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浙江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机制与路径

浙江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机制与路径1. 引言1.1 浙江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性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
而浙江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浙江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浙江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业支持和技术支持。
其在智能制造、新能源领域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浙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网络,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枢纽。
浙江与上海、江苏等地的紧密联系,促进了产业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浙江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能够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通过加强人才流动和共享,促进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产业支持、区域协同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加强,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1.2 研究背景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长期以来的重要战略方针,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基础和产业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长三角地区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包括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浙江省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基础、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活跃的企业家精神,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通过深化产业合作、加强人才流动、推动科技创新等举措,浙江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为构建更加协同和高效的区域经济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感悟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感悟摘要长三角一体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该话题,包括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1.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追求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内外挑战的重要手段。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立足于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
首先,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互联互通,构建更加紧密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其次,要注重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价值,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推动开放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跨界流动,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3.实践经验的总结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包括制度创新、政策协调和项目合作。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包括法律、规章和政策。
政策协调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手段,需要各级政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一致的政策导向和政策实施。
项目合作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举措,包括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等。
这些实践经验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结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高质量发展意义、战略方向和实践经验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思考。
希望未来能够在各个方面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包括安徽地区)共同推进经济一体化、产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著称。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深有感触,下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引全球优质资源,推动区域合作与共赢。
在全球化经济格局下,长三角地区更加重视与境外经济主体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调了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优质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聚集优势。
在推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城市群聚区,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地区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美丽长三角。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坚信长三角地区将在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整合,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仅是长三角三省市的发展,更是全国的繁荣与发展。
希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是,它的GDP和税收却约占全国的22%,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5%,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0%,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
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进入了前100名。
一、“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现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显著增强。
据中国县域经济网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口平均规模为45.53万人,而江苏、浙江分别为94.06万人、54.16万人,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2.07倍、1.19倍,在全国排第1、11位;同期全国县域平均生产总值(GDP)为32.04亿元,而江苏、浙江为123.20亿元和93.92亿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2.93倍,在全国排第1、2位;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7037元,而江苏、浙江为14538元、16227元,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07倍和2.40倍,在全国排第4、2位;在对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比较中发现,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而江苏、浙江为7.13亿元、4.43亿元,分别是全国的5.89倍、3.66倍,在全国排第2、4位。
到2006年初,浙江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县域平均值的 2.38倍,为全国各省区之最;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区之冠。
由此看出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从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开始到第六届,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和浙江进入百强县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在第六届评选中,江苏占21席,其中7个县进入前十名;浙江占25席,其中3个进入前十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沪浙皖苏四省市围绕上海,以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人文一体化为核心,通过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
以下是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产业协同,实现高效发展。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拥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效发展。
例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省市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创新高地。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各地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但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可以实现更紧密的区域互联互通,促进经济一体化。
例如,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的建设和改造,使得各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加速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
这种互联互通的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加强生态修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四、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感情认同。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通过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认同,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推动力。
例如,开展文化节庆活动、艺术交流和大学生互访等形式,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增进友谊和合作意愿。
这种人文交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地区内的共同发展,也为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文化力量。
综上所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产业协同、优化交通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和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增进感情认同的目标。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
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
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
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
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
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
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
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
工会干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

工会干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近年来,中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作为工会干部深受启发。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市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其目标是以共同的发展战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亲身参与了一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活动,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了经济实力。
通过浙江、江苏和上海地区的紧密合作,长三角地区成为了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地区之一。
各地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一条紧密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例如,江苏在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浙江擅长产业设计和创意产业,上海则拥有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的优势。
三地相互合作,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布局,实现了经济的整体提升。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人才流动与创新。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优秀的高端人才。
通过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人才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进行交流与合作。
各地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同时也鼓励本地人才走出去。
这种人才流动的机制,促进了互联互通、跨学科的合作,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再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高了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长三角地区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互联互通,通过修建高铁、高速公路、世界级港口等大规模基础设施,提升了区域的物流和交通效率。
同时,各地也加大了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
长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了各种合作与交流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和工作机制。
通过定期召开旅游、文化、经济合作峰会,各地加强了沟通和交流,形成了合力,共同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总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一名工会干部,深深体会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工人群体带来的机会和福利。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工会干部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倡导员工参与其中,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利益。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制度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制度机制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这其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协调机制
长三角三省一市间的政策协调机制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确保各项政策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要通过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多个环节,完善协调机制,提高政策协调的实效性。
二、资源共享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三省一市的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需要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渠道,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项目合作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依托项目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需要建立起分享风险、共同投资的项目合作机制,为区域内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多合作的机会,推进各领域的协同发展。
四、信息交流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信息交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性。
需要建立起信息共享的平台和机制,为区域内的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支持,推动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人才交流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区域内人才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需要建立起人才交流的机制和渠道,促进区域
内人才的流动和共享,为区域内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心得体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最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各地加快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使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在一个大国内部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红利。
因此,需要通过城市、地区间的资源再配置,充分利用大城市对于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从全球站位来看,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对比全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发现,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需要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联系起来,形成城市集群,推动城市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使之成为发展质量和效益最高的地区。
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兼备的核心城市,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从区域发展来看,经济地理和集聚效应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群的建设。
创新发展上,人力资本积累引发知识溢出,而人才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群成为创新的空间载体。
协调发展上,运输网络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导,非中心城市通过有效利用中心城市的正向外部性实现协同增长。
绿色发展上,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的区域环境治理机制,保护好绿水青山。
开放发展上,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规模效应的发挥。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资源要素能充分流动、有效配置,这要求区域分工要有序、合作要紧密。
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多个层面进行展开,每个层面的分工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根据区域空间范围,可以从城市、都市圈、省域交界地带三个主要层面来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一、城市层面:产业链式分工与合作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都是从具体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开始的。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雏形——X经济区,就是从凤凰、永久自行车厂的跨省市联合生产开始的,欧盟一体化也脱胎于欧洲煤钢共同体。
而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多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和标杆竞争下,竞争思维大于合作思维,导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竞争加剧。
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十三五”规划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有39个城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进行培育,除了现代物流业,重合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金融业(36个)、高端装备业(34个)、医药制造业(26个)、汽车制造业(26个)、新材料(26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个)。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要素的涌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原有产业分工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分工的趋势正逐渐由产业间分工为主变为产业内分工为主、由产成品分工主变为以零部件中间品分工为主。
世界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已占到70%,30%是产成品,而四十年前,中间品是30%,产成品是70%。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应再是简单的中心与外围的等级关系,也不是标杆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
而这种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需要以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来突破,来将行政边界模糊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长三角目前重合度较高、同时也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些产业,比如现代物流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入手。
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三个经济发达省市,在科技创新领域有较大优势。
但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2. 创新人才流失:优质的科技人才往往倾向于选择在一线城市如上海等发展,导致其他地区的人才流失。
这使得一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 技术断层:由于竞争激烈,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意愿不强,导致技术研发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应用,产业技术发展存在断层问题。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 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投入更多的科研经费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同时,加强对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扶持,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
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高科技人才的持续供给。
同时,通过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更好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留在长三角地区。
3. 加强产学研合作:政府可以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构建起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和机制,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积极性,促进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建立技术成果评估和推广机制,确保技术研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构成的长三角区域,以占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由城市化、高铁、互联网等因素促发的同城化、流动性,迫使三省一市主动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共建跨省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大都市圈”,这是全球巨型城市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
在2018年11月5日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三角一体化被宣布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借此机会全面树立跨界理念,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区域治理新格局,构筑跨界融合共享的大都市圈,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金钥匙。
一、大都市圈经济:中国“行政区经济”演化升级的新经济形态在我国,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与相对落后的区域交通体系和社会联络方式相适应,中国的区域经济呈现独特的“行政区经济”格局(20世纪90年代由刘君德教授提出),显著特征就是政府承担区域经济的利益主体、政府对微观经济具有显著的干预或控制、行政区边界对要素自由流动及共同市场的形成具有刚性约束。
封闭的“省区经济”、“市域经济”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和常态。
实践表明,作为特殊时期的行政区经济,它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竞争活力、创造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也不可否认,它带来了资源过度集聚于高等级行政中心城市、横向行政割据加剧、跨省市交界地区相对贫困落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格局。
全球化发展表明,尽管行政边界具有政治控制功能,但在商贸业跨边界发展的内在需求前面,地缘政治地理必然让位于跨界互联互通的功能性地理,特别是在区域交通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巨变的时候,在超大城市地区,将会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经济功能区,例如,当今的全球经济竞争主要在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为核心的几大巨型城市区域之间展开。
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一、引言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之一,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
然而,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评估,并就其对策提出建议。
二、政策支持不足1. 缺乏协同发展政策政府对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政策支持并不够全面,缺乏协同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
对策建议:政府应出台更多协同发展的政策,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2. 跨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不畅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导致了跨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不畅,影响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发展。
对策建议:政府应加强区域协调,促进全国范围内科技创新政策的畅通,打破地域壁垒,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成员提供平等的政策支持。
三、科技人才流动性不足1. 人才流失严重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中,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高层次人才在地区间流动性不足。
对策建议:加强人才交流,建立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共享机制,提高人才流动性。
2. 缺乏创新人才部分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共同体缺乏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影响了科技创新的质量和速度。
对策建议: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以补充当前人才缺口。
四、科技成果转化率低1. 缺乏产学研结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中,产学研结合程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对策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界和市场转化,提高转化率。
2. 技术转移难度大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成员开展技术转移时面临的难度较大,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对策建议:创造良好的技术转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技术转移的法律风险,促进技术的自由流动。
五、个人观点与建议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应该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形成更加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共同应对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一记“冲锋号”响,长三角一市三省为之同频振动。
今天上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在浙江湖州隆重举行,与此同时,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江苏段建设动员会在上海、江苏同步举行,一起开工的,还有安徽扬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枢纽工程。
这是沪苏浙皖首次联合举行重大项目开工活动,而它也为长三角地区最重量级的“一期一会”打响了头炮。
今天上午,2020年度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湖州拉开大幕。
从青弋江畔到太湖之滨,过去的一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太多值得记录。
过去的一年,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一年。
一年来,无论是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还是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长三角区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持续放大。
路通才能事通。
上海牵头推进打通断头路专项行动,第一批推进的17条省际断头路中,2条已通车,1条已贯通,其余14条均已开工。
今年4月,《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包括沪苏湖铁路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已紧锣密鼓地推进,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创新协同方面,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搭建,整合了一市三省2400多家机构的3万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60亿元。
长三角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一市三省的科技信息和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减轻成本负担。
与此同时,“长三角人”的获得感也在不断加码。
长三角在全国率先探索区域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已覆盖长三角41个地级市,累计结算逾102万人次。
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推进跨省身份认证、电子证照共享,一市三省实现企业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等7类高频证照扫码亮证。
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过去的半年里,以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为战略定位的“青吴嘉”,正越来越紧密地“抱团”发展,紧扣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核心使命,全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近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一体化发展,交通是基础。
要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交通为纽带,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在这方面,三省一市毗邻区是重点,要做好省市间交通互联的共同规划,协调施工期,打通断头路。
不久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合作备忘录,提升长三角交通运输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
随着交通一体化各项举措的落实,将更好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就业等协同发展,让“近邻,,变,,紧邻”o 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关键。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产业协同和互补,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集群。
积极促进各个城市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效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格局。
特别是在高科技、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推动先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一体化发展,创新是动力。
长三角高校和大院大所集中。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一体化发展,绿色是底色。
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还需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_调研报告_1.doc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_调研报告体制创新是三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政府理念创新上突出了三个转变,即由管制思维转变为亲商思维,在亲商思维指导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从人治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使政府管理模式由规则权威替代个人权威;从以物为本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思维。
在政府管理体制方面,构筑起“小政府、大社会”的基本框架。
坚持简政放权,即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速度,还权给市场主体。
在服务体制方面,设立服务大厅,着力完善服务体系,推行“四种服务”:一是高效服务——“小政府大社会”,凡是能交给中介机构,交给社会办的,都要交出去;二是透明服务——办事全程公开;三是公平服务——对所有投资商一视同仁;四是规范服务——力争在法律范围内为所有企业和个人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良好条件。
昆山市政府还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办公室叫“马上办”,它既是一个办事机构,实行全天候服务,又是一个为外商服务的系统工程,外商要求办的事,大至项目审批,小至生活服务,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同心合力马上去办。
=、瞄准目标“接力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保证三市的快速发展有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也有其资源的优势,但这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
三市的持续发展得益于都有一任任具有战略思维、战略眼光的主要领导,他们的战略思维、战略眼光,表现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表现在发展机遇的把握上,三市的目标定位较准,机遇把握很好。
三市的稳定发展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精诚团结,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朝着既定发展目标“接力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
纵观宁波==多年的发展历程,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每一时期发展重点有所调整,但“以港兴市”的龙头战略始终没有变。
昆山市委、市政府历任书记、市长,就像接力赛一样,抓招商引资,抓投资环境,抓住“外向型经济战略”不放松,十几年来坚持不变,硬是创出了一条“昆山之路”。
三、长三角地区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乘“势”而上,借“势”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经验之所在,其“势”就是长三角独特的区位优势。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精选5篇)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精选5篇)第一篇:“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推进“十大体系”建设――“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宁波、苏州、昆山三市。
考察团全体成员, 边听边思考,边看边讨论,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之谜有所破解,对赣州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和市委、更多请登录市政府作出建立完善“十大体系”战略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一、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宁波是全国==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之一,====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在国家经济+图地位举足轻重,以全国=.=%的土地面积和=.=%的人口,贡献了=.==%的生产总值和=%的进出口,比全国提前近==年实现小康。
====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居全国第=位、第=位。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一路超先,====年、====年、====年、====年、====年的=次评比排名分别为第==名、==名、==名、==名、=名。
苏州====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苏州是经济发达城市,对全国经济发展影响力较大,它以全国=.==%的国土面积和=.==%的人口,创造了=.=%的GDp、=.==%的财政收入、=.==%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已验资)占全国的=.=%。
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富民工程成效明显,下辖的=个县(市)中有=个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昆山是某省省辖的县级市,====年撤县设市。
如何创新协同管理制度破解区域治理困境快来看看长三角如何破题

如何创新协同管理制度破解区域治理困境快来看看长三角如何破题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23年,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示范区在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生态环境制度创新领域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示范区生态环境制度创新的主要成效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核心内容,生态绿色一体化是以生态绿色为底色,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在区域政府、市场和社会层面融合发展并建立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过程。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通过对制度机制一体化、区域利益一体化、主体结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有效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难题,这种实践探索也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年7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3年来,示范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08个重点项目建设,为示范区建设持续赋能。
例如,推动“三统一”管理制度创新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持续推进示范区以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印发《示范区固定源监管体系建设方案》《示范区生态监测实施方案》等,开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汇集以及共享平台建设,联合开展地表水环境手工监测和应急监测演习,推进先行启动区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共建共享。
健全环保政策协同推进机制,联合印发《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意见》《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推动示范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双碳”举措落实。
巩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机制,制定《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共同建立跨界水体联保制度框架;建立示范区47个重要水体联合河湖长制,建立联合巡河、联合治理、联合养护、联合执法、联合监测等五大机制,构建联合河长制信息化平台。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摘要:创新已经从工程和机械创新系统发展到生态和有机创新系统。
长三角地区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资源更大程度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新颖互补,激发更多创意。
文章采用理论推演、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厘清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布局。
三角洲地区,包括管理体制的“立体一体化”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五步走”。
本研究将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促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长江、三角洲、路径、机制、生态一、简介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
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可以实现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完备、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的目标,对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和社会。
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集聚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资源,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形成优化的发展体系。
创新生态。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区域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良性发展。
为此,本文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促进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主体的耦合与互动、良性合作与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
该研究也进一步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地区拓展。
集聚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和转化,使长三角地区形成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示范区提供借鉴。
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为高层次创新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理论基础1.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关注。
国家创新体系于1987年首次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高校、中介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心得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
得
以下是关于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的心得体会: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座谈会上,各界专家和领导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
我认识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在多个领域协同推进,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
只有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才能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合作,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区域间的文化融合和人才流动,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宜居的长三角。
此外,座谈会还强调了创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要鼓励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参与这次座谈会,我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我将把这些心得体会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积极参与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能给我更多具体信息,比如你对哪个方面的内容更感兴趣,或者有没有特别的观点想要表达,我可以为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
启示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2007-12-15 23:30:1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2)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宁波、苏州、昆山三市。
考察团全体成员,边听边思考,边看边讨论,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之谜有所破解,对赣州实
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和市委、更多请登录市政府作出建立完善“十大体系”战略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一、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宁波是全国==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之一,====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在国家经济图地位举足轻重,以全国=.=%的土地面积和=.=%的人口,贡献了=.==%的生产总值和=%的进出口,比全国提前近==年实现小康。
====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居全国第=位、第=位。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一路超先,====年、====年、====年、====年、====年的=次评比排名分别为第==名、==名、==名、==名、=名。
苏州====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苏州是经济发
达城市,对全国经济发展影响力较大,它以全国=.==的国土面积和=.==的人口,创造了=.=的GDP、=.==的财政收入、=.==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已验资)占全国的=.=。
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富民工程成效明显,下辖的=个县(市)中有=个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昆山是某省省辖的县级市,====年撤县设市。
====年,昆山国土面积、人口分别是赣州的=.=、==,财政收入、进口总额、实际实用外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分别是赣州的===、===、===、===。
高中毛入学率为==.=,高等教育入学率为==.=。
====年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跃居第=位,荣获“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成为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城市。
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经验
宁波、苏州、昆山三市分别是长三角地区副省级、地级、县级市的代表,它们
的经验具有典型代表性,综合起来就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经验。
一方面,三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各具特色,个性明显;另一方面,三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又相互补充,融为一体。
宁波的经验特征是把“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长处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混合型经济模式”的新路,称之为“宁波活力”。
宁波的发展既有苏南的底子,又有温台的影子;“宁波活力”既不同于“苏南模式”,又区别于“温州模式”。
宁波不仅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国有经济也充满活力,镇海炼化、北仑电厂、大红鹰集团、宁波港务局等国企是本行业排头兵,且全市==的国企改革完成,成为混合经济。
作为某省开放的龙头和前沿,宁波的外资和外经分别是某省省的=/=强和=/=,累计利用外资在全国==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位。
目前,全市经济总量中,国有经济占==、混合经济占==、个私经济占==、外资占==,国有、集体、个私和外资四种经济成分统筹协调共生共
荣,被专家称之为宁波经济列车的四轮驱动。
“宁波活力”致力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致力于市场化与民营化的有机融合,实行内源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同时并举,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步协调。
苏州的经验特征是靠政府强力有效的规划和外资拉动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新路,称之为“苏州模式”。
==世纪==年代,“苏南模式”对苏州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进入==年代,特别是国务院批准某省浦东开发之后,苏州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开发区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并以此为窗口和载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外经合作“三外一体,三外并举”的良好局面,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拉动苏州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政府强有力规划,全市建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个省级开发区。
截止====年,世界===强跨国公司中有==家投资苏州;实际利用外
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完成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的==.=。
昆山的经验特征是大胆自费建设开发区,并以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引进台资,走出了一条“开放型经济模式”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称之为“昆山之路”。
昆山于====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县级兴办开发区的设想,克服一无政策允许、二无国家资金投入、三无技术项目、四无人才优势的困难,“偷偷”模仿沿海城市自“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