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内燃机学

合集下载

内燃机学(第4版)

内燃机学(第4版)

出版工作
2017年7月28日,《内燃机学(第4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该书从内燃机工作性能指标之间的运算关系、理论与实际循环和缸内燃烧过程三个基础理论方向,系统讲述 内燃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并结合电控燃料供给系统、可变进气系统、增压小型化、高效排气后处理等技术,介绍 内燃机实现节能减排的技术路线和潜力等。全书共分11章,内容主要包括内燃机的工作性能指标、工作循环、燃 料、缸内气体流动与混合气的形成及燃烧、排放机理及控制等,更新了柴油机燃烧着火过程及阶段划分,简化了 燃料供给系统内容,突出介绍了现代内燃机节能减排的原理与技术方法,并包含有一定的内燃机使用和动力学与 设计等内容。
谢谢观看
内燃机学(第4版)
201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获得荣誉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学资源 06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内燃机学(第4版)》是由刘圣华、周龙保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7年7月28日出版的教育部普通高等 教育精品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 为高等院校内燃机方向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内燃机研究、设计制造及应用的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圣华,博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汽车机工作过程、内燃机燃烧与有害排放控制、石油清洁替代燃料。
周龙保,男,1934年出生,上海人,汽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交通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12 月任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教授。研究领域为内燃机的工作过程、排污控制和代用燃料。
韩永强,男,1975年5月出生,工学博士,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内燃机工程系教授。在内燃机机内抑制有 害物生成、机外促进有害物转换协同优化降低整机技术经济成本领域积累了经验,在车用发动机尾气余能综合利 用方面提出了有机朗肯循环耦合自由活塞、气动式单一空气工质机械能利用技术体系。

燃烧学--高等内燃机

燃烧学--高等内燃机

教材: 内燃机燃烧科学与技术,自编教材,2004年4月。

教材中的第1、3、4、5、6、7、11、12、15章参考文献:(1) 蒋德明著。

内燃机燃烧与排放学。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7(2) 傅维镳等。

燃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4(3) 张平编著。

燃烧诊断学。

兵器工业出版社,1988.12(4) 徐旭常等编。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1988.10(5) 何学良等编著。

内燃机燃烧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5。

TK407.9/2(6) 龚允怡编。

内燃机燃烧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TK401/16(7) 陈家骅等编。

内燃机燃烧。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86。

TK413.2/2(8) 陈义良等编译。

燃烧原理。

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

TK16/17(9) 常弘哲等编。

燃料与燃烧。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10) 魏道远主编。

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

TK401/19(11) 魏象仪编。

内燃机燃烧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TK401/20(12) 解茂昭著。

内燃机计算燃烧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2(13) 岑可法著。

高等燃烧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参考文献:(1) 许晋源等。

燃烧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5。

TK16/4=2(2) (美)威廉斯著。

燃烧理论-化学反应流动系统的基础理论。

科学出版社,1990.6。

0643.2/2=2(3) 何学良等编著。

内燃机燃烧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5。

TK407.9/2(4) 张斌全编著。

燃烧基础理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8。

0643.2/16(5) 周力行著。

湍流两相流动与燃烧的数值模拟。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TK121/5(6) 芩可法等编。

燃烧流体力学。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TK16/14(7) (美)肯尼斯著。

高等内燃机学

高等内燃机学

高等内燃机学一、内燃机工作原理内燃机是一种将燃料在有限空间内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的装置。

内燃机通常由曲柄连杆机构、燃烧室、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组成。

内燃机根据燃料种类、工作方式、进气方式等可以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燃气轮机等。

二、内燃机燃烧与排放内燃机燃烧过程是实现能量转换的关键环节,而排放物则是燃烧过程的副产品。

汽油机和柴油机采用不同的燃烧方式,如点燃式和压燃式。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与空气混合、点燃、燃烧、排放等过程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优化,以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和减少环境污染。

三、内燃机传热与热负荷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需要通过冷却系统进行散发,以防止发动机过热。

传热过程涉及到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三种方式,需要对发动机的散热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

热负荷是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根据发动机类型、用途和工作条件来确定。

四、内燃机性能优化内燃机性能优化是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

性能优化包括多个方面,如进气系统优化、压缩比优化、配气机构优化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先进的燃烧室设计、新型燃料等手段来提高内燃机的性能。

五、内燃机振动与噪声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和噪声,这些因素会影响乘员的舒适性和机器的可靠性。

振动的来源包括燃烧过程的不稳定、曲轴的不平衡等,而噪声则来自于进气、排气和风扇等部位。

减震器和隔音材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还需要对发动机结构进行优化,以减少振动和噪声的产生。

六、内燃机结构强度与疲劳内燃机结构强度和疲劳是影响发动机可靠性和寿命的重要因素。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各部件会受到周期性的载荷作用,这些载荷会导致部件产生疲劳裂纹和断裂等问题。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寿命,需要对发动机结构进行优化,采用高强度材料和抗疲劳设计等手段。

七、内燃机材料与制造工艺内燃机所使用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对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内燃机学5.3PPT课件

内燃机学5.3PPT课件
DGI - Wall Guided
24
AVL GDI -2nd Generation - Spray Guided
DGI - Wall Guided
25
三菱缸内直喷 Mitsubishi GDI Engine
• GDI采用垂直进气设计,形成逆滚流,并与活塞头部燃烧室设 计的凸起形状匹配。 •当活塞在进行压缩冲程的时候,气缸内会形成较强的滚流,使 汽油跟空气混合并分层。
6000r/min以上的高速汽油机。
11
其它类型燃烧室
火球高压缩比燃烧室
双火花塞燃烧室 12
燃烧室设计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
动力性、经济性好 燃烧快速,燃烧过程等容度高 工作柔和,燃烧噪声小 生成污染物少 不出现爆燃与表面点火等不正常燃烧现象 燃烧循环变动小 起动性好 瞬态特性好 EGR的承受能力强
2
1、“L”形燃烧室 “L” Type Chamber
3
2、楔形燃烧室 Wedge Chamber
4
楔形燃烧室的结构特点
• 布置在气缸盖上,适合缸径较小的机器。 •SOHC, 2气门。气门稍倾斜(6~30),使气道转弯较少,
减少进气阻力,提高充量系数。 • 火花塞在楔形高处的进排气门之间,火焰距离较长,一
22
缸内直喷分层的三种方式 壁面引导 (Wall guided) 气流引导(Charge motion/air guided) 喷雾控制(Spray/jet guided )
23
AVL GDI -1st Generation - Wall or Air Guided
Wall Guided
Air Guided
• 由于2气门在盆内,要求气门头部外径与燃烧室壁面之间 保持5~6.5 mm的壁距。

内燃机学习要点亲自总结

内燃机学习要点亲自总结

内燃机学习要点亲自总结第一篇:内燃机学习要点亲自总结1,指示指标是用来表示实际循环进行的好坏,有效指标是表示内燃机整机性能的指标动力性能:指示功率、平均指示压力、有效功率、平均有效压力、有效扭矩指示功率Pi:发动机单位时间所做的指示功平均指示压力Pm: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指示功有效扭矩:发动机单位时间由功率输出轴输出的扭矩平均有效压力:发动机单位工作容积所做的有用功Pi=Pmi Vs i n/30tpe=Ttq n/9550Pme=30Pe t/(i Vs n)=3.14Ttq t/(i Vs)*10^-3 指示热效率ni:实际循环功与所消耗燃料热量的比值指示比油耗bi: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有效热效率nt:发动机单位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料热量有效比油耗be: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Wi=Pmi*Vs=Pmi*πD^4/4*S*10^-3 升功率PL:额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有效功 PL=Pe/(i Vs)=Pme*n/30t 2,充量系数:每循环进入气缸的新鲜空气量与假定为进气管状态下空气的量之比(影响因素:进气终了压力Pa 进气终了温度Ta 压缩比)3,过量空气系数:单位燃料燃烧所需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Oa=m1/(gb lo)m1 实际进入气缸的空气量gb每循环燃料供给量lo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量"空气过量系数的影响:Oa是反应混合气体形成和燃烧完善程度的及整机性能的参数,力应求减少Oa,,减小Oa可向气缸多喷油,吸入气缸的空气利用率高,发出功率大"发动机四大指标:1,动力性能指标:nTtqPePmePl2,经济性能指标:bene3,排放性能指标:CO、HC、NOx4,重量尺寸指标"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提升的措施:1增压 2合理组织燃烧,提高循环指示热效率ni3,改善换气过程,提高充量系数Oa,4提高发动机转速5,提高机械效率采用二冲程"压缩比:压缩前气体容积与燃烧室体积之比"内燃机工作条件的限制:1结构强度2机械效率3燃烧方面4排放方面"实际循环损失:1工质改变损失2传热损失3燃烧损失4换气损失5泄露损失"燃烧速度的有限性:1压缩负功增加2最高压力下降3膨胀功减少"换气损失:膨胀损失推出功损失吸气功损失"十六烷值:十六烷值高,自燃温度低,滞燃期短,有利于冷启动,过高则会容易裂解,产生碳烟"充量系数Oc提高的措施(充气效率提高措施): 1降低吸气系统的阻力损失,提高进气终了压力2降低排气系统的阻力损失,减小残余废气系数3减小高温部件对新鲜充量的加热,减小进气温度Ta 4合理的配气正时和气门升程规律"影响充气量的因素:进气终了压力Pa,进气终了温度Ta,压缩比转速n过高时,流动阻力大,Pa下降,Oc下降;n过低时,流动惯性不足,Oc下降;负荷上升,Pa上升,Oc上升压缩比上升,Oc上升配气相位中进气滞后角的影响"扫气:由于进气门提前开启,排气门延迟关闭,使进排气管与燃烧室同时连通,此时进气压力高,由于正向压差的作用,新鲜充量进入气缸,与残余废弃混合,部分直接进入排气管影响:1有利于扫除缸内残余废气2冷却高温部件,减小热负荷"增压的原理:内燃机的最大功率由气缸内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决定,这受到每循环吸入气缸空气量的限制,使气体进入气缸前压缩,提高进气密度,可以增加循环供油量,提高功率"进气中冷的影响:降低进气温度,使进气密度增加,因为有扫气作用,降低了残余废气系数,同时减少了对进气加热作用,充量系数提高,动力性提高,降低排气温度,热负荷和 NOx的排放"机械增压:发动机的输出轴直接驱动机械增压的方式"排气涡轮增压:压气机与涡轮同轴相连,构成涡轮增压器,涡轮在排气能量的作用下旋转,带动压气机工作,实现对进气的压缩"定压增压和脉冲增压分别用于哪里?原因?在低增压时宜采取脉冲增压,高增压时两者均可使用,车用发动机大部分时间在部分负荷下工作,加速性能和转矩特性要求高,多采取脉冲增压系统。

《内燃机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内燃机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车辆与交通运输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大纲《内燃机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一、制定实验教学的依据本大纲根据《内燃机学》教学大纲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内燃机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实验课是本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发动机台架结构及其检测原理,掌握发动机负荷特性及速度特性的测试方法,以及内燃机的万有特性的绘制。

使学生掌握内燃机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通过讲授内燃机的基本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基本的测试技术,使学生对内燃机的基本实验达到能独立调试测量等能力。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仪器使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内容要求如下:1)掌握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原理。

2)掌握发动机负荷特性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3)掌握发动机速度特性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4)发动机万有特性的绘制。

四、学时安排、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占总学时12.5%。

教学文件:校编《内燃机学实验指导书》。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为综合性实验。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仪器使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五、实验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车辆与能源学院给出A、B、C。

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20%,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六、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适用专业及要求序号实验项目学时类型类别车辆工程交通运输1 汽油机速度特性试验2 综合专业必修必修2 汽油机负荷特性试验 2 综合专业必修必修七、本课程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及仪表发动机、测功机、油耗仪、控制柜、发动机试验台架。

高等内燃机学

高等内燃机学

内燃机噪声与控制一、前言随着人类社会工业的不断发展,噪声这种公害日趋严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城市环境噪声影响最大的是各种声强起伏很大的非稳态噪声,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交通噪声,而内燃机作为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主要动力,是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

内燃机的噪声污染不同程度地危害和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休息和正常工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和工矿企业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国内外都制定了许多有关噪声控制的标准和法规,噪声控制已成为保证内燃机产品的一项重要的质量标准,并直接影响到创造优质产品以及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所以内燃机噪声控制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内燃机的噪声源根据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工作状态及声学理论,可将内燃机的主要噪声源分为3种: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噪声、燃烧噪声。

空气动力噪声主要包括进气噪声;排气噪声是内燃机中最大的噪声源;风扇噪声在风冷内燃机中也是主要噪声之一。

而机械噪声又有活塞敲击噪声、配气机构噪声、齿轮噪声和喷油泵噪声等。

通常把机械噪声和燃烧噪声又合称为表面辐射噪声。

三、内燃机噪声及控制主要措施声源控制是降低噪声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降低内燃机噪声的主要措施要从噪声的声源入手,首先要查明各噪声源中最大的噪声成分和特性,然后通过相关技术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将噪声尽可能降至最低程度。

1 燃烧噪声及控制燃烧噪声主要是由于气缸在燃烧过程产生的结构震动和气缸内气体压力剧烈变化引起的,包括动力载荷变化及冲击波引起的高频振动。

影响因素及控制(1)燃烧室结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形式及整个燃烧系统的设计对燃烧室压力升高率,最高燃烧压力和气缸压力频谱曲线都有明显影响,对燃烧噪声的影响很大,柴油机影响效果更大。

由此可见降低气缸压力为有效控制燃烧噪声的方法之一,资料表明采用低噪声的燃烧室即半开式燃烧室为优选。

(2)压缩温度和压力: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压缩终了的温度和压力,从而缩短滞燃期,降低压力升高率,使燃烧噪声降低。

高等内燃机原理答案整理

高等内燃机原理答案整理

高等内燃机原理答案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第二章思考题1.分析上止点误差对内燃机工作过程分析的影响,有几种确定上止点的方法,倒拖示功图法为什么要考虑热力损失角的影响。

给出一种确定上止点方法的步骤。

P9~13步骤按照1.静态测定法的步骤NO3.直喷式柴油机以动力性、经济性为优化目标和以动力性、经济性、排放x和噪声综合性能为优化目标组织燃烧有什么不同,试分析之。

P24~25 图6.采用稳流气道实验台能进行哪些零部件性能试验试验中测量哪些参数,简介测量方法,用哪些量来评价系统的进气性能进、排气管,气缸盖,消声器等;测量方法:等压差法,等流量法(分别简述)P35~36试验中测量的参数:气门升程、气道流动压力降△P1、气体的体积流量Q、风速仪转速n D,流动气体温度t评价参数:P368.汽油机和直喷柴油机采用四气门后,试从影响性能的诸方面探讨与两气门相比有何优点和存在的缺点。

(结合第2、3、5等章内容综述)P42、待完善第三章第四章思考题φ特性场)会取得怎样的汽油2.使用理想的空燃比特性场(或过量空气系数a机性能P62对汽油机而言过浓或过稀混合气....1.1~1.3之间(性能);按负荷、转φ的较理想的特性场?(它是综合考虑动力性、经济速变化分析图3-6为什么说是a性、排放性能得出的,当在小负荷,低转速时,为了保证怠速稳定性及起动和加速,应适当加浓混合气0.8~0.9;当汽油机在部分负荷范围内运行时,应供给较稀的混合气1.05~1.15,当发动机在大负荷、高转速运转时,也需要较浓的混合气α模式0.85~0.95)电喷汽油机为什么不采用图3-6模式,而在大部分工况用闭环1≈控制(内燃机学99或高等内燃机原理P62)11.简述汽油机电控喷油的喷油量控制的实现方法?电控器根据发动机转速和表示发动机负荷的空气流量决定喷油脉宽的基本值,冷却液温度、进气温度等都是用来对喷油脉宽修正的条件参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2 内燃机的诞生




1876年Nikolaus August Otto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四冲程煤气机。 1886年Benz 和Daimler按Otto的四冲程原理,造出第一台车用汽油机。 1886年Benz 和Daimler将发明的汽油机用在车上,发明了第一部汽车。 1892年Rudolf Diesel提出用媒粉作燃料、压缩点火的发动机工作循环。 1893年Rudolf Diesel制成第一台没有冷却的煤气实验机。 1893年8月10日,在倒拖实验机上,在不合适的相位下喷入汽油,很容易着火但 发出爆炸声,自燃的工作原理被证实。 随后,第一台实验机改为水冷却,用压缩空气将燃油喷入气缸,达到对燃烧有利 的燃烧爆发。 1897年2月17日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学校教授Schroter主持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 台热效率达26%的柴油机。
单腔化油器分腔化油器电控化油器。
汽油喷射(1967年VW1600汽油机)。 晶体管点火。 轴向与径向式分配油泵。
1.3 内燃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内燃机技术的重要标志:
1964年开始使用闭式曲轴箱通风。 1973年起使用热转换器(氧化转换器)。 1975年起使用三效催化转换器。


5%。 采用电控技术。 可变压缩比。 可变气门面积与正时控制。 高强度、低密度材料的使用。 进一步降低柴油机微粒排放。 积极开发其他动力设备,如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等。
1.4 内燃机的发展趋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经济性:柴油轿车正在向“3L汽车”的目标前进。
采用高效率的内燃机工作循环。如米勒循环,高增压、中冷循环。 改进进气系统,减小进气阻力,采用低涡流的进气道;进排气谐振

高等车用内燃机原理

高等车用内燃机原理

高等车用内燃机原理
高等车用内燃机原理:
内燃机是一种通过燃烧燃料来产生动力的机械装置。

在高等车辆中,常用的内燃机包括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汽油发动机采用的是四冲程往复式工作原理。

首先,汽缸中的活塞下行,吸入空气和汽油混合物;然后,活塞上行,压缩混合物;接着,火花塞点火,点燃燃料混合物,产生爆发力;最后,活塞再次下行,将废气排出汽缸。

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柴油发动机也是采用四冲程往复式工作原理。

不同的是,柴油发动机是将空气先自然吸入到汽缸内,然后通过增压泵给空气加压,使其达到高温高压状态;接着,柴油喷油泵将燃油喷入高温高压空气中,燃烧起来;最后,活塞行程推动产生动力,废气经排气阀排出汽缸。

高等车辆使用内燃机的好处包括:
1. 高效转化燃料能量:内燃机能够高效地将燃料的能量转化为动力,提供车辆驱动力。

2. 高速高效运转:内燃机具有较高的转速和功率输出能力,使
车辆能够快速行驶。

3. 可调节性强:内燃机通过调整燃油供应量和点火时间,可以实现动力输出的可调节性,满足不同行驶条件下的需求。

4. 备件容易获取:内燃机作为常见的动力装置,其备件较为普遍,容易获取和更换。

总结而言,高等车用内燃机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的爆炸力来驱动车辆行驶。

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是两种常见的内燃机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燃料和工作原理来实现汽车动力输出。

高等内燃机学_PM生成机理

高等内燃机学_PM生成机理

2.2 Soot生成的数学模拟
碳黑生成的纯经验模型 碳黑生成的半经验模型 碳黑生成的详细模型
碳黑生成的纯经验模型
成烟指数:
临界当量比
柴油机碳黑排放模型: 碳黑生成速率是压力、未燃气体当 量比和温度的函数:
碳黑生成的纯经验模型
以发动机的各种工况为参数的关于碳黑 生成和排放的经验关系式
基于对现象的描述,不考虑发动机内 燃烧过程的细节,因而在工程上得到 广泛应用 不能应用于其他类型发动机
碳黑生成的精细模型
需要关于PAH及碳黑形成的一般性模型,完整描述 基本化学动力学反应以及物理规律 激光等火焰测量技术的发展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类 现象的认识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详细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Chemkin等)和流场及浓度场(CFD)计算成为可能。
降低Soot和PM的基本思路
提高过量空气系数 提高混合气均质程度 提高湍流度 采用消烟添加剂 废(烟)气再循环
•小碳粒碰撞、聚合→较大碳粒 (不规则形状、多孔聚合物< 1μm )吸附HC、硫酸盐→ PM
?PM=可吸入 颗粒物
PM对人体的危害
粒径≤10µm
5~10µm 1~5µm <0.5µm (见图1-21)
可吸入颗粒物
鼻咽区 气管及支气管内 肺泡区(难以清除)
Soot形成方式分类
气相析出型
气体燃料、或者是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的挥发气体,在燃烧中经过成核及长 大过程产生的固体碳粒,其颗粒尺寸较小(0.02~0.5µm)
临界当量比碳黑生成的纯经验模型以发动机的各种工况为参数的关于碳黑生成和排放的经验关系式基于对现象的描述不考虑发动机内燃烧过程的细节因而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不能应用于其他类型发动机碳黑生成的半经验模型气体燃料碳烟生成总体模型扩散火焰的碳黑生成速度模型湍流扩散火焰的碳黑生成模型液体燃料喷雾燃烧时碳黑生成模型柴油机碳烟生成碳黑生成的半经验模型气态碳化物热分解生成固态碳的反应模型液体燃料喷雾燃烧hiroyasumodelnetsootrateformulasootformationratesootoxidationrate碳黑生成的半经验模型采用较为简单的化学模型描述碳黑初级粒子和碳黑颗粒物反应的速率方程一定工况条件下是有力的设计工具仍然局限于特定的工况碳黑生成的精细模型需要关于pah及碳黑形成的一般性模型完整描述基本化学动力学反应以及物理规律激光等火焰测量技术的发展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类现象的认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详细的化学反应动力学chemkin等和流场及浓度场cfd计算成为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油机缸内直喷对于一台汽油发动机来说,将汽油送入气缸,并与空气混合,再使油气混合物充分燃烧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因此油气混合技术也是发动机的关键之一。

在经历了化油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技术阶段之后,油气混合技术终于进入了直喷时代,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采用直喷发动机。

(一)分层燃烧和均质燃烧缸内直喷(GDI)燃烧可实现直喷发动机有两种燃烧模式:分层燃烧和均质燃烧。

在一般的正常行驶状态下,发动机处于低速或中速运转的工况下,采用分层燃烧模式,此时节气门为半开状态,空气由进气管进入气缸撞在活塞顶部,由于活塞顶部制作成特殊的形状从而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期望中的涡流。

当压缩过程接近尾声时,少量的燃油由喷射器喷出,形成可燃混合气,此时只有火花塞周围状态较好的油气混合体被点燃,这时周围的新鲜空气以及来自废气再循环的气体形成了很好的隔热保护,减少了缸壁散热,提升了热效率,大大降低了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

这种模式可充分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因为在转速较低、负荷较小时除了火花塞周围需要形成浓度较高的油气混合物外,燃烧室的其它地方只需空气含量较高的混合气即可,而FSI使其与理想状态非常接近。

当节气门完全开启,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大量空气高速进入气缸形成较强涡流并与汽油均匀混合。

发动机处于较为激烈的运转工况下,采用均质燃烧状态,燃烧室内充满均匀的油气混合物,促进燃油充分燃烧,充分的燃烧以提供强劲的动力。

燃油的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燃油的利用效率和发动机的输出而且改善了排放。

FSI发动机具有以下优点:1)燃油经济性提高,部分负荷经济性改善可达30%~50%,一般为20%,并相应降低CO2排放;2)由于燃油直接喷射到缸内,发动机瞬态相应改善;3)启动时间短;4)冷启动HC排放改善。

FSI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改善主要归功于:1)混合气采用变质调节,无节气门装置,泵气损失降低;2)部分负荷使用稀混合气,混合气等熵指数κ增加;3)燃油缸内早期喷射,燃油蒸发吸热使进气温度下降,充量系数提高;4)燃油蒸发使末端混合气温度降低,许用压缩比提高;5)分层混合气燃烧,外围空气起到隔热层的作用,避免传热损失降低。

缸内直喷均质燃烧汽油机可以降低汽油机的爆震倾向,使压缩比有所提高;还可以提高充量效率,因此在同样的最大扭矩和最大功率的情况下汽油机的排量可以相应减小一些。

在部分负荷工况时,较小排量的汽油机将在较高的平均有效压力下工作来达到同样的扭矩,工作点向高效率方向移动,使热效率提高。

由于汽油油滴蒸发的冷却作用,采用直喷后,混合气和燃气的温度有所降低,使在压缩上止点附近的传热损失减少,热效率增加。

直喷的应用使进入气缸的油量滞后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变动工况时改进对空燃比的控制,可减少因空燃比波动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油耗增加。

此外,在部分负荷工况比较容易采用“停缸"的方法使一个或几个气缸停止工作,使其它气缸的平均有效压力提高,改善整机的热效率。

在车辆减速时还可以完全停止供油,进一步节省燃油。

采用直喷均匀混合燃烧可以避免分层燃烧的一些主要问题。

首先,由于使用当量空燃比的混合气和三效催化器,排气中氮氧化物的后处理问题可以得到妥善解决,不再需要使用超低硫汽油。

其次,使用均匀混合气可以更容易地避免在缸内形成过浓或过稀的混合气区,不仅避免了在过浓混合气区生成碳烟,也避免于火焰不能传播进过稀混合气的情况出现,使碳氢排放降低,保持较高的燃烧效率。

同时,均匀混合直喷汽油机的控制比较简单,不需要周期性地改变空燃比,因此其成本也比较低。

尽管均匀混合直喷汽油机有种种优点,与分层燃烧直喷汽油机相比,均匀混合直喷汽油机不能在部分负荷工况通过提高空燃比来减少泵气损失和提高混合气的比热比,因此其部分负荷工况的热效率远低于分层燃烧直喷汽油机的热效率。

采用均匀混合直喷技术后,车辆在整个运行工况,平均燃油效率约提高3%~4%。

同样,缸内直喷这种先进的燃烧技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因为在低负荷工况下,会产生相当大量的NOx(氮氧化物),这样对于三元催化器的要求会很高。

但是按照现在一些已经采用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动机来看,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缸内直喷技术对于一些硬件设施也要求很高,例如需要配备高压喷油嘴,以提高油气的雾化程度与混合效率;缸内直喷系统的发动机除了在材质上更加讲究,而且为了分层燃烧时控制气体的流向,就连活塞、燃烧室形状也都需要特别设计;最最重要的一点,缸内直喷需要稳定品质的高标号燃油,这也是在国内推广需要克服的难点之一。

(二)燃烧过程控制在GDI发动机在启动时刻探测处于压缩冲程的气缸并向该气缸内喷油,在压缩冲程中完成混合气的混合,到上止点时开始点火,保证了GDI发动机的优异的启动性能。

GDI发动机可以自由控制扭矩输出,即当空气量保持一定时,只要改变燃油喷射量,就能改变扭矩,可最大限度降低燃油消耗。

爆震控制方面GDI发动机采用“二步燃烧”来实现,即在进气冲程中喷射1/4的喷油量,形成与理论空燃比相比约为0.25左右的极稀薄混合气。

此为预燃混合气,剩余的3/4燃油则在压缩冲程后期加以喷射,形成高度集中的浓混合气,前期反应时间极短,限制了爆燃现象的发生。

为控制排放,发动机启动后的怠速状态中,采用分层燃烧方式,即压缩行程的喷油在做功行程前半期完成燃烧,后半期重新喷油使催化器迅速达到工作所需温度,则启动后排出的HC大幅度降低。

在轻负荷时采用强分层燃烧,中负荷时采用弱分层燃烧,利用炭黑传播中重新燃烧降低炭烟的排出。

(三)缸内直喷可燃混合气的三种形成方式按照可燃混合气形成的控制方式,缸内直喷方式又可分为油束控制燃烧、壁面控制燃烧和气流控制燃烧三类。

在油束控制燃烧系统中,喷油器安置在燃烧室中央,火花塞安置在喷油器附近,油束控制对空气的利用率依靠油束的贯穿深度保证,而后者则受喷油器的喷油压力控制。

这种方式可以在低负荷的分层燃烧实现良好的燃油经济性,而当发动机处于中高负荷工况时,ECM调节高压油泵压力,使油束贯穿深度增大,从而实现均质加浓燃烧。

在壁面控制燃烧系统中,喷油器和火花塞相隔较远,喷油器把燃油喷入活塞凹坑中,然后依靠进气流的惯性将油气混合送往火花塞。

为了避免喷油器的温度过高,一般安置在进气门侧,活塞凹坑开口对向进气门侧,油气混合后直接流向火花塞。

这种类型形成混合气的时间较长,易于形成较大区域的可燃混合气。

在气流控制燃烧系统中,利用轮廓特殊的活塞表面形状形成的缸内气流和油束相互作用。

此种系统不是把油雾朝活塞的凹坑喷射,而是朝火花塞喷,特殊形状的进气道与喷油器呈一定的夹角,给混合气在气缸内一定的回旋力,气缸内形成的气流使油气不是直接喷向火花塞,而是在气缸内形成涡流围绕火花塞旋转。

这样就使大部分工况都能实行恰当的混合气充量分层和均质化。

(四)喷油嘴的合理布置对于缸内直喷中喷油嘴的安放问题,由于气缸顶部已经布置了火花塞和多个气门,已经相当紧凑,所以要将喷油嘴布置在靠近排气门侧。

由于喷油嘴的加入导致了对气缸顶设计和制造的要求都相当的高,如果布置不合理、制造精度达不到要求导致刚度不足甚至漏气只能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油、气的混合空间、时间都相当短暂,故缸内直喷系统的喷油嘴必须辅以高增压系统,以大幅提高燃油的喷射压力与效率,并达到高度雾化的效果,期有更佳的混合表现。

此外,缸内直喷系统的燃烧室、活塞也大多具有特殊的导流槽,以供油气在进入燃烧室后能够产生气旋涡流,以提高混合油气的雾化效果与燃烧效率。

直喷发动机的整个工作过程:是通过燃油泵输出3—4bar的压力给高压油泵,高压油泵是由发动机凸轮轴带动的,并且使之加压到近200bar的压力。

然后再输送到油轨并至高压喷油嘴,这些高压喷油嘴是通过发动机ECU精确控制的。

燃油通过高压直接喷射到燃烧室内,使之完全雾化,达到充分的燃烧效果。

由于采用了缸内直喷技术,汽油与空气混合的时间以及外界条件都大有不同,而且为了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效率,直喷发动机的压缩比通常都比较高,因此直喷发动机对于汽油品质的要求非常高,而且不只是对燃油标号的要求,更加重要的是其他各项例如化学特性和燃烧特性的指标。

例如国内奥迪(大众)车型的FSI缸内直喷发动机,就是因为油品的问题而不得不忍痛屏蔽分层稀薄燃烧的重要功能,实在可惜。

不过国内凯迪拉克车型的SIDI双模直喷发动机,分层燃烧和均匀燃烧两大功能都有配备,甚至能够使用93号汽油。

目前国外开发较完善的GDI产品,均采用“远距离输送”方式,即火花塞布置离喷油器较远,油束直接喷向具有一定形状凹坑的活塞顶部,通过气流和燃烧室壁面的引导作用形成分层混合气。

这种燃烧系统不仅要利用进气滚流配合,并且需要采用优化设计的活塞顶曲面形状来实现合理的分层结构。

缸内直喷汽油机可采用两次燃油喷射技术来控制缸内混合气的形成分层混合气,这种燃烧系统不仅要利用进气滚流配合,并且需要采用优化设计的活塞顶曲面形状来实现合理分层结构。

(五)缸内直喷汽油机的技术优势GDI共轨供油系统可以显著提高供油压力,提高雾化质量和雾化率,通常发动机起动时前两个循环无需额外供油就可着火,实现冷起动迅速且未燃HC 排放少。

在GDI发动机中,可以自由控制扭矩输出,即当空气量保持一定时,只要改变燃油喷射量,就能改变扭矩。

其潜在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减速断油,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HC排放。

GDI发动机在进气过程喷油能够利用燃油的蒸发冷却进气,降低进气温度,汽化潜热主要来自新鲜充气,而不是燃烧室壁面,可实现提高充气效率的目的。

这些优点使得GDI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可以提高25%左右,动力输出也比进气道喷射的汽油增加了将近10%。

另外GDI技术瞬态反应快,空燃比的控制精确,潜在的系统优化能力也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由于直喷发动机的工作温度更高,因此对缸体强度和冷却系的要求也更高一些。

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更多的新型直喷发动机采用了散热更好的铝合金缸体,同时还采用了强化的冷却系统,保证发动机更高的热效率。

(六)GDI发动机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分析GDI发动机具有柴油机的经济性,但由于柴油是自然着火,初始着火总是发生于混合气中最适宜的地方,汽油需点燃着火,火花塞的固定使初始着火位置也随之固定,所以在汽油机上要达到类似于柴油机那样的工作方式一方面要兼顾不同工况下对混合气的要求和不同工况的平稳过渡上,另一方面又要对缸内随时间、空间快速变化的油气运动精确控制,以便能在相对固定的点火位置周围形成可供点燃的混合气浓度,并形成一定的分层结构,促使稀薄气体的快速燃烧。

因此围绕这些核心缸内直喷汽油机技术难点应主要有燃油喷射系统的适应、油气混合过程的研究、燃烧系统的设计燃烧排放特性研究和控制等几方面。

GDI发动机燃油直接喷入气缸,混合气形成的时间少,未蒸发燃油液滴可能导致燃油冲击到活塞顶部和缸壁表面,加大发动机的磨损,且导排致微粒和HC排放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