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历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历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历程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的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逐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并通过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改革的历程中也经历了几次波折和挫折,但是总体上还是保持着稳定发展积极向上的趋势。
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在过去40年里,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尝试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1990年代,改革焦点转向农村卫生服务,其中重点是建立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也逐渐开始对城市医疗服务体系进行改革。
此后,改革的焦点再次转向社会保障,特别是在200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努力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并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在改革过程中,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启动了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在医疗机构的体系结构和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转型的政策措施。
同时,也吸取了国际上的经验,把更多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下沉到基层,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以提高医疗服务和科技创新水平。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即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疾病预防和控制、医疗服务和管理、药品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以医疗卫生小程序、智能导诊、远程医疗为代表的数字医疗建设正逐渐成为未来医药健康行业的新纪元。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巨大成果,其中最显著的是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
例如,2003年,中国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旨在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到2018年底,全国范围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已超过9亿人,这一人数约占全国农村人口的87%。
同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也相继推出,这些改革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这不仅解决了人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还缓解了医疗资源尤其是重大疾病救治方面的压力。
中国医疗改革历程
中国医疗改革历程1.1950年8月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国内地逐步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并实施到一九七八年,但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2:1980年代 给政策不给钱 卫生部等三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3:1990年代 大争论 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并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试点。
4.2000年 产权改革的号角 改革指导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
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医改。
此次医改主要措施包括: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政事分开,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管制,规范运营,改革药品流通体制,实行医药分家等。
5.2002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会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
6.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当年开始新农合试点。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
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背景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
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
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
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医疗改革的历程和发展
谢谢
医院、医生
• 公立医院的一个重要 属性是事业单位,是 非盈利最值
• 缓解医患纠纷
医改历程
19781984
19851991
19921999
调整、建设、修复文革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
医院经济市场化“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
医疗市场化“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 (98年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医改历程
年龄范围 筹资标准 个人缴费
70周岁以上 3300 340
60-69 3300 500
19-59 1700 680
中小学生&婴 幼儿
750
80
医改政策——上海
人员
70岁以上 60-69
门诊 起付线 300 300
19-59
中小学生 &婴幼儿
1000 300
住院 基金支付比例 起付线
基金支付比例
一级医院65% 二级医院55%
•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疗卫生制度;
•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初步建立国际基本药物制度 • 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医改展望
• 为了更好地建立转诊制度,国家卫计委还下发文件,要求 放开医生多点执业。这可以说是医疗体制以及医护人员人 事薪酬制度改革的前兆。有专家指出,只有真正地让医生 从体制里走出来,才能让医生真正的流动起来,也才能让 患者流动起来。
总结
• 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医改已经进入了一个深水区。卫计委 在学习国外先进医改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小心翼翼地 根据中国的国情发展着有中国特色的医改。虽然这是一个 艰巨而且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现在的医改 正在从宏观政策向具体实践推进、从宏观环境改善向现行 体制转变跨越。医改在继续,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 按照正确的方向坚持医改的道路,并逐步落实,看病贵看 病难、医患矛盾等医疗乱象就一定会得到有效地抑制。既 能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施展自身才华服务于患 者,获得合理阳光收入,又能让患者满意的新的医疗体制 终将会成为现实!
中国历次医疗改革内容
中国历次医疗改革内容中国历次医疗改革的演变中国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医疗改革,从传统的公立医疗体系到试图推进医疗市场化,医疗改革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主要的改革内容如下:1. 1950年代的卫生制度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立了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保健体系。
1958年,卫生系统的全民医疗计划启动,将社会保险和全民医疗体系结合在一起,建立自负盈亏的卫生机构,并展开全民卫生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
2. 1980年代的医改1984年,中国开始了一场新的医改。
医改的目标是让医疗机构自负盈亏,增加医护人员工资,改善医疗设备和服务质量,并引入西方医疗理念和管理模式。
该项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效率和质量,人民对医疗保健设施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提升。
3. 2009年的医保制度改革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了医保制度改革,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国农村地区和城市居民提供了医保服务。
这项改革大大提高了人民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缓解了一部分人口因医疗费用过高导致的贫困问题。
4. 2015年的医疗改革2015年,中国开始了医疗改革试点工作,通过设立家庭医生、终止药品加成等措施,推进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推动了医疗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
该项改革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并大大提升了人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信任感。
总之,医疗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从建国初期到现代,在这个不停变化的世界里,中国不仅仅在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里获得了巨大发展,医疗保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医疗改革必将继续走向更高更成熟的境地。
医疗卫生改革开放30年综述
医疗卫生改革开放30年综述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迎来了长达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也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从改革背景与目标、服务体系变革、医疗技术革新、卫生政策调整、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挑战与展望等六个方面,对医疗卫生改革开放30年进行综述。
一、改革背景与目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水平不高、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医疗卫生改革逐渐展开,通过市场化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措施,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服务体系变革服务体系变革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措施,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县级以上医院数量大幅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和效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三、医疗技术革新医疗技术革新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型医疗设备、诊疗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先进的医疗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如微创手术、介入治疗、精准医学等,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卫生政策调整卫生政策调整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保障。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政策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读后感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读后感首先,中国医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医疗体系对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患关系紧张、药品价格高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医疗体系。
因此,医改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009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医改,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建立基本医保制度,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
通过这一举措,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大大降低了就医成本,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另外,中国医改还推动了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
过去,中国东部地区的医疗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
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加强医疗资源的调剂,中国使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
此外,中国医改还优化了医疗服务质量。
医改之前,中国医药行业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药品价格高昂、医院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
通过加强医院管理和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中国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得到了改善。
然而,中国医改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中国的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基金的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在医疗资源分配方面,东部地区仍然拥有大量医疗资源,而中西部地区仍然匮乏医疗资源。
第三,在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中国的医疗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生素质和医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未来,中国的医改仍需不断努力和改进。
首先,要加快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医保基金管理,提高医保的保障水平。
其次,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建立统一的医疗资源调度机制,加强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建设。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生培训和管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的医改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只有不断努力和改进,中国的医疗体系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希望中国的医改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国民健康和社会繁荣。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医院管理》第39卷第12期(总第461期)2019年12月论坛Luntan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王虎峰①摘要自2009年至今,我国新医改已经启动10年,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医改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
文章阐述了医改同政治、社会、经济的关系,分析了新一轮医改政策议程启动和阶段特征;在分析和总结历史成就和经验的同时,提出了面向“十四五”持续深化医改的5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改政策效果评价政府责任健康中国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329(2019)12-0001-05Review of China Health Reform for the Last10Years and its Future Expectation/WANG Hu-feng//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2019,39(12):1-5Abstract China Health Reform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10years and will enter a new stage.China Health Reform is a magnificent social proje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reform and politics,society and eco⁃nomics.Also it analyz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of health reform,while,it also illuminates and summarize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At last,five suggestions on the“14th Five-Year”planning to deepen health reform are proposed.Key words health reform,policy effect evaluation,responsibility of government,Healthy ChinaAuthor’s address Institute of Health Reform and Development,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2009年以来的新一轮医改,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举足轻重的改革事件之一。
中国医改总体进程回顾
中国医改总体进程回顾医改,顾名思义,是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时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1949-1979年);第二个阶段是建国后的第二个三十年(1979-2009年);第三个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
实际上,与众多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一样,中国的医改也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年(1949-1979年)在第一阶段,我国的医改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基本观点和工作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内部基础薄弱,外部封锁的复杂社会背景。
当时国家把卫生事业的社会性质确立为福利性质,政府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责任。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成为当时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和社会职能。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国家制定了系统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总体上采取了低水平、广覆盖、“赤脚医生”、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干预等一系列符合国情实际的、“接地气”的卫生工作策略。
这一阶段,我国的卫生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国务院研究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逐步形成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布局合理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在城镇地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劳动者;而在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普及,覆盖了90%左右的农村人口。
三是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基本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因为计划经济的严重束缚,卫生事业发展陷入困境。
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医疗资源匮乏;二是“大锅饭”“平均主义”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机构活力不足;三是管理体制落后,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国家负担较重等。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1949年,中国复制前苏联模式,建立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医疗服务社会结构:在城镇实行针对工人的劳保医疗制度和针对干部的公费医疗制度;在农村实行针对农民的合作医疗制度1985年被认为是医改的启动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基本上是复制国企改革的模式。
199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按照“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扩大了院长负责制的试点,并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围绕是市场化还是政府主导两种思路的争论。
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1998年,医改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
2000年,以江苏省宿迁市为典型,医疗卫生事业尝试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市场化为主导的改革道路,产权改革开始在争议中推进。
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8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7月《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
国家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2003年初国务院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计划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各种原因,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背景原因建国初期,我国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公费医疗及劳保医疗,这是一种对城市就业人口“政府全包型”的医疗制度,它属于“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能够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措施1、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
政务院《指示》明确规定国家对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医疗费用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卫生机构,按照各单位编制人数比例分配,统收统支,不能分给个人。
门诊、住院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费或住院期间经医师处方的药费,由医疗费拨付,住院的膳食费、就医的路费由个人负担。
1952年8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同时,为了控制用药与不必要的检查,国家还制定了十一类西药和大部分中成药的基本药物目录、大型设备检查的规定及公费用药报销范围.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劳保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医治时,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它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医改历史变革
主要特点:具有突出的计划经济的特征。
卫生事业性质,强调是福利性质的行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国家对医院和诊所免征工商业税。
卫生行政管理体制,采取高度集中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方式。医疗机构不允许经济核算、经济管理和奖金分配等。
卫生机构的所有制,全部是公有制医疗机构。
卫生服务体制,城乡建立了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强调“预防为主”,工作重点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性疾病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
核心:不给资金给政策。
成绩:医院活力增强,经济效益提高。
问题: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
2000年《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一是政府要“大踏步”后退,只举办部分公立医院,其他的走向市场。
二是要减轻政府负担,减少政府卫生财政投入,公立医院可以承包、租赁、拍卖;可以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和政策的演变历程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1977年)
计划经济阶段
(二)第二阶段(1978年到2005年)
医疗服务市场化阶段
(三)第三阶段(2005---2008年)
政策反思阶段
(四)第四阶段(2009---今)
新医改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1977年)
1956年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明确规定卫生事业属福利事业性质,国家免征医院、诊所的工商税。
1958年卫生部:医院和卫生院由国家实行财政补助,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要随生产发展逐步实行免费医疗。
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第三阶段(05---09)政策反思阶段
医改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中国医疗改革历程
REFORM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Economics
卷首语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佛家言人生八苦:生苦 、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 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前四项都 离不开一个医字。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司长许嘉齐:给基本药物实行招标采购予肯定,指出基本药物实 行招标采购不仅仅是为了在药品价格上进行竞争;从实现基本药物的安全有效来看,实行公开招 标采购、统一配送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招标采购在生产和配送环节上保证基 本药物的安全有效。
back
学者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王虎峰: 从政策框架的角度出发,指出新医改方案在整体框架上 是正确的。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新医改)涵盖4个领域并且含有按各领域提供的产品属性来采 取不同的供给体制和筹资体制之意,较之以往的医改政策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王虎峰在肯定新医 改的同时,也提出要注重新医改的执行,注重执行工具的创新,按改革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具体措施 ,提高新医改的实际效果。
1985—1992年 正式启动医改 扩 大医院自主权
1985年 医改元年, 中国正式启动医改,扩 大医院自主权,1989 年,卫生部颁布实行医 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办 法。医院按照任务和功 能的不同划分为三级十 等
1
一、中国医疗改革历程 中国医改的困境
医改目标不明,医疗机构定位不明 医疗市场化方式不当 监管体制失效
广州南方医院院长耿仁文:新医改变传统的“以药养医”为“以财政养医”,取消药品价 格加成,更深层次的信息是政府将更多地参与到医疗服务的结构中。一旦削减药品价格加成,只有 靠提高诊疗收入或者政府补贴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医院收入和政府的补贴支出挂钩,医院开药 多,政府补贴就多,那又将是药价加成的变相回归。取消药价加成固然能够减少医院因药品产生的 趋利行为,但无法控制其它方面隐性的加价。可能会对患者所负担的费用结构产生变化,但最终能 否带来实惠,还不能下结论。
中国医改历程及财政支持模式
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开来 , 而“ 看病难 、 看病贵” 的问题 却没
有解决。这一阶段 , 针对 以往暴 露出的 各种问题 , 全社 会 开始重新审视医改 的指导思想 , 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
基础上 , 新一轮医改呼之欲出 , 对医改的方向选择为 : 既要 坚持政府 主导 , 又要引入市场机 制。各级政府通过不同形
化” 的指导思想 的反思和争论却 日益加 深 , 迫切 需要进一 步深化医改。2 0 0 6年医改 协调 小组成 立后 , 各方积 极工 作, 医改具体方案逐步细化 、 优化 , 为新医改 的顺利开展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 使医改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六阶段 , 新医改全 面启动 ( 2 0 0 8年至 今) 。这一阶 段, 经过近一年半 的深 入调研和认 真研讨 , 我国确定了深 化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 , 并以加快推
办医形式并存 的所有 制结构基 本建 立 , 我国医 疗卫生机 构 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 医疗 卫生机 构 的服 务能 力和 自我
发展 的能力得到扩大和 提高 , 医疗 卫生服 务供 给不足 的
问题基本上获得解 决。但是 , 由于医改 沿袭了 经济领 域
改革 的思路 、 借鉴 了国有企业改革 的模式和 方法 , 没有从 卫生事业 自身 的角度 出发 , 导致在 改革 目标设 定上 有明 显偏差 , 在 医疗 卫生保 障体 制等方 面缺 乏必要 的调整 。 同时, 为了破除“ 大锅饭” 和解 脱财政负担 的“ 甩包袱 ” 需 要而 明确 的“ 给政 策不给 钱 ” 的思路 , 忽视 了医疗 卫生服 务的特殊 属性和保护 公众基 本健康 权利 的重要 性 , 为之
式 的改 革 , 取 得 了 一 些成 果 、 积 累 了 一 些经 验 。但 对 “ 市 场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读后感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读后感1. 引言1.1 概述中国医改是指中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推行的一系列涉及医疗体制的改革措施。
这项改革旨在解决我国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扩大医保覆盖范围,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经过十年的努力和实践,中国的医疗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1.2 背景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临着快速增长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升级的慢性病负担等挑战。
此外,均衡分配各地区、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也是一个棘手问题。
这些挑战对于中国的医疗体制提出了巨大压力和需求。
而自2009年启动以来,中国政府通过调整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管理等方面着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其中包括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推进医保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等。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医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3 研究意义对于中国医改这十年来的历程进行回顾与未来展望,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对过去十年改革措施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未来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其次,对于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后续改革工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此外,在讨论未来展望和发展方向时,科技创新和公共参与等方面也是非常关键的议题。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依次回顾中国医改过去十年所取得的成果、分析其影响与成效,并探讨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随后将展望未来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与调整方向。
最后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和行动计划以促进中国医疗体系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
2. 中国医改10年历程回顾:2.1 医改的重要举措:中国医改自2009年启动以来,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
其中包括推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支持力度,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通过药价和耗材价格谈判等措施,降低药品费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卫生资源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7-23
18
二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已达95%以上。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不到 十年时间取得如此成就,被国际社会誉为创造了世界奇迹。基本药物制度取得阶 段性进展。重新构建调整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与二三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互补、上下联动,中西医机构并举并重, 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并存、协调发展的服务格局,成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我国长期坚持的“预 防为主”方针有了制度安排,这是医改的一个突出亮点。 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并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长久地造福国民健康,也为医改这一世界性 难题探索了中国式解决办法。
2014-7-23
20
四是卫生总费用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
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60%,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仅占16%和24%。 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5.5%,政府预算和社会 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8.6%和35.9%。这一重大结构性 变化说明我国卫生筹资结构趋向合理,居民负担相对减轻,公 平性显著改善。 此外,近年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在业务量接近饱和的情 况下,努力挖掘内部潜力,开展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这既是 医务人员对医改的奉献,也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提高了服务 对象的满意度。据调查,2011年与2008年比,城市住院病人 不满意率下降7个百分点,农村下降13个百分点。
11
2014-7-23
2003年SARS事件又是对卫生体系的一次 严峻的考验,这一事件直接暴露出了公共 卫生领域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现行卫生 政策,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卫生体制的改 革。
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
“政府主导派” 与“市场派”的意见不相上下。对于宿
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第一阶段:1978~1984年
•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 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是恢复与改革之间的过 渡时期 •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 • 1979年元旦,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 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 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 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2014-7-23
15
• 2007年至2008 医改进入冲刺:2007年,陈 竺表示,“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 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2008年10月14日,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 意见稿)》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
2014-7-23
16
第六阶段:2009~2011
•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中国 医 疗改 革历 程
小组成员:尤旭 林可可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 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被披露,其中明确指出 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 功的”。此报告被广泛解读为失败由市场化改 革所致,激起强烈社会情绪,“看病难、看病 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三阶段:1992~2000年
•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 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贯 彻文件提出的“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 己”的精神,卫生部门工作会议中要求 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 面取得新成绩。 • 优点:刺激了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 • 缺点: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 酿成“看病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的后患。
第一阶段:1978至1984年 第二阶段:1985至1991年 第三阶段:1992至1999年 第四阶段:2000至2004年 第五阶段:2005至2008年 第六阶段:2009至2011年 第七阶段:2012年至今
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国医药卫生体 制的改革从初期的酝酿,到改革思路的确 定和调整,和众多领域的改革一样,经历 了艰辛的探索过程。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 革算起。但追本溯源,中国医改的时间还 要早些,大概始于30年前时任卫生部部长 钱信忠的一句话: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 卫生事业”。
2014-7-色卫生 医疗体制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 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 供应保障体系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 新时期对卫生医疗体系构成的全面概括。 本阶段主要是从反思争论中不断地总结经 验和教训的同时让医改又上了新的台阶, 尤其是2006年医改协调小组成立以后,各 方积极分析准备,医改的具体方案也在一 次次协调和调研中得到了细化。
2014-7-23 13
第五阶段:2005~2008年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2005年1月,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吴仪做出批示:解决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 出了要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随着这一问 题的逐渐凸现,卫生部开始尝试制定《关于深化城市医疗 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其中关注较多的是2005年的 “3月28日稿”和“7月13日稿”,虽然这两稿都没有对外 公布,只是在内部征求意见,但是参与意见征求的专家普 遍认为,后者明确规定了卫生事业的性质,即更加强调公 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
2014-7-23 9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 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 下仍然在高速发展。据卫生部卫生经 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 我国卫生机构的数量是18万家,到 2000年时已经达到32万家。
2014-7-23
10
第四阶段:2000~2004年
• 2000年 产权改革的号角:改革指导意见确 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在江苏的 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 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2014-7-23
17
改革结果: 三年医改取得重大进展
2012年1月5日,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做 了题为《突出重点 攻坚克难全面落实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任务》的工作报告。
一是人民群众通过医改得到更多实惠。
三年来,“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 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城市大医院“三长一短”(排队挂号、交费和拿 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 大改善。 三年来,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看病贵”问 题有所缓解。参合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从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 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三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据对十省(区)考核,群 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三年来,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 2008—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 下降到12.1‰。 随着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我国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 得到的最大实惠。
迁改革的争议,是两派观点的又一次交锋,最后以搁置告终。
2014-7-23
12
本阶段其实是各种趋势交叉最多的一个时期,随 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在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尤其是非典暴发以后, 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争论也逐渐深入,这为下 一个阶段的到来埋下了伏笔。三改并举(医疗保 险、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也在这 一阶段确立并开始大规模实施。医院产权改革是 本阶段最为明晰的脉络。从中央文件的印发到地 方政府的尝试,改革的领域和层次在不断提高的 同时,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纯熟。
2014-7-23 7
• 阶段特点: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关注管理 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政府的主导 思想在于“给政策不给钱”。政府直接投 入逐步减少,市场化逐步进入到医疗机构。 本阶段的改革更多是模仿了其他领域的改 革,对卫生事业发展自身特性了解和认识 不足,此时改革处在初级阶段。
医改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1.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 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公共卫生支出占 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2. 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严重影响到广大 农民的健康保障;3.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 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 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 出现 , 2014-7-23 8
2014-7-23
22
二是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深化基层深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改革, 建立有保障、有效率、可持续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模 式。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使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尽快进入保公益、转机制、重服务、增效率、可持 续的健康发 展轨道;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 力。继续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以城乡基层 为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全科医生 队伍建设,建立特岗医师制度。整合服务资源,推进乡村 一体化管理。各地要千方百计巩固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 伍,明确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作为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和人 员的定位,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
2014-7-23 6
第二阶段:1985~1991年
• 1985年是医改元年
• 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 医院自主权。 • 标志:一、1985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局厅长会 议,贯彻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部署全面开展城市卫 生改革工作; 二、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 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 “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 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 作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