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_罗小龙
“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与城乡关系转型思考
有 自己 特 色 的 改革 和 发 展 道 路 的 理 论 概 括 。“ 模 式” 并不 是一 成不 变 的 , 随着 实践 的发 展 , 模 式 ” “ 也 有一 个不 断 演进 的过 程 。 于 “ 南模 式 ” 内 对 苏 的 容 及 其 演 进 轨迹 , 们 可 以从 不 同 的视 角 、 不 人 用 同 的标 准 进行 概括 和分 析 。 们认 为 , 本 质 上 我 从 看 , 苏南 模 式 ” 映 了该地 区改革 开放 以来 在 工 “ 反
中图分类 号 :F 9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4 32 1 )40 6 . 2 11 0 14 0 (0 1 .190 0 4 收稿 E期 :2 1- 5 1 t 0 10 — 2
曾经 在 2 世 纪 8 年 代 享 誉 全 国 的 “ 南 模 0 0 苏 式 ” 2 多 年来 , 经演 进 , 近年 又成 功 地走 出 ,0 几 在 了一 条 城 乡一 体化 发 展 的道 路 。 结 “ 总 苏南 模 式 ” 的演 进 轨 迹 , 于 正 确认 识 我 国的城 乡关 系整 合 对
● 吴 文化 与 苏南 发展 研 究
“ 苏南模式” 的演进轨迹与城乡关系转型思考
夏 永 祥
( 苏州大学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 中心 , 东吴商学 院, 江苏 苏州 252 ) 10 1
摘 要 :从城 乡关系视角分析 , 苏南模 式” 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依托 , “ 是 对传统 的城 乡二元经济社会结 构进 行矫正 的改革 与发展道路 。 “ 在 苏南模 式” 的演进 中, 乡关 系经历 了一个从对立到碰撞 , 城 并最终走 向融 合 的过程 。 苏 南模 式”的演进轨 迹揭示 了我 国城 乡关系 的整合 规律 :从 二元结构走 向一元结构 , “ 不可能一 蹴而就 , 而必须经历 三个 阶段 。 我们 既不可 以急于求成 , 也不能消极等待 , 而要 因势利 导, 积极创造条件 , 加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2001-09-25
近几年来,“苏南模式”再次受到新闻界、理论界的关注。许多人的视线从苏南转向温州,理论界“扬温抑苏”的倾向比较明显。有人断言:“苏南模式”已经到了“历史的终结”。
关于“苏南模式”的讨论,需要坚持与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模式”是一种理论分析框架,是对区域经济实践主要特征的一种概括。不同模式的比较与评价,是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了、综合实力是否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标准。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均是比较有成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过去“扬苏抑温”,如今“扬温抑苏”,都是片面的观点。现就“苏南模式”讨论中涉及到的三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如何从农业经济快速转向工业经济
“苏南模式”是对无锡、苏州、常州地区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与主要走向的一种概括。费孝通教授曾对苏
南地区的一位领导说,你是做“模式”的,我是写“模式”的。也就是说,苏南经济发展本身,是做“模式”;关于“苏南模式”的种种观点,则是写“模式”。做“模式”是实践过程,写“模式”是理论认识。说“苏南模式”已经到了“历史的终结”,究竟是指“模式”做错了,还是指“模式’写错了?从“历史终结论”者的观点来看,是指“模式”做错了。“历史终结论”的实质,是缺少历史观点。
探讨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模式
探讨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模式
摘要:苏南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率先推进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以产业发展
作为依托,将小城镇发展作为载体,创造了闻名于世的苏南模式。“就地城镇化”
是苏南城镇化的重要模式与特征。
关键词:苏南地区;城镇化;苏南模式;发展
1.引言
城镇化的基本内容是将农民转为市民,将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区域,将农村市场转化为
城市市场。苏南地区在城镇化道路上秉承自身特有模式与特征,科学选择城镇化路径和发展
方针。本文即通过对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并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苏南城镇化模式,从探讨中得出苏南模式对其以后城镇化发展的启示,从中得出如何更好地科学选择城镇
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方针,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策略。
2.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南地区农村发展经历了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再到“后苏南模式”的转化,其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也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2.1 以非农化为主要形式的城镇化发展阶段(1978年-九十年代初)
在农村改革发展初期,苏南地区依靠临近上海这一地理优势,各村社自力更生,纷纷开
办工业企业,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化浪潮涌现,苏南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摆脱
农业化劳动,进入这场工业化浪潮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乡镇企业已然占据了苏南经济的
半壁江山,开辟出区域经济率先发展的“苏南模式”的道路。
在此阶段发展过程中,“离土不离乡”、“亦农亦工”的发展政策受到了国家的肯定与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就地消化。随着农村工业化与农民就地自主创业的趋势日渐强烈,苏
南地区产生了自己造城的现象,形成与工业化模式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苏南模式。其表
苏南小城镇论文城市规划开发模式论文
浅析苏南小城镇在城市规划中的开发模式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苏锡常地区的小城镇,并翻阅相关资料,总结了目前我国小城镇存在的几种开发模式。笔者将其分别按照开发主体与开发动力两大类进行了细分,并试图找出这几种模式在苏南小城镇规划开发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开发模式
前言
苏南小城镇人口、产业相对密集,城镇之间的人流、物流等交往频繁,在过去几十年的分工协作中,已经形成了集群优势,并且共同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在长三角甚至是全国的小城镇中,苏南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项社会事业也走在全国前列。可以说,苏南小城镇已经开拓了一条具有苏南地区特色的依托现代城市群、推进以城带乡的成功之路。
1小城镇的开发主体分类
1.1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
在这种开发模式中,政府起到了主要作用。政府是城镇开发建设的管理者、领导者与实施者,而企业仅仅充当“配角”。土地一级开发被列为土地储备机构的职能之一,作为全部开发工作的实施者,土地储备中心或其组建机构负责凭借政府财政拨款或者向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筹得的资金制定城镇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组织土地征收、拆除、平整以及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使土地达到“七通一平”
或“九通一平”之后,土地储备机构将开发好的熟地交由土地管理部门,面向市场以招拍挂的方式公开出让。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从重大工程到各小项目的选址到资金的筹措等各方面都要发挥主导
作用。
1.2企业主导型开发模式
政府作为土地权属主体,把纳入土地储备计划范围内的毛地或者生地通过直接授权或者市场竞争的方式出让给开发公司,开发公司根据双方签订的出让协议进行征地补偿、统一拆迁安置、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使得目标土地达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或政府要求的建设条件。在“生地”变成“熟地”之后,企业主导型开发模式的做法可以分为两种:(1)大型的地产开发公司将土地一级开发与二级开发结合起来,以期获取最大化的整体收益;(2)开发公司直接面向市场将土地使用权转让。在第二种做法中,土地的使用权发生了两次转移,一次是政府把待开发的土地使用权转交给开发公司,第二次是开发公司把“熟地”的土地使用权卖给其他的地产开发商。这种做法的收益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政府直接按约定的“熟地”价格将“生地”出让给开发公司;另一种是政府按“生地”价格卖给开发公司,开发公司完成土地一级开发之后,将直接出让“熟地”的所得扣除开发成本和酬劳后,剩余的土地转让款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的土地收益。
探索苏南小城镇建设新模式
3 . 1 - 1 加快发展现 代农业
以本课题 研究 的凤 凰镇 为例 ,凤 凰镇 地处 苏南鱼 米之 乡 ,凤凰 大米 、凤凰 水蜜桃 更是 其特 色农产 品。现代农 业 的发展 离不 开开拓 创新 ,实现 纯农业 向综 合 型农 业 的转 变 迫 在眉 睫 。政 府应 当 出台相应 政策 措施 ,以集 约化 和工 厂 化为基 础 ,引导和 扶持 现代农 业发 展 ,集 农业 种植 、商 品 贸易 、观光 旅游于 一体 ,把特 色产 品做 大做强 ,并带 动 相 关 产业 的发 展 , 产 生联 动效 应 。
① ②
柴剑锋 。毛泽东人 口分布思想研究 ,毛泽东思想研究 ,2 0 0 8 . 3 。 人民网 ,学 习十七大报告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③ 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 员会 发展研究所美国 、巴西城镇化考 察团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2 0 0 4
1 城 镇化 的含 义
所谓城镇化 ,就是一个城镇的人 口和资源由农村向城 镇集 中的过程 ,是农 村 的生产 方式 、生 活方 式不 断现 代化
的过 程 ,是人类 文 明程度不 断提 高 的过程 。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是世 界
3 构 建苏 南小城 镇 建设新 模式
通 过调查 ,笔 者发 现小城 镇建 设 的发展进 程不 一 ,发
“以企带村”还是“以企代村”?
Business Collection商务必读
1122015年8月 “以企带村”还是“以企代村”?——当代中国农村行政与企业关系研究 南京大学文学院 李泽豪
摘 要:村庄作为一级准行政组织,在集体企业的创建、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九十年代后期的改制在成功地给乡镇企业奠定进一步发展的基石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今村企合一的模式促成了“超级村庄”的诞生,但是也有一部分村庄失去集体经济的成分而无法获得集体企业在经济上的支持。本文将回顾集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村企关系的演变,并结合两个案例论述“以企代村”和“以企带村”这两种不同的农村行政与企业关系的理想类型。
关键词:乡镇企业 社会治理 集体经济 农村行政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8(c)-112-03
1 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与农村行政关系的演变
乡镇企业脱胎于社队企业。1984年3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中,同意把社队企业的名称改为乡镇企业,要求“对乡镇企业要和国营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在宽松的政策下,乡镇企业得到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乡镇企业在鼎盛时期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分别以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贸经济为主要特征。苏南模式由1983年费孝通在《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出。江苏省委宣传部在《新华日报》上撰文对“苏南模式”做了如下归纳:(1)集体经济为主,乡镇工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2)城乡经济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3)实现共同富裕。
城市化进程中江苏中小城镇发展初探
市化 发 展 的现 状 和 特 点 , 回顾 了苏 南模 式 的 经验 , 提 出 了一 些 缩 小 区域 发 展 水平 差 距 的 可行 措 施 。 并 关 键 词 : 市 化 ;江 苏 ;中 小城 镇 ;可 行措 施 城 中图 分 类 号 : 6 . F0 1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2 2 1 )2— 15— 5 17 7 1 (0 1 0 0 5 0
C ia D et o iee c si a hn tr n o me t , h rergo so a gup o ic a edf rn au e n hn . u osmedf rn e ne c aua e d w ns tet e e in fJn s rvn eh v iee t e t si l h i f r
Ab t a t r a iain i a p o e s i i h u b n s c e n r a ii z t n a e fr d g a u l . O e w y o r sr c :U b n z t s r c s n wh c r a o i t a d u b n cvl ai r o me r d a l o y i o y n t a fu ・ h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江浙沪开放型经济模式比较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XX财经大学汪素芹白晓云
内容提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XX 模式”和“浦东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新苏南模式”、XX模式和XX模式。本文对江浙沪三地开放模式进行比较,认为XX在“引进来”方面有优势,XX在“走出去”方面有特色,而XX则在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领先全国;同时,三种模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所谓开放型经济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将本土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融合,在世界X围内配置资源的类型与方式。因此,开放型经济模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苏南模式和XX模式成就了长三角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而XX“开发区产业集聚”、“XX现象”和XX浦东开发开放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不断深化,也奠定了长三角在21世纪初期在中国的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
一、江浙沪开放型经济模式产生与演化比较
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XX、XX、XX,选择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的支点,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成为中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三地在原“苏南模式”、“XX模式”和“浦东模式”基础上经过一次次嬗变,原模式所涵盖的区域以及内涵均已大大拓展,甚至发生了质的飞跃,演变成新苏南模式、XX模式和XX模式。
_苏南模式_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
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苏南地区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是以“苏南模式”的三方面创新为基础的:一是体制上的创新,在外资、民资和上市公司充满活力的基础上率先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二是增长方式的创新,率先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三是地方政府作用的创新,率先建立起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调节结构。
一、体制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苏南地区抢先抓住了市场化、国际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实现苏南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
(一)抓住了市场化的机遇。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的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为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所扬弃。集体产权特别是政府产权成为改革的目标。与乡镇政府产权主动退出和集体经济的改制相伴,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说苏南地区在世纪之交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大部分是原来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改制过来的。
(二)抓住了国际化的机遇。上个世纪末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给苏南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设立,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苏南地区建立了多个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领头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引进外资,提升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这个区域成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台资企业
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经济开放的
同时也成为这一区域发展多种所有
制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苏南地区在发展外商投资企业
和推进企业改制时,虽然也有相当
部分企业完全改制为私人企业,但
大部分企业是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和
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混合所有制企业。
即使是农民自主创业也采取合作方
式。因此,新“苏南模式”的所有制
苏南模式评析
,
着 力发
低了土 地 价格
创 造 了 低 成本 的 经 营
,
有离 乡
,
在 继 续 发 展 农 业 的 同时
大
,
展 具 有 高 附 加值 的 现 代 观 光 农 业 和 休
闲农 业
,
环 境 ; 通 过 管 好 市场
规 范 了 竞 争秩
。
量 农 民 就 近 进 入 乡镇 企 业 实 现 就 业
建 设 新农 村 ; 另
一
方面
,
,
通
序
这
,
保 证 了 区 域 内 的 公 平 公 正 竞争
“
收 入 和 生 活 水平 都得 到 了 显 著 提高
从 这个 层面 上 讲
,
。
过 产业 政 策 引导 社 会 投 资 方 向 引进 高新技 术
,
积极
三
管
”
共 同打 造 出 了 苏 南 地 区 的
,
苏 南模 式 解 决 了 农
,
实 现 产业 升 级
。
。
综 合竞 争 力 条快 车 道
。
为企业 的发展提供 了
一
村 工 业 化 过 程 中的 世 界 性 难 题
乡失 衡
、
即城
第二
下
,
,
管土 地 供给
在现 行制度
制度创新:苏南城镇化的“第三次突围”
t nio f u a S uh r in s) d l n r s ino nn( o te Ja gu mo e a d a t S n
u b n z t n t i su y a g e h tu b n z t n i r a i a i , h s t d r u s t a r a i ai o o n S u e Ja g u h sse p d it e sa e・・ — o t m in s a tp e o a n w t g ・_ h n -u _ -_ ・ — i siu i n l d u b n z tO . t rt r e d c d s n tt to —e r a i a i n Afe h e e a e ’
制度创新 :苏 南城 镇化 的 “ 三次突 围 第
l ST l N TUTI N I N O VATI N : NEW D EV E LO PM E NT F S O UT H ER N O N O O Jl NG SU ’ A S
URBANI ZATI ON
罗小龙
张京祥
殷源自文库
洁
LUO a o Xi olng; ZHA NG i xing; N i Jng a YI Je
者在 调 研 中发 现 ,苏 南地 区 正 在 土 地 政 策 和 户 籍
转型发展的新型小城镇建设——以江苏小城镇发展现状和路径为例
转型发展的新型小城镇建设——以江苏小城镇发展现状和路
径为例
卞素萍;宗思静
【摘要】以江苏小城镇建设为例,本文主要研究了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转型路径,其中路径包括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建设;优化城镇的布局,以实现集约高效的发展;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彰显城镇的文化和特色;转向绿色低碳的方向等方面,探索小城镇多元形式的路径及前景,为转型发展提供创新型实践支撑.%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 towns in jiangs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the path, including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tow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ype of relat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ow the features of urban culture and;The direction of green low carbon, etc., explore the path and prospects of multiple forms of smal towns, provide innovative practice suppor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苏南城镇化模式的反思与完善
苏南城镇化模式的反思与完善
赵青宇崔曙平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小城镇发展为载体是苏南地区城镇化的重要模式与特征。本文在梳理苏南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苏南城镇化模式,探讨苏南城镇化模式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反思如何立足地区实际,科学选择城镇化路径和城镇发展方针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苏南城镇化发展历程解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南乡村地区经历了由“苏南模式”,而“新苏南模式”到“后苏南模式”的转变。而就城镇化的路径而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以非农化为主要形式的城镇化发展阶段(1978年—90年代初)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依托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苏南村社自力更生兴办起各类工业企业,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浪潮,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脱离出来,乡镇企业成为苏南经济的半壁江山,创造了区域经济率先发展的“苏南模式”。统计数据显示,1980—1987年,苏锡常地区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年均递增14.65个百分点,从115.21万人增至300.03万人。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达227.2万人,年均转移18.9万人。乡镇的人口与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以苏州市为例,1984—1991年苏州市建制镇数量由18个增至88个,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由9.95%增至41.5%,建制镇人口占地区总城镇人口的比例为23.76%,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为13.26%,建制镇非农人口占全地区非农人口的29.36%。这种农村工业化主导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城镇化在学术界被称为“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或自发的城镇化。
小城镇发展模式和规划
7、区域中心型 县城关镇和农村区域中心镇。形成县、市区域的中心镇。11
8 、边界发展型 利用省界、国界发展边际贸易,强化交通服务基础设施,
聚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构筑边缘区的城镇化基点 。
9 、移民建镇型 整体移民建镇、重大项目移民、迁村并点集中居住。
初步形成了围绕城市圈、城市群发展的大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体系。
国际经验同样表明,城市群是不同类型城镇特色经济发展 的结果,而不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大城市空间扩张的过程。
美国75%的城市人口,30%居住在大城市,45%居住在郊 区和小城镇(波普诺,2002)。
法国的大巴黎地区,是由巴黎市和周边8个省共同组成, 大巴黎的高新技术区在拉德方斯省,体育中心在圣丹尼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k.baidu.com
土地的保护与控制
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通过保护耕地和保障 经济建设合理用地,统筹城乡发展。
21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涵 I. 指导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II. 制定政府公共服务目标 III.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IV. 统领其他规划
22
?
中国“亿元村”六成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
江苏、浙江等发达的沿海地区。这些村庄得改革风气之先,
往往能够激发创新意识,建立符合自身村庄发展的基层管
“苏南模式”制度变迁
“苏南模式”制度变迁陈 香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of Sunan Model
CH EN Xia ng
(Anhui Insti tut io n for Econo mic Research, H efei230001,China)
Abstra 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 e insti-tu tions in the region w ould vary along with the ch anging of regional environ-m ent.And th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will p rod u ce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Since the opening-up and reform,S outhern Jiangsu area(S unan)h as developed rapidly due to tw ic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T he paper conducts a tho rough research on S unan m odel from th 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an d discusses the possible inspiration by applying theories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城市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1期
城市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王 颖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city development started from the discussion about”small
county,big problem”in new period.The prophase of it focuses on the extroverted devel2 opment of city,whic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urbanization pattern;the anaphase of it
emphasizes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city,which refers to some problems about self
modernization of city,such as management system,organization structure,civil society
and administration mode.The researchers’perspective no longer lies on the way of rural
population,but converts into the self2development and self2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Also,researchers not only describe the situations through social investigation,but atte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对小城镇定位的再认识 传统观念将小城镇定位于城乡 联系的纽带 , 主 要起服 务于农业生产的作用 。 但是建筑于农 村乡镇之上 的半城半 乡的小城镇带有极大的乡土气息 , 存 在着大量摆 动于城乡 之间的亦工亦农 人口 , 农 村城镇 化具 有极大 的不 稳定 性 。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 , 客观上 要求小城 镇建设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 因此 , 有必 要对小城镇 的定位 作出重新认识 , 使之真正纳入城市 体系之中 , 作为 区别于 乡村的城 市 进行 建 设 , 完成 由 农业 城镇 向 工 业城 镇 的转 化 , 从而提 升我国小城镇在世界经济 网络和城市 体系中的
1.2.3 苏南模式变迁中再度出现侵占耕地 、 工业布局 分散的趋势
随着乡镇企业的壮大 , 使农民收入 在逐步提高 的情况 下开始改变自己的居处和建设农 村城镇 。 这次建 设高潮从 80 初到 90 年代 中期 , 主要 是农民 将自己 居住的砖 瓦房改 造为楼房 , 乡镇企业也由于经营的 需要而扩建 厂房 。 这使 苏南农村和集镇发生了天翻地覆 的变化 , 但同时 也造成耕 地大量流失和产业布局分散等问 题 , 使小城镇的 进一步发 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90 年代中期以后 , 苏南农 村地区的农 民又将房 屋全 面营建 成 “ 别 墅式洋 房” 。 由于房 屋具 有夸 耀性质 , 因此在占地上大大高于规定的每户 235 m2 的宅基 地要求 , 有的甚至超过了 260 m2 。 同 时 , 在苏 南模 式变迁 中不断涌现的个私企业大多以兴办家 庭工厂的 方式大量占 用村镇土 地 , 如 太 仓市 璜泾 镇 家庭 兴办 的 纺 织工 厂 就有 四 、 五家之多 , 并要求不断扩大厂房 规模 , 此类情 况不胜 枚举 。苏南 已经再度出现了侵占耕 地 、 产业布局分 散的迹 象 , 应该预 见 “家庭 工厂” 的 建设可能 标志着苏南 村镇建 设第二次高潮的开始 , 必须吸取第一 次建设高潮 的沉痛教 训 , 在这次建设中防微杜渐 , 未雨绸缪 。
苏南模式 正是 在 以上 内外 因 的 共同 作 用下 而 前景 黯 淡 。 1995 年以后 , 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 一场波澜 壮阔的产 权制度改革 , 到 1999 年苏 州市 90%以 上的 乡镇 企业 完成 了企业改制 , 使产权人格 化 、 经 营者获得 了大部分 企业的 所有权 、 乡镇政府退出了对 企业的实 际控制 , 切实 增强了 企业活力 , 使苏南模式得 到改善和发展 。
近年来 , 小城镇对农民的 吸引力逐 渐消失 , 农 民的户 籍观念也 在淡 化 , 许 多 小城 镇出 现 了人 口 回流 农 村的 现 象 。 这主要 有两 方 面的 原 因 :一 方 面小 城 镇就 业 空间 狭
26
城市规 划汇刊 2000[ 5]
小 , 使农民被 迫回 流 。1995 年起 乡镇企 业出 现明 显回 落 , 乡镇企业职工不 得不从 企业 中溢出 , 此后在 企业 股份 制 、 私有化的改制中 , 企业冗员再次被 精简 , 又一次使 企业职 工大量重返乡土 。 1995 年 、 1996 年和 1997 年 10 月 底的苏 州市乡镇企业职工总数分别下降为 110.73 万人 、 100.66 万 人和 92.77 万 人 , 与 1994 年 相比 分别 减少 了 19.09 万 人 、 29.16 万人 、 37.05 万 人 , 其降 幅分 别为 14.7%、 22.46%、 28.54%, 其中尤以村办企业为甚 , 降幅分别高达 16.65%、 29.01%和 34.54%, 回 流 流向 基本 是 3:3:4 (指 第 一产 业 :个体私 营二产和三产 :无固定 职业者) 的 格局 。 即使 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张家港 , 乡镇 职工返流情 况也同样 存在 。 另一方面 , 城市中下岗工人的增 多使农民向 往城镇 的憧憬破灭 。 城市工业的不景气 , 使农 民不得不对 进城产 生后顾之忧 , 他 们开 始紧 守现在 承包 的耕地 和老 宅基 地 。 据苏州市政策 研究 室 、 农 工等 部 门对 20.18 万户 的调 查 , 有 4.49%的农户要求收回责任田 后重新回家 种田 。 与此同 时 , 从 1996 年开 始人口 自然 增长 缓慢 , 到 1998 年人 口开 始出现负增长 , 负增长 达到 -0.28 %。 城镇 人口回 流农村 和地区人口负增长一同向小城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 发展及其思考
罗小龙 张京祥 江晓峰
提要 苏南模式曾经为苏南地区的繁荣乃至 全国农村 的发展积 累了典型 经验 , 作出 了贡献 。 但到 了 20 世 纪 90 年 代中 期 , 苏南模式在社会 、 经济背景转换和自身缺陷的作用下面临种种困境 , 开始了跨世纪的嬗变 。 本文对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 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 并对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
1 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面临的问题
1.1 苏南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苏南模式的困境 , 主要体现在 日趋激烈的 市场竞 争中乡镇企业的优势有所减弱 , 经 济效益滑坡 , 亏 损企业 也有增无减 。 困境的原因有以下主要方面 : 1.1.1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对苏南模式的巨大冲击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 观 。 首先 , 经过改 革开放 20 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 我国告别了短缺 经济而进入 了买方市场 , 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 。 乡 镇企业在短 缺经济 时代的优势因此 而丧失 殆尽 , 产 品的 市场空 间逐 步萎 缩 。 其次 , 乡镇企业中技术平平 , 产品水平 一般的乡镇 企业不 能面对消费者消费方式 , 观念的变化 和消费结构 的升级而 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 第三 , 随着市 场经济体制 在我国 逐步确立 , 国家对乡镇企业在财 政税收 、 金融 、 物 价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的废止 , 对苏南模式更是雪上加霜 。 1.1.2 经济多元化使苏南模式步履艰难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以后 , 国有 企业 的逐步 搞活 , 个 体私营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在经济全 球化和全 球地域劳动 分工的作用下外资企业的大量涌 入 , 使他们与乡 镇企业一 起在苏南地区开始群雄逐鹿 , 瓜分 市场份额 。 乡镇 企业竞 争的压力日益 增大 , 但乡 镇企 业 “ 论实 力不 如国 有企 业 , 论效率不如外资企业 , 论活力不如 个体私营 企业” , 因此 , 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个体 私营三者的 夹缝中 步履艰难 。 1.1.3 苏南模式自身制度上的缺陷是其陷入困境的 内 因 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 场经济体制 转变下形
地位 , 切实增强城市的竞争 力 。 在小城镇 发展中应 充分利 用门槛较低和具 有良好居住环境等优 势 , 加大城镇 建设力 度提高城镇品质 , 使苏南地区 从农村城 镇化走上城 市现代 化的道路 。
2.2 出台系 统 的政 策体 系引 导小 城镇 走上 健康 发展 道路
小城镇目前 存在的问题表明政府 制定一两项 人口 、 土 地 、 产业等政策虽然对小城 镇发展具 有一定的作 用 , 但达 不到预期的效果 , 只有出台系 统的政策 体系才能真 正把小 城镇引上 健康 的 发展 道路 。 城镇 主 要是 人 口和 产 业的 载 体 , 因此 , 必须在人口集聚和 产业集中 上作文章 。 在人口 集聚方面 , 应该 充分肯 定户 籍制度 逐步 取消 的积 极意 义 , 但是针对当前农 民不愿进城的状况 , 城 镇政府还应 制定相 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 对进城农民进 行职业技 能再培训 等系列政策以引 导农民进城 , 使其在生 活空间转变 的同时 城市的观念也得到确立 , 成 为真正的 城市人 ;在产 业集聚 上 , 制定优 惠的 财 政税 收 政策 , 促 进布 局 分散 的 乡镇 企 业 、 联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 业向小城 镇集中 , 并在 土地使 用上采取差别审 批和差别分配对其优 先安排 , 通过 置换的 办法将企业向城镇集中 , 同时 必须在土 地审批上杜 绝诸如 “ 家庭工厂” 的 新企业 的遍 地开花 , 避免村 镇的 盲目 无序 发展 。
成的过渡型经济模式 , 在这特 定的历史 时期起到了 巨大的 作用 。 到 1993 年 , 中国开始在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上昂首 阔步 , 苏南模式的弊端弱点 就逐步暴 露出来 。 乡镇 企业虽 然以市场为导向 , 但其对政 府的依赖 性极大 , 成为 乡镇政 府创办的 “ 小国 企” 。 同 时 , 所有 权 和 法 人财 产 权 模 糊 , 组织形式和经营 形式不够多样化 , 机 制运行举步 艰难 , 不 能够真 正作 到自 我 经营 、 自负 盈 亏 、 自 我 发展 和 自我 约 束 , 从而逐步陷入困境 。
关键词 :苏南模式 变迁 小城镇 思考
苏南 模式 是苏 南地 区农 民为 谋求 幸福 生活 的伟 大创 举 , 是苏南 农民集体智慧结晶 , 并曾一 度成为最具 特色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工业化 、 城镇 化样板 。 它在对 该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推动的同时 , 也极 大地促进了 地区小城 镇的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涌 现 。但 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在社会 经济的 不断变革之中 , 苏 南模式 开始 陷入 困境 , 甚 至穷 途末 路 。 与之相伴而生 的小 城镇也 不可 避免 地暴露 出许 多新问 题 。 本文通过对苏 南模 式变迁 的剖 析透 视了苏 南小 城镇发 展 , 希望在这次历史性的变迁中为小 城镇探寻新 的出路 , 使小 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再铸苏南辉煌 。
2.3 增设县辖市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苏 南地 区 20 年 来社会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 出现了 一批 经济实力雄厚 、 产业结构 合理 、 设施完 善的小城 镇 。 但是 由于行政体制上的禁锢 , 小城 镇政府缺 乏管理权威 和管理 能力 , 致使小城镇发展受到 许多限制 , 必 须认识到 建设中 心镇和重点镇的做法只是 计划经济体制 在城市规 划上的延 续 ,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 应囿于这种 “ 计划式” 的 城镇发 展思路 , 只有在体制层面上进 行彻底变 革才能使小 城镇再 次出现生机 。 可从行政管理 体制入手 升级基础良 好 、 具有 发展潜力的建制 镇为县辖市 , 其在行政 层次上较县 级市低 半格 , 但享有优惠的财政税 收等政策 , 管 理对象也 由对农 业的管理转变为 对城市建设的管理 , 城 市建设也将 因此而 迎来一个 崭新 的 阶段 。 县辖 市由 于 经济 领 域自 主 权的 扩 大 , 在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 知名度不 断提高的情 况下 , 城 市的吸引力和辐 射力得到增强 。 这不仅 有效的解决 了小城 镇达不到规模效 益的种种弊端 , 而且在 一定程度上 减弱了 城镇人口回流 , 并可能为专 业人才进 城就业产生 吸引 。 从 地区中心城市的角度看 , 县辖 市也成为 农村剩余劳 动力进 入城市的缓冲区 。 县辖市的构 想如果付 诸实施必定 为城镇 的建设与发展注 入新的活力 。 变迁中的苏 南模式社会 、 经济 、 政治 也强烈 变动 , 小 城镇建设与发展 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 问题 。 必须认 识到用 旧有的体制和方 法是解决不好也解决 不了这些 新问题 , 只 有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 开 拓思路 、 探索 新方法才 能够使 苏南地区的小城 镇摆脱困境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
1.2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苏南地区的 小城 镇经过 80 年代 、 90 年 代初 的普 遍繁 荣之后 , 在国际 、 国内的宏观 背景下 , 苏南 模式开 始寻找 新的出路 , 小城镇在苏南 模式的变迁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 1.2.1 城镇规模小 、 建设标准低达不到规模效应 苏南模式带 来了城镇的普遍发展 , 但 存在着城 镇规模 小 、 建设标准低等普遍问 题 。 苏州市建 制镇密度 大 , 全市 平均每 37.4 km2 就有一个建制镇 , 但城 镇建设标 准低 、 规 模小 , 全市 154 个建制镇中还有 28 个建制镇的镇域人口不 足两万 , 镇区人口不足 2000 人 , 建成区面积过小 , 基础设 施和服务设施匮乏 。 从经济 学角度看 , 过 小的城镇 规模起 不到产业 集聚 、 人口 集 中和 促进 第 三产 业 发展 的 充分 作 用 , 而且也为以后产业结 构的调整带来了困难 。 据 1996 年 苏州市农业普查资料显示 , 办 在农村集 镇的乡镇企 业占全 市乡镇企业总数的 41.3%, 集镇第三产 业从业人 员只占就 业人数的 12.7%, 小城镇的产业支 撑不足 , 集聚 效应难以 充分形成 , 大多数乡镇人 气不足 、 街道 冷落 。 随着 苏南模 式的终结和社会经济变动 使这一问题的 解决出现 了一线希 望。 1.2.2 苏南模式变迁中城镇人口回流和地区人口负增 长使小城镇前景 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