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导学案论述.doc
第7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教师版)
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聚焦】“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一句的含义有哪些?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
作者这一种联想是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难点突破】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走进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
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背景追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拓展链接】关于土地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死无葬身之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面朝黄土背朝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强龙不压地头蛇;【自主学习案】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痛(chì)嗥.鸣(háo)斑斓..(bān lán)污秽.(huì)怪诞.(dàn)亘.古(gèn)田垄.(lǒng)2.辨析下列字形谛:(dì)谛听梁:(liáng)栋梁三尺蹄:(tí)马蹄粱:(liáng)高梁踊:(yǒng)踊跃诞:(dàn)怪诞涌:(yǒng)涌现涎:(xián)垂涎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炽痛:热烈而深切。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作探究】
探究一:课文中描写了很多极富地域特色的景物,你认为哪些景物最具有地域特色?作者写这些景物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可以结合修辞特点分析,也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
)
探究二:品味下面语言的精美。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
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探究三: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预习或二次备课
区域】。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编写者:陈娅兰【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1912.9-1996.10),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省昌图县人,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2、了解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注意把握语气语调重音。
要求: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感受文中的情感。
2、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1)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2)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亘古()谰语()默契()田垄()污秽()镐头()蚱蜢()泛滥()召唤()怪诞()桦树()(2)解释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怪诞:斑斓:4、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在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其用意是什么?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二、语言品析5、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下面几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句,能运用这些语句进行表达和写作。
4.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询问学生对这个词组的理解,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都会立下什么样的誓言?2、请几名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对祖国的爱与祝福。
3、通过学生的表达,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诗歌,带着“爱国”这个主题。
二、导学阅读:(25分钟)1、分组阅读:将全课分为若干段(根据课文意境的变化),要求学生分组阅读各自段落。
阅读时,提前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带着问题精读,准确理解。
问题:a. 诗歌的什么情感占据了歌词的核心?b. 诗歌的最后两句话表达的思想是什么?c. 为什么说“土地”也可以爱国?d. 诗人在诗中用什么方法表达他的爱国之情?e. 诗中“誓言”的意义是什么?f. 你怎样理解“我要用怎样的方式去爱国”?2、小组合作:请学生再组成小组,同时回答以下问题,校对彼此的答案,并选取一个代表上台发表。
问题:a. 诗人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b.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c. 为什么说这首诗是爱国诗?d. 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3、全课学习: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和感受,老师将课文的理解和评价进行引导。
【导学案】 1徐特立的诗《土地的誓言》说了土地是个爱国的人。
可土地从来没说怎么个爱国法。
所以我总是要问著好朋友:这道河岸爬这山是怎么回爱国法。
小河小山直接不了回答。
徐特立的意境是,他年纪轻轻悲天悯人。
所以,他没有回答。
他说:信风信雨任我腾义无反顾。
总答应了我怎样。
人问我怎样劝pat里斯替特反骨有这样信念,我说:他什么都不信。
成的了职守,情也满足,自个和工友切切有足气。
《土地的誓言》虽然以土地表白爱国的情感,而实际上是以一位“土地”让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守护爱国之心,将“爱国”的怀念之情转达于后人。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四、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
2、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你的感想。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
解放!你必须站立!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3、这篇散文洋溢着作者对故乡土地什么样的感情?说一说你的感受﹙可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
五、精讲点拨
呼告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
例子(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秋,听说你已来到。
开动脑筋,找一下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
六、课内检测
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创造了文明。
但现在世界上的土地资源却日益遭到破坏,请你拟一条标语提醒人们珍惜土地资源。
七、畅谈收获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呢?请总结一下。
八、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九、课后提升
仿写句子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土地的誓言》导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导学设计导学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三、过程与态度目标 1.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2.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导学思路由于学生均没有课文中所写的那种故土沦丧,四处流浪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在导学过程当中首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起联想,唤起共鸣,为理解课文创造必要的条件。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映东北沦陷时期百姓逃难时的电影片断及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
2.导师解说:194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全面开始了侵华战争。
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
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
本文作者正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二、整体感悟 1.在导师指导下,给课文第一部分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注上拼音,并给课文标出节奏和重音,以方便朗诵。
2.导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3.学生按所提示的方法对课文第二部分词语的读音、词义、节奏、重音等进行标注,并练习朗读。
4.全体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感悟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5.请几位同学说说离别故乡和亲人的情景与感受。
师生一起朗诵江淹《别赋》片断和毛泽东《到韶山》、《挥手从兹去》等描写离别的诗词,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离别之情的感悟,找到感悟理解课文的最佳结合点。
三、学习探究1、课文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1)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自主阅读思考,并在课堂笔记上记下自己的感悟。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明确:课文第一部分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无限怀念之情。
作者运用了呼告、排比、比喻等手法,讴歌了故乡的美丽和丰饶,抒发了深沉热烈的赤子之情。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课题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预习导学一.基础常识积累:1.字词(除课后读写及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2.关于作者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五.预习小结。
1.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特定气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情感师生同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研读品味,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3.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4.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5.他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五、拓展延伸,总结存储1、美文推荐,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初版)2、总结存储: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第一课时)
《土地的誓言》集体备课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谢晶涛
一、学习目标:
把握文中所体现的深沉的爱国之情。
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
二、自主学习:(题目和要求)
作者简介及生字词(了解并背诵)
三、合作探究:(题目)
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两段内容。
3、在我的记忆中,你看见了哪些景色、物产?
4、作者为什么要将上述这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的排列在一起呢?
四、达标测评:(测评习题)
a.端木蕻良,原名(),()辽宁省昌图县人。
主要著作有《》、《》和《》
b、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呼告手法的情感表达作用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3个多月,我国东北全境便已沦陷。
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用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
文体简介------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
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
(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
(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
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2、整体感知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
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
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
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
(可以投影)四、拓展延伸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二、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是的,歌声使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前预习提示]整体把握: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本文抒发的是作者对乡土的眷念,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是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了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预习方法:学习本文前,请同学反复朗读文至少三次,了解文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情感的,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在描写上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朗读的过程中,把你喜欢或不明白的句子划下来,在堂上我们一起学习。
一、字词积累、炽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谰语()、默契()、田垄()、蚱蜢()()、污秽()、丰饶()、辘辘()、白桦林()、镐头()、泛滥()2、多音字辨析血:血缘()、血淋淋()奔:奔波()、投奔()3、形似字辨析跳跃()、肥沃()诞生()、垂涎三尺()、栋梁()、高梁()马蹄()、谛声()、4、词语解释斑斓:谰语:亘古:污秽:[老师导语][堂学习]一、把握文情感作者在创作本文时感情丰富,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情感朗读?小组演示部分的情感朗读。
怀念、赞美、悲痛、愤怒、忧伤(一)文标题“土地的誓言”是什么意思?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二)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誓言的句子并写出其中之一句。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表达坚定的决心二、深入学习,品味语言,领悟感情(本环节由小组合作完成)(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小组共同深情朗读这些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
她低低……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时令自己魂牵梦萦之情。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情愿为了土地奋斗,为了漂亮的东北家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剧烈而肤浅的爱国之情。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沟通点拨】(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作“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如:“我必需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究竟。
”“我永不能遗忘,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这几句表达了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究竟的决心。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渐渐增加的气概。
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排比,剧烈地突出了时刻怀念家乡、沉迷家乡的深情。
(3)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出现,呈现东北大地的丰饶漂亮。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移情于物。
如:“她低低地召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迫,使我不得不回去。
”明写家乡召唤“我”,实则是“我”思念家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剧烈的感情。
如:“你必需被解放!你必需站立!”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1.总结课文(1)呼告、排比,感情剧烈。
【沟通点拨】本文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喜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召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迫,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层层波澜,激起剧烈的共鸣。
另外,文章还大量运用排比句,造成连贯的、渐渐增加的气概,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视天上的星星……”等处。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篇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听读课文,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增强我们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走进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
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
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
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
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的最大灾难。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学习过程:预习检测给加粗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二、朗读课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这是一片______的土地(独立思考)2.作者抒发什么情感,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合作探究)三、拓展延伸“九一八”事迹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书面表达)四、达标检测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是一部描写中国青年在斗争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成长的经典小说。
本文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学习,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为同学们提供导学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说的重点内容。
一、故事简介小说以1927年的南昌起义为背景,讲述了青年农民黄天霸因为家境贫困、对黑暴势力的不满和对母亲的情感,走上了斗争的道路。
在探险队队长的带领下,黄天霸忍受了无数的磨难和折磨,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二、初步了解1. 分组讨论:你们在小学时都学习过关于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吗?大家知道这场起义有哪些具体内容吗?2. 形成小组笔记,将大家的了解情况进行梳理,并分享给小组的其他成员。
三、阅读指导1. 本书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因此需要大家注意时间线的变化以及不同情况下人物的变化。
2. 本书讲述了黄天霸的成长经历,因此需要注意黄天霸内心世界的变化。
3. 需要大家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小说中的性格转变。
有哪些人物经历了剧烈的性格变化?这些变化有何意义?四、深入探究1. 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来表达这一主题的?2. 本书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3. 在本书中,“誓言”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你认为“誓言”对于革命事业、个人成长等方面有何作用?4. 小说中有一些普通人为了梦想而付出了很多,比如探险队队员们。
他们的付出对于本书的主题有何启示?五、总结思考1. 该小说中有哪些人物形象最让你印象深刻?他们的性格转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黄天霸的成長过程对于大家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3.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于个人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就是本文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小说《土地的誓言》的导学案分享。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该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有助于在学习中掌握该小说的要点《土地的誓言》是一部描写土地改革和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奋斗和牺牲精神的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2、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展示提升:(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达标测评】
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自主反思】
备 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审核:
周课时数: 总课时数: 授课班级与时间: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3.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4、指导学生自由读,各小组选取部分课文展示,组内互评。
■合作探究:(学生自学,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
1、题解:《土地的誓言》这个题目你怎么理解?
■合作探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学,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明确: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其特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作者之所以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下力求简洁,在拟题之时就更是如此。何况,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问题二: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审核:
周课时数: 总课时数: 授课班级与时间:
课题:土地的誓言第 1 课时 课型: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一、激情导入:教师课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二、朗读·初步感知
1、情感指导: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 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 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全文结构,理解其写作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3、学生再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田垄:田埂,用来分界并蓄水。标直:笔直。丰饶:富饶。
泛滥:江湖河水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知识链接】
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鸿篇巨著《曹雪芹》。同时他是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重要成员。
【学习流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预测】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重点难点预测】
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流程】
一、 复习·回顾旧知
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明确: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1默契田垄蚱蜢
污秽丰饶辘辘山涧镐头 泛滥
2、查词典,解释下列生词:
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亘古:远古。污秽:肮脏的东西。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