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说明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解读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2)学会从诗歌的韵律、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3)学会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理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伤仲永》的诗句及意境;2. 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汇的理解;2. 诗歌韵律、节奏的分析;3. 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理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诗文;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1.2 板书课题《伤仲永》,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诗文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诗句;2.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节奏齐读。
3. 解析诗文3.1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3.2 解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3 讲解诗歌中的古代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4. 深入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5.2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6.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伤仲永》。
7. 课后反思7.1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7.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伤仲永》;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4. 学生能够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关爱他人。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物通讯为主题,通过访谈、特写、通讯等形式,展示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才子方仲永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命运的同情和对人才的珍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方仲永命运的同情,增强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培养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方仲永命运的同情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学生反馈等多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以及对文章情感的体会。
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管理等方面。
《伤仲永》(含AB两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伤仲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能够解读并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能够运用文本信息,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和文学分析方法,深入解读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伤仲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社会意义。
运用文本信息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课文《伤仲永》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投影仪和教学多媒体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伤仲永》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情感和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深入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社会意义。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创意写作(2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与《伤仲永》相关的情境,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学生可以选择写作、绘画或其他形式进行表达。
四、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写作成果,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个课时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伤仲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解读并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创意写作,培养了自己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王安石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2 课文解读2.2.1 课文第一段1. 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起始部分,把握作者的写作基调。
2. 分析第一段中的比喻手法,如“伤仲永”比喻逝去的友人。
2.2.2 课文第二段1.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春水”、“明月”等。
2. 理解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友人逝去的哀伤之情。
2.2.3 课文第三段1. 分析第三段中的对比手法,如作者将自己与仲永的友情进行对比。
2.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
2.3 课文拓展2.3.1 介绍王安石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其文学风格。
2.3.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友情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友情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友情的感悟,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翻译课文要求学生翻译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友情”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伤仲永》教学设计五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五篇《伤仲永》教学设计1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结合课标,我校从20xx年进行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为形式,三步五环节为课堂模式,因而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阅历,循循善诱,在课堂上鼓舞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决不偏离语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
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附一]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慧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慧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慧,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生:很危险。
(大家笑)师笑着问:为什么啊?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慧,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仔细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
(同学鼓掌表示认同)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句;2. 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词风格;3. 能够解读并理解诗词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词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2. 理解诗词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句的记忆和理解;2. 诗词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3.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3. 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伤仲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2. 学生通过资料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1. 讲解诗词的字词、句法和修辞手法;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 解读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3.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5 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练习;2. 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 学生的讨论和分享;3. 学生的课堂练习。
4.2 作业评价1. 学生诗句默写的情况;2. 学生诗词鉴赏练习的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白居易的生平资料;3. 与《伤仲永》相关的文章和评论;4. 诗词鉴赏的参考资料。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对友情、忠诚和牺牲等价值观的弘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学生互评,评价彼此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成果。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3.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文言文《伤仲永》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情的深沉怀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伤仲永》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伤仲永》,理解文章大意,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
3.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如“之”、“以”、“于”等虚词的用法,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式。
4.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4. 课堂拓展:让学生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3.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表达对家人的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文言文知识。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
(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
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
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
然后公布平分细则。
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
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
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
《伤仲永》教案设计(精选14篇)

《伤仲永》教案设计(精选14篇)《伤仲永》教案设计篇1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一)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让同学自己利用课文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
(四)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主旨。
思索:方仲永才能进展变化经受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灵敏.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凡,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索: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凡之辈的缘由是什么?是怎样看的?(缘由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缘由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假如不注意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行设想的感受。
)论:你同意的这种看法吗?(分组争论)(说明:应让同学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留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育同学把握句中停顿的诵读力量,但也可以培育理解句意的力量。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
其次课时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伤仲永的事迹和文化背景,认识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能够阅读并理解《伤仲永》一文的内容,掌握与此相关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3)能够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气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3. 进行能力:(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伤仲永》一文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伤仲永的事迹,认识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通过阅读《伤仲永》一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3)通过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让学生掌握《伤仲永》一文中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伤仲永的事迹和文化背景,向学生介绍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2. 阅读理解法通过让学生阅读《伤仲永》一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
3. 模仿写作法通过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伤仲永》一文的课文,以及与伤仲永有关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伤仲永的事迹和文化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阅读理解教师让学生阅读《伤仲永》一文,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4. 模仿写作教师让学生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
(生问生答、师生对话)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
(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
”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现象。
教学内容:1. 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分享各自的看法。
5. 汇报交流(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6. 总结拓展(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伤仲永》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建议1.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的普遍性。
4. 课后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原文及相关教学辅导资料。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5篇)《伤仲永》篇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
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字音:隶邑乞扳谒称泯耶词意:隶邑乞扳谒称泯耶为意未尝自为其名收族立就文理自是通悟受贤彼其词类活用: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一词多意:于之其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1、要求不读破句。
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
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
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加深您对于伤仲永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1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背景】《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立意四、教学方法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伤仲永》教学设计(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3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的立意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尽合乎实际。
文中虽然有这一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
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
这样安排是符合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无教育的重要性。
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
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
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
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
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三、先扬后抑、突出主旨的写法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
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伤仲永》教案设计

《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的记忆,引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2)简要介绍《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伤仲永》,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难题,如生词、难句等。
3.分析文章内容(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讨论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的观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哪些细节体现了作者对伤仲永的怀念和同情?(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学习借鉴(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对比、象征、烘托等手法。
(2)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伤仲永》。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伤仲永的读后感。
3.尝试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内容、分析了文章写作特色?2.课堂讨论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学生能否完成?六、教学延伸1.举办《红楼梦》经典文学作品读书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2.开展“我心中的伤仲永”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组织学生进行《红楼梦》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3.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文章内容、学习借鉴写作手法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伤仲永》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伤仲永的故事背景,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伤仲永的故事情节,理解作者通过对伤仲永的描写,表达出的对忠诚、爱国等品质的赞扬。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课程内容介绍伤仲永的作者,如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伤仲永的作者,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三章:课文讲解3.1 课程内容详细讲解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理解作者的观点。
3.2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课程内容分析伤仲永案例,使学生理解伤仲永的行为,理解作者对伤仲永的评价。
4.2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伤仲永案例,使学生理解伤仲永的行为,理解作者对伤仲永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五章:课堂讨论5.1 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自己的观点。
5.2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六章:课后作业6.1 课程内容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6.2 教学目标通过作业的完成,使学生巩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七章:拓展阅读7.1 课程内容推荐与伤仲永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7.2 教学目标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古代文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八章:评价与反馈8.1 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8.2 教学目标通过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提高教学效果。
第九章:教学反思9.1 课程内容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容,能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3、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4、感悟文章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5、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
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
无论司马光、道韫,还是冲、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生:他们的才能、天赋慢慢会消失,只能沦为平凡人,甚至可能会更糟。
【注:学生的回答皆为教师预设的回答情境。
】师:为什么?生:【自由作答】师: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话加以解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取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先生,又称荆公,著有《先生文集》,与愈、柳宗元、欧阳修、洵、轼、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PPT展示】三、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两次,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
现在开始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本文容复述一遍。
生复述。
师:这位同学复述得如何?请同学稍加点评。
1-2位学生点评。
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生: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师:从何得知?生:“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师:你能将它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吗?生: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生:我做补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说从此之后指着一个物体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
生:通过“即”“立”可以看出他写诗的速度快,极有天赋。
生:另外方仲永是“未尝识书具”,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却能有如此天赋,实在是神童。
师:同学们都概括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的阶段是?生:第二阶段是方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从何得知?生:“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已经不能与之前所听说的水平相当了。
师:作者此时的心没有通过文字表述出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揣摩到,是怎样的感受?生:作者心是失望的,因为他“闻之也久”,听说方仲永有此天赋也很久了,想必是很想见见本人,一睹风采的,想不到水平大不如前。
师:那么,方仲永他最后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阶段?生:方仲永十九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通过“泯然众人矣”可知。
师:如何理解“泯然众人矣”?生:原有的才能完全消失了,如同常人了。
师:如果老师将舅舅的话删去一个字,成为“泯然众人”,意思完全不受影响,是否可以?生:不可以,“矣”去掉使情感发生的变化,不能更好地表现出舅舅对方仲永这一变化的失望与哀伤。
师:一个字,其实可以蕴含丰富的情感。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可配以适当的动作,比如摇头。
】师小结:十二三岁时他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之际已“泯然众人矣”,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标题中已全部流露出来了,“伤仲永”的“伤”,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失望,更是从心透露出的哀伤与叹息。
四、思考探究师:鲁迅说,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方仲永的身上,不正演绎着一场悲剧吗。
那么,我们不禁也会想:造成仲永这一悲剧的因素是什么呢?文中有没有相应的提示?生: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即他父亲不让方仲永接受学习。
师:为什么“不使学”?生:因为“父利其然也”,他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
师:哪一句话具体表现了他父亲的行为?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说他每天带着仲永在乡人之中四处拜访。
师:由此可见,仲永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生: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目光,缺乏远见的愚昧的人。
【此中可辅加朗读】师:有无补充?生:第三段说他“受于人者不至也”,也就是说他没有接受后天的学习。
师:文中是给予我们这样明显的提示了,因为父亲这一因素导致没有接受后天学习。
然而造成仲永的悲剧因素只仅仅是这样吗?【此时如果学生表现出茫然的话,教师可引出《权劝学》中吕蒙的故事加以暗示。
吴下阿蒙最终让人刮目相看,一则有权这样一位善劝的君王语重心长的告诫、鼓励;二则他自己最终也能主动刻苦学习;三则鲁肃给予了真诚的评价。
】生:还有方仲永个人的问题。
他十二三岁了,但是却没有提出过要学习;到了二十岁,更是一个成人了,有意识有能力了却依旧没有主动去学习。
生:社会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当时的人因为仲永有天赋,才“稍稍宾客其父”,有人“以钱币乞之”,是带着很功利性的目的的。
再加上仲永一家“世隶耕”,算是淳朴之民,被乡人这一熏染就更加目光短浅了。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渐渐明白,仲永的悲剧既是他父亲导致的,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同时这个社会风气也助长了悲剧的产生。
五、理解感悟师:故事到此是结束了,然而许多思考却远未结束,方仲永的悲剧让我想到了许多,请以“由仲永的悲剧想到……”为开头,稍作思考,即席发表你的感想。
生自由发言。
师:吕蒙的飞跃性长进我们昨天刚领略,而神童方仲永的悲剧,无形中与他形成了一种对比,对比中更是一种讽刺也是反思。
开卷有益,是对天底下所有人的一个忠告,不管你天资是高还是低;开卷有益,也不能仅仅只是个忠告,更需付诸行动。
让我们诚挚地朗诵出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PPT展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让我们谨记这么一句谚语【板书】:活到老,学到老!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文本深入学习,细细探究文中的字词句。
五、作业布置1、熟读全文,识记注释。
2、以“当仲永遇上吕蒙”为题,适当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伤仲永》实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6、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容,能复述课文。
7、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8、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9、感悟文章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10、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
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
无论司马光、道韫,还是冲、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黄志乐:他们也会像方仲永一样成为一个普通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预习做的很好,那到底方仲永是怎样一个人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文中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师:首先我们来稍加了解下作者王安石。
有哪位同学对他有一些了解。
孔庆望: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晚年封为荆国公;他的作品有《泊船瓜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让老师稍微吃惊了些,想不到能了解到这么多。
现在老师将王安石的部分资料展示一下,与刚才的同学很许多重合处。
【PPT展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先生,又称荆公,著有《先生文集》,与愈、柳宗元、欧阳修、洵、轼、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三、整体感知师:下面我们进入文章。
首先请同学们朗诵全文,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
好,现在开始放声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全班齐读形式来进行检查,看看你们对字词读音以及停顿节奏有没有做到位。
全体学生齐读。
师:在刚才的朗读过程中,老师注意到个别同学有读错几个字的字音。
请看黑板,分别是“称、卒、夫”,该怎样正确发音吗?生一起加以明确,师红色粉笔板书强调。
师:刚才的朗读整体上较为不错,基本能达标。
然而那只是最基本的,现在将给予大家第二个任务,【PPT展示】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
同学们现在开始,可是适当讨论。
生进入此环节任务,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同学将本文容复述一遍。
黄志乐:方仲永年纪很小时就聪颖,他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便不让他学习,最终他变成了普通人。
师:不错,挺到位,但是相对简略了些。
有没有同学尝试着在他的基础上适当详细些?林爽:就等于翻译吗?师:那也不一样,翻译注重每个字词要求较高,复述是大体地讲述故事容。
林爽:好,我试试。
本文讲的是金溪一个平民方仲永小时候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写出来的诗歌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有知识的人都向他索要文章,或拿钱买;然而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天天带他去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后来方仲永渐渐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王俊武: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文中说他“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说从此之后指着一个物体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
师:你选的句子中有没有一个字能格外凸显出仲永的“神童”特点?王俊武:是“立”,立刻的意思,说明他写诗的速度很快。
师:对,这位神童是写文章是神速的。
有没有同学另作补充?丁智:我认为还有他“未尝识书具”,就能写出诗,让整个乡的人都为之惊奇,可见非同常人,。
师:那么怎么理解“未尝识书具”?丁智:不曾认识笔墨纸砚这一类工具。
师:于此我们要记住一个重点字词:尝。
它是什么意思?生齐答:曾经孔庆望:我有补充,从“世隶耕”中可见,他们家世世代代都种田,没有特别了解知识,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却能诞生出方仲永,可见绝对是神童。
师:太棒了,能从常人所难以发现的地方挖掘出涵来,咱们给予这位同学掌声吧。
全体学生鼓掌。
王俊武:我还有补充,从“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中也可以看出来,不仅能写出诗,还自己提上了自己的名字。
师:很巧的是,你这次的回答与上次有一个共通之处,也有一个字很形象地传达出了神童这一特点。
王俊武:是“即”,它也是立刻马上的意思。
黄志乐:现在我说的是第二阶段,是他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已经不能与之前所听说的水平相当了。
师:那么,方仲永他最后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阶段?蔡汶静:方仲永十九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通过“泯然众人矣”可知。
师:如何理解“泯然众人矣”?蔡汶静:原有的才能完全消失了,如同常人了。
师:如果老师将舅舅的话删去一个字,成为“泯然众人”,意思完全不受影响,是否可以?蔡晓蒙:不可以,“矣”去掉使情感发生的变化,不能更好地表现出舅舅对方仲永这一变化的失望与哀伤。
师:一个字,其实可以蕴含丰富的情感。
其实在仲永才能衰退的时候,作者此时的心虽然没有通过文字表述出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揣摩到,是怎样的感受?黄志乐:作者心是失望的,因为他“闻之也久”,听说方仲永有此天赋也很久了,想必是很想见见本人,一睹风采的,想不到水平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