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社区管理的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作者:沈兴辉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村镇、市郊演化为城市,引起了学界对城市发展尤其社区建设的普遍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
各类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文献材料、学术成果源源不断的涌现,为社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在充分研究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社区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从社区概念、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发展的历史沿革、社区服务以及社区文化等几个方面对社区研究进行了详细分类,在此基础上,笔者就我国社区建设方向提出个人看法,并就社区研究的新领域做出预测。
[关键词]社区概念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34-01一社区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学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多强调地域性的概念,通过与社会、国家、城市、社会群体等不同概念的对比中得出社区的含义,“更多的社会学家是从一定地域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或者从社区的功能与地域空间相结合的角度社区下定义”。
一种观点从社区与社会对比的角度诠释社区概念,“在方法论上,社会是一个一般的概念,它的性质是无法使用实证资料来论证的”,“研究者只能做出范围较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社区研究,从社区研究中取得实证资料来论证社区的性质并进而推出社会的性质”。
这种定义方法将社区作为社会的特例,是从哲学角度对社区进行的界定。
它比较重视社区、社会的对比,并对这两种经常被人们搞混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基本厘清了社区、社会的含义;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用对比的方式告诉了人们社区不同于社会,而缺乏从自身出发的论证,没有明确指出社区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因而无从说明社区的本质。
另一种观点是从社区与国家、城市及社会共同体的对比关系中对社区加以解释。
该观点认为国家“始终是和主权不可侵犯的要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社区是“早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自己的共同体方式”,社区要表达的是“居住在同一社群、同一地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因而从本质上或者是产生历史上,社区和国家都是截然不同的。
城市治理_一个文献综述_邬晓霞
大,具有融合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实力。
这些情况表明,把农产品加工业定位为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业态十分必要。
此外,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且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高度体现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理念,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也是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值得高度重视和借力的重要业态。
3.明确融合的主体在新型经营体系。
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千家万户的农民都要行动起来,但由于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特别是传统小农户很难在推进融合发展上发挥大的作用。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调动广大传统小农户的积极性,更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
4.明确融合的保障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
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在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不能够包办,也无法包办。
但是,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
特别是在当前各方认识尚不尽统一、各地工作头绪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通过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原则方向和目标任务及措施。
二是加强示范引导。
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及领域,通过总结发现树立一批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广,促进由点到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必要。
三是加强政策激励。
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对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得好的地区和经营主体等,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通报表彰等形式给予适当奖励,推动形成争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构建起长效的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
⑨参考文献①②④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载于《经济日报》2016年2月25日。
③⑤课题组:《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新思路》,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思考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简单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献综述社区是社会结构中较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
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已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的新格局。
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政府与社区互动不足、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本文综合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思考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单建议。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观点(一)社区支持系统(CSS:Community Support System)社区支持系统在美国的社区医疗保障制度构建方面贡献突出。
目前,较为明确的社区支持系统概念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帮助,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服务网络,它可以使弱势人群免于在社区内遭遇歧视或排挤。
美国学者Judith Clark Turner、William J. TenHoor(1978)指出了社区支持系统需要包含的几大要素:对目标人群需求状况进行严格评估;协助目标人群获取受助资格;社区支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生存、工作的需要,直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严格保护目标人群的权利,包括社区内及社区外,例如社区成员在社区外医院、企业的权利也要得到该支持系统的保护。
(二)社区能力建设(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国外对于社区能力建设的定义较多,角度也各不相同。
社区能力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由Labonte R.、Laverack G.等学者提出。
Labonte R.及Laverack G.(2011)认为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领导组织为了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1.引言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
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
实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由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构成。
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的均衡、良好发展。
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对居民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我国城市归属感不高。
【1】以下,是我通过整合一些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文献,总结出的目前城市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提高社区归属感的方法。
2.正文2.1.什么是社区归属感?通过对文献中的定义的概括,我认为社区归属感可被是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
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经常被混淆,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的程度和层次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
通过心理学的解释我归纳出:归属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属性的连续性的辨识基础上,才有归属感的追寻和建构的可能。
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探讨影响现代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4】 2.2中国城市归属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2.1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
不但职工的住房与伙食均、医疗、甚至子女幼儿园由单位提供,就连结婚与外出旅行等等也要单位批准。
一个较大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种种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消失。
7这种小而全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
社区物业文献综述
单位代码01学号0分类号密级毕业设计(文献综述)VB实现小区物业管理系统院(系)名称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0x年x月x日VB实现小区物业管理系统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现代城市中的居民小区也广泛地引入了信息管理机制。
本文以Visual Basic 6.0和ACCESS 2000作为开发工具,设计了一套针对现代小区物业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主要实现了业主信息管理、物管费用管理、业主投诉管理和小区设备的运维管理等模块。
业主信息管理智能化,将会大大减小手工管理业主信息所产生的信息量,同样也可以使查询整理更加方便,不会因为过多的资料堆积而影响查询速度。
物管费用管理智能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手工计费所造成的计算错误,同时能够更精确的管理各个费用数据。
业主投诉管理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好处在于,能够更详细更方便的查看投诉内容及时间,同样也可以免除过多的纸张资料的堆积。
将小区设备的运维管理添加进物业管理系统中,是考虑到设备的类别和种类较多,进行智能化管理将会缩小信息量,避免资料的堆积,也方便查询和维护。
关键词:数据库,物业管理,信息管理,Visual Basic目录1 绪论 (1)2 有关Visual Basic软件概述 (2)2.1 Visual Basic的发展 (2)2.2 Visual Basic的功能特点 (3)3 ACCESS的简介 (5)4 系统的总体设计 (6)4.1 幸福社区物业系统的设计思路 (6)4.2 系统的研究意义 (7)4.3 系统设计 (7)4.4 小结 (7)结论 (9)参考文献 (10)1绪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的社区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如何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想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必须全方位地提高物业管理意识。
只有高标准、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1. 前言城市社区治理是城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之一。
社区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也是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
本文旨在对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为城市治理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
2. 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2.1 规划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一环是规划,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后期成果,如城市道路规划、绿化规划等。
当前城市社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规划不到位、执行不力。
导致的后果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2.2 资源分配资源分配也是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公共资源的分配,如教育、医疗等。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当前城市社区中依然存在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社区的资源丰富,而另一些社区却相对匮乏,这种现象为城市社区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3 社区管理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社区管理,目前城市社区管理普遍存在陈旧、僵化的问题。
对于社区管理人员来说,基础工作量较大,而又缺乏有效的管理系统。
对于居民来说,社区管理人员的能力与责任意识差异较大,导致了城市社区治理的联动性不足。
3. 解决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3.1 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城市社区治理联动机制是解决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倾听社区居民的声音,根据社区的真实需求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计划。
其次,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建立联动机制可鼓励公民组织和居民自主参与社区管理,实现社区共同治理。
3.2 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社区治理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包括社区微信、社区app等,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借助信息化平台,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信息互通可以得到实现,进而达成联动机制。
此外,信息化工具的应用还能辅助城市社区治理的各项工作,提高社区管理效率。
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引言: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而来。
在现代化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社区管理也有其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尚且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正视并重视这些问题,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我国现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社区开始承接政府下放和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成为城市社会体系的最基层单元,故社区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改善城市社区工作,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字:城市;社区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研究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其中社区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属性,包括社区组织机构、社区工作人员等方面。
而社区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则是社区管理的客体,其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权益的保护与实现。
[1]现阶段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社区与中介组织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
而在这些主体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无法真正人认识到自己也应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一)社区管理现状石玉庆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摸索。
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文献综述
社区治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的研究----以涿州地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及运行为例一、前言现实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之一。
社区作为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单元,其是否良性发展,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传统模式下,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主要由居民委员会这一带有官方背景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来推行,至今已经有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
但是,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尤其伴随着近些年来住房制度的变革和人们权利意识的兴起,业主自治日益走向社区建设的前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在小区的业主自治,是近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行最终形成了业主委员会。
实际情况表明:业主委员会是一种可行的能有效管理社区的一种良好的管理模式,实行业主自治将是今后提高我国城市住宅区管理水平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业主委员会在实践运行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
因此,找到问题所在,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完善业主委员会的首要任务。
二、主体部分(一)、社区治理社区是一个组织系统,它是社区内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有序地形成的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社会共同体。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社区管理需要靠社区管理者和社区管理组织来完成。
显然,社区管理的主体就是在社区管理中履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人员和组织。
城市社区管理人员主要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助理人员、社区性公共服务机构中的管理人员构成,通过对社区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协调、控制、以实现共同目标,创建和谐社区。
当前我国存在几种主要的城市社区管理组织,包括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
这和农村社区管理主体稍有不同,农村社区管理主体中没有居民委员会,而存在着村民委员会。
目前,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城市的多数区政府正在将管理重心下移,根据街道的行政运行需要逐步下放行政管理权,使得街道成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社会治理 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参与,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
1. 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互助关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创新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
二、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1. 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强调社区居民的自治和参与,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来实现社区治理。
2.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或企业来提供,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 数字化治理模式:该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等方面。
三、社会治理的问题与挑战
1. 社会治理的责任分配问题:如何合理分配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和角色?
2. 社会治理的协调机制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来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600字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在网上,图书馆等搜集整理成本核算相关研究资料,并仔细整理阅读,为研究定下方向,做前期理论准备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了解西安市兴隆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对社区的看法,调查社区现在工作情况,询问社区管理模式,了解某市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相关的建议。
(三)国内外研究简要评价
总体来看,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问题的比较少,缺乏一些归纳总结性的分析。因而,在具体的城市社区管理实践中难以取得共识。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选题既梳理和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的相关理论,从而丰富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的研究理论,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提高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
(5)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同
三、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组织机制落后
(二)社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社区管理权责落实不到位
(四)居民参与度低
四、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社区组织机制
(二)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三)规范社区管理权责
(四)创建居民参与机制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3、研究条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结果。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方面。如,齐美尔、沃思提出的社区失落论,他们认为城市的强刺激环境使人们渐渐失去本真,进而形成阴暗奸诈而又冷漠无情的人格,人与人之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因为人口集聚、大量涌入城市,并且存在差异,使得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使得滕尼斯提出的理论不再适用,这就是“社区失落”;继而刘易斯、甘斯提出了社区继存论,把城市居民分为五类进行分析;费舍尔、雷顿提出了社区解放论,即个人在社区行为上是自由的,可以同时参加多种社会关系而不受约束。这种理论主张应打破对邻里关系的强调,社区居民不再局限于地域和场所,可以更加自由的广交好友,建立更为先进的初级群体关系。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社区管理文献综述标题: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并转交给社区。
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社区,社区管理,城市正文:一、前言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
社区和社区管理的研究始于国外,现已积累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
社区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两大类。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
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模式。
城市社区基本理论涵盖了城市社区的概述、主体和体制。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许多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
城市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城市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城市管理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对城市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揭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
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两者紧密相连但又有着不同的重点和目标。
城市规划主要涉及城市的规划布局、土地利用和建筑设计等方面,而城市管理则更侧重于城市运营、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然而,二者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模糊,需要综合考虑。
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城市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
早期的城市管理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服务,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城市管理逐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化、整体化的治理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城市管理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向1. 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管理城市管理需要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考虑可持续性问题,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方面。
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2. 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城市管理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市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
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需要通过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来实现。
城市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如何促进社会参与,提高城市治理的质量和效果。
3. 城市管理的创新与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智慧城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中,从而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城市管理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
结论城市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关注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社会参与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管理研究的蓬勃发展和创新思路。
城市社区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
,
“
”
,
“
”
区 社会 组织 以 及 社 区 居 民 等 多 方 共 同参 与 实现社 区 人 力 资 源 的
,
合 理配 置 和 有 效 利 用
:
.
。
资 源 达到 人 尽 其 才 物尽 其 用 的 目标 的 问题 ( 付 兵 2 0 0 9 ) 王 1 4 ) 通 过对 东营 油 田 社 区 人 力 资 源管 理存在 的问题 进行探究 洁 ( 20 发现 油 田 社 区 的人 力 资 源存 在 老龄 化 和 质量差 的趋 势 并且人 才 流失 现 象 突出 严 重制 约着 油 田 社 区 的发展 此外 不 健全 的 人 才评价机制 和考 核机制也加 剧 了 社 区 人才 的外 流 三 关 于 优 化 城 市社 区 人 力资 源 管 理 的 途 径的 综 述 4 ; 王振 艳 在优 化人 力 资 源 配 备 方 面 有 学者 ( 王 丹丹 2 0 1 0 0 2 8 ) 就 当前城 市 社 区 人 力 资 源管 理 的有 效 路 径进行探索 要 确立
、 。 ,
2 00 8
出 在社 区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的过 程 中 专 业化 的社 区 工作者发挥着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所 谓 专 业 的 社 区 工 作者 既要 具 有 专 业 的 价 值理
, , , ,
、
念 同时 也要 具 有 良好 的心 理 素 养 和专 业 知识 储备 并且 形 成 专 业
, , 、 、
力
。
社 会工 作介人社 区 管 理方 面 有 学者 提 出应 提 高社工 队伍 的 规 范化 专 业化 职 业化建 设 让 服务 型 人 才 和专 业 性 人才参与 到 社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2900字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目录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1)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 (1)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 (1)三、关于社会治理的对策方面 (2)四、研究评述 (3)五、参考文献 (3)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le Governance)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学者开始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展开对治理的讨论,如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区域治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等。
学者对社区治理研究的侧重不同导致其对社区治理内涵的概括略有差别,但总体上都包含了社区多元主体,主体间互动与协同,社区持续稳定发展和社区公共利益实现等方面。
如乔恩·皮埃尔(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相互合作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1]。
踪家峰(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指实现多元主体决策的制度机制[2]。
王佃利(2004)认为,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在相互依赖中,通过沟通、协商、合作的机制,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增进公共利益[3]。
总的来说,社区治理是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社区管理方式,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社区管理方式的扬弃,希望通过纳入更多的利益主体,并促进其相互协调互动,最终达到联合行动,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目的。
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中国社区数量多,社区之间发展差距大,不同规模的社区面临不同的治理问题。
学者对治理问题的讨论往往从一个具体的领域或者特定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道路交通和社区环境治理方面,赵蕾(2013)在研究中指出新建道路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机动车增长带来的道路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需要借鉴西方交通需求管理理念,即通过综合运用和完善行政限制、拥挤收费和外延支撑等方面的政策来缓解交通拥堵,优化资源配置。
社区治理的文献综述
社区治理的文献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曹冬翔指导教师李义波摘要: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建设上的应用,社区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产物,符合现代社会的民主诉求。
社区治理是一个引进的概念,其在中国境内的发展还处于探索过程中。
本文对社区治理在中国境内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社区治理;主体;网络;发展途径一、社区治理的涵义(一)治理理论治理governance,又译作管治、善治,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理论范式,与传统的行政模式相比,治理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它最基本的涵义在于要求人们重新理解政府,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依靠合作网络的权威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
“俞可平认为,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需要的过程。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5]虽然学术界对“治理”有不同的观点,但其三个内涵比较明确: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二是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和权力依赖性;三是自主自治网络体系的建立。
通过设计多元、有效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安排,重构政府、企业、社会、居民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协商互动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是社会治理的主要目的。
[14](二)社区治理的内涵和特征我国社区治理模式从过去的行政型社区———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治理模式到合作型社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最后发展到自治型社区———社区主导、政府支持的社区治理模式。
[4]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的应用。
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社区治理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构成多元化、多样性;(2)社区治理的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之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教育;(3)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是一个关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域;(4)社区治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是一种多向度的上下互动的过程。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社区管理文献综述标题: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并转交给社区。
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社区,社区管理,城市正文:一、前言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
社区和社区管理的研究始于国外,现已积累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
社区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两大类。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
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模式。
城市社区基本理论涵盖了城市社区的概述、主体和体制。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许多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
社区治理文献总结汇报范文
社区治理文献总结汇报范文社区治理是指社区成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和合作,共同解决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利益冲突,以达到增进社区福祉的目标。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治理逐渐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社区治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汇报。
首先,在社区治理领域,学者们对社区治理的概念和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有的学者将社区治理视为一种政策和政府的行为,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促进社区成员参与和合作。
还有的学者认为社区治理是一种基于社区资源和能力的自治行为,社区成员主动参与并合作,共同管理和解决社区问题。
这些不同的观点展示了社区治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其次,社区治理的实践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区居民等多个参与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来保障社区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非政府组织通过组织居民参与各种社区活动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合作能力;企业通过投资和合作来支持社区的发展和改善。
同时,社区居民也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责任感。
社区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社区成员的有效参与和共同合作。
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理解和参与热情。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社区参与机制和组织体系,促进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合作。
此外,还需要加强社区治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的社区信息和参与渠道,方便居民了解和参与社区事务。
社区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社区治理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社区治理中提供参考。
然而,社区治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权力滥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如加强社区民主和法治建设、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和规则等。
综上所述,社区治理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区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语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该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社区处于剧变,城市民主运动高涨,由此许多专家对社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965年,保罗·达维多夫(Paul"Davidoff)发表了《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Advocacy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一文,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规划没有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公众利益,只有不同的“特别利益”。
规划工作者不仅自己要明白,并且应当公开表达究竟其是为哪一方利益作规划,此外还要为受规划所影响的其他人发言。
1966年,社会科学家大卫·希尔斯提出,促使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参与的主要因素就是其意识到的“义务”,当社区居民感到有义务投入到某类事务中去时,他们将会自愿参与社区活动。
美国学者凯里(Cary)认为参与须满足三个条件:拥有参与的自由、拥有参与的能力和拥有参与的意愿。
因此,只有首先将参与的权利赋予公众,调动公众参与公共事物的意愿,培养公民参与的能力,才能真正培育出一个公民参与的社会1969年,美国学者谢尔·阿斯汀(Sherr"Amstein)发表的《市民参与的梯子》一文中提出了“公民参与阶梯论”。
讨论了公民参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八个层次和三个阶段。
最底的是政府操作和宣传教育;梯子中间阶段是象征性参与形式(先是给予信息,再上是政策咨询,最后是组织形成)梯子最上是实权性参与形式(先是合作伙伴关系,再高是授予权力,最高是公民自主控制。
1978年,菲力普·隆(Philips"Long)针对社区公共参与提出六大激励公众主动参与的条件:适当的组织、能获取效益、生活方式受到威胁、义务、丰富的知识和在组织中的舒适感〔。
:3]。
1980年,麦考·查尔斯((Mc"Clusky)指出解决社区问题时,首先必须使居民对该社区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在充分的准备工作前提下,居民才一会参与社区事务。
国内近1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
国内近1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2010No.3(TotalNo.97)北京城市学院JOURNALOFBEIJINGC兀YUNIVERSITY2010年第3期(总第97期)国内近1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赵(华东政法大学挺上海200042)摘要:纵观城市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学科的角度看,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管理学(市政学),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建筑学(城市规划),其中又以公共管理学为最多.本文综述主要以公共管理学学科角度的文献为主.从研究的主题看,主要集中于城市治理兴起背景,城市治理基本含义的界定,城市治理模式研究,城市治理的分析框架,城市治理实践,城市治理效果评估,城市治理研究的反思七个方面. 关键词:城市治理;基本含义;模式;分析框架;评估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10)—o3—026—07 城市治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股潮流.中国城市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同样不得不学习和借鉴西方已有的成就.夏书章,徐静等认为中国的城市治理研究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砼.对于近lO年城市治理研究文献的梳理,能够更加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一,城市治理兴起背景不少学者在分析城市治理的兴起背景时,往往先介绍治理理论本身的基本概念和兴起背景,这些学者认为"城市治理无非是治理理论在城市公共领域的运用".国内学术界对于治理理论的研究始于刘军宁,而现在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俞可平,何增科,毛寿龙等学者.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已不少,本文不再对治理理论的兴起背景做过多的介绍.袁政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治理的兴起背景:(1)城市社会高度分化.城市社会的碎片化,对现代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包括公共资源分配)从传统管理模式向城市治理模式转变提出了需求;(2)城市多样性的不同需求对于许多公共性事务的态度和许多公共性需求各不相同;(3)城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特定联系;(4)国家主导下城市政治与公共管理多元化的倡导;(5)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与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夏书章认为城市治理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地方化背景的产物. 归纳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学界对于中国城市治理兴起背景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点展开: 一是治理理论对于城市公共领域的影响.二是当前中国急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面临诸如城管与小贩冲突,黑车,环境恶化等挑战,需要新的理论的支撑以求解决之道.城市治理不仅仅指政府单方面的管理,而是需要来自市场与市民社会协助与参与下的共同治理.因此从城市管理模式到城市治理模式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二,城市治理的基本含义国内学术界对于城市治理有不同的界定,但大部分定义究其本质内容而言却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收稿日期:2010年4月26Et作者简介:赵挺(1985一)男,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政企关系,志愿行动,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国内近l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27?具体来说,①丁健认为,城市治理就是指城市中各公共机构,私人机构与市民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②葛海鹰认为,城市治理是城市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根据城市引导和规范的要求,通过监督,调研,稽查和市民反映发现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无序现象和各种矛盾,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以有序化为目标的整治,矫正,调理的综合性经常性管理职能.③孙荣,徐红和邹珊珊认为城市治理是城市各治理主体对城市公共事业进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城市公共问题,维护公共利益.④徐静认为城市治理是一种特定地域空间治理的概念,是指依靠城市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以及市民的合力,共同形成城市重大决策和发展战略的过程.⑤周诚君和洪银兴认为,现代城市治理就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架构中,城市政府和市民社会在城市发展和管理中共同决策的过程.⑥王佃利认为城市治理是指城市范围内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作为三种主要的组织形态组成相互依赖的多主体治理网络,在平等的基础上按照参与,沟通,协商,合作的治理机制,在解决城市公共问题,提供城市公共服务,增进城市公共利益的过程中相互合作的利益整合过程加.⑦踪家峰认为对城市治理的理解包括四个方面:城市治理的政府说,城市治理的超越政府说,城市治理的结构说和城市治理的公共管理说".踪家峰对于城市治理的界定可以说是学术界对此研究的全面概括和总结.其中城市治理的政府说,认为城市治理就是城市政府的代名词,好的治理就是好的政府.对于城市治理的这种界定,很少有学者认同.其他三种多少具有市场.如果简单的以这四个"城市治理说"为标准,①②可以归人城市治理的超越政府说, ③④可以归入城市治理的公共管理说,⑤⑥可以归人城市治理的结构说.事实上,后三种"城市治理说"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比如政府治理的超越说认为城市治理不仅仅限于城市政府,而是包括城市政府,私人部门,公民社会的相互作用;城市治理结构说认为城市治理是解决城市"股东"(包括各种私人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怎样有效监督城市政府等公共部门更好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不管把城市治理定义为一个"过程",一种"方式",抑或"管理职能",其概念中都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城市治理的主体除了政府以外还包括其他主体,大而言之"市民社会"或"利益相关者""私人机构和市民",具体来说包括"城市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以及市民".第二,城市治理解决的是公共问题,强调的是公共参与,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笔者认为以上对于城市治理的定义都万变不离其宗地蕴含"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即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过程强调公共参与与平等协商,治理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公平化分配.为了进一步明晰城市治理的基本含义,有必要区别于城市管理,城市经营等概念.徐静认为城市治理是城市管理的新思维,总的来说, "城市治理"所包含的范围要小于"城市管理".踪家峰认为城市管理强调城市政府决策沿用城市政府组织的等级结构执行的过程,而城市治理是说明城市政府的决策包含着非传统政府要素在内的决策多元化发展.郭鸿懋认为城市经营是我国改革开放依赖城市管理与治理的创新模式H.有学者认为城市经营时城市政府的特殊经济职能,而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则不仅包括城市经济方面,也包括城市政治,社会等方面.三,城市治理模式城市治理模式的研究是城市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下其中一些模式是我国学者归纳国际上流行的城市治理理论和模式基础上,通过创新而得到的研究成果.踪家峰与不同的合作者连续在三篇学术文章《城市治理分析》《论城市治理模式》"《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城市治理研究及其发展》埽中对于城市治理的模式进行了总结, 将城市治理模式大致归纳为企业家城市治理模式(将城市看作企业来经营和管理),改革政府?28?国内近1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模式(城市治理的关键是改革城市政府)和公私共同治理模式(企业,民间组织,城市社区甚至是市民参与进入城市治理),国际化城市治理模式(突出城市与城市政府规则与思维的国际化),顾客导向型城市治理模式(阐明了政府高质量服务的源泉)和城市经营模式等模式六种.同时,踪家峰认为城市经营模式是典型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显示出其过渡性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特点.于明捷总结了十余种城市治理模式,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外,还包括"新精英主义模式","超多元化模式","发展型政府模式","规制型政府治理模式","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模式","新管理主义城市治理模式"等,并认为其中以国际化大都市模式和企业家化城市治理模式最为典型.孙荣,徐红等认为从我国当前的具体实践来看,以企业家化城市治理模式和公私共同治理模式最为典型,还提出了适于未来我国城市治理发展的城市多中心治理的新模式.饶会林提出"导顺治逆"的城市治理模式,他认为"治理是管理的副手,也是导引的副手.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没有对城市不良秩序的治理,就没有城乡正常秩序的实现,也就没有城市导向目标的实现.治理不是随意的,它的对城市规范的维护,也受规范的约束".这些模式的概括并非是完善的,有些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于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的抽象概括,现实的城市政府至少具有两种甚至更多种模式所具有的特征.笔者认为城市经营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城市经营不同于政府'卖地',但'卖地'或'以地生财'却成为一些城市的城市经营的主导内容或唯一内容"控.这种模式概括出了现阶段我国大中小城市,东中西部城市, 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的特征.究其本质,城市经营模式确实道出了中国在转型期上至中央政府下至乡镇政府,其中当然包括城市政府,对于GDP的疯狂追求.四,城市治理分析框架城市治理体系或分析框架也是城市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徐静把城市治理体系分为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城市的外部治理主要考察的是城市与中央政府及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分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区域联系,冲突与合作两点.城市内部治理可以分为城市经济运行治理,城市社会治理,城市环境治理和城市应急治理四点.除此之外,还对中央政府,城市政府,企业,市民,城市民间组织等城市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动态博弈作了描述.踪家峰同样把城市治理这一复杂的系统分为内部治理体系与外部治理体系.城市政府,城市市民,城市私人营利组织和城市非营利组织构成城市的内部治理体系.而城市政府,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具有相关利益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多级政府体系中的政府则构成了城市外部治理体系.就城市内部治理体系而言,城市政府治理包括政府的职能治理,组织治理和对市长团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城市政府与城市市民主要探讨城市市民如何建立一个机制来约束和激励城市政府,城市市民如何参与城市政府的决策机制问题,城市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非营利组织如何有效地参与城市政府的决策和城市的发展.就城市的外部治理而言,可分为城市的区域治理和城市的国际化治理".王佃利主要是从城市治理主体的研究作为出发点,试图建立城市治理的框架.从主体的角度看,城市治理涉及治理的自主性空间,治理范围,治理能力,治理关系等问题.城市治理的分析框架具体包括:多层次治理与城市政府自主空间,跨域治理与城市空间改造,治理能力与城市政府功能重组,伙伴关系与多元利益主体.在另一篇文章中,王佃利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归类分析可以为城市治理的研究提供框架.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目的可以分为公益与私益,手段可以分为强制性与志愿性手段,由此城市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广义的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以利益为分析工具,对这三者各自的定位,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作国内近1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为城市治理分析的框架拍.金南顺认为我国亟待从理论上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城市综合治理的体系,提出来恒常综合治理,临时综合治理与专项治理的分析框架, 并提出城市综合治理的基本要求,即,规范教育预防与依法严治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以及国际对接,国际认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邪. 笔者认为徐静和踪家峰的分析框架有相似之处,但是前者把城市政府的约束环境限定在国内,缺少了国际要素的约束,在这一点上不如后者.王佃利主要从城市治理主体利益相关者为出发点试图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金南顺的分析框架显得有些笼统. 五,城市治理的实践1,城市治理实践的特征中国城市治理实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有学者认为我国沿海地区城市治理的实践与西方城市治理研究学者皮埃尔的"支持增长模式"较接近船.②有学者认为城市经营模式是典型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城市经营萌发于1980 年代的城市建设实践,表现为城市建设投资的多元化与市场化,这种模式显示出其过渡性与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凹.③中国城市治理的现状是处于"单中心"治理模式与"多中心"治理模式间.有学者认为我国传统的城市治理是一种"单中心"治理模式,其突出特征是公共权力资源配置的单极化和公共权力运用的单向性,多中心治理是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如.④有学者认为城市区划不清是城市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⑤有学者认为各国城市治理模式的趋同性,我国也不例外.各种城市治理模式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性:在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理论下,城市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减弱;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非政府部门(包括企业与市民社会)对城市治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治理各主体的重新定位已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此外,各种模式在城市治理结构方面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似性.⑥有学者认为中国城市治理基本特征是"从管理到治理"弘.⑦袁政对城市治理的实践特征作了全面而深刻地概括,第一,城市治理的实施在发展时序和空间上有别于农村.第二,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城市是自治单位或具有较大自治权力的地方实体,中国的城市是纳入国家统一政治——行政体系之中的某一级政区.第三,城市治理中,不同城市之间在协调,对话方面存在着较大阻隔.第四,今后中国城市治理的发展路径,强化"公域",还权"私域",激励创新.2,城市治理研究的重点和趋势有学者认为中国城市治理的重点包括改革中国城市政府,建立适应城市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城市新公共管理体系;培育和发展城市非政府组织,提高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处理好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区域化发展.同时指出,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的趋势包括中国城市政府新型职能及其管理,中国城市区域治理研究,中国城市市长研究,中国城市治理指数研究及中外城市治理原则的比较分析". 有学者提出了城市多中心治理将适于未来中国城市治理发展的新治理模式弘∞.有学者认为从分权化到多中心治理是我国都市区发展的趋势∞.对于现阶段中国城市治理实践的解读,离不开以下两点:第一,城市治理的实践难以避免整个国家处于转型期大背景下政策导向的影响.尽管我国开始倡导科学发展观,但事实上还是难以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等诸多关系,"城市经营模式""支持增长模式"都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第二,城市治理的实践难以避免中国政治上相对集权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城市发展有三个独特的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长期而有力的城市行政等级体系钔.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单中心治理"等概念就不难理解.六,城市治理效果评价关于城市治理效果的评估,有学者从城市顾客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不同的研究.有城市幸福度研究,城市宜居指数研究,人类发展指数研究,公众满意度研究,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研?3D?国内近1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究等方面铊.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对城市治理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课题一选取我国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对政府治理的情况作了实证研究,发现在20年间这三个城市在提供基础设施等方面是有效率的.课题二研究城市治理的效率与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级别和城市所处地带等的关系,发现东部地区城市治理效率高于中西部,而规模和城市行政级别等的影响因时间而不同".有必要指出的是,学者何增科在"治理评价体系的国内文献综述"一文中,对于各个领域的治理作了一个梳理,其中包括城市治理,比如大城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城市法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社会风险指标体系等文献甜.俞可平在"中国治理评价框架"一文中指出,中国治理评价框架包括公民参与,法治,合法性,社会稳定,政府责任,公共服务等十二方面.尽管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纲要,然而对于城市治理评价体系的建构不无具有很大的启示.七,城市治理研究的反思1,理论本身的适用性问题.有学者从比较宏观的角度下比较分析中西方城市治理理论运用的环境,然后指出我国城市治理的适用性问题.认为西方的城市治理是建立在民主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基础之上,而"我国法治不够完善,公民社会与契约精神的缺失以及民主制度的匮乏都使得城市治理在我国的适用非常困难"拍.事实上,当人们将治理的分析框架应用于城市管理层面时,城市治理理论便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城市治理的适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治理理论的适用性问题所导致的.学者杨雪冬,罗峰,李风华,孙施文,王诗宗等对于治理的适用性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探讨.杨雪冬认为在缺乏作为制度基础的现代社会政治秩序的情况下,如果过分地夸大"治理"的效用,把本来作为长期前景的"治理"状态简单化为眼前的目标,则可能破坏正在进行的现代制度建设.避开具体条件来谈论"治理"很容易陷入2O世纪中叶"行为主义"的误区钾.罗峰认为"治理的意义在于形式上的合理性而不在于价值上的合理性,或者治理最起码是一种工具理性.""治理并非林丹妙药","治理中的一些理论要点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们并不能传达给我们比新公共管理(NewPublic Management),全球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等更多的内容,有一种'贴标签','新瓶装旧酒'之嫌."李凤华认为治理理论的适用性并不是无条件的,由于它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中西方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政治文化的差异,运用是应该有所鉴别,有所择决∞.孙施文认为城市治理之所以能够成为当前西方城市研究的一个焦点, 基础在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公民社会的讨论, 即公民社会是治理得以实施的基础,如果逃脱了这样的基础,治理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聂平平认为在西方语境的治理理论逻辑理念下,治理理论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和潜存的意识形态危险性.治理理论欲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范式,就必须摆脱其意识形态的背景和属性.王诗宗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一个理论越是承载着期望,越是需要严肃的批评.未来治理理论必然要接受更加严酷的逻辑和实证检验.治理理论的未来部分取决于它能否克服内部的裂痕,能否超越或者协调既有的重要理论;部分取决于治理实践的进展.2,城市治理研究倾向的反思有学者认为目前对城市治理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城市的规划,经济布局和社会文化等领域, 国内学术界有关城市治理的综合理论不多,较多介绍西方城市治理一般经验,中国城市个案研究,或是市政学理论的阐述;而有关当前城市多中心治理中的政府自身建设,民间组织及企业与政府良性互动参与治理,国内学术界尚缺少深入的综合研究弱.上述即为学术界对于城市治理研究的主要国内近1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3l?焦点,而且这种研究在质和量上不断的提高和深化.相比较而言,城市治理的绩效评估,城市治理具体领域比如黑车治理,城市环境治理等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这是学界需要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1]孙荣,徐红,邹珊珊.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夏书章序.[2]徐静.城市治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一般分析框架[J].珠江经济,2008(5):4—13.[3]袁政.城市治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学术研究,2007(7):63-.68.[4]同1,第1页.[5]丁健.论城市治理——兼论构建上海城市治理新体系[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4(4):34—40.[6]葛海鹰.经营城市与城市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5(1):54--56.[7]同1,第6页.[8]同2.[9]周诚君,洪银兴.城市经营中的市场政府与现代城市治理经验回顾和理论反思[J].改革,2003(4):15—22.[10]王佃利.城市管理转型与城市治理分析框架[J] .中国行政管理,2006(12):97—101.[11]踪家峰.城市与区域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7—18.[12]同2.[13]踪家峰,顾培亮.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城市治理研究及其发展[J].天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3(4):358~361.[14]郭鸿懋.城市治理,城市经营与城市政府管理制。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研究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社区治理模式变迁论文摘要:目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主要梳理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历程,以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借鉴,探索性的提出多治理主体和谐参与、分类治理模式构想。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主题话语。
近几年来,有关社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民政部在全国确定了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并进而评选出一些示范区,对全国推进社区建设起到带头作用。
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更在全国各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
而由地缘群体、区域社会形成的社区,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治理的效绩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和谐社区的基本途径,如何搞好社区治理,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其最终目标是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政府职能的转变、单位制的解体和社区功能的放大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等。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城市社会发展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首先,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转化,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明显,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其次,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方位转变,“单位体制”逐步瓦解,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开始改变,单位行为的非专业性目标不断弱化,大量的社会职能向社区回归和转移,人们由过去隶属单位、依赖单位变成走进社区、依托社区,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功能的基础单位,不仅社区管理职能增多,社区管理的人口也不断增多。
最后,随着改革深入和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房地产业的兴起和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住宅区的功能要求呈现多样性、复杂性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社区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尤其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文献类别】C93
【正文】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而城市社区的管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为社区服务、社区文体教育、社区卫生、社区治安五大方面。
目前学术界对社区服务内容与方式概括为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城市社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头绪多、任务重,因此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系。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在中国期刊网(cnki)、知网、维普等多种网站上搜索众多相关文献,经仔细研读后,本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内容,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
从学术渊源来看,“社区”一词最早是由斐迪南•腾尼斯提出来的,社区的本义是指那些有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
社区本来就多种意思,而社区管理也意见纷呈。
在查阅了现有的相关文献后,对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有以下的几种认识和分析:
顾建健、刘中起(2007)认为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社区基层政权组织与社会居民、社区单位等,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有效调控的过程。
[1]张兴杰(2007)认为社区管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内的基层政权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而对社区的各
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2]
罗璐瑶(2011)认为城市社区的管理, 是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 但这种管理,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 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 而是一种自我管理, 属自治型管理模式。
[3]
程婕(2011)认为社区管理就是社区权利机构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为达到社区管理的目标而进行的协调活动。
[4]
陆云飞(2006)认为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动员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过程。
[5]
由于当前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管理的涵义众说纷纭,但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城市社区管理是城市中一项基层的管理,是为了推进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有效调控的自我管理模式。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搜集文献资料和细心分析,发现城市社区管理是随着社会管理任务的变化而发展的,我国社区管理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着不少现实难题,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方面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方法方面。
(一)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制度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弊端。
例如:王青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里指出:我国的社区治理主体单一, 政府组织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所有的资源, 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中都普遍存在着, 其特征为行政主导、政府干预过多。
[6]方盛举直接提出: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群众自治组织、驻地单位按照社区服务的要求履行好各自的职能。
[7]
尽管这些年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 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可见,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问题。
(二)城市社区服务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城市现阶段社区服务上存在了许多问题,许多学者认普遍为城市社区的服务体制不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以及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化,正如陈晏在《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服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待业、失业人员以及家庭妇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他们没有相应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并不熟悉,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技能。
[8]现阶段,我国社区服务主体主要还是社区居民委员会,而且提供的也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行政上的服务,例如开证明、开准生证、办理低保等,而对于居民日常的文化生活需求基本上无法满足[9]
(三)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很多学者和实践者都认为,城市社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然而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是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正如陈洁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居民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仅仅是办低保、开证明时有个社区居委会。
”[10]而学者何海兵则认为:“目前城市社区是‘没有公民的社区’, 无论是社区精英还是普通居民, 都比较缺乏公民意识。
现代公民是以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标志的。
”[11]因此,公民意识淡薄,对社区的冷漠,也给城市社区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三、针对以上城市社区管理问题提出对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很多相关制度不是很成熟,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是仍然会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上,首先要做到“政社分离”,政府应推进体制改革,发展社区管理的多元主体。
例如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性,减少政府对于社区管理的直接干预,将居民委员会承担的行政、自治和服务三种功能分化。
另外,加强第三部门对社区的支持力度。
(二)在对于服务体制问题上,首先,在社区人员培养上,政府应加以引导,并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吸引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
除此之外,也可以吸收社区居民中高素质的人员参与到社区具体的公共事务中。
其次,在社区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上,政府应对社区服务管理进行总体规划时, 应明确把握社区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做到制定的政策目标明确、科学
合理。
(三)在民众参与社区的意识薄弱问题上,要培育公民意识, 其主要途径是让居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建设。
同时,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要让居民认同社区,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直接参与社区管理。
为此,要建立居民多层面地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与建设的制度化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增强自主性。
四、总结
城市社区管理在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我国的城市社区起步晚,管理上存在许多的弊端,但是只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顾建健,刘中起.现代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9-20
文摘《现代社区管理概论》是关于介绍“现代社区管理概论”方面的教学用书,具体包括了:社区管理概述、社区的涵义与构成、社区发展的内涵与原则、社区管理的原则与内容、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的实践模式、社区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 张兴杰.社区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0:55,301
文摘《21世纪高等学校社会学与公共管理系列教材•社区管理》是全国农林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作者分三编十五章全面地论述了社区管理的相关知识,在阐述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的同时,融合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
全书把社区管理同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理论同社区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3] 罗璐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4] 程婕.当前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8)
[5] 陆云飞.城市社区管理及其问题与对策[J].社区建设,2006,(8)
[6] 王青.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2)
[7] 方盛举.对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
报,2005,18(2)
[8] 陈晏.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9(5)
[9] 李春玲.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探索,2011(3)
[10] 陈洁.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J].中国管理信
息化,2011,14(14)
[11] 何海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J].上海行政学
院学报,20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