鹊桥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教案

人教版高二第三册《词七首〈鹊桥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教案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词七首》《鹊桥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一)《鹊桥仙》1. 作家作品: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

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

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

”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2. 诗作简析:(1)谋篇立意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2)层次结构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3. 重点难点分析: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

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意。

这一反常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 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

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

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

2. 诗作简析:(1)谋篇立意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选用人才的愤懑。

(2)层次结构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词七首》语文教案设计

《词七首》语文教案设计

《词七首》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词七首》中的诗词。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背诵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词七首》2.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词七首》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七首》,感受诗词的美。

2.提问:诗词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意象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词七首》中每首诗词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汇报交流:每组选取一首诗词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词的背诵与积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内涵。

(二)课堂讨论1.分析《词七首》中每首诗词的内涵。

2.举例说明: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三)课堂小结2.强调诗词的背诵与积累。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讨论1.分析《词七首》中每首诗词的审美价值。

2.举例说明:哪些诗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三)课堂小结2.强调诗词的背诵与积累。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文学价值。

(二)课堂讨论1.分析《词七首》中每首诗词的文学价值。

2.举例说明:哪些诗句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三)课堂小结2.强调诗词的背诵与积累。

第五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实际运用。

(二)课堂讨论1.分析《词七首》中每首诗词的实际运用。

2.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词?(三)课堂小结2.强调诗词的背诵与积累。

词七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词七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词七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词七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词七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进程中,文学艺术作为最为基本的传播媒介之一,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而在文学艺术中,词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不仅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地位,现今仍被广泛传颂。

本篇教学设计以词为主题,通过“词七首”这一经典选编,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词的特点与韵律,以此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提高语言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基本特点与历史渊源;2.掌握词的韵律结构和分类特点;3.能够朗读并背诵选定的七首古词。

技能目标:1.能够通过词的学习提高语言艺术鉴赏能力;2.通过词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写作和创作水平。

情感目标:1.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2.提高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词的相关概念和特点2. 词的韵律结构和分类特点3. 朗读和理解七首词作品:《如梦令》、《浪淘沙·北戴河》、《渔家傲·秋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钗头凤·世情薄》、《虞美人·听雨》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定义和特点,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掌握韵律结构和分类特点;2.诗词朗读: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选定的七首古词,熟悉韵律并且重读重点单词;3.词汇解析:分别分析每首古词中出现的生僻词、典故以及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古词的深层含义,并能进行分析和理解;4.互动交流:通过词的分析与书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相互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词的韵律特点和分类、选定古词的分析和理解;难点:古词中出现的生僻词和典故的分析和理解,对整首古词的整体语境理解。

六、教学评价1.听课评价:通过听取学生朗读、思维关联和讨论来评价学生对于词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 高二 科目:语文2007—2008年第一学期第十二周一、本周内容概述1.了解关于词的有关知识及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诗歌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

2.了解宋词豪放派、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及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

3.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4.初步鉴赏词七首,提高鉴赏能力。

5.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名言名句。

6.诵读词七首,落实背诵要求。

7.《词七首》一课拟安排2—3课时。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和有关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3.初步鉴赏词七首。

4.诵读并落实背诵要求。

三、难点知识剖析<一>关于宋词的发展和词的知识(一)宋词的发展:词的最初名称是“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

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它首先盛行于民间,后来文人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

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

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促成了宋词空前的繁荣、发展与提高,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词人。

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

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周邦彦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他的词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开了长调咏物的风气。

周邦彦精于音律,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典雅、含蓄,受到文坛词人的推崇。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

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

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

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步发展了南宋词,尤其辛弃疾在词作方面,成就更为突出。

他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突出发扬了豪放的风格,扩大了词体的内涵,使其丰富多彩,把词推向更高的阶段。

在词的创作手法上,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作词,又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辛词代表了文人词的最高成就。

词是慷慨、豪迈,抒写抑郁不平之气。

有时也存在用典过多,不免使人晦涩难懂的缺点。

和他唱和的作家有陈亮、韩元吉、刘过等,就是与他的风格迥异的姜夔也写过仿效稼轩体的词。

南宋后期,以姜夔、张炎为代表,感喟哀时,描写亡国的惨变,抒发内心的黍离之悲。

他们精通音律,偏重词的格律,讲求句法、字面,有时难免流于形式化,也束缚了词的内容。

总之,宋词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方面,达到了唐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审美地步,在文学史上留取了自己的地位。

(二)词的种类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①小令;②中调;③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的为长调。

从分段上说,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一段。

双调的词是两段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

(三)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给这些格式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三种情况:a.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西江月》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b.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如《一剪梅》这个词牌名来自周邦彦的词句“一剪梅花万样娇”。

c.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词牌即词题的,词牌之外,还有一个词题,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

如《沁园春·长沙》(四)词谱: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

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二>、词七首的理解与鉴赏(一)虞美人1.作者李煜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后主。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

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他出降后被封为违命侯。

后主旧臣徐铉降宋后,曾奉宋太宗赵匡义之命去见后主,后主握其手大哭,随后又叹道:“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徐铉将会见的经过向太宗做了汇报。

太宗于是命秦王赵廷美赐后主牵机药,将他毒死。

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

尤以词名世。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

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李煜被俘后,囚居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旧臣徐铉出卖,太宗震怒,用牵机药毒死了他,死年41岁。

3.诵读提示: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整首词先抑后扬,读时应低缓,体现出惆怅。

4.内容理解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全词是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才能了结呢?一看到它,就有无限的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

在东风吹拂的月明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令人不堪回首。

那里的宫殿应该还在,只是昔日曾经生活在那里的宫女们却因为愁苦变得憔悴了。

如果要问究竟有多少愁苦,就像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那样,无有尽时。

“春花秋月”本是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为什么面对美景却如此惆怅呢?这里因为眼前的美景引起了他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而那种美好生活如今却一去不复返了,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呢?“雕栏玉砌人犹在,只是朱颜改”,含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那里的宫女们因为国破家亡、江山易主和主奴关系的变更而愁苦得面容憔悴不堪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两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头望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满腔的愁绪简直就像翻腾不息的江水向东流去,无有尽时。

李煜的这首词,不光表达了他个人的愁苦,而且也写出了所有有亡国之痛的人们所共有的排遣不尽的痛苦感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5.鉴赏要点提示(1)起伏跌宕的笔法开篇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景物,写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虚写,感慨韶光易逝。

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小楼昨夜又东风”,登楼遥望却“故国不堪回首”,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自然过渡到下阕,开始是虚写,想象中“故国”的景象,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最后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愁情是真实而深沉的。

(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首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

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东海。

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二)雨霖铃1.关于作者柳永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精通音律,擅长歌辞。

从他开始,慢调始盛,使词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当时有人认为“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见张端义《贵耳集》),柳词的内容有描述羁旅行役的,有以风情为主的,有人曾评论柳词内容中有的格调不高,不过柳永在描绘都市风光和市民生活的词中,题材、语言比较新颖,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流传很广,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的评价。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玲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

柳永变旧曲为新声,用作词调。

2.诵读提示: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表述词人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尤其要和心爱的人分离更觉痛苦的复杂心情。

韵脚要读得短促而清晰,韵脚是(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注意词句的节拍停顿不像诗句那样整齐。

3.内容理解上片写送别。

描述了送别的时间、地点。

在傍晚暴雨刚刚停止,于京城之外设帐饯行,到兰舟催促,执手难以分舍,写出了送别的场景和双方的离情别绪。

下片设想别后的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尽了分别之后的境况是冷清,是凄凉。

从全词看真是压抑十分,痛苦万状,心情极其复杂,于是也就触人之心。

4.鉴赏提示和名句赏析(1)融情入景的写法词人在写分别时,融情、事、景于一体,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不仅仅是交代了季节(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而且以寒秋、日暮、急雨构成一种凄苦悲凉的气氛,更突出地表现了将别未分别时的那种痛苦复杂的心情,蝉在深秋的时令里是嘶鸣,使人听了不禁悲切,而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而这寒蝉正是柳上之蝉,那种悲切之感就更加浓厚。

长亭在文学作品中历来是送别的场所,在长亭的傍晚,听着柳树上寒蝉的哀鸣,就是平常人也有悲秋之感,更何况是一个即将和心上人分别的人那种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开篇一句融情于景,为下文的“无绪”、“凝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虚实相济词的上片是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抒发了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别的痛苦心情。

下面却是虚写,设想分别以后的凄凉,孤寂,突出刻划词人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以想象中的孤苦凄凉更映衬出词人和所爱之人即将分别时的那种“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分别的“良辰美景”都是虚设的,没有所爱之人在身边,再美的景也是徒添痛苦而已。

虚实相映,以虚写实,是这首词独特的艺术手法。

(3)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代传诵的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