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作者:陈碧兰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科技发展的需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对当前教育的要求。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问题情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75-02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成于思,思源于问。疑问就是“问题”的根源。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心理学也表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认真学习,掌握好知识。“问题自主解决”的方法的实现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又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地将趣味性、质疑性、挑战性、开放性、实践性溶于一体,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数学的起源,体验数学的价值,探索数学的规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的发展。理性思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价值取向,形成切实有效的实践策略,让数学教学情境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新课之前,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请大家随意报出一个数,考考老师能否知道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抢着报较大的数,如:家里的电话号码,父母的手机号码,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望,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的又快又准呢?”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样有意识、有趣味地点燃学生探究、创新的火花。从而主动地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在课前每个小组发三套学具,①有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③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上课时,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以前所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呢?然后让每组学生任意选一套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2 创设质疑性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新都始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以问题为中心,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老师质疑,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出示课题后,我便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这节课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想提出些什么问题?于是学生有的说想知道什么是圆的面积?有的说想知道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有的问圆的面积会与什么有关?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的面积?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圆的面积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往往是不善于思索的表现,所以教师每讲授一节新课都应该尽力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把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搞清楚,这样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而且能弥补教师讲课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不足,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把乘法与加法竖式让学生比较,学生提出乘数十位与乘数个位相乘得到的积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这个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肯质疑、能质疑,在此基础上逐步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适时引导他们把问题提得有意义些,让学生在思考提问,在质疑中创新。

3 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少年学生与生俱来具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根据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现实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后,我先让学生做“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积(或半径、直径)和高求体积”类似基础练习,正当学生利用求积公式顺利解答,洋洋得意时,我突然出示一个大苹果,问:“这大苹果的体积有多大?学生一愣,充满困惑,教师挑战性地问:“谁能算出它的体积?这个苹果奖给他!”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有的同学提出把苹果切后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求苹果体积的近似值,有的把苹果浸入盛满水的杯子里,溢出的水放入量杯,量得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有的说把苹果浸入装有水的量杯中,从水面上升的高度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又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请学生把自己带的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围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围成,有的学生没办法围成。这是为什么?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操作测量、验证得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在挑战性数学问题中,学生是多么富有创意啊!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4 创设开放性的情境,提高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

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师应用相关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开放情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能使学生在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学习。例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我县的锦绣山川。你们想去哪个地方呢?你们能根据景点离学校的图上距离和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出景点离学校的实际距离吗?请根据老师发给你的表格与地图进行计算(课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景点与学校的图上距离表)。学生尝试练习计算实际距离,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去圣水寺,图上距离为5厘米,根据比例尺1:120000米得知,图上1厘米实际是120000厘米,那就是5个的120000厘米,所以列式为:120000×5=600000(厘米)=6千米

生2:我计算是学校与海上渔村实际距离,它的图上距离为12厘米,刚好学校与渡头距离的6倍(已知学校与渡头实际距离2.5千米),所以我列式为:(12÷2)×2.5=15千米

生3:我是用方程式计算的,首先设从霍口溪到学校实际距离为x厘米,根据“”,可以列出方程: ,求出X的值就可以。x=120000×2l(厘米)

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5 创设实践性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呢?我们的情境创设就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满着观察、分析、操作、模拟、推断、迁移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举动,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如学习“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高?学生自己身高有多少?教室的长、宽,又如:教完百分数后布置这样的作业:帮助家人碾米记下谷子斤数和成米数,求出百分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时可布置:量一量你叠好被子长、宽和高,求出它的体积。教师应努力提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

总之,老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给老师一份惊喜;老师给学生一个引导,学生就会走得更远。这也正验证了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为此,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设支点,创设更加适宜学生学习的情境。只有在有效的情境中,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不断地释放,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思维、灵感的火花。培养出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6 结语

问题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

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在有效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学生的潜能才会

得到不断地释放,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思维和灵感的火花,培养出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

创新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适当的问题

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丽宏.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与教师,2009,1:62.

[2] 史艳华.创设良好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J].新课程研究,2010,175:112.

[3]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庄小梅.浅谈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九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5:107.

[5] 王秀英.谈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0,3:420.

[6] 陈学蓬.浅析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6:123.

[7] 李桂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10,4:25.

[8] 李晔.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等职业教育,2010,3:10.

[9] 罗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教育科研,2010,2:97.

[10] 王晓萍.谈数学课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农村教育研究,2010,2:52.

[11]王关梅.新课改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贺州学院学报,2009,4:116.

[13] 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14] 里德利·沃尔瑟.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5] 黄士英.初中《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193.

[16] 余福平.初中科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1:93

[17] 陈世军.初中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2: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