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传统婚俗

合集下载

上饶民俗调查报告

上饶民俗调查报告

上饶民俗调查报告上饶民俗调查报告一、引言上饶是我国江西省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保存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上饶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上饶的民俗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民俗调查,以下是我们的报告。

二、传统节日上饶拥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

春节是上饶人民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此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上饶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举行祭祖、扫墓、赛龙舟、赏月等活动,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上饶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婚俗习惯在上饶,婚俗习惯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婚礼通常分为三个环节:订婚、迎亲和婚宴。

在订婚环节中,男方会送给女方一些礼物,表示对女方的诚意。

在迎亲环节中,男方会派出一支队伍前往女方家中接亲,队伍中有锣鼓喧天的乐队、彩旗和花车等。

婚宴则是婚礼的最高潮,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幸福。

四、民间艺术上饶的民间艺术是上饶文化的瑰宝,其中最著名的是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羊皮或牛皮制成的影子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

在上饶,皮影戏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通过精巧的剪影和灯光效果,讲述了许多经典故事,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此外,上饶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刺绣、剪纸、木雕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上饶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五、民间习俗上饶的民间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通常在节日和庆典上表演。

人们身穿五彩斑斓的龙、狮子服装,随着鼓乐的节奏,舞动身体,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舞龙舞狮不仅能增添节日气氛,也寓意着祈求好运和驱邪辟邪的意义。

此外,上饶还有其他许多民间习俗,如踩高跷、放风筝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上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传统手工艺上饶以其丰富的手工艺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陶瓷制作。

玉山民俗

玉山民俗

玉山民俗、方言玉山方言属吴语系统,它与赣方言的区别较大,而与吴方言中的浙南吴语较为相近。

由于地理位臵、移民等原因,县内部分地方分别存在着福建闽南语(分布在紫湖、三清乡、文成乡的文成、邱家、山边、板桥等村,白云乡的石牌村,南山、四股桥、双明、少华等乡镇的部分地方)、南丰话(分布在文成、六都、华村等乡的部分地方)、江山话(分布在官溪乡、下镇镇生姜村等地)、徽州话(分布在三清乡岭头山地方)和怀玉山官话(分布在怀玉乡的小怀玉、上洋坂等地)。

上述方言区的人,长期受玉山方言的影响,所说的话与原方言已有差异。

他们大部分能听懂玉山话,一些人的玉山话还说得相当流利。

但在某些交通不便的山区,至今还有近半数人只能说当地方言,不会说玉山话,有的甚至还听不懂玉山话。

玉山方言的内部也有一些分歧。

全县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腔调:“本地腔”是玉山的代表方言,分布在县城及县城周围的大部分地,常用的称呼有公(爷爷)、麻(奶奶)、公爹(公公)、家娘(婆婆)、老公(丈夫)、老嫲(妻子)、新妇(媳妇)、平肩(妯娌)、娜你你(女孩子),努妮毛(男孩子)等,常用词语有目睛(眼睛)、裁鼻(鼻子)、天光(上午)、乌印(晚上),外底(外面)、里独(里面)、镬(铁锅)、箸(筷子)、嬉(玩)、啼(哭)、归哩(回来)、龌佬(肮脏)等。

除本地腔外,还有“上角腔”(仙岩、群力、下镇等乡)、“底角腔”(下塘乡、文成乡珠湖、王山、毛塘村等)、“西乡腔”(南山、樟村、童坊、临湖等乡)。

在有的腔中,还有一些较小的差别。

比如,“上角腔”中有“八都腔”、“下镇腔”之分,“西乡腔”中,樟村、临湖、南山等乡的话又稍有差异。

玉山方言“四腔”的主要差异在语音上,声母,韵母、声调都有一些不同之处,其次是词汇上的差别:如太阳,本地腔叫“别纳”,底角腔、西乡腔叫“热头”,冰锥儿,本地腔叫“瓦踏钉”,底角腔、西乡腔叫“胡达”,上角腔叫“蝴蝶钉”(八都腔)、“胡特钉”(下镇腔),蚕豆,本地腔叫“法豆”,底角腔叫“老虎豆”,西乡腔叫“观音豆”等。

浙江金华结婚风俗-资料

浙江金华结婚风俗-资料

浙江金华结婚风俗-资料浙江金华结婚风俗 -资料基于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一般是爱情伦理关系与婚姻伦理关系的复合存在。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浙江金华结婚风俗 -资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金华婚嫁习俗【说媒】金华媒人是“急先锋”,男女双方都不得照面。

媒人先去女方家探探口风,行与不行,全看对方给你吃什么了。

若女方答应了这门亲事,则请媒人吃蛋汤,汤溪一带略有不同,吃汤团。

如果不同意这门亲事,媒人只能喝到一杯清茶而已,没有蛋汤。

若婚事有戏,女方亲戚还得去男方家“看人家”,现在有的女方自己也去。

【定亲】定亲得挑个日子,定亲时男女方都要送礼,连环糕是必须要有的,意为联姻结亲。

定亲后逢年过节,男方都要拍丈人丈母娘的“马屁”,比如端午要送粽子、红鸡蛋等。

在婺城区雅畈一带,男方还得给姑娘的长辈送礼,俗称“拿口份”。

【陪嫁】陪嫁不能少,以前的嫁妆有梳妆台、马桶等生活用品,富贵人家还能陪嫁一块地。

近年来陪嫁变化大了,陪嫁一辆车、全套家电的比比皆是。

【出嫁】出嫁时,迎亲用的是大花轿(改嫁则用青衣轿),迎亲队伍敲锣打鼓招摇过市直奔女方家接新娘子。

到了女方家,新娘上轿子前,得吃上轿饭,只能吃半碗,留下给兄弟姐妹吃。

女方亲戚们要边哭边说祝福的话,据说哭得越凶,子孙越发达。

说是哭,其实像唱:“囡呀囡,花轿两头红,外孙生来望外公啊,囡。

”新娘必须换上新鞋才能上轿,脚不着地,穿带土鞋去婆家,有娘家会败落之说。

下轿后,从花轿到新房,得用5只布袋铺地,寓意一代接一代。

婺城区汤溪一带女子出嫁,到了婆家,新娘得由人抱着入新房,不能自己送上门,以此抬高身价。

【婚宴】新婚夜摆喜酒,这种习俗最为普遍。

以前的婚宴上新郎新娘拜堂成亲,三跪九叩,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后夫妻互拜。

婚宴完毕,闹洞房至深夜,点上大红蜡烛,送新郎新娘入洞房。

二、金华彩礼金华是个讲究回聘金的地方,一般男方给个10万彩礼,女方会回8万或6万,有些甚至多加2玩全部回回来,金华的房价也不便宜啊,而且涨得快二手房10月均价13974元/m,一套房按90平方算,大约126万,礼金会回,但一开始也是要给的。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江西人的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江西人的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江西人的婚嫁习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婚嫁习俗,在江西就有自己独特的婚嫁习俗,在婚前休要换帖等流程。

托媒在一个家庭中,男孩到了二十岁左右,女孩到了十五岁左右,父母开始为儿女张罗婚事,托媒人牵红线,红线牵到男女不可见面,更谈不上互相了解。

托媒时,先要给媒人预付部分报酬,叫做买鞋钱(意思是找人家需要跑路)。

后又要给媒人送礼,请她吃饭。

媒人接下了买鞋钱,开始履约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并参加整个婚姻过程,直到把新娘子送进洞房,才算完成任务。

换帖双方父母将儿女的八字交换叫换帖,又称“合八字”。

所谓八字,即根据旧历中的天干地支所示的出生年、月、日、时,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双方的八字是合还是克。

双方家长经初步了解情况表示满意后,就将男方生庚八字用红帖端写,由介绍人送交女方,女方则请算命先生“开合”,看年、月、日、时与女方有无相冲。

择吉婚事从换贴成功,到订婚、行聘、婚礼、迎娶拜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请先生择吉进行,俗称拣日子。

除了吉日外,南昌的老百姓还时兴每年的腊八结婚,据说这是乾隆下江南,来到南昌时正值腊月初八,演绎了一个吉祥如意的故事,从此,腊月初八成了一个吉日,一直延续到现在。

腊月初八日为佛祖成道日,俗谓此日太岁休闲,无煞星管事,为婚嫁吉日。

民间称“腊八结婚不用拣日子”,于此日办喜事者甚多。

行聘行聘又称过礼。

“过礼”之日,由男方家抬着“抬箱盒”,挑着担子,一路鸣炮、吹打向女方送聘礼,往女家送的礼品有:成对三牲、公、母鸡各一只、蹄花一对、鲤鱼一对及送给新娘的衣服、鞋子等和现洋、布匹、衣服、鱼、肉、面、饼等。

家境好,鱼、肉、面、饼都要成百,俗称“百肉百面”。

女方回送鞋袜、毛巾、手帕之类物品,并盛情留宴,席上男女双方见面,男方给女方“见面礼”。

行聘之后,婚姻关系即已确定,男女双方一般不得擅自解除,如果男方变更,不得要求女方退回聘礼;若是女方变更,则必须将聘礼退还男方。

行聘后,一年三节,男方备礼物送岳父,称“送节”,女方亦给一定的回礼。

潮州婚俗礼仪

潮州婚俗礼仪

潮州婚俗礼仪
在广东潮州一带,新娘要出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踏火烟的仪式,在此仪式举行的同时必须有人在一旁诵唱颂歌:
踏火烟
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麒麟是男孙,
夫唱妇随同心腹,孝顺爹妈欲殷勤。

金莲移步踏火烟,夫妻偕老百年春,
儿孙金马玉堂客,五代同堂孙抱孙。

进厅堂
火烟踏毕步再移,款款莲步进厅边,
金玉满堂福禄寿,来年定得状元儿。

入房间
阿娘玉步进房中,琴瑟和鸣早得男,
夫荣妻贵同偕老,子子孙孙掌朝纲。

佳人进步洞房边,好像唐朝郭子仪,
七子八婿来庆寿,儿孙个个穿锦衣。

新娘移步进蟾宫,鸾凤成双得和鸣,
老君来送麒麟子,代代儿孙做公卿。

潮汕看新娘
在广东潮汕一带,民间有看新娘的风俗。

新娘装扮一新,头戴龙围凤冠,梳板刀髻,现代改为戴文明冠,身着彩衫花裙,由家人或伴娘陪伴到厅堂让人观看。

新娘先是捧扇遮面,看客作诗四句,新娘才放扇露脸。

所谓四句都是吉祥祝福的内容,也有作诗者做些不三不四的粗陋歪诗。

伴娘喜娘一般不让新娘露脸,只是敬烟敬茶,请作佳句婉转调和;如果调和不了,那么专吃这碗饭的喜娘(又称青娘)就要使出看家本领,作诗回敬,往往反令作诗者败北。

江西婚礼习俗300字

江西婚礼习俗300字

江西婚礼习俗300字
江西婚礼习俗相当丰富多彩。

首先,在江西,双方家庭都会举行新婚介绍会,由当事家长准备各种新婚礼品,当宾客到达时,家长会献上一杯茶,表达自己的祝福之情。

接下来,司仪或当事双方的家长会领读结婚仪式主旨词,表达新婚双方的幸福愿景;接着新郎新娘就要先在家长前拜拜,家长会给予祝福,给新人一本红包,随后新人会由双方家长为其分别披上结婚斗篷。

结婚仪式中,还会有新娘由新郎家的亲戚们抬着新娘出嫁,而新郎则会由亲朋好友送新郎的拖鞋到新娘家倒豆子的活动等礼俗,这些都是新人在江西结婚时必不可少的仪式。

此外,江西的婚礼也有新娘献花的仪式,由新郎的家长准备一把花篮,新娘会带着花篮去新郎家献花,非常有礼貌,并预
示新人将来应该关系亲密友善。

总而言之,江西的婚礼习俗十分丰富,充满了浓浓的家庭气息,也寄托了新人们幸福美满的爱情。

山里的婚嫁规矩

山里的婚嫁规矩

山里的婚嫁规矩
山里的婚嫁规矩源远流长,是山区人民遵从的习俗和传统。

下面是
关于山里的婚嫁规矩的一些文化特点和礼仪程序:
一、婚姻缔结:
1. 家长商议婚事
在山区,父母一般是子女婚姻重要的决策者。

家长之间商讨婚事,提
议合适的人选,然后由女方家长送红包作为回份礼,表示答应。

2. 聘礼交换
交换聘礼是婚姻缔结的重要环节。

男方家长会送一些礼品,如猪、鸡、鱼等,而女方家长则会回赠一些纺织品或其他的嫁妆。

3. 喜事张灯结彩
喜事张灯结彩,在山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些彩灯和布置的布
景代表着新郎和新娘未来的幸福和好兆头。

二、婚礼仪式:
1. 接新娘
在这个环节中,新娘姐妹和朋友们要把新娘拦腰抬走并把新娘放在婚
车上等着新郎迎娶,以此来增加一些喜庆的气氛。

2. 架花轿
女方会准备一辆花轿来接新娘,新郎要开始自己的“求婚之路”。

他必须拦住新娘的花轿,然后用自己的方法来乞求新娘同意嫁给自己。

3. 过门
新郎要提着新娘走过门槛,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

三、婚宴:
1. 敬酒
敬酒是婚礼上少不了的一个环节,新人要一一为来宾敬酒,表示感恩和尊重。

2. 挑逗新娘
挑逗新娘是一种喜庆的气氛,在一些山区,新郎会在观众面前挑逗新娘,或让新娘表演一些舞蹈,以表达他们幸福的心情。

总之,山里的婚嫁规矩不仅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溧水结婚的规矩

溧水结婚的规矩

溧水结婚的规矩溧水是江苏省南京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南岸,素有“金陵后花园”之称。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悠久,被誉为“九州西南屏风,金陵第一名郡”。

溧水的结婚规矩也是其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溧水结婚的规矩。

一、婚前准备在溧水,结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提前准备。

首先,男方需要到女方家中提亲,表示自己对女方的诚意和决心。

女方家庭则需要准备好迎亲的礼物,包括糖果、水果、茶叶等,以示热情款待。

双方的家长还要商定好婚礼的日期和预算,确保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婚礼仪式溧水的婚礼仪式通常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门和举行婚宴。

迎亲是指男方家人护送新娘前往男方家的仪式,一般在婚礼当天上午进行。

这时,男方家人会用红绸布盖住新娘的脸,以示神秘和庄重。

过门则是指新娘踏入新房的仪式,女方家人会用红绸布遮挡新郎的视线,寓意新娘带去好运和吉祥。

婚宴则是婚礼的重头戏,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大喜之日。

三、婚礼习俗溧水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其中包括“过门炉火红”、“喜糖”等。

过门炉火红是指新娘入门时会踩着火盆,寓意着新娘要带来好运和吉祥。

喜糖则是婚礼上常见的一种糖果,通常装在红包里,作为结婚的纪念品,也代表着甜蜜和幸福。

四、结婚礼金在溧水,结婚时需要给亲友一些礼金,以示感谢和祝福。

一般来说,亲朋好友的礼金金额不同,亲戚和长辈的礼金会高于朋友和同辈。

这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对新人的祝福和支持。

五、婚后生活结婚后,新人要回到新家开始新的生活。

在溧水,新娘入门后会进行一系列的入门仪式,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接纳。

新人要尊敬双方父母,互相照顾和支持,共同经营家庭。

同时,也要与邻居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

溧水的结婚规矩凝聚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

通过这些规矩和习俗,人们传承了家风家训,弘扬了传统美德。

在现代社会,虽然婚礼形式多样,但对于溧水人来说,这些传统的结婚规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人们更加珍惜和重视婚姻和家庭的美好。

精选松原人结婚习俗,老松原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精选松原人结婚习俗,老松原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精选松原人结婚习俗,老松原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一、新郎家中的准备工作:一般来说,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新郎都会把第二天婚宴所需的烟、酒、糖、花生、瓜子和婚礼仪式上所需要的物品带到婚礼场地,假酒也提前做好,放置在专门提供的房间并锁好,这样就可以省去婚礼当天的许多麻烦和劳顿。

按照传统习俗,新郎应该是从父母家出发接亲,也有的新郎是从自己的新房出发。

我认为,新郎从自己的父母身边出发更符合传统。

如果新郎从新房出发,只需要提前把父母接到新房就可以了。

新郎早晨出发前,应该把婚礼当天涉及的服务人员联系一遍,检查他们到位的情况,然后在摄像师的镜头下,精心准备自己的服装和造型,一切穿戴准备完毕,新郎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

1、请父母把胸花带在自己的胸前。

这个问题要从父母的角度去考虑。

儿子长大了,终于娶媳妇了,经过千辛万苦,今天终于把孩子养大成人,父母看着儿子娶媳妇,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父母亲自给儿子戴上象征着结婚的胸花,标志着儿子一个新生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时候,父母嘱咐儿子生活的真谛,说出父母的祝愿,这一刻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完成了人生的使命。

这一瞬间对于新郎这个男人来说,一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特别重大的意义。

这个镜头一定要请摄像师和照相师拍摄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摄像和照相的背景可以是家中新婚照片的前面,也可以是接亲车队花车的车头前面。

在这个问题上,有新郎采取的是其他的办法,比如:在新娘家请新娘给新郎带上胸花,甚至请伴郎给新郎戴上胸花,从结婚的意义上讲,哪种办法也没有请新郎自己的父母戴上胸花的意义更深远。

2、新郎应该拜谢父母这个问题应该站在新郎的角度去考虑。

对于准备接亲的新郎来说,此刻一旦迈出家门,就意味着从此离开父母,组织自己的家庭,感情上是一场巨大的、不自觉的分裂,物质上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分家。

父母把自己从小养育成人,还没有来得及回报,就要面临与父母的分家,新郎不能无言以对,面对养育自己的父母,新郎必须深深的鞠上一个躬或者双膝跪地给父母磕三个头,来拜谢父母。

寒露时节的喜庆婚嫁习俗

寒露时节的喜庆婚嫁习俗

寒露时节的喜庆婚嫁习俗寒露时节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之间。

在这个时节中,人们迎接着温暖的秋风,赋予了婚嫁习俗更加喜庆的氛围。

寒露时节,稻米已经成熟了,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田园生活的巅峰时刻。

因此,这个时候举办婚礼,象征着丰收和幸福。

在婚庆事务中,除了传统的道教和佛教婚姻仪式外,寒露时节的喜庆婚嫁习俗更是给婚礼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杭州,有一种叫做“背着花猪”的寒露婚俗。

新娘子需要在婚礼前一天,背着一只用绸缎包裹的花猪,来到新郎家中。

这只花猪象征富贵和吉祥,意味着新娘子将给新家带来好运和幸福。

背着花猪的新娘子行进在婚庆队伍之中,受到亲友们的欢呼和祝福。

整个婚礼过程中,花猪要一直陪伴新娘子,直到新人最后下堂,才把花猪交还给新郎。

除了背着花猪的寒露婚俗外,寒露时节还有很多其他的婚嫁习俗。

比如说,在江苏常州,当新郎迎娶新娘时,要跨过一个筑在桥上的“八卦桥”,八卦桥是由红衣服、菱角、财神、水车和牛的小雕像组成的,象征着团团圆圆、福禄寿考、水返牛行的美好寓意。

跨过桥后,新郎还要弄湿脚上的麦秸,以示息灾消穷、幸福来临。

在浙江绍兴,有一种叫做“买岗山”的婚嫁习俗。

新郎家要在婚礼前一天,派人去买一块山。

新娘子要带着新郎家的人,一同前往山上“规矩山头”。

在山上,新郎正经八百地对新娘子说:“我今天买了这座山,你觉得多少价钱?”新娘子则要用自己的东西和钱给山定价。

这个环节有些像是拜堂,也是新郎家向新娘家表达诚意的一种方式。

在寒露婚庆中,还有很多其他传统的习俗,如粉色绸缎的婚纱、精心挑选的婚庆装饰、祭拜祖先的仪式等等。

这些习俗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婚嫁文化的独特性,也传承了百年婚庆智慧,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意识的加强,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一些仪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方式。

然而,寒露时节的喜庆婚嫁习俗仍然在一些地区得以保留和发扬。

我的家乡江西玉山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江西玉山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江西玉山风俗作文My hometown, Yushan, in Jiangxi province, is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customs. 我的家乡江西玉山以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俗而闻名。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aspects of Yushan's customs is the traditional music and dance performances that ar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如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这一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

Every year,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streets of Yushan come alive with vibrant colors and joyful celebrations. 每年春节期间,玉山的街道上充满了充满活力的色彩和欢乐的庆祝活动。

The locals are warm and welcoming, always eager to share their customs and traditions with visitors. 当地人热情好客,总是急切地与游客分享他们的风俗和传统。

Another unique aspect of Yushan's culture is the intricate craftsmanship of the local artisans, who create beautiful handicraftsthat reflect the essence of the region. 另一个玉山文化的独特方面是当地手工艺人精湛的手艺,他们创作出反映该地区本质的美丽手工艺品。

江西玉山樟村风俗的活动名称,活动过程(提纲)

江西玉山樟村风俗的活动名称,活动过程(提纲)

江西玉山樟村风俗的活动名称,活动过程(提纲)每一个地域的彩灯都是会有着着与众不同的地区独特,好像樟村板灯便是江西省与众不同的一个桥灯风俗习惯,那麼什么叫樟村板灯呢?当期传统式节日就陪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江西省民俗活动:樟村板灯,一起来看一一下吧。

江西省民俗活动:樟村板灯樟村板灯又被称为桥灯,是江西省玉山县樟城镇的汉人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流传起源于大唐盛世,盛于明代,尤以清朝康熙年间为最,颇负盛名,誉称四方。

樟村板灯由头灯、子灯、后尾灯三一部分构成。

寄予着汉人劳动者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和质朴的审美情趣。

樟村板灯是江西省玉山县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樟村板灯的种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下边详细介绍关键的四种:狀元灯,流传是樟村当初一名知识分子上京科举考试中了狀元,村里人为庆祝这一吉事,特请人制做了狀元灯。

听说,举了狀元灯,能沾才华。

子孙后代灯,指灯口后二桥板灯,喻意儿孙满堂。

后唐,战争四起,疫情猖狂,人丁兴旺稀有,樟村老百姓以求人丁兴旺旺,送瘟神,便制有子孙后代灯。

酒瓶子灯,楷音是“久平”。

盛唐时期,天下太平,樟村老百姓期待中华能长期安宁,国泰民安,又因那时候制灯者爱酒如宝,故特别制作酒瓶子形的灯。

鲜花花篮灯,是当初一盗花女人创新,她心血来潮,感觉把灯制成鲜花花篮形放到自身的1里应当很漂亮,便用竹蔑织成鲜花花篮形架构,外糊纱纸,加绘彩,篮底、篮沿附近各自垂有玫红和淡黄色丝穗,有棱有角,造型美观大方,质量精致,一盏灯可从这当中分成两截,外边向观众们,实如两个鲜花花篮。

没多久便流传开来。

传说故事流传樟村板灯龙能呈祥祈愿,亦能求财运送子。

结婚后很多年未育夫妻,若真诚上香崇拜,能求来儿女,传为灯子。

方村何某、南源廖某、樟村叶某等都被大家称做灯子。

灯子又分龙灯灯子和五谷灯灯子。

先古,樟村有一名门望族,其嫩叶某成家立业已五年却未得子,盼孙急切,食不知味,善举做尽,终未果。

一日,在梦里得神仙指导,酒宴灯口入堂拜祭祈愿,真诚至,子孙后代则到。

巴中市玉山镇婚礼仪式音乐研究之唢呐

巴中市玉山镇婚礼仪式音乐研究之唢呐

巴中市玉山镇婚礼仪式音乐研究之唢呐作者:杨巧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8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变革,乐器在民间各地的传承不断衰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注民间文化的传承。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部,玉山镇当地的婚礼习俗传统而简洁,唢呐悠扬是婚礼中不可缺少的祝福,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家庭,它都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调查与整理玉山镇婚礼仪式上的唢呐文化,不管是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对民间音乐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唢呐;婚礼;仪式音乐随着文化传媒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双眼睛看向中国这个有文化有惊喜的国家,而这里的音乐文化自然也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唢呐无论是从它的独特音色还是它的发展历史,都独树一帜的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唢呐不仅在中国盛行,还分布于印度、越南等三十多个国家,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就有二十多个民族有此乐器,可见其流传甚广。

中国的民间唢呐演奏艺术家们用优秀思想和非凡才华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唢呐的演奏不仅象征中华民族的气质风骨的精神,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因此唢呐作为反映我国时代精神的乐器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一、唢呐的历史与结构中国的唢呐为外来乐器,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在西晋的时候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①的第三十八窟中的伎乐壁画已经有吹奏唢呐的形象,到了明代就已经有具体的史料记载,“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②,明代后期,唢呐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乐器中,唢呐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宫廷的《回部乐》③将它载入史册,“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 ④“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⑤结构非常简单,由哨、气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木制圆锥体杆上开的8个音孔,前七后一,错落的排列着,杆子上装的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

中小学作文素材:家乡热闹的婚俗

中小学作文素材:家乡热闹的婚俗

家乡热闹的婚俗
在我们家乡最热闹的就是结婚了。

结婚之前,男方要给女方送聘礼,这聘礼中一定要有鹅和半头猪,鹅的意思是说女方像天鹅一样美丽;猪,两家人一人一半,意思是说,他们两个要和和美美,永不分离。

当然女方也要给男方回礼。

这礼中一定要有一个小桶和两床被。

小桶的意思是永结同心。

被子上一定要有两只鸳鸯它象征着男女两方百年好合。

在新娘出嫁前,一定要有其兄弟背上车。

如果无兄弟,那新娘便要踩在桂花糕上,这是因为不能让新娘脚沾娘家泥土,带走娘家财气。

等女儿走出十几米后就要向外泼一盆水,这就叫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祝愿女儿永远纯洁如一汪清水。

在新婚之日,桌上一定要摆着花生,桂圆,枣子,莲子。

来喝喜酒的人一般都会带这些东西,意思是祝新娘早生贵子,子孙兴旺。

男女新婚后第三天要回门看望父母。

在吃饭时,如长辈给新姑爷夹菜,就一定要吃完,否则就是对长辈不敬。

若新姑爷实在吃不下,就要按吃不了,兜着走的说法,将菜倒进新姑爷的衣袋中,这目的就是要看新姑爷失态的样子,以此逗乐。

另外要将胭脂,口红等强抹在新姑爷的脸上,而且不许洗掉,这种玩笑不分长幼,新姑爷不许生气。

潮州最特殊的婚俗(续篇)

潮州最特殊的婚俗(续篇)

潮州最特殊的婚俗(续篇)之前写了两篇关于潮州最特殊的婚俗的文章,写完之后,觉得还不够全面,下面就为大家写一篇续文。

前两篇分别讲了,在特殊情况下,亡夫者,选择在婆家生活,一是招夫入门,普通话叫'倒插门',潮州则称为'添滚水'或'添肋骨'。

二是叔娶嫂,家族中同辈未婚弟弟,接过'亡兄'重任。

另一种情况,是续弦。

前篇讲到续弦,继妻有'义务'于前亡妻娘家的说法。

当然,壮年丧妻者也有另一种'续弦'情况,道理同'丧夫'者,可以由娘家人继续接过'接力棒'。

娘家亡妻若有未婚配的姐妹,也可以娶为妻,当然,是在你情我愿的前提下进行。

以前,确实有这种情况。

'妻姨'(潮州人对妻子的姐妹的称呼)变成妻,'姨娘'变成娘。

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娘家人不愿自己的外甥,被后母不公平的对待。

于是便以此方式来'成全'。

除了以上情况,还有一种,也是低调结婚。

这一种不是以上的'亡夫''亡妻'类型,而属于夫家将即'亡父'或'亡母'或者'祖辈'命在旦夕之类的。

通常会在上辈的性命即将'夕阳西坠'时,娶入门,民间叫法,叫走贼日。

意思可想而知,会在半夜,由新郎带着穿平常衣服的'新人',在这种情况下,'新人'不叫'新娘'而叫'孝妇'。

'悄悄'来到门口,新人先是要在门前向'亡者'打招呼(向前辈问候),然后由门内其他人代为应答后,新娘方可入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喜事办后办丧事。

民间的说法大概是,完成'亡者'子孙'成家'的心愿。

说到的这些,都是因'亡'而婚的。

玉山民俗

玉山民俗

玉山民俗、方言玉山方言属吴语系统,它与赣方言的区别较大,而与吴方言中的浙南吴语较为相近。

由于地理位臵、移民等原因,县内部分地方分别存在着福建闽南语(分布在紫湖、三清乡、文成乡的文成、邱家、山边、板桥等村,白云乡的石牌村,南山、四股桥、双明、少华等乡镇的部分地方)、南丰话(分布在文成、六都、华村等乡的部分地方)、江山话(分布在官溪乡、下镇镇生姜村等地)、徽州话(分布在三清乡岭头山地方)和怀玉山官话(分布在怀玉乡的小怀玉、上洋坂等地)。

上述方言区的人,长期受玉山方言的影响,所说的话与原方言已有差异。

他们大部分能听懂玉山话,一些人的玉山话还说得相当流利。

但在某些交通不便的山区,至今还有近半数人只能说当地方言,不会说玉山话,有的甚至还听不懂玉山话。

玉山方言的内部也有一些分歧。

全县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腔调:“本地腔”是玉山的代表方言,分布在县城及县城周围的大部分地,常用的称呼有公(爷爷)、麻(奶奶)、公爹(公公)、家娘(婆婆)、老公(丈夫)、老嫲(妻子)、新妇(媳妇)、平肩(妯娌)、娜你你(女孩子),努妮毛(男孩子)等,常用词语有目睛(眼睛)、裁鼻(鼻子)、天光(上午)、乌印(晚上),外底(外面)、里独(里面)、镬(铁锅)、箸(筷子)、嬉(玩)、啼(哭)、归哩(回来)、龌佬(肮脏)等。

除本地腔外,还有“上角腔”(仙岩、群力、下镇等乡)、“底角腔”(下塘乡、文成乡珠湖、王山、毛塘村等)、“西乡腔”(南山、樟村、童坊、临湖等乡)。

在有的腔中,还有一些较小的差别。

比如,“上角腔”中有“八都腔”、“下镇腔”之分,“西乡腔”中,樟村、临湖、南山等乡的话又稍有差异。

玉山方言“四腔”的主要差异在语音上,声母,韵母、声调都有一些不同之处,其次是词汇上的差别:如太阳,本地腔叫“别纳”,底角腔、西乡腔叫“热头”,冰锥儿,本地腔叫“瓦踏钉”,底角腔、西乡腔叫“胡达”,上角腔叫“蝴蝶钉”(八都腔)、“胡特钉”(下镇腔),蚕豆,本地腔叫“法豆”,底角腔叫“老虎豆”,西乡腔叫“观音豆”等。

玉山年俗调查报告

玉山年俗调查报告

玉山年俗调查报告玉山年俗调查报告一、引言玉山是一个位于中国江西省的小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每年都有一系列的年俗活动,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本报告将对玉山年俗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玉山最热闹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在玉山,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叫做“迎财神”。

人们会在除夕夜前夕,将一个装有财神的小木偶挂在门口,以求来年财运亨通。

这个习俗不仅展示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元宵节庙会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玉山最具特色的年俗活动之一。

每年元宵节,玉山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观看灯笼展览,还可以参加各种传统游戏和表演。

这个庙会不仅为玉山带来了经济收益,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社区凝聚力。

四、端午龙舟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玉山的重要年俗活动。

每年端午节,玉山会举办盛大的龙舟赛。

龙舟赛是一项古老的竞技活动,参赛队伍会划着特制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速。

这项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巧,也是人们展示团队合作和拼搏精神的机会。

通过参与龙舟赛,玉山人民传承了古老的文化,同时也促进了社区的交流和融合。

五、中秋月饼文化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之一,也是玉山的年俗之一。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品等。

玉山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月饼文化。

人们会制作各种口味的月饼,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这些月饼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祝福的方式。

通过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人们加深了亲情、友情和社会联系。

六、结语通过对玉山年俗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镇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社会凝聚力。

这些年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玉山的年俗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体验,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云南建水结婚风俗流程

云南建水结婚风俗流程

云南建水结婚风俗流程云南建水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婚礼风俗。

结婚对于云南建水的人们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婚礼的流程也是非常庄重而热闹的。

在云南建水,结婚的第一步是提亲。

男方家长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庭,表达儿子的婚事意愿,并送上一些礼物。

女方家长则会接受礼物,并商议婚事是否成立。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就会安排下一步的婚礼筹备。

婚礼筹备期间,男方家庭会准备嫁妆。

嫁妆是女方家庭给新娘的财物,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同时,女方家庭也会准备聘礼,作为男方家庭的回礼。

双方家庭会商议好聘礼的具体内容和数量,并进行交流。

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到一些磋商和讨价还价,但最终会达成一致。

在婚礼当天,男方家人会去女方家接新娘。

新娘会穿着华丽的婚纱,坐在花轿里,由男方家人抬着。

女方家人会在门口摆放一些门槛,以考验新郎和新娘的爱情。

新郎需要越过门槛,才能进入新娘家中。

这一仪式象征着新郎要对新娘的爱情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

进入新娘家中后,双方家庭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仪式。

仪式会有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敬茶、拜天地、交杯酒等。

还会有一些娱乐节目,如舞狮、舞龙等,为新人和来宾带来欢乐和祝福。

同时,婚礼上也会有一些长辈发表祝福的讲话,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婚礼结束后,新郎和新娘会离开女方家庭,回到男方家中。

在回家的路上,新郎会扛着新娘,象征着新郎要负起家庭的责任,照顾好新娘。

回到男方家中后,双方家庭会举行一场简单的欢迎仪式,新娘正式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云南建水的婚礼风俗流程虽然繁琐,但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个环节都寄托着家族的期望和祝福,也是对新人美好未来的祝愿。

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无论是参与婚礼的亲友还是新人自己,都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的滋味。

云南建水的婚礼风俗流程,是这个地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传承历史文化的珍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山传统婚俗
玉山主要以讲吴越方言的土著民为主,境内中心地区讲纯正的玉山话,东临浙江常山和江山,南毗广丰,西接上饶,北连开化德兴,周边一带的居民不仅说话的口音带常山江山广丰开化德兴方言,并且风俗也有明显的差异。

明清以后迁入了一部分讲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外来移民,这些移民主要散居在北部的紫湖南山双明等地山区,至今不仅仍讲闽南话客家话(南丰话),而且风俗仍保持很浓的赣闽一带的传统习惯。

因为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各地的传统婚俗也不尽相同。

这里讲一讲正宗的玉山婚俗。

一、相亲
除非自由恋爱,否则,男女双方都须媒人牵线搭桥约定时间地点见面,也可以在男女双方家里先非正式见面,初步了解双方个人和家庭情况。

见面分别时,男方要试探性的经媒人给女方一个“见面礼”,如果女方接受了,说明见面的印象不错,可以谈下去;如果女方不接受,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许是印象不好,也许是印象不深,也许是女方不好意思,也许是女方自己作不了主,总之双方都不发表任何意见作任何承诺,各自先回去作考虑,与家人亲友反复商量。

这时候一般女方占有一定的主动权,如果女方同意,就让媒人传话,约定正式时间见面,也就是所谓的“看东家”。

在初次见面到“看东家”这段时间里,媒人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媒人的嘴上功夫必须要好,要替双方说好话,即使是不好的东西也要能把它说成好的。

可见不会说话的人是很少可以把媒做好的。

在这时候,许多事情不是做出来而主要是说出来的。

当然也要做,主要是看男女双方的“实际行动”,双方都在观察和考验对方,比如看看人是不是聪明机灵,是不是热情大度,脾气好不好,对双方的长辈亲友是不是客气有礼貌,一旦对各自的观察和考验都过关合格了,这门亲事算是基本搞定了。

当然也有中途变卦的,比如有人“打破嘴”(说坏话),或者有“第三者插足”。

二、看东家
“看东家”是男女双方正式见面的一种仪式,在男方家里举行。

女家的直系亲属全部或者派代表出席。

媒人是主要的策划者,比如说确定看东家的日子,红包的份数和金额数量的经手也都要通过媒人,这时候,媒人开始起证婚人的作用。

看东家的仪式非常隆重,对来宾接待和宴请的规格也是相当的高,男方要表现出相当的热情和大度,不能怠慢和得罪女方任何一位亲属,这是女方对男方考验的最后一道关口。

从相亲到看东家,可以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

时间越短,说明双方的满意度越高,但也有好得快,散得也快的。

因人而异,不确定性都是相当大的。

看了东家再散的也大有人在。

对于女方亲属,“看东家”的红包是见者有份的。

为了图吉利,红包的尾数一定有一个“八”,一百八,二百八,一千八,二千八,因人而异,但红包礼数不能少于当地普遍的基数。

否则背后就会有人说闲话,还会误了大事。

“看东家”后,媒人也有一个红包。

三、合八字
“合八字”是旧社会结婚的一种风俗,男女双方在结婚前,必须要请先生合算八字,根据八字来选出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如今已演变成男女对方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明,坐下来谈结婚条件的一种仪式。

在紫湖,这一仪式被说成是“小结婚”,说明仪式的隆重仅次于结婚大典。

在这一仪式上,双方要定出结婚日子,有女方提出的要求有:聘礼的数额,喜烟、喜饼以及送去女方办酒席的鱼肉海鲜品的数量,要求男方置办的结婚家具件数等;男方对女方的嫁妆有时也可以有一定的要求。

“合八字”时,媒人是作为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平衡双方的关系,两头说好话,使双方愉快达成协议。

四、大婚
在玉山,传统婚礼男方这边要举办三天。

第一天是起媒。

媒人带着聘礼和“上头担”(通常是三副担:一担鱼肉海菜,一担喜饼,一担喜酒喜烟。

也有更多条担的)去女方,兑现双方先前协商的条件。

女方接媒。

第二天是大婚。

这天晚饭是正席。

这一天最高贵的客人是舅爸。

厅堂挂的是舅爸送的中堂对联,厅堂正中上行头点的是舅爸送的大红蜡烛,舅爸可以和劳苦功高的媒人一起坐上行。

新娘是这一天最幸福最娇贵的人,可以漫天要价地向男方索取“走路钱”,尽管是坐轿或者坐车一步不走,但没钱就是不出门不上路;同时新娘也是这一天最容易讹诈和最好欺负的人,不管男女老小见了都可以要她分喜糖喜烟,开车司机路上随时都可能把车停下来要香烟要汽油费;抬嫁妆的,可以把嫁妆藏起来,借以向新娘“敲诈勒索”;后厨做工的可以拿条板凳拦住大门收取新娘的“进门礼”;童子端上一碗糖茶,厨工端上一盘猪肉都可以向新娘索要红包,甚至给新娘拿红尿桶的也可以索取小费。

最开心的是闹洞房,可以把新娘搞得哭笑不得也不为过。

婚礼通常都要请地方上德高望重有文化懂礼仪的前辈做司仪。

在结婚的仪式上,最重要的一项是拜堂,除了要拜父母高堂,还要拜男方的亲属,事实上这是新娘一次认亲的机会。

受拜见的亲属,都要给一个拜见礼包。

第三天是谢媒。

这一天是中餐是正席。

晚餐是谢厨宴。

女方这边是两天。

第一天是接媒。

晚餐正席。

第二天出嫁,中餐正席。

新娘出嫁至少要选两位未出阁的女孩做陪姑。

五、闹洞房
大婚晚上,喜宴散去,至深的亲友要为新人闹新房。

在洞房内,要摆上桌子,桌上要摆上酒茶和各种象征吉祥寓意的果子。

送新房要行送房令,通过这一方式来“闹”,以达到增加喜气热闹的气氛,这是民间自编自唱,带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的一种样式,十分欢快朴素,深受老百姓喜爱。

(一)抬烛台
福兮,一对红烛红洋洋,照到床边好新娘。

新娘本是好八字哩,子子孙孙状元郎。

(二)抬板凳
福兮,一条板凳四只脚,鲁班师傅做得好。

平时拿来客人座,今夜拿来送洞房。

板凳宽宽三尺二,上面座着是新人,
新人今夜真漂亮哦,脸蛋红红笑盈盈。

(三)拿酒壶
福兮,手提酒壶暖洋洋,酒壶里面好酒娘。

平时拿来敬佳客,今日拿来送洞房。

头杯酒喂,筛得平又平,拿来敬新人,
新人吃了这杯酒喂,面如桃花笑盈盈;
二杯酒喂,筛得满又满,拿来敬新郎,
新郎吃了这杯酒喂,今晚一定要动手。

三杯酒喂,筛得不凑巧,拿来敬敬伴伴嫂,
伴伴嫂吃了这杯酒喂,晚上让她睡在门角做陪考;
四杯酒喂,大家你也有我也有,所有客人一起来吃酒。

(四)看新娘
福兮,你们撒将我们听哎,听得里面娇娇音。

我们不是撒将人,我们是来看新人。

福兮,头上红花插一朵喂,口似樱桃一点红。

脚下三寸红鞋子,手如冬笋出山岭。

身上红衫不长短哎,白罗裙子一色新。

我看新人好福气耶,大富大贵万事兴。

六、回三朝
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备办礼品,双双回娘家探亲,名日“回三朝”,即古代“归宁父母”之意。

按照老风俗,新娘要带上见红的喜帕,回家向娘报喜。

“回三朝”先由新娘的父亲或兄弟到男方“接朝”,这一天,新郎在丈母娘家一定要喝醉,说是家里的猪才能养得壮养得肥。

这一天不许在丈母娘家里过夜,再晚也要回家。

七、做新客
结婚的当年或次年的正月,男方要去女方亲属处拜年,这头一回就叫作“做新客”。

平时拜年只须两个果子包,而“做新客”就要四个包,“做新客”时,女方亲属接待的规格同样也比老亲要高许多。

平时一桌十二个菜,而此时就要十六个菜甚至二十多个菜。

其实,“做新客”是男方去女方认亲的一种仪式。

通过这一仪式,亲属之间的了解和往来就更加密切了。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人们相亲和结婚的过程大大缩短和简化了,特别是现在的农村,由于在外打工的未婚青年越来越多,许多人只有春节几天时间回家相亲结婚,几乎都是闪电式的速度,在酒店热热闹闹地请客人吃上一顿,第二天便卷铺盖出门打工。

许多人因为婚结得非常草率,造成婚后感情不好,以至离婚的情况十分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