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_罗小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 , 小城镇对农民的 吸引力逐 渐消失 , 农 民的户 籍观念也 在淡 化 , 许 多 小城 镇出 现 了人 口 回流 农 村的 现 象 。 这主要 有两 方 面的 原 因 :一 方 面小 城 镇就 业 空间 狭
2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市规 划汇刊 2000[ 5]
小 , 使农民被 迫回 流 。1995 年起 乡镇企 业出 现明 显回 落 , 乡镇企业职工不 得不从 企业 中溢出 , 此后在 企业 股份 制 、 私有化的改制中 , 企业冗员再次被 精简 , 又一次使 企业职 工大量重返乡土 。 1995 年 、 1996 年和 1997 年 10 月 底的苏 州市乡镇企业职工总数分别下降为 110.73 万人 、 100.66 万 人和 92.77 万 人 , 与 1994 年 相比 分别 减少 了 19.09 万 人 、 29.16 万人 、 37.05 万 人 , 其降 幅分 别为 14.7%、 22.46%、 28.54%, 其中尤以村办企业为甚 , 降幅分别高达 16.65%、 29.01%和 34.54%, 回 流 流向 基本 是 3:3:4 (指 第 一产 业 :个体私 营二产和三产 :无固定 职业者) 的 格局 。 即使 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张家港 , 乡镇 职工返流情 况也同样 存在 。 另一方面 , 城市中下岗工人的增 多使农民向 往城镇 的憧憬破灭 。 城市工业的不景气 , 使农 民不得不对 进城产 生后顾之忧 , 他 们开 始紧 守现在 承包 的耕地 和老 宅基 地 。 据苏州市政策 研究 室 、 农 工等 部 门对 20.18 万户 的调 查 , 有 4.49%的农户要求收回责任田 后重新回家 种田 。 与此同 时 , 从 1996 年开 始人口 自然 增长 缓慢 , 到 1998 年人 口开 始出现负增长 , 负增长 达到 -0.28 %。 城镇 人口回 流农村 和地区人口负增长一同向小城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
1 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面临的问题
1.1 苏南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苏南模式的困境 , 主要体现在 日趋激烈的 市场竞 争中乡镇企业的优势有所减弱 , 经 济效益滑坡 , 亏 损企业 也有增无减 。 困境的原因有以下主要方面 : 1.1.1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对苏南模式的巨大冲击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 观 。 首先 , 经过改 革开放 20 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 我国告别了短缺 经济而进入 了买方市场 , 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 。 乡 镇企业在短 缺经济 时代的优势因此 而丧失 殆尽 , 产 品的 市场空 间逐 步萎 缩 。 其次 , 乡镇企业中技术平平 , 产品水平 一般的乡镇 企业不 能面对消费者消费方式 , 观念的变化 和消费结构 的升级而 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 第三 , 随着市 场经济体制 在我国 逐步确立 , 国家对乡镇企业在财 政税收 、 金融 、 物 价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的废止 , 对苏南模式更是雪上加霜 。 1.1.2 经济多元化使苏南模式步履艰难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以后 , 国有 企业 的逐步 搞活 , 个 体私营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在经济全 球化和全 球地域劳动 分工的作用下外资企业的大量涌 入 , 使他们与乡 镇企业一 起在苏南地区开始群雄逐鹿 , 瓜分 市场份额 。 乡镇 企业竞 争的压力日益 增大 , 但乡 镇企 业 “ 论实 力不 如国 有企 业 , 论效率不如外资企业 , 论活力不如 个体私营 企业” , 因此 , 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个体 私营三者的 夹缝中 步履艰难 。 1.1.3 苏南模式自身制度上的缺陷是其陷入困境的 内 因 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 场经济体制 转变下形
地位 , 切实增强城市的竞争 力 。 在小城镇 发展中应 充分利 用门槛较低和具 有良好居住环境等优 势 , 加大城镇 建设力 度提高城镇品质 , 使苏南地区 从农村城 镇化走上城 市现代 化的道路 。
2.2 出台系 统 的政 策体 系引 导小 城镇 走上 健康 发展 道路
小城镇目前 存在的问题表明政府 制定一两项 人口 、 土 地 、 产业等政策虽然对小城 镇发展具 有一定的作 用 , 但达 不到预期的效果 , 只有出台系 统的政策 体系才能真 正把小 城镇引上 健康 的 发展 道路 。 城镇 主 要是 人 口和 产 业的 载 体 , 因此 , 必须在人口集聚和 产业集中 上作文章 。 在人口 集聚方面 , 应该 充分肯 定户 籍制度 逐步 取消 的积 极意 义 , 但是针对当前农 民不愿进城的状况 , 城 镇政府还应 制定相 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 对进城农民进 行职业技 能再培训 等系列政策以引 导农民进城 , 使其在生 活空间转变 的同时 城市的观念也得到确立 , 成 为真正的 城市人 ;在产 业集聚 上 , 制定优 惠的 财 政税 收 政策 , 促 进布 局 分散 的 乡镇 企 业 、 联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 业向小城 镇集中 , 并在 土地使 用上采取差别审 批和差别分配对其优 先安排 , 通过 置换的 办法将企业向城镇集中 , 同时 必须在土 地审批上杜 绝诸如 “ 家庭工厂” 的 新企业 的遍 地开花 , 避免村 镇的 盲目 无序 发展 。
成的过渡型经济模式 , 在这特 定的历史 时期起到了 巨大的 作用 。 到 1993 年 , 中国开始在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上昂首 阔步 , 苏南模式的弊端弱点 就逐步暴 露出来 。 乡镇 企业虽 然以市场为导向 , 但其对政 府的依赖 性极大 , 成为 乡镇政 府创办的 “ 小国 企” 。 同 时 , 所有 权 和 法 人财 产 权 模 糊 , 组织形式和经营 形式不够多样化 , 机 制运行举步 艰难 , 不 能够真 正作 到自 我 经营 、 自负 盈 亏 、 自 我 发展 和 自我 约 束 , 从而逐步陷入困境 。
2 新形式下苏南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思考
2.1 对小城镇定位的再认识 传统观念将小城镇定位于城乡 联系的纽带 , 主 要起服 务于农业生产的作用 。 但是建筑于农 村乡镇之上 的半城半 乡的小城镇带有极大的乡土气息 , 存 在着大量摆 动于城乡 之间的亦工亦农 人口 , 农 村城镇 化具 有极大 的不 稳定 性 。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 , 客观上 要求小城 镇建设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 因此 , 有必 要对小城镇 的定位 作出重新认识 , 使之真正纳入城市 体系之中 , 作为 区别于 乡村的城 市 进行 建 设 , 完成 由 农业 城镇 向 工 业城 镇 的转 化 , 从而提 升我国小城镇在世界经济 网络和城市 体系中的
关键词 :苏南模式 变迁 小城镇 思考
苏南 模式 是苏 南地 区农 民为 谋求 幸福 生活 的伟 大创 举 , 是苏南 农民集体智慧结晶 , 并曾一 度成为最具 特色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工业化 、 城镇 化样板 。 它在对 该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推动的同时 , 也极 大地促进了 地区小城 镇的不断涌 现 。但 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在社会 经济的 不断变革之中 , 苏 南模式 开始 陷入 困境 , 甚 至穷 途末 路 。 与之相伴而生 的小 城镇也 不可 避免 地暴露 出许 多新问 题 。 本文通过对苏 南模 式变迁 的剖 析透 视了苏 南小 城镇发 展 , 希望在这次历史性的变迁中为小 城镇探寻新 的出路 , 使小 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再铸苏南辉煌 。
苏南模式 正是 在 以上 内外 因 的 共同 作 用下 而 前景 黯 淡 。 1995 年以后 , 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 一场波澜 壮阔的产 权制度改革 , 到 1999 年苏 州市 90%以 上的 乡镇 企业 完成 了企业改制 , 使产权人格 化 、 经 营者获得 了大部分 企业的 所有权 、 乡镇政府退出了对 企业的实 际控制 , 切实 增强了 企业活力 , 使苏南模式得 到改善和发展 。
1.2.3 苏南模式变迁中再度出现侵占耕地 、 工业布局 分散的趋势
随着乡镇企业的壮大 , 使农民收入 在逐步提高 的情况 下开始改变自己的居处和建设农 村城镇 。 这次建 设高潮从 80 初到 90 年代 中期 , 主要 是农民 将自己 居住的砖 瓦房改 造为楼房 , 乡镇企业也由于经营的 需要而扩建 厂房 。 这使 苏南农村和集镇发生了天翻地覆 的变化 , 但同时 也造成耕 地大量流失和产业布局分散等问 题 , 使小城镇的 进一步发 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90 年代中期以后 , 苏南农 村地区的农 民又将房 屋全 面营建 成 “ 别 墅式洋 房” 。 由于房 屋具 有夸 耀性质 , 因此在占地上大大高于规定的每户 235 m2 的宅基 地要求 , 有的甚至超过了 260 m2 。 同 时 , 在苏 南模 式变迁 中不断涌现的个私企业大多以兴办家 庭工厂的 方式大量占 用村镇土 地 , 如 太 仓市 璜泾 镇 家庭 兴办 的 纺 织工 厂 就有 四 、 五家之多 , 并要求不断扩大厂房 规模 , 此类情 况不胜 枚举 。苏南 已经再度出现了侵占耕 地 、 产业布局分 散的迹 象 , 应该预 见 “家庭 工厂” 的 建设可能 标志着苏南 村镇建 设第二次高潮的开始 , 必须吸取第一 次建设高潮 的沉痛教 训 , 在这次建设中防微杜渐 , 未雨绸缪 。
2.3 增设县辖市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苏 南地 区 20 年 来社会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 出现了 一批 经济实力雄厚 、 产业结构 合理 、 设施完 善的小城 镇 。 但是 由于行政体制上的禁锢 , 小城 镇政府缺 乏管理权威 和管理 能力 , 致使小城镇发展受到 许多限制 , 必 须认识到 建设中 心镇和重点镇的做法只是 计划经济体制 在城市规 划上的延 续 ,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 应囿于这种 “ 计划式” 的 城镇发 展思路 , 只有在体制层面上进 行彻底变 革才能使小 城镇再 次出现生机 。 可从行政管理 体制入手 升级基础良 好 、 具有 发展潜力的建制 镇为县辖市 , 其在行政 层次上较县 级市低 半格 , 但享有优惠的财政税 收等政策 , 管 理对象也 由对农 业的管理转变为 对城市建设的管理 , 城 市建设也将 因此而 迎来一个 崭新 的 阶段 。 县辖 市由 于 经济 领 域自 主 权的 扩 大 , 在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 知名度不 断提高的情 况下 , 城 市的吸引力和辐 射力得到增强 。 这不仅 有效的解决 了小城 镇达不到规模效 益的种种弊端 , 而且在 一定程度上 减弱了 城镇人口回流 , 并可能为专 业人才进 城就业产生 吸引 。 从 地区中心城市的角度看 , 县辖 市也成为 农村剩余劳 动力进 入城市的缓冲区 。 县辖市的构 想如果付 诸实施必定 为城镇 的建设与发展注 入新的活力 。 变迁中的苏 南模式社会 、 经济 、 政治 也强烈 变动 , 小 城镇建设与发展 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 问题 。 必须认 识到用 旧有的体制和方 法是解决不好也解决 不了这些 新问题 , 只 有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 开 拓思路 、 探索 新方法才 能够使 苏南地区的小城 镇摆脱困境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 发展及其思考
罗小龙 张京祥 江晓峰
提要 苏南模式曾经为苏南地区的繁荣乃至 全国农村 的发展积 累了典型 经验 , 作出 了贡献 。 但到 了 20 世 纪 90 年 代中 期 , 苏南模式在社会 、 经济背景转换和自身缺陷的作用下面临种种困境 , 开始了跨世纪的嬗变 。 本文对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 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 并对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
1.2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苏南地区的 小城 镇经过 80 年代 、 90 年 代初 的普 遍繁 荣之后 , 在国际 、 国内的宏观 背景下 , 苏南 模式开 始寻找 新的出路 , 小城镇在苏南 模式的变迁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 1.2.1 城镇规模小 、 建设标准低达不到规模效应 苏南模式带 来了城镇的普遍发展 , 但 存在着城 镇规模 小 、 建设标准低等普遍问 题 。 苏州市建 制镇密度 大 , 全市 平均每 37.4 km2 就有一个建制镇 , 但城 镇建设标 准低 、 规 模小 , 全市 154 个建制镇中还有 28 个建制镇的镇域人口不 足两万 , 镇区人口不足 2000 人 , 建成区面积过小 , 基础设 施和服务设施匮乏 。 从经济 学角度看 , 过 小的城镇 规模起 不到产业 集聚 、 人口 集 中和 促进 第 三产 业 发展 的 充分 作 用 , 而且也为以后产业结 构的调整带来了困难 。 据 1996 年 苏州市农业普查资料显示 , 办 在农村集 镇的乡镇企 业占全 市乡镇企业总数的 41.3%, 集镇第三产 业从业人 员只占就 业人数的 12.7%, 小城镇的产业支 撑不足 , 集聚 效应难以 充分形成 , 大多数乡镇人 气不足 、 街道 冷落 。 随着 苏南模 式的终结和社会经济变动 使这一问题的 解决出现 了一线希 望。 1.2.2 苏南模式变迁中城镇人口回流和地区人口负增 长使小城镇前景 不容乐观
2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市规 划汇刊 2000[ 5]
小 , 使农民被 迫回 流 。1995 年起 乡镇企 业出 现明 显回 落 , 乡镇企业职工不 得不从 企业 中溢出 , 此后在 企业 股份 制 、 私有化的改制中 , 企业冗员再次被 精简 , 又一次使 企业职 工大量重返乡土 。 1995 年 、 1996 年和 1997 年 10 月 底的苏 州市乡镇企业职工总数分别下降为 110.73 万人 、 100.66 万 人和 92.77 万 人 , 与 1994 年 相比 分别 减少 了 19.09 万 人 、 29.16 万人 、 37.05 万 人 , 其降 幅分 别为 14.7%、 22.46%、 28.54%, 其中尤以村办企业为甚 , 降幅分别高达 16.65%、 29.01%和 34.54%, 回 流 流向 基本 是 3:3:4 (指 第 一产 业 :个体私 营二产和三产 :无固定 职业者) 的 格局 。 即使 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张家港 , 乡镇 职工返流情 况也同样 存在 。 另一方面 , 城市中下岗工人的增 多使农民向 往城镇 的憧憬破灭 。 城市工业的不景气 , 使农 民不得不对 进城产 生后顾之忧 , 他 们开 始紧 守现在 承包 的耕地 和老 宅基 地 。 据苏州市政策 研究 室 、 农 工等 部 门对 20.18 万户 的调 查 , 有 4.49%的农户要求收回责任田 后重新回家 种田 。 与此同 时 , 从 1996 年开 始人口 自然 增长 缓慢 , 到 1998 年人 口开 始出现负增长 , 负增长 达到 -0.28 %。 城镇 人口回 流农村 和地区人口负增长一同向小城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
1 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面临的问题
1.1 苏南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苏南模式的困境 , 主要体现在 日趋激烈的 市场竞 争中乡镇企业的优势有所减弱 , 经 济效益滑坡 , 亏 损企业 也有增无减 。 困境的原因有以下主要方面 : 1.1.1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对苏南模式的巨大冲击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 观 。 首先 , 经过改 革开放 20 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 我国告别了短缺 经济而进入 了买方市场 , 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 。 乡 镇企业在短 缺经济 时代的优势因此 而丧失 殆尽 , 产 品的 市场空 间逐 步萎 缩 。 其次 , 乡镇企业中技术平平 , 产品水平 一般的乡镇 企业不 能面对消费者消费方式 , 观念的变化 和消费结构 的升级而 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 第三 , 随着市 场经济体制 在我国 逐步确立 , 国家对乡镇企业在财 政税收 、 金融 、 物 价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的废止 , 对苏南模式更是雪上加霜 。 1.1.2 经济多元化使苏南模式步履艰难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以后 , 国有 企业 的逐步 搞活 , 个 体私营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在经济全 球化和全 球地域劳动 分工的作用下外资企业的大量涌 入 , 使他们与乡 镇企业一 起在苏南地区开始群雄逐鹿 , 瓜分 市场份额 。 乡镇 企业竞 争的压力日益 增大 , 但乡 镇企 业 “ 论实 力不 如国 有企 业 , 论效率不如外资企业 , 论活力不如 个体私营 企业” , 因此 , 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个体 私营三者的 夹缝中 步履艰难 。 1.1.3 苏南模式自身制度上的缺陷是其陷入困境的 内 因 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 场经济体制 转变下形
地位 , 切实增强城市的竞争 力 。 在小城镇 发展中应 充分利 用门槛较低和具 有良好居住环境等优 势 , 加大城镇 建设力 度提高城镇品质 , 使苏南地区 从农村城 镇化走上城 市现代 化的道路 。
2.2 出台系 统 的政 策体 系引 导小 城镇 走上 健康 发展 道路
小城镇目前 存在的问题表明政府 制定一两项 人口 、 土 地 、 产业等政策虽然对小城 镇发展具 有一定的作 用 , 但达 不到预期的效果 , 只有出台系 统的政策 体系才能真 正把小 城镇引上 健康 的 发展 道路 。 城镇 主 要是 人 口和 产 业的 载 体 , 因此 , 必须在人口集聚和 产业集中 上作文章 。 在人口 集聚方面 , 应该 充分肯 定户 籍制度 逐步 取消 的积 极意 义 , 但是针对当前农 民不愿进城的状况 , 城 镇政府还应 制定相 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 对进城农民进 行职业技 能再培训 等系列政策以引 导农民进城 , 使其在生 活空间转变 的同时 城市的观念也得到确立 , 成 为真正的 城市人 ;在产 业集聚 上 , 制定优 惠的 财 政税 收 政策 , 促 进布 局 分散 的 乡镇 企 业 、 联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 业向小城 镇集中 , 并在 土地使 用上采取差别审 批和差别分配对其优 先安排 , 通过 置换的 办法将企业向城镇集中 , 同时 必须在土 地审批上杜 绝诸如 “ 家庭工厂” 的 新企业 的遍 地开花 , 避免村 镇的 盲目 无序 发展 。
成的过渡型经济模式 , 在这特 定的历史 时期起到了 巨大的 作用 。 到 1993 年 , 中国开始在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上昂首 阔步 , 苏南模式的弊端弱点 就逐步暴 露出来 。 乡镇 企业虽 然以市场为导向 , 但其对政 府的依赖 性极大 , 成为 乡镇政 府创办的 “ 小国 企” 。 同 时 , 所有 权 和 法 人财 产 权 模 糊 , 组织形式和经营 形式不够多样化 , 机 制运行举步 艰难 , 不 能够真 正作 到自 我 经营 、 自负 盈 亏 、 自 我 发展 和 自我 约 束 , 从而逐步陷入困境 。
2 新形式下苏南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思考
2.1 对小城镇定位的再认识 传统观念将小城镇定位于城乡 联系的纽带 , 主 要起服 务于农业生产的作用 。 但是建筑于农 村乡镇之上 的半城半 乡的小城镇带有极大的乡土气息 , 存 在着大量摆 动于城乡 之间的亦工亦农 人口 , 农 村城镇 化具 有极大 的不 稳定 性 。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 , 客观上 要求小城 镇建设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 因此 , 有必 要对小城镇 的定位 作出重新认识 , 使之真正纳入城市 体系之中 , 作为 区别于 乡村的城 市 进行 建 设 , 完成 由 农业 城镇 向 工 业城 镇 的转 化 , 从而提 升我国小城镇在世界经济 网络和城市 体系中的
关键词 :苏南模式 变迁 小城镇 思考
苏南 模式 是苏 南地 区农 民为 谋求 幸福 生活 的伟 大创 举 , 是苏南 农民集体智慧结晶 , 并曾一 度成为最具 特色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工业化 、 城镇 化样板 。 它在对 该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推动的同时 , 也极 大地促进了 地区小城 镇的不断涌 现 。但 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在社会 经济的 不断变革之中 , 苏 南模式 开始 陷入 困境 , 甚 至穷 途末 路 。 与之相伴而生 的小 城镇也 不可 避免 地暴露 出许 多新问 题 。 本文通过对苏 南模 式变迁 的剖 析透 视了苏 南小 城镇发 展 , 希望在这次历史性的变迁中为小 城镇探寻新 的出路 , 使小 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再铸苏南辉煌 。
苏南模式 正是 在 以上 内外 因 的 共同 作 用下 而 前景 黯 淡 。 1995 年以后 , 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 一场波澜 壮阔的产 权制度改革 , 到 1999 年苏 州市 90%以 上的 乡镇 企业 完成 了企业改制 , 使产权人格 化 、 经 营者获得 了大部分 企业的 所有权 、 乡镇政府退出了对 企业的实 际控制 , 切实 增强了 企业活力 , 使苏南模式得 到改善和发展 。
1.2.3 苏南模式变迁中再度出现侵占耕地 、 工业布局 分散的趋势
随着乡镇企业的壮大 , 使农民收入 在逐步提高 的情况 下开始改变自己的居处和建设农 村城镇 。 这次建 设高潮从 80 初到 90 年代 中期 , 主要 是农民 将自己 居住的砖 瓦房改 造为楼房 , 乡镇企业也由于经营的 需要而扩建 厂房 。 这使 苏南农村和集镇发生了天翻地覆 的变化 , 但同时 也造成耕 地大量流失和产业布局分散等问 题 , 使小城镇的 进一步发 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90 年代中期以后 , 苏南农 村地区的农 民又将房 屋全 面营建 成 “ 别 墅式洋 房” 。 由于房 屋具 有夸 耀性质 , 因此在占地上大大高于规定的每户 235 m2 的宅基 地要求 , 有的甚至超过了 260 m2 。 同 时 , 在苏 南模 式变迁 中不断涌现的个私企业大多以兴办家 庭工厂的 方式大量占 用村镇土 地 , 如 太 仓市 璜泾 镇 家庭 兴办 的 纺 织工 厂 就有 四 、 五家之多 , 并要求不断扩大厂房 规模 , 此类情 况不胜 枚举 。苏南 已经再度出现了侵占耕 地 、 产业布局分 散的迹 象 , 应该预 见 “家庭 工厂” 的 建设可能 标志着苏南 村镇建 设第二次高潮的开始 , 必须吸取第一 次建设高潮 的沉痛教 训 , 在这次建设中防微杜渐 , 未雨绸缪 。
2.3 增设县辖市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苏 南地 区 20 年 来社会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 出现了 一批 经济实力雄厚 、 产业结构 合理 、 设施完 善的小城 镇 。 但是 由于行政体制上的禁锢 , 小城 镇政府缺 乏管理权威 和管理 能力 , 致使小城镇发展受到 许多限制 , 必 须认识到 建设中 心镇和重点镇的做法只是 计划经济体制 在城市规 划上的延 续 ,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 应囿于这种 “ 计划式” 的 城镇发 展思路 , 只有在体制层面上进 行彻底变 革才能使小 城镇再 次出现生机 。 可从行政管理 体制入手 升级基础良 好 、 具有 发展潜力的建制 镇为县辖市 , 其在行政 层次上较县 级市低 半格 , 但享有优惠的财政税 收等政策 , 管 理对象也 由对农 业的管理转变为 对城市建设的管理 , 城 市建设也将 因此而 迎来一个 崭新 的 阶段 。 县辖 市由 于 经济 领 域自 主 权的 扩 大 , 在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 知名度不 断提高的情 况下 , 城 市的吸引力和辐 射力得到增强 。 这不仅 有效的解决 了小城 镇达不到规模效 益的种种弊端 , 而且在 一定程度上 减弱了 城镇人口回流 , 并可能为专 业人才进 城就业产生 吸引 。 从 地区中心城市的角度看 , 县辖 市也成为 农村剩余劳 动力进 入城市的缓冲区 。 县辖市的构 想如果付 诸实施必定 为城镇 的建设与发展注 入新的活力 。 变迁中的苏 南模式社会 、 经济 、 政治 也强烈 变动 , 小 城镇建设与发展 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 问题 。 必须认 识到用 旧有的体制和方 法是解决不好也解决 不了这些 新问题 , 只 有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 开 拓思路 、 探索 新方法才 能够使 苏南地区的小城 镇摆脱困境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 发展及其思考
罗小龙 张京祥 江晓峰
提要 苏南模式曾经为苏南地区的繁荣乃至 全国农村 的发展积 累了典型 经验 , 作出 了贡献 。 但到 了 20 世 纪 90 年 代中 期 , 苏南模式在社会 、 经济背景转换和自身缺陷的作用下面临种种困境 , 开始了跨世纪的嬗变 。 本文对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 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 并对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
1.2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苏南地区的 小城 镇经过 80 年代 、 90 年 代初 的普 遍繁 荣之后 , 在国际 、 国内的宏观 背景下 , 苏南 模式开 始寻找 新的出路 , 小城镇在苏南 模式的变迁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 1.2.1 城镇规模小 、 建设标准低达不到规模效应 苏南模式带 来了城镇的普遍发展 , 但 存在着城 镇规模 小 、 建设标准低等普遍问 题 。 苏州市建 制镇密度 大 , 全市 平均每 37.4 km2 就有一个建制镇 , 但城 镇建设标 准低 、 规 模小 , 全市 154 个建制镇中还有 28 个建制镇的镇域人口不 足两万 , 镇区人口不足 2000 人 , 建成区面积过小 , 基础设 施和服务设施匮乏 。 从经济 学角度看 , 过 小的城镇 规模起 不到产业 集聚 、 人口 集 中和 促进 第 三产 业 发展 的 充分 作 用 , 而且也为以后产业结 构的调整带来了困难 。 据 1996 年 苏州市农业普查资料显示 , 办 在农村集 镇的乡镇企 业占全 市乡镇企业总数的 41.3%, 集镇第三产 业从业人 员只占就 业人数的 12.7%, 小城镇的产业支 撑不足 , 集聚 效应难以 充分形成 , 大多数乡镇人 气不足 、 街道 冷落 。 随着 苏南模 式的终结和社会经济变动 使这一问题的 解决出现 了一线希 望。 1.2.2 苏南模式变迁中城镇人口回流和地区人口负增 长使小城镇前景 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