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王春、李跃庭《窦娥冤》疑难词语释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春、李跃庭《窦娥冤》疑难词语释义

《窦娥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教学难度较大的课文。最大的难点在于语言障碍。师生在阅读剧本时对其中大量运用的元代市语颇感茫然。所谓市语,即市井小民的口头语言。元杂剧的观众主要是市井小民,剧作家创作时自然要选用观众都听得懂的语言来写。但这种运用古代口语创作的作品对当今的读者来说是有相当的阅读难度的。读起来似懂非懂,自然难以细味文本之妙。欲知文本之妙,先须熟读文本,而疑难词语释义无疑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当追求深度,但语文教学的深度绝非过度阐释,更非穿凿附会,深度语文教学的旨归是避免以今律古的误读,找到文本固有的深度和美感。故将备课、教学过程中的疑问和翻检专书所获点滴罗列于下,如有可取,可免去同行翻查之劳;如有舛误,亦能得方家教正。

1.《窦娥冤》一课“楔子”中有两句话表述相似:“看觑女孩儿咱”“就做到亲女儿一般看承他”,这两句中“看觑”“看承”常用词典中都没有解释,是否都理解成“看待,照料”?

明确:

看觑,有看顾;照料之意。《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朱温便将那张占所赠金银,付与丈人燕孔目:‘权为看觑妻子,三年却来相取。’”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可怜我四海无家独自个,怕得工夫肯略来看觑我么?”《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小庵虽则贫寒,靠着施主们看觑,身衣口食,不致淡泊,妈妈不必挂心。”上述书证中看觑都是照顾、照料之意。

看承,有看待、对待与护持、照顾两义。传统京剧《罗成叫关》中罗成临终在战场上给秦琼留下血书,托付后事,就有一句戏文“三岁罗通你看承”,看承就是护持、照顾的意思,袭用了昆曲中的宋元市语。《窦娥冤》中“就做到亲女儿一般看承他”,则看待、照顾两义均可。

2.楔子中【仙吕】【赏花时】中有一句“因此上割舍得亲儿在两处分”中的“上”字如何理解?还有“又不知归期定准”的“定准”该如何理解?

明确:

上,助词,无实际意义。京剧传统剧目中仍保留了上字作为衬字的用法。如《打登州》“因此上发配到登州”,戏文中如无上字也不影响语义。

定准,一定的规律,可以凭信的准确性。“又不知归期定准”的“定准”即是可靠的意思。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则兀那龟儿卦无定准,枉央及,喜珠儿难凭信,灵鹊儿不诚实,灯花儿何太喜。”意为龟卜打卦都不准,连累了喜蛛儿(一种被古人认为会报喜的蜘蛛)、喜鹊、灯花报喜也不被我轻易相信。定准,就是可信、可靠的事物。

3.“楔子”的最后一行,“跟着老身前后执料去来”,这一句中的“去来”,“来”字如何理解?它和《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去来”一样吗?

明确:

“跟着老身前后执料去来”中的“来”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咧”。“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去来”的“来”则意为某一段时间以后,如唐杜荀鹤《山中寡妇》:“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句中“来”、“后”相对,意义相同。人教版教材对《琵琶行》中“去来”的注释是:“走了以后”,完全正确。

4.“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一句中“敢是”、“将”二字如何理解?

明确:

敢是:莫非,大概是。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这老子怎么瞅我那一眼,敢是见那个告状的人来。”“敢是”意为大概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从来说做公人的捉贼放贼,敢是有弊在里头?”《老残游记》第十四回:“大哥这两天没见,敢是在庄子上么?”两条书证中“敢是”都是莫非的意思,表反问。

将,除了有“持、取、拿”义项外,还有“赠送”的意思。《周礼·春官·大史》:“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郑玄注:“将,送也。”贾公彦疏:“至此得朝觐之时,则有三享之礼。将,送也。”《窦娥冤》中前文蔡婆婆说:“待我回家,多备些钱财相谢。”按此,“赠送”似乎更恰当。

5.“在城有个蔡婆婆”、“老身姓蔡,在城人氏”,两句中的“在城”是翻译成“本城”吗?

明确:

在城,在元曲中指本城。元高安道《皮匠说谎》:“偶题起老成靴脚,人人道好,个个称奇。若要做四缝磕瓜头,除是南街小王皮。快做能裁,着脚中穿,在城第一。”“在城第一”就是本城第一。

6.“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早”如何理解?

明确:

“早”是副词,表时间,相当于已经。宋秦观《阮郎归》:“日长早被酒禁持,那堪更别离。”“早被”就是“已被”,“那堪”在宋词中并非“不堪”,而是“兼之”之意。人教版教材中有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那堪”就是“兼之”之意。

7.【仙吕】【点绛唇】中“怕不待和天瘦”一句,如何翻译较为合适?

明确:

怕不待:岂不;难道不。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怕不待要请太医看脉息”。元刘庭信《新水令·春恨》套曲:“打迭起愁怀,怕不待宁心耐。闷日月难捱,我则怕青春不再来。”上引例证中“怕不待”都是“难道不”的意思。“怕不待”亦作“怕不大”、“怕不道”。

和:介词,相当于“连……,连……也”,起到提前宾语或强调主语的作用。宋秦观《阮郎归》:“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即是愁怨那郴州连传书的秋雁也没有,诗人空叹有书难托。

“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可译为:“老天如果知晓我的情况,岂不是连老天也会因悲愁而消瘦?”

8.第一折【仙吕】【一半儿】有一句“为甚么泪漫漫不住点儿流”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

漫漫,形容长,多。点,节奏,节拍。也指有一定间歇、节奏的活动。“不住点儿”的意思是不停歇。全句可译为:“为什么无穷泪水不停歇地流?”

9.“亏了一个张老并他儿子张驴儿,救得我性命”一句中的“并”如何翻译为好?

明确:

并,介词,连,同,与。传统京剧《打登州》戏文中有“一非是响马并贼寇”,戏文中并字就是延续了元曲中的常见用法,理解为与、同。

10.第一折【仙吕】【后庭花】“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一句中“可不道”如何理解?

明确:

可不道:岂不闻,岂不知。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可不道‘一言既出,便有驷马难追’!已招伏,怎改易,要承抵。”明康海《代友人官邸书怀》套曲:“可不道‘官清法正’自无哗!”清李渔《蜃中楼·献寿》:“可不道‘江山虽改,秉性犹存’!”例句中“可不道”都是“岂不闻”,“岂不知”之意。

11.第一折【仙吕】【赚煞】中尾句“兀的不是俺没丈夫的妇女下场头”中的“头”如何理解?

明确:

头,是后缀,无实在意义。

12.“何尝怕人告发,关了一日店门?”如何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