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兰州的老街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前兰州的老街巷
[摘要]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自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在城关区筑城至1949年兰州解放的1368年间,城市街巷历朝皆有发展。特别是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朱木英移节兰州后,大规模拓修道路,初步奠定了旧城路网格局。经明、清、民国多次修建,至新中国成立时,城市街巷已纵横交错。
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自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在城关区筑城至1949年兰州解放的1368年间,城市街巷历朝皆有发展。特别是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朱木英移节兰州后,大规模拓修道路,初步奠定了旧城路网格局。经明、清、民国多次修建,至新中国成立时,城市街巷已纵横交错,为建设现代化新兰州,拆除了城墙,拓建了新路,展宽了旧路,翻建了小街小巷。各类房屋建筑日新月异,部分街巷完全消失;部分街巷已今非昔比。
1、临夏路(袖川街、定西路)
原兰州城关区西稍门至雷坛河握桥一段,即今之临夏路西段。曾先后称袖川街、定西路。该街形成于何时尚无法确定。但据今工人文化宫南部与握桥建造时间,大体可推定为至迟在唐代。据张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重修金天观碑铭》记载,今工人文化宫南部,唐为永峰寺,宋为九阳观,明为金天观。兰州握桥相传创建于唐代。有寺有桥必有路,由此推断,此街形成于唐代。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明肃王发现“城之西南,三面环山,有仙人舞袖之形”故建金天观,将西郭门通金天观的路称为袖川街。洪恩街北端以西一段因由东向西倾斜,故俗称下坡子。
1942年命名为定西路。
1943年,对该街进行了全面整修。路基拓宽为20米,中间为机动车道,宽6米,铺筑碎石路面。两边为大车道,各宽3米铺砂泥,人行道每边各4米,铺青砖。2月7日开工,3月15日完工。
1945年,为纪念左宗棠而改名为宗棠路。1949年8月解放兰州时,因解放军首由西稍门突破进城,故于兰州解放后,称西稍门为解放门,称该路为解放路。后又改称定西路。
该路自西关什字至解放门广场一段,自清末以来,自东向西称西关什字、西关正街、西稍门。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改称定西路。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与西段同时改称为宗棠路。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兰州市政府采用政府补助与受益住户集资的办法
将该路进行了整修。整修路幅全宽16米,其中车道10米,铺装碎石路面。人行道3米×2,铺青砖。2月7日开工,3月15日完工。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拟将该路拓宽为24米,其中车道16米,人行道各4米。但因无资金未能实现。
2、洪门子(洪恩街)
该街位于解放门外西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临夏路,南与兰阿公路相接。清朝以前系通往金天观后山门的一条小巷,无名,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苏四十三为营救被清政府关押在兰州的回教哲赫忍耶教派领袖马明心,率农民军围困兰州,激战于华林山下,终因寡不敌众为清军所败。因此处地处两军交锋前沿,取清王朝“皇恩浩荡”之意,命名为洪恩街,俗称洪门子。康熙四十七年,为控制兰州西南的重要据点,在华林山筑满城,在龙尾山筑四墩,用以防守险地,同时在洪恩街南段中心两山之间的水磨沟临城区处筑土城,俗称土儿城,今已不存。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因该路狭窄,车辆行驶不便,经省政府批准,决定自定西路接头处至洪恩门外200米长一段拓宽为12米,洪恩门外至沈家坡一段680米拓宽为4—5米。此后又进行了加宽,目前该路宽7.5米,于1983年铺筑了黑色碎石路面。
3、萃英门
萃英门由原临夏北路与白云观路组成,东起西关什字西口,西行至解放门广场北口,折而向北至滨河东路,全长813米。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奏准清廷,陕甘分闱取士。在今兰大二院、临夏路派出所等单位住地处(原名海家滩)建立了举院。修建了举院城墙,在西南角(临夏路派出所以西)开一门,门额为“为国求贤”四字。又于东北角开一后门,直通桥门巷。中华民国初年,改作学校,举院内东北处成立了甘肃省第一农学校,中部成立了甘肃学院。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在举院西部建立了机器局,乃塞其二门,在举院城南原西关正街之北另辟一门,额书“带砺门”三字。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甘肃省主席刘郁芬取人文荟萃之意,亲书门额“萃英门”三字。并将其南北向小巷称萃英门内路。民国33年4月,发动义务劳动对该巷进行了整修。
白云观路建国前称白云观巷,因巷旁有白云观而得名。系连接左公路(今白银路)与埽台(兰州北城墙外与黄河堤岸之间),通黄河铁桥的一条重要道路。
4、中山路(炭市街)
该路北起中山铁桥南端,向南至胜利饭店,折向东至南关什字,全长1975米。该路自明朝筑城后就形成为一条主要干道。黄河铁桥建成后,地位日益重要。前清时期,该路自胜利饭店至黄河桥南段为煤炭集市,故名炭市街。清末以后,西
关什字以北段称桥门街,以南仍称炭市街,胜利饭店至南关什字一段,自清朝以来,一直称为南关或南关正街。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拓宽了该路路基。民国三十年,继续拓建,铺筑了10米宽碎石路面,两边各铺装了3米宽青砖人行道。民国三十一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中山路。
5、安定门(永康门)
该路北起今胜利饭店,与中山路相连,南至白银路,呈南北走向,全长208米。
明朝修建兰州外城时,于西南角开一城门,名安定门。初建时称永康门,俗称窑巷口门,清道光年间重修时改为安定门,沿用至今。因该路位于安定门之外,故称安定门外路。
安定门至白银路(原名左公西路)原无大道,仅有一小巷名行宫街,与左公西路相交处在今安定门外路南口以西约80米左右处。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为沟通原左公西路与中山路,市府决定拓建了此路。北起安定门,南至西北公路运输局门口,全长280米。路幅全宽12米,其中车道宽8米,人行道各2米,青砖铺砌。1941年12月15日开工,1942年1月18日完工,该路是沟通公路的出口道路。
6、上、下沟
系解放前城关区两条旧街巷。上沟东起中山路安定门,西至白银路马家坡,全长348米;下沟东起中山路兰州剧院处,西至白银路马家坡,全长1076米。
上沟、下沟原是两条水渠名。明代,为灌溉果园、菜地,修建了溥惠渠,引阿干河水灌田。其东渠沿水磨沟东山,绕太清宫灌溉上沟、下沟、柏道路、兰林路以及官驿后(今双城门以东地区)的农田。该渠按地势高低又分为二渠,地势高者称上沟,低者称下沟。
据《皋兰县续志》卷十,王树槐《修筑上沟道路沟渠碑记》记载,今解放门外“南通五泉、东川诸处,有古径(小路)一条,蜿蜒里余,名曰上沟,乃行旅往来之所,煤车尤多。”这一带地区南靠龙尾山,山下是民宅、水沟,北临深坎,坎下是田园,民宅与深坎之间即是官路。清道光年间,曹梦花发动民众,购买石灰,掺合新土,筑为长堤形道路,新路较旧路宽五尺多。
下沟为一条自然形成的街巷,因沟得名。
7、永昌路(广源门、水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