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方法

合集下载

刺灸法

刺灸法

(二)手法练习
• 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 取棉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 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可练习提插、捻转、进 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做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 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 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三)实体练习
二、毫针刺法
• 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 分。 •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2号(0.38~0.28mm)和长短为1~3 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 •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 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 刺之用。
• 3.刮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 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 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 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 和扩散。 • 4.摇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 行经气的方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 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体位选择的注意事项
• • • • 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 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
•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 尽量采取卧位; • 不能使用站立体位和移动体位。
消毒
•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 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 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针灸美容刺灸方法

针灸美容刺灸方法

针灸美容刺灸方法(1)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针灸美容的主要方法,凡是能刺灸的腧穴,均可用毫针进行针刺。

(一)常用毫针针具临床采用的毫针,以不锈钢针为多,粗细以28~32号、长短以1~3寸规格的毫针最为常用。

针具的长短、粗细应根据患者形体的胖瘦、穴位的深浅选择,还要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及年龄加以调整。

一般头面、胸背部应用较细的短毫针,如做面部美容时应选用“美容针”;四肢、腹部可用偏粗的较长毫针。

使用毫针还需经常检查针尖是否有钩,以及针身和针柄结合部是否有断裂,确信无误后方可使用。

(二)针刺体位选择体位的原则是有利正确的定位选穴和便于顺利进行操作,既要舒适又能持久。

常用美容针灸的体位有三种坐位和三种卧位。

如头、颜面和颈前、肩臂部分腧穴可选择仰靠坐位;后头、肩背部的腧穴可选择俯伏坐位;面颊、耳前后等处的腧穴可选择侧伏坐位;身体前面腧穴宜选择仰卧位;身体后面腧穴宜选择俯卧位;侧身部腧穴宜选择侧卧位。

对于初诊、体虚及精神紧张的就诊者,应尽量采用卧位。

(三)进针方法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

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位置,或使针身有所依附及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感,达到无痛进针。

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如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用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或针体,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指端紧靠穴位,当拇、食指向下用力进针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入所需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以双手配合,协同进针。

常用的进针手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1)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在接近穴位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并达到一定深度。

此法多用于长针的进针。

(2)指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刺入腧穴。

此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易于进针。

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特别是腹部腧穴的进针。

刺灸法知识点

刺灸法知识点

名解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以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六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帐、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捻转法:捻转法是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徽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顫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治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末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刺灸方法1知识讲解

刺灸方法1知识讲解

二、耳穴的分布规律
Distribution of auricular points
耳廓像一个倒置的胎儿。与头面相 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 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 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 脏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和耳甲腔; 消化道分布在耳轮脚周围。
三、常用耳穴分布
common points
1.耳垂—头面部 2.耳舟—上肢 3.对耳轮—躯干 4.对耳轮上下脚—下肢,臀,坐骨神经 5.耳轮脚—消化道环绕 6.三角窝—盆腔 7.耳甲艇—腹腔 8.耳甲腔—胸腔 9.耳屏—耳.鼻.咽. 10.对耳屏—枕.颞.额 11.屏间切迹—三焦.内分泌
四、耳针的适应症
Indications
一、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
Anatomy of the surface of the auricle
7.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 8.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部位 9.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 10.耳屏—耳廓前面的辧状突起又叫耳珠 11.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12.屏间切迹—耳屏与耳屏之间的凹陷 13.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4.耳垂
日久不愈。 外科疾患:疮疡初起,疖肿未化脓者,瘰疬及疮疡溃
久不愈。
四、注意事项
面部、关节、大血管处不宜用
疤痕灸;孕妇下腹部、腰骶部不宜
施灸;神志不清或感觉迟钝者,慎
重施灸,以免烧伤患者;应用疤痕
灸时,要向患者说明情况,得到患
者同意方可施灸;在施灸过程中,
医者不要离开治疗室,细心观察,
避免烧伤患者。
针尾 针柄 针根 针身 针尖
如何选择患者的体位
仰卧位一头面胸腹四肢 侧卧位一身体侧面 俯卧位一头项腰背臀部下肢后面上肢部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耳针疗法
•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 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 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 一定的参考意义。

刺法灸法

刺法灸法

1、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又称“气至”“针感”。

2、穴位敷贴: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3、化脓灸(瘢痕灸):将适宜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于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

4、隔姜灸:切取厚约0.3cm生姜一片。

姜片用针穿刺数孔,置施灸腧穴上,用大或中艾柱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

5、子午捣臼:是捻转补泻与提插补泻结合应用的针刺手法。

6、龙虎交战:是反复交替实施捻转补法与泻法,以达镇痛目的的针刺手法。

7、循经感传:是指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

一、晕针:1、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恶心欲吐等,甚者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神志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2、原因: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者;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者,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

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制品或温开水,通畅空气。

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休息观察并做相应处理。

4、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特别是精神紧张者,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取穴宜精,手法宜轻。

对于饥饿或过度疲劳者,应推迟针刺时间,待其体力恢复、进食后再行针刺。

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自然,尽可能选取卧位。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医生在治疗施术过程中,应守神入微,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随时询问其感觉,如有不适立即处理。

二、烧山火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施术。

艾灸的针刺灸的操作方法

艾灸的针刺灸的操作方法

艾灸的针刺灸的操作方法
针灸艾灸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种方法,下面是针灸艾灸的操作方法:
1. 准备艾灸工具:艾绒、艾条、艾盒、火机等。

2. 清洗和消毒:将艾绒或艾条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卫生。

3. 选择穴位:根据需要选择对应的穴位进行针灸艾灸。

穴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或者向医生咨询来确定。

4. 操作流程:
- 手部消毒:使用酒精或洗手液清洁双手,以保证操作的卫生。

- 点燃艾条:用火机或火柴点燃艾条,待火焰燃烧后吹灭,使其冒烟。

- 操作穴位:拿起艾绒或艾条,轻轻按在需要针灸艾灸的穴位上,以艾烟熏灼穴位。

可以通过点、揉、捻等方法进行穴位刺激,也可以固定艾绒或艾条在穴位上,让烟气直接熏灼穴位。

- 感觉温热:保持艾烟的温热作用在穴位上,感觉温热即可,不必让艾绒或艾条直接接触到皮肤,避免烫伤。

5. 结束操作:等待烟停止并将艾绒或艾条扑灭,等待皮肤冷却。

6. 注意事项:
- 避免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进行艾灸,以防止烟雾中毒。

- 避免进行过量的艾灸,以免烧伤皮肤。

- 对于不同穴位的针灸艾灸方法和时间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艾灸属于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如果需要进行治疗性的针灸艾灸,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

刺灸方法讲义

刺灸方法讲义

刺灸方法讲义引言:刺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刺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材料准备:进行刺灸治疗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刺灸针、酒精、棉球、火灸器或者艾绒。

二、刺灸的方法:1. 首先,要确保治疗环境安静舒适,患者可以坐或卧。

2. 使用酒精消毒穴位及周围皮肤,保持刺灸区域清洁。

3. 取一根刺灸针,握住针柄,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托住针身,使其稳定。

4. 将刺灸针垂直刺入穴位,深度一般为0.3-0.5寸(寸为中医计量单位,约等于3厘米)。

5. 在插入针后,可以进行扭转或微晃针身,以达到刺激穴位的效果。

6. 刺灸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

三、刺灸的注意事项:1. 在进行刺灸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

2. 刺灸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避免误刺其他穴位或器官。

3. 刺灸针要保持清洁和锋利,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4. 刺灸过程中,患者应保持放松的状态,避免剧烈活动或过度紧张。

5. 刺灸后,需要对穴位进行清洁,并观察有无异常反应。

6. 刺灸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出血、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治疗,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四、刺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刺灸适用于各种病症,如肩颈痛、腰膝痛、消化不良等。

2. 刺灸禁忌于孕妇、皮肤病患者、出血倾向患者等特殊人群。

3. 刺灸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五、刺灸的疗效:刺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六、刺灸的常见问题解答:1. 刺灸会不会疼痛?刺灸时可能会感到针刺的疼痛,但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2. 刺灸有没有副作用?刺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副作用较少,但在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安全。

3. 刺灸需要多少次治疗才能见效?刺灸的治疗次数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需要连续几次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针灸学课件--刺灸方法 三棱针法PPT演示幻灯片共27页

针灸学课件--刺灸方法 三棱针法PPT演示幻灯片共27页
针灸学课件--刺灸方法 三棱针法PPT 演示幻灯片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刺灸方法1(1)

刺灸方法1(1)

不宜施灸;神志不清或感觉迟钝者,
慎重施灸,以免烧伤患者;应用疤
痕灸时,要向患者说明情况,得到
患者同心观察,
避免烧伤患者。
精品课件
研究进展
针刺治病,基本上是整体性、双向性的调整作
用,且对机体的多个器官组织及各个系统产生不同程
度的良性影响,通过建立生理稳态调节内环境,达到
精品课件
常用的进针手法
二.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3提捏进针法 4舒张进针法
精品课件
针刺的角度、方向
直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90度角,垂直刺入。 适于腹部、四肢肌肉丰 满部位
斜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45度角倾斜刺入,用 于皮肉浅薄及内有中要 脏器的部位
平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15度角沿皮刺入.适于 皮肉特别浅薄的部位
1 灸法一艾炷灸(直接灸
间接灸)
艾条灸一雀啄灸、回旋灸、温和 灸
温针灸
2 功能一 灸法的主要作用是热效应,艾绒本 身 也有一定的药理作用。灸法具有温通经 络,祛除寒湿;行气活血,消肿散结;温补中 气,回阳固脱;增强体质等作用。
精品课件
三、 适应症
寒凝血滞,经络痹阻: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 腹痛。
精品课件
毫针的结构
针尾 针柄 针根 针身 针尖
精品课件
如何选择患者的体位
仰卧位一头面胸腹四肢 侧卧位一身体侧面 俯卧位一头项腰背臀部下肢后面上肢部
分 仰靠坐位一头面颈胸四肢部分 俯伏坐位一头项背部 侧伏坐位一头部一侧面颊耳后
精品课件
常用的进针法
一.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 食指持针,针下端紧靠中指指腹, 针尖距指端3分许,中指端抵住 腧穴,拇食指下压,将针迅速刺 入皮下。

针灸学刺灸方法电针法专家讲座

针灸学刺灸方法电针法专家讲座

2024/4/20
针灸学刺灸方法电针法
针灸学
第16页
(5)刺激强度
❖ 刺激强度来说,主要取决于波幅大小,刺激 强度要因人而异,普通以中等强度、患者能 耐受为宜,过强或过弱刺激都会影响疗效。
2024/4/20
针灸学刺灸方法电针法
针灸学
第17页
二、作用原理
❖ 电针仪在临床使用中,能够输出各种脉冲波形, 从而产生各种治疗作用。
2024/4/20
针灸学刺灸方法电针法
针灸学
第6页
4、刺激参数
❖ 电针仪输出是脉冲电,所谓脉冲电是指在极 短时间内出现电压或电流突然改变,即电量 突然改变组成了电脉冲。普通电针仪器输出 基本波形称之为双向尖脉冲。

2024/4/20
针灸学刺灸方法电针法
针灸学
第7页
❖ 电针刺激参数包含波形、波幅、波宽、频率 和连续时间等,集中表达为刺激量问题。电 针刺激量如同针刺手法和药品剂量一样,对 临床治疗含有指导意义。
床各科疾病电针仪,如G6805型电针治疗仪、 WQ1002韩氏多功效电针治疗仪,还有各种专病 治疗仪。 ❖ 在电针仪器应用和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用电极刺 激腧穴治疗仪,这类治疗仪输出电压比较高,它 以电极直接接触人体皮肤,代替毫针刺激。
2024/4/20
针灸学刺灸方法电针法
针灸学
第3页
3、仪器介绍
❖ (1)G6805型电针治疗仪
2024/4/20
针灸学刺灸方法电针法
针灸学
第2页
2、电针仪器发展
❖ 1810年,白利渥慈提出在针上通脉冲电想法。 ❖ 1825年Sarlandiere首次试用电针仪治疗一些疼痛
而取得疗效。 ❖ 建国前,国内有些人试制电针仪。 ❖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临床和试验研究基础上,

《刺灸方法》ppt课件

《刺灸方法》ppt课件
患者无感觉。 • 《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
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 《金针赋》“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2、针刺不得气的原因:
• 腧穴定位不准确; • 针刺角度有误; • 深浅失度; • 机体功能低下。
3、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
• 砭石以下,有骨针、竹针、陶针等的应用。
• 夏、商、周时代,冶金术的发明,使针具进入了
金属时代。“九针”就是萌芽于这个时代。
• 春秋战国时代,有了铁器的发明,砭石逐渐被九
针所取代。
• 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
• 金属针具的广泛应用,为针刺法的发展创造了有
利条件。
二、刺法的起源和发展
(2)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 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3)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 退针为泻
(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5)平补平泻
进针后均匀地题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二)复式补泻手法 1 烧山火
柔,针身不可全部刺入体内,针后嘱咐病人不要变动体位, 均可有效地预防折针。
(五)血肿 原因: 现象: 处理: 预防:
十一、针刺注意事项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 其恢复后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 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 《内经》:九刺、十二刺、五刺等;提出了徐
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 插补泻、开阖补泻等。

常用经穴刺灸方法

常用经穴刺灸方法

常用经穴刺灸方法手太阴肺经中府【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尺泽【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尤其用于治疗急性咽喉肿痛及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

孔最【操作】直刺0.5~l寸。

列缺【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经渠【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太渊【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少商【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合谷【操作】直刺0.5~l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

曲池【操作】直刺0.5~l寸。

手三里【操作】直刺0.8~l.2寸。

臂臑【操作】直刺0.8~l.2寸。

肩髃【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迎香【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足阳明胃经承泣【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地仓【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颊车【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0.5~l寸。

可向地仓穴透刺。

下关【操作】直刺0.5~l寸。

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头维【操作】平刺0.5~1寸。

梁门【操作】直刺0,5~0.8寸。

归来【操作】直刺 0,8~1.2寸。

髀关【操作】直刺 l~2寸。

伏兔【操作】直刺 l~2寸。

梁丘【操作】直刺 l~1.2寸。

足三里【操作】直刺1~2寸。

强壮保健用,常用温灸法。

上巨虚【操作】直刺 l~2寸。

下巨虚【操作】直刺 l~2寸。

条口【操作】直刺 l~1.5寸。

丰隆【操作】直刺l~1.5寸。

解溪【操作】直刺0.5~l寸。

内庭【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足太阴脾经隐白【操作】浅刺0.1寸。

太白【操作】直刺0.5~0.8寸。

公孙【操作】直刺0.6~1.2寸。

刺灸总论ppt课件

刺灸总论ppt课件
• 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不锈钢针。另有电针、光 针、磁针等。
4
5
6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 实用价值。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 得了较大进展。
11
(二)刺激的时间
1、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2、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12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 艾条施灸的距离 ❖ 施灸时间的长短
13
中篇 针 灸 技 术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刺灸法的定义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
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
刺法: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 是指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 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 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1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制成的灸炷或 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二、作用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 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 灸法的起源
8
二、灸法的发展 ❖ 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 ❖ 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 化出多种灸法,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 用间接灸法。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2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治疗—现代急症刺灸法

针灸治疗—现代急症刺灸法

九、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剿刺法、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本法也是古代扬刺法的发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
适应病症
本法主要适用于颈、肩、腕、腰、膝、踝等部位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尤以急性扭挫伤为佳。一般来说,病程愈短,疗效愈好。
十二、腕踝针刺法
腕踝针刺法是在腕部和踝部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它是在《内经》有关皮部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腕踝针刺法的探索虽早在本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正式作为一种刺法由上海市针灸工作者提出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则是在70年代初期。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抗菌消炎及急腹症的治疗。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肠梗阻、急性扁桃体炎等。
四、穴位激光照射
穴位激光照射亦称激光针灸、光针法。是利用激光器所发出的受激幅射光照射穴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自1973年应用于临床之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最近数年,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穴位激光照射仪主要为氦氖激光仪和二氧化碳激光仪,急症治疗多用前者。穴位激光照射具有无痛、无损伤、无菌等特点,易为病人所接受。
2.气至法
进针后,将针尖指向病所,缓缓送至一定深度,向四方探寻提插,幅度稍大,频率宜快,多可得气。再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朝病所方向捻转角度应大)、震颤抖动之法,促使针感向病所放射。与此同时,关闭与病所相反端经线,即以拇指压迫该经所循之肌肤,使针感不往反方向传导。须注意针感不能过强或过弱,以中等强度并出现酸、麻或困的得气感最易引发“气至病所”。如上法不理想,可参照试用前所述之“气至病所”手法。

刺灸方法ppt课件

刺灸方法ppt课件
2021/3/4
毫针的针刺方法
19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毫针的针刺方法
指切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 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2021/3/420双手进针法挟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 针身下段,露出针 尖,刺手拇食指执 持针柄, 将针尖对 准穴位,双手配合 动作,用插入法或 捻入法将针刺入皮 下.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行针与得气
2021/3/4
刺灸法定义与作用
基本原理 操作技术 应用方法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2021/3/4
1
针法的发展
针法(毫针、三棱针、皮肤针) 灸法、拔罐法 电针、穴位注射、穴位磁疗、埋线、腕踝针 耳针、头针
2021/3/4
2
2021/3/4
3
教学要求
●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 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等手法。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等 操作方法。
针刺的方向
依腧穴所在部位 依经脉循行 依穴位与病位
毫针的针刺方法
2021/3/4
26
针刺的深度
毫针的针刺方法
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个体差异 年龄、体质、胖瘦等
经络
阴经与阳经 刺经与络
病情
虚实表里寒热/急慢
时令
春夏浅 秋冬深
2021/3/4
凡刺浅深,惊针则止
《针灸大成》
27
五、行针与得气——行针手法
●行针概念
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 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针具的选择 2).体位的选择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侧伏坐位 俯伏坐位
体位的选择
仰卧位
伏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
侧伏坐位
四、消毒
1、针具器械的消毒 a.高压消毒 b.煮沸消毒 c.药物消毒 2、医者手指消毒 3、施术部位消毒
消毒
• 针具消
毒 • 医生双手消毒
• 腧穴部位消毒
五、针刺方法
押手
押手的作用——
主要是固定穴
位皮肤,减少进针
疼痛,使针能准确
地刺中腧穴,另外
可夹持针身,以助
刺手进针,使长针
针身有所依靠,不
致摇晃和弯曲。
临床常用针刺方法
(一)进针法
⒈指切进针法 ⒉夹持进针法 ⒊提捏进针法 ⒋舒张进针法
多用于短针。 多用于长针。 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 皮肤松弛或有皱纹部位。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 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 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 至更远。 煨火取暖 ----草木灸----艾灸 用“艾” (moxa)为主要灸料。 标志着 灸法的形成。
刺灸法概论
(一)刺灸法的定义 刺灸法包括刺法和灸法。 刺法又称“针法”,指采用不同针具或非 针具刺激人体的不同部位,并应用各种手 法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二)刺灸法的作用
作用: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达 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刺灸法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良性调整作用,防治疾病; 刺灸法应用必须掌握经络腧穴等理论基础
刺灸法应用:配穴方法
概念:根据取穴原则,选与病情相适应
的具有协调作用的两个以上的腧穴配合 应用
平补平泻:进针后均匀提插、捻转,得气 后出针。
七、留针与出针
留针:针留置穴内,加强针刺持续作用。 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延 长至1小时至数小时,间歇予以行针。 出针:行使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施术者 的一定要求时,便可出针。
注意:!!出针后要核对针数,防止漏针。
八、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㈠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 处理:停止针刺,出针。让病人平卧, 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 静卧片刻,给予热茶饮之,即可恢复。如未 能缓解者,用指切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 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 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配合 现代抢救措施。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方向: 是指进针的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或部位 。 1、依循行定方向 2、依腧穴定方向 3、依病情定方向 针刺的角度 : 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 夹角。包括直刺 ;斜刺;横刺 。
针刺的角度
直刺 斜刺 平刺
针刺的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角,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 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 (2)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角,倾斜刺入, 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 宜深刺的部位,或为避开血管及瘢痕部位而 采用此法,如胸、背部的穴位。 (3)横刺:又称平刺,或称沿皮刺,针身与皮 肤呈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处 的腧穴,如头部的穴位。
灸法又称“艾灸”,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 物制成的灸炷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 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刺法和灸法的关系
共同点-----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 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 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不同点---刺法属机械性刺激,偏于疏通; 灸法有组织化学变化,偏于温通。
(二)滞针:行针或留针后,医生感觉针下 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 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三)弯针: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 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四)断针:又称折针,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五)血肿: 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 而引起肿痛的现象。 (六)后遗感 (七)刺伤内脏
2).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 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 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3).得气
1、得气 亦称为“针感” ,得气是指将 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 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 。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 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 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 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 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
得气意义
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2、反映出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轻重。 3、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疗效的快慢。
处理 :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 引起的滞针,可嘱其不要紧张,医者用 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 柄,或在附近再刺1针,以宣散气血、缓 解痉挛。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 反方向将针捻回。
3).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 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处理: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 手法。如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 慢慢地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 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止一 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 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 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再行退针。
针具的发展
九针 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 青铜针----金、银 针---铁针----普通钢 针-----不锈钢针-----电针、光针、磁针 等
“九 针”
灸法方式的发展
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灸治病。 隋唐时代 ,盛行隔物灸(如隔姜、蒜、盐 豆豉饼、附子饼等)。 明代盛行艾条灸 (包括太乙神针灸、雷火 神针灸等)、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 灯火灸等。
百会
太阳
风池
列缺
头维
足三里
攒竹 地仓 四白
下关
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针刺的深度
是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而言。 1、察形气定深浅 2、观年龄定深浅 3、辨病情定深浅 4、识部位定深浅
(三)行针与得气
⒈行针:又名运针,进针后使病人产生针 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提插法:提插法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运用 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拇指 和中、食指持住针柄,来回捻转 刮针法 振颤法
注意捻转角度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 短,注意不要单向捻针。
提插法
针尖进入一定 深度后,施行上下、 进退的行针动作。即 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 再由深层提到浅层, 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的一种纵向的行针手 法。,。。称。
捻转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 后,施行前后、左右 的行针动作。即将针 向前、向后来回旋转 捻动,反复多次的一 种行针方法。
方法:前后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 (二)毫针的规格 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来加以区别。 (三)毫针的检查 (四)毫针的保管
毫针的结构可分为5个部分 即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二、针刺的练习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 或中指将针刺穴位 的皮肤撑开,使之 绷紧,右手将针刺 入。
用于皮肤松弛或
皱纹部位,如腹部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
捏起针刺穴位的皮
肤,右手持针从捏
起上端刺入。
适用于皮肉浅薄 部位的穴位进针。
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⒈针刺的角度: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 ⒉针刺的方向: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 部位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而定。 ⒊针刺的深度: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 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4、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基本原则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 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 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补法与泻法
补法: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功能恢复 旺盛的方法。 泻法:疏泻病邪,使亢进功能恢复正常的 方法。 ⑴捻转补泻 ⑵提插补泻 ⑶疾徐补泻 ⑷开阖补泻 ⑸迎随补泻 ⑹呼吸补泻
1).指力练习 2).手法练习 速刺练习 捻转练习 提插练习 练到一定程度,可将3种方法综合起 来练习,使之浑为一体。 3).自身试针
练针法
纸垫练针法棉球练针法 Nhomakorabea三、针刺前的准备
⒈针前教育 ⒉选择针具 ⒊检查针具 ⒋选择体位 以病人舒适、持久和医生便于操作为准则 ⒌注意消毒
三、针刺前的准备
5).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 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 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 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 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 冷敷止血后,次日再做热敷,紧促使 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九、针刺注意事项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不 宜立即进行针刺。 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其小腹 部的腧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其腹部、 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 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 穴,在怀孕期应予禁刺。 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针刺强 度不宜过强。尽可能卧位。
4).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 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 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 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折断 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 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而尚可见 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 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随即用右手持镊子 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 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