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有何变化?分析社会因素和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

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也是其公众福利及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指标。因受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极大地危害民众健康及生命,影响社会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条战线正面临多种寄生虫病继续流行而专业队伍明显萎缩的严峻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央人民政府又将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写入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由于政府重视、基层群众参与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40多年来,我国以薄弱的经济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述五大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血吸虫病

经过40余年的防治活动,该病在418流行县(市)中已有310县(市)(74 )得以阻断传播或有效控制I1]。肆虐于大部分省(区、市)的疟疾,上世纪50年代前的年发病数达3 000余万例,危害人群生命,破坏农业生产;至90年代,主要流行区已控制在云南、海南两省,

报告的年发病数仅数万例。淋巴丝虫病流行于16省(区、市),历史累计病人3 1OO万,其中慢性病人540万(含终身残废如象皮腿等)。至1994年,我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阻断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2000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致病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采取有效措施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根治病人,至60年代初即控制了该病在华东、华北以及华中多省的流行。与此同时,我国寄生虫学界紧密结合防治需要,在重大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治疗药物、诊断技术、媒介及防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述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受威胁人口数均超过任何一个流行该类疾病的国家,如此成绩又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投入较少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显其可贵。

即使我国在最重要的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多种流行广泛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尚未真正开展起来。

为了查清全国情况,以制定我国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简称寄研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牵头进行了一次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期查清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更上一层楼提供依据。

2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尽管在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增进人民健康、保护生产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血吸虫病继续流行于7个省的108个县,主要在湖沼地

区和大山区,技术难度很大。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试人群和牛群的最高感染率分别达29 9/5和84 J。要全面控制传播,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已成为上下的共识。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及“退田还湖”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决策也给新时期的血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疟疾的低度流行虽已维系多年,南方部分地区(云南、海南)的恶性疟问题终是心腹之患,与之接壤的邻国(缅甸、老挝、越南等)仍呈高度流行态势,输入病例引发爆发流行的条件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在嗜人按蚊分布的多个省、区中,疟疾的点状爆发时有发生。全国实际年发病数应为报告病例数(约3万例)的十倍或更多]。而且,疟疾作为蚊传疾病,因受全球气候变暖、人群流动、疟原虫对抗疟药及蚊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等因素影响,均可使疟疾卷土重来,甚至大的爆发流行。这在国外已屡见不鲜。丝虫病因其固有的生物学和传播特性,从目前的传播阻断状况到全国清除(消灭)该病可能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关键在于坚持目前有关寄生虫学和昆虫学的监测。黑热病在华东等地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未出现新病例,但在陇南川北山区和自内蒙古、陕北至新疆的广阔荒漠地带,每年均报告数百病例。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对当地居民健康和西部经济发展仍是一大威胁。

多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是我国长期面临的挑战。西部广阔地区的囊型和泡型棘球蚴病(包虫病)因难于早期诊断以及缺乏手术以外的有效治疗手段,对人民群众威胁极大。家畜的高感染率更在经济上造成了重大损失。无论生活贫穷或富裕均有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

的可能。绦虫病几呈全国分布。

近年来因食物的多样化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华支睾吸虫、旋毛虫和并殖吸虫等感染日益增多并向城市扩散。

因许多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缺乏寄生虫病有关知识和经验而致误诊误治的病例,比比皆是。

随着艾滋病在我国的迅速蔓延,必然使一些机会性致病的寄生虫病,如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等的发病率增加,从而使人们对寄生虫与其他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机体免疫力的影响等引起更多关注。新发现和输入性的寄生虫病将会增加。

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愈加突出.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国际交往和国内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不仅感染者的入境增多,而且一些媒介,可作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的动物输入或带入,如不加强防范,有可能使国内引发新寄生虫病种的出现或流行。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寄生虫及其宿主的发育和生态会发生适应性改变。

农业生产的科学现代化耕作,畜禽类和水产类的集体养殖和管理等也将使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在动物与人类之间发生量和质的变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医疗设施的改进.人体寄生虫病似乎浙浙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根据2001年6月一2004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

染人数显著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明显上升: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

社会经济发展,许多国家的人群疾病模式和死因顺序发生重大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寄生虫病在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事业亟需一支稳定的、专业水平高、服务方向明确的队伍。

只要各级领导机构和专业队伍对我国当前的主要卫生问题继续保持清醒的认识,继续真心实意地把服务的主要对象定位于广大至今仍不富裕的农民、牧民和他们的儿孙们,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事业就能够再创佳绩,在第三世界中保持领先地位,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