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听听那冷雨》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名作,通过诗歌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细腻描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雨的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冷雨的美妙。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1.3 教学时数: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句、韵律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2.3 诗歌意境: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冷雨的美妙和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内容3.1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2 解析诗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解释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3 欣赏冷雨: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雨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欣赏冷雨的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冷雨和解析诗句,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冷雨的美妙,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句的深入分析。

5.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以上是《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的前五个章节,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冷雨图片、音频等,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6.2 学具:准备相关诗歌鉴赏指导书籍,方便学生查阅诗歌背景知识和进行诗句解析。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余光生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特点,品味诗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品味诗歌语言。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音频形式展示“冷雨”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关于故乡、思念的诗歌,让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听听那冷雨》,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推荐一首关于故乡或思念的诗歌,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营造一个符合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回答、分享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字词,如“冷雨”、“故乡”等,通过反复品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4.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2.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分析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创作以家乡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余光生平和本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写作练习:布置以家乡为主题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作品展示: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评价与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应进行评价与反馈。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和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

教师应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听听那冷雨》和作者余光生的其他作品,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拓展。

如组织学生阅读余光生的其他作品,或者推荐相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九、课程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资源。

听听那冷雨 教案(DOC)

听听那冷雨 教案(DOC)

听听那冷雨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意境,体会文章中浓浓的家国之思。

3、通过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乡愁”,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重点难点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味语言,体悟情思。

三、教学方法: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导语1、今天上课前,先来个思维上的小小的热身,与大家一起分享一句名句。

(幻灯1:我思故我在)这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名言。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生: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师:非常好,能够准确的理解“故”和“在”的含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标志着我们的存在,今天我们就要用思考证明我们的存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的台湾作家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幻灯片1:课题)2、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雨”的诗文,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请几位同学把找到诗句,读给大家听一听。

①宋·释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杏花开放的季节,诗人在大路上散步,蒙蒙的细雨沾湿了我的衣服,感受着春天的沐浴,享受着春天的暖风,好不惬意!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月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

作者笔下不是凄风苦雨,展示的却是一派乐观开朗的心境。

③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听听那冷雨》全文篇一《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1200字以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

(2)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歌、朗读、跟唱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思乡之情和热爱家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并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的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向学生引导思考家乡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

2.听歌学习:先播放《听听那冷雨》的歌曲,让学生听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然后再分段播放,学生跟着歌曲的旋律朗读歌词。

3.歌曲分析:(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歌曲中的词汇和表达,了解歌曲的情感及主题。

(2)从歌词出发,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讨论主题与歌曲的配乐是否相符。

4.跟唱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和跟唱,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表达方式。

5.个性发挥: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比赛,发挥个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展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6.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辅助材料:1.《听听那冷雨》歌曲的音频或视频2.家乡的图片及相关资料3.课堂小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对家乡有了更多的感性认知,对家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听歌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声音感知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3.跟唱练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表达技巧,个别学生在演唱中展现了突出的表达能力。

4.个性发挥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展示了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5.总结反思环节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并回顾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听听那冷雨》,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听听那冷雨》篇一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听听那冷雨篇一进展顺利。

接下来,我们就谈起了余光中的文与诗。

她是女孩,在这一点上我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

后来,是一个客户的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于是互留e-mail告别。

在那之后,因为工作忙了起来,那个美丽的邂逅也就忘个一干二净。

再遇到她是在社区的一个版块:青春。

在那看到了她的帖子:《哎呀,灰姑娘》她写到:“ 第一次见到灰姑娘是在童话中。

我想从小红帽到白雪公主、灰姑娘,大概是每一个女孩的儿童必读。

从此无数个灰姑娘站了起来,从此无数个关于或白或黑的王子的梦诞生了。

我亦不例外,想当然地把自己看作灰姑娘。

可是,慢慢长大,发觉自己同美丽、善良、勤劳的灰姑娘实在相去甚远。

于是,就不再奢望水晶鞋,安心地穿着我的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着我的男孩。

第二次记起灰姑娘,是在大学时。

某次,班上一位男生唱起了郑均的歌,歌词和名字全不记得了。

只有那“我的灰姑娘”五个字伴着忧伤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耳边。

还记得平素很严肃的男生唱起这五个字时的满脸的温柔。

哎呀,美丽的忧伤的灰姑娘,你曾打动过多少人呐!感动之余,不免猜测,是不是每个男生在说起这五个字时,都有一种当上王子的满足感?恩,姑且命名:‘灰姑娘情结’!呵呵,是不是该申请专利呀!献给灰姑娘,永远的灰姑娘!”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她灵动的双眸。

于是,我给她去了e-mail。

彼时,我与琳的恋情正跨入第三个年头。

琳是一家外企的公关。

不用说美丽得妖娆,性格更是温婉大方。

我们同居二年了,彼此熟捻得象一本翻旧的。

书。

我不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但在夜深人静时,我总爱走到阳台上,静静地抽上一只烟,就那么一言不发望着夜色斑斓!我想:我是为了寻找孤独!冷雨给我回了信。

由此,我很感谢余光中,因此对他的喜爱更加一分。

我问她:“找到你的男孩了吗?”她说:“曾经有过,但我觉得他不是那个我要等待的人。

”“是你的要求太高吧?”“也许吧。

但真爱容不得任何马虎。

我不希望因为一时的妥协,而失去了一生中的最爱!”看着屏幕上那几行浅蓝色的字,我忽然有一丝悸动。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听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基本信息和意义。

2.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美的感知。

教学重难点:1.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其能够准确表达诗歌的韵律和感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演示仪器2.背景音乐3.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课文4.讲义和活动手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最近一次下雨的经历,并请他们分享自己对雨的印象。

第二步:诗歌欣赏(15分钟)1.通过展示多媒体演示仪器,播放一段与雨有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雨的氛围。

2.逐段朗读诗歌《听听那冷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尤其是“冷雨”对情感的表达。

3.配合多媒体演示仪器,展示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步:理解诗歌意义(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与同组成员共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理解,其他组员可以对其理解进行补充和扩展。

3.教师进行总结,并解释诗歌的主题和对于自然美的表达。

第四步:朗读练习(20分钟)1.分组进行诗歌朗读练习,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2.各组派代表进行朗读,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3.进行整体朗读,并评价整体表现。

第五步:拓展活动(20分钟)1.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与雨有关的诗歌,并与同组成员分享。

2.选取几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

3.邀请学生以诗歌的形式写信给朋友,分享他们对雨的感受或者其他自然美的体验。

第六步:总结(5分钟)1.整理学生的学习感悟和体会。

2.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诗歌,扩展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诗歌的欣赏能力。

2.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演讲或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和理解了诗歌《听听那冷雨》。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第一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三

《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三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

通过探究与活动,明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雅的情趣,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放飞想象,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教学难点 1.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确立“见仁见智”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家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吗? 生:(齐声)学过了。

师:大家背诵的不错——音准气足,字正腔圆。

余光中先生面对着这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跨过空间带来的“乡愁”的诗人,又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

余光中先生是谁呢?哪位同学知道? 生1: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生2: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

生3: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生4: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

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

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2021听听那冷雨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1听听那冷雨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1听听那冷雨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听听那冷雨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淡淡的乡愁。

2、体会文中的雨情、雨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教学重点:体会意境,鉴赏语言教学难点: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习方式:活动体验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从音乐《雨声》导入。

学生寻找古诗词中的写雨的诗句,品味意境。

如此优美的意境我们用散文的语言可以表达吗?二、课文分析: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2、品读嗅雨、观雨、听雨的相关文字,体会意境、情思。

三、品味语言: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四、借鉴运用:1、借鉴表达: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

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

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

(顺及:余光中散文的特点)2、体验运用:听相关雨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口头表达。

五、布置作业: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

《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一、根据文意和字形推测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夜雨会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身陷僻远、孤苦的处境。

②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夜雨诗意》一文中有不少富于哲理的句子,请举出一例说说你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听听那冷雨》文中有许多诗化的语言,请找出两句加以赏析。

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

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

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第一篇:听听那冷雨公开课教案《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预习作业:1、利用工具书,给课文中难念的字注音。

2、课文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分别集中在哪几段?3、读5—11段,作者听到了怎样的雨声?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雨声的句子,写一小段赏析。

4、读1—4段,体味作者在雨中还看出了什么、嗅出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把你的发现以仿句的形式写出来。

那冷雨里有作者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那冷雨里有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

那冷雨里有。

教学流程:一、导入听雨——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审美境界。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纳兰容若《山花子》这些都是前人用生花妙笔摹写的听雨。

在当代,余光中用他独具一格的文风,也营造了这样一种听雨的审美境界。

二、梳理全文层次繁体字“聼”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耳”——听雨(第5到11段);“目”——看雨(第4段);“心”——想雨(第1、2、12段);第3段——嗅雨。

三、赏读第5到11段1、作者听到了怎样的雨声?——古典意境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雨声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说你觉得它美在何处。

自己先准备一下。

(课堂感悟美的起点应当设计为品味雨的古典乐韵。

学生找的过程中,酌情写好板书:大陆,台湾日式瓦屋)【不必每一句都讲到,一般讲到②(读一读,点一点文人雅趣)③(鉴赏比喻)④(读一读,抓几个古典意象)即可】(若有同学提到联想的句子,可以说“这是直接描写听雨还是由听雨勾起的联想?是联想。

等一下我们会讲到,再请你来发言,现在先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对雨声的音韵美,还有谁要来赏析一番吗?)①第5段“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1 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背景《听听那冷雨》是一首经典的中文歌曲,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在中小学教育中,将其作为范例教材,让学生在听、想、读、写、表现等多方面展现出语言能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传承;2.通过听歌、读词、赏析,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3.通过学习、理解、分析、表达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内涵,感受到民族情感、美学情感等多个方面的教育意义;2.学生能够读、写《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词曲,了解语音、意义、情感表达等;3.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创造。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老师通过投影仪播放《听听那冷雨》MV,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歌。

第二步:歌曲欣赏老师播放数遍《听听那冷雨》的MV,让学生充分欣赏,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第三步:词曲学习1.老师分析讲解《听听那冷雨》的词曲,强调词曲中表达的情感,例如爱情、深情、思念等;2.学生逐字逐句跟读《听听那冷雨》的词曲,提高语音语调表达能力;3.学生自己找出其中比较难懂的词语、句子,老师进行解释,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

第四步:理解分析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情境等;2.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学习相互借鉴的方法;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的分析心得,并展示到课堂上去。

第五步:情感表达1.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篇自己的《听听那冷雨》。

可以是词、曲、也可以是自己对《听听那冷雨》表达的画作、诗歌等;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分享,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方法:分数评价、自我评价等;2.评价内容: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词曲学习、分析理解、情感表达等要点;3.评价标准:能否对《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进行全面地理解、分析、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
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的血
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感知课文内容。

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淡淡土腥气
触觉:冷雨潮湿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第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第6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听觉第7节黑键灰键拂弄、奏
第9节羯鼓电琵琶刷、鞭、打等
第10节雨是一种音乐。

单调而耐听、回忆、潮潮润润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喜爱的是哪里的雨?
地域感:美国台湾大陆(横向) 形象密集
听雨(主线) 历史感:太初有字亡宋之痛公寓时代(纵向) 述写瑰丽
现实感:中年后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文明的破坏情切意浓对永恒的理想追求
作者喜爱的是:古大陆瓦上的雨。

4、体会本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

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

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 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 的思路展开。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5、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或者传达了作者的乡愁、故国之思、古典文化情思以及对古典诗意生活的向往
6、作者为什么在雨前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冷。

四、雨连着台湾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和难尽人意的现实,尽
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与海峡两岸参(shen)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

由此来找一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说明理由。

1、句式上长短配合,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

2、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是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3、诗化的语言。

4、修辞。

匀称的对偶、生动的比喻、整齐的排比,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你觉得那冷雨里有---------------------------------------------------------------------------------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名家点评: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

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

《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
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
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

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