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方法1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如方法;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透穴刺法:是针刺时家住不同的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调整,以达到一针透达两个或更多穴位的针刺方法;运动针刺重点去看书P36:是指在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医者施行针刺手法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医患配合、提高临床疗效的针刺方法;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化脓灸:将适宜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于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非化脓灸: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柱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爱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柱移去或压灭,更换艾柱再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 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柱与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灯火灸:用灯芯草蘸油点燃后快速在穴位上进行焠烫的方法;拔罐法:选用密闭的罐具,利用燃火、热气、机械方法排出其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特定部位,产生良性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角法”;见书P71~刮痧法:古称“戛法“,是指利用特制的刮痧工具,配以一定的刮痧介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进行反复的刮拭,使皮肤表面产生瘀血点、斑状或点状出血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三棱针法: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输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放血疗法;故舒张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固定皮肤、余指自然平伸,刺手持针押手食、中指之间迅速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的部位;夹持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借助无菌干棉球捏持针体下段;微露针尖,抵于穴位表面,刺手拇、食指捏持针柄,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穴位,多适用于长针;提捏进针:医者用押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轻轻提起,刺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进针或沿皮刺;针刺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方式;适用大多数穴位,浅深刺均可;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方式;适用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针身贴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刺入方式;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机体技能状态腧穴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得气的方法: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调气法治神意在得气、守神意在守住所得之气:一是医者专心致志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二是患者专心入微配合医者的治疗;;阳中隐阴{补泻兼施,先浅补九数后深泻六数}: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深一寸两层;先针入浅层,得气后,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再进针至深层,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反复施行;阴中隐阳{补泻兼施,先深泄六数后浅补九数}:将腧穴懂得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一寸两层;先针入深层,得气后,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再退针至浅层,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反复施行;针刺补泻原则:补虚泻实、补泻先后、适度补泻依据:辨别虚实、审察经络、审察形神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恶心欲呕等;甚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甚至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原因1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着;2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3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患者平卧,解松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温开水;通畅空气;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观察并作出相应处理;针刺入胸腔,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腔所造成的气胸;现象患者突然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刺激性干咳,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精神紧张,甚至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危及现象;体格检查:视:患侧肋间隙增宽,胸廓饱满;触诊:气管移向健侧;叩诊:患侧鼓音;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影像学:可见患侧肺组织被压缩;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及邻近穴位不当刺伤胸膜,空气聚于胸腔而造成气胸;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避免屏气、用力、高声呼喊、应平静心情,尽量减少体位翻转;一般轻者可自然吸收;如有症状,可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等药物,以防止因咳嗽扩大创孔,避免加重和感染;重者,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应立即抢救;预防对于胸部、背部及邻近腧穴,根据患者体型,严格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灸法的特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济价廉、取材容易、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毒副作用手,可以温经通络、益气补血;艾绒;艾柱:大、中、小;艾条:纯艾条、药艾条艾叶性能: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分,使吸拔的方式: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水罐法水煮法、蒸汽法、抽气法拔罐器、注射器抽气罐、挤压法挤压排气橡胶罐、挤压排气组合罐拔罐作用: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协助诊断、祛除病邪、双向调节拔罐的应用单罐法、多罐法、留罐法、闪罐法、竹罐法、药罐法单罐法一罐单用: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多罐法多罐并用:运用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留罐法坐罐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临床多常用;闪罐法: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萎弱病症;走罐法推罐法、拉罐法、循经拔罐法:适用病变部位较广泛,肌肉丰厚部位,沿经脉、肌肉走行;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刮痧介质见书P80:刮痧专用油、乳膏制剂、其他介质刮拭方式:面刮法:手持刮板,刮板的1/3边缘接触皮肤,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45°左右,适用于身体较平坦部位; 角刮法:用刮板角部在穴位上自上而下刮拭,刮板与刮拭皮肤呈45°倾斜,多用于人体较小的部位或沟、窝、凹陷; 点按法:用刮板角与穴位呈90°垂直,逐渐用力,片刻后猛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连贯,多适用于人体软组织的凹陷部位;或;挑刺法:多用于四肢阳性反应点或阿是穴,治疗肩周炎、失眠、胃痛、颈椎病等;皮内针圆钉型、麦粒型见书P89火针分类:单头火针细火头、中火头、粗火头、三头火针、平头火针、三棱火针火针常用刺法:点刺法:在腧穴上施以单针点刺方法; 密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密集刺激的方法,每针间隙不超过1CM 散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疏散刺激的方法,每针间隔2CM左右围刺法:围绕体表病灶周围施以多针刺激的方法,针刺点在病灶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刺络法:用火针刺入体表血液瘀滞的血络,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耳穴的分布规律:形似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头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部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常用耳穴主治耳穴临床应用见书P110:耳尖耳轮:发热、高血压、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交感对耳轮:胃肠绞痛、心、胆、肾绞痛、心悸、多汗、失眠头针进针方法:一般多选用30°角左右斜向快速进针,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医者指下感到阻力减,小时,将针与头皮平行;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3cm 左右为宜;头针的适应范围: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精神疾患、疼痛感觉异常、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疾患;P116头针禁忌: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头部颅骨缺损处或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感染、溃疡、瘢痕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炎症和心衰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血管意外引起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时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取作,锯齿波:是脉冲波幅锯齿状自动改变的起伏波 16-20次/分频率接近人体呼吸频率;可刺激膈神经、做人工电动呼吸、配合抢救呼衰,故又称呼吸波;并提高肌肉兴奋性、调整经络功能、改善血循环等作用波幅:波幅一般指脉冲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指它们从一种状态的跳变幅度值;电针的刺激强度主要取决于波幅的高低单位伏特V 电压从0~30V间反复跳动,治疗一般不宜超过20V 电流表示:通常在1mA一下一般不超过2mA;波宽:脉冲的持续时间,脉冲宽度与刺激强度亦相关,宽度越大则意味着给患者的刺激量越大;注意事项:1.电针仪使用前必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治疗过程中确保每组输出电流回路通畅,不允许电针仪输出端与电源线、毫针之间接触不良;结束治疗是,必须输出调节按钮全部归零,取下导线,关闭电源 ;2.通电会产生肌肉收缩,应事先告诉患者;开机后输出强度应从零开始,从小到大,突然加大刺激量以免出现意外,如晕厥、弯针、断针;3.通常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同侧,靠近延髓、脊髓等胸背部的穴位上,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危险 ;4.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在用电针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止使用电针;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 ;5.温针灸使用过后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不导电,因此尽量使用新的毫针;。

针灸美容刺灸方法

针灸美容刺灸方法

针灸美容刺灸方法(1)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针灸美容的主要方法,凡是能刺灸的腧穴,均可用毫针进行针刺。

(一)常用毫针针具临床采用的毫针,以不锈钢针为多,粗细以28~32号、长短以1~3寸规格的毫针最为常用。

针具的长短、粗细应根据患者形体的胖瘦、穴位的深浅选择,还要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及年龄加以调整。

一般头面、胸背部应用较细的短毫针,如做面部美容时应选用“美容针”;四肢、腹部可用偏粗的较长毫针。

使用毫针还需经常检查针尖是否有钩,以及针身和针柄结合部是否有断裂,确信无误后方可使用。

(二)针刺体位选择体位的原则是有利正确的定位选穴和便于顺利进行操作,既要舒适又能持久。

常用美容针灸的体位有三种坐位和三种卧位。

如头、颜面和颈前、肩臂部分腧穴可选择仰靠坐位;后头、肩背部的腧穴可选择俯伏坐位;面颊、耳前后等处的腧穴可选择侧伏坐位;身体前面腧穴宜选择仰卧位;身体后面腧穴宜选择俯卧位;侧身部腧穴宜选择侧卧位。

对于初诊、体虚及精神紧张的就诊者,应尽量采用卧位。

(三)进针方法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

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位置,或使针身有所依附及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感,达到无痛进针。

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如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用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或针体,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指端紧靠穴位,当拇、食指向下用力进针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入所需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以双手配合,协同进针。

常用的进针手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1)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在接近穴位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并达到一定深度。

此法多用于长针的进针。

(2)指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刺入腧穴。

此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易于进针。

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特别是腹部腧穴的进针。

刺灸方法1毫针刺法

刺灸方法1毫针刺法

不得气的处理
1、纠偏 2、候气 3、催气
治神
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 态和机体变化。
<<素问宝命全形论 >>:“是故用针者,观察病 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守神
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精神集中,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病人反应。
“必一其神。”<<灵枢终始>>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 “轻滑慢则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之沉浮;气未至也,如
闲处幽堂之深遂。”
得气意义
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2、反映出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轻重。 3、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疗效的快慢。 4、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不得气的原因
1、取穴不准 2、针刺不当 3、正虚邪盛
泻法
针下得气后,由深而浅,重提轻插, 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捻转补泻
徐疾补泻 开阖补泻 迎随补泻 呼吸补泻 平补平泻
针下得气后, 拇指向前,食指向 后,左转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 力较轻
缓慢进针,快速出针
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 左转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 重
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缓慢出针而快速按揉针孔
遗 感
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原因 针刺角度 、深度不当
现象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慌,
刺 伤
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处理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针刺注意事项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 ❖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 体质虚弱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刺灸学

刺灸学

刺灸学一、毫针刺法(一)、针刺准备1.消毒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消毒是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1)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药液浸泡消毒:75%酒精浸泡30—60分钟;镊子、针盘等辅助器械可用戊二醛浸泡10—20分钟煮沸消毒法:水沸后再渚15—20分钟2.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二)、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三)、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角度和浓度是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

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

角度针刺角度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的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

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

除了各腧穴的一般针刺深度,临床上还应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均不能深刺。

中青年身体强壮者,可当深刺。

2.体质对形体瘦弱者,宜相应浅刺;形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臂、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四)基本手法1.提插法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操作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2.捻转法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

刺-灸-法-毫针刺法

刺-灸-法-毫针刺法

粗细规格
号数 毫米mm
26
0.45
27
0.42
28
0.38
29
0.34
30
0.32
31
0.30
32
0.28
收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2017/9/23 18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 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
针具器械消毒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1-1.4kg/cm2 115-123oC >30min 药液浸泡消毒法 75%酒精 3060min
煮沸消毒法 20min
水沸后15-
2017/9/23
27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内经》九刺、十二刺、五刺。补泻手法。
2017/9/23
11
针法的发展
针法(毫针、三棱针、皮肤针) 灸法、拔罐法 电针、穴位注射、穴位磁疗、埋线、腕踝针 耳针、头针
2017/9/23
12
2017/9/23
13
2017/9/23
14
教学要求
● 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
2017/9/23 32
毫针的针刺方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 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针灸学课件--刺灸方法1.拔罐法

针灸学课件--刺灸方法1.拔罐法

letting
puncturing and cupping)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 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 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 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 丹毒、扭伤、乳痈等。
三、拔罐方法
(五)留针拔罐法(retaining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注意事项 3.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 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 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 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 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 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 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needle and
cupping)简称针罐 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 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 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 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
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 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 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 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 枯等。
三、拔罐方法
(三)闪罐法(successive
flash cupping)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 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 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 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 年轻罐法(blood

二、罐的吸附方法
(三)抽气吸法

中医刺灸法知识点总结

中医刺灸法知识点总结

中医刺灸法知识点总结中医刺灸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行刺激,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灸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日常保健中。

本文将就中医刺灸法的基本理论、常见的穴位、操作技巧、适应症和禁忌症等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析。

一、中医刺灸法的基本理论1. 经络理论:中医刺灸法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经络理论上的。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存在着多条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让气血得以运行,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这些经络上存在着各种穴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和疏通经络,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2. 活血化瘀:中医刺灸法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许多疾病是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淤血和瘀血的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阴阳平衡:中医刺灸法还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阴阳失衡会引起身体的功能紊乱和疾病的发生。

通过刺灸可以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常见的穴位中医刺灸法有数百个常用的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头、面、颈、背、胸、腹、腰、四肢等部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穴位及其主要作用:1. 风池:位于头部,可以用来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2. 膻中:位于胸部,可以用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

3. 关元:位于脐周,可以用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等。

4. 三阴交:位于腹部,可以用来调节女性月经、生殖系统功能。

5. 合谷:位于手背,可以用来治疗头痛、咽喉炎等。

6. 太冲:位于足底,可以用来调节心脏功能、失眠等。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穴位及其主要作用,实际上中医刺灸法的穴位非常多,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

三、操作技巧中医刺灸法的操作技巧包括针刺和灸法两种,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技巧的操作要点:1. 针刺:针刺是中医刺灸法中最常用的技术。

在进行针刺时,首先需要准确定位穴位,然后使用针具对穴位进行刺激。

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③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气胸)晕针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

甚而神智昏迷,卒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③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气胸)晕针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

甚而神智昏迷,卒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刺灸方法1(1)

刺灸方法1(1)

不宜施灸;神志不清或感觉迟钝者,
慎重施灸,以免烧伤患者;应用疤
痕灸时,要向患者说明情况,得到
患者同心观察,
避免烧伤患者。
精品课件
研究进展
针刺治病,基本上是整体性、双向性的调整作
用,且对机体的多个器官组织及各个系统产生不同程
度的良性影响,通过建立生理稳态调节内环境,达到
精品课件
常用的进针手法
二.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3提捏进针法 4舒张进针法
精品课件
针刺的角度、方向
直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90度角,垂直刺入。 适于腹部、四肢肌肉丰 满部位
斜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45度角倾斜刺入,用 于皮肉浅薄及内有中要 脏器的部位
平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15度角沿皮刺入.适于 皮肉特别浅薄的部位
1 灸法一艾炷灸(直接灸
间接灸)
艾条灸一雀啄灸、回旋灸、温和 灸
温针灸
2 功能一 灸法的主要作用是热效应,艾绒本 身 也有一定的药理作用。灸法具有温通经 络,祛除寒湿;行气活血,消肿散结;温补中 气,回阳固脱;增强体质等作用。
精品课件
三、 适应症
寒凝血滞,经络痹阻: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 腹痛。
精品课件
毫针的结构
针尾 针柄 针根 针身 针尖
精品课件
如何选择患者的体位
仰卧位一头面胸腹四肢 侧卧位一身体侧面 俯卧位一头项腰背臀部下肢后面上肢部
分 仰靠坐位一头面颈胸四肢部分 俯伏坐位一头项背部 侧伏坐位一头部一侧面颊耳后
精品课件
常用的进针法
一.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 食指持针,针下端紧靠中指指腹, 针尖距指端3分许,中指端抵住 腧穴,拇食指下压,将针迅速刺 入皮下。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和灸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其重点知识的归纳:
1. 刺法:
- 刺法是通过使用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 古代刺法主要有针灸、刺络等,现代刺法还包括微针、电针等。

- 针刺可以调整气血运行,舒缓疼痛,改善身体功能,促进自愈能力。

- 刺法需要严格掌握穴位的位置、深浅、角度等技巧,避免可能的不
良反应。

- 使用器械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和交叉传染。

2. 灸法:
- 灸法是一种通过燃烧中草药或其他物质,将热量作用于穴位或特定
部位的治疗方法。

- 灸法分为直灸和间接灸,前者将物质直接燃烧在穴位上,后者将物
质燃烧在容器中,间接作用于穴位。

- 灸法可以温通经络,驱寒散寒,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 灸法具有保健作用,如艾灸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舒缓疲劳等。

- 使用灸具时要注意燃烧物品的火候和温度,避免皮肤烫伤。

- 对于特定疾病和体质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灸法的方法和频次。

以上是刺法和灸法的重点知识归纳,这两种方法在中医学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但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正确使用。

在接受这些治疗方法时,请寻求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和建议。

刺法灸法学-刺灸学概论

刺法灸法学-刺灸学概论
刺法灸法学
1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概述
一、刺法灸法学的定义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
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针灸技术的 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
刺法灸法学的定义
14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针法的发展历史 (一)针具的研制与改进 最早的针具是石针,骨针,竹针;青铜针,
以后为铁针、金针、银针,现代不锈钢针。 针具的演变,经历由非金属针到金属针;由 粗而细的过程,适应了现代社会医疗的需要。
15
针具的研制与改进
1.砭石的应用:石针又叫“砭石”、“镵 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说文解字》: “砭,以石治病也。”
5
三、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
(一)针刺技术
1、毫针 毫针刺法 , 技术方法,针刺手法 2、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鍉
针、火针和芒针
6
(二)灸法技术
1、艾灸法
以艾绒为灸材施灸的方法。

艾炷灸
艾条灸
艾灸法 温针灸
温灸器灸
7
灸法技术
2、非艾灸法 是以艾绒以外的灸材进行施灸的方法。
主要内容:刺法、灸法为主。 操作方法:如毫针、灸法、三棱针、皮肤
针、皮内针、拔罐法等。 临床应用:毫针适用于各种病证,灸法主
要治疗虚寒病证。 作用:激发经络腧穴经气,疏通气血,协调
阴阳,调整脏腑,防治疾病。 作用原理:可从祖国医学、现代医学阐述。
3
二、刺法灸法学的内容特点
具有技能训练(操作练习)和临床治疗两 方面的内容。

刺法灸法学讲解

刺法灸法学讲解

1.概论♣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三、名词解释.1 揣穴:为了求得定位准确,可用手指指甲在所选腧穴处按压,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这种取定穴位的方法,称为揣穴。

2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3 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或调节针感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扩散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4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或沿皮肤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

5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6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后,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进行行针操作、施以各种手法的方法,称为动留针法7晕针: 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称为晕针6闪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7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

8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9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针感。

10角法11导气法12横透法13砭石15刺手: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临床上一般为右手18麦粒灸: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19静留针:毫针刺入腧穴后,让其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操作手法。

《刺灸方法》

《刺灸方法》
整理课件
二、灸法的发展
《庄子盗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 《孟子离娄》“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
年之艾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
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 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
整理课件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一) 毫针的构造
整理课件
(二)辅助手法 1 循法 2 弹法 3 刮法
整理课件
4 摇法 5 飞法
6 震颤法
整理课件
七、得气(needle sensation)
“气至”、“针感”,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后,施 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 应。
1、得气标志: 得气:患者感觉:酸、胀、麻、重、痛、特殊等;
适用于皮肤松弛 或皱纹部位;
整理课件
(4)提捏进针法
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
3 针管进针法
整理课件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 、角度 (1) 直刺
900
(2) 斜刺
450
(3) 平刺
150
2、深度:
察形气定深浅.观年龄定深浅.
辩病情定深浅.识部位定深整浅理课件
六、行针手法 (一)基本手法 1 提插法 2 捻转法
(5)平补平泻
进针后均匀地题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整理课件
(二)复式补泻手法 1 烧山火
整理课件
2 透天凉
整理课件
(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 腧穴定位不准确; • 针刺角度有误; • 深浅失度; • 机体功能低下。
3、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
• 留针候气 : • 催气:
整理课件
八、毫针补泻手法 (一)单式补泻手法 1 、基本补泻

刺灸方法讲义

刺灸方法讲义

刺灸方法讲义引言:刺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刺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材料准备:进行刺灸治疗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刺灸针、酒精、棉球、火灸器或者艾绒。

二、刺灸的方法:1. 首先,要确保治疗环境安静舒适,患者可以坐或卧。

2. 使用酒精消毒穴位及周围皮肤,保持刺灸区域清洁。

3. 取一根刺灸针,握住针柄,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托住针身,使其稳定。

4. 将刺灸针垂直刺入穴位,深度一般为0.3-0.5寸(寸为中医计量单位,约等于3厘米)。

5. 在插入针后,可以进行扭转或微晃针身,以达到刺激穴位的效果。

6. 刺灸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

三、刺灸的注意事项:1. 在进行刺灸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

2. 刺灸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避免误刺其他穴位或器官。

3. 刺灸针要保持清洁和锋利,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4. 刺灸过程中,患者应保持放松的状态,避免剧烈活动或过度紧张。

5. 刺灸后,需要对穴位进行清洁,并观察有无异常反应。

6. 刺灸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出血、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治疗,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四、刺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刺灸适用于各种病症,如肩颈痛、腰膝痛、消化不良等。

2. 刺灸禁忌于孕妇、皮肤病患者、出血倾向患者等特殊人群。

3. 刺灸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五、刺灸的疗效:刺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六、刺灸的常见问题解答:1. 刺灸会不会疼痛?刺灸时可能会感到针刺的疼痛,但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2. 刺灸有没有副作用?刺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副作用较少,但在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安全。

3. 刺灸需要多少次治疗才能见效?刺灸的治疗次数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需要连续几次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耳穴的分布规律
Distribution of auricular points
耳廓像一个倒置的胎儿。与头面相 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 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 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 脏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和耳甲腔; 消化道分布在耳轮脚周围。
三、常用耳穴分布
common points
1.耳垂—头面部 2.耳舟—上肢 3.对耳轮—躯干 4.对耳轮上下脚—下肢,臀,坐骨神经 5.耳轮脚—消化道环绕 6.三角窝—盆腔 7.耳甲艇—腹腔 8.耳甲腔—胸腔 9.耳屏—耳.鼻.咽. 10.对耳屏—枕.颞.额 11.屏间切迹—三焦.内分泌
四、耳针的适应症
Indications
一、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
Anatomy of the surface of the auricle
7.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 8.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部位 9.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 10.耳屏—耳廓前面的辧状突起又叫耳珠 11.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12.屏间切迹—耳屏与耳屏之间的凹陷 13.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4.耳垂
日久不愈。 外科疾患:疮疡初起,疖肿未化脓者,瘰疬及疮疡溃
久不愈。
四、注意事项
面部、关节、大血管处不宜用
疤痕灸;孕妇下腹部、腰骶部不宜
施灸;神志不清或感觉迟钝者,慎
重施灸,以免烧伤患者;应用疤痕
灸时,要向患者说明情况,得到患
者同意方可施灸;在施灸过程中,
医者不要离开治疗室,细心观察,
避免烧伤患者。
针尾 针柄 针根 针身 针尖
如何选择患者的体位
仰卧位一头面胸腹四肢 侧卧位一身体侧面 俯卧位一头项腰背臀部下肢后面上肢部
分 仰靠坐位一头面颈胸四肢部分 俯伏坐位一头项背部 侧伏坐位一头部一侧面颊耳后
常用的进针手法
二.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3提捏进针法 4舒张进针法
扩散传导。若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
物。患者亦感到无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直
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
较慢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无治疗
常用的行针手法
行针
又称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 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 种针刺方法
1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2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搓法 震颤法
一、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
Anatomy of the surface of the auricle
1.耳轮—耳廓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2.耳轮结节—耳轮后上方的一个不明显的小结 节
3.耳轮脚—耳轮深入耳腔内横行突起的部分
4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
5.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上方的分叉
下脚
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三角形凹陷
八.常见病症取穴
失眠 痛经
近视眼 牙痛 坐骨神 经痛 肥胖症 戒烟
神门心皮质下神衰点 子宫附件内分泌神门 交感皮质下 目1目2肝肾 牙口颌胃神门 坐骨神经神门肾腰骶 椎 口胃脾肺内分泌 神门口肺胃内分泌
肝胃肾脾 肝肾盆腔
耳尖 脑干 皮质下
屏尖肾上腺肝 皮质下枕
【复习思考题】
1耳廓表面解剖各部的名称是什么? 2耳穴在耳廓的分布规律及区域是什么? 3耳穴的选穴原则是什么?
针、穴位注射药物等。 针刺每日或隔日一次,留针20分钟左右,10次一个疗
程。 耳穴压丸:可用王不留行、磁珠、菜籽等压迫耳穴,
每次3-5穴,早晚各按压一次,每3天至一周换一次耳 豆。
七 注意事项 Remarks
1.严密消毒,预防感染。炎症或损伤部 位禁针或耳穴压豆。
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针。 3.正常人耳廓不同部位的电阻也不一致,
2 功能一 灸法的主要作用是热效应,艾绒本身 也有一定的药理作用。灸法具有温通经络,祛 除寒湿;行气活血,消肿散结;温补中气,回 阳固脱;增强体质等作用。
三、 适应症
寒凝血滞,经络痹阻: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 腹痛。
外感风寒:表证 中焦虚寒:呕吐、泄泻。 脾肾阳虚: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萎、早泄。 阳气虚脱: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内脏脱垂、阴挺、脱肛、崩漏
留针与出针
留针 一 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 作用和便于行针施术,一般20分钟左 右。特殊或顽固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 针时间。
出针一 将针提到皮下然后将针 起出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针刺的注意事项
1部位一孕妇、尿潴的小腹部、小儿 的囟门、皮肤的感染、溃疡、斑痕、出 血不宜针;眼区、项部、胸胁背部不宜 直刺深刺
耳针对一些常见疾病有较好疗效,特别 是痛症和功能性疾患,如神经性头痛、 胃痛、痛经、牙痛、咽喉肿痛、神经衰 弱、更年期综合症、月经不调、失眠、 便秘、膈肌痉挛等。对部分疑难病有一 定疗效,如戒烟、戒毒、减肥等。
五、选穴方法 Method of prescription
1.按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肩痛选肩 穴
刺灸方法
北大人民医院针灸科
刺法灸法的定义
1刺法一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 较广,是指采用不同针具或非针具,刺 激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 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2 灸法一是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 制成的灸炷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 一定部位,以起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毫针的结构
1.耳穴探测:可用观察法、按压法和电阻测定法。探 测顺序由上至下、由里至外。 观察法:观察病变相应区域有无变形、变色、丘疹、 脱屑、结节、充血等阳性反应。 按压法:用止血钳或探针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均匀的 按压,寻找敏感点 电阻测定法:用耳穴探测器在耳廓上寻找良导点。
2.消毒:用75%酒精消毒耳廓 3.耳穴刺激方法:可用毫针刺、耳穴压豆、电针、揿
2 体质一身体弱气血亏虚法不宜强饥 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不宜针刺
3 病情一深浅轻重新病久病不同针刺 的方法不同
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晕针的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
原因一体质虚弱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大汗饥 饿泄泻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针刺手法过重造成
表现一面色苍头晕汗出心慌胸闷脉象沉 细四肢厥冷甚至昏迷二便失禁
潮湿、干燥都对耳穴探测有影响,在分 析时要结合临床检查和症状。
八.常见病症取穴
病症 噁心吐 腹泄 便秘 呃逆 糖尿病
感冒 咽炎


配穴
胃食道脾交感神门
肝胆
脾大肠小肠三焦交感 肾肺肝
大肠直肠便秘点
脾肾三焦交感
耳中食道胃神门
肝皮质下交感
胰胆内分泌肝神门肾上 肾胃三焦 腺交感
肺内鼻咽喉耳尖
耳背放血
肺扁桃体咽喉肾上腺 气管肾
处理一立即停针,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 注意保暖给以温水或糖水即可恢复正常
预防一做好思想工作选择适当体位手法宜 轻疲劳饥饿大汗大出血不宜针
一、灸法
灸是用艾绒为原料,由艾 叶加工而成。艾叶具有温经散寒、 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功能。点 燃后熏灼、温熨腧穴来治疗疾病 的一种方法。
二.常用的灸法及功能
1 灸法一艾炷灸(直接灸 间接灸) 艾条灸一雀啄灸、回旋灸、温和灸 温针灸
研究进展
针刺治病,基本上是整体性、双向性的调整作用,
且对机体的多个器官组织及各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
良性影响,通过建立生理稳态调节内环境,达到治病 的目的. 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展针灸的研究。在 理论、经络腧穴的实质方面取得了大量成绩,证明了
针灸治疗机理就在于调节经络的虚实以使之平横的观
点是正确的。另外,对十四经循行病侯 腧穴的三维研究 都是国内比较先进的水平.
补泻手法
提插一重 插轻提为补轻插重提为泻 捻转一顺时针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逆时针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 泻 徐疾 一进针疾速出针缓慢为泻法,进针徐缓出针疾速为补法 迎随 一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 呼吸 一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出针为泻法;呼气时进针转 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则为补法 开阖一 出针后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 平补平泻一进针后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不轻不重
体质一形瘦体弱浅刺;形盛体强深刺 部位一头面及胸背宜浅刺;四肢及臀腹
宜深刺 病情一阳、表证,新病宜浅刺;阴、里
证,久病宜深刺 时令一一般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何谓得气
得气,是指针刺部位得到经气的感应,得气
亦称针感。得气可从医者和患者两方面表现。医
者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感到有酸
麻胀重等感觉,甚至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
2.按中医理论选穴:如耳鸣选肾穴(因肾开窍 于耳),皮肤病选肺穴(因肺和皮毛)
3.按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子宫穴, 溃疡病选下脚端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失眠、癫狂选神门, 目赤肿痛选耳尖穴
5按穴位功能取穴:耳尖退热、神门镇静止痛
六 操作方法
Method of manipulation
灸法具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
痹;回阳固脱,升阳举陷和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等作
用。此外还有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之功。实验及临床
研究表明,灸法能提高白细胞数,促进单核巨噬细胞
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 起维持人体生理平衡,抗御疾病的双向调整作用。
思考题
1 何谓得气?针刺得气的临床意义 是什么?
针刺的角度、方向
直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90度角,垂直刺入。 适于腹部、四肢肌肉丰 满部位
斜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45度角倾斜刺入,用 于皮肉浅薄及内有中要 脏器的部位
平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15度角沿皮刺入.适于 皮肉特别浅薄的部位
针刺深浅的原则
年龄一年老气血衰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 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宜深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