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的比较——基于费孝通的“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的比较——基于费孝通的“模式”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在小城镇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模式”的概念,并分别调查分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各自的特点与发展状况。如今,这三种发展“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重读大师经典,通过对费老书中三种“模式”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能够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三种“模式”的发展条件、特点和趋势,从而为当今各模式的发展和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关键词:模式;费孝通;异同
一、三种模式的相同点
费孝通认为,提出“模式”的概念有利于采取比较的方法,但也必须防止侧重于各模式之间不同点,而忽视其共同点。
1.企业兴起的基本背景条件相同
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各地都实行公社制度和“以粮为纲”的政策。农民在集体组织下从事以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没有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对象的自由,人多地少,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直到80年代初期,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落实,农民才获得对自己劳力的支配权。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他们千方百计开辟各种生财之道。二是三地都地处沿海,人口密集,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能养活当地人口,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适用于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取得了高速发展,受到社会各界认可
从区位特征、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资金来源等各个方面考虑,
温州地区适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苏南地区适于发展乡镇企业,珠江三角洲适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这三种模式都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翻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3.都在进行模式的演进和创新,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
苏南乡镇集体经济,在80年代以后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逐渐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企业集团化和股份制。温州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不断演进,先是进入80年代中期的“股份合作制”阶段,使家庭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走向联合;后是进入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的新阶段,出现了“两个趋势、三大变革”,市场网络更加完善。珠江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90年代,顺德等地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理顺了政企关系,走在了苏南前面。三个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三种模式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已趋于同向性,即: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走向股份经济;企业的产品结构都在升级之中,以科技为支撑,发展规模经济;建立产权明晰、竞争规范的企业制度。
二、三种模式的不同点
1.历史传统和特定社会条件不同
苏南地区的历史传统是人多地少、农工相辅。人多地少只是一股内在的动力,农工相辅的实现还需要外在因素的触发。苏南社队工业兴起的外在因素就是“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加上依托上海,一大批技工被“内战”驱赶到乡下。“农村劳力要找活路,城里下放
的技工要工作,公社、大队等行政机关由于‘分灶吃饭’需要自己找财源,最终是社会需要商品,这众多的因素凑合在一起,就出现并形成了初期社队工业的基本模式。”
温州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农商结合,即石刻、竹编、弹花等百工手艺人和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乡,养家立业,他们和居家耕地的农家女相结合。就当地的条件来说,温州同样面对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很多的情况。但与苏南相比,温州还面临着国家投资很少、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也很差的情况,而且也不具备苏南社队工业、集体经济的底子,温州农民要想向非农业转移,只能沿袭传统从商,并且只能从投资少、成本低、技术简单、起步快的小商品开始。
珠江三角洲具有交通便利、毗邻港澳的优势区位,且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珠江三角洲可以依托华侨、港澳同胞资金和创业经验,港澳的国际信息、技术、人才和设备。另外,珠江三角洲直接受益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具有过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再加上“香港和大陆两地工资和低价差额所构成的一股气流”,使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形成了密切相连的前店后厂的新形势。
2.基本经验不同
苏南模式中致富的关键是发展社队工业,即后来所称的乡镇企业。社队工业是由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的工业。在农村改制过程中,苏南农民并没有把社队工业分掉,而是保存了集体的经济实体,更名为乡镇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工业、乡镇企业、农副业三种不同层次生产力浑然一体的区域经济大系统。“这是一个在社会制度
下中国农村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系统,展现了‘大鱼帮小鱼,小鱼帮虾米’的中国工业化的新模式。”另外,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农村人口的就地城市化,形成了大批兼业人口,建设了小城镇。
温州模式的基本经验是在生产领域发展了家庭工业,在流通领域开辟了专业市场。温州农民依靠他们传统的才能和遍布全国的手艺人,形成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而且这一市场不仅在地域上不断扩大和深入,而且市场结构在分工联系上、内在性质上也不断发展。出现各式各样为生产者服务的方式。
珠江模式的基本经验是发展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形式。这种方式对于内地缺乏启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村来说是绝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脱贫致富,为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打下了基础。
3.所有制不同
苏南模式初期的社队工业是社队所有制,是公社或生产队经济结构中的一部分,具有不在计划内的“小国营”的性质。公社制度改革后,社队工业没有分,公社改名为乡,生产队改成了村,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起初只是名义上的,还保留着政企不分的性质,后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经营管理不断进步,开始向地方政权领导下的社区集体所有制演化。“社区集体所有制是指以村、镇等基层社区为单位,由全体住户联合成的经济实体,属合作性质。”
温州虽然也有和苏南有类似的乡镇企业,但是主要是家庭企业,就是
所谓个体户,属个体所有制。后期,个体之间出现联合的趋势,不同的个体企业联合起来按“合作社”的原则来经营,这是一种合作性质的集体所有制。
珠江三角洲各县的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则是介于前两者之间,既有集体也有个体。
4.主导力量不同
总体来说,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带有浓厚的“内发型”意味,是农民利用城市的协力自己创造出来的企业,而珠江模式则外地企业在当地农民自愿的情况下扩散进入的企业,利用当地的土地和劳动力进行生产,而订货、购料、运销等活动都在香港进行,面向国际市场,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我所看到的这种珠江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不仅两头在外,而且可说主体也部分在外,因为掌握着经营管理权的并没有脱离它原来的中心,而且利润主要部分是吸收到外在的中心里去的。”苏南和温州虽然发展的都是内发型经济,两者也有所区别。苏南模式发展初期“集体资产是由政府管理的,乡镇企业继承了这个遗产,在计划经济力量仍然强大的时候,政府能够为企业做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原料、资金、销售都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所以可以称为“政府主导型”,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这种模式初期存在能够有效积累启动资金,集中力量发展的优势,后期则逐渐暴露出政企不分的弊端。与之相较,“温州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大市场’,家庭工业可以说是依托这个大流通网络的附属品。”可以将温州模式称为“市场主导型”的经济类型。温州企业发展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