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上课用)
《听听那冷雨》教案(上课用)听听那冷雨余光中一、教学目标1.欣赏“雨”的意象美。
2.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二、教学重点1.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难点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四、具体过程(一)导入导语: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幻灯片]“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备参: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诗人,浪漫的人/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诗质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二)理清脉络,走进文本之前请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们共同完成填空,梳理文章的脉络。
文题为《听听那冷雨》,可见作者重点是要写听雨,文章是不是所有的语段都在写“听”雨?请浏览课文,抓住提示性语句,从对“雨”的不同观察角度着手来理清全文思路,梳理文章脉络。
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第5-10节第11-12节雨情雨蕴嗅雨观雨听雨忆雨(三)一读文本,解读意象美1.既然文本以“听雨”为主,那么我们就先从这部分解读起。
作者听雨后有什么联想、感受?请速读5-10小节,完成填空。
地点感受第5节大陆听雨(岛上回味)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第6-7节大陆瓦屋内音乐美、温柔、舒适第8-10节岛上日式古屋狂野、惊悸、回忆,感伤(教师范读第10小节)2.除了听觉外,作者还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的?写出了雨的哪些特点?请迅速浏览文章余下部分。
触觉:冷雨、潮润润的凄冷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连绵嗅觉:清清爽爽新新、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多情(四)二读文本,探究意蕴美作者为什么要选“雨”这个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在“雨”之前加“冷”字?为什么还要在“冷雨”前加上“那”字,为什么不用“这”?本文为什么以《听听那冷雨》为题?“听听那冷雨”实则是在听什么?就让我们来细读文本,探究文章的意蕴之美。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听听那冷雨》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名作,通过诗歌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细腻描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雨的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冷雨的美妙。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1.3 教学时数: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句、韵律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2.3 诗歌意境: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冷雨的美妙和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内容3.1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2 解析诗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解释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3 欣赏冷雨: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雨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欣赏冷雨的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冷雨和解析诗句,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冷雨的美妙,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句的深入分析。
5.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以上是《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的前五个章节,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冷雨图片、音频等,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6.2 学具:准备相关诗歌鉴赏指导书籍,方便学生查阅诗歌背景知识和进行诗句解析。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第一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学习美读的技巧和散文的鉴赏的方法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节课(二)导语设计:同学们余光中先生想必还记得吧?大家高中学过他的什么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三)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介绍:1928年余光中先生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其间,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解题:《听听那冷雨》,主干是听雨,叠词“听听”写出听雨的情态;“那”对“冷雨”作一定限定,使人联想到去国怀乡的特定情境;“冷”表面的意思是雨给人的感觉:凄凉。
一个冷字大家会不会感觉到这篇文章的一个整体的色调呢?散文的意境会是什么样的呢?是喜是忧是悲是欢呢?请大家先做个主观的臆断。
根据大家主观的猜测也就能看出作者的情思。
(四)美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文章:请大家根据预习的情况选出你认为精彩的一段然后,总结大家的意见选出一段进行朗读。
按座位分成四组每组用一种方法来读。
最后请大家来分析哪种方法最适合本文,为什么这样选?(每组我规定一种语调、语速或者请4位同学起来读)。
语调:平调(平稳)升调(疑问命令)降调(肯定祈使感叹)曲调(曲折变化)语调要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舒缓有致,体现艺术性。
声调喜——语气气满声平语调平稳舒缓哀——气缓声柔平稳舒缓乐——气快声高逐渐上升忧——气短声细曲折升降节奏轻快——语速较快,气快声轻,表达欢快幽默之情沉稳——语速较缓,气足声强,表庄重压抑悲痛之情舒缓——语速较慢,气缓声柔,表舒坦闲适之情强疾——语速较快,气促声强,表激动紧张之情(五)写作技巧:作者不但是一位散文家还是一位诗人,初中我们就学过他的课文《乡愁》,现在请大家齐声背诵出来。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听听那冷雨》为主题,针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听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冷雨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冷雨的特点和与天气的关系。
2.学生能够听辨音乐中的冷雨音效。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2.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1.《听听那冷雨》2.冷雨音效四、教学准备1.音乐播放设备2.音响设备3.小黑板或白板4.彩色粉笔或白板笔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准备一段冷雨音效,播放给学生听,并让学生想象冷雨的场景。
步骤二:学习音乐材料1.引导学生听歌《听听那冷雨》,让学生仔细倾听歌曲中的冷雨音效。
2.提问学生,让学生描述冷雨音效的特点和感受。
步骤三:学习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模拟冷雨音效。
2.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组成一个音乐队,进行音效表演。
3.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音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欣赏。
步骤四: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小结冷雨音效的特点和作用。
六、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音乐器材或编写冷雨音效曲目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表演音效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音效的准确度、表达的感受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对冷雨的感受,增加学生参与感。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05 教学过程与实施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雨声的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 聆听,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
VS
提问导入
询问学生是否有过在雨中漫步或听雨的经 历,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而引出课文主题 。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梳理结构
关键语句及意象分析
关键语句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 句话通过不同的感官描写雨的冷,突出了作者对雨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文章中的“冷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雨,还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通过 对冷雨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求。
作业质量
02
学生的作业是否认真完成,字迹是否工整,答案是否正确、完
整。
错题订正情况
03
学生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是否能及时订正,并理解正确解法
。
期末考试或阶段性测试成绩评价
考试成绩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达到及格标准,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情况。
知识点掌握情况
通过考试分析,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点,哪些知识点存在 欠缺。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比较阅读
提供其他描写雨的文学作 品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 阅读,感受不同作家对雨 的不同表达方式。
仿写练习
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描 写手法,写一段自己听雨 的经历和感受,提高学生 的写作能力。
主题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雨在文学作 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 涵,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和思考深度。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
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课堂时间的分配 问题,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讲解时间,确保 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 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冷的雨》,使学生了解作者余光中的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亲情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 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作品深层主题的挖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听听那冷冷的雨》。
2. 参考资料:关于余光中的背景资料、台湾文学史、现代诗歌鉴赏相关资料。
3. 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教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余光中的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听听那冷冷的雨》。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3. 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基本情节和结构,讨论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讨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5. 总结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对作品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6.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雨”为主题的现代诗歌,下次上课分享。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者余光中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听听那冷冷的雨》的基本情节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
4. 学生对作品主题和情感的理解深度。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是否能创作出有情感、有创意的现代诗歌。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听听雨声,初步体验师:人生是一张露天的叶,风风雨雨,雨滴敲打着叶面,奏出生命的一个又一个乐章。
同学们,看着这一个“雨”字,哪些诗句已经翩然浮现你的脑海?下面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听听这“雨”声,它,让你回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一件事?让一列学生说下去。
自由说。
师:这些亲情、友情便构成了我们雨中的思想。
下面,我们来品读余光中先生听雨的感受。
二、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涵泳美读,以声传情)师: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都集中在第5-10段了,我们就围绕着“听雨”,来品读第5—10段吧!请同学们在这部分中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几句话来读——投入地读,自由地读,放声大读,读出自己的体会来,用你们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来。
然后推荐读。
读完后,问:你对这几句最有感触,那么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触这么深吗?(用自己的声音想传达出了什么情感?)(你读着这几句时,有怎样的联想和体验?请你描述一下。
)学生发言。
引导。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滴”、“打”两个动词产生了不同的声音效果,前者孤独,后者惊心。
朗读时,这两个词可作语音延长,以引出听觉联想。
而三个形容词使“凄情”层层加深,凄凉,凄凉而冷清,凄凉而痛苦;而隔着时空,只能回味,不可亲听,“凄凄”之外便裹上了一层迷惘、惆怅。
齐齿呼的“凄”字,有着天然的感伤,要把这几个词读饱满,停顿足够长。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少年-中年-白头,是一部人的生命史,也是一部听雨史。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听听那冷冷的雨》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分析余光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诗歌中冷冷雨声背后的深层情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提高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为学生提供文学鉴赏的背景知识。
引出《听听那冷冷的雨》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3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余光中在诗歌中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讨论诗歌中的语言特色,如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冷的雨的氛围。
引导学生思考雨的意义和与雨相关的记忆。
3.2 课文朗读与讨论: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3.3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讨论诗歌中的语言特色,如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等。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写作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冷的雨》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听听那冷冷的雨》的文本,可以是书籍或电子文档。
5.2 雨声录音:准备一段雨声的录音,用于导入和营造课堂氛围。
5.3 相关文学材料:提供一些与余光中或其他相关作家的作品,供学生参考和拓展阅读。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
4.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听听那冷冷的雨》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等。
3. 诗歌意象解析:解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冷冷的雨”、“孤寂的夜”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4. 修辞手法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5. 情感体验与表达: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2.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原文。
2. 关于余光中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诗歌鉴赏指导资料。
4.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对《听听那冷冷的雨》产生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诗句的排列、韵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4. 解析意象:教师引导学生解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冷冷的雨”、“孤寂的夜”等,帮助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听听那冷雨》全文篇一《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听听那冷雨》,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听听那冷雨》篇一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听听那冷雨篇一进展顺利。
接下来,我们就谈起了余光中的文与诗。
她是女孩,在这一点上我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
后来,是一个客户的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于是互留e-mail告别。
在那之后,因为工作忙了起来,那个美丽的邂逅也就忘个一干二净。
再遇到她是在社区的一个版块:青春。
在那看到了她的帖子:《哎呀,灰姑娘》她写到:“ 第一次见到灰姑娘是在童话中。
我想从小红帽到白雪公主、灰姑娘,大概是每一个女孩的儿童必读。
从此无数个灰姑娘站了起来,从此无数个关于或白或黑的王子的梦诞生了。
我亦不例外,想当然地把自己看作灰姑娘。
可是,慢慢长大,发觉自己同美丽、善良、勤劳的灰姑娘实在相去甚远。
于是,就不再奢望水晶鞋,安心地穿着我的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着我的男孩。
第二次记起灰姑娘,是在大学时。
某次,班上一位男生唱起了郑均的歌,歌词和名字全不记得了。
只有那“我的灰姑娘”五个字伴着忧伤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耳边。
还记得平素很严肃的男生唱起这五个字时的满脸的温柔。
哎呀,美丽的忧伤的灰姑娘,你曾打动过多少人呐!感动之余,不免猜测,是不是每个男生在说起这五个字时,都有一种当上王子的满足感?恩,姑且命名:‘灰姑娘情结’!呵呵,是不是该申请专利呀!献给灰姑娘,永远的灰姑娘!”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她灵动的双眸。
于是,我给她去了e-mail。
彼时,我与琳的恋情正跨入第三个年头。
琳是一家外企的公关。
不用说美丽得妖娆,性格更是温婉大方。
我们同居二年了,彼此熟捻得象一本翻旧的。
书。
我不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但在夜深人静时,我总爱走到阳台上,静静地抽上一只烟,就那么一言不发望着夜色斑斓!我想:我是为了寻找孤独!冷雨给我回了信。
由此,我很感谢余光中,因此对他的喜爱更加一分。
我问她:“找到你的男孩了吗?”她说:“曾经有过,但我觉得他不是那个我要等待的人。
”“是你的要求太高吧?”“也许吧。
但真爱容不得任何马虎。
我不希望因为一时的妥协,而失去了一生中的最爱!”看着屏幕上那几行浅蓝色的字,我忽然有一丝悸动。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冷的雨》,让学生感受作者余光中的文学魅力,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与意象。
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4. 通过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听听那冷冷的雨》2.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结构、韵律等。
4. 创作练习:以“雨”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雨声,让学生身心放松,进入诗歌情境。
2. 阅读: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创作:学生以“雨”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锻炼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诗歌的表现力。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意象、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新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听听那冷冷的雨》2. 诗人简介:余光中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3. 参考解析:相关诗歌解析资料。
4. 创作素材:与“雨”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听听那冷冷的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的技巧,独立创作出具有情感和意象的诗歌。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雨声、展示相关图片等,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创作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步骤1. 诗歌解析:分析《听听那冷冷的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理解乡愁的主题。
(2)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诵音频,让学生在听雨声中进入课堂。
(2)简要介绍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欣赏和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愁的理解。
(2)分享自己珍惜亲情的感悟。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深入了解作者余光中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散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深刻?3.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提高?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余光中的诗《听听那冷冷的雨》的主题、情感和写作技巧。
(2)能够欣赏并解读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听听那冷冷的雨》,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创作的尝试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冷的雨》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方法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冷的雨》,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余光中及其作品《听听那冷冷的雨》。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提出问题。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 学生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主题和情感。
3. 课堂讨论3.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隐喻、象征等手法。
3.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4.1 教师介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2 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5. 创作练习5.1 教师布置诗歌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尝试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技巧。
5.2 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与评价6.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6.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7. 课堂小结7.2 学生表达对诗歌的喜爱和向往,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关于“雨”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声声慢》等,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情感。
2. 电影欣赏:播放与雨相关的电影片段,如《雨人》、《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引导学生感受雨在不同场景中的作用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学习美读的技巧和散文的鉴赏的方法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节课
(二)导语设计:
同学们余光中先生想必还记得吧?大家高中学过他的什么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三)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928年余光中先生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其间,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解题:
《听听那冷雨》,主干是听雨,叠词“听听”写出听雨的情态;“那”对“冷雨”作一定限定,使人联想到去国怀乡的特定情境;“冷”表面的意思是雨给人的感觉:凄凉。
一个冷字大家会不会感觉到这篇文章的一个整体的色调呢?散文的意境会是什么样的呢?是喜是忧是悲是欢呢?请大家先做个主观的臆断。
根据大家主观的猜测也就能看出作者的情思。
(四)美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文章:
请大家根据预习的情况选出你认为精彩的一段然后,总结大家的意见选出一段进行朗读。
按座位分成四组每组用一种方法来读。
最后请大家来分析哪种方法最适合本文,为什么这样选?(每组我规定一种语调、语速或者请4位同学起来读)。
语调:平调(平稳)升调(疑问命令)降调(肯定祈使感叹)曲调(曲折变化)
语调要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舒缓有致,体现艺术性。
声调喜——语气气满声平语调平稳舒缓
哀——气缓声柔平稳舒缓
乐——气快声高逐渐上升
忧——气短声细曲折升降
节奏轻快——语速较快,气快声轻,表达欢快幽默之情
沉稳——语速较缓,气足声强,表庄重压抑悲痛之情
舒缓——语速较慢,气缓声柔,表舒坦闲适之情
强疾——语速较快,气促声强,表激动紧张之情
(五)写作技巧:
作者不但是一位散文家还是一位诗人,初中我们就学过他的课文《乡愁》,现在请大家齐声背诵出来。
请大家说说其中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那这篇文章又用了什么样的技巧呢?
现在请大家分组找出来:一组三段。
进行点评总结各组的结果:
1、通感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光色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需要读者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感受。
文中,冷雨可以看、听、嗅、舔,诉诸多种感觉。
第三段“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句,“雨气空蒙而迷幻”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诉诸嗅觉,
“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富于听觉刺激力。
这样感觉交通,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2、叠词的作用: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如“淋淋沥沥”“淅淅沥沥”“料料峭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雨的特点,写出春雨的缠绵细密。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
味想象。
3、诗化的长句,密集的意象。
4 古典诗意之美
文中引诗: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姜夔《点绛唇》: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
5、联想、同音异字的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等。
(六)领会本文的主旨:
散文中一般作者会直接抒情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出来,荷塘月色中的一开头就有:“这几天颇不宁静”就写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苦闷、彷徨。
请大家从文章中找找看出?另外请大家从书中找出描写有关我们祖国的特色的文字,文中出现了很多次,请大家找出来。
提问为什
么作者雨中想到的是这些而不是其他的呢比如亲友、工作,学习或者美国的繁华呢?请大家来思考。
请大家找出来再思考下美国的路基山跟中国的山有什么区别呢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
”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接。
直抒情的句子]文中写到了美国这又是做什么的呢?
鉴赏散文意境的方法
一)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特点(调动各种感官)文中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角度来分析请大家找出来。
二)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修辞、句式,写作技巧中分析)三)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运用文中也有也请同学找出来)
时间够简要梳理全文:从时间,空间,回忆与现实,嗅觉、视觉、听觉的角度分析
(七)作业布置:
1、用美读的方法朗读全文,能够做到流畅熟练富有感情。
2、请大家思考下你有失去过什么珍惜的东西?远离你的甚至永远离开亲人、朋友?大家对他们还有眷念吗?请大家把自己所想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
(八)结语:
本文围绕一个“雨”字贯穿全文。
写出作者满心伤感,满纸离愁。
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使作者的情思得以活灵活现的表达给我们。
诗
意般的文字给我们以阅读的美感。
作者的伟大的情怀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