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加圆淳。
3.佛教建筑盛行
佛教建筑兴起、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石窟、佛像、壁画都有了巨大发展。
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1)佛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
城墙用砖建造,每百步建一楼,转角处建角楼。
宫殿在大朝左右建东西堂,用于处理日常事务。
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
金虎台遗迹在南,70×120m,残高8-9m
1、居中为太庙,左右为昭、穆二庙
2、祭祀坑,识别祭祀性建筑的标志。
3、庙后方亭式建筑
4、左右对称,布局严整。
6.建筑理论
(1)《考工记》周时齐国官书,第一部反映建筑的书,对城市也有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
“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不必平以准。”
这些佛寺往往也是市民活动的一部分。
(2)佛塔
1)定义
为了埋葬舍利供佛徒饶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的性质。
2)佛塔的中国化
传到中国以后,把它缩小为塔刹,和东汉已有木构架相结合,形成中国式木塔。
佛塔中国化形式:
西域佛教艺术+汉地重楼
3)遗存最早的佛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3)石窟寺——在山崖上开凿的窟洞型佛寺
佛教建筑的一重要类型,其源于印度,随佛教的传入,但中国给予建筑处理;汉崖墓即凿石窟,出现得最早,但两者用途不同。
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拱、筒拱与穹隆。
1.石墓(梁板、拱券式)
山东沂南汉代石墓p30
2.地面石建筑
用于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及石兽等
实例:1)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2)北京西郊秦君墓表
四、三国、晋、南北朝建筑发展(A.D220—A.D589)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1.战争、迁徙、分裂、割据
往北约80m,应是铜雀台,残存50×80m,残高3m。
最北的水井台,已完全为漳河水冲毁。
洛阳
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北魏均建都于此。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平坦。有宫城和都城两重城垣。
建康
六朝都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面临长江,北枕后湖,东依钟山。(后湖——玄武湖)原名金陵。秦置县,名秣陵。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改称建业。后避讳更名建康。故城在今南京市。
2.礼制建筑
明堂辟雍,是古代皇帝明正教、宣教化的场所。
3.园林发展
长安西郊上林苑——“一池三山”,汉代受神仙术数的影响很大
4.印度佛教的传播
洛阳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
(三)木架技术发展
画像砖、明器:在高级墓葬中,为了表示视死如生,用陶、石材等按照比例缩小制作的房屋或绘制的图案。
通过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得出:
4.焚书坑儒。
二)阿房宫
政治象征,上扼天功,下压黎庶,大型木构架建筑群。
(三)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战国时,诸候国攻战自卫用,北方的秦、燕、赵为防匈奴而筑北部长城.
秦统一后,把它们扩建,连接成3000多公里的防御线;
秦长城现存仅一部分,遗迹有:临洮一带的板筑土城。
(四)骊山陵
由三层土台组成,下层,345×350m自底至顶三层共残高46m。
骊山陵有内、外二垣,内垣周长2.5km,外垣周长6.3km
现发掘了附近的秦始皇陵的殉葬之物——兵马俑坑。
中国最大的人工坟丘,陵体由三层方截锥体构成,最下一级350×345米,三级总高46米。
三、汉朝建筑发展(B.C206—A.D220)
(一)历史文化背景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生产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繁荣时期。
第二章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
一、先秦(B.C770——B.C476-280)
二、秦(B.C221——B.C206)
三、汉(B.C206——A.D220年)
四、三国、晋、南北朝(A.D220—589)
一、先秦的建筑发展
(B.C770—B.C481称为春秋,B.C475—B.C221称为战国)
历史文化背景
四、三国、晋、南北朝建筑发展(A.D220—A.D589)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1.战争、迁徙、分裂、割据
2.士族大夫厌恶战乱、寻求静谧安定
3.“魏晋玄学”
(二)城市
因为动乱,帝王多如牛毛,都城、宫殿也很多,其中较大和使用较多的是,邺城,洛阳和建康(今南京)。
邺城
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国都。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王曹操营建邺城,规模为3087×2205M,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的漳河南岸。
(3)防御上——七国竞筑长城,因险为塞
(4)水利工程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史记》)
——中国古代凿渠引河水灌溉农田的最早记事
郑国开渠三百里(《史记》)。
(5)木构技术
由于铁制工具的应用,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榫卯制作已很精确,形式也多样。
(6)在战国乃至春秋时期,斗拱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2.建筑特征
2.士族大夫厌恶战乱、寻求静谧安定
3.“魏晋玄学”
(二)建筑状况
1.薄葬——道家丧葬观
从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丧葬风气由厚葬趋向薄葬,由繁琐趋向简朴
2.园林
山水园林的形成。
追求自然、寄情山水,有限表达无限,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或颓废或隐居
3.佛教建筑盛行
佛教建筑兴起、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石窟、佛像、壁画都有了巨大发展。
最突出的建筑类型:
佛寺
佛塔
石窟
(1)佛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早期佛寺布局
与印度相仿,以塔为中心,属于塔院型。
2)实例
北魏佛寺以永宁寺
“舍宅为寺”——
北魏洛阳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宅第改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于是佛教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木构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原有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大城东墙下是淄河。
商、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潮流
2)高台建筑盛行
—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
具体做法: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
一层夯土、绕以回廊
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
1)早期佛寺布局
与印度相仿,以塔为中心,属于塔院型。
传入中国的印度塔形之一
2)实例——北魏佛寺以永宁寺
“舍宅为寺”——
北魏洛阳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宅第改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于是佛教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木构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原有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密檐塔
河南登封
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
台在中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并一度占据中国古典建筑的主流。
“台”的作用
1.最早是用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台”的发展和兴起
1.不仅在于先民的山岳崇拜。
2.它本身是一种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产物,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才便于动员无数的人力去“堆土”。
“自春秋到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帝王宫殿、宗庙中常用的建筑形式。
(1)防御性强
(2)礼制——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
二、秦朝建筑发展(B.C221—B.C206)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统一............;
1.加强中央集权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2.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政制,统一军队;
3.筑长城,造宫殿,修驰道,建陵墓;
1、建筑状况
(1)城市建设高潮——大城市
齐临淄、楚鄢郢
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墙残址尚存,有大小二城:
大城范围:4×5KM,周长约12KM,西南角套着小城,为1.23×1.8KM的长方形。
齐故都临淄城址
城中偏西有一土台,65×72M,残高16M,俗称桓公台;
小城尚有铜币作坊遗址。
大城内有里坊和骨、铜、铁作坊遗址;
(2)佛塔
1)定义
为了埋葬舍利供佛徒饶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的性质。
2)佛塔的中国化
传到中国以后,把它缩小为塔刹,和东汉已有木构架相结合,形成中国式木塔。
建筑史上把此时期称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是因为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在两汉时开始形成,如梁架、斗栱、屋顶形式、砖作方法,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二)汉代建筑与城市发展
1.规模巨大的城市
(1)面积
汉长安城36平方公里(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2)人口
西汉末年人口发展为6000万,耕地827万顷(顷=100亩),平均13.8亩/人。
(三)建筑状况
1.薄葬——道家丧葬观
从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丧葬风气由厚葬趋向薄葬,由繁琐趋向简朴。
2.园林
山水园林的形成。
追求自然、寄情山水,有限表达无限,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或颓废或隐居。
两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的大融合时期。
在这300年里,生产上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没有太多的创造和革新。
瓦出现的意义
1、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2、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
3、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
4、意味着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
(2)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作为诸侯宫室用的
山西侯马晋故都有一夯土台,残高7m,面积75m×75m;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2.人物公输班(鲁班,祖师爷)
1.田地私有制——诸侯国战争
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先秦理性精神——建立了中国人文主义的基础
老子将人还给自然
孔子将人还给社会
4.色彩寓意严格等级制度——“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一)春秋时期(东周B.C770—B.C476)
1.建筑上的重要发展
(1)瓦的普遍使用春秋的遗址中大量发现筒瓦、板瓦、瓦当和脊瓦;山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翔、江陵,河南洛阳,都有发现。
1.抬梁式、穿斗式
两种主要木结构已形成;
2.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
明堂辟雍与宗庙仍为高台建筑
——当时仍未解决木构架
的大空间建筑的问题;
3.斗栱的形式已形成
其结构较后世简单;
4.中国木建筑五种屋顶形式
在汉代均已出现: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
(三)砖石结构发展
砖石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砌筑拱券专用的楔形砖,用于墓室、水道中;
仅为“西观”,与东观间有飞阁相连。
a.高台建筑的特点
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
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果感觉很大
夯土工作量很大
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
上下层的结构没有关系
层层落地,每层都可走到室外
b.台的发展与意向
“台”——用土堆砌而成的方形高台。
“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吕氏春秋》;
“台,观,四方而高者也”——《说文解字》。
佛窟传入之后,从新疆开始风行到全国各地。
2)实例
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现有235窟
甘肃麦积山
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太原天龙山
(三)石刻技术提高
1.北齐石柱2.南京梁箫景墓表
3.石辟邪
(四)家具的革新
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的,使用低矮家具的传统
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又增加了垂足而坐的高坐具——凳、椅,为宋以后废弃席地而坐创造了条件。
最早的台榭规模不大,有柱无壁,作眺望、饮宴、行射之用。
发展到春秋时期,地方势力竞相追求雄伟的建筑形象,采取倚台逐层建房的方法以取得宏大的外观。——〈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
台榭建筑的盛行原因
(1)在防卫和审美上需要大体量的建筑,但当时的木构技术又难以实现。
(2)随着木构技术的进步,高台建筑在汉以后逐渐被淘汰。
“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因势论”
1、临淄齐城遗址
2、燕下都遗址
3、邯郸赵城遗址
二)战国时期(B.C475—B.C221)秦、楚、齐、燕、赵、魏、韩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等都是工商业大都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
3.建筑装饰与色彩上也更为发展——来自文献
(1)装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节藻棁”
(坐斗上画山,梁上的短柱画藻文)
(2)色彩:《左传》中记载鲁庄公
“丹楹”(红柱)“刻桷”(有绘饰的方椽)
4.建筑开始了用砖的历史大块方砖用作铺地,空心砖出现,有半瓦当出土。
5.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作防卫——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为隍
秦国雍城宗庙遗址
3.佛教建筑盛行
佛教建筑兴起、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石窟、佛像、壁画都有了巨大发展。
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1)佛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
城墙用砖建造,每百步建一楼,转角处建角楼。
宫殿在大朝左右建东西堂,用于处理日常事务。
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
金虎台遗迹在南,70×120m,残高8-9m
1、居中为太庙,左右为昭、穆二庙
2、祭祀坑,识别祭祀性建筑的标志。
3、庙后方亭式建筑
4、左右对称,布局严整。
6.建筑理论
(1)《考工记》周时齐国官书,第一部反映建筑的书,对城市也有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
“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不必平以准。”
这些佛寺往往也是市民活动的一部分。
(2)佛塔
1)定义
为了埋葬舍利供佛徒饶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的性质。
2)佛塔的中国化
传到中国以后,把它缩小为塔刹,和东汉已有木构架相结合,形成中国式木塔。
佛塔中国化形式:
西域佛教艺术+汉地重楼
3)遗存最早的佛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3)石窟寺——在山崖上开凿的窟洞型佛寺
佛教建筑的一重要类型,其源于印度,随佛教的传入,但中国给予建筑处理;汉崖墓即凿石窟,出现得最早,但两者用途不同。
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拱、筒拱与穹隆。
1.石墓(梁板、拱券式)
山东沂南汉代石墓p30
2.地面石建筑
用于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及石兽等
实例:1)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2)北京西郊秦君墓表
四、三国、晋、南北朝建筑发展(A.D220—A.D589)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1.战争、迁徙、分裂、割据
往北约80m,应是铜雀台,残存50×80m,残高3m。
最北的水井台,已完全为漳河水冲毁。
洛阳
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北魏均建都于此。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平坦。有宫城和都城两重城垣。
建康
六朝都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面临长江,北枕后湖,东依钟山。(后湖——玄武湖)原名金陵。秦置县,名秣陵。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改称建业。后避讳更名建康。故城在今南京市。
2.礼制建筑
明堂辟雍,是古代皇帝明正教、宣教化的场所。
3.园林发展
长安西郊上林苑——“一池三山”,汉代受神仙术数的影响很大
4.印度佛教的传播
洛阳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
(三)木架技术发展
画像砖、明器:在高级墓葬中,为了表示视死如生,用陶、石材等按照比例缩小制作的房屋或绘制的图案。
通过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得出:
4.焚书坑儒。
二)阿房宫
政治象征,上扼天功,下压黎庶,大型木构架建筑群。
(三)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战国时,诸候国攻战自卫用,北方的秦、燕、赵为防匈奴而筑北部长城.
秦统一后,把它们扩建,连接成3000多公里的防御线;
秦长城现存仅一部分,遗迹有:临洮一带的板筑土城。
(四)骊山陵
由三层土台组成,下层,345×350m自底至顶三层共残高46m。
骊山陵有内、外二垣,内垣周长2.5km,外垣周长6.3km
现发掘了附近的秦始皇陵的殉葬之物——兵马俑坑。
中国最大的人工坟丘,陵体由三层方截锥体构成,最下一级350×345米,三级总高46米。
三、汉朝建筑发展(B.C206—A.D220)
(一)历史文化背景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生产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繁荣时期。
第二章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
一、先秦(B.C770——B.C476-280)
二、秦(B.C221——B.C206)
三、汉(B.C206——A.D220年)
四、三国、晋、南北朝(A.D220—589)
一、先秦的建筑发展
(B.C770—B.C481称为春秋,B.C475—B.C221称为战国)
历史文化背景
四、三国、晋、南北朝建筑发展(A.D220—A.D589)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1.战争、迁徙、分裂、割据
2.士族大夫厌恶战乱、寻求静谧安定
3.“魏晋玄学”
(二)城市
因为动乱,帝王多如牛毛,都城、宫殿也很多,其中较大和使用较多的是,邺城,洛阳和建康(今南京)。
邺城
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国都。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王曹操营建邺城,规模为3087×2205M,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的漳河南岸。
(3)防御上——七国竞筑长城,因险为塞
(4)水利工程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史记》)
——中国古代凿渠引河水灌溉农田的最早记事
郑国开渠三百里(《史记》)。
(5)木构技术
由于铁制工具的应用,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榫卯制作已很精确,形式也多样。
(6)在战国乃至春秋时期,斗拱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2.建筑特征
2.士族大夫厌恶战乱、寻求静谧安定
3.“魏晋玄学”
(二)建筑状况
1.薄葬——道家丧葬观
从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丧葬风气由厚葬趋向薄葬,由繁琐趋向简朴
2.园林
山水园林的形成。
追求自然、寄情山水,有限表达无限,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或颓废或隐居
3.佛教建筑盛行
佛教建筑兴起、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石窟、佛像、壁画都有了巨大发展。
最突出的建筑类型:
佛寺
佛塔
石窟
(1)佛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早期佛寺布局
与印度相仿,以塔为中心,属于塔院型。
2)实例
北魏佛寺以永宁寺
“舍宅为寺”——
北魏洛阳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宅第改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于是佛教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木构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原有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大城东墙下是淄河。
商、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潮流
2)高台建筑盛行
—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
具体做法: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
一层夯土、绕以回廊
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
1)早期佛寺布局
与印度相仿,以塔为中心,属于塔院型。
传入中国的印度塔形之一
2)实例——北魏佛寺以永宁寺
“舍宅为寺”——
北魏洛阳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宅第改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于是佛教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木构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原有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密檐塔
河南登封
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
台在中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并一度占据中国古典建筑的主流。
“台”的作用
1.最早是用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台”的发展和兴起
1.不仅在于先民的山岳崇拜。
2.它本身是一种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产物,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才便于动员无数的人力去“堆土”。
“自春秋到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帝王宫殿、宗庙中常用的建筑形式。
(1)防御性强
(2)礼制——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
二、秦朝建筑发展(B.C221—B.C206)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统一............;
1.加强中央集权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2.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政制,统一军队;
3.筑长城,造宫殿,修驰道,建陵墓;
1、建筑状况
(1)城市建设高潮——大城市
齐临淄、楚鄢郢
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墙残址尚存,有大小二城:
大城范围:4×5KM,周长约12KM,西南角套着小城,为1.23×1.8KM的长方形。
齐故都临淄城址
城中偏西有一土台,65×72M,残高16M,俗称桓公台;
小城尚有铜币作坊遗址。
大城内有里坊和骨、铜、铁作坊遗址;
(2)佛塔
1)定义
为了埋葬舍利供佛徒饶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的性质。
2)佛塔的中国化
传到中国以后,把它缩小为塔刹,和东汉已有木构架相结合,形成中国式木塔。
建筑史上把此时期称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是因为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在两汉时开始形成,如梁架、斗栱、屋顶形式、砖作方法,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二)汉代建筑与城市发展
1.规模巨大的城市
(1)面积
汉长安城36平方公里(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2)人口
西汉末年人口发展为6000万,耕地827万顷(顷=100亩),平均13.8亩/人。
(三)建筑状况
1.薄葬——道家丧葬观
从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丧葬风气由厚葬趋向薄葬,由繁琐趋向简朴。
2.园林
山水园林的形成。
追求自然、寄情山水,有限表达无限,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或颓废或隐居。
两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的大融合时期。
在这300年里,生产上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没有太多的创造和革新。
瓦出现的意义
1、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2、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
3、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
4、意味着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
(2)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作为诸侯宫室用的
山西侯马晋故都有一夯土台,残高7m,面积75m×75m;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2.人物公输班(鲁班,祖师爷)
1.田地私有制——诸侯国战争
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先秦理性精神——建立了中国人文主义的基础
老子将人还给自然
孔子将人还给社会
4.色彩寓意严格等级制度——“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一)春秋时期(东周B.C770—B.C476)
1.建筑上的重要发展
(1)瓦的普遍使用春秋的遗址中大量发现筒瓦、板瓦、瓦当和脊瓦;山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翔、江陵,河南洛阳,都有发现。
1.抬梁式、穿斗式
两种主要木结构已形成;
2.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
明堂辟雍与宗庙仍为高台建筑
——当时仍未解决木构架
的大空间建筑的问题;
3.斗栱的形式已形成
其结构较后世简单;
4.中国木建筑五种屋顶形式
在汉代均已出现: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
(三)砖石结构发展
砖石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砌筑拱券专用的楔形砖,用于墓室、水道中;
仅为“西观”,与东观间有飞阁相连。
a.高台建筑的特点
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
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果感觉很大
夯土工作量很大
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
上下层的结构没有关系
层层落地,每层都可走到室外
b.台的发展与意向
“台”——用土堆砌而成的方形高台。
“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吕氏春秋》;
“台,观,四方而高者也”——《说文解字》。
佛窟传入之后,从新疆开始风行到全国各地。
2)实例
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现有235窟
甘肃麦积山
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太原天龙山
(三)石刻技术提高
1.北齐石柱2.南京梁箫景墓表
3.石辟邪
(四)家具的革新
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的,使用低矮家具的传统
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又增加了垂足而坐的高坐具——凳、椅,为宋以后废弃席地而坐创造了条件。
最早的台榭规模不大,有柱无壁,作眺望、饮宴、行射之用。
发展到春秋时期,地方势力竞相追求雄伟的建筑形象,采取倚台逐层建房的方法以取得宏大的外观。——〈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
台榭建筑的盛行原因
(1)在防卫和审美上需要大体量的建筑,但当时的木构技术又难以实现。
(2)随着木构技术的进步,高台建筑在汉以后逐渐被淘汰。
“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因势论”
1、临淄齐城遗址
2、燕下都遗址
3、邯郸赵城遗址
二)战国时期(B.C475—B.C221)秦、楚、齐、燕、赵、魏、韩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等都是工商业大都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
3.建筑装饰与色彩上也更为发展——来自文献
(1)装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节藻棁”
(坐斗上画山,梁上的短柱画藻文)
(2)色彩:《左传》中记载鲁庄公
“丹楹”(红柱)“刻桷”(有绘饰的方椽)
4.建筑开始了用砖的历史大块方砖用作铺地,空心砖出现,有半瓦当出土。
5.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作防卫——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为隍
秦国雍城宗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