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_经验与启示_刘见君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合集)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合集)第一篇: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农村社区作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载体,是中国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批批农村社区建成启用。
然而,中国农村社区管理滞后于农村社区建设,整体上管理水平低下,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在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对完善中国农村社区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村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根据政府与社区自治管理组织的关系,国外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政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
这里选取美国、日本和新加坡3个代表国家,对国外这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美国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在美国,只有密西西比州、缅因州、西弗吉尼亚州和佛蒙特州的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他各州的农村地区很分散。
美国农村社区通常指的是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农村居民点。
目前,美国农村社区的占地面积大约为48.58万平方千米,人口规模在6000万人左右。
美国是一个实行高度地方自治的国家,乡村自治在整个地方自治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乡村自治制度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基础。
村民委员会是美国乡村自治的权力机构,拥有一定限度的立法权。
社区、村民是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受政府的干预。
1.村级自治体机构履行村自治职能,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核心村自治体机构包括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
理事会是村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福利体系建设,以及设立与废止村其他办事机构等。
村长是理事会的负责人,理事会其他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通常由村中比较有地位的人担当。
解读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经验
解读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经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
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各地纷纷开展社区治理创新实践,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寻求适合本地特色和需求的社区治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本文将对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经验进行解读,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强化社区自治模式社区自治是现代社区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核心要素。
强化社区自治模式,要求更多的权力在社区居民手中,让居民参与决策、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
这样一来,居民能更好地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解决这些问题。
强化社区自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还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拓宽社区参与渠道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治理创新,需要拓宽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
除了常规的居民代表大会和居民议事会外,还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社区联络员等方式,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建立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参与平台,方便居民随时随地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三、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能够有效地促进社区治理创新。
在社区治理中,需要注重传承和弘扬社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区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同时,也需要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参与各种文艺、体育等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增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四、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城市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包括配齐社区服务设施,培养专业化的社区工作人员,建立健全的社区服务制度等。
同时,还需要注重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五、加强社区治理创新评估与总结城市社区治理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不断尝试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国内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案例上
国内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案例(上)案例1: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社区管理模式北京市石景山区东部的鲁谷社区,以其“小政府、大服务,大社区、高效率”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在全国引起广泛的影响,得到国家民政部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并将其称为“鲁谷社区管理模式”。
一、鲁谷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鲁谷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即:理顺一个关系、坚持两个依法、构建三个体系、实现两个归位。
具体说,“理顺一个关系”就是通过体制改革,在社区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政事”和“政社”分开。
“坚持两个依法”就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
“构建三个体系”就是建立坚强有力的社区党工委,建立精干、勤奋、务实、高效的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区代表会议。
实现“两个归位”,一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归位,把目前街道本不应该承担的各项带有行政审批和执法的职能,经梳理后归位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新型“条块”关系。
二是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归位,把原来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有关社会事务归还社会,逐步交由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团组织承担,实现政府、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实施科学有序的高效管理。
二、鲁谷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革行政派出机构。
成立了街道级的大社区,下辖20个居委会,是目前北京市唯一称之为“社区”的街道。
2、建立新的组织体系。
在建立社区党工委、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的同时,选举产生了鲁谷社区代表会议及其常设机构鲁谷社区委员会,作为代表鲁谷社区广大居民和社会单位利益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接政府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事务,监督政府依法行政。
3、精简机构。
在机构设置上改革了街道办事处传统的自上而下“一对一”模式,鲁谷社区内设机构由北京市同类街道的17个科室精简为“三部一室”,即:党群工作部、社区事务部、城市管理部和综合办公室,精简了 73%。
公务员编制由同类街道的90人减少到39人,减少了57%。
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
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沧州市运河区系统化社区治理探究【第一章】沧州社区治理制度优化分析引言【第二章】城市社区治理理论基础【第三章】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第四章】系统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第五章】运河区系统化社区治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改进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结语/参考文献】沧州社区治理系统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3 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细胞,承担着构建和谐城市的重任。
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对于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此,认真总结国内外典型性、代表性社区治理模式的优缺点,充分借鉴它们在社区治理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摒弃不成功的做法,对于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1 国内代表性社区治理特点自20 世纪90 年代国家民政部全面启动"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计划以来,我国各大中城市积极推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
经过近年来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和百步亭模式,分别代表了我国城市社区中行政主导型、合作型或混合型、居民自治型和企业主导型的社区治理模式。
3.1.1 上海模式上海模式属于行政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把社区建设与"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相结合,两级政府指市政府、区政府,三级管理指市级、区级和街道办事处三个管理层级,四级网络指居民委员会组织。
由此可见,上海模式将社区定位为街道,形成"街道社区",增强了街道办事处的综合协调能力,强化了街道办事处的地位、权力和作用。
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能够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行政主导优势,统一各主体力量,形成合力,搞好协调。
107.走向社区发展——国外社区更新的经验与启示
走向社区发展——国外社区更新的经验与启示刘辰阳摘要:西方国家社区更新的发展,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向多方合作、由重物质更新向重社会发展的转变,实践证明,在应对居住分异、社区衰败等问题时,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社区更新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本文以美国“选择性邻里”计划、日本“造街运动”和新加坡的社区更新为例,总结了发达国家社区更新的特点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社区更新在政府赋权、程序设计、社区关系生产、资金渠道拓展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更新,社区发展,选择性邻里计划,造街运动1旧城更新中的社区发展转向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为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计划,并延续了二战前的单纯的物质空间更新的模式,城市中心区的大规模的重建导致贫困阶级被迫从中心区迁出,在城市边缘地区聚居,形成新的贫民窟。
许多学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1951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的390D号议案,提出了“社区发展运动”的倡议并随之制定了“社区发展计划”,该计划指出要以社区为单位,由政府有关机构同社区内的民间团体、合作组织等通力合作,发动全体居民自发地投身于社区建设事业。
1957年,联合国开始研究社区发展计划在发达国家的应用,试图通过社区发展解决后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70年代后西方国家居民的公民权利意识开始觉醒,西方国家的社区更新中出现了自发性的社区组织,在与政府和开发商的谈判中,这些组织在维护社区利益、维持原有邻里生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赖于社区组织的壮大,社区自愿式更新开始出现,政府逐渐将社区更新的权利赋予社区,居民利用政府补贴并拓展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参与到社区更新的全过程中以改善住区环境、增加服务设施、增进邻里和睦,促成了社区更新由单纯的物质型更新向兼顾物质与社会的发展型更新的转变,这种模式逐渐成为西方国家住区更新的基本范式之一。
2社区更新的国际经验2.1美国“选择性邻里1”计划2.1.1更新背景自1937年《美国住房法》颁布以来,美国即建立起了政府通过建设公共住房介入住房市场的住房政策,但大规模的公房供应导致了贫民窟增多,居住隔离,环境衰败等多方面的城市问题,在经历了二战后大规模的清除贫民窟运动之后,美国于1974年颁布了《住宅与1Choice Neighborhoods,也译为“选择社区”城市发展法》,标志着美国住房政策发生了两方面的转变,一是政府角色由住房直接供应方向住房需求补贴方转变,二是供应方式由直接新建公共住房向既有公共住房的更新转变,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大规模推行的“希望六号”(HOPEⅥ)计划是这一政策转变中最有影响的实践之一。
浅谈国外社区建设及其启示
浅谈国外社区建设及其启示论文关键词:社区建设社区组织社区服务论文摘要:社区建设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之下国外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本文通过介绍新加坡、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四国社区建设特点,为我国社区建设,构建我国和谐社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新加坡社区建设新加坡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经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社区建设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方式。
新加坡居民大部分由华人组成,其社区建设,可称作华人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特点是政府依法指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在管理取向上不断弱化,其弊端是政府对社区管理成本过高。
但政府对社区干预较为具体、直接和明显,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指导,把握社区活动方向,给予社区自治组织充分发育空间,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商家参与社区建设,建立社区服务网络,针对不同群众提供有效援助,形成了积极有爱心的社区风气。
在新加坡社区建设中,社区组织发挥很大的作用。
其中,最高社区组织机构是人民协会,它是新加坡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也是基层组织的主管机构。
它以选举为基础,组织、领导和协调社区事务,负责把居民的需求反映给政府,并把政府的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
人民协会下设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负责社区建设基础工作。
在社区服务方面,新加坡培养社会自愿贡献者,又叫义工。
通过义工为社区服务这种自愿贡献的精神,促进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减轻了政府的压力,节约社区建设管理的成本。
二、日本社区建设日本是最早追随西方现代化发展方式的亚洲国家,其城市社区建设也深受西方国家影响,但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采取混合的治理方式,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两者分工合作,在社区建设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政府提供政策、制度和基金,社区自治组织是政策与制度的主要建议者。
在1974年日本建立了地域中心体制,地域中心是由区级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
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
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作者:李枭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19期[摘要] 社区治理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及治理体制的基础。
我国社区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保证基层社会活力以及实现基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介绍国外城市社区治理3种典型模式的具体做法并总结经验,以期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 社区治理;多元参与;社区自治;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 G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9- 0098- 03社区作为社会治理中最基本的单位承载了基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责任,伴随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变革,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在转变政府职能、协调社区组织关系和鼓励公民参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政府行为失范、社区组织行政化严重、治理主体单一、社区内非营利组织发育不成熟、公民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城市社区的改革发展进程。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中,其城市社区经历了“建设—发展—治理”的过程且累积了成功的经验。
审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理念,为我国探索并实现良好的社区治理局面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
本文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精神的指导下,立足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美、日、新加坡等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典型经验介绍,总结有益的治理经验,以期为当前研究和解决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提供政策参考。
1 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大致分为3种类型:自治型治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和混合型治理模式。
1.1 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美国是典型的分权联邦制国家,有相对完善的法律体制、发达的经济和高度民主的政治环境,在社会治理方面,其社区作为基本地方性单元剥离于政府管理而独立存在,逐步形成了以社区自治为主导的治理模式。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国情不同, 几种社区管理模式各具特点,所以我们无法直接采用国外的方式。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尚处于探索发展时期, 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
因此, 应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
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分析国内城市的社区管理现状,对比国内外经典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总结出现如今我国城市的社区管理需要借鉴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管理模式,两种分化,比较研究,借鉴引言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是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管理模式是以城市街居组织的服务提供为基础的。
世界各国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成变量多种多样, 反映了各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
其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 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
社区管理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来运转。
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 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 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 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
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迫在眉睫。
一、社区与社区管理模式概念与现状首先,以北京为例,来说下社区管理的现状。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社区管理模式按照其发展进程, 可以划分为四类, 分别是: 行政主导模式、并举模式、准自治模式和自治模式。
在当前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框架下, 以及北京社区的不同发展水平, 北京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 ( 1) 行政主导模式------ 以纯居委会管理为主导,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
国外社区管理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国外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的办法,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模式启示一.国外先进国家的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
欧美国家在社区管理上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一般是分离的,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在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是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的结合较紧密这种关系上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各具特色在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中,较为显著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1.1美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社区中心存在于社区中,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社区中心,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社区中心的组织结构原则的确定也有统一的标准社区中心的管理层由一名中心主任、两名副主任、一名出纳员、一名秘书和一名执行主任构成。
社区中心的经费来源于捐献政府资助以及其它方面,中心的布局合理,有足够的地方开展活动,设备设施能满足不同需要,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提供服务。
1.2 美国社区自治模式的特点。
社区自治模式体现为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因此,美国社区自治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实行民主管理。
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2)社区建设有序合理。
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时美国政府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对城市建设中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部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而保证了周围环境不被破坏(3)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在美国。
14 2010年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及其对中国的有益启示.doc
页眉内容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及其对中国的有益启示李金龙雷娟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474 更新时间:2010-11-2 文章录入:admin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新形式, 其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也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大都市区治理便成为重要课题。
一、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瓶颈1.区域治理理念滞后当前, 我国在大都市区建设和管理中, 主导思想仍是“重建轻管”和“单一式”的管治理念, 即注重管理的“硬件”(城市基础设施) ,轻视管理的“软件”(人文环境和人的素质) 。
(1)“重建轻管”会导致投资效益低下, 建设项目无法发挥作用, 城市功能难以充分体现, 其具体表现为: ①城市管理投入与建设投资增长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②因管治滞后导致建设好的城市公共设施得不到很好地维护。
(2)管治理念的“单一化”, 主要表现为: ①把“发展”单纯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和物质性扩张; ②把“管治”理解为政府单一主体的行为, 并以行政性行为为主导[1]。
“重建轻管”和“单一式”的管治理念, 已远远不适应国家、市场、政府之间各个层次的各种需要, 也不能积极回应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区域治理主体单一在大都市区内, 缺乏真正行使区域协调性职能的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独立性又不强, 治理主体“权”、“利”界限不明。
对于一个面积和人口都极为庞大的都市区来说, 如何做到统一管理, 实现利益整合, 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根据治理理念, 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均是大都市区治理的主体, 但是, 在我国, 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目前也只是理论上存在的治理主体, 要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 缺少自主性。
实际上, 政府是惟一的管理主体, 相对于其他主体在治理权利享有上的匮乏状态, 政府的权力处于一种过度饱和的状态, 所以, 政府官员就可能出现权力的“寻租”。
此外, 缺失区域协调治理主体之下的各行政区域分片分块、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资源的自由流通,遏制了大都市区发展的动力。
国内外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国内外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及其启示储水江徐旭(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6)摘要: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和基础,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实体。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起步、发展较晚,存在诸如政策滞后、管理效能低下、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色彩严重等问题。
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对于我们克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弊端,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114(2014)02-0041-06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UrbanC om munityCHU Shui-jiangAbstract:As a cell of urban society,community is the epitome of macro-society an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ocial function body.Harmoniou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 basic project of social pared with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our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chieved greatly,but some problems,such as strategy lagging,low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rich administrative color of residential committee,still exist as a result of late start and development.It is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overcoming defects in the urban commu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accelerating this systematic reform to use experiences of urban communal construction in other countries for reference.Key words:community construction;community administration;experience;enlightenment.作者简介:1.储水江(1966—)安徽潜山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教授。
国内外社区管理先进理念借鉴及思考 2
国内外社区管理先进理念借鉴及思考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三类:自治型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一、自治型管理模式社区自治型管理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
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政合一”或“议政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
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一览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社区组织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
社区公共卫生和公共环境等物业方面的管理,有社区委员会聘用的专业社区管理公司负责。
而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内容和项目的开展,则又非政府非盈利的社区服务组织承担和实施,社区服务组织在美国第三部门中占有重要地位,享受美国政府的资助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给美国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保障,同时在提供充分就业、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这一类型管理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
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发展特别是管理方面的行政性较强,官方色彩较浓。
在新加坡,政府中设有国家住宅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知道和管理。
(二)社区管理具有非常完善的体系。
由政府组织自上而下管理,机构职能分明、结构严密,对社区的管理竟然有序。
在新加坡,社区内主要有三个组织:居民顾问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其中居民顾问委员会地位最高,主要负责整合社区内的公共福利,协调另外两个委员会和其他社区内各组织的工作。
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妇女委员会、青年组等组织,这些组织对社区内居民完全开放。
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的下层组织,它主要承担治安、环卫、组织本小区内的活动等任务。
(三)公众很少主动参加社区管理,社区居民民主观念淡薄。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比较及经验借鉴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比较及经验借鉴作者:李玉杰姚维玲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08期[提要] 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产生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并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众多的社区管理模式中,以美国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日本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新加坡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最为典型。
本文介绍国外各种典型社区管理模式,就其在社区管理主体、政府社区关系、居民参与意识、管理机制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进行比较,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借鉴及启示。
关键词:社区;管理模式;比较借鉴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15040);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S2016022)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8年2月5日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1887)最早将社区用于社会学领域,在《社区与社会》中认为社区是一种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
1948年联合国提出了“以社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理念。
1955年联合国研究报告《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把社区发展定义为依靠社区首创精神,通过整个社区的积极参与来为社区建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由于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管理理念的不同,以及人口分布、民族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国家形成了具有不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社区管理模式。
在众多的社区管理模式中,以美国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日本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及新加坡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最为典型。
(一)美国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体现为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分离,社区的工作完全自治,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没有权利干预社区事务。
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专项拨款,社区要进行一定的配合,同时通过各类社会团体及基金会来筹措一定的经费。
社区的高度自治使得美国社区管理基本上是“政府规划、指导、资助,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的运行方式”。
国内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
国内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
正是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
新加坡:社区管理突出“严厉”在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很少有人对小区内部的环境表示不满,这主要得益于小区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
由于新加坡地小人多,人口密度比很大,因此无论是政府兴建的租屋还是开发商兴建的公寓,大多数都是临街而建。
已建成10年的共管式公寓“东陵丽晶园”也不离外。
这个公寓小区西面和南面是两条繁忙嘈杂的公路,东面和北面则是比较安静的社区公园。
为了减小公路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小区的西南两侧除了栽植花草,还特别种了许多高大的树木。
根据新加坡建设发展局有关共管式公寓房屋建筑与相关设施比例的规定,开发商必须将不少于40%的土地用作花园、风景区以及其他娱乐健身设施,从而保证小区居民拥有一个结构合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东陵丽晶园”居住的每户都有一本《居住守则》,涉及日常生活、娱乐健身设施的使用、停车管理以及公共设施维修等多个方面,详细规定了住户在小区内可以进行的活动以及被严格禁止的行为。
一旦有人违反了规定,保安人员会及时予以制止,物业管理处也会向各家各户发出书面通知进行提醒。
如果违规者无视警告,没有在限定的时间内纠正错误或者给他人造成了损失,那么他除了要赔偿,还有可能“吃官司”。
新加坡社区管理在政府中设有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其主要职能包括:(1)对住宅小区、邻里中心和社区中心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2)对社区管理员和居民顾问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及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组织领导人进行培训;(3)为居民委员会提供场所和设施,沟通政府与社区的联系渠道;(4)发起某些社区活动,倡导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5)对社区建设予以财政上的支持。
新加坡的社区主要社会组织有以下三类:(1)咨询委员会。
国外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国外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国外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启示●王国华毕帅辉社会管理理念先后经历了控制思想、社会规管思想和社会管理论的演变过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利益矛盾“凸显期”和突发事件“频发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如何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已成为国内理论界和实践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笔者认为,汲取国外社会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完善现行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值得探索和总结的课题。
一、国外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在西方,社会管理往往以“社会行政”(social administration)或“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的名称出现。
20世纪70—80年代,伴随着新公共管理及福利国家改革运动的兴起,社会管理及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诸多的新理论——“多中心理论”、“合作网络”、“政策网络”、“福利社会”、“社会资本”、“公民社会”等等。
政府主要是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之外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目的是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稳定的基本秩序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外发达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扮演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现代社会管理倡导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提倡政府权力的下放,改变层级式的集权管理体制为平行网络状的互动管理型态,形成一种政府、公众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角色的重要性。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韩国“新村运动”,主要目的是解决当时韩国城乡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运动的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里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0年代末,政府逐渐退出“新村运动”,全国各地组成以村为单位、以全体农民为会员的开发委员会;80年代,“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
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2019-09-16随着我国社会的全⾯转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对社会领域存在的复杂⽭盾和新问题,过去⾏之有效的⼀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法⼿段等已难以完全适应,要按照党的⼗⼋⼤报告提出的部署和要求,在认真总结我国前段改⾰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长期实践经验,探索加快推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的新思路和新⽅法:⼀、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世界各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都有各⾃的特⾊,概括起来,⼤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治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
1.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以德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的⼀些现代化国家都属于这⼀类,其主要管理特点⽐较相同:政府⾏为与社区⾏为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预较为强势,甚⾄还⽐较直接、具体和明显,对社区运⾏和发展有很⼤的控制⼒,实现社区组织机构的职能作⽤与上级政府意图⾼度的统⼀。
虽然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瑞典是君主⽴宪制国家,但是他们设⽴的都是中央、省(州、郡)和城市三级政府机构,给城市政府赋予较多的⾃主权,也有⼀套⽐较完整的⾜以能够推进管辖市做好⼯作的法律体系。
⾸先德国和瑞典把城市都划分为⼀定数量的社区,并在社区⾥⾯建有官⽅组织机构,有时候区政府还采取直接与居民见⾯的办事⽅式;其⼆在政府的主导下社区组织机构⽐较注意充分发挥中介和社团组织的作⽤,以政策⿎励他们,做许多社区组织机构想做⽽做不到的⼯作。
政府给社区内部培植了许多民间社会团体、各种协会组织、营利和⾮营利企业以及其他⼀些社区服务机构等等,这些团队和组织不但发挥着政府与社区群体和个体的沟通纽带作⽤,还能够及时满⾜政府提供不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第三主要是采取各种政务公开的形式,⿎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尽可能地让居民看到城市社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和体会到参与决策和监督后的成效。
新加坡政府更是直接管理社区,全国对下不再设⽴市、区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就是社区。
国内外发达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国内外发达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典型模式及启示一、国外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典型模式国外很少提及"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概念,一般采用"社区服务"概念。
因社会制度、政府体制、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外社区服务与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有显着区别。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社区服务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成熟实践一直是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下面简要介绍美国自治型社区服务、英国照顾型社区服务、日本市场活跃型社区服务和新加坡政府主导型社区服务等四种典型模式。
1.美国自治型社区服务美国社区服务倡导"社区自治",形成了政府授权、社区主导、居民参与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
具体而言,政府将权力交给社区,基本依靠社区提供服务。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法律和法规,协调社区内利益主体的关系,规范居民参与机制,不涉足社区的具体公共事务。
而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民选举产生)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公益组织、营利组织等社区组织主动承担社区服务供给,政府视情况给予适当资助。
美国自治型社区服务的主要特征:一是社区服务供给过程的民主化。
社区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公决会、听证会,间接或直接社参与区公共决策。
二是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营利性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等都可以是供给主体,居民、选任官、服务者等都是社区公共事务参与者,大大扩大了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的范围。
三是社区服务供给效率的高质化。
政府通过授权,让社区自己提供服务,减少了人员和财政支出,降低了社区服务成本。
同时,民主化和多元化的供给特点,建立了社区服务的竞争机制,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英国照顾型社区服务英国照顾型社区服务源于内政部实施的邻里重建战略,是针对特殊人群提出的"住院式照顾".英国照顾型社区服务,主要是中央政府强化监管和资金投入,通过地方政府开办社区老年公寓、开展家庭照顾、设立短期护理暂托处、提供上门服务、建立社区养老院等形式,为特殊人群提供照顾、陪同、托管、购物等生活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064/34-1003/g0.2003.05.015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经验与启示刘见君#中共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安徽合肥%&’’’!$摘要:本文概括介绍了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不同特点,分析了国内城市社区管理改革实验的两种趋向,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社区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在党的领导和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培育发展主体多元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在过渡时期寻求单位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组织;模式;体制创新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一、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不同模式及特点世界各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
概括来说,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
!"自治型管理模式欧美、日本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到现代大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体系。
这些国家比较重视城市社区的科学规划,社区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单元,社区内设有社区委员会、社区服务顾问团、社区自治会等自治组织机构。
许多城市都制订有自己的宪章或者相应的法规,对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的权限作出明确的规定,保障社区依法实行自治管理。
例如,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社区自治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
社区委员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任期,他们大都是志愿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区服务。
社区公共卫生和公共环境等物业方面的管理,由社区委员会聘用的专业社区管理公司负责。
而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内容和项目的开展,则由非政府非赢利的社区服务组织承担和实施。
社区服务组织在美国第三部门中占有重要地位,享受美国政府的资助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给美国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保障,同时在提供充分就业、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日本,市作为地方自治体享有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管理权,城市社区内最小的组织单位是町,设有町内会#町自治会$,居民以户为单位加入并定期向町内会交纳会费。
町内会是法定的居民自治组织,一般由会长、会计和若干名干事组成,町内还有居民自愿参加的老人会、妇女会、消防会、中学生会、小学生会等各种居民团体。
日本町内会的成员由民主选举或平等协商产生,一般都不领取报酬在基层町内会之上,各地还在更大的范围内选举产生町内会联合会,以至在全市成立联合自治会,作为社区和政府联络的桥梁以及加强各社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经验与启示)(!"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新加坡等一些发展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属于这种模式,其特点是政府部门中设立专门的社区组织管理部门,政府行政力量对社区的组织管理有比较强的影响和控制力。
新加坡全国不再设市、区政府,社会管理的区域性基本单位是选区,每个选区都设有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联络管理委员会。
公民咨询委员会在选区范围内组织、协调社区事务,募集社区基金,增进社区福利。
居民联络管理委员会代表全国社区组织总机构———人民协会行使建设和管理社区民众俱乐部的职权,它组织举办各种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等各种社区活动,同时在政府和民众之间起桥梁沟通作用。
新加坡还在所有的公共组屋区设立居民委员会,主要工作是通过开展组屋舞会、民防演练、居民对话会等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促进邻里和睦、社会团结以及更好地理解和响应政府的政策措施。
在新加坡现行的政党政治体制下,选区的社区组织和社会团体实际上是执政党与民众直接接触的最基层的政治实体,主要社区组织的领导成员都不是民选产生,而是由所在选区的国会议员委任或推荐。
社区领袖的政府委任制以及国会议员对社区事务的深度参与,使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受到执政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影响和控制。
#"混合型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由政府部门人员、地方人士及其他社团代表共同组成社区组织管理机构。
例如以色列的社区管理主要通过社区中心来实施,社区中心是一个独立主体,其功能相当于一个非赢利机构。
社区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负责制,管理委员会由地方当局的代表、各方面专家和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
社区中心通过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各项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并负责中心的预算、组织和计划。
为了协调各社区间的关系,几个相邻社区又组成不同区域,每一个区域设一名区域主管,指导各社区的工作,并同地方当局和各种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以便为社区中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上几种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本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基础以及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
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许多优点和长处,结合我国国情创造出自己的城市社区管理形式。
二、国内城市社区管理实践与发展趋向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改革实验中,大体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整合导向,即行政导向和自治导向。
相应地,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向和特点。
一种是在行政整合导向下通过强化基层政府的功能,运用政府及其所控制的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形成“行政化”的社区管理体制。
最典型的是上海市最早提出并实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这一体制后来也为北京、石家庄等城市采纳。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的重点,在于政府在街道社区所进行的第三级管理,其核心是推动市、区两级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权力下放和分权,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强化政府在街道社区层面即第三级的行政权力与行政效能。
基本内容包括:$%&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针,加强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和协调管理的权力与职能,如部分城区规划的参与权;属地管理权,对环境卫生、社会救济、计划生育等事务实施直接管理;综合协调权,可组织协调辖区内公安、工商、税务等机构的执法活动,可召集辖区内有关单位商讨、协调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事项等。
$!&按照放权与分权相结合、责任主体明确、管理幅度适中的原则,在将综合管理的事权下放给街道办事处的同时,把专业管理的权力下放给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并建立街道层面专业机构的对应设置,由此充实和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在街道社区的专业管理。
$#&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职能部门对专业派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制。
$’&按照政企业、政社、政事分开的原则,将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原来承担的一些社会服务性、经营性的事项,分别划归各专业服务机构和资产经营机构等。
$(&在街道以下构筑第四级管理与服务网络,由政府按居民区实际人口给予居委会若干事业单位编制,并可聘用部分工作人员,专职负责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
从实践中看,这种体制的优点在于凭借坚实的政治、经济资源,以及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行政管理网络,能够有效地加强对社区的整合和控制,给社区建设尤其是起步时期的发展以强有力地推动。
缺陷在于不仅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而且容易回到“全能政府”、“社区单位化”的老路上,缺少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等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抑制了民间的活力,影响了社区自治机制的生成和社区可持续’’《江淮论坛》!""#年第$期发展。
为弥补这一制度性缺陷,上海市开始着手进行居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自治管理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加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和推进居委会改革,形成社区管理的新格局。
另一种是在自治整合导向下,通过健全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强化基层社区的功能,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进行社区整合,形成“自治化”的社区管理体制。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沈阳模式。
沈阳市在重新划分居委会辖区规模的基础上,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离”的原则,建立包括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领导层等全新的社区组织体系。
决策层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社区居民选举出的“居民代表”和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选举出的“单位代表”共同组成;执行层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执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决定,在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组织居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议事层是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主要成员由社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单位代表组成;领导层是社区党组织,即按照《党章》规定设立的社区党委、总支或支部。
为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沈阳市还通过明确社区自治权、转给社区协管权、赋予社区监督权等措施,以强化社区的功能。
在沈阳模式的基础上,其他一些城市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哈尔滨市南岗区本着“居民自治、议行分设、理顺关系、强化职能”的原则,将原居民委员会组织改革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委员会两个机构,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议事、决策、协调、监督,成员由社区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实行义务工作制;社区工作委员会由社区居委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社区工作者组织,是社区工作的执行机构,负责社区管理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
南京市白下区在下属的淮海路街道进行了撤销街道办事处的体制改革试点:在社区内设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由区政府各职能部门派出人员组成,承担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委员会除主任、副主任是专职外,其余为兼职;在社区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社区社会工作站,社区社会工作站是独立的法人,是非政府赢利的民办非企业组织,聘任专职社会工作者从事各种社区服务活动。
比较而言,自治导向的社区管理体制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使专业社区服务组织发育成长,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体制创新。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社区自治管理如何做到不流于形式,并且在制度上与党的领导、政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解决。
三、启示与思考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和确立,是一个深刻的社会改革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必须适应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的要求,坚持、完善在党的领导和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也是与政府管理体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