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传统德育比较

合集下载

中韩高等学校德育现状的比较及分析

中韩高等学校德育现状的比较及分析

中韩高等学校德育现状的比较及分析作者:吴岚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8期摘要:韩国是亚洲“四小龙”国家之一,是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典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的高校德育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区别、各具特色。

本文对当代中国和韩国的高校德育体系的目标、方法、内容和模式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吸收他们已经成熟、颇有成效的德育理念和实施方法,以便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高校德育体系建设起到深刻的借鉴意义。

高校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吸收借鉴韩国高校德育的经验,对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韩国高校德育比较启示韩国重视高校德育,其重要内容是将育人教育贯穿到国民精神教育中。

在当今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韩国高校国民精神教育因其鲜明特色和显著效果而颇具影响。

比较和分析韩国高校德育的特色,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高校德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加上韩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韩高校德育在很多方面逐渐趋同,中国与韩国高校德育的共同点,具体如下:两国的高校德育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认识到德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将其培育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都很重视高校德育功能,将德育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德育模式一样,都是混合德育模式。

一、中国与韩国高校德育的比较中韩两国无论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还是传统观念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两国的学校德育体系在目标、方法、内容和模式等许多方面截然不同、各具特色。

下面从以下四方面对两国高校德育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目标比较中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中国和韩国,两国的家庭观念有哪些不同?韩国的孝道观念和中国的家庭文化有何异同?

在中国和韩国,两国的家庭观念有哪些不同?韩国的孝道观念和中国的家庭文化有何异同?

在中国和韩国,两国的家庭观念有哪些不同?韩国的孝道观念和中国的家庭文化有何异同?家庭在中国和韩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两国的家庭观念和文化有很大不同。

在中国,家庭观念一直都很重,家人的关系十分亲密。

在韩国,孝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韩国人对家庭的重视程度也很高。

那么,两国家庭观念和文化有哪些不同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介绍。

一、家庭价值观1.中国家庭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家庭观念。

在中国,家人之间的关系亲密而和谐。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中国家庭中,家长们十分重视自己的子女,也期望他们在成人后能够回报家庭和社会。

2.韩国家庭价值观:韩国人对孝顺的态度非常重视,孝道观念是韩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家长们期望自己的子女不仅愿意负起家庭责任,还要尊重家庭的传统。

孝顺家长被视为一种美德,也是韩国人常说的“天下之大,无奉亲者不孝”的核心思想。

二、家庭结构1.中国家庭结构:中国人的家庭结构一直都非常注重传统和封建的思想。

传统观念认为,一家人应该住在一起,并尽量多生孩子。

因此,在中国,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很常见。

父母爱护孩子一直都是中国家庭最为重要的核心。

2.韩国家庭结构:在韩国,小家庭模式比较普遍。

尽管孝道在韩国被普遍认可,但由于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独生子女的出现,使得许多年轻夫妇选择独立居住。

这给韩国家庭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也使得许多韩国年轻人对于传统的孝道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

三、家庭教育1.中国家庭教育:在中国,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尤其是家长强调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职业规划。

当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教育上,还涵盖了人格品质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2.韩国家庭教育:在韩国,家长给予孩子非常多的陪伴和鼓励。

家长不仅强调孩子的学业成绩,也重视孩子的品德修养和礼仪教育。

孩子们需要懂得尊重长辈和社会,这也是韩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家庭观念和文化方面,中国和韩国有很多不同之处。

中韩两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比较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韩两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比较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citizen” consciousness pursuing equal dialogue, consultation and accommodation; In the philosophical view, the foundation of methodology and values gradually change from the previous advocating of authority and positivism to the modern pursuit of subject discourse explanation, from a single moral ethical school to the human-oriented multi-dimensional ethical one.With complicated transmission and adjustments of the abov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now relatively restrictive text-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mode has presented many phenomena contradicted with times, such as that the content of our moral education system excessively reveals a political restrictions and single ethical attribute, being lack of some necessary social accommodation and life dismemberment; the moral education method system more highlights the reverence and obedience towards authority and lacks of two-way communication and subject explanation;The target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is on one hand illusory and emp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is lack of respecting for subjective personality and screening and tracking for global multi-culture; Moral evaluation system is still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ethical lineage, and lacks of a kind of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monitoring design and microcosmic, value-related qualitative analysis. Facing the continuously prominent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we need to examine and reflect the existing moral education mode again, and further build a kind of humanism and life-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mode synchronous with tim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operations. South Korea and China are both in the Confucian culture of East Asia, and thu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including both experiencing the pain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isintegration.More importantly, South Korea, in the key period of change, has not only successfully engrafted the western new market economy system, but also integrated the western new ethical values and life moral theories with the oriental traditional moral ethics, and succeeded in applying them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ivil moral education (CME)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at is one main reason for Korea’s present fact that it still shows a good social order and generosity spirit in its economic growth.The present paper firstly compares CME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n six aspects, includ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th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eriod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absorption of the successful points of CME in Korea, some refer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full of pertinence and practicality,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ME in Chines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Key-words:Civil moral education (CME); Text-oriented mode; Abstract theory of human nature; Value diversification; Human-oriented mode; Subject personality; Capability of accommodation and insight第一章 引 言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在我国有句俗语:“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从这句话当中我们不难看出,道德品质的好坏对于一个人乃至于整个社会是何等的重要。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与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国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异同点。

文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然后对中国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进行了概况描述,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情况。

接着,对两国的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结合研究结果总结了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差异和共同点,探讨了启示与展望,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两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推动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韩国,公民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异同,因素,发展对策,总结,启示,展望,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与韩国作为亚洲两个重要的邻国,近年来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在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差异。

公民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对中国与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两国社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推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有助于全面了解两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对策,促进各自的道德建设工作,提升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2 研究意义公民道德教育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

中国和韩国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其公民道德教育在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通过对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两国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有助于为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借鉴和借鉴。

中国与韩国作为两个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公民道德教育在塑造国民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两国公民道德教育概况和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发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为改进和完善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中韩高等学校德育现状的比较及分析

中韩高等学校德育现状的比较及分析
进 分子 . .… 韩 国 高 校 德 育 目标 是 发 展 道 德 自律 .注 重 发 展 学 生
育 现 代 化 的 典 型 。中 国 是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发 展 中 国 家 . 国 两
的 高 校 德 育 既 有 共 同 点 , 有 很 大 的 区 别 、 具 特 色 本 又 各
( ) 法 比 较 二 方
和 模 式 等 方 面进 行 简要 的 比 较 分 析 . 收 他 们 已 经 成 熟 、 吸 颇 有 成 效 的 德 育 理 念 和 实施 方 法 , 以 便 对 现 代 化 进 程 中
的 我 国 高 校 德 育 体 系建 设 起 到 深 刻 的 借 鉴 意 义 , 高 校 德
有 文化 的韩 国人 。
( ) 容 比较 三 内
高 校 德 育 , 新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 升 社 会 精 神 创 提
文 明建设 , 进 社会 的 和谐 发 展具 有重 要 的启 示 意 义 。 促
在 全 球 化 进 程 不 断 加 快 的 背 景 之 下 ,加 上 韩 国 深 受
文 对 当代 中 国 和 韩 国 的 高校 德 育 体 系 的 目标 、 法 、内容 方
良好 的 道 德 判 断 能 力 , 养 健 全 人 格 , 立 有 关 民 族 认 同 、 培 建 人 道 主 义 和 社 会 关 系 所 需 的 价 值 系 统 , 懂 得 人 类 伦 理 并 的 基 本 问 题 . 2 的 目 的 在 于 协 助 所 有 的 人 完 善 个 人 的 .[它 3 品 德 、培 养 独 立 生 活 能 力 和 取 得 能 参 加 建 设 民 主 国 家 及 促 进 全人 类 繁荣 活 动的公 民资格 。强调 培 养 学生 的 责任 感 、 民精 神 , 过 正确 理 解 个 人 、 会 和 同家 之 间 的关 公 通 社 系来 树 立 相 互 协 作 的 精 神 。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国和韩国作为亚洲的两个大国,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尤其是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两国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成果。

本文将就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是一种高度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主要由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多个层次组成。

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要通过学校课程、德育课程和班队管理等方式实现,而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公民道德教育则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教育课等课程体系来进行。

相比之下,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则相对来说更为分散,主要通过社会组织、家庭、传媒、宗教、职场等途径进行开展。

对于学生来说,韩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则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个别指导、班级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对职业人员来说,则主要体现在公司规章制度、行业道德准则等方面。

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宪法法制教育、个人品德培养等方面。

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则主要注重自我探索和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内容包括道德理念的培养、环保节约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社会参与教育等方面。

尽管两国在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式上存在差异,但两国都十分注重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中国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公民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韩国青年则对于全球化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结语中国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各有利弊,需要在完善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借鉴。

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邻国,中韩两国在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和交流方面也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两国社会发展的氛围。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国与韩国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公民道德教育一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就中国与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国在这一领域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韩国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共同之处。

两国都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将其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进行研究和实践。

两国都将公民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大纲中,并在中小学教育中进行普遍推广。

两国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也都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公民,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都在推行全民参与的公民道德教育,力图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公民道德的提升。

中国与韩国在公民道德教育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两国在公民道德教育的理念与传统文化有所不同。

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更注重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个人与国家、家庭、社会的关系。

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更偏向于强调礼仪和团体精神的培养,重视团体意识和社会关系的建立。

两国在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培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

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更注重礼仪教育和团体行为规范的培养,偏向于塑造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

两国在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时所遵循的教育原则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更强调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发展,而韩国更强调纪律和规范的培养。

中国与韩国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都反映了两国在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上的差异。

通过对两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对方的经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希望未来中国与韩国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公民道德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近年来,公民道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国纷纷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本文旨在比较中国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途径和教育成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发掘两国优点,互相借鉴,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一、教育理念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强调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教育内容以爱国、诚信、友善、守法为主,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

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注重个人自由和人权意识,重视民主、平等、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教育内容涵盖公民权利与义务、信仰自由、性别平等、环境保护、人际关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全球视野,形成具有韩国特色的公民意识。

二、教育途径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途径进行。

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教育部门将公民道德主题纳入课程体系,并注重将其与实际结合起来。

家庭教育则是孩子道德素养的最初来源,父母在家中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社会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旨在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加强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教育成果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课程不断完善,学生成绩在道德素养方面有所提高。

家庭教育方面,中国注重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对孩子的道德素质也有所提高。

社会教育方面,社会团体和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孩子们积极参与,增强了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中国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在理念、途径和成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共同点也很显著,比如都强调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两国应该加强经验交流,互相借鉴,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动两国的社会进步。

中国与朝鲜青少年的德育目标比较及启示-2019年文档

中国与朝鲜青少年的德育目标比较及启示-2019年文档

中国与朝鲜青少年的德育目标比较及启示德育目标,是指德育工作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应实现的基本任务,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发展上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

当前,世界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目标,用以指导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中国和朝鲜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青少年德育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对中国与朝鲜青少年的德育目标作一个初步考察及比较,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与朝鲜青少年的德育目标(一)中国青少年的德育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中国青少年的德育目标几经更变,但一直没有偏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德育总目标。

1.“五爱”新人的德育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新时期的德育目标是培养“五爱”公民。

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指出小学生的德育目标是“使儿童具有爱国思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1]147;中学生的德育目标是“发展学生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1]139。

2.“又红又专”接班人的德育目标为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中共中央增加“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为人民服务”等德育目标。

1960年初分别制定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小学生的德育目标为“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1]152;把中学生的德育目标规定为“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1]147。

3.“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根据《决定》精神,中共中央又发布《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青少年的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中国和韩国在文化传统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和韩国在文化传统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和韩国在文化传统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和韩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两国的文化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鉴于两国在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差异,也存在诸多不同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国和韩国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共同点1.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韩国的儒家思想也有很深厚的传统。

这种思想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在中国和韩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2. 书法、绘画和音乐书法、绘画和音乐是中韩两国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两国的艺术形式在表现手法、意境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如中国和韩国的山水画、花鸟画、文人画等,都有相似的艺术风格。

3. 传统服饰中韩两国在传统服饰方面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如中式旗袍和韩国传统服装“韩服”都强调身材的线条美,强调柔美、性感,而且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还有现代时尚的艺术性和设计上的灵感。

二、不同点1. 历史差异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历史上处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韩国相比之下要年轻得多,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虽然也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总体上比中国要单一一些。

2. 社会结构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和语言隔阂。

而韩国则是一个民族相对单一的国家,民族文化相对纯粹。

3. 饮食文化中韩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有着复杂的烹调方法,饮食分为八大菜系,不同地域在烹调方法、调料、口味等方面存在差异。

而韩国则注重低脂、健康和自然绿色的饮食方式,辣椒、大蒜、生姜等成为了韩国饮食的常见调味品。

4. 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的传统信仰主要是儒家、道家、佛教等,而韩国主要是基督教和佛教,两国的传统信仰有很大的不同。

5. 社交礼仪中韩两国的社交礼仪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礼仪是对身份地位、年龄等因素的尊重,在商务场合上也比较讲究规则。

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韩两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作为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小学的德育课程对培养未来公民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全球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比研究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可以为两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互相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异同点,探究两国在德育课程设计、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通过此研究,可以为中韩两国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
1. 回顾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2. 比较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3. 分析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的设计背景、理念与特点。

4. 探讨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之间的互相借鉴与提高。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了解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情况。

2. 问卷调查法:设计合适的问卷,通过在两国小学教师、家长和学生中的调查,了解实际情况。

3. 专家访谈法:邀请有关领域的教育专家,深入了解两国小学德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情况。

五、研究意义
通过对比研究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异同点,可以为中国和韩国的小学德育课程设计和实施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增加基础和理论依据。

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深化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了解,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

中国VS韩国

中国VS韩国
中国
韩国
—礼 仪 教 育 差 异
主讲人:刘玉芬 班级:思政二班 学号:12010245926
一、韩国礼仪教育概述
“礼仪是一种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道德 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因此,礼 仪是道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德育的一 个重要分支,礼仪教育的重要作用已深入人心。 韩国历来有重教兴邦的历史传统。自20世纪60年 代以来,韩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创造了“江汉 奇迹”,这与其对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和道德教育 是密不可分的,韩国重视道德教育,更加强调礼 仪教育。韩国礼仪教育的成功之处主要可以从以 下几点加以分析。
三、以他山之石,探索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新 路径
1.重视传统精髓,重塑青年礼仪。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 丰富的德育资源。例如《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 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 2.直面外来文化,强化民族精神 .哈韩的盛行,西方节日的 流行,欧美范的崇拜……外来文化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影响 到我国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这一方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 容性,但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冲击。 3.倡导情感渗透,摒弃盲目灌输道德教育的成功应该取决 于中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维持道德教育的长效影响。
小朋友在公园里拾垃圾P源自:韩国礼仪教育的成功之处1.以儒家思想为起点,融汇古今精华。儒学对 韩国的礼仪教育有难以磨灭的影响。 2.以学校课程为中心,贯穿社会家庭。
3.以因材施教为指导,探索多维教法
二、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
首先,我国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空洞的道德规范,这远远背离了 人性所特有的心理特点,因此将本来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道德课变 成了毫无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 说教。 最后,在评价方式上,道德课跟其他课程一样采用卷面的 测试方式,这会造成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心口不一的情况, 因此很难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只会培养出一批考试人 才。 其次,在道德教育方式上,道德课完全把学生禁锢在教室 中,使学生缺乏去实践中体验生活、体验道德实践所带来的快 乐,仅仅依靠教师单纯的说教,在学生具有独立思维的前提下, 这种模式势必会遭到学生的反感。

从学校教育方式比较中韩两国德育教育

从学校教育方式比较中韩两国德育教育

从学校教育方式比较中韩两国德育教育作者:戴琳剑来源:《神州》2011年第14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架构的急剧转型变革和全球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德育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反观韩国,与我国都同处于东亚儒家文化圈,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都经历了转型和蜕变。

通过比较中韩两国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的异同,结合我国发展特征,吸收韩国在这一方面的成功或创新之处,对于我国德育教育方法的丰富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校中韩比较启示1.当代两国德育教育的相同之处1.1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在两国的德育教育中丝毫没有被遗忘和淡化。

一方面有选择性地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袭,将东西方文化有机地结合在本国的文化建设与教育理念中,自然在校园里也充满了此种氛围。

另一方面宣传自己的阶级民主建国理念。

1.2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综观两国的德育教育,除了教科书的说理,还加入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的教育,更多地采用“隐蔽式” 、“渗透式”的教育和注重方案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让德育教育不只是纸上空谈,而是能落到实处的切实规划。

1.3日益强化的政治功能德育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单地说就是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巩固政权。

这个功能在当代两国的德育教育中正在被有意识地加强,其主要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去论证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并起到“思想旗帜””和“社会水泥的作用。

2.当代两国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比较2.1韩国学校的德育教育韩国现代教育从源头上可以追溯到前现代朝鲜的教育,日本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到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其现代教育才得到迅速发展。

在60—70年代,政府采取了“巩固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中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并开始积极将公民德育建设放置到各类教育中并推进其发展,将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发展提高到与国家的发展直接联系的高度。

中国与朝鲜青少年的德育目标比较及启示

中国与朝鲜青少年的德育目标比较及启示

中国与朝鲜青少年的德育目标比较及启示中国和朝鲜由于地缘政治、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相似性在青少年的德育目标上存在许多共同的地方。

但由于对外开放程度及建国历史等的不同,两国德育目标在指导思想、地位以及引导路径存在差异。

通过对比中国和朝鲜两国青少年的德育目标上的异同,我们得到一些启发,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中国;朝鲜;青少年;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德育工作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应实现的基本任务,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发展上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

当前,世界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目标,用以指导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中国和朝鲜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青少年德育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对中国与朝鲜青少年的德育目标作一个初步考察及比较,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与朝鲜青少年的德育目标(一)中国青少年的德育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中国青少年的德育目标几经更变,但一直没有偏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德育总目标。

1.“五爱”新人的德育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新时期的德育目标是培养“五爱”公民。

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指出小学生的德育目标是“使儿童具有爱国思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1]147;中学生的德育目标是“发展学生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1]139。

2.“又红又专”接班人的德育目标为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中共中央增加“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为人民服务”等德育目标。

1960年初分别制定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小学生的德育目标为“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拥護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1]152;把中学生的德育目标规定为“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1]147。

高校德育论文礼仪教育论文:中韩高校德育的礼仪载体比较研究

高校德育论文礼仪教育论文:中韩高校德育的礼仪载体比较研究

高校德育论文礼仪教育论文:中韩高校德育的礼仪载体比较研究摘要礼仪作为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礼仪道德的教化,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对中韩两国的庭礼仪教育与学校礼仪教育、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文化的融合以及礼仪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可为我国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韩国高校德育礼仪教育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等精神内涵的的外化,体现着人们的道德修养,它作为行为规范渗透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礼仪的学习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因此,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礼仪载体的重要作用。

韩国与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同属亚洲国家,在社会文化背景拥有相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且在全球化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文化的冲突。

而韩国在面对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的腐蚀威胁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发挥礼仪载体对高校德育的积极作用,这为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建设塑造了成功的典型。

因此,借鉴韩国德育实践中重视礼仪载体的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可见,礼仪教育由来已久,我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礼仪教育。

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当今我国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却不容乐观。

(一)家庭礼仪教育偏失以及学校礼仪教育欠缺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家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和家族生活中的这些规矩、规范和准则,通常就称为家礼。

①传统家礼中的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规则,至今仍是我国需要大力弘扬的传统美德。

当代大学生大都属于80后、90后,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父母的溺爱致使他们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懂得尊重为何物,根本没有礼仪的概念。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也促使家长们更为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放松乃至放弃了对孩子德育的培养。

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作者:金靖斌来源:《卷宗》2016年第01期摘要: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良好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与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中韩两国在传统上都有重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值得研究。

本研究主要对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进行比较与分析,包括其道德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比较与分析,最终通过对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的研究,为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字:中国小学道德教育;韩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启示1 中韩小学道德教育目标比较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规定。

小学道德教育目标必须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时代特征、民族传统文化及小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等因素来制定。

(一)中国小学道德教育目标中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分为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和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其教育目标也不同。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从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全过程、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的。

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是能力、知识,都是站在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

其二,目标的确立具有全面性,即从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了认知、动机、情绪、态度、意识和价值观,以及审美要求等。

其三,目标的提出具有针对性,即针对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的实际情况,强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探究、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这三维目标的确立,以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从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基本要素出发,进行了科学地分类。

[1](二)韩国小学道德教育目标韩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将一盘散沙般的个人联合成一个社会共同体、一个国家共同体的粘合剂,二是为了建设新韩国道德教育体系为共同纲领,进行除旧布新的工作;三是培养有道德、有科学技术的21世纪的新韩国人,把学生培养成一流的、高雅的、有现代道德的人才。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作者:刘亚男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8期摘要:中国和韩国地理位置相近,思想文化资源相通,在教育精神、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既存在共通之处,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

通过中国和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养成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

关键词:韩国;中国;公民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完成了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计划,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被世界惊呼为“第二个日本”。

韩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同韩国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对韩国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视密切相关。

虽然中国同韩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发展等存在较大差异,但韩国开展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教育精神比较(一)教育精神的相同点儒家思想是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共同精神内核,虽历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代新儒学等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因其务实革新的思想特质,至今依然焕发生机,是包括中国与韩国在内的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

尤其是在当代,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愈演愈烈,西方先进技术裹挟着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文化涌入国门,严重扰乱了社会的稳定有序运行。

为防止西方价值观对国民原有道德观念的过分冲击,维护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中韩两国都加强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此捍卫国民的精神支柱。

(二)教育精神的不同之处虽然中国和韩国有着相似的儒学文化传统,但在落实儒学传统方面,中国和韩国存在较大差异。

一方面,在继承儒家文化传统的延续性方面,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虽曾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辉煌,深受统治阶级尊崇,但也曾备受质疑,尤其是近代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一系列启蒙运动和文化变革,高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号,将儒家文化等同于落后的封建思想予以批判,也使得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传承遭遇不小的打击。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近年来,中国和韩国都开始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两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两国公民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一、相似之处1.教育目的相似。

中国和韩国都将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培养优秀公民的一项重要任务。

两国都认为,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的基础。

2.教育方法相似。

两国都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如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志愿服务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德育教育中,两国也都引入了现代化教育科技,如数字化教学、网络化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3.教育主题相似。

中国和韩国都重视公民意识、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等主题的教育。

两国都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和公共领域中的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不同之处1.教育内容不同。

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家领导、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自立自强、人际关系、性别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2.教育对象不同。

在中国,公民道德教育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和大学生,重点侧重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的培养;而在韩国,公民道德教育主要面向青少年和成年人,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全球公民素质。

3.教育思路不同。

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强调融入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将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体验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则强调立足日常生活和社区环境,注重以身作则、多方位教育的思路,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

结论:中国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两国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不断推进公民道德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

相信未来,两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会更加发展壮大,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韩传统德育比较初探

中韩传统德育比较初探

中韩传统德育比较初探比较中韩两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的去比较,应该对两国道德教育的传统进行深层的挖掘和解剖。

因为从两国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旧的传统德育中存在着更为深层次的可比较性。

其传统的道德教育依然隐藏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下,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深层的旧物,“是隐匿于现在活着的文化背景下的”中韩两国道德教育的历史传统。

文章着重分析中国和韩本的传统道德教育特点,进而分析两国传统德育的差异,进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标签:中国传统德育,韩本传统德育,特点,比较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指与现代道德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之上建立起来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倾向。

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指的是正统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其显著特征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精神。

它强调的是对人自身的肯定。

儒家教育思想是乐观型的,是“乐感教育”;不是消极无为的,而是发奋图强的群体本位思想;注重加强个人修养。

具体特色表现如下:(一)强调伦理本位所谓伦理本位,就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儒家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和亲情观念之上的,其以孝悌等伦理关系和封建纲常为原则,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

中国道德教育的核心一直就是伦理问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最核心的也是道德伦理教育。

具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等伦理次序和规范的遵守。

在此过程中极其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也始终体现着和谐人生、稳定社会的基调。

孔子德育内容博大精深,而核心则为“仁”与“礼”。

仁,是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其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孝是仁之人伦之根本,因此儒家伦理体系中最大特点是注重家庭,伦理始于家庭,由家到国,家国同构,十分注重国家和家族观念。

与此同时,儒家道德教育还强调礼教,所谓“克己复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2-10-27作者简介:赵阳(1985-),女,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韩传统德育比较初探赵阳(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沈阳110001)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指与现代道德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之上建立起来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倾向。

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指的是正统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其显著特征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精神。

它强调的是对人自身的肯定。

儒家教育思想是乐观型的,是“乐感教育”;不是消极无为的,而是发奋图强的群体本位思想;注重加强个人修养。

具体特色表现如下:(一)强调伦理本位所谓伦理本位,就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儒家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和亲情观念之上的,其以孝悌等伦理关系和封建纲常为原则,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

中国道德教育的核心一直就是伦理问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最核心的也是道德伦理教育。

具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等伦理次序和规范的遵守。

在此过程中极其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也始终体现着和谐人生、稳定社会的基调。

孔子德育内容博大精深,而核心则为“仁”与“礼”。

仁,是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其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孝是仁之人伦之根本,因此儒家伦理体系中最大特点是注重家庭,伦理始于家庭,由家到国,家国同构,十分注重国家和家族观念。

与此同时,儒家道德教育还强调礼教,所谓“克己复礼”。

礼是指遵守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

这样就把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把法律道德化,也把道德法律化了。

使道德具有了政治与法律的强制力,使儒家的道德教育观念,成为治政、治国的政治指导。

(二)追求理想的人格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理想主义色彩非常浓厚,儒家的理想人格,强调培养具有“仁”和“义”的“内圣外王”的君子。

所谓内圣主要是指个人的修身养性;所谓外王主要是指为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内圣的目的和行为化。

因此按儒家的人格设计,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本,知识是人的外化凭借,政治则是人由内通向外,用道德和知识来改造、美化现实社会的途径。

因此,这种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的传统教育如何实现理想人格的达成呢?那便是克己修身。

强调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过程中的自省,反映了儒家对道德修养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也体现出道德必须通过人的内心信念来外化,是一种以自觉和自律为基础的要求。

但如果这样自省的方式变成了硬性的约束,它本身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反而成为人发展的阻碍性因素,成为压抑人的个性发展、创造性、进取性的精神枷锁。

二、韩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韩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主要是指从中国吸收而来的儒家伦理思想,强调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克服“非人化”,实现人的价值,培养世界公民精神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传统德育,对以后不同时期的道德教育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特点具体表现如下:(一)以“忠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忽视“仁”而强调“忠”,应该被认为是韩国儒学所独有的特征。

“忠”和“孝”本来是儒教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但是中国和韩国的具体阐释和侧重点不同。

中国儒家主张“忠”、“孝”两全,韩国虽然也将“孝”作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但对孝的理解仅仅是孝顺父母。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下,孝摘要:比较中韩两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的去比较,应该对两国道德教育的传统进行深层的挖掘和解剖。

因为从两国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旧的传统德育中存在着更为深层次的可比较性。

其传统的道德教育依然隐藏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下,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深层的旧物,“是隐匿于现在活着的文化背景下的”中韩两国道德教育的历史传统。

文章着重分析中国和韩本的传统道德教育特点,进而分析两国传统德育的差异,进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德育,韩本传统德育,特点,比较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198-02198是整个家族制度的基础,只有血缘关系才是相互协力和援助、至诚至意的基本对象。

相反韩国的社会意识中对君主的义务就已经远远优先于血缘者的义务。

百姓之间的以重视非亲族之间的协力被称为美德。

韩国的这种本土化的儒家思想,一方面与民族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强调对封建君主的顺从和忠诚;另一方面渗透进韩国传统的神道教之中,从小家上升到国家,强调对长者、天皇的孝顺和忠诚。

这种思想已经成为韩国人的民族心理,对后世韩国近现代化过程中形成忠诚集团意识,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二)以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信仰教育韩国是一个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他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教精神推崇备至。

儒学在韩国被称为儒教,韩国人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视为一种信仰,并深深地融入到民族精神的血脉,成为韩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

古代韩国人的理想形象是“儒生”。

“儒生”有三个特点:胸中有文墨,不然不能称其为文化人,但并非一定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要懂汉文,能够在言论中引用圣经贤传;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儒生”不仅要有学问,更要体现在行动中,重视实践;要有和谐的人格,要有优良的气质,把内在的质朴表现为外在的教养美,即文质彬彬。

所以韩国力图教育国民成为“儒生”此外,韩国人非常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大大小小的文化遗址都被保护起来,已经遭到破坏的,他们便尽快修缮,同时继承传统文化习俗保护民俗艺术,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防止传统文化的流失、所谓“阁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主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主理想。

三、中韩道德教育传统的共有特点通过例举两国的道德教育在各自文化历史传统中体现出了各自特点,但在相似的东亚传统文化圈的影响下使得两者又表现出了很多共同的道德教育的传统:(一)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中国正是通过这种道德中介,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以及民族的存续服务的。

同样韩国由于受到中国儒教文化的影响,道德教育也自然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中韩两国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变化,但是重视道德教育的一贯传统没有变。

各国教育都在日益重视道德教育的今天,两国仍然应该把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加以具体分析并在现代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吸收、继承。

(二)群体主义的传统中国特色的人本侧重点是在功能方面而不是在文化本体方面。

儒家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只是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途径和手段。

儒家的伦理道德关注的是整体、群体的文化特质。

这种群体主义传统对韩国而言亦是如此。

韩国的群体主义更多地表现为集团主义的倾向,重视集团其他成员一起活动的意识。

社会生产方式对个人的制约都是客观的,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甚至走向极端从而忽视个体的存在及其价值是中韩两国道德教育都存在的问题。

(三)道德教育政治化的传统我们的德育侧重点是政治思想教育而不是道德品质的养成。

其优点是对国家、社会、民族以及文化的整合起了理论上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使社会行为都受道德的约束。

负面的意义是中国的政治关系主要是道德化的人伦关系发展而来,裙带关越发明显,导致了政治上任人唯亲的出现。

韩国同样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道德教育中存在政治化倾向,如前所述,如皇国史观、神道国的信仰、武士道的精神都反映这一点。

四、文化视域下的中韩道德教育的差异分析中韩道德教育的差异存在很多方面,笔者仅从文化的视角,探讨对中韩两国道德教育的历史及其成因。

(一)德育依据文化前提的相异性中国自古就拥有独立的文化体系,具有原发性的特征。

而韩国主要靠借鉴吸收先进国家的文化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传统。

和中国相比较,韩国属于“低势文化”,其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显得很弱,而移植模仿的特征一直很突出。

不仅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以来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

但是韩国不是单纯照搬,更多的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比如中韩两国的儒学就有很多不同之处。

比如中国的儒家强调“仁”,韩国重视“忠”。

(二)德育观念的相异性中韩德育观念和思维也产生排他性和学习性的特征,韩国主要是岛国,很少有被外部征服的担心。

对于中国的传统来说,中国周边的地区,往往是蛮夷之地,是总给自己带来武力威胁的地区。

中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造成了民族自豪感,认为自己周边的文化都不如自己,最后思维局限化导致了封闭,影响到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道德教育固守着传统的教育理念,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而韩国由于并且善于学习,并加以吸收,最终形成了丰富的多样性的文化。

(三)德育现代化过程的相异性由于中国文化的排他性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固守僵化。

而韩国道德的学习化特征,使得与西方现代化文化相遇时尽力避免冲突并取其精华。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厚重,因此面临新文化时显得不自如,体现了稳重性。

韩国历史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很容易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吸收先进的文化,并加以改造,使之变成更适合本民族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具有鲜明的可变性。

(四)德育目的的相异性韩国的教育形态是“普及、提高能力型”,中国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的教育形态。

因为古代中国的教育是以科举为中心的,科举的目的主要是选拔人才,因而产生了教育也应以选拔为前提的思想,这种观念到现在一直存在。

而韩国的教育目的正好相反,是普及、提高为目的的。

韩国的教育已经融化于韩常生活之中,而且这种提高并不标榜很功利的目的,把受教育国身看作是目的。

参考文献:[1]王丽荣.当代中韩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5.[2]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组编.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宋春宏.比较德育新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陈立思.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6]程增俊.韩国公民教育中的儒学精神[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责任编辑:石银)J i a o Y u L i L u n Y a n J i u☆教育理论研究☆1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