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初期)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资料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发现,表明原 始社会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创造出 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二里头的另一座殿堂遗址中,可以看出更为 规整的庭院式建筑群,在夏代至商代早期,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 定型。
商代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程度,手工业 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 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 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西周时期,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 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 城大的不超过王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 之一,小的九分之一。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本章要点
原始社会建筑 奴隶社会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
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 段。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缓慢的,我们的 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 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 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 求。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第1章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四川雅安高颐阙
• 1.6.5住宅
• 汉朝的住宅建筑,有下列几种形式:
• 规模较小的住宅。
• 规模稍大的住宅。
• 规模更大的住宅则为贵族住宅。
• 大型宅第则是贵族和富裕大户建筑的花园住宅。
• 1.6.6两汉、三国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 1.建筑材料和技术
• 汉朝的制砖技术及拱券方面有了巨大进步。大块空 心砖及普通长条砖,已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 墓中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简拱顶有纵联砌法 与并列砌法两种,东汉纵联成为主流。东汉时出现 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 谷水之流自西向东横贯城中,它依西汉旧 • 宫模式在纵轴上建南北二宫。东汉中叶,在北宫
以北陆续建设苑囿,直抵城的北垣,其规
• 模比南宫大。街道两侧植栗、漆、梓、桐等行道 树。
• 1.6.2宫殿 • 1.汉长安宫殿
• 宫殿的台基是利用龙首山岗地削成高台建成的, 末央宫的前殿为其主要建筑,面阔大而进深浅, 呈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这个 宫城总长8900m,宫内除前殿外,还有十几组宫 殿和武库、藏书处、织绣室、藏冰室、兽园、渐 池与若干官署。
枝、板等,且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这是我国 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一个实例。
• 1.2夏、商建筑
• 商朝都城筑有高大的城墙,城内修建了大规 模的宫室建筑群以及苑囿、台池等。夯土及 版筑技术是当时的一项创造,广泛用来筑城 墙、高台及建筑物的台基。土和木两种材料 开始正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
• 5.在装饰方面
• 汉朝建筑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各种构 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成为 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
汉 代 明 器 中 的 楼 阁 建 筑
中国建筑史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古代建筑史__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五)汉代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建筑 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经被独立的、大型多层 的木构楼阁所取代;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2:19:34 02:19:3 402:19 12/23/2 020 2:19:34 AM
做一枚螺丝钉,那里需要那里上。20. 12.2302 :19:340 2:19De c-2023 -Dec-2 0
日复一日的努力只为成就美好的明天 。02:19:3402:1 9:3402:19Wed nesday , December 23,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2月23 日星期 三2时19 分34秒 02:19:3 423 Decem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2时19 分34秒 上午2 时19分0 2:19:34 20.12.2 3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 12.2320 .12.230 2:1902:19:340 2:19:34 Dec-20
– 突出成就就是木架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 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 展。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繁荣,规模日 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如 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等 都是工商业大都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
中国建筑史目录重点摘要(1)

⽬目录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0.2⽊木构架的特⾊色0.3单体建筑的构成0.4建筑群的组合0.5建筑与环境0.6建筑类型0.7⼯工官制度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1.2奴⾪隶社会建筑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第2章城市建设2.1概说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第3章住宅与聚落3.1概说3.2实例例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4.1宫殿4.2坛庙4.3陵墓第5章宗教建筑5.1概说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5.3佛塔经幢5.4⽯石窟摩崖造像第6章园林林与⻛风景建设6.1概说6.2明清皇家苑囿6.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林6.4⻛风景建设第7章建筑意匠7.1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7.2选址与布局7.3审美与建筑设计第8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8.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8.2⼤大⽊木作8.3墙壁8.4屋顶8.5装修8.6⾊色彩与装饰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9.1⼤大⽊木作9.2⽯石作与瓦作9.3⼩小⽊木作9.4彩画作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年)第10章建筑发展概况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第11章城市建设11.1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11.2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海11.4旧都北北京的近代演进11.5⾸首都南京的规划、建设第12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12.1居住建筑12.2公共建筑12.3⼯工业建筑12.4建筑技术第13章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13.1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13.2建筑教育13.3建筑设计机构和近代中国建筑师第14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14.1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14.2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14.3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第15章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15.1历史的格局15.2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15.3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第16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16.1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概况16.2⾃自律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6.3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17章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17.1⾃自律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17.2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第18章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18.1建筑教育18.2建筑学术活动第19章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19.1现代台湾的建筑19.2现代⾹香港建筑19.3现代澳⻔门建筑附录附录1古建筑名词解释附录2课程参考书⽬目附录3中国历史简表附录4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附录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与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一、商(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中国建筑史-ch01古建发展概论

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
• ★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
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仍末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 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明堂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夏)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复原图
– 封建社会
• ★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 •
熟的、独特的体系。 ★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 居等方面,在建筑空间处理、建 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 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 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相适应。源自• 仿宋东京(横店)★
2、木建筑采用模数制;
★
《营造法式》(李诫著)
造屋的尺度标准。材分八等。
★“材”:
★
3、建筑组合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突出主 体建筑。如河北正定隆兴寺
河北正定隆兴寺
★
4、建筑造型多变、比例纤细、装饰繁密复杂、总体 风格趋向轻灵、秀美、华丽,因而多了些阴柔之风, 少了些唐代建筑的雄浑凝重之气。
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在
城市建设 木构架 砖石建筑 建筑装饰 设计和施工技术 等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
2、隋唐是中国历史上 最为辉煌的时代。
★隋唐建筑追求雄伟华丽,
首都大兴城规划严谨、 建筑规模空前,城市规 模在1000余年间始终为 世界城市之最。
★木构建筑的标准化程度极
高;
唐长安 大明宫
3、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 梓人(都料将)。
大明宫含元殿: 位于龙首原南端,高 出长安城15米,为 大明宫正殿,殿前 各有一高阁,阁与 宫殿之间用廊相连, 形成一个凹形空间。 大殿前哈有三条近80 米长的坡道台阶, 气势宏伟。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_第一节_史前建筑

❖
爱情,亲情,友情,让人无法割舍。20.12.232020年 12月23日星期 三2时39分45秒20.12.23
谢谢大家!
❖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2时39分 45秒上 午2时39分02:39:4520.12.23
❖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2.2320.12.2302:3902:39:4502:39:45Dec-20
❖
相信命运,让自己成长,慢慢的长大 。2020年12月23日星 期三2时 39分45秒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20
❖
日复一日的努力只为成就美好的明天 。02:39:4502:39:4502:39Wednesday, December 23, 2020
❖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0.12.2320.12.2302:39:4502:39:45December 23, 2020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2月23日 上午2时 39分20.12.2320.12.23
❖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相信而伟 大。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上午2时 39分45秒02:39:4520.12.23
❖
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专业,这才能 让自己 更好。2020年12月上 午2时39分20.12.2302:39December 23, 2020
❖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年12月23日星 期三2时 39分45秒02:39:4523 December 2020
中国古代建 筑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 史前建筑
一.古史传说时代
燧人氏——火的应用,熟食 有巢氏——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 伏羲氏——渔猎时代,数字概念 神农氏——农业医药,农耕时代 轩辕氏——土成而“城”,轩辕之丘
一级建筑师(场地与建筑设计)辅导:中国古代建筑史(封建社会初期)

三、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此阶段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战乱频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国城址⼤⼩的限制已失去控制。
城市规模扩⼤是这⼀时期的特点。
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很⼤,以齐国的临淄为例:⼤城南北长5公⾥、东西宽约4公⾥,城内居民达7万户,街道上车轴相碰,⼈肩相摩。
⼤城西南⾓有⼩城,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其中有⾼达16m的夯⼟台。
在陕西咸阳市东郊发掘的秦咸阳⼀号宫殿是⼀座以夯⼟台为核⼼,周围⽤空间较⼩的⽊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
该建筑具有采暖、排⽔、冷藏、洗浴等设施,显⽰了战国时期⾼级建筑已达到的⽔平。
当时的⽊⼯技术,从近年河南、湖南等地出⼟的战国墓的棺椁上,可看到已有形式多样的榫卯,说明⽊⼯已达到很⾼的⽔平。
在河北平⼭县的战国中⼭王的墓中出⼟了⼀块铜板错银的“兆域图”,该图⼤体上是按⼀定⽐例制作的,有名称、尺⼨、地形位置的说明,并有国王诏令。
此图被誉为中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建筑总平⾯图。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
他每灭⼀国,就在咸阳北坂上仿建那⼀国的宫室,这在建筑技术,建筑风格上起到了交流融会作⽤。
秦代的都城与宫殿均不遵周礼,⽽是在跨渭⽔南北⼴阔地区,弥⼭跨⾕地修建。
脍炙⼈⼝的阿房宫是秦始皇拟建的朝宫的前殿。
《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丈,上可以坐万⼈,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殿下直抵南⼭。
表南⼭之巅以为阙。
络为复道,⾃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把数千⽶以外的天然地形,组织到建筑空间中来。
这种超尺度的构图⼿法,⽓魄之⼤,正是秦这个伟⼤帝国⽓势的反映。
秦始皇的陵墓——骊⼭陵,尚未进⾏考古发掘,陵体遗存边长350余⽶,残⾼仍在43m以上。
附近农民耕地时,常有⼀些建筑构件出⼟,近年在墓东侧发掘出的“兵马俑”,轰动世界,“秦俑学”已成为⼀种专门学科。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一)建筑1. 仰韶文化: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二)其他·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一)夏(前2070~前1600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夏都之一;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未见瓦,“茅茨土阶”。
(二)商(前1600~前104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3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两座庭院式建筑4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商晚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十几米,四出羡道,多殉葬人物·已大量使用“青铜器”,青铜工艺达到纯熟的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岐山凤雏村中国第一四合院(即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二进院寺庙建筑2 湖北岐春出土一处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周礼考工记》·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四)春秋(前770~前47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秦国雍城宗庙遗址居中为太庙,左右为昭、穆二庙祭祀坑,识别祭祀性建筑的标志。
庙后方亭式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整。
·“高台榭,美宫室”,防刺客、防洪水、供帝王登临之乐·人物:公输班-鲁班·开始修筑长城·瓦大量使用·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咸阳市秦咸阳一号宫殿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木构架环绕的台榭式建筑,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一层夯土、绕以回廊;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各国国都都很大,齐国为例,南北5公里、东西4公里,有高16m 的夯土台,居民7万户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前221~前206)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 1 阿房宫2秦始皇陵墓-骊山陵(未开挖)边长350m ,残高43m 以上;墓东侧兵马俑·秦都、宫殿不遵周礼(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建) ·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三)汉(前206~公元220)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1 长安城第七大城 “斗城”,未按周礼;建于西汉渭水南岸;S=36平方公里,城门12座,5座宫殿,八街九陌,168闾里 2 汉长安南邻出土11座礼制建筑 王莽九庙遗址,仍属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3四川雅安高颐墓阙汉代地面以上遗存的建筑有墓前的石阙、墓表、石亨堂、石象生等,另外就是崖墓、砖石墓等中的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间接地建筑形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史1PPT课件

整个居住区面积近2公 顷,西南临河,其他三面 围以壕沟。中心为广场。 其中1-5号位置是大房子, 以此为中心周围的100多处 房屋形成五个组团,房屋 的门均开向广场。
7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6
巢居 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
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 中。
20
阿房宫 位于陕西 咸阳上林苑内,前 殿名为阿房,即被 称为阿房宫,前殿 建在东西1200米, 宽450米,高7-8米的 夯土台基上。工程 浩大,至秦亡尚未 完工。
21
上图秦皇陵鸟瞰
周、秦明堂平面图, 方形围墙正中为明堂,其 平面呈“亞”字形,九室, 当中一室称太室,四周之 室代表春夏秋冬五行等。
12
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2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 遗址的复原图。一座相 当严整的四合院,二进 院落,中轴线上有影壁、 大门、前堂、廊、后室。 两侧为通长的厢房,院 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 屋墙基埋置排水陶管和 卵石暗沟,屋顶采用瓦。 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 整的四合院实例。根据 在西厢发现的甲骨文, 推测此处是座宗庙。
16
江苏武进 的淹城可能是 春秋时期的淹 国国都。它有 三重城墙,每 重城墙外有护 城河。只有西 北角有桥可以 出入。护城河 内用独木舟为 交通工具。布 局反映了当时 战乱频繁,国 君以深濠高墙 自卫的状况。
17
曲阜鲁城是西 周至战国时期 鲁国的都城, 由外郭和内城 两重城墙组成, 是目前已知采 用外郭最早的 城市。它与 《考工记》中 描述的城市比 较相似。
西周(-前771年)建都在陕西。建造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 治的城市,制度明确,等级严明。四合院建筑产生,屋顶已采用瓦, 到西周晚期,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并出现半瓦当。内墙面用三合土 抹面。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建筑的多样性:南方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认为是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承重的建筑2建筑的主流:木构承重建筑——优点: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稀少b易发生火灾c用量大d难以满足大空间需求0.2 木构架的特色1穿斗式木构件:(或称“串斗”式,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构架用料小,柱子排列密,用于空间尺度不大的室内特点:a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b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c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2抬梁式木构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可采用跨度大的梁,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特点:a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梁总数可达3-5根)b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上我国北方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3斗拱:定义:主要由斗、拱、昂构成。
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
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命名: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分类: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角柱上的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作用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前重结构,明清以后重装饰。
(注意斗拱的命名)4其他:叉手:台基:柱础:0.3 单体建筑的构成1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结构的暴露:a表现木材力学的性b改善木材通风条件c便于及时维修有机: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另一个特点: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2屋顶的命名和识图0.4 建筑群的组合1庭院:概念: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中国建筑史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 遗址。它面积约1.1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位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 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 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商代较大的 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 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 现了夯土城墙,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
阿房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 始建于公元前212年,毁于项羽一炬。1994年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后,确认其遗址建筑规 模和保存完整 程度在世界古 建筑中名列第 一,属世界奇 迹和著名遗址 之一。被誉为 “天下第一宫”。
阿房宫白描图
秦朝离宫
秦离宫为数众多,在始皇统一全国后达到 极盛。始皇嬴政多次出巡,车驾几遍于全国, 其建筑形式亦有多种多样。现知的秦代离宫, 建于咸阳渭水南岸的有兴乐宫(西汉长乐宫即 在其基础上建立)、信宫、章台宫、上林苑等。 潼关以内的有兰池宫、望夷宫、长杨宫等。关 外之宫多名不见经传,其远者至于渤海之碣石。 今日辽宁绥中县海滨即发现有秦汉时代的宫室 遗址。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 百年中共迁都五次。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 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 小屯),直至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 地也称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 故称“殷墟”。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暴君,他穷奢 极欲,创制“炮烙”之刑,严酷镇压人民,商朝的社 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东边的洛邑,称为东 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 周王室衰落。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 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战胜的大国诸侯, 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这种人称做霸主。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剩下秦、齐、楚、燕、韩、赵、 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中国进入战国时代。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二·巢居
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
虫 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1·主要依据:
①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 韩 非 子 · 五 蠹 》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② 干栏式住宅可旁证 ③ 世界其他地区存在过巢居 2·演进 巢居→干栏式住宅→底部略架空的宅第
彩陶船形壶1958年陕西省宝鸡县北首岭出土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有象征型符号 → 文字的雏形 2·特征 ①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 较高处; ② 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 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③ 形成了初步的木骨涂泥建筑方法,为中 国传统建筑开端
·河南渑池仰韶村 神农氏
石
· 临潼姜寨
公 ·西安半坡
·河南庙口文化
黄帝
龙山文化
炎帝
系 · 山东章丘龙山镇 蚩帝
时
·河南庙底沟2期 荛
氏 ·河南安阳后岗
舜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1 ·2 旧石器时代建筑
一·天然岩洞 天然岩洞是原始人普遍的住所。现已发现
的原始人洞穴,遍布黄河、长江流域。 1·实例 · 周口店龙骨山东侧洞穴 东邻小河,河两岸为主要猎场。河滩的砾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③ 甘肃秦安大地湾 ·木构架技术进一步发展 ·建筑面积约150平方 ·墙面白灰抹面 ·门增加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④郑州大河村 ·多室
中国建筑史精品PPT课件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始建年代不详,重 建于唐建中三年)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
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因此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金辽时期建筑
这个时期接近于唐代风格,为了扩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中国建筑史资料完结版

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单体建筑的构成:①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间构成单座建筑,间由相邻两榀房加构成。
②槽”概念: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列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佛光寺大殿)③其他相关概念: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依次逐柱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倒。
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反宇向阳:古代房屋檐翼角向上翘起,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二:建筑群的组合:建筑群组合的基本原则及实例(北京故宫、天坛);庭院的围合方式——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用廊围合)主房前两则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间,前设院墙与院门,通称“三合院”。
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
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
实例—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型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天坛—1)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2)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3)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4)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 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 ■《周礼· 考工记 匠人营国》中(春秋战 国时齐国人编撰,可认为是城市规划最早 的“则例”。)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涂,道路)九轨。左祖右社,面朝 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王城每面边长九里,有三个城门。 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宽度为 “九轨”(一轨为八尺)。王宫居中,左 侧是宗庙,右侧是社坛(或社庙),前面是朝 会处,后面是市场。朝会处和市场的面积 各为一夫(据考证一夫为100步×100步)。 宫城东墙 排水沟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西 汉 都 城 长 安 平 面 示 意 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 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 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 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 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 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 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西汉元始四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 安南面安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 于“国之阳”的规定。明堂方位正南北, 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 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围墙外绕圆形水沟, 就是所谓的辟雍。四阙门轴线正中为明堂, 建在一个圆形夯土基上面。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陕西咸阳秦国咸阳宫"一号宫殿"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战国建筑技术、艺术的小结
一个城市建设高潮
第一,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是 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P26 第二,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 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
四川东汉墓画像砖,砖上有二层楼和市井交易形象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西汉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根据遗址结构和一些间接资料,可以推测 出它原是一个十字轴线对称的3层台榭式建 筑。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中层每面3室, 是为明堂(南)、玄堂(北)、青阳(东)、总章(西) 四“堂”。八“个”即“四向十二室”;底 层是附属用房。至于明堂“上圆下方”之说, 据现有结构,有可能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 形屋顶,也可能另有所指。中心建筑(即明堂) 的尺度,如不计算四面敞廊,每面约合28步 (每步6尺,每汉尺0.23米),恰与《考工记》 所记“夏后氏世室”即春秋战国时的理想方 案相同。
西汉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木构架技术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 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 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构 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其 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 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种基本构架形式 此时已经成型。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古画中的阿房宫胜景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陵墓
■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靠骊山,脚 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 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寄予着秦始皇 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 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 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 呈覆斗形,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据推 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 即西侧。 ■皇陵东面还发现了大型兵马陶俑坑,内 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离宫别馆平面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宫殿
■现存的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三桥镇南 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遗址内已发现阿 房宫前殿、“上天台”、北阙门等夯土台 或基址19处。其中前殿遗址的夯土台东西 长1320米,南北宽420米,高7-9米,台上 发现石础,陶水管道,并散布大量板瓦, 筒瓦,瓦当,可谓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 筑台基。
■当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 尖4种屋顶形式。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 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由 以上这些,便形成了汉代建筑古朴简洁,但 又不乏朝气的形象。汉代歇山顶不多见,从 成都出土的一件明器(右图)中可见当时的 歇山形状是由中央悬山顶和四周单庇顶组合 而成的,并且檐口微微起翘,可能是当时南
?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统一了中国大陆,除西部、西南部和 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 本沿用至今;它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 也基本上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 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据记载, 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 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统 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又将各国富户集 中在咸阳。原有城市容纳不下,就在渭水 南岸新建阿房宫。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 极侈。 ■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 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 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离宫别馆,弥 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锈,土被朱紫, 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 遍”(《三辅旧事》)。反映了秦始皇穷 奢极欲的状况。 宫城东墙 排水沟
方的建筑风格。 宫城东墙 排水沟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楼阁
■木构楼阁(我国古代柱梁式木建筑之高层 结构)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 的标志之一,大概在东汉中期已开始出现。 虽实物不存,但自壁画、画像石及建筑明器 等多方面的间接物证,可予说明。 明器中常 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 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 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 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 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 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 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 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宁夏秦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 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它的突出表现 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 有了很大发展。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 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平面大致为不规则 矩形。城墙周长22690米,包纳面积35平 方公里,每面有城门三座。其中北墙西侧 之横门及东墙北端之宣平门,分别为赴渭 北及东去洛阳的通途。而南墙中央之安门, 则紧衔前往城南礼制建筑群的大道。城内 主要道路有南北向八条,东西向九条。其 中安门大街长5500米,宽50米。城内大部 为宫殿所占据(主要有长乐宫、未央宫、 桂宫、北宫、明光宫),官署、武库杂处 其间。城内西北隅有东市、西市。民居主 要分布于城外北端及东侧。城南偏西有社 稷、宗庙及辟雍等礼制建筑。汉武帝时, 又在城西修造建章宫及上林苑。 宫城东墙 排水沟
第三,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 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1米,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与墓底,墓顶仍用木料作盖。 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绿釉陶戏楼 绿釉陶望楼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市里(市场)
■古代城市中的商业贸易,常集中于城中某 一里坊内进行,故称“市里”。秦代情况不 明,西汉长安始建时,在城内西北设置包纳 六市的西市与包纳三市的东市。史称“汉依 秦制”,表明此种情形定有所依凭。比较具 体的形象,数见于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 其中一块表现了市里全貌。其平面为方形, 周以市墙,每面中央开市门。市中央建二层 高的市楼,楼下为市肆管理之处。楼上悬一 鼓,通过击鼓以司市肆之启闭。通向四门的 十字形道路将市内分为四区,各区均建有排 列整齐的条状建筑,当为各行业营业之所。 角隅另有小建筑若干,可能为仓库、市吏住 所及杂屋、厕所等。该图中反映的布局形式, 后世直至隋、唐尚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