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附答案
(完整版)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最新整理)
1.A 点拨:B项“亘”应读gèn;C项“碾”应读niăn;D项“秽”应读huì。
2.(1)拟人(2)比喻(3)反复3.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A 点拨:望文生义。
“味同嚼蜡”是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5.(1)不仅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甚至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2)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点拨:意思表达正确,语句通顺即可。
二、类文阅读6.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点拨: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作答。
7.含义:憨厚朴实的庄稼人不单单是在耕耘土地,播种希望,也是在亲近和敬重生长希望、养育生命的土地。
作用: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主题得到突出和升化。
点拨:揣摩含义不要脱离原句,还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作用主要扣住深化中心解答。
8.第三段写“我”仰望,“我”远眺,“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土地所呈现的无限生机给“我”所心灵带来极大的触动,所以“战栗”;第四段中,当“我”抚摸着稻穗和叶子,嗅着稻子所散发的幽香,看到土地所孕育出的一片希望时,内心感动惬意和满足,心情自然安顿下来。
点拨:抓住关键句子理解。
9.表达了作者对泥土的亲近、挚爱、依恋和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
10.内容:作者多次写倾听泥土的声音,反复咏叹,愤愤递进,感情逐步深入。
结构: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结构谨严。
语言:富有感情,隽永深刻,耐人寻味。
写法:联想想像,虚实结合,反复咏叹,借景抒情,真抒胸臆。
点拨:任选一方面从某一角度分析,意思对即可,若从其他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
)三、中考实战11.(1)祖国;王权(权力);人民(2)我国土地荒漠化非常严重点拨:通过阅读所给的材料,可知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荒漠化土地”,从列举的一系列数字来看,“土地荒漠化”现象已十分严重。
回答时,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四、作文训练12.例文:当我躺在嫩绿的草地上的时候,当我俯身嗅着泥土的芬芳,手里握着一根枝条,或者当我回想起成长中快乐的事情的时候,我想起那和蔼可亲的脸盘,可爱活泼的小朋友在操场上蹦跳;我看见涌泉般的人流,叽叽喳喳的喧闹声,我听见篮球滚落在球场上的"啪"声,我想起明亮的教室,雪白的墙壁;我想起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个个整齐的身影从眼前晃过,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同步练习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
3. 作者的背景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思考题目中的“誓言”一词的含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课文中的问题。
(2)各组选代表进行答案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
5. 口语表达:(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口语表达。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72-07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含答案)
72-07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①曹京平《科尔沁旗草原》②抒情国土沦丧故乡2.hòng zhìlàn háo lán lán dàn gèn qìhùi3.①挚痛:诚恳而深切。
②泛滥:原意是大水漫溢。
常用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③斑斓:灿烂多彩。
④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⑤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⑥默契:不经言传而心意暗相投合。
4.(1)第一段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2)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
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5.(1)“泛滥”原意是“大水漫溢淹没土地”,此处用来指思念故乡的情感,更能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浓烈与不可控制。
(2)“埋葬”意味着作者过去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有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愤与沉重。
(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传神地写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接着回忆、描述故乡的景物和生活,最后又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故乡时所选景物不同。
2.第一段文字中所选景物侧重于东北所特有的物产,用铺陈的手法对这些景物进行叠加,重在表现故乡的美丽与丰饶,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的热烈赞美与深情怀恋。
第二段描写从故乡春秋两季的景物入手,用故乡的美丽丰饶衬托“我”内心的沉痛悲愤,于深情的怀念中表达自己对故乡沦陷的深切悲痛。
3.“这种声音”指故乡的声音,是故乡对“我”的呼唤。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土地问题的思考。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了解文章的主题。
1.4 教学步骤:1.1 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土地的誓言》。
1.2 提问:“土地的誓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誓言?1.3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土地问题的关注。
章节二:文章内容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2.4 教学步骤:2.1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2 提问: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2.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章节三:词汇和语法讲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3.2 教学内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通过听讲来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
3.4 教学步骤:3.1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词汇。
3.2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语法知识,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语法知识。
章节四:练习与讨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和讨论话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
4.3 教学方法:采用练习法和讨论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讨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4 教学步骤:4.1 让学生进行词汇和语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2 设计讨论话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章节五:总结与评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土地的誓言》精品导学案部编七年级下册(word版)02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8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联系时代背景,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呼告、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感知文意,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2.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从此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二、文学常识1.时代背景:阅读提示及补充材料。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介绍作者:注解①及补充材料。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和《》。
三、朗读训练:1.正音;注解、查阅;挚痛()山涧()缠绕()胸膛()谰语()呻吟()怪诞()辘辘()仰望()白桦()召唤()耻辱()蕻良()泛滥()嗥鸣()斑斓()碾()污秽()2.朗读:范读、齐读、自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和答案)
7、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怀。
3、揣摩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怀。
【学习难点】揣摩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过程】任务一:掌握字词自学检测一: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háomíng( )。
(2)bān lán(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3)在那gèn gǔ( )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4)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mòqì( )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5)在那tián lǒng( )里máizànɡ( )过我的欢笑,(7)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wū huì( )和chǐ rǔ( )。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挚.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谰.语()默契.()田垄.()土壤.()污秽.()辘.辘()白桦.林()镐.头()泛滥.()蚱蜢..()3、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挚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污秽:怪诞:默契:泛滥:自学检测一的答案: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háo míng( 嗥鸣 )。
(2)bān lán( 斑斓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3)在那gèn gǔ( 亘古 )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满怀挚痛的热爱,抒发战斗的誓言)导学案 解析版
第8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碾”“斑斓”“亘古”“污秽”等常考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重点)3.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重点)4.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难点)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字词清单任务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端木蕻(hónɡ)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其作品大多以东北为背景,场面宏大,笔调细致,善于营造气氛,多运用方言,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背景链接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到关内的大批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其他地区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人,首开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笔触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其作品风格粗犷宏大,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任务一理清文章结构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任务二体会情感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语句,批注其表达的情感及抒情的方法。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①挚痛②比喻和联想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跟土地融为一体,倾吐与故乡的血脉相连之情④要为故乡战斗到底的坚定信念和决心2.对批注进行分析,理一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土地的誓言》精品导学案部编七年级下册(word版)06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8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导入: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炽()痛嗥()鸣谰()语怪诞()亘()古辗()着辘辘()污秽()镐()头默契()三、整体感知1、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回答问题: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1、文中写了具有怎样景色的土地(默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东北哪些特有的景色和物产?3、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回忆起故乡的景色,似乎听到了故乡的呼唤。
读第一段后半部分思考: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5、作者由景及人想到自己在故乡的生活,阅读第二段讨论概括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小组讨论)6、这样美丽的景物,这样美好的生活,现在却遭遇不幸。
第8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8 土地的誓言素养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学习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3.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之情,感受充溢在字里行间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的推动下,组成的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镐.头():挚.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污秽.():怪诞.():默契.():田垄.():丰饶.():2.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请摘抄有关句子。
3.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土地的誓言”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答案】1.gǎo刨土用的工具。
zhì诚恳而深切。
háo(野兽)大声嚎叫。
lán灿烂多彩。
lán没有根据的话。
gèn整个古代。
这里指远古。
huì肮脏的东西。
dàn荒诞离奇,古怪。
qì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lǒng①田埂,用来分界并蓄水。
②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ráo富饶。
2.“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3.应理解为“面向土地发出的誓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呼告手法的情感表达作用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3个多月,我国东北全境便已沦陷。
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用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
文体简介------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
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含答案)
《⼟地的誓⾔》导学案(含答案)《⼟地的誓⾔》导学案教学⽬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揣摩本⽂优美⽽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的感受⼒。
3、培养学⽣热爱故⼟,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抓住⽂中两段景物描写,赏析全⽂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2、了解写作⼿法在⽂中的作⽤。
第⼀课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原名曹汉⽂、曹京平,辽宁省昌图⼈,现代作家。
散⽂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样的⽯头》⼩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地的海》背景:此⽂写于1941年9⽉18⽇,“九·⼀⼋”事变爆发10周年之际,原载于1941年9⽉18⽇《华商报》。
作者19岁时经历了“九·⼀⼋”事变。
1941年,作者29岁时,“九⼀⼋”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年,东北三省沦陷近⼗年,抗⽇战争正处于⼗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依然⽆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章。
⼆、词语积累1、给下⾯划线的字注⾳。
挚痛(zhì) 召唤(zhào) 泛滥(fàn làn) 嗥鸣(háo) 斑斓(lán) 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ɡèn) 默契(qì) ⽥垄(lǒnɡ) 镐头(ɡǎo) 辘辘(lù)污秽(huì) ⽩桦林(huà) 蚱蜢(zhàměnɡ)2、词语理解(1)挚痛:诚恳⽽深切。
(2)⽆时⽆刻:⽤在“不”前,合起来表⽰“时时刻刻都……”之意。
(3)召唤:⽤某种⽅式或⽅法把⼈们唤来,通常⼝头呼唤某⼈。
(4)泛滥;①江河湖泊的⽔溢出。
②⽐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
(5)嗥鸣:(野兽)⼤声嚎叫。
(6)斑斓:灿烂多彩。
(7)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_0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听读课文,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增强我们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走进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
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
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
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
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的最大灾难。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学习过程:预习检测给加粗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2.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二、朗读课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这是一片______的土地(独立思考)2. 作者抒发什么情感,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合作探究)三、拓展延伸“九一八”事迹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书面表达)四、达标检测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利用和保护,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价值和现状,认识到保护土地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土地的概念与分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认识到土地是有限的资源,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2.2 教学内容2.2.1 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定义土地的特性2.2.2 土地的分类耕地草地林地城市建设用地湿地沙漠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土地的利用与保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利用方式,掌握土地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内容3.2.1 土地的利用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3.2.2 土地的保护土地保护的意义土地保护的政策法规土地保护的措施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土地资源的价值与现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价值,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增强学生保护土地的紧迫感。
4.2 教学内容4.2.1 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直接价值土地资源的间接价值土地资源的环境价值4.2.2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资源的总量土地资源的分布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数据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保护土地,从我做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地是每个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
5.2 教学内容5.2.1 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土地节约用地垃圾分类植树造林5.2.2 青少年如何参与土地保护参与环保活动宣传土地保护知识提出土地保护的建议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小组活动、分享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案例分析土地利用与保护的成功案例6.1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土地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情愿为了土地奋斗,为了漂亮的东北家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剧烈而肤浅的爱国之情。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沟通点拨】(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作“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如:“我必需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究竟。
”“我永不能遗忘,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这几句表达了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究竟的决心。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渐渐增加的气概。
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排比,剧烈地突出了时刻怀念家乡、沉迷家乡的深情。
(3)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出现,呈现东北大地的丰饶漂亮。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移情于物。
如:“她低低地召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迫,使我不得不回去。
”明写家乡召唤“我”,实则是“我”思念家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剧烈的感情。
如:“你必需被解放!你必需站立!”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1.总结课文(1)呼告、排比,感情剧烈。
【沟通点拨】本文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喜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召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迫,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层层波澜,激起剧烈的共鸣。
另外,文章还大量运用排比句,造成连贯的、渐渐增加的气概,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视天上的星星……”等处。
【2020人教新课标语文】7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附答案
16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练一练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想一想阅读感受(困惑)课堂学习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1、歌曲播放: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引读:“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1、有情朗诵:①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合作探究: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学生对我国土地政策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土地法律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土地政策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法学原理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土地法律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问答法:回答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课文《土地的誓言》及相关资料。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1.2 提问:你们对土地有什么认识?土地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2. 讲解课文内容2.1 讲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背景、主旨等。
2.2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如土地的公有制、土地使用权等。
2.3 讲解土地政策的相关知识,如土地管理法、土地征收补偿等。
3. 案例分析3.1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土地问题的实际应用。
3.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思考。
4. 课堂小结4.2 强调土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
5. 布置作业5.2 选择一道与土地法律相关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5.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练习1. 选择题(1) 《土地的誓言》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
A. 王安石B. 邓小平C. 毛泽东D. 周恩来答案:C(2) 下面关于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B. 土地使用权可以随意转让C. 土地使用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让D. 土地使用权转让无需经过审批答案:C2. 简答题(1) 简述课文《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对土地的观点。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是一部描写中国青年在斗争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成长的经典小说。
本文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学习,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为同学们提供导学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说的重点内容。
一、故事简介小说以1927年的南昌起义为背景,讲述了青年农民黄天霸因为家境贫困、对黑暴势力的不满和对母亲的情感,走上了斗争的道路。
在探险队队长的带领下,黄天霸忍受了无数的磨难和折磨,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二、初步了解1. 分组讨论:你们在小学时都学习过关于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吗?大家知道这场起义有哪些具体内容吗?2. 形成小组笔记,将大家的了解情况进行梳理,并分享给小组的其他成员。
三、阅读指导1. 本书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因此需要大家注意时间线的变化以及不同情况下人物的变化。
2. 本书讲述了黄天霸的成长经历,因此需要注意黄天霸内心世界的变化。
3. 需要大家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小说中的性格转变。
有哪些人物经历了剧烈的性格变化?这些变化有何意义?四、深入探究1. 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来表达这一主题的?2. 本书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3. 在本书中,“誓言”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你认为“誓言”对于革命事业、个人成长等方面有何作用?4. 小说中有一些普通人为了梦想而付出了很多,比如探险队队员们。
他们的付出对于本书的主题有何启示?五、总结思考1. 该小说中有哪些人物形象最让你印象深刻?他们的性格转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黄天霸的成長过程对于大家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3.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于个人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就是本文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小说《土地的誓言》的导学案分享。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该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有助于在学习中掌握该小说的要点《土地的誓言》是一部描写土地改革和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奋斗和牺牲精神的小说。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描绘中国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
2. 介绍作者以及他的其他作品。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认为土地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教学方法:1. 提问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土地的看法。
2. 展示作者的简介和作品列表。
练习:1. 请学生简述他们对土地的看法。
第二章:文学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角色和情节。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土地与生活、土地与希望等。
2. 讨论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什么?3. 分析文章中的角色:他们的动机、发展和变化。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角色和情节。
2. 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练习:1. 学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一个角色。
2. 学生解释文章中的一个象征意义。
第三章:语言特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文章的语言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朴实、生动、抒情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教学方法:1. 讲解和示范:解释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小组活动:让学生找出并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练习:1. 学生找出并解释文章中的一个修辞手法。
2. 学生描述文章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深入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主题和信息。
2.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2. 鼓励学生探讨文章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章。
2. 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练习:1. 学生从社会角度分析文章,讨论文章反映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亘(gân)古谰(lán)语蕻(hóng)镐(gǎo)头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
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
3.作者链接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交流点拨】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3.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忧伤、愤怒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交流点拨】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交流点拨】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3.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交流点拨】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语言品析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
【交流点拨】“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
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3.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
【交流点拨】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手法探究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交流点拨】(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2)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3)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
(4)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拓展延伸
1.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某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交流点拨】A.当我疑惑的时候,他为我指明方向;当我开心的时候,他为我鼓掌
B.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和我分享;当我成功的时候,他却默默的离开;
当小草慢慢穿上新衣的时候,当杨柳缓缓抽出新芽的时候,当风中弥漫着醉人花香的时候,我想起了白居易的浅草才能没马蹄,我看见了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我听见了春天伴着风的脚步一步一步的向我们走来了。
C.土地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给我生命,让我领略世界的美好;土地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我力量,让我知道脚踏实地便会成功;土地是我最温柔的思乡情怀,给我温暖,让我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
2.“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