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理分科讨论的过程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2月6日,国家教育部公开向社会征求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由此引起一场有关“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大讨论。为此,本文意在通过及时对讨论过程进行反思来推动讨论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目前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观点
1.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意见
(1)文理分科导致人文情怀缺失,降低了民族整体素质。这是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广州日报》上撰文指出的现行教育三大“病”之一。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注意,很多反对文理分科的人士纷纷撰文表示认同,甚至由于提出者本人身份的特殊性,这一观点本身随即被部分拥护者引为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依据。另外,持相似观点者还认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应该“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知识轻能力”,也不应该因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偏失。
(2)文理分科是对学生的一种“强权”。这种“强权”体现在人为地强迫学生在某一时期必须作出或文或理的选择,它剥夺了学生接受文理公平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对于文理科目成绩相当的学生来说,对其自身发展不利,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这种“强权”的后果是,带给了高中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滋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为当初选科的非自主性,会导致他们在以后高考失利、兴趣不符、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出现后,把“失败”归咎于高中不得不分解的“强权”。
(3)文理分科机制下的教学充满“功利性”。当今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功利主义的。人们之所以主张“文理分科”,是因为分科以后,可以少花部分时间和精力于非选择科目上,可以集中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于所选择的科目上,这样最终就能够通过高考。至于考生的知识结构如何,有无偏废的学科,则另当别论。
(4)大多数国家未实施文理分科。在讨论中不少人列举了其他国家高中教育的基本情况,发现除了俄罗斯、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文理分科外,大部分国家都不实行文理分科,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2.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意见
(1)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是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意见,也是学生和家长对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疑虑。比如2002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课程合为一门综合科目,满分300分,每科各占50分。为此,学生需同时学好九门课,为每门课分配合理时间,学习内容涵盖约30本教科书。对于偏科学生而言,为应付高考,被迫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上投入更多精力,造成巨大压力。这套改革方案仅实施一年,即因学生负担太重而取消。
(2)高考制度不变,取消文理分科缺少制度保障。有论者认为,只要高考仍有文理之分,只要高考不是所有学科的考分都能平等地计入录取总分,那么,不管文理分不分科,不管高考是3+1、3+2、3+X,不管哪个部门怎么规定,到了学生那里、学校那里,也一定会分科。相反,如果高考开考所有学科并平等地将各科分数计入高考总分,那么,谁让文理分科也不管用,学生和学校也会自己取消。真要解决文理分科问题,应该去讨论高考制度。还有论者特别指出,改革考试制度,特别是改革高考制度,这是当前中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环节。
(3)文理分科是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准备期,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有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高中生认为,到了高中这个年龄阶段,应该是大学前的准备阶段,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为大学的专业学习做好过渡。还有的论者认为,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长,在学习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提早分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特长和个性,这样学生学得更有乐趣,老师也教得更愉快。
二、文理分科讨论的过程反思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讨论双方都有自己言之凿凿的依据,比如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而文理分科与这一趋势是相违背的;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则认为,在高考制度不改变的情况下贸然取消文理分科只会加重学生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争论双方也都有不好辩说的地方,比如,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在被问到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取消文理分科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发展是否不利时,难以拿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在被问及目前文理科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时,也是难以应答。基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理性地对这场文理分科
有关文理分科讨论的过程反思
《教学与管理》2010年9月1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齐军
筅
10
··
的讨论过程进行反思。
1.意见持有者身份有异导致看问题角度不同
在有关文理分科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意见持有者的身份不同他们对于文理分科的看法也有异,高中生、学生家长、中学教师等群体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声音较为集中,而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呼声则多来自远离高中教学第一线的人士,比如大学教师、政府行政人员等等,这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使其看问题的角度也存在差异。
文理分科与否对于高中生、学生家长、中学教师等群体来说影响是直接的,教育政策风向标的变动牵引着他们的命运走向,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考虑问题时更加注重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表达观点时也更加谨慎,比如,他们所提出的学生负担、高考制度等都是现实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探讨文理分科必须正视的问题,他们认为,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空谈文理分科是对目前在读高中生的不负责任。反观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由专家、从政人员等人员组成的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条件较为优越,加上自身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在讨论时主要侧重于教育理应是怎么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当然这种理想并不是幻想,在条件成熟时它们会变成现实,有很多论者之所以这么坚持取消文理分科正是因为他们认为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在这里,取消文理分科的条件是否具备成为讨论双方的争论焦点之一。
2.关注面过于狭窄致使讨论难以深入
截至目前,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争执不下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如何看待高考制度和文理分科与否的关系?②文理分科与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存在因果联系?③怎样处理文理分科与否与学生学习减负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些焦点都是集中在教育领域之内的,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之所以很少涉及教育领域之外的因素,是因为大家习惯在教育领域内讨论教育问题,按这种思路来讨论文理分科,即便表面上看来众说纷纭,那也只能称得上热闹,而不能称其为深刻。
因此,在审视文理分科与否时我们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比如,当前父母的文化修养水平是否能够达到承担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后移交给家庭教育的那部分责任,即在学校之外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其发展特长;当前社会福利制度是否能够打消家长降低孩子求学功利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生计问题;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后是否会使低收入家庭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的劣势凸显从而引发社会问题等等。我们知道,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教育与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或彼此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所以,绕开了社会因素单纯在教育范围内讨论文理分科与否只会得出片面化的观点,最终
会影响到相关教育政策的效用。
3.轻视实践论证使得教育政策遽然变动
通观近几年的高中文理分科大讨论,我们发现,论者在意见提出之前很少作充分的调查取证,大家经常引用的一些数据大多是几家门户网站作的网上调查,这部分调查数据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受众的不可指定性而造成可信度偏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相关决定之前也很少进行试点实验,实施策略缺乏柔性,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刚性标准,致使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因引发种种矛盾而流产,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发出“能不能不要让我们当小白鼠?能不能想周全了再改革?”的疑问。
文理是否分科不是儿戏,它关乎千万个家庭的未来,所以,研究者在提出自己的意见前必须深入被研究群体中去,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系统全面深入地对其观点进行分析,教育行政部门在总结研究者的意见决定实施相关政策前,也需要组织建立一些试点实验区进行观察,得出该政策在各个地区、各层次社会群体中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当然,要完成高质量的调研和实验,需要国家和社会资助机构在资金、人员、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始从金融危机的谷底走出,国库储备日益丰盈,各类社会保障措施的陆续出台,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将会享受到更多的福利,这会极大地减轻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这些因素看似与文理分科无关,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以后的讨论过程中,关注文理分科的人士需要广开思路,摆脱只是从教育因素看待文理分科问题的单一思维和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共同推动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并经过不断的总结为教育决策的制定提供合理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晋堂.科学发展呼唤科学人才观——
—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说起.人民教育,2009(6).
[2]张亚群,刘毳.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为时尚早.考试研究,2009(4).
[3]张景.“文理分科”的源头在哪里?天津教育,2009(4).
[4]龙四古.高中文理分科与高考制度改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闻翟.众议“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教育文汇,2009(4).
[6]柳海民.教育原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关燕云)
齐军:有关文理分科讨论的过程反思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