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课程讲义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汇编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01. 第一单元传染病概论02.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03.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04. 第四单元螺旋体病05. 第五单元原虫感染06. 第六单元蠕虫感染第一单元传染病概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一)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感染过程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
(一)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
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结局:大多数隐性感染都可使人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体内持续存在病原体而不发生明显病理损害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伤寒、菌痢、乙型肝炎等传染病都可有健康携带者。
【真题库】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答案:B【真题库】11.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IgG(+)。
其12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
李某女儿属于(2003)A.隐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毒携带状态E.垂直感染答案:A(2003)【真题库】17.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2003)A.潜伏性感染B.病原体被清除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答案:C (2003)【真题库】8.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A.显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病原体被清除答案:C(三)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讲义8
第七单元伤寒最重点是什么?1.诊断,确诊依据2.血象、培养及肥达试验在伤寒诊断中的意义3.病原及并发症治疗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于D群沙门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具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
检测血清O抗原和H抗原相应的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诊断。
"vi"抗体主要用于调查伤寒带菌者。
伤寒杆菌释放内毒素,起重要致病作用。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患者起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
排菌期限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较多,病后免疫力持久。
(四)流行特征:夏秋季多见。
习题能使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传染源是A.伤寒的极期病人B.潜伏期末的病人C.恢复期带菌者D.缓解期带菌者E.慢性带菌者[答疑编号500905070101]『正确答案』E三、发病机制及病理习题伤寒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B.心肌坏死C.骨髓受抑制D.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E.肝细胞广泛坏死[答疑编号500905070102]『正确答案』D伤寒最具特征性病变部位在A.肝、胆囊B.肠系膜淋巴结C.结肠D.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E.乙状结肠[答疑编号500905070103]『正确答案』D四、临床表现潜伏期3~42日,一般12~14日。
1.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4期,自然病程为4~5周(一)初期(侵袭期):病程的第1周。
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阶梯样上升,可在5~7日内达39℃~40℃。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明显。
(二)极期:病程第2~3周,并发症多出现在本期。
1.持续发热:多呈稽留热型,热程可持续2周或以上。
2.神经系统: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表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
重者可出现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甚至昏迷。
2024年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2024/2/29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9
33
缓解症状
促进康复
中医药在缓解传染病症状方面具有一定优 势,如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
中医药在促进患者康复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如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体质等。
2024/2/29
21
患者康复期管理与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康复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并发症。
心理干预
2024/2/29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应急演练和培训
定期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应急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2024/2/29
27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 未来
和给药途径等。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 低耐药菌的产生和药物不良反应
的风险。
2024/2/29
19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退热治疗
对发热患者,可选用适 当的退热药物,同时注 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避免脱水。
2024/2/29
呼吸支持
对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患者,及时给予氧疗、 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
免疫预防等。
29
新型传染病挑战应对
01
新冠病毒等新型传染病的应对策略
针对新冠病毒等新型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和防控难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
略和措施。
02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传染病防控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医学传染病学教学课件
传染病学临床症状与诊断
发热
发热的临床表现: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出汗等
发热的诊断:体温测量、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发热的定义: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发热的原因:感染、炎症、肿瘤等
发热的分类:低热、中热、高热、超高热
感染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引起的
添加标题
咳嗽:呼吸道感染,可能是病毒或细菌引起的
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速度等
传播途径:空气、水、食物、接触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没有免疫力的人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
预防措施: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
控制措施:隔离、消毒、追踪接触者等
传染病监测:监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及时采取措施
传染病治疗: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与合作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制定统一的公共卫生政策,以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卫生资源分配:全球卫生资源分配不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疫苗研发和生产:疫苗研发和生产需要全球合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传染病威胁
传染病的传播和变异:全球范围内传染病的传播和变异对公共卫生构成挑战
提高传染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卫生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传染病防治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传染病的挑战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国际医学教育交流,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全球传染病防控网络,共享疫情信息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传染病
传染病学PPT课件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病毒性 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 传染病等。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 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理等)、社会 因素(如人口流动、文化习俗等)和 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变异、宿主免疫 等)均可影响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
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 传播。
控制策略
在疫情发生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治疗、疫苗接种、消毒灭源 等,以遏制疫情的扩散。
PART 02
常见传染病介绍
REPORTING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风疹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避免接触传染源
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避免接 触患者或疑似患者。
及早就医
如出现疑似症状,应佩戴口罩 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和接触史。
社区层面防控举措
加强社区管理
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开展健康监 测、排查和管理。
宣传教育
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居民自我防 护意识和能力。
环境整治
加强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消除病毒传 播隐患。
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
疟疾
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
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 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 子叮咬传播。
狂犬病
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 或抓伤传播。
PART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REPORTING
各类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毒血症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性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和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化学药物、抗生素、血清疗法、 菌苗疗法;
• 免疫调节治疗 • 中医治疗 • 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病原体的入侵(血液、淋巴、胎盘;皮肤、 粘膜等)
• 病原体在体内蔓延繁殖(直接蔓延、血液 或淋巴扩散;特异性定位)
• 组织损伤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的作用)
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病原体 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 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其他)
•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病程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 临床表现: 1、发热 2、发疹(皮疹的种类和鉴别) 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
以上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性质和病程经过分类:急性、亚 急性、慢性;
•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典型、不典型(非典 型);
总论
• 什么是传染 •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传染
• 定义: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袭
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互相斗争 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 • 传染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五种情况
• 病原体被人体消灭或被排除体外 • 隐形感染 • 潜在性或潜伏性感染 • 病原体携带状态 • 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力,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04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制定原则及实施方法
制定原则
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时效性
实施方法
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人群免疫力、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策略选择依据及效果评价
选择依据
疫情严重程度、病原体特性、人群免疫状况、社会经济条件
效果评价
发病率下降、死亡率降低、病原体消除或控制、社会经济负担减轻
传染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 传染病等。
传染病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历史
自古以来,传染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 重要威胁,历史上多次爆发大规模传 染病,如黑死病、天花等。
传染病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传染病得 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一些传染病在 全球范围内流行,如艾滋病、结核病 等。
案例分析:成功控制某次重大疫情
案例介绍
某次重大疫情爆发,经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
控制措施
政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教育;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病例救治和流 行病学调查;社区和单位加强人员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个人注意个人卫生和 防护,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集。
影像学检查
利用X光、CT、MRI等技术观 察患者体内病变情况。优点是 无创、可视化,缺点是对设备 要求高,费用较贵。
治疗原则制定依据及实施过程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实施过程包括评估患者状况、选择合适药物和剂量等。
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实施过程需多学科协作,确保治疗 方案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传染病学讲义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特点】【大纲要求】总论考什么?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重点内容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及含义传染病流行过程中3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概念】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有特异性免疫反应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排出病原体,有传染性,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
潜伏性感染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一旦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
不排出病原体,与病原携带不同。
如单纯疱疹(HSV)、带状疱疹(VZV)、疟疾、结核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最不常见的表现是显性感染。
【A2型题】王某,女性,患慢乙肝10年,血HBsAg(+), HBeAg(+),抗HBc(+),其12岁女儿体检时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王某女儿属于()A.垂直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抗HBs(+),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应该隐性感染过。
【A2型题】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A.重复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应为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只有入侵部位适合,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一、概述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和诊断、治疗、预防的科学。
本次课程将重点介绍传染病学总论,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疾病种类、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及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二、传染病概述
1、传染病定义:指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人体并能在人群中引起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特征:具有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可预防和治疗性。
3、传染病种类:按病原体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4、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
三、传染病防控措施
1、隔离: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限制病原体传播。
2、预防接种: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公共卫生教育: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4、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消毒公共场所和家庭卫生等。
四、医学研究进展
1、新药物研发:针对新型传染病病原体,加速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
2、新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3、新的防治思路: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如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
五、总结
本次课程介绍了传染病学总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传染病定义、种类、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等。
我们也介绍了近年来传染病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和医学研究进展,展示了传染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理解传染病学知识,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共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024年度-(精品课件)传染病学总论
利用PCR、基因测序等技术,快速 、准确地检测病原体基因,提高诊 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8
05 治疗原则与措施
19
一般治疗原则和方法论述
01
02
03
04
早期诊断和治疗
及早发现并确诊传染病,采取 相应治疗措施,以缩短病程、
减轻症状、降低死亡率。
隔离与消毒
对患者进行隔离,减少病毒传 播;对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
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结核分枝 杆菌引起的结核病等。
细菌的致病机制
包括侵袭力、毒素产生和免疫逃避等 。
12
病毒类病原体介绍及致病机制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01
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等。
病毒的致病等。
常见病毒性传染病
03
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艾滋病等。
联合用药
个体化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患者,可采用 联合用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 药性风险。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
21
抗病毒药物应用前景探讨
01
抗病毒药物种类
目前已有多种抗病毒药物应用于临床,如核苷类、干扰素类、蛋白酶抑
制剂等。
02
加强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 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改善营养状况
加强营养支持和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
25
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机制
强化监测预警
加强病毒变异和疫情趋势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完善应急预案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
传染病学ppt课件
•
痢疾志贺菌
•
福氏志贺菌
•
鲍氏志贺菌
•
宋氏志贺菌
• 死亡后均释放内毒素,引起发热、毒 血症、休克等全身反应。痢疾志贺菌还 可产生外毒素,除可引起肠毒素样反应 外尚有神经毒、细胞毒活性,可导致相 应的临床表现。
• 流行病学过程 • 传染源 -- 病人和带菌者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 一、诊断 • 1、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典型脓血便或粘液便 • 2、左下腹压痛 • 3、粪便中检出脓细胞红细胞,培养免疫检测阳性,可
诊断急性菌痢。
• 4、伴高热、惊厥休克或呼衰应想到中毒型菌痢。 • 5、过去菌痢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周以上,粪
便培养阳性可诊断慢性菌痢。
• 6、流行病学资料
• 诊断: • 1、临床表现 • 潜伏期4—46天,一般7-14天。
•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 • (1)发热期(三痛症、三红征、粘膜三
红征)
• (2)低血压休克期(失血性低血容量性 休克表现);
• (3)少尿期(常有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 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 (4)多尿期(可发生电解质紊乱低钾、 低钠等和继发感染、休克)
• (5)恢复期。非典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 象,而重型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 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 2、实验室检查 • 一、常规检查 • (1)血常规 • 白细胞增高,可见幼稚性白细胞呈类白
血病反应,中性粒为主,4日后淋巴升高, 发热期和低血压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明 显升高;血小板有不同程度下降。
后引起,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
• 其次,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也起传播作 用
•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传染病学精编讲义资料
传染病学精编讲义资料感染分类:原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最常见的,三无(无症状,无体征,无辅助检查异常)一有(有抗体)(3)显性感染:(有症状;有体征; 有辅助检查;有病原;有免疫)(4)病原携带者:携带病毒传染给别人(5)潜伏感染:一旦免疫功能下降,会引起显性感染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传染病的特征:(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4)有感染后免疫病毒性肝炎分型:甲型肝炎病毒(HAV)RAN 乙型肝炎病毒(HBV)DAN 丙型肝炎病毒(HCV)RAN 丁型肝炎病毒(HDV)RAN 戊型肝炎病毒(HEV)RAN甲戊:急性肝炎,经粪口传播。
乙丙丁:急慢性肝炎,经血液;接触;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主要是血液传播重要考点:抗体一 IgM 是近期感染的标志,lgG 型抗体是曾经感染的标志。
lgM—M M 妹妹(岁数小近期)lgG —GG 哥哥(岁数大既往)8.HBsAg 表面抗原阳性:体内存在病毒,无传染,无复制HBsAb 表面抗体保护性抗体HBcAg 核心抗原血清中不易检出,有传染性HBcAb 核心抗体lgM —近期 lgG 既往HBeAg e 抗原有传染性,正在复制病情恢复HBeAb e抗体肝炎的临床表现一.急性肝炎病程为 2-4 个月<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消化道症状,传染性最强黄疸期皮肤巩膜黄染,肝区叩击痛,肝大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减轻<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症状轻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二. 慢性肝炎病程大于半年三.重型肝炎 (1) 诊断三标准:1.肝性脑病 2.胆红素大于17.1um ol/L 每日 3.凝血酶原活动度<40% (2)急性重型肝炎起病 2 周,亚急性肝炎病程15 日~24 周,慢性重型肝炎具有慢性肝病史四.淤胆型肝炎 1.黄疸持续 3 周以上 2.黄疸三分离(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查不相符)流感 <1>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2>临床表现(1)单纯型流感:起病急,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2)肺炎型流感:多见于小儿,高热,烦躁,呼吸困难<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4>治疗奥司他韦抗病毒禽流感重点总结:(1)病原学:正黏病毒科,属甲型流感病毒。
传染病学(全套课件43P)
毒血症toxemia
• 各种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过程中, 产生的外毒素及其他代谢产物以及细菌 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等不断进入血流, 引起一系列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引起中 毒性休克
• 菌血症bacteremia:细菌在病人血液中, 但不繁殖 • 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在病人血中繁 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中 毒症状 • 脓毒血症pyemia: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强时,患者的其他组 织和器官发生转移性化脓性病灶
• 细胞免疫 • T细胞介导 • 体液免疫 • B细胞介导 IgG IgM IgA IgD IgE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 直接侵犯 • 毒素作用 • 免疫机制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
• 病人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 • • • • • • 空气传播 水的传播 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土壤传播 血液制品
病原体的作用
• • • • 侵袭力 invasiveness 毒力 virulence 数量 变异性
免疫应答的作用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 天然屏障 :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 盘 • 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 胞 • 体液因子:细胞因子、补体、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 • • • 肠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寄生虫病
保护易感人群
• 非特异性 • 特异性 • 人工自动免疫 • 活菌苗 死菌苗 类毒素 • 人工被动免疫 • 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
传染病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于岩岩
2024版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pptx
介绍了当前传染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和药物,以及近年来在药物研发和创
新方面的重要突破和成果。
新型传染病挑战分析
新冠病毒等新型传染病的出现
阐述了新冠病毒等新型传染病的起源、传播方式、症状表现以及对全球公共卫 生带来的巨大挑战。
应对新型传染病的策略与措施
探讨了针对新型传染病的应对策略,包括快速检测、有效隔离、科学治疗、公 众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方法和措施。
个人自我约束与参与
个人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做好自我防护 和健康管理;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 动,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05
实际操作防护服
演示如何正确穿戴防护服,包括 防护帽、防护口罩、防护服、防
护鞋等。
佩戴护目镜或面罩
讲解护目镜或面罩的选择及佩戴方 法,以保护眼睛和面部免受污染。
时有效的救治。
科研诚信与责任
科研人员在进行传染病相关研究 时,应遵守科研诚信原则,确保 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疫情防控
贡献力量。
社会责任感培养
强化公众健康教育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 的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形成全民参与传染病防治的良好 氛围。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员工健康管理,保障员工 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 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废弃物处理规范
废弃物分类
讲解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及标识方法, 以便正确处理不同类型的废弃物。
废弃物收集
废弃物处置
介绍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方法和流程, 包括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方式。 同时强调废弃物处置过程中的安全防 护措施。
演示如何正确收集医疗废弃物,包括 使用专用包装袋、锐器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01. 第一单兀传染病概论02. 第二单兀病毒感染03. 第三单兀细菌感染04. 第四单元螺旋体病05. 第五单元原虫感染06. 第六单兀蠕虫感染第一单兀传染病概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一)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感染过程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
(一)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
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结局:大多数隐性感染都可使人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体内持续存在病原体而不发生明显病理损害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伤寒、菌痢、乙型肝炎等传染病都可有健康携带者。
【真题库】5 •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答案:B【真题库】11.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lgG(+)。
其12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
李某女儿属于(2003)A.隐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毒携带状态E.垂直感染答案:A (2003)【真题库】17•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2003)A.潜伏性感染B.病原体被清除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答案:C (2003)【真题库】&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A.显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病原体被清除答案:C(三)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获得稳固的免疫力,如伤寒。
然而,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流行性感冒等,病后感染者的免疫力并不稳固,容易再度受感染而发病。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2006-2-035 .在感染过程的5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是A. 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 .显性感染D. 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的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发生于显性或隐性感染之后:恢复期携带者与健康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者称为潜伏期携带者。
按其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 个月以内或以上而分为急性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五)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称潜伏性感染。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病等。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
第二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二)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并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有麻疹、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食物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经消化道进人人体内。
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有甲肝、戊肝等。
3.接触传播病原体经过与粘膜或皮肤接触而进人人体内。
经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有钩端螺旋体病、日本血吸虫病、钩虫病等。
经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叫性病,如淋病、尖锐湿疣、梅毒等。
4.虫媒传播病原体感染虫媒后经其叮咬人体而进入人体内。
经虫媒传播的传染病有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O5.血液传播人通过接受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治疗而被感染。
可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的传染病有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6.母婴传播病原体从母体血液内经胎盘感染宫内胎儿或于围生期感染胎儿。
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有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等。
(6~8题共用备选答案)(2002)A.消化道传播B.输血传播C.虫媒传播D.呼吸道传播E.直接接触传播【真题库】6. 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答案:A (2002)【真题库】7.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答案:B (2002)【真题库】8. 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答案:C (2002)(三)人群易感性(易感人群)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真题库】10.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2003)A.微生物,宿主,媒介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C.病原体,环境,宿主D.病原体数量,致病力,定位E.病原体,人体,他们所处的环境答案:B (2003)第三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但对这些基本特征不要孤立地而应综合地加以考虑。
一、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的二、有传染性三、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
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感染后免疫第四节传染病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病原体的检出和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免疫学检查亦可提供重要的依据。
对许多传染病来说,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早期诊断也有很大帮助。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大、小便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
在血液常规检查中,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用途最广。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和猩红热等。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往往升高不明显,甚至减少,如布氏杆菌病、伤寒及副伤寒等。
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通常减少或正常,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和病毒性肝炎等。
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也常减少,如疟疾、黑热病等。
蠕虫感染时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如钩虫、血吸虫、并殖吸虫感染等。
嗜酸粒细胞减少则常见于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尿常规检查有助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诊断。
粪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肠道蠕虫病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生化检查有助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
二、病原学检查(一)病原体的直接检出许多传染病可通过显微镜或肉眼检出病原体而明确诊断(二)病原体分离三、分子生物学检测四、免疫学检测应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是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若能进一步鉴定其抗体是属于IgG 或IgM 型,对近期感染或过去发生过的感染有鉴别诊断意义。
免疫学检测还可用于判断受检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有所缺损。
(一)特异性抗体检测(二)特异性抗原检测(三)皮肤试验用特异性抗原作皮内注射,通过皮肤反应了解受试者对该抗原的变态反应性,如PPD。
(四)免疫球蛋白检测免疫状态(五)T细胞亚群检测用单克隆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可了解各亚群的T细胞数和比例,常用于艾滋病的诊断。
五、内镜检查六、影像检查七、活体组织检查第五节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的原则。
一、管理传染源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将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006-2-034.甲类传染病是指A .SARS 狂犬病B .黑热病炭疽C .高致病性禽流感天花D. 鼠疫霍乱E.伤寒流行性出血热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瘪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了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即杀虫措施在内,狭义的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而言。
三、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这两个方面。
(一)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二)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1.主动免疫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通过主动进行疫(菌)苗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2.被动免疫:接受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滴度免疫球蛋白。
被动免疫常用于急需进行免疫预防的人群,注射一次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一般只能保持特异性免疫力一个月左右。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一、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五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
1、甲型肝炎病毒(HAV):RNA 病毒。
HAV 主要在肝细胞胞浆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
HAV 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2、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
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Dane颗粒。
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
包膜上的蛋白质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核心部分含有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病毒DNA 及DNA 多聚酶(DNAp)。
【真题库】9. Dane颗粒是A.丁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甲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丙型肝炎病毒答案:B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与抗体系统、核心抗原与抗体系统、e抗原与抗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