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鲜卑山 的几个问题 四
鲜卑史及其考古学文化相关问题研究
前 燕 、后 燕 、南燕 、西秦 、南 凉及 西 燕 、吐谷 浑和 代 。对 于鲜 卑 世为 君长 ,统 幽都之 北 ,广 漠之 野 ,畜 牧迁 徙 ,射 猎 为业 ,淳 朴
的研 究 , 自近 代 以降 ,历 史学 方 面发端 于 上世 纪3 0 年代 , 以林 慧 为苏 ,简 易 为化 ,不 畏 文字 … … ”略微 分析 不难 看 出 ,稍 晚的 史 祥的 《 中国 民族 史》 和 日本学 者 白鸟 库吉 的 《 东 胡 民族考 》 为代 书记 录竟 然 更加 详备 ,不但 有 山名 、地 理环 境概 况 、生 计方 式 ,
后 数 十年 更是 收 获颇 丰 ,即研 究 鲜卑 名称 来源 、 迁徙 路线 、早 期 时 ,也 能透 露 出一 些信 息 ,即 后来 北魏 统 治者拓 跋 鲜卑 较之 于 东 社会 状况 等发 展 脉络 被逐 步勾 画 出来 。前 人研 究 筚路 蓝缕 ,本 文 胡鲜 卑 ,其 族属 和 发展 轨迹 是 有很 多 区别 的 。这里 ,还 有 一个 问
桓 的 关系和鲜卑 墓葬及相 关研 究方 面,以期探考 鲜卑 文化的 些许 问
题。
关键词 :鲜阜起 源 鲜卑与鸟桓 拓跋鲜卑与慕容鲜卑 鲜卑墓葬 名 “ 郭 落 ”之 瑞 兽 ,第 三 种 被 大 多 数 人 所 接 受 , 即鲜 卑是 为 山
迁 徒
余也 ,别 保 鲜卑 山, 因号焉 ” , 即言鲜 卑之 名 由鲜 卑 山而来 , 史 鲜 卑是 我 国古老 的北方 民族 ,主要 活跃 于 两汉 及魏 晋 北朝 时 学界 对 其地 理 位 置 多有 猜 测 , 多指 为辽 河 上游 一带 , 《 魏书・ 帝
一
鲜卑 起源 及早期 社 会状 况 ( 一 )所谓 骑 马 民族
历史题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
统治者认识到要维护北魏的统治,缓和社会 危机,必须顺应潮流,进行改革,也就是说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什么呢?
3、孝文帝改革内容(措施): 三长制、均田制、俸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
关于鲜卑族
“鲜卑”是发源 于中国东北的一个 古老民族,因居于 鲜卑山(即大兴安 岭山脉)而得名。 “鲜卑”作为族 名最早出现于秦朝。
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 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的 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 拓拔部的发祥地。
《 敕 勒 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
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的格局
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中原成 为一个巨大的磁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少数民族内迁 P93
2、后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对少数民族的贬称
“胡”字什 么意思?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 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五胡内迁)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北方民族大融合
•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到 了什么呢?
中华文明是各族 少数民族 汉族 民族融合 人民一起缔造的
畜牧业生产经验、汉人胡食
农业生产经验、湖人汉服
课堂小结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 的改革措施
1.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
2.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1.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4、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浅谈北魏兴起的“鲜卑旧墟石室”
浅谈北魏兴起的“鲜卑旧墟石室”作者:赵彦嵩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2期摘要:文章从鲜卑族的祖先谈起,从三个部分、六个方面对鲜卑旧墟石室进行论述。
从《魏书》中寻找关于鲜卑祖先的踪迹,对石室的传说、方位、内部结构以及石室内祝文和其史学价值的细部情况进行具体阐述,针对石室的保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对于石室的开发利用也稍加分析,使之发挥最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关键词:鲜卑;石室;北魏;嘎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支小小的民族在各路英豪群星璀璨交相辉映之际,从东北边陲挥师跨过长城,跃马挽弓,统一了北中国,建立了北魏王朝,前后共统治了148年,随后淡出了历史舞台。
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王朝就像是眼前的一团迷雾,等待着人们将其拨开,还原历史给人们以启迪。
1 考证拓跋鲜卑族的祖先北魏王朝的先人出自林海,辗转大草原,三易都城。
要解读那段久远的历史,开启那段尘封的记忆,就需要探寻拓跋鲜卑人的发源地。
关于拓跋鲜卑人的起源,《魏书》序记中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这史书记载了拓跋鲜卑人祖先栖息地和生活方式,但拓跋鲜卑人具体的生活地点还是无法确定的。
大鲜卑山的具体方位无史料可查,成了史学界的千古之谜。
然而《魏书·礼志》中的一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大鲜卑山的一丝线索:“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
自后南迁,其地隔远。
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
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
”从文字中我们分析得出,当时皇室有派人到石室祭祀过,所以我们找到石室便可破解这个迷雾了。
2 嘎仙洞名字由来以及与石室关系的探索要解开石室之谜就必须提到一个洞穴,那就是嘎仙洞。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范文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拓跋鲜卑,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早期历史对于了解其文化、民族融合及中国多民族历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力求为该民族早期发展历程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和理论支持。
二、拓跋鲜卑的起源关于拓跋鲜卑的起源,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然而,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其与匈奴、东胡等北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期拓跋鲜卑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今内蒙古中北部及蒙古国境内的辽河流域。
在这一地区,他们与当地的各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与融合。
三、拓跋鲜卑的迁徙与分布随着历史的发展,拓跋鲜卑逐渐向南、向东迁徙,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其迁徙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和资源。
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与汉族及其他北方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拓跋鲜卑开始出现一些有组织的社会结构,如氏族部落等。
四、早期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拓跋鲜卑早期的政治体制为部落制,各部落之间通过联盟或战争等方式进行互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氏族、家族等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在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各方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早期拓跋鲜卑社会的婚姻、祭祀、军事等制度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五、经济生活与文化习俗拓跋鲜卑早期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从事农业生产。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在文化方面,拓跋鲜卑具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如祭祀祖先的传统仪式等。
这些习俗对后来的蒙古族、满族等北方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拓跋鲜卑在早期历史中与其他北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他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拓跋鲜卑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七、结论通过对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拓跋鲜卑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重要民族,其起源与发展历程与其他北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拓跋鲜卑的政治体制、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拓跋鲜卑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为中国多民族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鲜卑山地理位置考略
渐演 变为春秋 战 国 时代美 女 细腰 的代 称 。西汉 初 年, “ 鲜卑” 已传 至 中原 , 成 为 当时 重 要 的饰 品 , 且 成 为鲜卑郭 洛带之省称 , 扎赉诺尔 墓葬群 出土的透 雕镂 空三鹿纹饰 、 赤峰苏 泗汰墓葬 出土 的长方 形镂
、
鲜 卑 族 的源 流
“ 鲜卑 ” 又称 犀 毗 、 师 比, 最初 只是 饰 品 , 后 逐
山戎所居 地域 , 此 后 的百 余年 间 , 山戎 不 见 于史 书 记载 。战国初 期 , 匈 奴 逐渐 强 大 , 并 自称 为 “ 胡” ,
活动于此 区域 的山戎分支 由于地处 匈奴之东 , 故被 称为 “ 东胡 ” 。及至秦 末 , 匈奴 、 东 胡和 月 氏成 为 当
先 为北狄 之一 的山戎 。山戎 、 东胡 的活 动区域都在
今 西拉木 伦河 、 老 哈河一带 , 那么 , 山戎 与东胡 必然
・
6 0・
传》 载: “ 鲜卑 者 , 亦东 胡之 支 也 , 别 依 鲜卑 山 , 故 因
号焉 。 ” 可见 , 鲜卑族 发源 地 为鲜卑 山。但 《 魏书 ・ 序记 》 却称 “ ( 鲜卑) 国有 大鲜 卑 山 , 因 以为号 。 ” 说 明鲜 卑族 的发源地 为大鲜卑 山 。那 么 , 鲜卑 山与大 鲜卑 山又有何 关 系?二者 是 否 就是 同一座 山的不
为号 , 日“ 鲜 卑” , 鲜卑 族 自此开 始 出现于 史 书记载
之 中。
以及 冒顿单 于所 钟爱 的阏氏 以及东 胡 、 匈奴 间千余
里 的空地 , 冒顿单 于 闻之 大怒 , 随即带兵 突袭东胡 ,
关于 鲜 卑 族 的 起 源 , 《 后 汉 书 ・鲜 卑 传 》 载: “ 鲜 卑者 , 亦 东胡之 支也 , 别依 鲜卑 山 , 故 因号焉 。 ” 可见 , 鲜卑 族 之先 乃 东胡 。《 史记 ・齐世 家 》 服虔
铁血北朝2:鲜卑人的困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铁血北朝2:鲜卑人的困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鲜卑族,这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民族。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鲜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显得既熟悉又陌生,这两个词似乎很矛盾,但如果我们仔细考究鲜卑族的历史,会发现这两个词是非常贴切的。
说熟悉,是因为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就在他的小说里提到了鲜卑这个神秘的民族。
在他的代表作《天龙八部》里,他写到了居住在姑苏城西三十里外参合庄的慕容世家,这个慕容世家就是鲜卑族的后裔。
后来随着金庸小说风靡大陆,他书中的人物角色得以为人们所熟知。
慕容龙城、慕容博、慕容复这些角色都是那个曾经令整个北方都为之颤抖的鲜卑族的子孙,就连他们居住的参合庄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这参合庄的名字来源于鲜卑族历史上一次惨烈的内战,那就是鲜卑慕容部和鲜卑拓跋部之间爆发的参合陂之战,这是十六国时期一场著名的经典战例。
此战,慕容部惨败,折损八万精兵,元气大伤,这也成为慕容氏子孙永远的噩梦和奇耻大辱。
把自己的宅院取名参合庄似乎是慕容龙城在提醒自己的子孙,要牢记参合陂之战的耻辱,为复国大业而卧薪尝胆不懈努力。
相信当年很多人都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里了解到了鲜卑族的往事,至少大家的脑海里从此都留下了这个神秘民族的身影。
但话说回来,其实鲜卑这个民族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还是非常陌生的。
毕竟不论是知名度,还是时间,或是和现代的关系,它都是很不起眼的。
论知名度,它无法和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满洲等炙手可热的民族相提并论;论时间吧,它活跃的时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离今天的我们实在太过于遥远了。
有人可能会说,那匈奴不是比它更遥远嘛。
匈奴是比鲜卑距今更遥远,更古老,但匈奴因为和汉朝的四百年恩怨纠葛太出名,被各类影视作品没少演绎。
因此它的知名度反而比后起之秀的鲜卑要大很多。
最后就是和现代的关系。
鲜卑是一个悲催的民族,在今天的56个民族里已经找不到鲜卑族的名字了。
它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彻底和汉族融合到一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分不清谁是谁了。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四)_0007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四)_00071.在各族之间的互动影响下,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构成了()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A. 唐B. 宋C. 秦D. 魏晋南北朝√2.??平阳贾氏、河东裴氏、太原()是魏晋时期山西的名门望族。
A. 尧氏B. 刘氏C. 赵氏D. 王氏√3.??班氏的祖先是楚国令尹子文的儿子()的后裔。
A. 聂壹B. 班婕妤C. 班壹D. 斗班√4.???贾充次妻郭槐生有二女,长女(),次女贾午。
A. 贾谊B. 贾南风√C. 贾豫D. ? 贾槐5.???两汉时期,在山西兴建有较大的水利工程,最早的是汉武帝时期修建的()。
A. 番系渠√B.智伯渠C.鸿沟D.都江堰6.???()是由晋王司马炎废魏而建的。
A. 西汉B. 西晋√C. 东晋D. 东汉7.???建兴四年(316),()再次攻陷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A. 刘曜√B. 刘聪D. ?刘和8.??()行路遇雨,头巾被淋湿,一角下垂,人们见他戴的头巾两角高低不一,也争相效仿,一时竟被誉为“林宗巾”。
A. 尧B. 舜C. 禹D. 郭泰√9.???永兴元年(304),刘渊声称回并州招募匈奴五部人马作为司马颖的后援,从邺城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刘渊改称(),国号汉,定都左国城。
A. 魏王B. 唐王C. 宋王D. 汉王√10.??这就是说,十六国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
A. 河南B. 河北C. 山东D. 山西√二、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霍去病,河东平阳人。
父亲霍仲孺,原是平阳县小吏,母亲就是卫青的二姐卫少儿。
A. 错误B. 正确√2.??卫青,西汉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A. 错误B. 正确√3.??吕后死,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大臣在诛灭诸吕势力之后,一致主张迎立代王刘恒为帝。
A. 错误√B. 正确4.??“白登之围”迫使刘邦放弃了进击匈奴的计划,采用娄敬建议的“和亲”政策。
A. 错误B. 正确√5.??汉高祖二年,刘邦乘项羽攻打田荣之际,采纳韩信的建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晋。
鲜卑时代之一:嘎仙洞,鲜卑是怎样在这里“龙兴”的
鲜卑时代之一:嘎仙洞,鲜卑是怎样在这里“龙兴”的鲜卑,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
永嘉之乱后,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大转型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历史,为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中华大一统的重建直接铺垫了基石。
老白今天就开一个专题《鲜卑时代》,和大家聊聊鲜卑的早期历史。
“鲜卑”又称犀毗、师比,最初只是饰品名,在战国时期曾十分盛行,不仅是当时王室贵族所喜爱,而且还成为当时美女细腰的代称。
至西汉初年,“鲜卑”已传至中原,成为中原地区皇室、贵族的饰品。
及至东汉初期,居住于大鲜卑山的民族因山为号,曰“鲜卑”,鲜卑族自此开始出现于史书记载之中。
公元443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一个叫李敞的礼官登上大兴安岭,前往北魏皇室的祖庙祭奠,并于石上刻下祝文: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
祐我皇祖,于彼土田。
历载亿年,聿来南迁。
……北魏旧墟《祝文》《后魏书》也记载了这一盛事。
魏之先,居幽都也。
凿石为祖宗之庙於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体而还。
后所立桦木生殖成林,其民益神之,咸谓魏国感灵祗之应也。
《后魏书》1980年7月,原呼伦贝尔盟文物站站长米文平先生等学者经多次实地考察与研究,终在嘎仙洞内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刻辞。
与《魏书》记载“……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基本相符。
至此,因鲜卑山而得名的鲜卑族发源地之谜被彻底解开了。
发现嘎仙洞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
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
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魏书·乌洛侯传》这是史书中关于鲜卑发源地最详细的记载,后世学者根据这些记载和有关鲜卑的考古发现推断,“拓跋鲜卑的最初起源地在今蒙古高原的东北角,即今额尔古纳河的东南”,“乌洛侯国在今黑龙江省之嫩江流域甚明。
关于 鲜卑山 的几个问题
何),( 徒何)应该就是东部鲜卑的根本所在. 至于在名字前加( 徒何)这个古鲜卑语意图很清楚他们都想说明他们是( 屠何或( 徙何))那个地方的人,或是根在那里.( 徒
何)是鲜卑慕容氏吐谷浑名的译者讹其音所致,这些解释都不正确.屠何,东胡之先也.意思是说东胡族在有东胡这个族名之前叫屠何. 这就把东胡的历史又往它的源头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因为在汉文史籍中东胡之前有山戎, 北狄,
狄,貉,犬戎等都与某种动物名相联系.并非具体的族名,而( 屠何)既然为 “东胡之先"它不是动物名是个古鲜卑语. 也可以认为它与东胡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否则为什么能和东胡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又能成为“东胡之先”的名字呢!所以逸周书’ 中的这个 "王氏补注"直接引起了我对这个鲜卑古语的深思.与此同时,我还查到了与( 屠
内容中去寻找.首先,从它的内容判断,它所反映的对象中有神灵.有宇宙中的一些星球要素有土地.五谷还有
弓箭和可汗统治的社会. 很显然这是一个在天帝和众神灵佑护下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一个农业社会的存在形态. 在这个古代农业社会中他们在藏布汗的土地上不仅能
种出五种乃至十二样-的五谷来而且也熟练地使用着弓箭可以说是鲜卑远祖在史前时代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这就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史前的鲜卑族是一个以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左肩扛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左肩扛的是北斗七星.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右肩上扛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右肩扛的是南斗六郎,
鲜卑人发源地鲜卑山在哪里?拓跋鲜卑祖居地鲜卑石室在嘎仙洞吗?
鲜卑人发源地鲜卑山在哪里?拓跋鲜卑祖居地鲜卑石室在嘎仙洞吗?东胡人鲜卑属于中国先秦史籍中的东胡的一支,因此我们先从东胡说起。
“胡”指的是匈奴,聚集在今日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广大草原上,“东胡”族群,顾名思义,在匈奴以东的另一支游牧民族。
“东胡”一词出现在战国末期。
而根据其聚居地以及史书记载的一些史实,也可大概追溯其渊源。
简而言之,夏商时期的土方、西周时期的屠何、春秋时期的山戎应该都是东胡的前身。
在先秦时期,匈奴势力不强,东有东胡,西有月氏,都远胜匈奴。
秦时东胡直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冒顿单于杀父而自立才改变了这种形势。
冒顿单于继位之初,东胡对他很是轻视。
先向冒顿讨要千里马,再向冒顿讨要阏氏,冒顿都一一依从了。
此后,东胡认为冒顿不值一提,便不加防备了。
前206年,冒顿趁机突袭东胡,东胡王被杀,东胡部落联盟崩溃,残部分为两批向东逃亡,一部逃往乌桓山,称“乌桓”,另一部逃往鲜卑山,称“鲜卑”。
两者都以山名作族名,也有可能是先命族名,再命山名。
如“乌桓”有聪明之义,“鲜卑”有瑞兽皮带之名。
汉初匈奴和鲜卑、乌桓下面先来谈一谈乌桓。
乌桓族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乌桓山为今日何山?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西北140里有一座乌辽山,应该就是昔日乌桓人迁驻之地乌桓山。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听命于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大破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
公元49年,汉光武帝刘秀又把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到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
并在上谷宁城置乌桓校尉对乌桓各部加以管辖。
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两军相遇于柳城境内的白狼山。
张辽率军突击,大破乌桓,胡、汉降者达二十余万口,乌桓单于蹋顿也在此战中被张辽临阵斩杀。
乌桓自此散落,分别被汉、鲜卑、铁勒等族同化。
曹操征乌桓谈完乌桓再来谈鲜卑。
就地理位置而言,在西汉初期的鲜卑逃得更远,已至大兴安岭一带,因为有乌桓相隔,所以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
《铁血北朝》1:大鲜卑山
《铁血北朝》1:大鲜卑山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长城外,阴山下,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缓缓流过,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幕幕波诡云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个又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从这里打马走过,留下一个个令人无限遐想的名字。
山戎、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往事越千年,历史的尘埃已然落定,留给后人的只有那一页页泛黄的史册和被历史尘封的往事。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片苍茫大地上讲起。
嘎仙洞茫茫林海,滔滔大河。
绵延不绝的山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这里是大兴安岭,中国的最北端。
在这片崇山峻岭之间,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壮丽史诗。
在大兴安岭腹地的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有一处名叫“嘎仙洞”的天然洞穴。
嘎仙一词据说是鄂伦春语,但具体含义无人得知,此洞并非今人发现,早在清朝初年就被打猎的猎户发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嘎仙洞中的一块石壁上惊现一篇汉字写成的祝文①,经考古勘察,这篇祝文就是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旧墟石室”,也就是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族拓跋部的发源地。
《魏书》记载,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太武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到鲜卑山祖先居住的石室祭祀并勒石立碑。
《魏书》收录了这篇祝文,经与石壁上的文字对比,除了个别字句外,基本吻合②。
由此证明这个洞穴就是鲜卑拓跋部的发源地,也就是《魏书》开篇提到的大鲜卑山石室。
生活在嘎仙洞里的先民就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鲜卑族的祖先。
马背上的民族鲜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一个马背民族。
关于鲜卑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但基本上都认同由北方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目前主要由四种说法:东胡说③、东夷说④、山戎说⑤、逃亡汉人说⑥其中“东胡说”占主流地位,众多史书都持此观点。
东胡源于犬戎,秦汉时受到崛起的匈奴压制,在西汉初年被匈奴击败分裂为乌桓、鲜卑两部,各据乌桓山、鲜卑山为生,族名也由此而来⑦。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四)_0005标准答案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四)_0005
山西电大省开课课程代码:1405557
、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
1. ()在河东16年,他的治绩在全国是最好的,“常为天下最”,被曹操誉为股肱郡、模范郡,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A. 聂壹
B. 班婕妤
C. 班壹
D. 杜畿
参考答案:D
2.
少数民族内迁后,趁着中原王朝的分崩离析和军阀混战的机会,纷纷建立了政权,()建立于山西的汉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政权,由此开启了十六国政权频繁更立的先声。
A. 聂壹
B. 班婕妤
C. 贾谊
D. 刘渊
参考答案:D
3.
王弥与()族弟刘曜等率军攻入洛阳,杀王公以下3万余人,俘获晋怀帝,洛阳城被洗劫一空,史称“永嘉之乱”。
A. 刘邦
B. 刘聪
C. 刘渊
D.
刘和
参考答案:B
4. ()行路遇雨,头巾被淋湿,一角下垂,人们见他戴的头巾两角高低不一,也争相效仿,一时竟被誉为“林宗巾”。
A. 尧
B. 舜
C. 禹
D. 郭泰
参考答案:D
5.
西晋末年的腐朽统治,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致使各地流民起义风起云涌,少数民族贵族也抓住时机,起兵反晋,其中()、石勒是最早的。
A. 聂壹
B. 班婕妤
C. 贾谊
D. 刘渊
参考答案:D
6.。
永 远 的 鲜 卑——关于鲜卑的十个故事要云的博客精英博客
永远的鲜卑——关于鲜卑的十个故事- 要云的博客-精英博客永远的鲜卑——关于鲜卑的十个故事黑龙江与内蒙古交界处有一条山脉,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的名字,打眼一看,应该是汉语名称。
上世纪五十年代,老舍先生到黑龙江,有人就向老舍先生请教。
请教者认为黑龙江是满洲故地,老舍先生是旗人,又是学富五车的文豪,一定能说的清楚。
结果老舍先生含含糊糊地应答,大概是求兴盛平安之意吧。
其实老舍先生真的说不清楚。
倒是黑龙江有一位锡伯族学者,给了一个肯定的答复。
大兴安岭,在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语言里,都是白色山岭之意。
你去问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大兴安岭是什么意思,他一定回答,白山啊!达斡尔人是契丹后裔,契丹又是鲜卑一支,大兴安岭是他们的祖居地,他们的话可信。
大兴安岭,是后来的称呼,再早,叫大鲜卑山。
鲜卑,在满语与蒙语中,都是祥瑞的意思。
大鲜卑山聚居着一个民族,鲜卑族。
这个鲜卑族不简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鲜卑史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汉民族的血脉中,流淌着鲜卑的血液。
从周开始,鲜卑的名字就伴随着鲜卑的物产进入中原,到秦汉,鲜卑与中原的交流更加频繁。
汉末,鲜卑南下中原。
五胡十六国,鲜卑占其九,魏晋对峙,北魏就是鲜卑政权。
隋唐一统,大量鲜卑融入汉族,也把北方草原民族的强悍基因注入汉族的血液中。
五代前后,散布在西北、东北的鲜卑又建立了多个国家,在与中原王朝的争斗、和合中,与汉族再融合,北方汉族的血统中,再次融入大量鲜卑血脉。
未融入汉族的,在其后各代,有西走伊朗高原,建立王朝的,有南下尼泊尔,成为高山民族的,有奔往云贵高原,散居怒江河谷,融进西南各民族的。
鲜卑,这个走下大兴安岭的民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悲喜剧,留下一个个美好、宏大、哀婉、壮丽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黄金犀比中原人认识鲜卑,是从一个小器物开始的。
这个器物,就是带钩。
时间是在周代。
古代中原人穿衣服,系结衣襟用的是带子,麻烦,得一根一根系。
关于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问题_与李志敏先生商榷_曹永年
·问题讨论·关于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问题———与李志敏先生商榷曹永年内容提要:李志敏先生《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鲜卑发祥地问题》关于宣帝推寅南迁大泽在今河套一带,诘汾所居之匈奴故地是今鄂尔多斯高原大部或全部的论证过程和结论都是错误的。
该地在东汉的有效管辖之下,是汉人和南匈奴人的居住区,魏初拓跋鲜卑也没有到达这里,魏末则力微已定都盛乐。
李文论拓跋鲜卑为赀虏,宣帝推寅与秃发氏同由漠北迁河西走廊,再迁“河东西”,同样是错误的,因为拓跋鲜卑不是赀虏,秃发始祖匹孤乃诘汾之长子。
李文否定嘎仙洞为拓跋鲜卑旧居石室,也是凭借杜撰的概念、曲解的史料和混乱的逻辑演绎出来的。
关键词:嘎仙洞河套宣帝推寅南迁献帝邻南迁拓跋鲜卑的起源和迁徙,是鲜卑史和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者深感兴趣的课题,但相关史料极其贫乏。
《魏书·序纪》所载不过数百字,如果删去过于荒诞的神话,真正可以作为历史对待的,实在是寥寥无几。
胡三省注《通鉴》,于魏景元二年出注云:《后汉书·鲜卑传》所记檀石槐西部大人之一的“推演,盖即推寅也”。
胡注在《序纪》与《后汉书·鲜卑传》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扩大了史料范围。
近数十年以来,研究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
一是大鲜卑山地理位置的推定。
马长寿先生指出:“此大鲜卑山当在今之大兴安岭的北段。
”并推测宣帝推寅南迁之地“可能就是呼伦贝尔湖区”,并将扎赉诺尔东汉墓葬定为拓跋鲜卑之遗存。
①宿白先生在他的论文的附图中,进一步明确地将拓跋鲜卑的原居住地圈定在大兴安岭之上,并对扎赉诺尔、完工墓葬作了详细分析。
②198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之嘎仙洞发现了北魏李敞所刻祝辞,《序纪》所载与学者的推定得到了证实。
与此相关,宣帝南迁之大泽为呼伦湖,扎赉诺尔与完工东汉墓葬为拓跋鲜卑遗存,也有了考古学依据,并由此开启了早期拓551①②《乌桓与鲜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3、23页。
《2024年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范文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拓跋鲜卑,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这一古老民族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但是关于其早期历史,仍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文献分析、考古研究等角度,探讨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若干问题。
二、拓跋鲜卑的起源关于拓跋鲜卑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其起源于东北地区,与匈奴、东胡等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期拓跋鲜卑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其族群的形成和发展与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拓跋鲜卑的迁徙与扩张拓跋鲜卑的迁徙与扩张是研究其早期历史的重要方面。
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拓跋鲜卑逐渐形成了以大漠南北为活动中心的格局。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与其他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族群的共同发展。
此外,拓跋鲜卑在扩张过程中逐渐壮大,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体系和军事力量。
四、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拓跋鲜卑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对其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期,拓跋鲜卑采取的是部落联盟制度,各部落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随着族群的壮大和社会的进步,逐渐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组织。
这些制度和结构对拓跋鲜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文化特征与传承拓跋鲜卑的文化特征与传承是研究其早期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这些文化元素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时,通过家族传承、口头传授等方式,将文化传承下去,成为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六、历史遗存与考古发现考古学为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大量的遗址、墓葬、器物等文物揭示了拓跋鲜卑的生业方式、居住环境、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历史遗存与考古发现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和文化。
七、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拓跋鲜卑的起源、迁徙与扩张、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文化特征与传承以及历史遗存与考古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对于这一古老民族的早期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解开迷一样的民族----鲜卑
解开迷一样的民族----鲜卑摘要本文对鲜卑族做了探讨。
关键词东鲜卑北鲜卑西鲜卑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中国古代东胡系民族。
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因此为族名。
鲜卑族名“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以不同的译音形式出现过:“师比”、“犀比”。
然其时鲜卑离中原较远,南隔乌桓,其文化影响大都间接而来,所以仅指一种胡服的带或带钩。
从东汉以后的史家记载中,又知鲜卑族名源于其所居地“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
“山”是汉语,显然,“鲜卑山”是胡汉语的混合词。
这就把探讨推进了一层。
至隋唐,后人为秦汉文献注释,提及“犀比”一词,张晏说:“鲜卑部落带、瑞兽名也”。
但我们今天仍不好把“鲜卑部落”与“瑞兽”和二为一。
考“鲜卑”与“乌桓”,同属东胡族。
东胡语属阿尔泰语系,是蒙古等民族语言的祖源。
所以很有考察国内阿系其他民族的必要。
事实上,这些民族不仅语源上一致,而且地域也贴近。
鲜卑族源于兴安岭,其语音应当介乎源于黑龙江流域的满族的语音和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族的语音之间。
国外一学者对此作了一番考定,与“鲜卑”对应的音节,满语是“仨毕”,蒙语是“斯波勒克”,都可对译成古音“鲜卑”,其蒙满语的含义都是“祥瑞、吉兆、美好”;当然,细说起来,鲜卑语更应当近于蒙语的含义。
由此断定:“鲜卑山”意为“祥瑞山”或“神山”。
“鲜卑”一词,表达了鲜卑族期待“吉祥、美好”的意向。
东晋人认为,晋明帝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
金发是白种人的显着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至少是东部鲜卑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种人。
晋明帝生母荀氏生于公元3世纪下半叶,所以说,东北亚的东南部地区,至晚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有白种人的部族居住,只不过他们在当时被看成是鲜卑人。
鲜卑的故事(六)以山为名
鲜卑的故事(六)以山为名树倒猢狲散,失去了蒙古草原的东胡,会去向何方呢?哪里才是他们的避难之所?匈奴自西而来,南边是中原,东面是肃慎和秽陌的天下,三个方向均有强敌,只有一路向北,才是东胡余部唯一的出路。
而在这条路上,迎面而来的,正是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风光战败的东胡余部,此时分为两支,一部分东胡人逃进了大兴安岭北面的鲜卑山,另一部分东胡人则占据了大兴安岭南麓的乌桓山,至此,周边民族按照他们居住的山名来称呼他们,前者为鲜卑人,后者为乌桓人,渐渐的,他们自己也认可了这种以山名为族名的称谓。
在鲜卑山周围,一个在后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民族——鲜卑族正在慢慢形成。
那么,鲜卑山究竟在哪儿呢?《魏书·序纪》中记载:“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
也就是说,找到了幽都也就定位了鲜卑山,那么幽都在哪儿?《魏书·礼志》中有一段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
”那么乌洛侯国又在呢?《魏书.乌洛侯传》中记载了乌洛侯国的大致方位:“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
其土下湿,多雾气而寒,民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
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
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已尼大水,所谓北海也。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乌洛侯国”所讲到的几处地理概念,代都,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去代都4500余里”是说,以山西大同为圆心,半径4500里范围之内;“难水”是今天的嫩江、松花江;“于已尼大水,所谓北海”,是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可即便有一个大概的地理范围,有一些可作为参照物的地标,但若想确认鲜卑山确切的地理位置仍然艰难,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加明确的指引。
《魏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鲜卑山的几个问题四东部的鲜卑慕容氏起源于何处, 它与鲜卑山有什么关系?“魏书"序纪( 中说) “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 这个记载的矛盾在于是先有鲜卑山才有国的还是先有国再以鲜卑山命名国的-这个绕口令似的问题需要明辨,嘎仙洞的发现表明史称的大鲜卑山在大兴安岭北段,那么它与东部的鲜卑山和西北的鲜卑山是什么关系?孰先孰后?很显然这几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鲜卑史研究的学者和专家们并不想保留这些问题,而是苦于找不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本文不揣冒昧从今天土族历史文化的角度试图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一番讨论,诚望专家们批评指正.二. 土族人歌颂的鲜卑山与鲜卑旧墟石室的发现相呼应, 土族学者吕建福在青海民和三川土族以鲜卑之一支吐谷浑为主体, 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 地区发现了一首歌颂鲜卑山的古歌,名叫“鲜卑山之歌”.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头上顶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头上顶的是蓝蓝的天帝,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额上捧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额上捧的是众多的神灵,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眼里见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眼里见的是阳世的光明,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鼻中嗅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鼻中嗅的是五谷的味道,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嘴里嚼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嘴里嚼的是十二样的五谷,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耳中听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耳中听的是宇宙的声息,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颈上戴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颈上戴的是藏布汗的数珠,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左肩扛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左肩扛的是北斗七星.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右肩上扛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右肩扛的是南斗六郎,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左手拿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左手拿的是角骨的弯弓.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右手拿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右手拿的是锋利的箭,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背上背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背上背的是温暖的太阳.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怀里揣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怀里揣的是皎洁的月亮.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膝上镶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膝上镶的是银子的盖骨.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脚下踩的是什么?哎,鲜卑之山哟,鲜卑山脚下踩的是藏布汗的土地.土族学者马光星对鲜卑山之歌’( 又名’思不吾拉’) 这样介绍道: 土族妇女们至今在婚礼期间演唱的‘思不吾拉’又是一则土族神话共八十多行. 它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和纯粹的土语演唱, 思不吾拉’是土族神话中的一座山这座山被人格化成为屹立于宇宙间的巨人:他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在他身上集中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他的眼睛是亮明星, 他左手拿着弓箭右手拿着笔砚,嘴里衔着玉石前胸是银背后是金等等. 它象征土族人民富于创造的精神.另外,马光星先生在‘土族文学史’!中称这座山是苏贝尔吾拉-实际上这是准确的音译. 马先生说苏贝尔是‘塔’之意. 其实‘苏贝尔’不是指塔而是鲜卑尔,即青稞也就是鲜卑.从以上的歌词内容,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鲜卑山之歌’(思不吾拉) 的总体特点是纯朴,古拙. 而且它离我们的时代非常遥远,那么,这首歌缘起何时表现的是鲜卑哪个历史阶段的生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它的具体内容中去寻找.首先,从它的内容判断,它所反映的对象中有神灵.有宇宙中的一些星球要素有土地.五谷还有弓箭和可汗统治的社会. 很显然这是一个在天帝和众神灵佑护下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一个农业社会的存在形态. 在这个古代农业社会中他们在藏布汗的土地上不仅能种出五种乃至十二样-的五谷来而且也熟练地使用着弓箭可以说是鲜卑远祖在史前时代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这就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史前的鲜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并非是一个开化迟缓的狩猎和游牧的民族. 这一点在嘎仙洞祝文中也有反映.该祝文的第一句话即是‘皇天之神辟启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祝文的第一句中就有于彼土田但未见狩猎.游牧之类词语.说明嘎仙洞祝文和鲜卑山之歌中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其次,依笔者拙见悬挂在藏布汗-脖颈上的数珠就是某种权力的征. 数珠上的珠子的个数正是他拥有的氏族或部落数.藏布汗这串数珠-前后的象征义.那就是由这位藏布汗-统领的古代鲜卑社会是一个由众多氏族或部落组成的庞大的部落集团歌中将这个集团的首领称之为藏布汗-.嘎仙洞石刻祝文的祷告词中也称皇祖先可寒配. 皇妣先可敦配‘可寒’和‘可敦’就是鲜卑语在之后的鲜卑语国家中乃至其他一些北方民族建立起来的古国中.都沿用这一称谓. 从这一点看‘鲜卑山之歌’中的藏布汗已经是一个古国领袖,他与嘎仙洞祝文中的皇祖先可寒是相吻合的历史真实.也就是说: ‘鲜卑山之歌’提供给我们的远古鲜卑人的社会生活状态是这样的在天帝和众神的佑护下鲜卑人已经能种出五谷-和十二样的五谷,也已熟练地掌握着弓箭的用法而统领着鲜卑这个庞大部落集团和已具农业古国社会形态的藏布汗脖颈里挂着象征权力的数珠他正领导着他的先的族人,他的伟大的形象就像鲜卑山一样雄伟. 我想这就是我们从嘎仙洞祝文和鲜卑山之歌中看到的古代鲜卑社会的生活情景.再次以鲜卑山之歌的表现手法主要以拟人化的方式完成. 整个鲜卑山就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巨人,他踩着藏布汗-的土地头顶蓝蓝的天帝-和众多的神灵看着阳世的光明听着宇宙的声息,鼻子嗅着五谷的味道,嘴里咀嚼着,十二样的五谷,这是他的首部所包含的生活内涵,他的胸背肢体部分也没闲着,左肩扛北斗七星,右肩扛, 南斗六郎-,左手拿角骨的弯弓,右手拿锋利的箭,背负温暖的太阳,怀揣皎洁的月亮, 膝上镶的是银子的盖骨,脚下踩着藏布汗的土地.三. 鲜卑族敬仰的鲜卑山我们已经知道后汉书"开始已有了( 鲜卑山)之称.之后的数千年中#既对鲜卑山进行了全面的考证. 又有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然而事情还不能彻底解决.鲜卑山究竟确指哪一段和哪一山,未有定论,也无法定论. 比如魏书"序ji’中记载"国有大鲜卑山" 考古发现的鲜卑拓跋氏( 旧墟石室)在大兴安岭北段说明' 魏书’中所言( 大鲜卑山)在大兴安岭北段,可是大兴安岭中,南段也有鲜卑山,除大兴安岭之外的西北地区也有鲜卑山, 这些问题仅凭( 旧墟石室)的发现还不能解决. 再比如鲜卑山之歌只是以文学的手法虚拟一个人格化了的大山形象.它的作用是既歌颂鲜卑山,又刻划英雄而伟大的鲜卑人形象,偏偏就不能确定具体的鲜卑山,也没有确指具体的山.那么这一些鲜卑山是怎么产生的呢! 真正的鲜卑山在哪里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单凭文献考证和考古发现还不够还需要其它一些重要因素的参与. 我所说的"其他一些重要因素的参与" 实际还是指解读古代鲜卑语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在鲜卑人名族名揭秘一文中已经破译了“鲜卑”和“鲜卑郭勒带”这样一些( 古语化石) " 鲜卑"即土族语即青稞.我认为是先有鲜卑这个族称,然后有鲜卑山这个山名,而且鲜卑族自己并不称其为鲜卑山, 那么鲜卑族自己称这座山是什么呢!经过长期的寻找和仔细的研究,我认为是"屠何".( 屠何) 一词的确定得益于逸周书"王氏补注": 子曰桓公败胡貉,破屠何. 注:屠何--东胡先也, "屠何"也写作( 徒何) .有人认为( 屠何)徒何是东北洮尔河的谐音或对音. 有学者还认为( 屠何)是鲜卑慕容氏吐谷浑名的译者讹其音所致,这些解释都不正确.屠何,东胡之先也.意思是说东胡族在有东胡这个族名之前叫屠何. 这就把东胡的历史又往它的源头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因为在汉文史籍中东胡之前有山戎, 北狄,狄,貉,犬戎等都与某种动物名相联系.并非具体的族名,而( 屠何)既然为“东胡之先"它不是动物名是个古鲜卑语. 也可以认为它与东胡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否则为什么能和东胡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又能成为“东胡之先”的名字呢!所以逸周书’中的这个"王氏补注"直接引起了我对这个鲜卑古语的深思.与此同时,我还查到了与( 屠何)相关的两个东胡系族名. 一个名字源自北史"吐谷浑传’吐谷浑本辽东鲜卑徒何涉归子也. 就是说吐谷浑的父亲叫"徒何涉归"这个名字中的( 徒何)就是之前的( 屠何)" 徒何涉归"属鲜卑慕容部的领袖.说明慕容氏就是东胡和( 东胡之先)的( 屠何)的嫡系.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另一个名字也源自北史"屠何段就六眷传". 徒何段就六眷出于辽西"一般史书都认为鲜卑段氏是东部鲜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有些史书中说段氏与匈奴在血缘上有着密切关系. 其实从' 北史’的这个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段氏和慕容氏一样都属于( 屠何)的嫡系.它与匈奴并无密切的血缘关系. .慕容涉归史称( 徒何涉归)段氏就六眷也称( 徒何段)这就说明( 徒何)是他们的总根源.而( 慕容)和( 段)是他们的部落名和姓氏.( 徒何段)又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据.( 徒何涉归)和( 徒何段)共同证明的是他们的部族都源自( 徒何)或( 屠何),( 徒何)应该就是东部鲜卑的根本所在. 至于在名字前加( 徒何)这个古鲜卑语意图很清楚他们都想说明他们是( 屠何或( 徙何))那个地方的人,或是根在那里.( 徒何涉归)和( 徒何段)应该就是( 徒何)这个地方的鲜卑人或是从( 徒何)出来的鲜卑人.进一步的问题( 屠何)徒何这个古鲜卑语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个族名还是物名!陈寄生说考徒何之居地正为今热河吉林辽宁之洮河. 其地自古至今为东胡人民之故居. 然则洮河之名乃为古之屠何及徒河之今语. 陈文的意思是洮河即屠何甚至( 徒何)即是吐谷浑名的音讹而成. 李德山,栾凡著"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 中却说徒何段! 其实是一个族名加另一个族名的称呼, 徒何即, 段也是, 徒,后一种解释中把( 段)和( 徒何)当作族名解释.其实这种解释都不正确. 屠何)徒何按今天土族语解就是( 柱子)和( 擎天柱)的意思. ( 屠何)之居地在洮河,因为这里是慕容氏起源的地域. 而( 屠何)亦非( 洮河)的对音屠何确指大兴安岭中段洮河发源地的山脉. 鲜卑慕容氏将其称之为擎天柱. ( 擎天柱)者既高大又雄伟,顶天立地从这个角度说( 徒何涉归)徒何段相提并论也不妥当. 徒何属慕容氏,慕容氏是鲜卑!即青稞’的早期种植者. 是北方早期的农业文明的创造者,也是鲜卑民族的始祖.他称之为徒何涉归那就说明是徒何的始祖. 而"徒何段"不是慕容,它只能是慕容中分离出来的一部落. 因为发展久了,势力渐大,但他的根本仍在慕容和慕容起源的屠何所以仍以"徒何"自称.屠何既然是古鲜卑语擎天柱的意思,那么它与鲜卑山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重. 我在" 鲜卑人名族名揭秘"一文中已经论述过了鲜卑并非自称,而是他称. 鲜卑的发明创造者是慕容氏,慕容是这个部族的族徵以后变成了国姓(慕容氏也不自称为慕容而是自称为"蒙格". 慕容氏因发明和发展了北方早期的农耕文明,其代表性的农作物叫" 鲜卑,师比,犀毗,锡伯"等. 这个音译的鲜卑古语出现在汉籍中就成了固定的族名, "鲜卑".鲜卑即是一种农作物汉名叫青稞. 古代的北方民族.就称发明了青稞的这个部族为鲜卑. 鲜卑是他称而非自称. 鲜卑族长期生活的这个地方的山就称之为鲜卑山也是他称. 那么鲜卑人把鲜卑山称之为什么呢? 即是前面说的"屠何" 擎天柱一样雄伟的山.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地明确了鲜卑山之歌为什么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歌颂一座大山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鲜卑慕容氏起源的地方.四,基本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自" 后汉书" 开始一直流传至今的鲜卑山是因为对古代北方农业文明作出贡献的鲜卑慕容氏而叫起的一个山名. 鲜卑是一种他称的族名, 鲜卑山同样是对这个古代北方民族起源和生活地域山脉的称谓也属于他称.这座山脉有人指是洮尔河附近的一座具体的山. 也有人说是指整个大兴安岭,根据鲜卑族的起源和活动分布情况看" 鲜卑山"确指大兴安岭. 而生活在鲜卑山上的鲜卑族并不把大兴安岭称之为鲜卑山, 而是称之为'屠何': 屠何是'擎天柱'的意思.形容鲜卑人也像屠何一样顶天立地.因为鲜卑山不是鲜卑族的自称而是他称,所以鲜卑族迁徙到哪里,哪里的高大山脉就称之为鲜卑山. 比如鲜卑慕容氏起源的地方的山脉就称之为鲜卑山. 据史家考证在今科尔沁右中旗’( 吐谷浑西迁后所依偎的祁连山称之为阿布干鲜卑山, 阿布干即鲜卑语哥哥的意思.亦即鲜卑慕容氏若洛廆的兄长居住的山脉. 甚至青海民和县官亭镇附近的拉脊山也称为"鲜卑山". 山上原来设祖庙,还有祭山用的敖包.而鲜卑拓跋氏生活的大兴安岭北段及外兴安岭称之为"大鲜卑山".拓跋氏原也是鲜卑的一支, 一个部落,后因建立北魏就自然地称起"大"来了. 大鲜卑山跟它的强盛直接相关. 总之随着鲜卑族的迁徙和流动鲜卑山的地名也随之流动. 所不同者只是鲜卑山前面的一些限定词以区别原始的鲜卑山( 而原始的鲜卑山在洮尔河附近实际确指大兴安岭所以龙华先生在"对鲜卑源流关系的文化考察"一文中说鲜卑山分布于今大兴安岭北段及辽宁,河北,内蒙古及西北地区.除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与西北地区的阿布干鲜卑山分别归属于拓跋部和吐谷浑外, 其他鲜卑山从地域分布看,似与东部鲜卑有关在北部中国鲜卑各部活动过的广大地域内存在众多的鲜卑山的现象似乎暗示着各部鲜卑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龙华先生所谓的这种神秘的联系实际就是鲜卑嫡系部族之间的源与流的关系. 因为这种亲密的源流关系,鲜卑部族迁徙到哪里鲜卑山也就跟随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