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教案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 高二 科目:语文2007—2008年第一学期第十二周
一、本周内容概述
1.了解关于词的有关知识及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诗歌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

2.了解宋词豪放派、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及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

3.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4.初步鉴赏词七首,提高鉴赏能力。

5.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名言名句。

6.诵读词七首,落实背诵要求。

7.《词七首》一课拟安排2—3课时。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和有关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理解七首词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

3.初步鉴赏词七首。

4.诵读并落实背诵要求。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关于宋词的发展和词的知识
(一)宋词的发展:
词的最初名称是“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

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它首先盛行于民间,后来文人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

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

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促成了宋词空前的繁荣、发展与提高,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词人。

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

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周邦彦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他的词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开了长调咏物的风气。

周邦彦精于音律,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典雅、含蓄,受到文坛词人的推崇。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

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

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

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步发展了南宋词,尤其辛弃疾在词作方面,成就更为突出。

他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突出发扬了豪放的风格,扩大了词体的内涵,使其丰富多彩,把词推向更高的阶段。

在词的创作手法上,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作词,又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辛词代表了文人词的最高成就。

词是慷慨、豪迈,抒写抑郁不平之气。

有时也存在用典过多,不免使人晦涩难懂的缺点。

和他唱和的作家有陈亮、韩元吉、刘过等,就是与他的风格迥异的姜夔也写过仿效稼轩体的词。

南宋后期,以姜夔、张炎为代表,感喟哀时,描写亡国的惨变,抒发内心的黍离之悲。

他们精通音律,偏重词的格律,讲求句法、字面,有时难免流于形式化,也束缚了词的内容。

总之,宋词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方面,达到了唐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审美地步,在文学史上留取了自己的地位。

(二)词的种类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①小令;②中调;③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的为长调。

从分段上说,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一段。

双调的词是两段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

(三)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给这些格式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三种情况:
a.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西江月》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b.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如《一剪梅》这个词牌名来自周邦彦的词句“一剪梅花万样娇”。

c.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词牌即词题的,词牌之外,还有一个词题,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

如《沁园春·长沙》
(四)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

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二>、词七首的理解与鉴赏
(一)虞美人
1.作者李煜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后主。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

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他出降后被封为违命侯。

后主旧臣徐铉降宋后,曾奉宋太宗赵匡义之命去见后主,后主握其手大哭,随后又叹道:“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徐铉将会见的经过向太宗做了汇报。

太宗于是命秦王赵廷美赐后主牵机药,将他毒死。

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

尤以词名世。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

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李煜被俘后,囚居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旧臣徐铉出卖,太宗震怒,用牵机药毒死了他,死年41岁。

3.诵读提示:
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整首词先抑后扬,读时应低缓,体现出惆怅。

4.内容理解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全词是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才能了结呢?一看到它,就有无限的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

在东风吹拂的月明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令人不
堪回首。

那里的宫殿应该还在,只是昔日曾经生活在那里的宫女们却因为愁苦变得憔悴了。

如果要问究竟有多少愁苦,就像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那样,无有尽时。

“春花秋月”本是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为什么面对美景却如此惆怅呢?这里因为眼前的美景引起了他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而那种美好生活如今却一去不复返了,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呢?
“雕栏玉砌人犹在,只是朱颜改”,含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那里的宫女们因为国破家亡、江山易主和主奴关系的变更而愁苦得面容憔悴不堪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两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头望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满腔的愁绪简直就像翻腾不息的江水向东流去,无有尽时。

李煜的这首词,不光表达了他个人的愁苦,而且也写出了所有有亡国之痛的人们所共有的排遣不尽的痛苦感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5.鉴赏要点提示
(1)起伏跌宕的笔法
开篇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景物,写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虚写,感慨韶光易逝。

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小楼昨夜又东风”,登楼遥望却“故国不堪回首”,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自然过渡到下阕,开始是虚写,想象中“故国”的景象,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最后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愁情是真实而深沉的。

(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这首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

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东海。

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二)雨霖铃
1.关于作者柳永
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精通音律,擅长歌辞。

从他开始,慢调始盛,使词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当时有人认为“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见张端义《贵耳集》),柳词的内容有描述羁旅行役的,有以风情为主的,有人曾评论柳词内容中有的格调不高,不过柳永在描绘都市风光和市民生活的词中,题材、语言比较新颖,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流传很广,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的评价。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玲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

柳永变旧曲为新声,用作词调。

2.诵读提示: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表述词人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尤其要和心爱的人分离更觉痛苦的复杂心情。

韵脚要读得短促而清晰,韵脚是(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注意词句的节拍停顿不像诗句那样整齐。

3.内容理解
上片写送别。

描述了送别的时间、地点。

在傍晚暴雨刚刚停止,于京城之外设帐饯行,到兰舟催促,执手难以分舍,写出了送别的场景和双方的离情别绪。

下片设想别后的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尽了分别之后的境况是冷清,是凄凉。

从全词看真是压抑十分,痛苦万状,心情极其复杂,于是也就触人之心。

4.鉴赏提示和名句赏析
(1)融情入景的写法
词人在写分别时,融情、事、景于一体,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不仅仅是交代了季节(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而且以寒秋、日暮、急雨构成一种凄苦悲凉的气氛,更突出地表现了将别未分别时的那种痛苦复杂的心情,蝉在深秋的时令里是嘶鸣,使人听了不禁悲切,而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而这寒蝉正是柳上之蝉,那种悲切之感就更加浓厚。

长亭在文学作品中历来是送别的场所,在长亭的傍晚,听着柳树上寒蝉的哀鸣,就是平常人也有悲秋之感,更何况是一个即将和心上人分别的人那种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开篇一句融情于景,为下文的“无绪”、“凝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虚实相济
词的上片是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抒发了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别的痛苦心情。

下面却是虚写,设想分别以后的凄凉,孤寂,突出刻划词人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以想象中的孤苦凄凉更映衬出词人和所爱之人即将分别时的那种“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分别的“良辰美景”都是虚设的,没有所爱之人在身边,再美的景也是徒添痛苦而已。

虚实相映,以虚写实,是这首词独特的艺术手法。

(3)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代传诵的名句。

a.融情入景,把杨柳、风、月这三个最能融动离愁的事物放在一起,组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使离人之愁更加浓厚,离人之感更加悲伤。

b.点明酒醒特定的时刻,李白有“举杯浇愁愁更愁”的诗句,如果说为了伤离别而酒入愁肠,在醉意中忘却了离别,那么酒醒之后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1.关于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人。

他是北宋最著名的作家,诗、文、词都是一流的。

年轻时锐意进取,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离开京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担任地方官。

王安石罢相后,新党变质,他成为打击目标,被指责以诗文诽谤朝庭,贬居黄州。

元祐期间一度罢黜新法,苏轼才回朝从政,哲宗亲政后他又被一贬再贬,从惠州直到遥远偏僻的儋州(今广东海南岛)。

他的词有的豪放雄壮,拓展了词的写作内容,改变了自唐、五代以清约婉丽为宗的词风,开创豪放派,他精通音律,但他的词却往往不受音律拘束。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写的。

那时,词人已四十七岁,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多了。

3.诵读提示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当读得铿锵有力,表现词人对历史上英雄的景仰,最后结束语有些消极,语气应体现出洒脱,不应消沉、颓废。

4.内容理解
上阕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写出赤壁古战场的位置,然后描述它的险要形势,并称
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出全词的主旨,从而借咏史怀古,抒发他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5.鉴赏提示和名句赏析
(1)气象磅礴,情调豪壮,境界宏大
词人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在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是一个襟怀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
从来没有失去生活信心。

这首词就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中写的,在词中抒发了他内心的郁闷,但整首词的格调激昂,气势雄壮,有着雄阔的意境。

被称赞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的豪壮格调首先体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词人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在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也可以品味到作者独立江边凭吊胜地、英雄的那种激荡的情怀,气魄极大,笔力不凡。

以“故垒西边”一句点出赤壁古战场的所在,同时引出词人心中最景仰的古代英雄––––周瑜。

“周郎赤壁”既合词题,又为下阕缅怀周公瑾打下伏笔。

接着描写古战场的险要地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在描写中尽力刻画赤壁景物的雄奇壮阔,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险要非凡的境界。

然后用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把江山名胜和怀古豪情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内心激荡,精神振奋。

词中的豪迈气势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刻划上。

词人在下阕着力塑造了风流倜傥、雄姿勃发的儒将––––周瑜的形象,表明了词人对英雄的景仰和向往。

在刻画人物时,词人精心选择了几个点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小乔初嫁了”,以美人衬英雄,显
出英雄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外在的形象上刻画周瑜的儒雅风度,表现出指挥作战的周瑜临战时的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场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了。

用“灰飞烟灭”写尽了曹军的惨败,周瑜的功绩。

这种气势是多么地让人景仰,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又是多么地让人羡慕啊。

在词人对周瑜的称颂赞美之中,表明了他内心的渴望,他也渴望自己能够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以如此的气魄在词中刻画雄姿勃发的英雄在词中还是首次,为用词体表达严肃、重大的社会题材开辟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面的豪壮不和谐。

内心报国建立功业的豪情和被贬黄州的现实相抵触,使词人在从遥想回到现实中,不禁悲从中来,顿生感慨,但作者又不是消极颓废,一蹶不振,而是体现了襟怀旷达,同时自解自慰。

“一尊还酹江月”,是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心绪,同时也以举酒赏月排遣内心的愁怀。

于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2)烘托和映衬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
中到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

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
生华发”相互映衬。

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3)名句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并体味到作者兀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赤壁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及诉诸于视觉,听觉的生动描写,把读者顿时带入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开阔,为之一振。

(四)鹊桥仙
1.关于秦观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高邮(今属江苏)人。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及第。

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

因政治上倾向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

绍圣元年(1094年)贬处州酒税,不久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元符三年(1100年)放还,至藤州卒。

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词属婉约派,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

有《淮海集》。

2.诵读提示
上下阕各分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轻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最后一小层体现主旨的句子要放慢读速,声音要柔和,要有余韵。

3.内容理解
这首词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情形,歌颂他们坚定不移的爱情。

“纤云弄巧”是说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

由于传说中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绵缎,所以这句实是赞美织女技艺的巧妙绝纶。

但是它的作用远不止这些。

它还暗示出这一天是乞巧节,更重要的是,它还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描写出一个十分美丽的背景。

“飞星传恨”一种说法是指牵牛星(见书注),一种说法是指“牛郎织女两星”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恨。

这两种说法都是可以的。

“银汉迢迢暗度”是说牛郎织女在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

“金秋玉露”点明了相会的时间是在秋季。

“金秋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意思是说牛郎织女在“金秋玉露”的季节的一次难得一见的相会,就抵得上人间的千遍万遍相聚。

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就要看下阕了。

这样的过渡实在是巧妙得很呢。

下阕写相会时难分难舍的心情,歌颂了永恒的爱情。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写的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心情。

“柔情似水”,写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犹如微波荡漾的银河之水一样绵绵无绝期。

“佳期如梦”,是写心态。

因为“相见时难”而“犹恐相逢是梦中”,写出了久别重逢时的惊喜。

在现实生活中,久别之人常常只能在梦中相见;如今真的相逢了,却依稀如在梦中,所以这句话也写了别离的痛苦。

“忍顾鹊桥归路”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不忍回头看那归去的路”。

表达了难分难舍的心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是说“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的爱恒久不衰,又何必一定要天天相伴,日日相随相守呢?”至此,词的主旨就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正如明人沈际飞所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的确,这种高尚的爱情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从字面上看,这首词写的是神话故事,句句是天上,句句写双星;从主意上看,又是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

从抒情上看,悲中有乐,乐中有悲,悲欢离合,跌宕起伏。

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融景、情、理于一炉。

特别是词作中所表达的高尚的爱情观,使它成为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4.鉴赏提示及名句赏析
体会这首词的情致理趣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会的时间极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相爱,坚定不移,就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相反,人间夫妻即使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

至此词升华到哲理的高度,这就是短暂和永恒的辩证法,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五)声声慢
1.关于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宋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有前期、后期之分。

前期多写闺情,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韵调悠美。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就是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品。

后期在经历了南北宋之交国破家亡的惨变后,多抒发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感情凄苦、低沉。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一剪梅:牌名来自周邦彦的词句“一剪梅花万样娇”。

李清照这首词问世后,人们又称此调为《玉簟秋》。

2.内容理解与鉴赏
这首词表达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写她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其创意之奇,在宋代的词作中实属罕见。

这是全词的基调。

比下分层写出女词人的心境与物境:她想保养好身体,振作一下精神,偏偏遇上“乍暖还寒”的天气;想喝酒解愁,却碰上“晚来风急”。

在百无聊赖中,她抬头望见雁行飞过,又不免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昔日,丈夫在身边,看到它们,便会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

喜悦,而今丈夫永远不会再写信了此恨何时消?再看看院子里满地堆积的黄花,也无心去摘取。

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地落下,女词人的心此刻也像天色一样变得更加阴沉了。

最后用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又用了反问句式,含无穷的意外之意,更置得这“愁”的深重了。

这首词差不多全是用口语写成,然后韵律感极强,由此可见女词人驾驭语言的功夫已到了纯熟的地步。

(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关于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在金人所占的山东参加耿京抗金队伍。

次年,渡江归南宋。

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屡遭当权者忌恨,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等地达二十余年之久。

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佗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他的词留存下来的有六百多首,其中抒写抗金复土的抱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的作品是其精华部分,此外也有不少歌咏自然山川和农村风光的好词。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同被后人作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词人任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招壮丁,制军服,派间谍,收军报,为伐金作积极准备。

可是韩佗胄集团政治腐败,奢靡逸乐,很不振作。

辛弃疾看在眼里,忧在心头。

秋天,他登上北固亭,感慨万端地写下这篇怀古名作。

3.诵读提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