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俚语 典故 惯用语

合集下载

汉语成语、典故、俗语、谚语与歇后语英译共103页

汉语成语、典故、俗语、谚语与歇后语英译共103页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汉语成语、典故、俗语、谚语与歇后语英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译

中国俚语故事

中国俚语故事

中国俚语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俚语,是指在中国大陆地区一些特定的地区或者群体中使用的非正式的、口头传承的俚语。

这些俚语独特而有趣,包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一、歪果仁在中国俚语中,有一个有趣的词语叫做“歪果仁”,其实就是指外国人的意思。

这个俚语的起源据说来自于外国人的发音与汉语有些许差别,所以就被起了这个幽默的称呼。

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听到一些中国人用“歪果仁”来形容外国人。

这个俚语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外国人的一种友好和幽默的态度。

二、脑子进水“脑子进水”是另一个在中国俚语中比较常见的说法,意思就是指某人的思维变得混乱和不清晰。

这个词汇在生活中常用来形容某人做出了某些非常愚蠢或者错误的决定,或者是表现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比如说忘记了重要的事情,或者做出了一些低级错误等等。

这个俚语往往是带有一些讽刺和调侃的含义,有时也会用来开玩笑。

三、吃瓜群众在中国的互联网语境中,有一个关于“吃瓜群众”的俚语。

这个词汇起源于一次事件,有一个热门新闻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而那些没有直接参与其中却在旁观的人被戏称为“吃瓜群众”。

后来,“吃瓜群众”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形容那些对于时事事件只是看热闹不愿过多参与讨论或发表看法的人的俚语。

这个俚语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新闻和热点事件的消费方式和态度。

四、土豪“土豪”一词在中国俚语中的涵义与原本的含义有所不同,它并不指代拥有土地财产的富豪,而是指那些外表奢华炫耀、喜欢炫富、而且常常行为举止低俗的人。

通常这类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奢侈品、高档旅行等生活照片,并且经常无意识地显示出自己的不谦虚和对于金钱的过分追求。

所以,“土豪”一词常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意味,用来形容这种过度张扬和不自重的行为。

五、吐槽“吐槽”是中国俚语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意思是指对某些事物或人进行抱怨和批评,通常是以一种幽默调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常用的俚语(优秀4篇)

常用的俚语(优秀4篇)

常用的俚语(优秀4篇)俚语因为是不正式语言,所以翻译成中文时不能够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不然句子翻译出来意思会很好笑。

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常用的俚语【优秀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汉语俚语篇一玩幺蛾子:耍花招儿的意思,搓:吃的意思。

露怯:丢脸的意思。

大概齐:差不多的意思。

得,齐活:行了,好了的意思。

有时也做语气重词。

涮:骗,耍的意思。

逗闷子:寻开心。

跟:在,多用在哪儿那儿之前。

例如:车~那儿呢。

歇:休息,完。

例如:~了吧?瞎,抓瞎,没戏:不行。

例:~了吧?个色:形容人的性格不好相处。

起腻:男女之间亲热的样子。

套磁:套近乎。

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亲近的称呼,有时代指那个人甭,甭介:不用。

逗:可笑,有趣。

成心:存心,故意。

鞋倍儿:鞋子的意思。

找抽:找打。

牛:非常厉害的意思,带有贬意。

门儿清:麻将术语演变而来,意为明白,清楚。

忒:特别,非常傻冒儿:傻,也代指傻子。

事儿:麻烦,罗嗦的意思。

味儿:味道大。

大法了:厉害了。

能个儿:厉害,长本事。

今儿,明儿,后儿,昨儿,前儿:指今天,明天,后天,昨天,前天,有时也在后面加一个字。

打奔儿:奔儿是吻的意思,打奔儿指结吻。

踮儿,撒丫子:跑,有逃的意思。

杵(三声),戳:站在那里,呆在那里的意思。

贫嘴:油嘴滑舌。

回头:有机会。

蔫儿坏:表面上没什么,心里特别坏。

经典汉语俚语篇二半熟脸儿:有些面熟。

棒棰:外行。

不老少:表示多。

打这儿:从此之后。

打住:到此为止,别再说了。

倒(二声)气儿,闹气儿:喘气。

兜圈子,绕弯子:有话不直说,顾左右而言他,兜起圈子来。

cei(四声): 摔碎。

该干嘛干嘛去,哪儿凉快哪儿呆会儿:对比较讨厌的人,想说滚蛋,语气稍轻。

硌你脚了,耽误你脚落(lao)地了:别人无意踩着你而没有表示歉意,讽刺的说法见天儿,渐天儿:天天。

说难听点儿,:从坏的方面看此事,给个铺垫。

犄角旮旯儿:旮旯,角落。

死心眼儿,死心眼子:实心,老实。

碍眼:防碍别人挑眼了,挑理儿:挑理,怨别人办事不合规矩。

惯用语大全——精选推荐

惯用语大全——精选推荐

惯用语大全【1】、【侃大山】(惯)指闲聊。

【2】、【喂脑袋】(惯)指吃饭。

【3】、【动肝火】(惯)指发脾气。

【4】、【膛地雷】(惯)比喻冒险。

【5】、【抱蜜罐子】(惯)比喻享福。

【6】、【打杠子】(惯)指拦路抢劫。

【7】、【打破饭碗】(惯)比喻失业。

【8】、【赶热灶】(惯)比喻凑热闹。

【9】、【刮胡子】(惯)比喻批评人。

【10】、【抗膀子】(惯)比喻对着干。

【11】、【惹乱子】(惯)指引起麻烦。

【12】、【讨野火】(惯)骂人我麻烦。

【13】、【占上风】(惯)指占有优势。

【14】、【做人家】(惯)指省吃俭用。

【15】、【踩窝子】(惯)比喻探查底细。

【16】、【吃后悔药】(惯)指事后懊悔。

【17】、【打白赖】(惯)指抵赖,耍赖。

【18】、【戴屎盆】(惯)比喻担坏名声。

【19】、【捣叉子】(惯)指故意挑毛病。

【20】、【堵窟窿】(惯)比喻偿还债务。

【21】、【挤讹头】(惯)比喻敲诈勒索。

【22】、【开快车】(惯)比喻加快速度。

【23】、【没骨头】(惯)比喻没有骨气。

【24】、【撒野火儿】(惯)指故意闹事。

【25】、【下套子】(惯)指设圈套害人。

【26】、【扎空枪】(惯)比喻办事落空。

【27】、【抓大头】(惯)见“捉大头”。

【28】、【打拦头雷】(惯)比喻竭力阻止。

【29】、【吊膀子】(惯)指男女轻薄调情。

【30】、【丢在爪哇国去了】(惯)爪哇国:【31】、【费周折】(惯)指经过许多曲折。

【32】、【进面糊盆】(惯)形容十分糊涂。

【33】、【卖后悔药】(惯)比喻事后懊悔。

【34】、【磨了半截舌头】(惯)比喻费了许【35】、【下锹撅】(惯)比喻使心机害人。

【36】、【下软蛋】(惯)比喻向对方服输。

【37】、【下药捻儿】(惯)比喻设计害人。

【38】、【心不在肝上】(惯)指心不在焉。

【39】、【一锅端】(惯)比喻全部消灭掉。

【40】、【掌刀把子】(惯)比喻掌握权力。

【41】、【掌印把子】(惯)比喻掌握政权。

【42】、【把猫说成虎】(惯)比喻夸大事实。

汉语常用俗语惯用语类编1000句

汉语常用俗语惯用语类编1000句

常用俗语惯用语类编1000句(一)1、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系。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和自显示本领,互相竞赛。

3、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4、白马王子:比喻少女倾慕的理想的男子。

5、八九不离十:几乎接近(实际情况)。

6、百闻不如一见:听到一百次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8、半斤八两(一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

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9、包打天下:包揽打天下的重任。

比喻由个人或少数人包办代替,不放手让其他人干。

10、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处于困境的人。

11、宝刀不老:比喻年纪虽老但功夫或技术并没减退。

12、报屁股:指报纸版面上的最后位置(含诙谐意)。

例,~文章。

13、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14、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15、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改变。

16、便宜行事: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

也说便宜从事。

17、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不管对方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办法对付。

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18、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

也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19、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知痛悔。

20、不费吹灰之力:形容做事情非常容易,不费什么力气。

21、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22、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短浅,狂妄自大。

2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24、炒冷饭(也说“抄现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内容。

25、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汉语中的俚语

汉语中的俚语

汉语中的俚语俚语是一种有趣的语言,有各自地方的特色。

你们知道有哪些汉语的俚语呢?接下来就请跟随小编一起来一下吧。

汉语中的俚语精选1、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2、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

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3、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4、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黑土。

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

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环境而变坏。

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道行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6、百闻不如一见——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名马陆,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

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8、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9、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搬:移动。

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10、饱汉不知饿汉饥——饱:吃足;饥:饥饿。

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11、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表示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12、毕其功于一役——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好。

13、鞭长不及马腹——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

比喻力所不能及。

1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15、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16、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17、不登大雅之堂——不能登上高雅的厅堂。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

18、不费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19、不分青红皂白——皂:黑色。

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20、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

原指不要越过雷池。

惯用语大全汉语常用惯用语

惯用语大全汉语常用惯用语

惯用语大全汉语常用惯用语一言堂:旧时商店挂的扁额,表示不二价;现多指领导缺乏民主作风,不能听取群众的意见,个性不能听相反的意见,跟“群言堂”相对。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惯用语大全,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汉语常用惯用语大全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

2、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3、应声虫: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4、恶作剧:捉弄耍笑,使人难堪。

5、红眼病: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忌妒的毛病。

6、守财奴:有钱而吝啬的人。

7、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8、点鬼火: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

9、老大难:形容问题错综复杂。

10、马大哈:“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缩略语,指粗心大意的人。

11、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之后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12、磨洋工:工作时拖延时刻,也泛指工作懒散拖沓。

13、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4、一言堂:旧时商店挂的扁额,表示不二价;现多指领导缺乏民主作风,不能听取群众的意见,个性不能听相反的意见,跟“群言堂”相对。

15、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16、急先锋:比喻在行动上用心带头的人。

17、中山狼:见马中锡《中山狼传》,比喻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

18、老掉牙:形容事物言论等陈旧过时。

19、小算盘:比喻为个人或局部利益的打算。

20、开小差:原指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后比喻思想不集中。

21、踢皮球:比喻互相推诿,把就应解决的事情推给别人。

22、一窝蜂: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23、铁饭碗:比喻十分稳固的职业职位。

24、回马枪: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的突然袭击。

25、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26、口头禅: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27、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

28、鬼把戏:阴险的手段或政策。

29、一盘棋:比喻整体或全局。

30、鸿门宴:喻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31、拍马屁:向人谄媚奉承。

汉语俚语 典故 惯用语

汉语俚语 典故 惯用语

社会习俗用语:汉语俚语典故惯用语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而俚语则是语言的一个实际组成部分,其使用当然也属于社会行为。

俚语虽然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全都使用的标准词汇,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社会集团或行业群体,其地位似乎介于“口头语”(Colloquialism)与“行话”(Jargon)之间。

俚语的文体功能主要在于立意新颖、诙谐风趣、富有感情色彩。

恰当地使用俚语能够使语言新鲜、活泼、生动、形象,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想象力。

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地域性强,较生活化。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

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多中外权威词典对俚语都有比较接近的解释,称俚语是“通俗的口语词,俗语的一种,常带有方言性”(中文《辞海》)。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俚语的诠释为,“主要是一种非习惯用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国出版的(标准院校词典)对俚语的定义解释为是一种“具有活力、感情色彩、滑稽或忌讳等性质的语言、单词或词组,是在特定场合下所发明和使用,有些则源于标准词汇的非常规使用法”。

俚语在其使用初期被划分为贬义词语。

著名的《韦氏英语词典》在1828年将俚语定义为“低级的、粗俗的和没有意义的语言”;但到了1911年,“低级的”和“粗俗的”字眼却从《牛津英语词典》对俚语的定义中消失了。

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俚语的注释为“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而在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对俚语的定义已取消了”粗俗的这个字眼。

语的文体功能按照语言的文体功能划分,有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两大类,各自有正式、非正式用语。

口语正式用语包括演说、讲演、报告、诗歌、朗诵等用语;非正式口语包括日常生活用语、俚语、行话、禁忌语等。

界各地都存在俚语,中文里也有很多俚语如:哇塞、不靠谱、纯爷们儿、囧、雷等等。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1、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2、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3、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4、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5、俚语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地域性强,较生活化。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

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6、习语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现代汉语常用俚语表

现代汉语常用俚语表

现代汉语常用俚语表
俚语是一种在口语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俚语及其解释:
1. 爱豆(ài dòu):指年轻人崇拜的偶像。

该词源于韩语,后来在中国流行起来。

2. 土豪(tǔ háo):指来自农村或底层社会的人突然获取财富并的现象。

这个词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流行。

3. 吃瓜群众(chī guā qún zhòng):指那些只关心观察八卦事件,不参与其中的人。

这个词常用于形容做旁观者的角色。

4. 装逼(zhuāng bī):指故意自己,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态度。

这个词源于网络,常用于对那些虚伪、自负的人进行调侃。

5. 吃货(chī huò):指爱吃美食、对美食有很高要求的人。

这个词常用于形容对美食情有独钟的人群。

6. 懒癌(lǎn ái):指那些极度懒散、缺乏积极性的人。

这个词带有戏谑的口吻,用来形容那些不愿付出努力的人。

7. 弯弯(wān wān):指人们对同性恋的友善、包容和支持。

这个词源于台湾,现在在大陆也用得较多。

8. 双标(shuāng biāo):指对同一事物,对不同人或不同时刻采取不同标准。

这个词用来批判那些有双重标准的行为或做法。

以上是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俚语,它们在年轻人之间非常流行。

俚语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语言的丰富性。

在理解和使用俚语时,我们需要注意语境和文化内涵,以免产生误解。

注:本文档中的俚语解释只是一种常见解释,具体含义可能因语境而异。

中国传统俚语

中国传统俚语

中国传统俚语
《中国传统俚语》
一、俚语简介
俚语是指一些地方话和普通话的俗语、俗语、习语、谚语,它们汇集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中,成为汉语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传统俚语
1、敬老孝亲:“孝顺父母,岁岁平安”。

2、克服困难:“不怕不慌,不担不忙”。

3、做大事:“量力而行,欲速则不达”。

4、蠢事犯错:“蠢事犯错,非必有故”。

5、谨慎为上:“想前顾后,得失自计”。

6、勤勉努力:“勤能补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7、勤俭节约:“一家有节,百家受益”。

8、善于变通:“出奇制胜,居功自傲”。

9、尊师重道:“尊师重道,忠孝为先”。

10、饮食节约:“饮食节约,置之不理”。

- 1 -。

汉语常用惯用语大全

汉语常用惯用语大全

汉语常用惯用语大全1、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2、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3、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4、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5、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6、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

7、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与“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近似;也有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8、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9、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10、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11、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的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分不在;形容肚子饿。

12、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人物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13、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14、吃不了兜着走:比喻某人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15、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

16、闯红灯:比喻超越规则办事。

17、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条路走不通,还可以走另一条路:不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目标。

18、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19、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20、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

21、打小报告:比喻背着当事人向上级告发其阴私(通常含贬义)。

22、打预防针:比喻提前打招呼,做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23、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

24、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整治、经济形式或思潮。

25、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

26、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27、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喻按实际情况办事。

28、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

俚语、谚语、歇后语、俗语

俚语、谚语、歇后语、俗语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3、树挪死,人挪活。 4、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
5、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6、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什么叫做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 一般有两部分构成,前半截 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 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 十分自然贴切。
•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 礼) •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什么是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 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 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 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 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 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 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 • • • • • •
晒百,朔白,成脸子——故意挑衅 出奇,出样——新鲜,与众不同 出绿——跑的意思 拉虎——邋遢 马虎瞪——迷瞪 鬼觉——臭美的意思 嗑衬——恶心 布拉——用手拍拍的意思,比如衣服脏了, 布拉布拉 • 糊肚——有点稠的粥 • 不着(zhao)---不知道
俗语的特点:
• 易懂,通常不正式,用词口语化,夹杂方 言。同时反应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生活哲理。 • 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含义 单纯,是俗语的主要特征。
例如: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 • • • • • • • • • • • •
白动——别动 天树杆——甘蔗 墩儿——板凳 阿(a音或e音)渣——龌龊 摆置——收拾 乌拉——形容说话不清楚 毒气——狠的意思 幺火, 协活——喊 短——说谁谁短,应该是不仗义的意思 水货——东西不是正版的,人也不地道 清倒切——早晨 老渣皮——不时髦 马几妞——知了

中国民间方言俗语及典故

中国民间方言俗语及典故

中国民间方言俗语及典故中国民间方言俗语及典故俗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头流传的一种通俗语言。

其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性、适应性和地域性。

俗语充满了真知灼见,揭示客观事理,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很强的语言表现力。

它不仅“摭千古之虑,成一家之言”,而且是“逸文不坠于世,奇言不绝于今”,去雅取俗,口传心授,流传极广。

它在历史上名称繁多,如迩言、俚语、俗言、俗谚、谚语、直语、鄙语、善言、常语、鄙言等等。

1、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你要爱他,不值什么,我拿平儿换了他来好不好?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红楼梦》十六回)2、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你那贼驴,怕你不死!你这斯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水浒传》四十一回)3、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那穿红的想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元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杂剧第三折)4、一个巴掌拍不响。

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可恶些。

”(《红楼梦》五十八回)5、一朝天子一朝臣。

今日结了崇祯旧局,明年恭请圣上临御正殿,我们“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桃花扇》卷四第三十二出)6、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俺老爷当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论三台八位,不论公子王孙,谁敢在老爷府前这等称呼?趁早靠后。

(《金瓶梅》三十回)7、一人做事一人当。

一人做事一人当岂敢连累父母?(《封神演义》十二回)8、一个黄豆十个屁,十个黄豆一台戏。

宸章道:“海味难得,不如多吃黄豆倒好。

一个黄豆十个屁,十个黄豆一台戏呢。

”我笑道:“怪不得你们诸位都不知道屁的价值。

”(《冷眼观》二十四回)[轉載]“二十四節氣”古畫欣賞9、一个鼻孔里出气。

原来王慕维这东西,实在的神通广大,金方伯手下的人役都和他是一个鼻孔里出气的。

(《宦海》二回)10、一嘴吃不成个大胖子。

小孩子家,漫漫的教导他。

可是人家说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儿吃的。

”(《红楼梦》八十四回)11、痴心女子负心汉。

社会习俗用语_典故_俚语_惯用语共42页

社会习俗用语_典故_俚语_惯用语共42页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2
社会习俗用语_典故_俚语_惯用语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习俗用语:汉语俚语典故惯用语俚语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而俚语则是语言的一个实际组成部分,其使用当然也属于社会行为。

俚语虽然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全都使用的标准词汇,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社会集团或行业群体,其地位似乎介于“口头语”(Colloquialism)与“行话”(Jargon)之间。

俚语的文体功能主要在于立意新颖、诙谐风趣、富有感情色彩。

恰当地使用俚语能够使语言新鲜、活泼、生动、形象,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想象力。

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地域性强,较生活化。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

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许多中外权威词典对俚语都有比较接近的解释,称俚语是“通俗的口语词,俗语的一种,常带有方言性”(中文《辞海》)。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俚语的诠释为,“主要是一种非习惯用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美国出版的(标准院校词典)对俚语的定义解释为是一种“具有活力、感情色彩、滑稽或忌讳等性质的语言、单词或词组,是在特定场合下所发明和使用,有些则源于标准词汇的非常规使用法”。

俚语在其使用初期被划分为贬义词语。

著名的《韦氏英语词典》在1828年将俚语定义为“低级的、粗俗的和没有意义的语言”;但到了1911年,“低级的”和“粗俗的”字眼却从《牛津英语词典》对俚语的定义中消失了。

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俚语的注释为“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而在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对俚语的定义已取消了”粗俗的这个字眼。

俚语的文体功能按照语言的文体功能划分,有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两大类,各自有正式、非正式用语。

口语正式用语包括演说、讲演、报告、诗歌、朗诵等用语;非正式口语包括日常生活用语、俚语、行话、禁忌语等。

世界各地都存在俚语,中文里也有很多俚语如:哇塞、不靠谱、纯爷们儿、囧、雷等等。

英文中也如此,例如见面问好的What’s up。

中国的俚语最初是以方言来定义的, 而且也以劳动人民使用最多。

这与英美俚语的形成极为相似。

俚语最先出现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和一些盗窃帮会中。

尤其是行会中的俚语, 以黑话、粗话居多, 这就对后来俚语( slang) 的定义有很深的影响。

下层劳动人群中出现的俚语往往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件有关, 它兼有精练、幽默、新颖和不拘礼节等特点。

俚语在现实生活中已逐渐被口语化, 并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大批的电影、小说、戏剧及一般的报纸文字中逐渐引用俚语, 这一形式深受中下层人士的喜爱, 其结果是俚语变成了家喻。

因此, 根据俚语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把俚语单单划分为粗话和特定阶级使用的行话是不确切的。

“俚语也可以成为'体面的'字眼,在英语词汇中获得持久的地位”(《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

例如,Flunk(不及格)这个词在19世纪是校园俚语,现已成为标准的口头语词。

Cut out(停止、住嘴)、Stand some body即(失约)、Pussyfoot(骑墙派)等词在1957年版的《英国语言史》中被称为是俚语,而在当今许多词典中已被标明是口头语。

相当多的俚语词已经跻身于标准语言,不再被认为是俚语。

像sham,mob,banter,fun,bet,shabby,fad,job等我们非常熟悉的字眼,曾经都是俚语,但早已作为标准词吸收入英语词汇。

《中国日报》(China Daily)将“下岗职工”译作Laid-off worker,即源于俚语。

美国俚语的构成形式(一)源于标准词语的俚语词语言来源于人们的劳动、需求、趣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而俚语正反映了人们摆脱呆板的语言模式,自由表达自我的愿望。

在原有的标准语词汇的基础上进行语义的转换或俚语的转换,这种转换大多为标准语词汇或俚语的意义的引申。

如俚语real bad原义为极坏的、糟糕的,但现可以用来指好、棒极了、极好的意思。

deep-six原为航海术语“测量水深是以英寻为单位,一英寻等于六英尺”在举行海葬时有个规矩:水深要超过六英寻,因为海葬的联想,deep-six有寿终正寝、永不录用的含意,再演变为废弃之意。

(二)新创造的俚语词俚语构词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的表现力、多样性和创造力,根据S .B. Flexner的研究,其中有不少起首字母是爆破音(plosives)或送气音(aspirated),发音响亮清晰、简短有力、易于上口,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新的俚语词也随之出现。

如美语中的oomph意为性感、魅力,是根据拟声而新创造的俚语,类似如kook意思为怪人,booboo意为愚蠢的错误;有的是合成词(composition)如对于与自己意气相投的朋友称为“homeboy或home girl”;还有些是混合而成(blending):如“wannabe lifestyle”(追星族的生活方式),其中“wannabe”由“want to be”。

(三)源于缩略的俚语词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量的缩略词语应运而生,有些俚语词就是以缩略的形式出现在俚语词的行列中,如美国青少年常用defjam来称赞流行音乐,其中def来自definitive,如cig是cigarette 的缩写;VIP是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缩略;nabe是neighbor的简略形式;motel是motorist和hotel的混合缩略又如journo(新闻记者)就是由journalist的前半部加上字母。

(四)外借的俚语词由于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各国语言随之也会不断地扩张,而任何一种语言要想丰富自己,避免交流的障碍,必然要借用其它民族语言中适用于本民族的词汇,如美语中的chisel源于法语,意为从某人处诈取某物,借而不打算归还;cinch源于西班牙语意为容易做的事情,必然发生的事;honcho源于日语,意思为老板。

(五)词性转换的俚语(conversion)某些词的词性变换,而形成新的含义,如in原为介词,但如果用于“It’s in.”句中,in变成了形容词,意为流行;再如ace原为名词,指顶尖人物,而在口头上表示赞叹时往往用它,意为棒极了,如“He is an ace reporter.”俚语的语意功能:俚语主要用于口语,它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表现力,能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在言语中能通过比喻!委婉!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段,把俚语词汇中隐含的情感意义表现得栩栩如生,所以俚语使言语的含义具有时尚功能,幽默功能。

(一)比喻在口语或文学作品中适当使用一些有比喻意义的俚语词能丰富语言,活跃气氛,避免因为使用普通词语而出现的那种死板!僵硬的局面“英语中的dish原意为盘,碟,现比喻为美丽或性感的女子,如I Was thinking this was going to be my favorite dish.(我想这是我最中意的美人儿), 假如用普通词girl就不能体现出说话者的情感来”rug意思可为wig(假发),非常形象具体。

(二)委婉在某些场合中人们需要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以便避免普通词汇使用得过于直露,而委婉的俚语词的使用恰好能处理这一关系,美语中关于怀孕的俚语就有不少,如:to be in the family way,to be in An interesting /certain condition,to be expecting.等等,另如对身体胖者,英语可用portliness。

(三)夸张英汉俚语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讽刺感,加大夸张的力度,来表达说话者的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以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如英语中称懦夫为chicken;而称无性感、相貌丑陋的女子为dog;a smoker eater 的意思为fireman(消防队员)。

(四)借代主要是指借用商标或其它事物以表达言语者的意思,能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以此刻划言语者的性格特征,如英语中的Coke是Cocacola的商标名;wheels意思为car,如Those who can not afford wheels must Hitch ride.(买不起汽车的人得搭便车)。

汉语最常用俚语纯正英语表达(节选)1. 活该!serves you(him,her) right! = you deserve (he/shedeserves it.)2. 活该!you had it coming!3. 胡闹!that’s monkey business!4.请便!help yourself.5.才怪!yeah,shake!6.加油!go for it!7.够了!enough!8.放心!I got your back.9.爱现!show off!10.讨厌!so annoying!11.免谈!no need to discuss!(no need for discussion.)12.真棒!that’s great!13.好险!that was close!14.闭嘴!shut up!15.好烂!it sucks!16.真巧!what a coincidence!17.幼稚!immature!18.花痴!flirt!19.痞子!riff raff !20.找死!playing with fire!21.精彩!Super!22.算了!Forget it!23.糟了!Shit!/ Fuck!/ Damn!24.废话!Bullshit!25.吹牛!Brag.26.装傻!Play dumb..27.偏心。

Biased (prejudiced)。

28.无耻!Shameless!29.你敢?You dare?30.赞成!I approve. / That’s a good idea.31.好饱!I'm stuffed.32. 休想!Over my dear body!/ No way!33.成交!It’s a deal!英语一些常用的俚语(节选)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似二鸟在林a blank slate 干净的黑板(新的一页,新的开始)a social butterfly 社交蝴蝶(善于交际,会应酬的人)ball and chain 铁球铁链,甜蜜的枷(老婆)better half 我的另一半break a leg 折断一条腿(表演真实,演出成功)cry over spilled milk 为泼了牛奶而哭(为过去的失败而懊丧)don't hold your breath 别憋着呼吸(别期望太高)drop the ball 掉了球(失职)empty nest 空巢(儿女长大离家)fender bender 撞弯保险杠的车祸(小车祸)flash in the pan 淘金盆里的反光(空欢喜一场,好景不长)give the shirt off one's back 连衬衫都肯脱给人(慷慨成性)go to one's head 上头上脸,冲昏头脑have one's cake and eat it too 既想留着蛋糕,又想吃(既要鱼,又要熊掌)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周围什么也没有(前不见村,后不着店)joined at the hip 连体婴(死党,从不分开的两个人)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隧道末端的光(一线希望)like shooting fish in a barrel 桶里射鱼(瓮中捉鳖)like stealing candy from a baby 娃娃手里骗糖(易事)neck and neck 马脖子靠着马脖子(齐头并进,不分轩轾)nail in the coffin 棺材钉子(致使的一击,决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典故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