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注释∶
[唐]岑参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东望路漫漫,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
双袖龙钟泪不干。
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 遥远。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君传语报平安。 ④凭:托。
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 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弹琴复长啸.
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明月来相照。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 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 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 意境,融情景为一体,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 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 平淡淡,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 大手笔。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意: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 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 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 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意: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 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 自卑,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课外古诗词诵读
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而言,为结句蓄势。“折柳”二字 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 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 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 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是主观情感的推演,不 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李白这 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 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古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客居 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 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 无限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岑参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人,唐 代边塞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 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 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 故其边塞诗佳作尤多。
朗读停顿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朗读停顿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理解
1.词义: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这里指吟咏、 歌唱。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2.诗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奏古 琴,时而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的深处,只有一轮明 月在静静地映照。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了一种 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 时而弹奏古琴,时而高歌长啸。其实,不论“弹琴”还 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注释①半轮:半边,半个。
②平羌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③发:出发。
二、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三、思考探究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全诗五个地名连用有什么作用?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注释①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②寻常:经常。
二、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三、思考探究1.“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乐师李龟年当初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落花时节”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这两句诗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时代的无限怀念和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注释①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就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②傍:靠近。
二、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盛唐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 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 切感伤。
岑参
一、标题解读
行 军/九 日/思/长 安 故 园
时间:九九重阳日 事件:行军,在军旅 情感:思念长安
二、知人论世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 世称“岑嘉州”。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 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 (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 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 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大漠月夜图
1. 画面描述: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 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 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暮春时节,在阔别 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 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候,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 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
三、整体感知
1. 李龟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风光无限 地点:岐王宅里 崔九堂前 时间:寻常、几度
1. “不知何处”,不知在何处吹来的笛声,写出了诗人 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边塞夜景的空寥寂寞。
2. “一夜”和“尽”,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征人 们听到芦管悲声,催发出深重和急切的思乡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 怎样的启迪? __此__句__运__用__了__一__语__双__关__的__手__法__。__自__然__界__的__雨__晴__既__属__寻__常__,__人__生__也__会__面__临_ _阴__晴__风__雨__,__面__对__成__功__要__淡__定__泰__然__,__面__对__苦__难__要__镇__定__从__容__。__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象征词人想扫荡黑暗,把光明 带给人间的句子是:__斫__去__桂__婆__娑__,__人__道__是__,__清__光__更__多__。
4.《浣溪沙》中意境寥廓,让人联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的句子是:__一__抹__晚__烟__荒__戍__垒__,__半__竿__斜__日__旧__关__城__。表达词人愁绪 纷乱、心情悲伤的句子是:__北__风__吹__断__马__嘶__声__,__深__秋__远__塞__若__为__情__!
(三)阅读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题目。 5.“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 赏析。 _____运__用__了__想__象__、__象__征__的__手__法__。__词__人__幻__想__飞__入__月__宫__,__砍__去__枝__叶__婆__娑__的__ _桂__树__,__这__样__洒__向__人__间__的__月__光__会__更__多__。__桂__树__象__征__朝__廷__中__阻__碍__北__伐__的__人__,__ _这__几__句__形__象__委__婉__地__表__达__了__词__人__要__扫__清__这__些__势__力__,__把__光__明__带__到__人__间__的__报__ _国__理__想__和__坚__定__信__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诵读4首》知识点整理(翻译、重点词语、文常等)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选自《诗经•邶风》【原文及翻译】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注释】(1)式:语气助词(2)微:昏暗(3)邶(bèi)风:邶地的民歌(4)胡:何,为什么(5)微君之故: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6)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7)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赏析】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子衿》选自《诗经•郑风》【原文及翻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注释】(1)子衿:你的衣领(2)悠悠:深思的样子(3)宁(nìng):岂,难道(4)嗣sì:接续、继续(5)佩:指佩玉的带子(6)城阙(què):城门两边的楼台(7)挑tiāo兮达tà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8)“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6.体会《行香子》中动静结合、白描和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7.体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古诗词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咸阳城东楼一、导入新课,走近诗歌教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
)教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咸阳城东楼(出示课件3)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有一位唐朝的诗人,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他是谁呢?预设:(出示课件4)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5)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群诗教学——秋是一种诗意的精神相遇XXX读出秋色诵出秋魂XXX在诵读中走近即景抒情诗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自学一首和多首古诗词的方法,能够做到准确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积累诗句。
2.指导学生结合作者XXX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意思,体悟诗歌情感。
3.启发学生认识古代诗词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感,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法与学法六读”学诗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节奏,三读读出诗意,四读读见诗境,五读读出主旨,六读读见自我。
课前预单:1.能准确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
2.查资料,搜集XXX、XXX、XXX和XXX四位诗人的相关信1息。
3.查阅《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
4.结合注释和资料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诗句大意。
5.查资料,总结《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主旨。
6.试着总结《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之间的异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古诗词你是我国的艺术珍宝,读你如沐曼妙的乐河,诵你如饮久香的名茶,艳丽的典范,让我们一起走近古诗词,领略诗词别样的美。
(设计思路: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1分钟)二)举动一:预展示三读——遇见诗人,遇见秋诗一读读准字音——齐读.举起书,站直,大声地朗读。
(结合解释和工具书排除字音障碍,了解作者及背景。
)(5分钟)二读读对节奏——齐读。
强调七言诗的朗读规律。
(基于研究经验发现总结朗读节奏规律。
)(2分钟)三读读出诗意——自己读自己的(结合解释和工具书了解诗句意义。
)(8分钟)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研究方法。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二)阅读《送友人》,完成题目。
7.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示__例__】__青__翠__的__山__峦__横__亘__在__外__城__的__北__面__,__波__光__粼__粼__的__流__水__绕__城__东__ _潺__潺__而__过__,__描__绘__了__一__幅__寥__廓__秀__丽__的__图__景__;__点__出__送__别__地__点__,__烘__托__了__作__者__ _的__送__别__之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完成题目。
9.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__孤__鸿__若__有__若__无__,__也__许__是__词__人__心__灵__的__投__影__,__与__词__人__合__二__为__一__。__一__个__“_孤__” _字__表__现__了__词__人__心__境__的__孤__独__。__
(四)阅读《卜算子·咏梅》,完成题目。
11.“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 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拟__人__。__“_碾__”_原__指__将__东__西__压__碎__、__压__平__,__在__这__里__指__梅__花__落__地__与__泥__土__混__ _合__之__后__的__情__景__,__写__出__了__摧__残__者__的__无__情__和__被__摧__残__者__承__受__的__压__力__之__大__,__描__ _绘__出__梅__花__悲__惨__至__极__的__境__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初中语文
4.(内江中考)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词人 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相见欢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 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 人。词作,前期多写少女、少妇的悠闲 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 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 丽。作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 阴》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清丽婉转,承袭南唐 余风。还善于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 话”这一新的体裁。代表作有《朋党论》《秋声赋》 《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等。
创作背景
本词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一(中华书局 2001年版)。采桑子,词牌名。欧阳修曾任颍州(今 安徽阜阳)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 退休后便定居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 (今安徽阜阳)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情怀。 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这是十 首词中的第一首。
下片写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安静。“琉璃滑”形 象地写出了无风的水面波平浪静的特点。“不觉船 移”从人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水流的缓和。后两句 写船动惊禽,禽鸟飞起。写景由近到远,再向高处 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两句。 __运__用__夸__张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写__女__主__人__公__与__恋__人__虽__然__只__有__一__天__不__见__面__,__却__好___ _像__分__别__了__三__个__月__那__么__漫__长__,从__而__表__达__了__女__主__人__公__对__恋__人__的__思__念__之__切__。__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本__诗__委__婉__地__表__达__了__诗__人__想__做__官__而__没__人__引__荐__的__苦__恼__,__以__及__希__望__能__够__出__仕_ , _一__展__才__华__,__做__一__番__事__业__的__心__境__。____
(四)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题目。
11.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_____颔__联__运__用__对__偶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__描__写__了__云__梦__大__泽__水__汽__蒸__腾__,__洞__庭__湖__波__ _涛__汹__涌__,__摇__撼__岳__阳__城__的__景__况__,__表__现__了__洞__庭__湖__的__壮__观__景__象__和__雄__伟__气__势__。__ _(__或__从__视__觉__、__听__觉__角__度__描__绘__了__洞__庭__湖__雄__浑__壮__阔__的__博__大__气__势__,__有__极__强__的__ _艺__术__感__染__力__。__一__个__“_蒸__”_字__,__展__示__了__洞__庭__湖__烟__波__浩__渺__的__壮__阔__景__象__;__一__个__ _“_撼__”_字__,__衬__托__出__洞__庭__湖__的__浩__阔__激__荡__,__气__势__宏__大__。__)___诵读(一)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3.“秋”字作用:
• 既点明季节,又渲染孤单、悲凉的气氛,烘托人 物孤寂、落寞的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 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 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 答:诗人有意重复使用“巴山夜雨”,使音韵回环往 复,同时也恰当地表现了空间的来回转换。重复的作 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 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 【原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 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 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 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 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 跨过冰封的河流。
【鉴赏关键点】 •自然而巧妙(诗歌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 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杀敌报国、豪迈雄壮 (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之荡气 回肠)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只能在梦中重 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风吹雨”三字照 应了诗,尚思为国戍轮台。
赏析: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 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 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 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 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 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 坚定不移。
主旨
• 这首诗一反过去悲秋的情调,赞颂秋天的美好, 并以一鹤排云直上表现了愈挫愈奋的豪情和豁达 乐观的情怀。
(二)《夜雨寄北》 李商隐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 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够 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 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5、如何理解“幸甚至哉,歌以咏 志”这两句诗?
答: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曹操诗歌的 结尾大都有此两句,是为了配乐的需要。
最后两句文中作用?
答:①配乐完整 ②画龙点睛。
龟虽寿
神龟、腾蛇 比喻 老骥、烈士 自比 性命在天 否定 寿命有限 呼 继续奋斗 应 延年益寿
做人应旷达乐观、积 极进取、自强不息。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翻译】人的寿命的长短,不仅仅是上 天的安排(或:不完全决定于天)。
4、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翻译】保养身心健康的益处,就在于 能延年益寿。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真是庆幸得很,好极了,写下 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1、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写作背景: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 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了 《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抒写建功立 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曹操虽然 北征胜利,但他觉得仍然任重道远。因 此《龟虽寿》抒发人寿与功业的矛盾心 情。
三国·曹操
龟虽寿
终结,死去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骏马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马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气节有 壮志的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寿命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的长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保持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难道 遭受 严寒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 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多么 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 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受严寒?不,是 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 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答:风的特点是:大、猛烈。 松的特点是:坚韧、刚劲。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象征手法。诗人借松柏挺立风中 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比喻自己 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 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共45张PPT)
(2)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 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_将__对__方__住__处__比__作__“__蓬__山__”__,__含__有__可_望__不__可__即__之___ _意__。__其__间__必__有__难__以__逾__越__的__障__碍__。______________
写作背景: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
居家,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 《田居四首》等诗,也曾写过一些学习乡言土语的诗词。
注释: ①陂(bēi)塘:池塘。 ②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③飏(yáng):飞扬,飘扬。 ④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 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2. 阅读《咸阳城东楼》,回答问题。 (1)分析“一上高城万里愁”中“愁”的作用。
_一__个__“__愁__”__字__奠__定__全__诗__的__感__情__基__调__。__以__“__愁__”____ _开__篇__,__其__后__交__待__“__愁__”__的__缘__由__(__用__首__句__引__出__下____ _文__情__感__的__抒__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 了灰方始流尽一样。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 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尾联希望有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 法,托物寄意,借景言情。 主旨点拨:
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件1
《赠从弟》(其二)
课前三分钟演讲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朗诵、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3.品味语言,体会古诗意境。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诵读、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我们热爱古代 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温故知新,古诗常识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 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 一种格律体诗,分①绝句②律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 赠从弟 》(其 二)课 件(共20 张PPT)
十二、课外积累
《赠从弟》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赠从弟》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 古诗词 诵读《 赠从弟 》(其 二)课 件(共20 张PPT)
四、积累字词
从(旧读zòng,今读 cóng)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sè) :风声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罹(lí):遭受 凝寒:严寒
五、感知诗意
首联: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
啸的狂风。 颔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完整版
《子衿》解读
《子衿》这首诗写一位少女与心上人约会,久等不来,
急得团团转,似乎一天没有见着心上人,好像隔了三个月一 样。她想得入神,以致仿佛看见了心上人得青色衣领和配饰。 此时她一腔怨情油然而生,免不得要埋怨心上人不捎信来, 让她久等。首用倒叙的手法,很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 少女缠绵幽怨的心情。
这首诗是王勃在京城 长安做朝散郎时,送一位 姓杜的朋友前往蜀地任县 尉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中充满一种健康开朗的 情调,洋溢着作者对友人 的深厚感情,是王勃最负 盛名的诗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辅:护卫。津:渡口。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 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 “城阙”,指京城长安;五津”,是杜少府要去之地。为 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式 微
郑 风
诗 经
子 矜
导入
二、新授:经典欣赏《子衿》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3?
青青子佩4,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5,在城阙兮6。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重点词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 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 你,难道你不能捎个音信?
①子衿:你的衣领。子,你。
衿,衣领。
②悠悠:深思的样子。 ③宁: 岂,难道。
④嗣音: 继续通音信。嗣, 继续。
重点词语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佩: 指佩玉的带子。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 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 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重点词语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鉴赏关键点】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4分)(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答:(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答:1.(4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2、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答: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
(4分)答:2、(1)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叫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五谷丰登”“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
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
闻:听;听见。
2、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阅读练习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考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使者)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阅读及答案:1、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边塞诗。
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34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
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答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
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2)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答: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3)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答: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6.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
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7、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
【4】(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5分)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0.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分。
意思符合即可)11、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