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研究作者:刘新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22期摘要: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有效推动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健全发展,明确当前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3401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提出,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村,又有别于传统城市社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已经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

随之而来的是新型农村社区正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社会矛盾的聚集点。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当前国家对农村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有利于在保障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享受到城镇化的便捷资源和设施服务,因此,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的必要性随着系列农村发展致富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是国家一直思索的话题,也采取很多切合实际的有效措施,使农村人也享受到城市人相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等等,此时,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一项有效的策略能极大地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区别于以往农村的管理模式,且又不同于城镇化的管理,它需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法,符合国家对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期望。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形态,新型农村社区面临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管理的主客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传统农村独门独院和自给自足生活环境和治理结构相比有根本的区别,面临着多样化的治理新需求,亟需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1)利益诉求多样化。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范围宽广,涉及居民的自身利益繁多,为维护农村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保障各项事务的顺利开展,必须规范社区管理措施,避免各项利益冲突,特别是在涉及民事民生方面的改革问题,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涉及矛盾冲突的利益诉求。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成为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封闭性、信息不对称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如何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关注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依存的理论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将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探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一、共生理论解读共生理论,始于生态学领域,强调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在社会学领域,共生理论将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拓展到人与人之间,提出了人类的社会交互也具有共生性质。

社会学家笛亚德强调“再生性共生”,即在社会关系中,个体互相依靠、互惠互利、共同进步。

因此,共生理论的关键是强调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利益。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1. 封闭性问题在传统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中,社区内部存在着封闭性的问题。

社区的管理和决策往往只由少数人掌握,发挥了利益团体的作用,而居民普遍对社区事务缺乏参与感。

2. 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社区决策往往是由上而下的单向传递。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内的发展规划、政策变化、公共服务信息了解不足,难以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3. 居民参与度低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社区治理决策过程中,居民参与的机会和渠道有限,导致居民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共生理论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应用1. 强化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共生理论提醒我们,社区治理不应只局限于少数人的决策,而应更加注重居民的参与。

通过建立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加强对居民的权利意识教育,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创造更多机会。

2. 打破信息壁垒通过以信息共享为重点的社区传媒手段,建立起全面、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作者:何海兵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74 更新时间:2007-8-24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

将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探讨了社区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介绍了我国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各自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最终方向和阶段性过程目标。

“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

在最具权威的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

与此巧合的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的资源,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个人从单位体制中解放了出来,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会闲散人员”的街道和居委会体制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与此同时,社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参与一些社区公共事务。

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第一章: 前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成为越来越需要重视的问题。

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在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分析和探讨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第二章: 理论基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是基于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被认为是由国家主导的治理方式,重点是政府的官方权威。

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但它也在政府和民间关系的平衡方面存在问题。

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是把群众放在治理的中心。

它强调民主、参与和协作,建立了一种协商、合作和双方互动的关系。

政府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通过合理的民主程序和参与机制,促进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公正性和合法性。

这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对传统治理模式的轻微偏差,并对社会的进步、和谐和民主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 实践探索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是为了保证公共治理的切实可行和更有效。

我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探索,包括以下方面:3.1.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新型的社会治理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

政府部门作为责任担当者负责治理任务的主要承担者,非政府组织则在多元化社会治理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基于互联网的治理方式互联网建立了一个互动平台,使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了联系和对话的桥梁。

互联网的主流社交媒体,如微博和微信,被广泛应用于新型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中。

这种方式促进了政府和社会参与的增加,增强了公共领域的透明性和公正性,而这也有助于提高治理效果的有效性。

3.3.实施治理试点项目我国在各地区、各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新型社会治理试点项目,如城市社区建设、基层政权协商、城市规划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发展,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
政 府在社 区建 设 中仍充 当“ 包办代 替 ” 的角 色 。因此 , 区组 织 功能 的错位 在所 难免 口 社 。
员会 , 区居 民委员会协 助街道 办事处开 展工作 , 社 在社 区居 民委员 会 的指导 下 , 区 内部建立 各 个 职能 社
由社 区 党 支 部 牵 头 , 区 居 民 委 员 会 、 区业 主 委 员 会 、 区 警 社 小 社
务室和小 区物业公 司共 同参与协 商社 区事 务 , 同开展社 区服务 , 同创建 和谐社 区 。 共 共
进 , 断探索 , 能走 出符合 经济社 会 和城市 发展特 点 的社 区管理之 路 。陈雪 莲研究 了“ 居制 ” 不 才 ] 街 的发
展困境 及成 因 , 出 以“ 区制” 制 度载 体 探 索 多元 合 作 的城 市 基 层 治理 机 制 。 由“ 居 制 ” 社 区 提 社 为 街 到“
型 的链式结 构变 为纵横 交错 的网络 型结构 , 社会 功 能 、 人们 的生 活方 式 和社 会 需求 、 会组 织 间的相 互 社
关系 等都 !益趋 于多元 化 。社 区作为 人们安 居乐 业 的重要 场 所 和实现 社 会 整合 的基 础单 元 , E t 时代 呼 唤
收稿 日期 : 0 0 1 O 2 1 — 12 。
制” 的转 换不是 简单 的挂 牌或 翻牌 , 应在 “ 简机构 , 精 缩减人 员 ” 的基础 上 , 点进 行转 变职 能和整 合社会 重
资 源 , 立高效 的行政 管 理机制 、 区 民主 自治 机制 和市场 配置机 制 , 建 社 将政府 、 场 以及 第三 部 门的力量 市
整合 起来 , 同参与 城市 基层治 理工 作 。李海艳 认为 , 区委员会 作 为政府 与市 民进 行联 系的桥 梁与 共 ] 社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一、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社区管理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多以单一的行政管理或学生自治为主,难以全面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本文提出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管理手段,构建全面、系统、高效的育人环境。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是一种将行政管理、学生自治、学术指导、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社区为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与支持。

该模式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1 研究背景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管理模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传统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单一的服务或管理功能,如宿舍管理、学生活动组织等,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探索一种全面、高效、人性化的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学生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和服务,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和管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注重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个人成长需求等,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人本思想和全面发展观。

目前关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育人研究尚显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育人效果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优化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提高育人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也期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现状

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现状

11区域治理VOICE作者简介:谭 立,生于1996年,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

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现状广西大学 谭立摘要:21世纪以来,社区治理工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神经末梢,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焦点之一。

研究发现: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居民参与及社区治理模式是社区治理理论研究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社区治理;基层治理;治理模式;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2-0011-0001一、引言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工程[1]。

在经历了缘起到拓展继而推广的过程后,已成为我国基层公共治理领域符号性很强的制度创新安排。

在西方国家经验启示、国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内生需求的驱动下,这种基层治理机制被逐步引入我国,成为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政策议程。

加强社区治理是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社区治理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梳理,有助于全面把握其研究进路演变,为后续研究提供创新性思路。

二、文献分布根据知网文献时间分布和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社区治理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003——2007为缓慢发展阶段。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意见>的通知》,拉开了新世纪我国进行社区建设的帷幕。

该阶段国内学者主要是引进社区建设与治理相关理论,阐述社区治理的本质和内涵等基本释义,以及在中国情境下进行社区治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成为推动国内社区治理研究兴起的理论渊源;2008——2013年为螺旋式上升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继明确了关于推进社区治理的精神主旨。

该阶段相关研究逐步拓展深化,将治理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等与我国实情相结合运用到社区层面,围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解读我国基层治理模式转型,并在部分地区开展个案实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社区治理研究和实践的改革创新。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探索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探索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探索作者:王敏杰刘坤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28期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依托新镇区建设,规划建设了大量动迁农民集中居住的动迁社区。

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新型动迁社区。

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和推进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

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分析新型动迁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动迁社区社区管理社区是体现民生、联系民生最突出最直接最具体的地方,政府关于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最终都要体现在社区、反映在社区。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区居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明显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

面对社区规模扩大、外来人口增多、社区文化多元等新问题新挑战,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动迁社区是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开发区之一,在开发的过程中,依托新镇区建设,规划建设了大量动迁农民集中居住的动迁社区。

这一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型社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本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赋予镇管村传统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以新的形式和内容。

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新型动迁社区,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和推进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

一、新型动迁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较早步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从而也较早遇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在1994年开发之初,共有5个镇132个行政村。

园区开发建设十多年来,经历了大发展、大动迁、大建设,现有三个镇—娄葑镇、唯亭镇和胜浦镇,共计33个社区,33个党支部。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作者:李芳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36期摘要: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加强社区管理工作不仅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地区的繁荣、稳定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章从城市社区的管理现状入手,对城市社区管理提出了一些创新策略,以期促进城市社区管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社区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社区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要组织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小管理单元,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因此,搞好社区管理,当前的新环境下,要求社区管理朝着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城市社区在地理位置和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城市社区多是由一些居民区组成的,居民大都来自不同地方,不同于农村的村落居民管理,管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研究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模式对当前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是在政府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依托社区组织和成员,对社区的资源合理使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系统,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有一定的社区规范来约束。

社区管理要以人为本,鼓励社区成员主动参与社区管理,承担管理的责任,培养社区居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涉及到居民利益的事情,要让居民参与讨论,制定符合广大居民需求的政策。

让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不仅调动了居民的社区管理积极性,还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促进社区发展。

二、当前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搞好社区管理,通过社区规范来调解社区中的矛盾,对社区稳定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管理(当代中国社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社区管理(当代中国社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是社区居民自我决定社区公共事务的权 利以及权利行使的方式。社区自治是依靠社区 内的自治性组织来实现的。 根据自组织理论 ,社区自组织是指社区成员通过 面对面协商而自主走向有序化的过程 ;社区自 组织包括五个基本要素 :独立的权利主体、被 集体确认的公共利益、面对面协商机制、人际 关系网络、自我约束秩序 。
中国特色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
四、体制构建:行政与自治双中心互动体 制 区政府:政治控制职能、行政管理职能、 公共服务职能; 街道:统筹协调职能; 社区:自治职能。
中国特色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
1、行政:掌舵 政府依据管辖区域的大小,选择性地 在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建立起职能 部门独立承担行政职能,使社区摆脱繁 重的行政事务。政府对社区负有掌掌舵 的功能,即支持、指导和协助社区建设 的责任,承担社区公共产品生产的部分 费用,培育社会自治组织。
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公民参与的重要内容,是构建 公民社会的基础。 社区参与是改造社区、建设社区的主要动 力,是促进政府民主管理和社区自主管 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社区意识的提高 和社区认同感的增强,有利于社区问题 的解决和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的理论基础: 公民资格理论:“公民”是一个政治人或 社会人,社区参与是公民运用权利、履 行义务的一种形式,是建立在公民资格 理论基础上的公民实践。 社区主义理论:倡导集体权利,认为普遍 的“善”就是公共利益(公益),公共 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
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的形式: 制度性参与(社区成员在既定制度规范内 的参与活动,常见的形式有选举、表决、 执行、管理、决策、监督、观察等); 非制度性参与(社区成员超越既定制度规 范的参与活动,常见的形式有议论、投 诉、抗议等)。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与对策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与对策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与对策杨志明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社区的作用日显突出,而要全面地推进现代化城区建设,旧的传统街道式管理体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此,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建设新型城区,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本文就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选择原则、基本模式和实施对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的价值原则按照我国现代化城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和上海市街道社区发展目标的需要,在未来的社区管理模式的选择中,新的管理体制必须坚持如下几条原则,以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建设的需要。

11政府行政行为与社会自主行为相结合的原则。

一个完全自治的社区是以社区成员高度民主参与意识等为条件的,因此在我国目前社区成员民主参与意识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街道、居委会作为党的基层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在未来的管理体制的选择中,我们应该采用一种政府行政行为与社会自主行为相结合,以行政行为为主导的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要求是在加强政府对社区管理的领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和广泛调动广大社区成员(个人与集体)共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过去社区管理中的单一的行政模式,形成行政模式与社区模式相结合的复合模式。

当然,这种模式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的。

随着社区成员民主参与意识和管理作用的提高,它可以由重行政行为转变为重社会行为,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角色是不会也不应该消失的。

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所不可缺少的。

21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相结合的原则。

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域和一个被共认的精神实体(或称社区文化)是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两个基本要素。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完全以行政区划为根据的管理模式,实行行政区划和自然区划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在保持街道原有的行政区划管理特色的基础上,在下一级管理组织(居委会)的设置上以自然区划为主,就是把街道所管辖的区域分成若干小自然地理环境相对独立的小区,以小区为单位设置小区居委会,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居委会,全面负责协调小区的管理工作。

沈阳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沈阳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沈阳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以珠东社区为例强联促发展,打造五星新社区——珠东社区党委与业委会、物业公司联合共建社区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在我国管理体制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城市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社区上要为政府分忧,承担行政职能;下要为百姓解愁,倾听百姓的呼声,社区地位越来越重要,所承担的工作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迫切需要加强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会,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一.自然情况珠东社区是皇姑区老牌资深社区,成立时间长,有效资源丰富。

珠东社区毗邻繁华的北行商业街,以“关注民生,完善服务,科学发展,共创和谐”为理念。

东起长江街,西至金沙江街,南起宁山中路,北至崇山中路,占地面积5.5平方米,现有居民3238户,人口9616人,现有23栋楼,包括7栋散体楼和16栋物业管理小区,物业公司有经典生活所管辖的14栋楼,名仕之都和四季菁华各一栋。

全体工作人员在社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努力拼搏,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在全国第2次经济普查中被评为沈阳市先进集体。

二.社区优势1.办公面积大。

总面积608平方米,内部装修齐全、配套设施完善,为打造星级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提供了“硬件”支持。

其中三层有专为老年人准备的代养等居家养老服务,二层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低保救助、计划生育、就业服务、退休管理、民政优抚、综合治理等项目,面向社区居民进行“一站式”敞开服务。

多种服务项目应运而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精神风貌,提高了工作效率。

2.社区干部年轻有活力。

平均年龄24岁,他们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优势,为社区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宣传力度强。

社区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建设成果显著,辽宁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和《新北方》栏目等多家媒体均到社区进行采访,市内其他社区也来参观学习,为珠东社区打造五星级社区创造了宣传基础。

4.活动丰富。

社区成立以来,成立了合唱团,乐队等娱乐团体,相继开展了地震知识,煤气安全,消防安全和法律知识等普及讲座,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还联合锦联经典生活物业在锦联休闲广场举办了建党九十周年大型联欢文艺晚会。

完整居住社区数字化建设技术集成应用和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耿明光

完整居住社区数字化建设技术集成应用和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耿明光

完整居住社区数字化建设技术集成应用和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耿明光发布时间:2023-05-13T02:21:25.865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年5期作者:耿明光[导读] 本文梳理国家及上海市近期关于城市数字化转型、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等核心政策文件,总结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条件要素,在技术集成应用层面提炼出基于AIot(智能物联网)等手段的完整居住社区数字化建设“四要素”(人-建筑-环境-资源)模型,在管理模式创新层面提出基于BRM(效益实现管理)等国际项目管理新理念的完整居住社区数字化建设新型管理模式。

上海华建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摘要:本文梳理国家及上海市近期关于城市数字化转型、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等核心政策文件,总结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条件要素,在技术集成应用层面提炼出基于AIot(智能物联网)等手段的完整居住社区数字化建设“四要素”(人-建筑-环境-资源)模型,在管理模式创新层面提出基于BRM(效益实现管理)等国际项目管理新理念的完整居住社区数字化建设新型管理模式。

关键词:完整居住社区;数字化建设;技术集成应用;管理模式创新;一、政策导向国家层面,住建部《“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期间重点攻关的九大任务中,第四项为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重点任务,包括CIM平台、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整居住社区智慧运维等。

地方层面,以上海为例,目前正大力推进各项数字化转型,陆续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核心文件,对数字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规划以及目标进行了分级量化明确。

二、上海市数字化基础发展现状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

基于协同论的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

基于协同论的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
( ) 区 高度 组 织 化 而 自治 性 不够 二 社
国外 社 区 管 理 模 式 的 成 功 经 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管理都经历了长 期发展 的过程 ,形成 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 式。根据政府行 为和社 区行为结合紧密程 度 的不 同,目前 国外 的社 区管理有 以下三 种模式 ,即自治型管理模式 、行政主导型

受原有的计 划经济体 制下的社区管理
体 制 影 响 ,我 国 社 区 大 部 分 采取 政 府 主 导

型社 区管理模式 ,政府仍然是社 区管理 的 行政核心 , 通过社 区居委会来传递信息 , 代 替本来应该由企业 、社区 自治组织和 中介 组织管理的事务 ,其他管理主体不能发挥
发展 ,各地根 据 自身实际情 况 ,在社 区建
设 中 都 建 立 了 具 有 本地 特 色 的模 式 。 但 由
身如何在 内部 的非线性作 用下 、白发 由无 序状态走向有序状 态或 由有 序状态走 向更 为有序状 态的途径 问题 。这种有序状态的 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 ,开放 系 统。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 、能量 与信息 等的交换 。第二 ,远离平衡 态。系统处于 非平衡态。第三 ,存在 序参量 。序参量起 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 ,并对 系统 演变的最 终状 态或结构起主导作用。 第四 , 竞争 与合作。复杂 系统 内各子 系统 问的协 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 要素 自身的单独作
管 理 模 式 和 混 合 型 管 理 模 式 。 这 三 种 模 式
协 同 学 理 论 的 核 心 内 涵 与 运
衍 机 理
协 同学 ( y eg t s) 称 协 同论 或 S n r ei 亦 c
社 区管理 工作是一项 综合 管理工 作 ,

当代中国社区管理模式

当代中国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保障服务工作 体系
保障服务干事
社社社 区区区 楼单成 长元员 组代 长表 大 会 社社社社 社社 区区区区 区区 志老服经 卫再 愿年务常 生就 者人站性 服业 协协 捐 务服 会会 助 站务 站 站
环境卫生干事
社社 区区 环环 境境 美保 化洁 协队 会
文化教育干事
社社社社 区区区区 文青文文 化少体明 教年艺市 育协术民 协会科学 会 技校 爱文 好体 者活 协动 会室
社区自治 管理工作 体系
社区民主自治管理领导核心 社区党的组织 社区民主自治管理决策权力机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
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监督机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
社区民主自治管理执行机构:社区委员会(下设七大工作体系)
社区环境工作 体系 社区文化教育工 作体系 社区治安综 合治理工作 体系 社区计生 妇女工作 体系 社区协调 监督工作 体系
社区自治 管理工作 体系
社区民主自治管理领导核心 社区党的组织 社区民主自治管理决策权力机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
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监督机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
社区民主自治管理执行机构:社区委员会(下设七大工作体系)
社区环境工作 体系 社区文化教育工 作体系 社区治安综 合治理工作 体系 社区计生 妇女工作 体系 社区协调 监督工作 体系
自治型模式 ;社会性组织 ;公众参与
2,沈阳模式 的形成
(1)明确社区定位。 (2)合理划分社区。 (3)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新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 领导层四个层次:

决策层 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社区居民和 社区单位的代表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决定社区 的重要事项,包括选举社区干部 。 执行层 即社区管理委员会 。社区管理委员与居委会实行“一套 班子”、“两块牌子”,成员由招选人员,户籍民警、物 业公司负责人等组成,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 工作。在社区管理委员会下面,按照社区建设的内容和实 际需要下设了治保调解、环保卫生、文化教育、计生妇女、 保障服务、财经管理等工作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基 本职能是“教育、服务、管理和监督”。

-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探讨

-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探讨

-⼩政府,⼤社会,⼤服务-的新型⾏政管理模式探讨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档/双击可除"⼩政府,⼤社会,⼤服务"的新型⾏政管理模式探讨篇⼀:上海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举措[领导参阅信息]上海市社会建设管理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举措20xx年11⽉11⽇⼴东省社会科学院⼴东发展研究数据库编⽬录⼀、上海市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2)(⼀)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要特点 (2)(⼆)浦东新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探索 (4)(三)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创新 (9)(四)社会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的改⾰实践 (10)(五)社会⼯作职业化的推进与发展 (12)⼆、上海市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模式概况 (14)(⼀)社区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发展情况 (14)(⼆)公共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和典型案例 (16)(三)社区服务中⼼的功能与成就 (19)三、今年以来上海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举措 (21)(⼀)⾸创国内社会创新园区推进政社合作 (21)(⼆)探索“速成型”社区“⼤联勤”社会管理模式 (22)(三)推进“第五级平台”社会管理新模式 (23)(四)成⽴内地⾸个⼥性社会组织发展中⼼ (24)⼀、上海市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当前,上海实有⼈⼝已超过2000万。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上海⼜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临的问题⽇益复杂。

如何让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管理⽐翼齐飞?经多年探索,上海市已初步形成社会建设管理“六⼤体系”,即: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群众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保障⽹络;构建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治、⽂明祥和的新社区;以及构建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社会⽭盾调处体系和社会建设推进体系。

20xx年11⽉,全市成⽴社会建设⼯作领导⼩组,由市委、市⼈⼤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及⼯、青、妇等群众团体负责⼈组成;各区县也相继成⽴社会建设⼯作领导⼩组,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探索。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摘要】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旨在探讨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创新路径,重点剖析了一些成功的创新案例。

在总结部分,提出了一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和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了解其已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前景,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现状分析、路径探讨、案例分析、总结、展望、重要性、成果、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过去的基层治理模式已经逐渐滞后,需要更多的创新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治理方式。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基层治理面临更大的压力。

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往往难以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需要更多的创新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研究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促进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和有效性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的治理模式,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改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愈发繁重和复杂。

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也有助于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促进社会协同治理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社区管理的新模式及其利益机制

社区管理的新模式及其利益机制

社区管理的新模式及其利益机制社区管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探讨社区管理的新模式及其利益机制。

一、社区管理的传统模式社区管理的传统模式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由社区居委会承担管理工作,辅以街道办事处的协调与管理。

社区居委会的成员一般由当地政府委派或者由选举产生,职责涵盖了社区人口信息管理、安全保卫、环境卫生、社区文化等领域。

然而,传统社区管理模式下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均、管理缺乏灵活性等。

主要表现在社区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导致管理水平不高,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服务不够全面,不利于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管理的新模式为了克服传统社区管理模式的缺陷,一些新的社区管理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这些新模式主要是以社区自治为基础,发挥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的主体作用,同时,政府部门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1.物业服务型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在住宅区域内设立物业服务中心,由物业公司或物业管理组织承担社区管理职能。

物业服务中心的职责是承担社区内的物业管理、服务、维修、安全监管等工作,同时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服务品牌。

这种模式由于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可以实现全面的服务覆盖,受到一部分业主的欢迎。

但是,物业公司与居民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2.居民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强调居民自治,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政府部门仅参与协调与支持。

居民自治是指由居民自己组织、管理和服务于自己的社区,实现一种自主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社区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成立居委会或者居民委员会,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

随着居民自治的深入发展,同时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协调、支持与服务,共同推动社区发展。

3.平台型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一个社区平台,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协同机制,共同推动社区发展。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以成都为例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以成都为例

一是要厘清社区居(村)民自治的内在结构。

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社区议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工作机制(借鉴于成都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居(村)民会议(或居(村)民代表会议)、居(村)民议事会和居(村)民委员会要准确定位、各行其权,形成社区治理合力居(村)民会议(或居(村)民代表会议)是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成员参与民主选举、民主
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现社区依法民主自治的最高权力机构。

居民议事会是居(村)民会议(或居(村)民代表会议)授权的社区自治事务的常设议事决策监督机构。

居(村)民委员会是居(村)民会议(或居(村)民代表会议)闭会期间的常设执行机构,执行居(村)民会议(或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以及居民议事会在授权范围内的决议,向居(村)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居(村)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居(村)民议事会负责,接受其监督。

二是要健全社区居(村)民自治的配套制度。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居(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JP2〗(成都完善城市居民自治机制试点方案,2010)。

健全居(村)民会议(或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JP〗、居民议事监督制度、议事规则、社区事务听证制度,规范社区民主决策程序,提高民主决策水平;健全社区工作规范,完善居(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社区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健全民意表达机制,推行民情信箱、民情热线、民情日记、民情联络员、民情恳谈会等工作方法,
建立定期走访联系群众制度、居(村)民委员会成员包片联户制度,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完善居(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居(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制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1期2011年2月辽宁科技大学学报Jour 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 y LiaoningVo l.34N o.1F eb.,2011中国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孙成彬(中国银行鞍山分行,辽宁鞍山 114001)摘 要: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多个案例基础上,比较和借鉴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对社区管理的多种新型模式做了归纳,指出现有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上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管理;和谐社区;新型模式中图分类号:D669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048(2011)01 0087 05社区管理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由社区管理的各相关组织机构及其各自特定的管理职能组成的社区管理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物质载体和运作方式;广义的社区管理模式除了必须包括相应的管理机构及其特定的职能之外,还包括这些机构发挥其特定职能所需要的基本的保障机制,即狭义的机制。

这时,特定的社区管理模式就与其相应的管理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社区管理模式[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特征的基层社区建设蓬勃兴起。

许多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社区管理理论,结合国情,从各个不同视角对社区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社区管理实践莫定了理论基础。

吴志军、张波指出: 全能政府 的减员与 单位制 的解体决定了当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题是 自治与服务 ,这就需要由此出发,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组织资源,通过不同的功能组合构建起能够实现这两个主题的基本管理模式。

以社会中介组织为主导、以基层党组织为整合、以居委会为辅助是比较理想的选择[2]。

王菊娥指出,社区多元型管理模式与目前的社区管理体制比较,多元型管理模式完善了社区的横向管理体系,改变了社区以 条 为主、 条块分割 的局面,使社区管理开始向 条块结合 的网络化管理方向转变。

这种管理模式提高了社区事务的民主参与度,并相应弱化了行政干预的力量,从而为逐步建立起多元互动、民主自治管理模式积累了经验[3]。

汪月虹认为社区管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走出符合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特点的社区管理之路[4]。

陈雪莲研究了 街居制 的发展困境及成因,提出以 社区制 为制度载体探索多元合作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

由 街居制 到 社区制 的转换不是简单的挂牌或翻牌,应在 精简机构,缩减人员 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转变职能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和市场配置机制,将政府、市场以及第三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工作[5]。

李海艳认为,社区委员会作为政府与市民进行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将替代街道办事处全面行使对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

在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之后,反思其运行轨迹,不难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中 政社不分 的情况依然存在,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6]。

杨稣、贾明德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由纵向单一型的链式结构变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型结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日益趋于多元化。

社区作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单元,时代呼唤收稿日期:2010 11 20。

作者简介:孙成彬(1971-),男,辽宁鞍山人,经济师。

着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他们提出了中国城市社区应基于社区管理原则要求,对中国社区管理现状中突显的 症结 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模式[7]。

1 模式探索及问题分析1 1 若干城市社区的探索在中国社区改革实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上海、深圳罗湖区、沈阳和广东佛山等地的管理模式,受到地方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其本身并不一定全面、完整和完善。

(1)北京市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主导模式。

行政主导模式 以纯居委会管理为主导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

(2)上海的探索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开发时机,以整个街道为单位,统一规划,由政府主导,发挥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居民等不同主体的作用。

其核心是推动市、区两级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权力下放和分权,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强化政府在街道社区层面即第三级的行政权力与行政效能。

(3)深圳罗湖模式其特点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在一些可以实行市场化的社区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以建设安全文明小区为切入点,化整为零,分散管理,将居委会的社会性职能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商业性运营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高度市场化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

(4)沈阳社区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差额直接选举,推行公开办事和服务承诺制度等,逐步形成了具有沈阳市特点的社区管理模式。

(5)广东佛山城南社区管理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地处城郊结合部,居委会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 竞争上岗 ;政府投入资金,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功能齐全的 社区服务中心 。

1 2 多种社区管理模式(1)政府导向型 居委会模式 过去大多数社区的管理模式是政府导向型的 居委会模式 。

这种模式的社区管理实质是强化和延伸城市政府的行政职能,通过对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控制,实现自上而下的整合。

目前,很多城市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了多种新型管理模式。

(2)市场导向型 物业公司模式 物业公司实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并为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高效和周到的服务,是使社区物业发挥最大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管理模式[8]。

(3)社会导向型 三位一体 社区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将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吸收进居民委员会形成 三位一体 ,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实行真正民主自治的管理模式[9]。

(4) 四位一体 社区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为主体,共同协商处理社区事务,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 四位一体 管理模式[10]。

(5)议行分设(居站分设)社区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社区内部建立各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担负执行职责。

(6) 五位一体 社区管理模式 由社区党支部牵头,社区居民委员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社区警务室和小区物业公司共同参与协商社区事务,共同开展社区服务,共同创建和谐社区。

此外,还有 1+3 协商共建模式、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模式、综合模式等多种新型模式。

1 3 新型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社区管理模式中,北京、上海、深圳罗湖区、沈阳和广东佛山城南等地的管理模式比较有代表性,但其本身并不一定全面、完整和完善。

通过地区社区管理模式分析,从一个侧面管窥目前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共同困境。

具体表现为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法制建设等几个方面。

(1)社区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社区大部分采取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不能处理好与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出现城市基层政府组织的越位和缺位以及社区组织的功能错位。

(2)社区管理的运行机制问题 许多城市在加强社区管理和强调管理重心下移时,不是在强化 88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第34卷社区社会职能的基础上实行管理权力的下移,而是片面地进行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充当 包办代替 的角色。

因此,社区组织功能的错位在所难免[11]。

(3)社区管理的法制问题 中国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12]。

2 完善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转变社区管理模式是当今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2 1 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1)针对社区行政事务缺乏上级统筹协调的问题,尝试构建区、街社区工作协调管理机制,理清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

(2)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横向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网络。

重新确认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议事地位,将其办事职能从中分离出去,交由社区工作者承担。

改造后的居委会成员应由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社会工作者、政府高级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代表、业主委员会代表以及居民中有声望并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员等经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3)培育社区中介组织。

在发达国家,社会中介组织是社区发展的一支主导力量,具有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可以在市场不为、政府不能的真空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2 2 重新界定和发展社区职能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建立完善的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 的城市管理体制。

逐步形成以 条 宏观管理、指导、监督、协调、审批和检查,以 块 直接负责,建立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到位,把应赋予社区的功能还给社区。

坚持党委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理顺市、区和街道三级政府的关系,还街道办事处为政府办事机构而不是一级政府的本来面目。

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搞好听证会,让居民最大限度参与到社区的自治和城市管理中。

加强社区的法制建设,加强社区立法和普法工作,把法制宣传教育放在社区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强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建立社区法律服务站,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加强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向和谐社区迈进[13]。

针对社区居民构成多样、需求多样的实际,坚持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通过组建社区工作服务站,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2 3 完善社区运行机制完善社区运行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建立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年度考核制度。

(2)建立物业服务诚信档案。

出台物业服务诚信档案量化考核标准,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诚信行为进行量化考核,与资质管理和招投标评分挂钩。

通过正面引导和示范引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3)建立警示制度。

对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发生的违反本制度的问题,及时发出提示函,主动予以提醒,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人才培养体系。

有效地推进社区人才的使用性和培养性开发;培育社区人才市场,搭建优化社区人才资源配置的平台;利用专业人才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佳手段;加大投入,群策群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增加资金投入,营造相对优越的人才成长环境[14]。

2 5 完成由政府主导向主体自主的过渡目前,社区高度组织化而自治性不够。

尽管中国政府已把相当部分的权力下放到社区,但行政权力在动员社区居民和社会资源上存在着内在的局限,社区自治组织甚至是居民都会对政府存有很大的依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