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理学课件
合集下载
药理学抗肿瘤 PPT
抗癌药物分类
影响核酸(DNA、RNA)合成的药物 直截了当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 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Ⅰ细胞增殖周期的基本概念
生长比率(Growth Factor,GF)处于增殖期的肿 瘤细胞,占肿瘤全部细胞群中的比率。
增长迅速的肿瘤(如急性白血病)GF值较大, 近于1,对药物最敏感,疗效也好;增长慢的肿瘤(如 多数实体瘤)GF值较小0、5~0、01,对药物敏感 性低,化疗效果差。而同一肿瘤早期GF值较大, 疗效也较好。
胃肠癌、绒癌、急慢粒、肝癌、头颈部癌
喜树(珙桐科乔木)
五、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补充或拮抗调节平衡 • 糖皮质激素:急淋、恶性淋巴瘤、慢淋 • 雌激素:前列腺癌、绝经期乳腺癌 • 雄激素:晚期乳腺癌 •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药:
如他莫昔芬(tamoxifen),乳腺癌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癌药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 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癌药的耐药性。
联合化疗的原则
为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及延缓耐药性产 生,临床要依照药物特性和肿瘤类型,设计 联合化疗方案,(不是所有联合用药都比单 药好)。一般用药原则如下:
感谢您的聆听!
G0
Cells in this phase are not dividing but can reenter the cell cycle
The cell cycle
二、抗肿瘤药物作用的生化机制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 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嵌入DNA干扰转录过程 影响DNA结构与功能 影响激素平衡
特点:剂量依赖性
⑵周期特异性药物:仅对增殖周期中的
肿瘤药理学ppt课件
2003年 Emend (aprepitant) 易瑞沙 (Iressa,吉非替尼,gefitinib) 盐酸帕洛诺司琼 (palonosetron, Aloxi ) 万珂(Velcade,硼替佐米,Bortezomib) Bexxar;
2004年 安维汀(Avastin,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 爱必妥(Erbitux,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4
1 知识
1.1实验药理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 作用与内容
新药研究开发的基本过程:
新知识 新理论 新技术 新方法 新材料
创新药物
药学研究 新药化学结构的确证
工艺线路 理化常数、纯度、含量测定
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工作 药物有效吗?
药物使用安全吗?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如何?
上报SFDA审批 通过
药物临床研究
上报SFDA审批 通过
实验肿瘤药理学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
1
实验肿瘤药理学 在新药研究
开发中的作用和内容
基本知识
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 基本知识
实验动物模型
肿瘤学基本特征
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抗肿瘤药物研究 的历史概要
恶性肿瘤的研究历史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肿瘤细胞的生长特征
2
二.样品抗肿瘤活性的确证(一) ——体内筛选实验
2005年 氯法拉宾(Clofarabine,曾用名Clofarex) NOV-002(氧化型谷光氨肽,Glutoxim) 索拉菲尼(sorafenib,多吉美,Nexavar)
1100
1.1 实验药理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与内 容
FDA 2000-2010年度批准上市的抗肿瘤新药
2006年 加德西(Gardasil) 伏立诺他(Vorinostat,Zolinza) 达珂(Dacogen,地西他滨注射液decitabine) 苹果酸舒尼替尼(Sunitinib Malate,Sutent) 扑瑞赛(Sprycel,达沙替尼Dasatinib)
2004年 安维汀(Avastin,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 爱必妥(Erbitux,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4
1 知识
1.1实验药理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 作用与内容
新药研究开发的基本过程:
新知识 新理论 新技术 新方法 新材料
创新药物
药学研究 新药化学结构的确证
工艺线路 理化常数、纯度、含量测定
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工作 药物有效吗?
药物使用安全吗?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如何?
上报SFDA审批 通过
药物临床研究
上报SFDA审批 通过
实验肿瘤药理学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
1
实验肿瘤药理学 在新药研究
开发中的作用和内容
基本知识
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 基本知识
实验动物模型
肿瘤学基本特征
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抗肿瘤药物研究 的历史概要
恶性肿瘤的研究历史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肿瘤细胞的生长特征
2
二.样品抗肿瘤活性的确证(一) ——体内筛选实验
2005年 氯法拉宾(Clofarabine,曾用名Clofarex) NOV-002(氧化型谷光氨肽,Glutoxim) 索拉菲尼(sorafenib,多吉美,Nexavar)
1100
1.1 实验药理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与内 容
FDA 2000-2010年度批准上市的抗肿瘤新药
2006年 加德西(Gardasil) 伏立诺他(Vorinostat,Zolinza) 达珂(Dacogen,地西他滨注射液decitabine) 苹果酸舒尼替尼(Sunitinib Malate,Sutent) 扑瑞赛(Sprycel,达沙替尼Dasatinib)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药理学课件)
药理学
学习情境:其他药物 学习单元:其他药物
知识点: 抗恶性肿瘤药
目录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1、概述 2、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3、抗恶性肿瘤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一、概述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恶性肿瘤 主要采取综合疗法,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及 中医中药等方法结合起来,显著提高了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 病情发展并减少了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分类: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干扰核酸合成药: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巯嘌呤,羟基脲,阿糖腺苷等 • 干扰DNA结构和功能药:烷化剂,丝裂霉素,博来霉素,顺铂等 •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DNA合成药: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多柔比星等 • 干扰蛋白质合成药:长春新碱, 三尖杉酯碱,门冬酰胺酶等 •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他莫昔芬等
三、抗恶性肿瘤药的不良反应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胃肠道反应 • 骨髓抑制 • 免疫抑制 • 肾损害及膀胱毒性 • 肝损害
脱发 肺损害 心肌损害 神经毒性及耳毒性 致癌致畸致突变
其中肿瘤化疗作为临床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明显改善癌症患者 的生存时间和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根据各期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将抗肿瘤药物分为两大类: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non-specific drugs): ➢直接破坏DNA结构以及影响其复制或转录功能的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及来源分类: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烷化剂:环磷酰胺,塞替派,白消安等 • 抗代谢药: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巯嘌呤,羟基脲,阿糖胞苷等 • 抗肿瘤抗生素:多柔比星,柔红霉素,博来霉素,丝裂霉素等 • 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长春新碱,紫杉醇,高三尖杉酯碱,羟喜树碱等 • 抗肿瘤激素类: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他莫昔芬等 • 其他类:顺铂,卡铂,门冬酰胺酶等
学习情境:其他药物 学习单元:其他药物
知识点: 抗恶性肿瘤药
目录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1、概述 2、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3、抗恶性肿瘤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一、概述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恶性肿瘤 主要采取综合疗法,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及 中医中药等方法结合起来,显著提高了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 病情发展并减少了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分类: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干扰核酸合成药: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巯嘌呤,羟基脲,阿糖腺苷等 • 干扰DNA结构和功能药:烷化剂,丝裂霉素,博来霉素,顺铂等 •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DNA合成药: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多柔比星等 • 干扰蛋白质合成药:长春新碱, 三尖杉酯碱,门冬酰胺酶等 •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他莫昔芬等
三、抗恶性肿瘤药的不良反应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胃肠道反应 • 骨髓抑制 • 免疫抑制 • 肾损害及膀胱毒性 • 肝损害
脱发 肺损害 心肌损害 神经毒性及耳毒性 致癌致畸致突变
其中肿瘤化疗作为临床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明显改善癌症患者 的生存时间和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根据各期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将抗肿瘤药物分为两大类: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non-specific drugs): ➢直接破坏DNA结构以及影响其复制或转录功能的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及来源分类: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烷化剂:环磷酰胺,塞替派,白消安等 • 抗代谢药: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巯嘌呤,羟基脲,阿糖胞苷等 • 抗肿瘤抗生素:多柔比星,柔红霉素,博来霉素,丝裂霉素等 • 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长春新碱,紫杉醇,高三尖杉酯碱,羟喜树碱等 • 抗肿瘤激素类: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他莫昔芬等 • 其他类:顺铂,卡铂,门冬酰胺酶等
药理学第四十章抗恶性肿瘤药ppt课件
巯嘌呤(6-mercaptopurine, 6-MP)
➢腺嘌呤6位-NH2被-SH所取代的衍生物,抗嘌呤药。 ➢体内在HGPRT作用下转变为硫代肌苷酸,阻止肌苷酸
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干扰嘌呤代谢,阻碍DNA合成。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大剂量用于治疗绒毛膜上皮癌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多见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少数病人可出现
抗恶性肿瘤药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化疗的两大障碍 • 毒性反应 • 耐药性
增殖期细胞
包括四个时期,DNA合成前期(G1期) DNA合成期(S期) DNA合成后期(G2期) 有丝分裂期(M期)
细胞增殖周期分为四期
肿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
S DNA合成期
G2 分裂前期
G1 DNA合成前期
G0 静止期
M 分裂期
无增殖 力细胞
非增殖期细胞
1.G0期细胞(静止期细胞) 具有增殖能力,暂时不进行分裂,当增殖 细胞群被药物杀灭后,静止期的细胞进入增 殖状态。静止期细胞对药物不太敏感,是肿 瘤复发根源。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主要用于治疗实体瘤,特别是对消化道 癌症和乳腺癌疗效较好;对卵巢癌、宫 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膀胱癌等也有效。
➢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重者血性 腹泻而死。骨髓抑制、脱发、共济失调 等。因刺激性可致静脉炎或动脉内膜炎。 偶见肝、肾功能损害。
其他抗代谢药
阿糖胞苷 抑制DNA多聚酶 用于成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抗肿瘤药的分类
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分
1.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 2. 抗代谢药: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羟基脲,阿糖胞苷 1. 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丝裂霉素 2. 抗肿瘤植物成分药:长春新碱,喜树碱 3. 激素类药:地塞米松,他莫昔芬 4. 其它药物:顺铂,门冬酰胺酶,干扰素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 ppt课件
三、耐药性机制
天然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 (MDR)
药物外排泵P-糖蛋白(P-gp)
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 蛋白激酶C(PKC) 拓扑异构酶Ⅱ
是指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恶性肿瘤药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 作用机制各异的其它抗恶性肿瘤药的耐药性。
基因突变 肿瘤细胞分裂次数越多,耐药瘤株出现的机会越大
ppt课件 13
氮芥 是最早应用的烷化剂,选择性低,局部刺激性强,必 须静脉注射。目前主要利用其速效的特点,作为纵隔压 迫症状明显的恶性淋巴瘤的化学治疗。可有恶心、呕吐、 昡晕、视力减退、脱发、黄疸、月经失调和皮疹等不良 反应。 环磷酰胺(CTX) 为氮芥与磷酰胺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药理作用】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活性,在体内经肝细胞色素 P-450氧化、裂环生成中间产物醛磷酰胺,它在肿瘤细 胞内,分解出有强效的磷酰胺氮芥而发挥作用。 【临床应用】抗瘤谱较广,应用广泛。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 著。对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卵巢癌、 乳腺癌等也有效。 【不良反应】常见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等,大剂量 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ppt课件 8
2、胸苷酸合成酶抑制药 氟尿嘧啶 (5-FU)
【药理作用】在细胞内转变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而抑制脱 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脱氧尿苷酸(dUMP)甲基化为脱氧胸 苷酸(dTMP),从而影响DNA的合成。此外,5-FU在体 内转化为5-氟尿嘧啶核苷后,也能掺入RNA 中干扰蛋白质 合成,故对其他各期细胞也有作用。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不规则,常静脉给药。分布于全身体液, 肿瘤组织中的浓度较高,易进入脑脊液内。由肝代谢灭活, 变为CO2和尿素分别由肺和尿排出。 【临床应用】对消化道癌症和乳腺癌疗效较好;对卵巢癌、宫 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膀胱癌等也有效。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消化道毒性较大,重者血性腹泻而死; 可引起脱发、皮肤色素沉着;偶见肝、肾功能损害。
药理学 抗恶性肿瘤药物概述护理课件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抗恶性肿瘤药物的 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 患者的认知水平。
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及时解 答疑问,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 。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 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 合治疗。
04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发展趋势
新药研发进展
靶向治疗药物
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或 异常表达的蛋白,设计具有针对 性的药物,旨在更精确地打击肿
精准医疗
利用先进的生物信息学和分子诊断技 术,对肿瘤进行精确的分型和分类, 以便更精确地选择和实施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
手术、放疗与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
通过联合应用手术切除、放疗和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地控制肿瘤并减少复发 风险。
药物治疗与免疫疗法的联合
利用药物增强免疫反应或调节免疫微环境,与免疫疗法协同作用,提高抗肿瘤 效果。
确保药物剂量准确
按照医生的指示,确保给 药的剂量准确无误,避免
过量或不足。
定时记录药物使用情况
记录患者使用药物的种类 、剂量、时间等信息,以 便于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
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 应,包括疗效和不良反应 ,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调整
治疗方案。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
01
02
03
瘤细胞。
免疫疗法
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 方法,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或提供免 疫增强剂来增强抗肿瘤效果。
细胞疗法
利用自体或基因修饰的细胞来治疗 肿瘤,例如CAR-T细胞疗法,通过 基因工程技术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 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疗
个体化治疗
药理抗恶性肿瘤药PPT课件
关于肿瘤
❖ 肿瘤是人体器官组织的细胞在外来和内在有害 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过度增 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neoplasm)
❖ 这种新生物与受累器官的生理需要无关,不按 正常器官的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细胞的功能, 低分化,高增长。
1
第1页/共39页
2
第2页/共39页
肿瘤流行病学
❖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发生于几乎全身 所有的组织器官,对机体危害极大。
24
第24页/共39页
(二)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
顺铂与卡铂 作用原理:与DNA上的碱基鸟嘌呤、腺嘌呤和胞 嘧啶形成交叉联结 不良反应:有肾毒性,呕吐、恶心的发生率较高, 还能致听力减退及神经症状
25
第25页/共39页
(三)破坏DNA的抗生素类
博来霉素(bleomycin,BLM) 作用特点 在A-T配对处与DNA结合,引起DNA断裂 作用于G2及M期 肺及鳞癌分布较多 鳞状上皮癌(头颈、口腔、食管等) 不良反应 1.肺纤维化,与剂量有关 2.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17
第17页/共39页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18
第18页/共39页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代谢药,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属细胞周期特异 性药物。
1.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二氢叶酸还 原酶抑制剂
作用原理: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使 5,10甲撑四氢叶酸不足,dTMP合成受阻
G0期细胞:指暂不增殖的后备细胞,它是肿瘤 复发的根源,对药物不敏感。
14
第14页/共39页
15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 对增殖周期各期,甚至对G0期都有作用,这 类药物多能与细胞现成的DNA结合,阻碍其 功能,其量效曲线呈指数性。
❖ 肿瘤是人体器官组织的细胞在外来和内在有害 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过度增 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neoplasm)
❖ 这种新生物与受累器官的生理需要无关,不按 正常器官的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细胞的功能, 低分化,高增长。
1
第1页/共39页
2
第2页/共39页
肿瘤流行病学
❖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发生于几乎全身 所有的组织器官,对机体危害极大。
24
第24页/共39页
(二)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
顺铂与卡铂 作用原理:与DNA上的碱基鸟嘌呤、腺嘌呤和胞 嘧啶形成交叉联结 不良反应:有肾毒性,呕吐、恶心的发生率较高, 还能致听力减退及神经症状
25
第25页/共39页
(三)破坏DNA的抗生素类
博来霉素(bleomycin,BLM) 作用特点 在A-T配对处与DNA结合,引起DNA断裂 作用于G2及M期 肺及鳞癌分布较多 鳞状上皮癌(头颈、口腔、食管等) 不良反应 1.肺纤维化,与剂量有关 2.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17
第17页/共39页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18
第18页/共39页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代谢药,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属细胞周期特异 性药物。
1.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二氢叶酸还 原酶抑制剂
作用原理: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使 5,10甲撑四氢叶酸不足,dTMP合成受阻
G0期细胞:指暂不增殖的后备细胞,它是肿瘤 复发的根源,对药物不敏感。
14
第14页/共39页
15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 对增殖周期各期,甚至对G0期都有作用,这 类药物多能与细胞现成的DNA结合,阻碍其 功能,其量效曲线呈指数性。
[肿瘤药理学课件]-以分子靶向药为例
分子靶向药已经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 乳腺癌:例如,HER2靶向药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 黑色素瘤:BRAF激酶抑制剂对BRAF突变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显著。 • 肺癌:EGFR激酶抑制剂在EGFR突变肺癌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
肿瘤药理学简介
肿瘤药理学是研究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及其周围环境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 科。 本课件以分子靶向药为例,介绍肿瘤药理学的基本知识。
I. 肿瘤药理学简介
肿瘤药理学是研究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及其周围环境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II. 疾病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了解疾病治疗的历史对于理解分子靶向药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 号传导通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作用,增强机体对肿 瘤的免疫应答。
激素类似物
模拟或抑制体内激素的效应,干扰肿瘤细胞的生 长。
抗血管生成药物
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和生长,阻断肿瘤对营养和 氧气的供应。
V. 分子靶向药主要作用靶点的介绍
VII. 分子靶向药的优缺点
优点
• 具有较高的靶向性,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 毒性。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选择最适 合的治疗方案。
• 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
缺点
• 耐药性的产生是一种常见的挑战。 • 成本较高,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负担得起。 • 副作用较多,如皮疹、恶心等。
VIII. 分子靶向药的副作用及安 全性
III. 分子靶向药的发展
1
第二代:免疫治疗
2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
肿瘤药理学简介
肿瘤药理学是研究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及其周围环境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 科。 本课件以分子靶向药为例,介绍肿瘤药理学的基本知识。
I. 肿瘤药理学简介
肿瘤药理学是研究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及其周围环境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II. 疾病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了解疾病治疗的历史对于理解分子靶向药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 号传导通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作用,增强机体对肿 瘤的免疫应答。
激素类似物
模拟或抑制体内激素的效应,干扰肿瘤细胞的生 长。
抗血管生成药物
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和生长,阻断肿瘤对营养和 氧气的供应。
V. 分子靶向药主要作用靶点的介绍
VII. 分子靶向药的优缺点
优点
• 具有较高的靶向性,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 毒性。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选择最适 合的治疗方案。
• 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
缺点
• 耐药性的产生是一种常见的挑战。 • 成本较高,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负担得起。 • 副作用较多,如皮疹、恶心等。
VIII. 分子靶向药的副作用及安 全性
III. 分子靶向药的发展
1
第二代:免疫治疗
2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ppt课件
23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存在问题】
毒性反应
近期毒性 远期毒性
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G0期 获得性耐药性 多药(向)耐药性
24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用药原则】
1. 从细胞增殖动力学考虑 (1)招募作用:序贯 使用周期特异和非特异性药物 (2)同步化作用: 序贯使用周期特异性药物。 2. 从生化机制考虑 MTX + 6-MP 3. 从毒性考虑 减少毒性重叠;降低毒性 4. 从抗瘤谱考虑
14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图 4 几种抗代谢药阻遏DNA合成的作用环节
15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16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二、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DNA交联剂 氮芥、环磷酰胺和噻替派等烷化剂 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如顺铂 破坏DNA的抗生素 丝裂霉素和博莱霉素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喜树碱类和鬼臼毒素衍生物
诱导死凋亡13第一节生物化学角度生物化学角度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调节激素平衡14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抗代谢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fluorouracil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巯嘌呤mercaptopurine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羟基脲hydroxycarbamidedna多聚酶抑制剂阿糖胞苷cytaraabine15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16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17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二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dna交联剂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如顺铂破坏dna的抗生素丝裂霉素和博莱霉素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喜树碱类和鬼臼毒素衍生物18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喜树珙桐科乔木19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西藏鬼臼小檗科20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共性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存在问题】
毒性反应
近期毒性 远期毒性
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G0期 获得性耐药性 多药(向)耐药性
24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用药原则】
1. 从细胞增殖动力学考虑 (1)招募作用:序贯 使用周期特异和非特异性药物 (2)同步化作用: 序贯使用周期特异性药物。 2. 从生化机制考虑 MTX + 6-MP 3. 从毒性考虑 减少毒性重叠;降低毒性 4. 从抗瘤谱考虑
14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图 4 几种抗代谢药阻遏DNA合成的作用环节
15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16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二、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DNA交联剂 氮芥、环磷酰胺和噻替派等烷化剂 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如顺铂 破坏DNA的抗生素 丝裂霉素和博莱霉素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喜树碱类和鬼臼毒素衍生物
诱导死凋亡13第一节生物化学角度生物化学角度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调节激素平衡14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抗代谢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fluorouracil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巯嘌呤mercaptopurine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羟基脲hydroxycarbamidedna多聚酶抑制剂阿糖胞苷cytaraabine15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16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17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二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dna交联剂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如顺铂破坏dna的抗生素丝裂霉素和博莱霉素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喜树碱类和鬼臼毒素衍生物18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喜树珙桐科乔木19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西藏鬼臼小檗科20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共性
药理学 抗恶性肿瘤药抗恶性肿瘤药药理学基础护理课件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恶心和呕吐
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导致恶心和 呕吐,这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不
良反应。
腹泻和便秘
部分抗恶性肿瘤药可能导致腹泻或 便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肝功能异常
长期使用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对肝 脏造成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
抗恶性肿瘤药物对骨髓有抑制作 用,可能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影响免疫功能。
血小板减少
部分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导致血 小板数量减少,增加出血风险。
贫血
长期使用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引 起贫血,导致乏力、头晕等症状
。
心脏毒性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某些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引起心律失 常,甚至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部分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引起心肌缺 血,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控制药物剂量、加强营养支持等。
不良反应的处理
对于已发生的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如停药、减量、对症 治疗等。
04
抗恶性肿瘤药的合理使用与注意事项
药物的合理选择与使用
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选择合适的抗恶性肿瘤药物
每种抗恶性肿瘤药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应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和分期进行选择。
预后评估与生活质量改善
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和康复计划,提高生活质量 。
联合治疗策略
化学治疗联合靶向治疗
利用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并降低毒 副作用。
免疫治疗联合放疗
通过放疗增强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活化,提高免疫治疗的疗 效。
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
将局部的手术、放疗与全身的药物疗法相结合,全面控制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二.样品抗肿瘤活性的确证(一) ——体内筛选实验
1.概述 1.概述 2.动物的选择及肿瘤接 2.动物的选择及肿瘤接 种
(1)动物的选择 (2)移植瘤的接种
3.移植性动物肿瘤的质 3.移植性动物肿瘤的质 量鉴定 4.待筛样品的制备 4.待筛样品的制备 5.剂量的选择、动物分 5.剂量的选择 剂量的选择、 组及数量
12
1.3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历史概要
1.3.1恶性肿瘤研究的历史 1.3.1恶性肿瘤研究的历史 1000多年前 1000多年前 肿瘤的临床观察,分类与治疗。 1775年 发现阴囊癌与接触煤焦油密切相关。19世纪后半叶发现膀胱 1775年 发现阴囊癌与接触煤焦油密切相关。19世纪后半叶发现膀胱 癌与苯胺染料接触相关,引起人们对化学致癌的关注。 1856年 1856年 制定判断肿瘤细胞的标准。 1876年 1876年 建立肿瘤的研究模型。 1900年 1900年 成功的培育纯系动物,使得肿瘤学研究得以大踏步的向前 迈进。 1908年 1908年 发现鸡白血病。 1911年 发现Rous肉瘤病毒,确定了病毒致癌的病因,该发现获得 1911年 发现Rous肉瘤病毒,确定了病毒致癌的病因,该发现获得 1966年诺贝尔奖。 1966年诺贝尔奖。 1918年 1918年 发现兔耳长期涂抹煤焦油诱发皮肤肿瘤。 1933年 1933年 成功分离得到煤焦油中的致癌成分苯并芘,后又分离得到 促癌成分佛波酯,化学致癌学说得以确立。
18
1.3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历史概要
1980s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干扰素1957年由Issacs和Lindemann发现, 细胞因子。干扰素1957年由Issacs和Lindemann发现, 1979年获得人白细胞干扰素α 1979年获得人白细胞干扰素α的基因并开始基因工程技术 的研究工作,1970s末至1980s初开始在临床使用。白细胞 的研究工作,1970s末至1980s初开始在临床使用。白细胞 介素介素-2于1976年(Gallo)首次发现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 1976年(Gallo)首次发现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 活性,1983年其基因重组技术获得成功,由Rosenberg首 活性,1983年其基因重组技术获得成功,由Rosenberg首 次用于恶性肿瘤治疗,1992年通过FDA批准。 次用于恶性肿瘤治疗,1992年通过FDA批准。
10
1.2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基本知识 1.2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基本知识
⑷在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分为增殖细胞和不增殖细 胞。增殖细胞包括增殖能力有限的肿瘤细胞和增殖能力 无限的肿瘤干细胞。不增殖细胞包括G 期细胞和G 无限的肿瘤干细胞。不增殖细胞包括G0期细胞和G1、G2 期阻断细胞。其中肿瘤干细胞和G 期阻断细胞。其中肿瘤干细胞和G0期细胞具有重要的生 物学意义。 ⑸肿瘤的间质成分包括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一般而言,间质成分不断改变 以适应肿瘤的生长。 ⑹肿瘤细胞能够产生肿瘤血管生成因子(TAF), ⑹肿瘤细胞能够产生肿瘤血管生成因子(TAF), TAF能够诱导新生的毛细血管生成,为快速增长的肿瘤 TAF能够诱导新生的毛细血管生成,为快速增长的肿瘤 组织提供营养,若阻断肿瘤毛细血管的生成,则肿瘤组 织仅停留于直径2~3mm大小而无法增长。 织仅停留于直径2~3mm大小而无法增长。
(1)剂量的选择 (2)动物分组 6.疗效评价 6.疗效评价 7.瘤株的选择 7.瘤株的选择 (1)常用瘤株的介绍 (2)瘤株的选择 8举例 9人体肿瘤裸鼠异种移植 动物模型
3
3. 样品抗肿瘤活性的确证(二) 样品抗肿瘤活性的确证( ——体外筛选实验 ——体外筛选实验
1.原理与基本操作要点 1.原理与基本操作要点 (1)实验原理 (2)基本操作要点 2.常用的肿瘤细胞株介 2.常用的肿瘤细胞株介 绍 3.抗肿瘤药物体外筛选 3.抗肿瘤药物体外筛选 的实验设计 4.常用的评价方法 4.常用的评价方法 (1)细胞拒染法 (2)生长曲线法 (3)克隆计数法 MTT法 (4)MTT法 SRB法 (5)SRB法 5.其它评价方法 5.其它评价方法
13
1.3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历史概要
1969年 1969年 癌基因假说提出。 1973年 1973年 基因重组技术成功。 1975年 第一个病毒癌基因Sre分离成功,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75年 第一个病毒癌基因Sre分离成功,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81年 从人的肿瘤中分离得到Ras癌基因,迄今为止已发现癌基因 1981年 从人的肿瘤中分离得到Ras癌基因,迄今为止已发现癌基因 100多个) 100多个) 1986年 第一个抗癌基因Rb被克隆。 1986年 第一个抗癌基因Rb被克隆。 1989年 明确p53基因为抗癌基因。(1983年发现以来一直没有定性; 1989年 明确p53基因为抗癌基因。(1983年发现以来一直没有定性; 该基因为目前已知的在恶性肿瘤中突变率最高的抗癌基因)。 1997年 NCI开始执行“肿瘤基因索引计划(tumor 1997年 NCI开始执行“肿瘤基因索引计划(tumor gene index program, TGIP)” TGIP) 21世纪以来 分子生物学技术高速发展加速了人们对肿瘤本质的认 21世纪以来 识,人们正在一步一步的揭开肿瘤神秘的面纱。
16
1.3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历史概要
1954年 1954年 研制成功第一个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放线 菌素菌素-D(Farber,亦称更生霉素,后又分别研制成功 Farber,亦称更生霉素,后又分别研制成功 丝裂霉素、博来霉素、阿霉素等) 1955年 1955年 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一个天然药物有效成分 并使之成为抗肿瘤药物——长春花碱和长春新碱。 并使之成为抗肿瘤药物——长春花碱和长春新碱。 (加拿大的Noble和美国Lilly公司的Johnson,后又研制 (加拿大的Noble和美国Lilly公司的Johnson,后又研制 成功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喜树碱、紫杉醇、 VP-16等) VP-16等) 1965年 成功研制抗肿瘤药物顺铂。(Rosenberg, 1965年 成功研制抗肿瘤药物顺铂。(Rosenberg, 后又研制成功卡铂等)
7
1.2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基本知识 1.2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基本知识
1.2.1实验动物模型 1.2.1实验动物模型 药效学实验研究工作中,建立人类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至 关重要,成功动物模型的建立是药效学实验研究的根本。 实验动物模型应该具备的条件:①动物的致病因素、发病 机理、病理变化、评价指标、病程发展与转归应该与人类疾 病一致或相近;②实验操作简便,成功率高,重现性好,便 于推广。③所需实验动物能够方便提供,比如能够人工繁育, 提供的动物具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实验成本适中。 肿瘤学实验中小鼠的使用占有绝对的优势,它具有如下的 优点:①敏感 模型比较容易复制;②潜伏期短 复制速度快; ③其形态特征等与人类肿瘤相似;④裸小鼠的应用使得实验 结果更加接近临床实际;⑤易于大量繁殖并有可靠的质量保 证。
4
新药 研究 开发的 基 本过程 :
1 知识
1.1实验药理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 实验药理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 作用与内容
新知识 新理论 新技术 新方法 新材料
创新药物
药 学研究 新药化学结构的确证 工艺线路 理化常数、纯度、含量测定 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工作 药物有效吗? 药物使用安全吗?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如何? 上报SFDA审批 通过 药物临床研究 上报SFDA审批 通过 药品生产与销售 药物临床使用、监测
14
1.3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历史概要 1.3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历史概要
1.3.2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1.3.2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肿瘤的药物治疗是肿瘤三大经典(即手术、 化疗和放疗)治疗手段之一。经典的化疗 药物(细胞毒类药物及对肿瘤细胞具有直 接杀伤作用的药物)的研究大致起步于20世 接杀伤作用的药物)的研究大致起步于20世 纪三、四十年代。
17
1.3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历史概要
1980s 紫杉醇 具有干扰细胞微管装配功能 的抗肿瘤药物。最初提取自短叶红豆杉(T. 的抗肿瘤药物。最初提取自短叶红豆杉(T. brevifolia 1971 Wani),后来又研制成功(半 Wani),后来又研制成功(半 人工合成)紫杉特尔等。 1980s 喜树碱 具有主要以拓扑异构酶Ⅰ为 具有主要以拓扑异构酶Ⅰ 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 提取自喜树 (Camptetheca acuminato Decne 1966 Wall M E,1985年前后为王倬和刘芳证实其作用靶 1985年前后为王倬和刘芳证实其作用靶 点),其同类药物包括羟基喜树碱、拓扑特肯 等。
8
1.2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基本知识 1.2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基本知识
1.2.2肿瘤学基本知识 1.2.2肿瘤学基本知识 1.2.2.1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1.2.2.1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⑴癌细胞对于控制正常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节因素不 能正常地发生反应,通常表现出持续性增殖和分化不良 的倾向。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癌)细胞则丧失了接触性 抑制这一生物学特性。 ⑵癌细胞表现出与邻近细胞及组织间关系的异常,改 变了正常的组织结构形式,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和播散转 移。 ⑶癌细胞能够把上述恶性特征遗传给它的下一代(子 细胞)。
实验肿瘤药理学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
胡人杰
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 肿瘤药物研究开发中心
基本知识
实验肿瘤药理学 在新药研究 开发中的作用和内容 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 基本知识
实验动物模型
肿瘤学基本特征
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肿瘤细胞的生长特征
抗肿瘤药物研究 的历史概要
恶性肿瘤的研究历史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9
1.2 实验动物模型与肿瘤学的基本知识
1.2.2.2肿瘤细胞生长的特征 1.2.2.2肿瘤细胞生长的特征 ⑴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通常为迅速生 长和相对稳定状态相互交错出现。大多数情况下其恶性程 度逐渐增加。 ⑵恶性肿瘤组织增长的速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细胞生 长周期、增殖比例和细胞的丢失。 ⑶绝大多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短于肿瘤体积的倍 增时间。一般而言,实体瘤的细胞周期时间比其母体组织 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