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我们三》之感
关于我们仨作文(优秀10篇)
关于我们仨作文(优秀10篇)关于我们仨作文篇1《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
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
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
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我要求很高。
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向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可是生活很乐观。
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
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
但他们好像总是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
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主角,爸爸在学术上是教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
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仅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
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关于我们仨作文篇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已逝,只剩105岁的杨绛。
她提笔写曾经、写来时的路,同时,也在寻觅归途。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她和钱钟书在相遇前,都未恋过他者。
初遇,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1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兰德诗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
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
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
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无奈、坚强、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文革”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
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
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
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
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浅谈杨绛作品《我们仨》
浅谈杨绛作品《我们仨》关键词:杨绛;长篇散文;《我们仨》;家庭生活内容摘要:《我们仨》是2004年7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绛。
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
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创作内容的角度分析作品、并分享本人看完之后的感受。
一、文章的概述(一)作者简介: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二)《我们仨》的创作过程:1998年,钱钟书逝世。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我们仨》封面《我们仨》封面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
到1996 年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
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 5 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
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
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
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三)《我们仨》的人物背景:1、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
咱们三读后感
咱们三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心中满是温暖与感动,还有对人生深切的感悟。
读到杨绛先生描写他们一家三口平淡的日常生活时,我感觉仿佛自己就置身于他们那个温暖的小家之中。
书中那些温馨的画面,像他们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学问、在简易的居所里因一些小事而欢笑,让我特别触动我的是这看似简单的生活却满是幸福。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围坐在桌前吃饭,大家聊聊一天发生的琐事,那时候虽然物质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是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
在书中,杨绛先生讲述女儿阿圆的那些部分,字里行间浸透着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意。
她为女儿的成长欣喜,为女儿的患病心痛。
这让我明白了亲情就是如此纯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瞬间,父母都是那样地关心在意。
我仿佛看到无数家庭里,父母守在生病孩子的床前,忧心如焚,欲以身代之的深情。
然而,越往后读,那种依靠美好回忆来对抗分离的悲痛之情就越发强烈。
丈夫钱锺书的离去,女儿阿圆的早逝,杨绛先生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又失去了相伴一生的爱人。
她独自面对这些,但依然坚强地从回忆里汲取力量,支撑着自己。
但对于杨绛先生如何在这种巨大悲痛下仍坚守心中的温情世界,我有点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理解。
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爱情和亲情有着太过坚固的基石,即便人已不在,回忆所留下的爱与温暖足以让她度过那些艰难的时光。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家人的思念,更是一种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定义,那就是携手相伴,即使在苦难中也能找到快乐与意义。
后来我明白了她用这样平实的文字叙述他们的故事,是希望把这份珍贵的家庭宝藏分享给每一位读者,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家庭关系,珍惜身边的亲人,趁现在,好好陪伴家人,珍视那些平淡日子里的点滴幸福。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亲情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生的陪伴与守护。
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尽可能多花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就像杨绛先生回忆中的陪伴一样,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些日常的相处,对父母来说可能就是最珍贵的幸福了。
最新《我们仨》读书笔记400字(通用20篇)
最新《我们仨》读书笔记400字(通用2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我们仨》读书笔记400字(通用20篇)总结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负责,也是对他人工作的一种尊重。
《我们仨》读后感10篇
《我们仨》读后感10篇《我们仨》读后感1《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
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一样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一样于我们。
但是,一向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完美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
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单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
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
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
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
读我们仨有感900字
读我们仨有感900字导读:《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
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困难、爱与痛的日子。
作者为读者讲述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
为我们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读杨绛《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我被作者真挚的情感所感动。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
他们三人作为高等知识分子,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中国知识分子“不忮不求”与世无争孜孜以求的严谨治学精神在他们身上表达的很浓厚。
钱钟书是我最钟爱最尊敬的大知识分子。
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买下来了,有空的时候就读一读。
虽然有些读起来比较费事,但我还是很乐意去翻一翻的。
记得当时的《管锥篇》是我30岁生日时,我让妻子给我买的礼物,至今还在书架上整齐的码放着。
我很惊诧于他读书的广博与驳杂,中外知识与思想在他那里互通有无,信手拈来,全无丝毫的别扭与不适。
以后,但凡有关钱钟书的传记、逸事我都爱看,并且做了很多笔记。
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样读书、治学的。
我的书架上还有《钱钟书与西学》、《钱钟书传》等。
因为喜欢钱老,自然“爱屋及乌”:喜欢他的夫人杨绛的作品。
杨绛老先生怀着深深的眷恋,回味着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
在《我们仨》里,作者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管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
往者不可留,逝者还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相聚。
”其诚挚真切的情感及其单纯朴素与世无争的书香生活令人感动和艳羡。
钱钟书之所以成为大家,与他刻苦攻读是分不开的。
我们三读后感800字5篇
我们三读后感800字5篇《我们仨》是一部由杨绛先生创作的散文,于2021年首次出版,是与钱钟书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杨绛我们三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宠爱!我们三读后感1从小梅手中接到《我们仨》,对这本书早有耳闻,却是迟迟不愿读。
想必还是在这本书刚出版时对于这位老奶奶的一些自执的偏见吧,总是认为在这样烦躁的大都市里充斥的永久是为名为利的人。
拿到这本书,最先品味的应当是书中的照片。
是照片让我认识了这对经受大风大雨、经受留学的繁华回来祖国到年老的朴实无华。
我对钱钟书的了解仅限于《围城》,对于《围城》,我也仅仅读了一半。
翻到名目的一瞬间,我感受了一个老奶奶,更甚是一个家人对亲人深深地思念——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最终的年月中孤独前行,不知是怀着悲伤还是温馨的心情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向我们呈现。
我是一个可怕孤独的人,很难想象假如我失去了至亲的亲人和爱人,将会如何在这个世上存活下去……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
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 最困难最苦痛又长达万里的时光。
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
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突然走了。
他如今有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情愿。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苦痛还是削减苦痛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今不见。
第三部分解释了我对于第二个“梦”的不解。
出身与两个书香门第的两个人,在彼此的吸引下走到了一块,并创造了更温馨的新家。
《我们仨》读后感9篇
Without saliva and sweat, there would be no tears of succes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我们仨》读后感9篇《我们仨》读后感1一纸泛黄的封面,素静而淡雅,我们仨——三个字赫然在中,正是这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感情色彩。
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165页,薄薄的小书,轻轻地,拿在手上看不出里面的份量,却承载着63年的风风雨雨。
一个学者在回首她的一生,如同孩子般的方式叙述着,她的“怀人忆旧”风格如终是静谧的,他们三人的相遇、相守到相别,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温馨可敬的学者家庭,恍如一梦的相守相助、相得相失。
我轻轻地翻过一页页,心中慢慢被填满,看到那一句:“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的泪水潸然而下,寂寞而又坚强的老人,如一盏黑夜中的灯,默默地独自照亮人生的路程。
然而这盏灯,却照亮了许多徘徊在黑夜中的灵魂。
我相信并不止我一人,在这样豁达清朗的文字前被涤荡,被震撼。
杨绛先生的文字一如《他们仨》的为人——低调、平实、真切,她在《我们仨》中如是说:“三河里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
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很平实的话语,似乎中央电视台的《讲述》节目,杨绛先生就坐在我们的对面娓娓道来,她的家事,她的事业,她的人生的梦想就这么小,这么平凡,只求一家人聚在一起,相守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一个优秀的女性骨子里最温情的梦想,我们仨聚在一起。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我们仨》读后感篇1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理解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
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
《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
最终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齐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温暖。
《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作者自我支撑着家,照顾着这个家。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自我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态。
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仅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我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
即使“___”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杨绛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
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当初的我们仨,此刻,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她在___中活在对儿女,丈夫的完美回忆中,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可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预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
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我的性格。
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教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我,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我受到的伤害。
杨绛活在一种沧桑的幸福中,她一向在寻找自我那以往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期望在乱世中能够和自我的一家幸福欢乐的生活下去。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精选10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精选10篇)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1“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
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信息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感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
我们以为自我有理想、有追求,每一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能够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以前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明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有自我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我的座右铭,我期望自我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
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
但在此刻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我的提示:1、问问自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必须要脚踏实地。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1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题记家是什么?有家人的地方才叫家。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杨绛写的《我们仨》。
这本书是杨绛对他们仨一家三口相助相守、相聚相失的频频回顾。
作者虽然并非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而是用朴素的语言、浅浅的文字传递着深沉的情感。
一茶一饭,一言一语,都是作者回忆的片段。
八年抗战,一家人彼此肩并肩地携手走过。
闹饥荒时,彼此相濡以沫,纵使饥肠辘辘也心满意足。
文革期间,钱钟书夫妇被送去劳教,家中无一人幸免都被卷入文革的漩涡。
但是凭借着对于未来的希望,他们仨共同熬过了难忘的十年,互相搀扶,互相鼓励!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熬过了抗战和文革,命运却难以捉摸,钱钟书和钱媛因病而先于杨绛去世。
曾经温暖的家便不复存在了,仅剩作者一人,怀念他们仨。
有家人的地方叫家,没有家人的房间只能叫客栈。
杨绛对于“古驿道”有一段详细的描绘。
“古驿道东西走向,烟雾迷离,杂树丛生,客栈在路的南侧,路的北侧是水道。
两侧长满了柳树,远处的苍松翠柏依稀可见,飘零着的是不知道谁家的几处坟墓。
”女儿钱媛领着杨绛先生走上了古驿道,初上古驿道,是杨绛先生万里长梦的开始。
那个万里长梦,那个像泡影却醒不来的长梦古驿道,便是对作者有特殊的意义。
每读到它我都能感到作者的怀念与悲痛,这就是为什么仿佛人生对杨绛来说只是驿道,而除开我们仨,其他人都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匆匆过客罢了!失散了,离去了,就不会有人与作者的命运交织,就不会有人真正走进作者的心中了。
何其有幸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和弟弟,我们四个每天的生活不就是“我们仨”中生活场景的重现吗?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吧,人生就像驿道,我和家人一起在走的驿道!我们仨读后感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题记“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奶奶在书中写到。
这是一个关于她和她爱的女儿圆圆以及她的丈夫钟书之间的感人故事。
《我们仨》读后感11篇
《我们仨》读后感11篇《我们仨》读后感1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地在看这本书,内心浮躁情绪不够到位的时候看不进心里。
《我们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却给人一种平静中的力量与追思,感受温情的同时又渐渐被触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挚爱相继离去,只有回忆相伴,点点滴滴,不离不弃。
我敬佩杨绛先生。
三言两语无法说清先作罢。
还记得出现在附录中的阿瑗的书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作文那儿见过,不知道为什么一向健忘的自己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还以为阿瑗是和当时的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字迹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涩,刚才看到才了解原来是在病床上忍痛写下那文稿,顿觉心酸。
其实,自己没有办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来越发感慨。
曾经信誓旦旦说以后要留在天津,觉得天津带给我的感觉实在太好了,现在却会开始犹豫不决,开始有点想家;觉得自己太任性,都说女孩子不要出远门啦,偏偏想脱离家里的束缚出去闯一番;觉得自己脾气实在太差,对待家里人总是嘴上不服软,现在却也不敢说太柔软的话;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们待我万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报答。
愿身边的人都能“树欲静而风止,子欲养而亲待”,愿以对待好友的态度对待家人,愿我们仨、你们仨、他们仨不负生命的恩赐。
感恩。
《我们仨》读后感2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其实《我们仨》这本书我在很早以前就拿起来翻过,但是迷迷糊糊的看不明白讲的是什么,看不懂杨绛的寻寻觅觅的梦,于是就扔下了。
前两天,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又翻开了这卷万里长梦。
《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整本书的开始源自于一个梦,这个梦记述了这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相失。
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读到书的第二部分时,我顺着这个没有逻辑的梦,跟随这作者来到了古驿道。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仨》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我们仨》这本书有很多的好句好段,而我读到的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想着想着,忽然动了一个可怕的念头。
我怎么能让锺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这句话。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杨绛先生正在和他的老伴钱锺书和他的女儿钱媛玩得正欢时。
电话响了,在家里他是负责接电话的,电话里说让他的老伴中书去开会,在明天早上九点会有人开车来接他,不用带笔,也不用带笔记本,直接就可以去。
到了第二天,他们吃完饭,一辆车来接中书,他就上了车走了,回到家她也没心情做别的事情,胡思乱想后更是坐立不安,到了晚上,杨绛先生更没有心情吃饭,胡乱糊弄了两口,她坐在沙发上思念着锺书,想着想着,动了一个可怕的念头:他怎么能让锺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万一他遇到危险了,该怎么办?从这个片段描写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在现实生活里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在自己编的书里也写出了担心他们的情节。
总的来说,杨绛先生她在晚年时期当丈夫和女儿不再身边时是特别担忧的,非常非常担心她的锺书回不来了或者是失踪、迷路了。
种种猜想,人都说老伴老伴,老了就怕孤单。
就怕失去对方,像小孩子依赖大人一样。
说到这儿我也想起曾经一次和妈妈走散了,害怕失去妈妈那种可怕经历。
记得那次,妈妈领我去金钻参加画画比赛,因为时间没到,妈妈就在楼下看了几件衣服,而我也在旁边玩。
过了一会,我玩够了,想找妈妈,可发现妈妈已经消失了,于是我连忙四处找,都没找到。
我很害怕,总担心我再也找不到妈妈了。
而妈妈也在四处找我,幸好妈妈去发了广播,让我在一楼等她。
我们再次相见时,妈妈哭的都不成个人样了,而我也很伤心,就怕再也见不到对方了。
我们仨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我们仨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这本书是作者杨绛先生写给丈夫钱钟书的一部传记。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杨绛对钱钟书的深情厚爱,也可以感受
到他们一家三口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
我对家庭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杨绛对钱钟书的爱是无私的,她为了丈夫的事业和生
活无怨无悔地付出。
她在书中写道,“我爱他,我愿意为他做任何
事情,哪怕是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深情厚爱让人感动,也让我
对爱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无私地爱,懂
得为对方着想,为对方付出。
除此之外,书中还记录了他们一家三口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他们在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共同度过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这让
我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家庭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
依靠,是我们在外面风雨飘摇时最坚实的港湾。
我们应该珍惜家庭,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通过阅读《我们仨》,我对家庭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学会了无私地爱,也更加珍惜家庭。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家庭中感受到爱的温暖,也能学会用爱去包容和理解。
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我们三杨绛读后感微软雅黑我们三杨绛读后感【一】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没这么简单吧!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这些读者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为何一定要这样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吗太阳教育网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我们仨》读后感800字1不知怎的,读杨绛女士的*,总有种平凡普通的味道。
看过《老王》,杨绛笔下的一个老实的三轮车夫老王,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在病危时刻,看到的不是躺在病床上安度晚年,而是用最终要报答大家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给作者送来了鸡蛋和香油。
可是作者会错了意,留下的,只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
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
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
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己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己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她后来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
读我们仨有感2020范文600字
读我们仨有感2020范文篇1文学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过一件事,爱恨别离。
钱钟书一家人在古栈道上相遇,也在古栈道上相失。
三个人或紧紧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蹒跚走在路上,灵魂却倚靠在一起。
南柯一梦,如同星河般缥缈,但也似山峰般坚定。
诗书,庖厨,分离,相聚...生活是这个家庭做了一生的梦,落在层峦耸翠中。
一种坚韧把他们缠绕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对时光的流逝,疾病的侵扰,仍然“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坚韧似金丝银缕,把他们郁郁青青的岁月编成了一场盛世。
钱钟书和杨绛可谓是伟人了,他们的一生称之为盛世,原因却并不在于此。
因为纵然声名远扬,但面对生死,人还是人,还是沧海一粟。
漫说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爱不朽。
杨绛先生曾说“因有两人陪伴,可相依为命”,他们进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奋力前行。
爱情的热烈与冲动,已经交织成温柔绵长的亲情。
钱钟书在前面慢慢地走,杨绛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这样的小梦被拉成万里长梦,才是他们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们茕茕孑立,一边看着这样那样的梦,一边不自知地坠入自己的梦中。
我们赞颂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云之志不坠,不是我们的坚韧吗?风雪满道,盼故人早晚上高台,是我们相互的扶持啊。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感情却是可以延续的。
其实我们和身边的人早已被那样坚韧的丝线缠绕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气如斯的坚定,而且也会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还有所恃知己,肝胆相照的友谊。
一步步探索而来的,这些是我们自己的盛世啊。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我们仨》是杨绛晚年的一个盛世回首,而脚下的路才是我们现在要去奔赴的。
读我们仨有感2020范文篇2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
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我们仨第三部分读后感
我们仨第三部分读后感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下文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仨第三部分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我们仨第三部分读后感一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
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
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
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
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
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
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
生命有限,情海无边。
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
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
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
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
我们三杨绛读后感400字
【我们三杨绛读后感400字】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说明:欢迎您阅读【我们三杨绛读后感400字】,希望该资料能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文档可以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我们仨这本书的读后感,至少要400字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
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
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
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
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
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
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
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
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
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杨绛《我们仨》之感
1故事以梦开头。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写的文章很简单,普通不过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一个梦的故事。
杨老的梦凄凄惶惶聚聚和和,钟书先生安慰杨老: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也是梦,一个杨老讲述的“万里长梦”。
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
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
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
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
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
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
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
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
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淡淡然读完杨老的我们三,终了也是淡淡然。
在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生活的平淡的点滴,也许这是他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
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中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1.公司简介
公司定制
公司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