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冷雨”的意象分析

合集下载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凄迷之感 (乡愁)

本句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岛上回味大陆听雨,引用了比喻、拟人修辞 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给人以凄迷之感。
第8段听雨语句赏析 • “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本句主要描写在大陆竹楼里听雨,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表现了雨清脆可听的特点。
第9段听雨语句赏析 “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
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 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 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 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
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通。” 感
雨——“美人” 雨声之美——钢琴演奏

“冷”字用在这里传达 了什么样的情感?
听 那
雨的凄冷。表层意义是春
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 受。 (景)
冷 雨
情的凄凉。根本原因是
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 心的凄冷。 (情)
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无限的
思乡之情.听听那冷雨实际上是听听那凄
凄切切的诉说,乡愁难搁的苦楚。
思考:
• ⑴“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 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 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 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 那里来的。”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 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 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 料峭(qiào)
• 啾啾 (jiū)
• 仓颉 (jié)
• 苔藓(tái xiǎn)
• 氤氲(yīn yūn) • 湿黏黏(nián )
• 舔舐 (shì)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
沥, 一切云情雨意 ,就宛然其 中了” 。
“ 翻开一部 《 辞源》 或 《 辞海》 ,金木
水 火土 ,各成 世 界 ,而一 人 “ 雨” 部, 古神州 的天颜千变万化 ,便悉在 望中 , 美丽 的霜雪云霞 ,骇人的雷电 霹雹 , 展露 的无非是神 的好脾气与坏
脾气 , 气象 台百读不厌 门外汉百思不 解的百科 全书。 ”形 容雨 的词语 ,琳 琅满 目。有叠词 :料料峭峭 、淋淋漓
上 的安慰 。 “ 二十五年 , 没 有受故乡 白雨 的祝福 ,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

了” ,就引用 了李 白的 《 山 中 问答》 “ 问余何事栖碧山 ,笑而不答 心 自闲”
点薄荷的香味” ;黄梅雨 “ 霏霏不绝 ,
朝夕不 断 ,旬月绵 延” ;台风雨 “ 千 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 ,掀翻
陆分担 。不能扑进 她怀里 ,被她 的裙 际 的印象 ,也 无非 山在虚 无之 间罢
基隆港的雨 和大 陆的雨构成对 比;每 个季节的雨各具特 色:春雨绵绵 ,秋 雨潇潇 ;清明雨 “ 是女性 ,应该最富 于感性 ” 、“ 清清 爽爽新新 ,有一点
边 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 慕之情 吧” , 与大 陆隔绝 ,气候相通也是一种精 神
整 个 太平 洋 ” ;西北 雨 “ 斜 斜 复斜 斜” ;冬天的 自雨 “ 干干爽爽” 。关于
和 自居易 《 长恨 歌》里 “ 山在虚无缥 缈 问”的句子。作者因雨而想 到王禹 偶 《 黄冈竹楼记》 , “ 急雨 声如瀑 布 , 密雪 声 比碎玉 ,而无论鼓 琴 ,咏诗 ,
下棋 ,投壶 ,共鸣的效果都特别 好” 。 观“ 溪头 的山,树密雾浓 , 蓊 郁的水
教 材 解
余 光 中的 《 听 听 那冷 雨》 写于

冷雨之愁 冷雨之美——《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冷雨之愁 冷雨之美——《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言 表 。可 以抓住 以下五点 讲 :
( )叠 词 的 使 用 会 唤 醒 一 种 1
人 来 讲 , 愁 不仅 仅 是地 理 的 , 乡 还 写 到 了雨 的 音 乐 , 一 次 讲 到 “ 带 着 古 典 诗 词 韵 味 的 缠 绵 的 感 又 那 包 括 历 史 的成 分 在 里 面 ,也 不 仅 古 老 的 音 乐 , 于 中 国 ” 讲 到 了 觉 。 者 把 雨 引 起 的 乡 愁 , 但 定 属 , 作 不 仅 是 个 人 的 情 绪 ,也 包 括 文 化 的 “日式 古 屋 里 听 雨 ” 两 个 日式 古 位 在 古 典 诗 歌 的 韵 味 上 , 且 将 。 而 整 个 背 景 在 里 面 。 以 前 我 们 也 学 屋 里 听 雨 听 到 的 是 同 一 种 雨 吗 ? 其 定 位 在 古 典 诗 歌 的 节 奏 — — 尤 过 他 很 著 名 的 一 首 诗 《 愁 》 多 其 寓 意 是 什 么 ? 乡 ( 媒 体 显 示 ) 有 些 学 生 可 能 还 学 过 , 他的《 乡愁 四韵 》 多 媒 体 显 示 ) ( 。
形 成 了 下 文 所 说 的 冷 雨 。 冷 雨 激 虽 然 这 里 很 美 ,但 是 毕 竟 是 在 异 漓 , 时 而 渐 淅 沥 沥 , 天 潮 潮 地 湿 起 的 是 作 者 对 祖 国 的 怀 念 与 不 尽 国 他 乡 , 的 心 是 漂 泊 的 , 没 有 湿 ,即 连 在 梦 里 , 也 似 乎 把 伞 撑 他 是
的 乡 愁 。 余 光 中 祖 籍 福 建 ,9 8 寄 托 的 。 这 里 用 美 国 反 衬 出 台 湾 着 。 就 凭 一 把 伞 , 过 一 阵 潇 潇 12 而 躲
年 生 于 南 京 ,9 9年 随 父 母 去 了 “ 气 氤 氲 雨 意 迷 离 ” 的 情 调 , 14 云 突 的 冷 雨 , 躲 不 过 整 个 雨 季 。 思 也 连 香 港 , 9 0 年 迁 居 台 湾 , 之 后 就 出 中 国 风 景 之 美 , 表 达 对 祖 国 的 想 也 都 是 潮 润 润 的 。 … ” 段 中 15 … 文

《听听那冷雨》的传统文化意蕴

《听听那冷雨》的传统文化意蕴

《听听那冷雨》的传统文化意蕴第一,表现在主旨上。

第二,表现在文章选用的意象上。

本文最重要的意象还是“雨”。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景观。

每当天下雨时,许多人在将雨当成一种自然景象来观赏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联想。

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的雨态以及下雨时风声雨声、电闪雷鸣交融的气势和声色,很容易使文人墨客触景生情、涌动文思,所以杜甫有“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携妓纳凉晚际遇雨》)的诗句。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廊里,写雨的诗句很多,著名的如唐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初春小雨》、宋曾几的《苏秀道中》、苏轼的《有美堂暴雨》、秦观的《春日》等。

余先生在台湾厦门街住了20年,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

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的杏花春雨,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江南。

所以他把“雨”这一中国传统意象纳入文章,写出这一散文名篇。

第三,表现在多处引用古诗文上。

古代诗文是中国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文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余光中先生也从中取得了宝贝。

《听听那冷雨》多处引用古诗文,引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直接引用诗句。

直接引用古代诗词的句子有:“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其中“荡胸生层云”引自杜甫《望岳》。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商略黄昏雨”引自姜夔《点绛唇》。

点绛唇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自王维《终南山》。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著名的现代作家余光中,写下了这篇《听听那冷雨》散文,被语文课本收录,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散文原文以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文学类文本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卜•面小题。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①惊益一过,春来加剧。

先是料料峭哨,继而雨李开始,时而淋淋漓滴,时而渐渐沥沥,天潮潮地温湿。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舟天回家,穿过金门街①到厦门街的长巷短卷,雨里风里,走入霏靠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星,一直是下着雨的。

不过大F击的土地是久违7 ,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看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斯了,只有乞候,只有乞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鷄慕之悄。

②这样想时,严寒里竞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他也是广艾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丸在哪里呢?③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丈不老,那形象,那發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婪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漸沥一切云情雨总,就宛然其中了。

④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鷄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潭而迷幻,细细唤嗅,淸洽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丸发出草和树沐发后待有的淡淡的土腥乞,也许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亞的记忆皆蠢歳而蠕。

⑤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淸,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茏上一层凄迷了。

冷雨无边诉乡愁——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冷雨无边诉乡愁——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冷雨无边诉乡愁———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胡健(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摘要:《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名篇。

“文化乡愁”意蕴的发现,自由联想的意识流结构,以及富有“形美”“情美”“声美”的艺术语言,使这篇散文成为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意蕴;结构;语言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740(2018)02-0031-04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June ,2018No.2收稿日期:2018-04-06作者简介:胡健(1954-),男,江苏沭阳人,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2018年6月第2期余光中(1928—2017年)生前被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现代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创作成就确实不凡。

他的脍炙人口的《乡愁》,可以说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他的乡思悠远的《听听那冷雨》,可以说是其散文的代表作。

《听听那冷雨》虽然不像《乡愁》那样广为传颂,但是在情感意蕴、结构方式和语言美质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值得细细品味。

一、意蕴:文化乡愁《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余光中依托下班回家路上遭逢的“冷雨”,抒发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怀。

这篇散文表层事件是作者“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1]182。

“曲折的长巷短巷”是余光中下班回家必经之路,余光中借着“冷雨”唤起的万千思绪,就在这短短的回家路上,洋洋洒洒地营造了一个“冷雨无边织成愁”的缠绵悱恻的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的产生有赖于对客观形象意蕴的独到发现。

余光中在带有凄凉意味的“冷雨”意象身上,“发现”了心中怀有的对祖国的文化乡愁。

余光中在淅淅沥沥、无边无际的冷雨中思念的“中国”,不是当时情景下的中国,而是在传统诗文中存活的“文化中国”,也是在作者心中存活的“文化中国”。

这种“文化中国”,在余光中看来,是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根的“文化中国”。

《听听那冷雨》文本赏析

《听听那冷雨》文本赏析

乱 撒 ,打 遍新荷 。 ”除此之外 ,文 章 中 引用 或仿 用 中 国古典 诗 词 典故 就 有十 多处 ,可 以说 是信 手 拈来 ,涉 笔成 趣 ,表 现 出作 者对 中国古 典 诗 词 的热 爱 。 由此可 见 ,余 光 中 的愁
怅是 一 种乡 愁 ,而 且 不是 一 般 的乡
“ 惊蛰 ”虽 过 ,料 峭 春寒 ,扑 面 而来 不 是温 暖 的杨 柳 风 ,而 是 那 淋 淋 漓 漓 、淅 淅 沥 沥 的 “萧 萧 的 冷
且 “ 更笼上 一层凄 迷 了” 。这 种 “ 凄 迷 ” 的 美 感 ,我 们读 来 似 曾相 识 , 因为它 来 自中国古 典 美学 传 统 。 “ 疏雨滴梧 桐 ”唤醒 了我们对 李清 照
跟 随余 光 中先 生笔 触 ,仿 佛 置 身 于 气 ,读 来 音 律 优 美 ,情 韵 俱 生 。 又如: “ 大 陆上 的秋 天 ,无论 是 疏雨
滴 梧 桐 ,或 是 骤 雨 打 荷 叶 ,昕 去 总
《 听 听那 冷 雨》 是余 光 中散 文 的代表 作 ,如 何 来欣 赏它 呢 ?我 认 为应 该把握 以下几点 : 雨之昧— —潮湿 凄冷
跟 着 作者 “ 走 入 霏 霏更 想入 非 非 ” 。 这 “ 霏霏 ”的感 觉让 人产生 “ 非非” 的遐 想 ,它 不 仅 使 人 感 到 “ 冷雨 ” 的形 象鲜 明生 动 ,更使 人 联 想 到在 这 冷 雨 中情感 蕴 藉 的作 者 ,以及 作
者心 中浓 郁 的 乡愁 。如 此 ,从 感觉 出发 的 描写 就产 生 了诸 多 “ 象 外之 象” 、 “ 味外之味 ” 。 二. 雨 之色——黑 白灰暗 “ 想 这样 子 的 台北 凄 凄 切 切 完 全 是 黑 白 片的 味道 ,想 整个 中国整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冷雨”的意象分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冷雨”的意象分析

2008—2009年第二个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专业:体育学系班级:体育08—1任课老师:徐美玲姓名:徐飞奔学号:08084010137成绩《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吧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美的范围中,抒发了身在海岛的游子对故国、国土的无尽的乡愁。

散文“听听那次冷雨”,是余光中作品中表现乡愁最悠长的一篇。

乡愁的无处不在,被他的语言表达到极致。

你仿佛置身于无边无际的丝丝密密的雨雾中,世界变得仅剩下黑白两种颜色; 你“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长时间离别他炽恋的“杏花、春雨、江南”,积蓄的乡思如此厚重,以致于栖身的每一处都成了思念对象的缩形。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与古人相对简单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乡愁相比,余光中的愁是乡愁、思愁和国愁的相互纠结,是浸润至灵魂和生命的愁和怅。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中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概念,但他只能在冷雨的黑白片中找寻。

余先生在台湾厦门街住了20年,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

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的杏花春雨,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江南,那水乡的小巷,撑着油纸伞的女孩,青色的石拱桥下的一湾活水,一条乌蓬船停泊的岸边。

但少年时代的“杏花春雨江南”也只剩下一种回忆和希望的寄托。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雨网斜织 满纸离愁
难遣的家园之思, 难舍的文化恋慕。
思考:为什么提到米芾父子的画? 中国风景婉约朦胧,这种情调像我国的 山水画,具有古中国的情韵。作者又一 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第七段中作者说,大陆上听疏雨 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 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 多了一层“凄迷”。该怎样理解? 凄凉:寂寞冷落——悲 凄清:凄凉清冷——冷 凄楚:凄惨痛苦——苦 “凄迷”有两层含义: a.景物凄凉而模糊 b.悲伤,惆怅——惑 指作者因远离故土,家乡景象模 糊。表现作者的怀乡之痛。
思考:作者借“雨”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 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 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拓展: 不同的人 (清丽喜悦) (旷达从容) 不同遭遇 不同情境 梧桐更兼 夜阑卧听 不同听雨 细雨 风吹雨 的感受。
沾衣欲湿 一蓑烟雨 任平生 杏花雨
听雨
瓦屋听雨
日式古屋听雨 意
忆故园 感秋
概括“听雨”的语言特色:
• 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使描摹事物形象可感; • 遣词富于变化,凝练而准确; • 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 化用诗句,营造意境,自然贴切,具有浑然天成 之美,增强文章艺术底蕴。
【思考、探究】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 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似,都是“饱经 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 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 感慨。
1、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 者钟爱“雨”字,因为这“雨”来 自仓颉创造,来自古大陆,由此来 倾注对祖国真切的赤子之情。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一、背景介绍余光中(1928年-2017年),台湾作家、教育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约定》、《终南别墅》等。

他是台湾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对于台湾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之一,首次发表于1984年。

这篇散文通篇贯穿着雨水的象征意义,以叙述雨水引起的种种情感和思考。

二、作品赏析1. 雨水的象征意义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巧妙地运用了雨水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雨水的表象引发读者对于情感和思考的共鸣。

雨水在作品中代表着生活中的苦难、忧伤、孤独等情感,通过雨水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街上的人们不停地给雨水注入他们心情的干扰波。

几个有钱的乡巴佬对街妇女猛刮脸颊的雨事先一无所知,于是觉得他们命苦,妇女心里更痛快,觉得既命苦又身强。

”这段文字透露出人们对于雨水的不同观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同时也呈现出人情世故的复杂性。

2. 对于生活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思考,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雨水中的种种情感。

他用“冷雨”形容雨水,这不仅仅是形容雨水的温度,更是带出了人们内心的孤寂和冷漠。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那雨,眼看就要落近斜顶烟霞的梦想……我打了个冷战,这雨,白天还让人觉得清白、悲哀——他今天夜晚不播出,就不是这雨。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渴望,雨水成为了他对于真实生活的一种寄托。

3. 雨水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作者借助雨水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写道:“钢铁构架谋杀、一万个可疑影子,还有……飞快而又悠长的谄媚:拍着肩,下面还淡淡地敲敲说,‘在这儿安全’。

”这段文字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阴谋、勾心斗角,以及表面下的虚伪。

通过雨水的描绘,作者传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态的观察,使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所警醒和思考。

三、结语《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雨水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作者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的“文化乡愁”
一、是一种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 二、是一种博大的家国情怀; 三、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一片痴情; 四、是一种对海峡两岸统一的热切希望与和谐团 结民族精神的情感升华。

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 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 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 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听觉 视觉
触觉
视觉
沟通不同的感官,同时利用譬喻,改变描写 物的性态,从而造成感官的矛盾,引起读者 的鲜明印象,更便于引起多种感官的刺激。
“下湿布谷咕 咕的啼声,雨 是潮潮润润的 音乐,下在渴 望的唇上,舐 舐那冷雨。”
“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 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
本文“雨”意象的丰富内涵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听听那冷雨
在诗人余光中的眼里,“雨”是极具文化意 韵的文化符号,正是以雨为主的意象群,将远离 大陆的诗人跟祖国大陆、跟华夏五千年文化传统 紧密相连。
(3)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 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 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 谷咕咕的啼声。 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 意象繁富的效果。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 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 绵不断的思乡之情。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 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听 听 那 冷 雨[1]

听 听 那 冷 雨[1]

烧我成灰,我的 汉魂唐魄仍然萦绕 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
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正如 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 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 国血脉相连。本文创作于1974年,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时写的。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 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 亲之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 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 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 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 人与散文家,自称“左手写诗, 右手写散文”,他被称为台湾现 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曾有很 多时间在欧美和香港游历。他的 著名诗歌《乡愁》传遍华人世界。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 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 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 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 白的传人”。
此处写了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虽然这里很美,但是 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 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 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 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 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 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 韵。这里作者又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杏花
春雨
Hale Waihona Puke 江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它是我们 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学汉语就像登山,越 往高攀,意境越美;学方块字就像探险,越 往深处,风光越秀。譬如凭空写一个“ ” 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的美

《听听那冷雨》的美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李梦晴《听听那冷雨》的美摘要:《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如诗一般的语言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念之情,更体现出别样的语言之美。

本文就从意象,意境,节奏三个方面分析该散文。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意象;意境;节奏;美感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杨朔的《茶花赋》一样,《听听那冷雨》也充分展示了余光中的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

作为“诗性散文”的代表之一,《听听那冷雨》一直给读者展示的是别样的美感,令人陶醉其中。

1意象之美冷雨是贯穿此篇的主要意象,作者就是用冷雨,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凄美的环境中,表达出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听听那冷雨》看似是在写冷雨,其实最实质要表达的是乡愁。

从金门街道里的长巷短弄,到凄凄切切的台北雨景,再到北望故土的厚重历史,从头到尾“一直都下着雨”,仿佛作者笔下的雨已经成为一条连接海峡两岸的线,可以用来传递哀愁。

但是,那片故土终究是久违了太长时间了,即使下着这冷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读到此处,老先生心中的思乡郁结每一个人都能感同身受。

于是,作者说分隔的太久,一切都断了,只有天气预报还联系在一起,因为那片大陆的寒流会铺面而来,然后降下这漫天的冷雨,于是老先生说,“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原来,在这位游子的心里,故土飘来的寒流都是难得的礼物。

此处读罢,读者已了然余老先生对故土可谓是思之深,情之切。

[1]于是乎,有了这故土来的冷雨,严寒中竟然有了一丝温暖。

似乎这金门街到到厦门街,都已经成了金门到厦门,自己住在这厦门街,仿佛就成了厦门人。

于是,再把意义延伸,又成了广义上的江南人,这样的痴想终究被“杏花春雨犹在?”的疑问所打破。

是啊,既是江南人,那就该是杏花春雨江南,如若没有,又怎可自称江南人。

这样的自问自答中,足见作者的思乡成狂。

那么,何处可见杏花春雨江南?作者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雨”字上,“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
其次,诗中还通过意象的构建,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之感。诗中写道“特然遣怀高楼上,孤烛寥寥独上身”,通过描述自己独自站在高楼之上,手持孤烛,寥寥无几的景象,给人以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这种情感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思乡情绪。
意象构建
诗中的意象构建非常精致,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比如,诗中用到了“乱点”、“烟流”这样的词语,形容雨滴从空中飘洒下来的景象,给人以安静而婉转的感觉。同时,诗中描述夜晚孤月出寒尘的场景,给人以寂寥和寒冷的感觉,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孤独情绪。听听那Fra bibliotek雨赏析引言
在中国的文学以及艺术作品中,自古以来一直有对于雨水的描绘和赞美。雨水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生命的源泉。而在文学作品中,对雨水的描绘往往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情感和体验。本文将针对一首古诗《听听那冷雨》进行赏析,通过揭示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带领读者深入感受冷雨的美丽。
诗歌赏析
《听听那冷雨》
此外,诗中还用到了“归鸿叫”、“晓愁”、“寒梦无边”等意象词语,进一步增加了作品的意境和强化了读者对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整个诗歌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结论
通过对古诗《听听那冷雨》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的真挚表达。诗中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和精致的意象构建,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雨水的美丽。本文通过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古诗,同时也能从中深化对于雨水这一自然元素的理解与体验。
听听那冷雨已清秋,漫天乱点是烟流。遥闻风带归鸿叫,寒梦无边到晓愁。
客路依然逢故人,夜深孤月出寒尘。特然遣怀高楼上,孤烛寥寥独上身。
诗歌分析
这首古诗以雨水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下面将分别从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听听那冷雨》解析

《听听那冷雨》解析




余 光 中
冷 雨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层次大意,品味文章的情感 内涵与思想意蕴。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解和把握文中 所运用的大量古典诗词和对偶、排比、 叠字、通感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本文中“雨”的意象的丰富内涵, 理解听“冷雨”的感受和作者的“乡 愁”。
课文写作背景
《听听那冷雨》创作于1974年,其时 正值大陆“文革”后期,海峡两岸的同 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 可通邮。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 港,1950年到台湾,离开大陆已经25年 了。几十年来,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 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 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 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 土观念,抒发了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 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而今听雨 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
听雨,听的是不同阶段 的人生感受。
少年时候,灯下听雨, 是一种温馨。
中年听雨,是客舟漂泊 的沧桑。
老年听雨,想到了亡宋 之痛,想到了祖国分 裂的伤痛。
【思考、探究】
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 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的处境与蒋捷相似,都是 “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 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 合总无情”的感慨。
诗人用大量的文化符号表明,华夏
文明的根在中国大陆。正是因了对传统 文化的认同和强烈思慕,诗人才会在迷 幻空蒙的雨中,怀着无尽的乡愁,苦苦 追思故土。而凄凉雨中的对故土的回忆, 又让诗人充满了温馨,获得感情上的慰 藉。
体悟文章的 情感韵味
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说 “躲过 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 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难遣的家国之思, 难舍的文化恋慕。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

民国十七年生于南京。

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刊发表新诗及短评.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等。

「题解」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

「赏析」以描写望着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

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完全用作诗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着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

时日久远,但今日读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

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感。

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于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丰富的修辞"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

百年孤独百年徜徉——浅析《听听那冷雨》中“雨”的文学意象

百年孤独百年徜徉——浅析《听听那冷雨》中“雨”的文学意象

年出生于南京,1949 年随父母辗转香港,定居台湾, 的笔下,雨是“淋淋漓漓”的,是“淅淅沥沥”的,是“点
自此开始其一生的漂泊之行,纵使在艺术追求上放 点滴滴,滂滂沱沱”的。大量出现的叠词,既是感情的
浪形骸,自称为“艺术的多妻主义者”,也没能改变其 渲染,缠绵悱恻,也使得《听听那冷雨》呈现出浓郁的
一生漂泊游子的孤独与落寞。这孤独之感,有一份便 江南地域特色,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的。”在余光中的笔下,雨是这样,冷雨同样如此。中 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种种情境交织于一起,
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雨水作为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 雨逐步成为一种印记,一份情境,也成为内心存在的
因素,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推崇。人们喜雨敬雨, 一种自我剖析。
自先秦就有跳祈雨舞的传统,《墨子·兼爱》中,同样
摘 要:运用文献法、案例法等,从个人听雨、地域怀雨、文化赏雨三个方面略论《听听那冷雨》中“雨”的 文学意象,以激励时代前行中的年轻人,静听雨声,牢记根脉。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 主题 文学意象 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9)06-0075-03 DOI:10.13525/ki.bclt.201906024 作者简介:张志兰(1985—),女,江苏江阴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文学意象。
山孤”;于思妇,自天上落下的雨滴,如同自己留下的
一、个人听雨—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 泪水,点点滴滴,独坐至天明,“梧桐树,三更雨,不道
自愁
离情正苦”;于士子,簌簌落下的雨滴,见证时间的变
歌德说:“精美绝伦同时又通俗易懂是最为稀少 迁,也同样蕴含一份时间的无情,“林花谢了春红,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2009年第二个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专业:体育学系班级:体育08—1任课老师:徐美玲
姓名:徐飞奔学号:08084010137成绩
《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吧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美的范围中,抒发了身在海岛的游子对故国、国土的无尽的乡愁。

散文“听听那次冷雨”,是余光中作品中表现乡愁最悠长的一篇。

乡愁的无处不在,被他的语言表达到极致。

你仿佛置身于无边无际的丝丝密密的雨雾中,世界变得仅剩下黑白两种颜色; 你“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长时间离别他炽恋的“杏花、春雨、江南”,积蓄的乡思如此厚重,以致于栖身的每一处都成了思念对象的缩形。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与古人相对简单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乡愁相比,余光中的愁是乡愁、思愁和国愁的相互纠结,是浸润至灵魂和生命的愁和怅。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中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概念,但他只能在冷雨的黑白片中找寻。

余先生在台湾厦门街住了20年,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

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的杏花春雨,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江南,那水乡的小巷,撑着油纸伞的女孩,青色的石拱桥下的一湾活水,一条乌蓬船停泊的岸边。

但少年时代的“杏花春雨江南”也只剩下一种回忆和希望的寄托。

余光中由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由少年听到中年,淡淡的记忆,梦中雨声、雨韵,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却难以再寻。

干涸的土地要滋润,干涸的心田同样要滋润,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没有人去在乎那些能够温暖安慰你心灵的东西,要寻找也只有去《诗经》里寻找。

作者的乡愁是何等的苦楚,在那张黑白片的冷雨中有一位对传统文化深
深依恋,对中国大陆深深热爱的游子在孑然独行。

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