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土地的誓言学案

合集下载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执教者:[李老师]教材版本: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主题:第一单元课文名称:《土地的誓言》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选自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

文章通过作者对东北黑土地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热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该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土地的誓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早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但对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考虑到当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与自然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可能对于“土地”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讲解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农作物生长过程,增强直观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土地重要性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o能够流利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o学习并模仿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o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与其他描写家乡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作者对故乡土地深厚的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o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土地的誓言(教案)-2022春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

土地的誓言(教案)-2022春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
举例解释:
-对于修辞手法的难点,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其他文本中寻找类似例子,加深理解。
-对于课文深层次情感的领悟,教师可以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对土地的个人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对于生字词的记忆与应用,可以通过制作词卡、编写句子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并实际运用。
-对于文章背景的拓展,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或进行简短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围绕土地的主题,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小组讨论的形式不太适应。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讨论技巧。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土地的誓言》中土地的象征意义、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探讨了土地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土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五、教学反思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土地相关的主题,如土地保护、土地与文化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意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仿写一段描绘土地的文字,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土地的誓言》的情感表达:通过分析课文中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厚谊,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7 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7 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7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描述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誓言的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土地的美丽和富饶,表达了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保护土地的决心。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土地的认识,培养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土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可能对土地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土地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动画视频、相关土地保护的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对土地的理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文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土地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问答等形式,巩固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教案
-掌握课文中关键的生字词,如“誓言”、“亘古”、“山海关”等,并能正确运用。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土地的深情描述,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通过分析这样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形象表达对土地的依恋和赞美。
-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教师应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运用。
-在学习修辞手法时,教师可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如“我是你……,我是你……,我是你……”的排比句式,让学生模仿练习,加深对修辞效果的认识。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土地的誓言”,并将其与具体的情感表达联系起来。
-分析课文的深层结构,识别并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象征等文学手法。
-将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出来。
-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
举例解释:
-对于“土地的誓言”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作者所说的‘土地的誓言’代表了什么?”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看到土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并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土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句,能运用这些语句进行表达和写作。

4.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询问学生对这个词组的理解,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都会立下什么样的誓言?2、请几名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对祖国的爱与祝福。

3、通过学生的表达,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诗歌,带着“爱国”这个主题。

二、导学阅读:(25分钟)1、分组阅读:将全课分为若干段(根据课文意境的变化),要求学生分组阅读各自段落。

阅读时,提前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带着问题精读,准确理解。

问题:a. 诗歌的什么情感占据了歌词的核心?b. 诗歌的最后两句话表达的思想是什么?c. 为什么说“土地”也可以爱国?d. 诗人在诗中用什么方法表达他的爱国之情?e. 诗中“誓言”的意义是什么?f. 你怎样理解“我要用怎样的方式去爱国”?2、小组合作:请学生再组成小组,同时回答以下问题,校对彼此的答案,并选取一个代表上台发表。

问题:a. 诗人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b.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c. 为什么说这首诗是爱国诗?d. 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3、全课学习: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和感受,老师将课文的理解和评价进行引导。

【导学案】 1徐特立的诗《土地的誓言》说了土地是个爱国的人。

可土地从来没说怎么个爱国法。

所以我总是要问著好朋友:这道河岸爬这山是怎么回爱国法。

小河小山直接不了回答。

徐特立的意境是,他年纪轻轻悲天悯人。

所以,他没有回答。

他说:信风信雨任我腾义无反顾。

总答应了我怎样。

人问我怎样劝pat里斯替特反骨有这样信念,我说:他什么都不信。

成的了职守,情也满足,自个和工友切切有足气。

《土地的誓言》虽然以土地表白爱国的情感,而实际上是以一位“土地”让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守护爱国之心,将“爱国”的怀念之情转达于后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在上完《土地的誓言》这一课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学过程中的喜悦与挑战。这篇课文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引发了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在授课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情感共鸣: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他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从而激发出自己对土地的感情。这一点在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土地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土地保护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土地资源保护,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4.教学难点突破: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并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我需要在课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知识点。
5.课堂拓展:在授课过程中,我尝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土地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保护。从学生的讨论成果来看,他们对这一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拓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及修辞手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课文通过作者对土地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课文的文学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抒情散文方面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抒情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突破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朗读法: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巩固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

3.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汇。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和关注。

2. 预读 (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整体内容和结构。

- 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和主题。

3. 理解与解读 (2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 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并进行词义理解。

- 分组合作,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讨论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与态度培养 (1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地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土地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责任感。

5. 拓展延伸 (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保护土地和环境。

- 分组进行小组设计环保宣传活动的讨论和展示。

6. 总结回顾 (5分钟):- 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2. 朗读训练: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培养。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完整的《土地的誓言》课文。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表达对土地的情感和思考。

2. 小组设计的环保宣传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案评估。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课文朗读音频3.教学道具:土地模型、图片等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情。

二、课文朗读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听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三、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家乡土地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第二段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课文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我的家乡”。

2.学生进行写作,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教师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家乡”的主题演讲比赛。

2.学生准备演讲稿,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教师评选优秀演讲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并培养自己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

它是一个小故事,通过讲述乡村青年刘二孙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来弘扬保护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

1.2 知识点本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词义理解•抒情描写•情感表达二、教学目标2.1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土地的誓言》,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感受到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保护环境与部分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关系;3.逐渐形成“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

2.2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本篇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2.理解本篇文章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3.学会欣赏抒情文学。

2.3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用自己的话描述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情节和主题;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并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步骤3.1 前置任务学生在课前准备期间阅读本篇文章,了解词语含义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3.2 导入教师可带领学生谈论自己周围的环境变迁,并问学生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导入话题,使学生对环保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人打开课本,将课文分段朗读,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听取其他组的意见后,通过讨论即时修正理解上的偏差。

3.4 个人展示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人分享交流。

这一步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3.5 小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各自的土地与生态保护现状、土地和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的意义等相关话题,并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其他小组。

3.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开展的讨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进一步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评估4.1 定性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5篇〕《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测、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同学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测、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布置】1课时。

【公开课教案】一、课前三分钟二、导入新课1、有一部电影叫《将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吞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

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____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老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同学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身的感受,创设情境。

三、配乐范读,同学朗读1、要求: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掌握和处置;画出自身深受震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同学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念、赞美、忧伤、愤怒等〕3、同学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刚自身所体悟到的情感。

然后老师正音并进展肯定评价。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1、同学结合课文内容和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老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

借此进一步掌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发生的根底,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老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同学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身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2.能从多角度感知课文的抒情方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强化自身热爱祖国的情感。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斑lán( 斓 ) 怪dàn( 诞 ) 缠rào( 绕 ) 亘.古( gèn )默qì( 契 ) 埋zàng( 葬 ) 镐.头( gǎo ) 土rǎng( 壤 )丰ráo( 饶 ) 污秽.( huì ) lán( 谰 )语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__挚痛____:诚恳而深切。

____斑斓____:灿烂多彩。

____谰语____:没有根据的话。

____污秽____:肮脏的东西。

3.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作者端木蕻良,原名____曹京平____,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科尔沁旗草原____》等。

写作背景链接:本文是端木蕻良于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0周年之际,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19岁时经历了“九一八”事变。

1941年,作者29岁,“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东北三省沦陷近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课文感知】1.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答案:“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2.作者为什么会对家乡的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答案: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战斗、牺牲的坚定信念。

教案《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6篇)

教案《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6篇)

教案《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6篇)《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录像:九一八事变资料介绍,(课前3分钟)让学生谈感受。

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来聆听一下作者的心声。

然后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朗读。

三、课堂学习?研讨活动一:听一听,感受故乡美。

边听边思考:概括两段内容。

东北给你怎样的印象?(提示:划出各段中有关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然后概括,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东北的物产丰富,明确:(1)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

(2)故乡的美好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出誓言,为故乡母亲战斗牺牲。

东北物产丰富、美丽、丰饶(板书)。

小结:从图片中,我们欣赏到了东北的景物美、文化美。

而在作家端木蕻良的笔下则展示的更加具体形象。

活动二:读一读,感悟故乡美。

(小组合作学习)精读课文“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思考: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描写这些景物和物产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有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等”。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要求:以四人或两人为一小组,每人说一个内容,先读段落,再交流讨论两个问题,然后班上集体评价,教师点拨。

《土地的誓言》教案-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教案-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3)培养朗读和表达能力,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举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提高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抽象的概念和深层含义。
-举例:解释“誓言”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作者对土地的庄重承诺。
(2)分析文章的抒情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指导学生区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中,掌握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4.增强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通过感悟作者对土地的热爱,激发学生关爱家园、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核心素养目标
《土地的誓言》教案-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土地的誓言》,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土地的眷恋和热爱,感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排比句式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土地的誓言》教案-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土地的誓言》教案-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本节课选自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土地的誓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朗读、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 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 学案

土地的誓言学案课题:第09课《土地的誓言》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选择典型的景物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呼告、人称变化、排比等表现手法。

二、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中考要求:一、预学部分【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作品简介:《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写,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2、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

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

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新课知识:1、一、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3—5遍。

怪诞.()亘.古()默契.()污秽.()炽.痛()嗥.鸣()谰.语()镐.头()2.解释词语炽痛:标直:嗥鸣:谰语:亘古:污秽:二、勾画出作者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家乡的语句,批注上喜欢的原因。

二、导学模块【合作探究】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试品析一下。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的誓言》作者:茅盾,明确作品背景、主旨,2.理解文学基本概念:描写手法、节奏感、表达方式等。

3.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4.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5.增强同学们对乡土文学的感受与理解;二、教学重点:1.茅盾及其文学作品的介绍;2.《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的理解3.描写手法对表达方式、文学节奏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文学创作的思路、表达方式的培养;2.描写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四、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带着学生进入《土地的誓言》。

如: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他(她)的品质是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2.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帮助学生了解茅盾及其文学作品,形象化呈现《土地的誓言》。

3.学习通过教师主导,带领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等。

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PPT以及多媒体资源进行演示讲解。

4.活动(1)小组合作:针对《土地的誓言》中“我爱你,土地”一段进行分析,归纳出所有的描写手法,并总结手法的作用。

(2)辩论:针对作品中儒商两族的恩怨展开辩论,表达观点,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复习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文字作答、意见交流等形式,复习已学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学生情感认识方面:通过《土地的誓言》中家国情怀的表达,同学们对祖国的疼爱、乡土情怀有了新的感悟。

学生认知方面:通过分析和研判作品的语言、手法和表现手段,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乡土文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和辩论训练,同学们的集体合作精神、批判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本帖将《土地的誓言》作为教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通过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描写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描绘土地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本文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土地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土地问题认识不足,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难以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文《土地的誓言》文本,供学生阅读。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土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思考土地与人类的关系。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学案(公开课定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学案(公开课定稿)

《土地的誓言》学案一、导标明学1. 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 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 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导案预学1. 注音:挚()痛嗥()鸣谰()语亘()古污秽()2. 词语解释:挚痛:亘古:污秽:3. 作者介绍: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和《》。

三、导问探学(一)朗读课文,感知誓言。

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细读,品味情感1. 品读一:作者面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2. 品读二:(1)再读课文,寻摘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2)思考:“泛滥热情”和“埋葬欢笑”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三)感悟、延伸情感多媒体展示中国十大未收回的宝贵领土。

引导学生写誓言。

四、导练评学1.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防止疫情流行,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B.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的作文素材。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D.为了迎接空前绝后的上海世博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做好准备。

2.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历经近30年的磋商与努力,大陆与台湾直接三通的构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B. 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C. 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

D.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五、导思慧学1. 收集有关乡愁的诗歌。

2. 收集爱国爱家的故事。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课文结构的分析:课文中涉及自然、历史、民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段落大意等方式,梳理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作,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如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顺利完成作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表达的土地情感的基本概念。《土地的誓言》通过描绘土地的美丽和历史的厚重,传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这种情感是爱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通过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连。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3.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如:誓言、炽热、眷恋等,并掌握其用法。
4.探讨作者在课文中所传递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自然风光、历史变迁、民族命运等方面来展现土地的誓言。
6.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土地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土地的誓言》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对土地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他们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可能难以完全体会,特别是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难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受课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培养他们的语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写作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解析:用于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所描述的景物,复习课文内容。

3.朗读与讨论(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土地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的?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解。

4.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学案
课题第09课《土地的誓言》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选择典型的景物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呼告、人称变化、排比等表现手法。

二、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中考要求
一、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作品简介《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写,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2、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

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

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新课知识
1、一、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3—5遍。

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炽.痛()嗥.鸣()谰.语()镐.头()
2.解释词语
炽痛标直
嗥鸣谰语
亘古污秽
二、勾画出作者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家乡的语句,批注上喜欢的原因。

二、导学模块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试品析一下。

3.文章除了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家乡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找出来,深情地朗读,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4.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理由。

小结我学会了抒发感情的几种方式
5.小组合作讨论下面的问题
⑴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⑵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呢?
(5)根据课后“练习”四要求,自选一题进行写作训练我的讨论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同学有价值的意见记录
方式
结果
3.老师讲解的问题记录
扩展延伸
高(中)考对接
知识结构线路图
三、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1、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4分
A.喷涌珠丝马迹缠绕怪涎 B.谰语班澜亘古申吟
C.丰绕飘扬过海泛烂桨液 D.镐头土穰蚱蜢高梁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6分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3、语段仿写10分
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请也按照这个句式再仿一组句子。

(特点提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