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八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篇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当我读完《中华美德颂》之后,我知道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还明白了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是支撑民族进步的基石,所以我们应该发扬它。

想要发扬传统美德,传承道德文化,就必须了解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和道德文化的特征。

那么,首先让我们走进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来了解一下美德文化和道德文化吧!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仁、义、礼、智、信“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这五大理念带动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仁“是指要有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主要倡导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

“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即“正义之气“。

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会道的做人态度。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等规矩,即“礼仪之规。

“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

“智“是指要具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已知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信“是指要具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

“仁、义、礼、智、信“五大理念的关系,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这是人们理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

由于现在的人们缺乏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就触碰了它并且违反了它,相信对传统美德了解之后,人们会主动去维护它并且发扬它。

你看中国的礼仪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中国还是“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礼“的起源,是我国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

西周时,周公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主张以“礼乐“治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大教育家孔子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

(完整版)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完整版)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教案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学情分析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 “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 的故事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1、复习导入1.复习背诵《1》1.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2.齐读课题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展示朗读1.学生自读故2、朗读句子1.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2.明确出处,学习古语今说明确意思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启发1.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说自己的看法3、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刘备劝子”的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2.思考有什么收获3.读诗句4、知行合一1.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的看结合生活,说说生活中的小事作业熟练背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板书设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坏事善:好事第3课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教案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学情分析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师范读。

1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2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复习导入1.复习背诵《1》1.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2.齐读课题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展示朗读1.学生自读故二、朗读句子1.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32.明确出处,学习古语今说明确意思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启发1.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说自己的看法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刘备劝子”的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2.思考有什么收获3.读诗句四、知行合一1.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的看结合生活,说说生活中的小事作业熟练背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板书设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坏事善:好事4第3课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走进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2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教学内容: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汉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单元:传统文学第3课:古代诗歌教学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情感。

第4课:古代散文教学内容:选取经典的古代散文,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流派及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代表性乐器,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占总评的40%。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测试成绩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期末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

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视频、图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传统文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安排第1-2周: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传统文学第5-6周:传统艺术第7-8周:传统节日第9-10周:传统习俗第11-12周:传统思想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品味古代诗歌和散文的美,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和音乐,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理解传统思想。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回顾旧知:文化的功能。

(二)学生讨论学生对照学案进行分组讨论,并同时进行板书。

(三)聚焦展示一区: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

1978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

”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未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老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探究任务]1.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二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生活的匮乏。

网络的发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不能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

在这个时候,《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具备正能量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节目应运而生。

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

在这一文化潮流中,令人欣喜的是,青少年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在掀起一波波“诗词学习热”的同时,又掀起一波波“诗词创作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写作传统诗词的现象。

第8课志不可夺(教案)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

第8课志不可夺(教案)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丈夫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教学反思:
教师:这里“赡”字表示富足、足够的意思,请你同桌互相说一说对这段话的理解吧!
师生交流,说文意:志向是学习的主要方面,资质是学习的次要方面。求学的人不担心才学不够,而怕志向没有确立。
(4)丈夫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
师生交流,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大丈夫立志,处境越艰难,志向越坚定;人越老,志向越高远。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本学期
总第8课时
本单元
第1课时
授课
日期
月 日
备课教师
课 题
志不可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诵读名言,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明白志不可夺的道理。
2.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增强学生的爱国目标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3.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难点: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制作书签的卡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引言: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才有可能去为之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具有坚定志向和远大抱负的人。“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地努力向前!引出课题:志不可夺。
二、讲授新课
1.朗读名言,理解含义。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教师:“三军”指的什么?“匹夫”呢?
生:三军指军队,匹夫指的普通人。
启发:你熟悉这段话吗?知道它的意思吗?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丰富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等。

2. 中国古代艺术:书法、绘画、瓷器等。

3. 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佛家等。

4.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5. 中国传统习俗: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 第二课时:唐诗、宋词、元曲欣赏3.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艺术鉴赏4.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5. 第五课时: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悟。

4.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6. 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历法等。

7. 中国古代历史: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朝代等。

8. 中国传统建筑:宫殿、寺庙、园林等。

9.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旗袍、戏服等。

10. 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传说人物、神话故事等。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和优势。

2. 时间线梳理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3. 图像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中国传统建筑和服饰,了解其特点和内涵。

4. 故事讲述法:讲述中国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2.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历史概述3. 第八课时:中国传统建筑艺术4. 第九课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5. 第十课时: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1.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孝经》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4.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5.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著作、道德观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围棋等,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选段。

3. 第三课时: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4. 第四课时: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孔子。

5. 第五课时: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六、教学内容6.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7. 传统建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象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

8. 传统节日:详细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9. 传统习俗:分析中国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气习俗等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制定本册教案,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民俗等特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古典诗词教学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智慧,领略诗词的美妙与韵味。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诗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2.2 解析词义: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2.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仿写诗词,培养创作能力。

2.3 教学案例案例一:《静夜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月光”象征着思乡之情。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案例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了解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

第三章:散文教学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如《庄子》、《孟子》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思想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散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2 解析词义:分析散文中的观点、论证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 第8课 游于艺 乐学兴艺 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 第8课  游于艺 乐学兴艺   教案

(章节教案首页)课题:游于艺·乐学兴艺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时数:(2 )学时,其中理论( 2 )、实验(0 )学时、上机(0 )学时、其它(0 )学时,其它是指: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技和艺的区别,兴艺的好处以及修艺能够安身立命。

技能目标:可以阐述游于艺的方法和要求。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修艺的重要性,同时能够通过鉴赏各种技艺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

教学方法设计: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技和艺的区别,可以阐述游于艺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使学生们认识到修艺的重要性,同时能够通过鉴赏各种技艺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

主要参考资料:《中华传统文化》教具使用:ppt,课本,黑板,多媒体课后作业:通过网络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总结他们身上都有哪些技艺精神。

教学反思:★Part Ⅰ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发言回答问题,并进行加分激励。

2)完成课前阅读的学习,并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拥有一门精湛的技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Part II 讲解新课第一节:修艺兴艺,强技安身一、修艺以安身立命安身是指生存和立足,立命是指精神的寄托1.唯无技之人最苦,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最为痛苦,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技艺生存,近谈不上养家糊口,赡养好父母,远谈不上谋求天下公义,故而人应该有一技之长。

讲解六艺分别指的是什么(礼,乐,射,御,书,数)以及百工指的是什么。

2.片技即是自立天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千金总有散尽之时,而熟练掌握与运用一项技能,哪怕再微不足道,人便可以凭借它自立于天下(举例:片技足安神论证该观点,同时让学生谈论发表自己的观点)3.但求一艺之精,引用古代名人说过的话以及腾蛇与梧鼠的例子论证该观点。

二、兴艺而养气质1.技艺可怡情,技艺的追求过程既是情感投入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的过程。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主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观看视频《中国十大传统文化》《最可爱的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幕: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议题一:从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和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阅读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

中国戏曲种类丰富,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

不同的剧种既相互交融,又有各自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许多审美风格的覆盖。

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拥抱西方戏剧。

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的营养后,中国戏曲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日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根据中国戏曲文化形成和发展情况探究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对点练习】◆下列句子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论语》(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正气歌》(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答案提示:◆下列句子表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些方面?(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八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八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八课诚信交友教学目标:1、理解“诚信交友”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信交友”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诚信交友”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诚信交友”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实守信是约定俗成的交友原则与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结交三种朋友对自己有益处,包括“友直、友谅、友多闻”。

所谓“友直”就是要结交正直的朋友,即那些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无谄媚之色的人。

关于“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

”谅,就是诚实。

具有“谅”之美德的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

“多闻”就是见闻广博,知识丰富。

孔子还认为,结交三种朋友对自己有害处,包括“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就是喜欢诌媚逢迎的人,这种人没有是非原则,他们交友的目标就是从中得利。

“善柔”的人,当面和颇悦色,恭维奉承,背后传播谣言,恶意谤。

“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巧舌知簧,却腹内空空。

二、新课教学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注释:三省:多次反省。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减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们的学问是否温习了呢?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注释:①谅:诚实。

②便辟:即便,善于逢迎献的人。

③便:用花言巧语逢迎人。

语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明友、见多识广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3、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注释:①侗:幼稚,无知。

②愿:谨慎。

③悾悾:诚实、诚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 、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 《礼记? 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吕氏春秋? 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卢志宁)089-2教案 第8课 中医诊疗与养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卢志宁)089-2教案 第8课 中医诊疗与养生

课题第8课中医诊疗与养生课时2课时(90 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熟知并能实践中医养生知识2.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养生兼养心思政育人目标:中医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资源。

汲取与利用中医文化的历史传统、仁术思想、和谐观念和思维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阴阳五行教学难点:中医知识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故事导入(8 min)→传授新知(25 min)→课堂讨论与小结(10 min)第2节课:复习导入(4 min)→传授新知(22 min)→课堂讨论(10 min)→课堂小结(5 min)→作业布置(2 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阴阳五行与中医诊法考勤(2 min)⏹【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故事导入(8 min)⏹【教师】多媒体播放神医扁鹊的小故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神医扁鹊诊病的小故事,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中医诊疗养生的小知识。

⏹【学生】观看,阅读通过故事,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传授新知(25 min)⏹【教师】播放视频“阴阳五行学说”(详见教材),讲解阴阳五行学说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医诊疗与养生的相关知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通过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然后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康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8课心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8课心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第8课心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第8课: 心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价值观——"心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到这一价值观的内涵以及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了解"心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含义;- 理解这一价值观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掌握以此价值观为指导的积极行为方式;-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骄傲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课件和相关传统文化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等研究用具。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幻灯片和课件介绍"心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通过图片资料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和故事,加深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理解。

3. 小组活动(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以"心不立天下"为指导,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具体行为;-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教师点拨(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积极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5. 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学生回答课堂总结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家庭作业:请学生在家中进一步思考并写下自己对"心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理解,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价值观,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8课意愿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8课意愿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第8课意愿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教学目标-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意愿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含义。

- 研究并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 能够通过故事、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意愿坚持和耐力。

教学准备- PPT幻灯片。

- 教学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故事、成语、名言等。

- 黑板、白板、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提问:你们知道"意愿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是什么意思吗?讲解(15分钟)1. 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意愿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含义。

2. 引用相关故事、成语、名言等,加深学生对该思想的理解。

案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体现"意愿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情况。

2. 引导学生讨论意愿坚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一思想。

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列举出不同场景下体现"意愿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例子。

2. 让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心得。

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要坚持自己的意愿。

2. 鼓励学生在研究和生活中遇到挑战时,要有勇气和耐力去为自己的愿望奋斗。

扩展活动1. 自愿演讲:鼓励学生以"意愿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为主题,自愿发表演讲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 书写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或名言并书写感悟。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来评价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 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进行评价。

- 指导学生课后完成相关作业并进行评分。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思想和价值观念。

- 组织相关活动,如游览历史遗迹、参观博物馆等,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8课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8课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第二单元砥砺品学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理想和信念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2.以先贤为师,虚心好学,汲取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重点难点:知道理想和信念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8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文章的出处及作者年代,理解其意义。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检查上课所学知识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3.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出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语出明代·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2.【古语今说】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意谓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

喻指军事指挥员必须要树立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必须立志。

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故事“蒲松龄落第不落志”2.出示问题:蒲松龄能够完成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靠的是什么?3.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你的志向是什么?为实现这个志向你打算怎么做?完成小图表。

小小志向表我的志向:为了这个志向,从现在开始我要做到:1.2.3.2.组织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作业:拓展阅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源远流长的儒家精髓
第七课言而有信
教学目标:
1、知道言而有信是美德,言而有信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示,言而有信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敬佩言而有信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对不守信用的行为表示不满和气愤。

3、为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教学重点:
1、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对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2、指导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量力而言,量力而行,不要轻易向他人许诺自身办不到的事情。

3、实践自身的许诺时,虽然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

教学难点:
1、守信无小事,好品质的形成是从一件件小事的落实开始的。

2、在实践自身的诺言,坚持言而有信这个信念时,一定会遇到困难,要引导同学认识到:守信也会付出代价。

这种代价的付出是一次良好品质形成的考验,是值得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毒奶粉事件
京华火腿做假事件
……
让同学感受致深,知道不守信的严重后果和下场,接着出示图片(大多数人还是守信的,所以世界还是美好的)
二、内容讲解
(一)《论语》与“信”
《论语》非常重视“信”。

孔子及其弟子提倡在个修养要“主忠信”,要做到“恭宽信敏惠”,从而成“仁”;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在政治上要“敬事而信”
(二)信的发展
诚信,内诚于心,个信于人。

《论语》中并无对“诚”的记载,而是以“忠”代替了“诚”,因此孔子讲“主忠信”。

到孟子时讲“诚”,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就是说,“诚”是上天运行之道,“诚信”是做人之道。

(三)阅读故事,感悟诚信。

体会“信”与治国
对比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
三、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大学之道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了解“三纲八目”的内容,了解“诚意”“慎独”的内涵。

2、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3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三纲八目”的内容,《大学》中阐释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
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理解“诚意”“慎独”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内容讲解
大学
1、《大学》简介
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的主体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小组合作讨论:
(1)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2)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
三、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