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江苏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小学朱茂元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创设最佳、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发展数学信息

思维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尤显重要,没有“思维”的数学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赋予数学以生动、亲和的形象,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更有助于引发、展示、优化、提升思维品质。与过去传统过分强调单纯接受教材中现成的结论相比,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大大拓展了他们自由思考的空间。那么如何创设好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服务呢?笔者就几个案例加以剖析。

案例一:在教学“九加几”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运动场”这一生活情境。教学中,教者用多媒体打出了一个生动的体育场画面,并且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因为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发言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小朋友把手举得高高,嘴里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我,我……”。老师先后叫了八位同学(全班40人,占五分之一)回答,而回答的却总离不开:我看到运动场跑道是红色的,篮球场上的篮球架高高地竖立着,许多同学在练习投球,还有的同学在草坪上喝饮料,运动上的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在这样的回答中,时间无情地流逝了。而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找不到数学的影子,游离了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是等于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不利于

学生新知的学习,而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效应。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要把握好数学信息

研究表明:当问题不能与有意义的情境相联系时,儿童理解数学的意义就会有困难。因此,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情境中除了学生必需的信息外,还需控制许多无关信息。在上述案例中,面对扑面而来的众多信息,低年级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序整理,所以就只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回答了,以致后来学生都不知该提什么问题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数学信息没有控制好。如果教师在出示情境图后,直接提问: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东西?并围绕这方面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捉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果数学信息量太多(如上述案例),学生就会处在一种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状态,迟迟不能进入主题;如果数学信息量太少甚至一点都没有,情境就显得不真实,也不利于学生灵活地思考。所以,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把握好数学信息,恰到好处地引导,既要让学生能够灵活开放地思考,又要能够较快地进入要研究的主题才行。

案例二:一位教者执教《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不是原来三角形的底?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否与原三角形的高相等?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5、怎样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者的问题一提出,课堂内沸腾了,一个个学生争着汇报、展示,有问必答,热热闹闹……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要充分考虑探究空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助于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可上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老师的提问过于零碎,把学习内容分解得过细,几乎没有了探究空间。这样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有碍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殊不知,成功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教学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所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谨慎,要认真分析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并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堂学习时的探究空间,

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三:一位教师在教学“自然数”的概念时,先出示了一堆积木(有红色、黄色、蓝色等),让学生来数一数每种颜色积木的个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示了几个自然数,而学生则感到很漠然,边数积木边小声嘀咕:老师这是要我们干什么呢?等到揭示出自然数概念时,许多学生都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思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实践证明,在小学中高年级,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制造认知冲突也同样是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尽管它不含有具体场景)。因此,不管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情境,目的都是为学生的实践、发现提供载体,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但是在上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却远远落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在数积木的个数时看起来是在跟着老师一起互动,但没有思考的价值,只是稀里糊涂地听,这怎么能对学生的探究起到促进作用?当然也就怪不得学生会露出不屑的神情了。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思考价值,而且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学生有目的探究,并在探究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地提升。

案例四:一位教师教学《通分》时是这样引入的——

师:今天我们用分数来研究一下同学们的身高(出示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请大家观察表格,从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1:男生中较高的男生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二。

生2:女生中较高的女生占总人数的七分之三。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哪个分数大?怎么比?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情节应具有简洁性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细细回味一下这一片断的问题情境,虽然不排除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些刺激作用,但是它能为有效、扎实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多少支撑作用呢?片断中的两个分数是学生从信息中自己提取的,但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来比较大小,其数学意义和价值取向值得斟酌。该情境的作用只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