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室洁净区沉降菌测试记录表
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1893a47a6c30c2259019ed8.png)
一种工作台或者与之类似的一个封闭围挡工作区其特点是自身能够供给经过过滤的空气或气体,如垂直层流罩、水平层流罩、垂直层流洁净工作台、水平层流洁净工作台、自净器等。
4.3.3 洁净度
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
4.3.4菌落
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4.5.4 沉降菌计数
4.5.4.1 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
4.5.4.1.1 最少采样点数目
沉降法的最少采样点数可按表1确定。
表1 最少采样点数目
面 积m2
洁 净 度 级 别
100
10000
100000
<10
2~3
2
2
≥10~<20
4
2
2
≥20~<40
8
2
2
≥40~<100
16
4
2
≥100~<200
40
4.3.8 非单向流(曾称为乱流)
具有多通路循环特性或气流方向不平行的,不满足单向流定义的气流。
4.3.9 静态测试
洁净室(区)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工艺设备已安装,洁净室(区)内没有生产人员的情况下进行的测试。
4.3.10 动态测试
洁净室(区)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的测试。
4.4 测试方法
10
3
≥200~<400
80
20
6
≥400~<1000
160
40Βιβλιοθήκη 13≥1000~<2000
400
100
32
2000
800
200
63
洁净区沉降菌检测报告
![洁净区沉降菌检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441f40b25c52cc58bd6be9a.png)
监测车间
洁净车间
监测状态
静态
监测日期
报告日期
技术要求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
静压差Pa
监测条件
沉降菌/皿
温度
(℃)
相对湿度(%)
不同级别洁净室(区)及洁净室(区)与非洁净室(区)之间》5与室外大气》10
微生物关键操作点
□100级
《1cfu/皿
18-28
45-65
□10000级
《3cfu/皿
□100000级
《10cfu/皿
测试依据
YY0033-2000《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
监测结果
评定级别
所属区域
采样点数
测试次数
温度(℃)
湿度(%)
评定标准
平均菌落数
结果判定
无菌室百级工作台
《1cfu/皿
□合格□不合格
微生物室百级工作台
□合格□不合格
阳性菌室百级工作台
□合格□不合格
无菌室
《3cfu/皿
□合格□不合格
微生物室
□合格□不合格
阳性菌室
□合格□不合格
一更衣室
《10cfu/皿
□合格□不合格
二更衣室
□合格□不合格
缓冲区
□合格□不合格
洁具间
□合格□不合格
工器具清洗间
□合格□不合格
洗衣房
□合格□不合格
挤出车间
□合格□格
车间一
□合格□不合格
车间二
□合格□不合格
内包间
□合格□不合格
检测人/日期:复核人/日期:
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检测
![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3f8048e9f8c75fbfc77db2a6.png)
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检测
微生物检测方法有空气悬浮微生物法和沉降微生物法两种,采样后的基片(或平皿)经过恒温箱内37℃、48h的培养生成菌落后进行计数。
使用的采样器皿和培养液必须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采样点可均匀布置或取代表性地域布置。
悬浮微生物发采用离心式、狭缝式和针孔式等碰击式采样器,采样时间应根据空气中微生物浓度来决定,采样点数可与测定空气洁净度测点数相同。
各种采样器应该按仪器说明书规定的方法使用。
沉降微生物法,应采用直径为90mm培养皿,在采样点上沉降30min后进行采样,培养皿最少采样数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制药厂洁净室(包括生物洁净室)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测试,也可采用按协议确定的采样方案。
用培养皿测定沉降菌,用碰撞式采样器或过滤采样器测定浮游菌,还应遵守以下规定:
1.采样装置采样前的准备及采样后的处理,均应在设有高效空气过滤器排风的
负压实验室进行操作,该实验室的温度应为22 ±2 ℃;相对湿度应为50% ±10%;
2.采样仪器应消毒灭菌;
3.采样器选择应审核其精度和效率,并有合格证书;
4.采样装置的排气不应污染洁净室;
5.沉降皿个数及采样点、培养基及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执
行;
6.浮游菌采样器的采样率宜大于100L/min;
7.碰撞培养基的空气速度应小于20m/s。
摘自《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规程
![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d59fd35beff9aef8951e0600.png)
1 目的确定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2 范围适用于不同洁净室(区)(包括洁净工作台)的沉降菌的测定和环境验证。
3 责任QC微生物室负责洁净室(区)沉降菌的监测。
4 内容4.1 参考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4.2 监测程序4.2.1 设备高压消毒锅恒温培养箱培养皿:一般采用Φ90mm×15mm的硼硅酸玻璃培养皿。
4.2.2 培养基及平皿制备4.2.2.1 一般采用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或其他药典认可的培养基4.2.2.2 制备过程如下:◆将培养皿与用三角瓶装好的培养基在高压消毒锅内121℃湿热灭菌20 分钟或180℃干热灭菌2小时;◆将培养基加热溶化,冷至45℃时,在无菌操作要求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
◆待琼脂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倒置于30-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 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
◆制备好的培养基平皿倒置在2-8℃的环境中存放,注意避免污染。
4.2.3 采样点和监测频次4.2.3.1 采样点的布置力求均匀,避免采样点在某局部区域过于集中,按照洁净区的面积大小,而制定最少采样点数目(附件),在满足最少采样点数的同时,还宜满足最少培养皿数和采样点布置(附件)。
4.2.3.2 工作区采样点的位置离地0.8米-1.5米左右(略高于工作面)。
并在关键设备或关键工作活动范围处增加采样点。
4.2.3.3 监测频次:每月一次,特殊情况及时监测。
4.2.4 测试规则4.2.4.1 沉降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区)的温湿度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静压差、换气次数、空气流速必须控制在规定值内。
4.2.4.2 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区)已经过消毒。
4.2.4.3 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环境洁净度级别的工作服。
4.2.4.4 测试时间:◆对单向流(如A级净化房间及层流工作台),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分钟后开始。
洁净室沉降菌检测原始记录表
![洁净室沉降菌检测原始记录表](https://img.taocdn.com/s3/m/3f319c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c.png)
主要 仪器 设备
检验 步骤 计算 公式
名称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电热恒温培养箱 电热恒温培养箱
生化培养箱
型号 LDZF-75KB-Ⅱ
DH-360AB DH-420A SPL-250
编号
1016A1-001
1011A1-001 1001A1-001 1018A1-001
将送检样品置于__36___℃的培养箱内培养__24___ h 后计数。
菌落总数
CFU
/
皿
平皿菌落数之和CFU
平皿个数
主要培养基 及试剂
培养基名称 TSA 琼脂 营养琼脂 沙氏琼脂
批号 /
××× ×××
序号
样品编号
各平皿菌落数(CFU/皿) 12345678
平均菌落总数(CFU/皿)
1
×××-001
00000000
0
2
×××-002
24232443
3
3
×××-003
15435644
4
4
空白
00000000
0
生产厂家 /
××× ×××
备注
测定人: 第 页共 页
复核人:
审核人: 2023 年 月 日执行
表格编号:
××技术有限公司
沉降菌测定原23___年____月____日 测定日期:_2023_年__月__日~__月__日
分析项目:沉降菌(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
环境条件:____25____℃,RH___47_____%
方法依据:GB/T16294-2010GB50073-2013GB50457-2019GB50591-2010GB50333-2013GB51110-2015其它____________
沉降菌检测
![沉降菌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1f21dfccddccda38376bafaa.png)
微生物检测一、沉降菌:用标准提及的方法收集到的活微生物粒子,通过专用的培养基,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二、测试方法:采用沉降法,即通过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气中的生物粒子于培养基平皿(一般多采用90mm直径硼硅酸玻璃培养皿,俗称沉降碟),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进行计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判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室的洁净度。
三、采集的沉降菌为静态检测。
四、所需物料:(1)90mm培养皿:72个;(2)棉拭子:10个;五、沉降菌检测步骤:1、检测布点:生物安全柜(6个);水平层流台(6个);调配间(8个);一更(3个);二更(3个);清洗间(3个);2、通常的检测应在风机开启至少30min以上,紫外线照射30min,关闭紫外灯后开始采样。
3、将培养皿按采样点布置逐个放置,从内向外放置,摆放距离地面不低于60cm,培养皿暴露时间不得少于30min,不得大于4h。
操作台调配间一更/二更/清洗4、全部采样结束后,将二批杨敏倒置放置,随后送至检验科进行培养(2小时内送检);每批均应有培养基对照实验,检验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做对照实验,与采样皿同法操作但不需暴露采样。
5、注意事项:(1)布置采样点时,至少应尽量避免尘粒较集中的回风口,采样时,测试人员应站在采样口的下风侧,并尽量减少走动;(2)采样前应仔细检查每个培养皿的质量,如发现变质、破损或污染的应剔除;(3)采样时摆放顺序为从里向外,净化台-调配间-二更-清洗间-一更。
回收培养皿时顺序相反。
(4)从检验科取来的培养皿不用时应在冷藏柜(2-8℃)保存。
(5)净化台沉降菌检测可轮流做,不必每个净化台都做检测;(6)二更和调配间均为万级,可轮流做检测;一更和清洗间为十万级,也可轮流做检测。
6、结果测定:(1)每个测点的沉降菌平均菌落数必须低于所选定评定标准的界限;(2)在静态测试时,若某测点的沉降菌平均菌落数超过评定标准,则应重新采样两次,两次结果均为合格才能判为符合;(3)洁净室沉降技术要求:洁净室沉降菌技术要求六、物体表面检测项目:1、物体表面检测:对静配中心洁净区内的各物体表面(操作台面、门把手、传递窗、大小推车、洁净服等)存在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监控,达到规定标准,以保证所调配的输液质量。
沉降菌检测表
![沉降菌检测表](https://img.taocdn.com/s3/m/46a26857cc175527072208aa.png)
间D15
D级
<100(CFU皿)
检验人:复核人:
'、菌卄
洛区、^数域\
平皿
级别
评定标准
结果
1
2
3
4
平均数
前室D16
D级
<100(CFU皿)
粉碎过筛间
D17
D级
<100(CFU皿)
中间站D18
D级
<100
(CFU皿)
洁具间D19
D级
<100(CFU皿)
中检室D20
D级
<100(CFU皿)
洁净走道
沉降菌检测记录
报告编号:
检测状态:
检测日期:
:\菌落数区、数域、、
平皿
级别
评定标准
结果
1
2
3
4
平均数
女洗手脱外
衣间D01
D级
<100(CFU皿)
男洗手脱外
衣间D02
D级
<100(Βιβλιοθήκη FU皿)女穿洁净衣室D03
D级
<100(CFU皿)
男穿洁净衣
室D04
D级
<100(CFU皿)
缓冲室D05
D级
<100(CFU皿)
D级
<100(CFU皿)
结论:按
检验人:
结晶过滤
D06
D级
<100(CFU皿)
干燥间D07
D级
<100(CFU皿)
混合室D08
D级
<100(CFU皿)
器具清洗间
D09
D级
<100(CFU皿)
洁净区沉降菌监SOP和检测记录
![洁净区沉降菌监SOP和检测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e27f447f6bd97f192279e9df.png)
8、培养基表面暴露0.5小时后,收集培养皿,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0-35℃培养48小时,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每批可选定3只培养皿做对照培养,其中2只培养皿做阳性对照,1只培养皿做阴性对照。
9、达到规定的培养时间后,菌落数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并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有否遗漏。
测试单位
测试依据
测试状态
环境温度
相对湿度
培养基
培养温度
检测日期
静压差
报告日期
平面
菌落数
区域
1
2
3
4
平均数
级别
备注
测定标准:
结论:
检验者:
复核者:
WM/QMS2-06-27
12、注意事项
(1)测试用具要作灭菌处理,以确保测试的可靠性、正确性。
(2)防止人为对样本的污染。
(3)采样时应仔细检查每个培养皿的质量,如发现变质、破损或污染的应剔除。
(4)一般采用透射光于培养皿背面或正面仔细观察,应注意培养皿边缘生长的菌落,并注意菌落与培养基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的区别。
洁净室沉降菌检测记录
检验编号
责任者:质量部、车间相关人员。
程序:
1、质量保证室根据洁净区(室)的验证结果,建立洁净区(室)的日常监测计划,依计划和生产需要填写洁净区(室)环境监测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经质量部负责人批准后,下发中心化验室和车间。
2、中心化验室接通知后,与车间讨论确定具体监测时间,安排好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如期完成,如不能按期完成监测,应由室主任填写“分析/评价延迟报告书”,经质量部负责人批准后,予以重新安排。
5、在监测前,对被监测洁净区(室)消毒。
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
![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382bbf7b1a37f111f0855b0c.png)
微生物检验室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评定标准十万级w 10CFU 皿;万级w 3CFU 皿;百级w 1CFU 皿RSB60-00°C采样点图示 见附图:报告日期 _________结 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者 ____________ 复核者 ___________________RSB64-00固体制剂车间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2)编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试依据SPG108-01环境温度________________ °C培养基批号__________________ 测试单位 ______________ 测试状态 ______________ 相对湿度% _____________培养温度 ______________采样点图示 见附图:评定标准:十万级w 10CFU皿;万级w 3CFU皿;百级w 1CFU皿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者_________________ 复核者______________RSB63-00 固体制剂车间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1 )评定标准: 十万级w 10CFU/皿; 万级w 3CFU/皿; 百级w 1CFU/皿 结 论 检验者 复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RSB61-00原料车间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编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试单位 ________________ 测试依据SPG108-01 测试状态 _______________环境温度 _______________ ° C 相对湿度% ______________ 培养基批号 _________________ 培养温度 _________________ °C 静压差 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 报告采样点图示 见附图:日期评定标准:十万级w 10CFU/皿;万级w 3CFU/皿;百级w 1CFU/皿检验者复核者RSB62-00 原料车间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评定标准:十万级w 10CFU皿;万级w 3CFU皿;百级w 1CFU皿结论检验者复核者____________________RSB61-01 原料车间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编号测试单位测试依据SPG108-01 测试状态环境温度°C相对湿度% 培养基批号培养温度静压差检测日期采样点图示见附图:报告日期 _________评定标准:十万级w 10CFU/皿;万级w 3CFU/皿;百级w 1CFU/皿结论________________ 检验_______________ 复核者_______________。
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
![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19ae189576eeaeaad1f3309f.png)
RSB60-00 微生物检验室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测试依据SPG108-01 测试状态环境温度°C 相对湿度%培养基批号培养温度°C静压差检测日期报告日期评定标准十万级≤10CFU/皿;万级≤3CFU/皿;百级≤1CFU/皿结论检验者复核者RSB64-00 固体制剂车间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2)测试依据SPG108-01 测试状态环境温度°C 相对湿度%培养基批号培养温度°C静压差检测日期报告日期评定标准:十万级≤10CFU/皿;万级≤3CFU/皿;百级≤1CFU/皿结论检验者复核者RSB63-00 固体制剂车间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1)测试依据SPG108-01 测试状态环境温度°C 相对湿度%培养基批号培养温度°C静压差检测日期报告日期评定标准:十万级≤10CFU/皿;万级≤3CFU/皿;百级≤1CFU/皿结论检验者复核者RSB61-00 原料车间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测试依据SPG108-01 测试状态环境温度°C 相对湿度%培养基批号培养温度°C静压差检测日期报告日期评定标准:十万级≤10CFU/皿;万级≤3CFU/皿;百级≤1CFU/皿结论检验者复核者RSB62-00 原料车间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测试依据SPG108-01 测试状态环境温度°C 相对湿度%培养基批号培养温度°C静压差检测日期报告日期评定标准:十万级≤10CFU/皿;万级≤3CFU/皿;百级≤1CFU/皿结论检验者复核者RSB61-01原料车间沉降菌测试原始记录编 号 测试单位 测试依据 SPG108-01 测试状态 环境温度 °C 相对湿度% 培养基批号 培养温度 °C静 压 差 检测日期 报告日期评定标准: 十万级≤10CFU/皿; 万级≤3CFU/皿; 百级≤1CFU/皿 结 论 检 验 者 复核者。
检验室洁净区沉降菌测试记录表
![检验室洁净区沉降菌测试记录表](https://img.taocdn.com/s3/m/b9bdcd6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8.png)
检验室洁净区沉降菌测试记录表1次/季
测试依据
GB/T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卫生部《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制定
测试状态
□静态□动态
其他测试合格Βιβλιοθήκη 况温湿度:压差:换气次数:
操作方法
1、采用平板暴露法:将姨酪大豆胨琼脂平板(9cm直径)按检测点中间直线的1/4和3/4布放,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暴露30分钟后,将培养基皿盖上后倒置.
2、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培养箱中培养。
3、在30℃—35℃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48小时。
4、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每批选定3只培养基作空白对照培养。
检测点分布及编号
阳性对照室二更
S1
S2
阴性对照室二更
S9
S10
微生物限度室
S17
S18
阴性对照
阳性手消间
S3
S4
阴性手消间
S11
S12
微生物限度室工作台
S19
S20
阳性对照室
S5
S6
无菌室
S13
S14
1#
2#
3#
生物安全柜
S7
S8
无菌室工作台
S15
S16
洁净度级别
300,000级
100,000级
10,000级
100级
判定标准
-----
≤10个/皿
≤3个/皿
≤1个/皿
培养温度
℃
培养时间
月日时至月日时
测试点名称
阳性对照室二更
阳性手消间
洁净室(区)沉降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洁净室(区)沉降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8af817d02020740bf1e9b0f.png)
目的制定标准的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指导沉降菌的测试工作。
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定和验证。
责任QC微生物室检验员负责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QC主管和QA部门负责对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程序1.定义1.1.菌落:微生物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微生物集落,简称CFU。
1.2.沉降菌:通过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气中的活微生物粒子,通过专用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1.3.动态测试:洁净室(区)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设备在指定的方式下进行,并且有指定的人员按照规范操作的状态。
2.测试方法2.1.测试过程2.1.1.设备和培养基:恒温培养箱、购买预灌装TSA平皿或者自制TSA平皿。
2.2.测试条件2.2.1.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在18~26℃,相对湿度在45%~65%为宜)。
2.2.2.风速、压差应在合格范围内。
2.2.3.动态测试。
2.3.测试方法2.3.1.将准备好的培养皿按采样点要求放置或放在沉降架上(约1.0m)。
将采样台面取样位置或采样辅助设施表面消毒,打开培养皿,将培养皿盖置于已消毒位置,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皿盖上,使培养基表面充分暴露后,将培养皿盖盖上后倒置。
2.3.2.在每一只培养皿上标记好具体的取样位置及取样日期,将所有培养皿在QC微生物室进行培养观察。
2.4.培养观察计数2.4.1.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在20~25℃培养箱中培养3天,30~35℃培养箱中培养2天后观察计数。
2.4.2.每批培养基应有阴性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本身是否污染。
可每次选定2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
2.5.计算2.5.1.平均菌落数M= M1+M2+…MNNM1=1号培养皿菌落数M2=2号培养皿菌落数Mn=n号培养皿菌落数n=培养皿总数2.5.2.结果判定2.5.2.1.最终结果采用平均值。
洁净室沉降菌测试方法
![洁净室沉降菌测试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fac41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8.png)
洁净室沉降菌测试方法
洁净室沉降菌测试是对洁净室环境中空气中悬浮微粒的数量和种类进行评估的方法之一。
沉降菌测试是通过将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使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到培养基上生长,然后计数和鉴定这些微生物来评估洁净室的微生物污染。
以下是一般的洁净室沉降菌测试方法:
1. 准备培养基:选择适用于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培养基。
按照培养基说明制备培养基。
2. 制备沉降皿:将培养基倒入锅中,加热至液态,然后倒入含有适量培养基的沉降皿中。
3. 安置沉降皿:在洁净室中的代表性位置放置沉降皿,如工作台面、天花板等。
4. 收集样品:根据需要和测试目的,选择适当时间段收集样品。
可以采用定期采样或连续采样的方式。
5. 培养:将采集的样品放置在培养箱中,以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孵育。
通常情况下,温度为30-37摄氏度,孵育时间为24-48小时。
6. 计数和鉴定:在孵育结束后,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形成情况,并进行计数。
可以根据菌落的形态和特征,使用显微镜和生化试剂等进行鉴定。
7. 报告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记录沉降菌的数量和种类,并参考相关标准,如ISO 14698等,评估洁净室的微生物污染级别。
需要注意的是,洁净室沉降菌测试方法可能因测试目的、要求和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实际测试之前,最好参考相关的测试标准和指南,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验证。
车间洁净区沉降菌检测操作规程
![车间洁净区沉降菌检测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5aef3f0804d2b160a4ec033.png)
文件制修订记录1.1质量检验人员按规定对车间洁净区沉降菌定期进行检验,按下表1确定好采样点数,每个采样点需做2个培养皿。
表1 采样点数洁净室是指房间面积。
1.2每点培养皿数见下表(2)1.4沉降菌测试规程1.4.1测试人员: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含该环境级别的工作服,静态测试时,室内人员不得多于3人。
1.4.2测试方法1.4.2.1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高压消毒锅、恒温培养箱、培养皿1.4.2.2培养基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
1.4.3采样方法-将己制备好的培养皿按规定的采样点的要求放置,打开培养皿,使培养基表面暴露0.5小时,再将培养皿盖上后倒置。
1.4.4培养1.4.4.1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4.4.2在37℃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48h。
1.4.4.3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基本身量分否污染,可每批选定3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
1.4.5菌落计数1.4.5.1用肉眼直接计数,标一记或在菌落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遗漏。
1.4.5.2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1.4.6结果计算1.4.6.1用计数方法得出各个培养皿的菌落数。
1.4.6.2平均菌落数的计算平均菌落数M= (M1+M2十M3+Mn) /nM:平均菌落数M1: 1号培养皿菌落数M2: 2号培养皿菌落数Mn: n号培养皿菌落数n:培养皿总数1.4.7结果评定:用平菌落数判定。
1.4.7.1洁净室(区)内的平菌落数必须低于所选定的评定标准。
1.4.7.2若某洁净室(区)内的平菌落数超过评定标准,则必须对此区域先进行消毒,然后重新采样两次,测试结果均须合格。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
超净工作台沉降菌检测记录
![超净工作台沉降菌检测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26f3728e59eef8c75ebfb326.png)
嘉兴康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 QMR-086-00
检测人
复核人
生效日期:2016年05月18日
KANGGU
无菌室
微生物限度室 1 2 3
无菌室
123
结果计 算:
平均菌落 数 M(个/ 皿) =
M1+ M2+. ..… Mn
n
456
456
M-平均 菌落 数
M11号 培养 皿菌 落数
M22号 培养 皿菌 落M数nnn号-培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微生物限度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无菌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微生物限度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无菌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超净工作台沉降菌检测记录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9 10 11 12 13 14-086-00
生效日期:2016年05月18日
无菌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微生物限度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无菌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微生物限度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无菌室
KANGGU
超净工作台沉降菌检测记录
洁净度级
别:100
级测
试状态:
静态
检测依
微生物分析室洁净室沉降菌检测记录
![微生物分析室洁净室沉降菌检测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ca4dc061f90f76c660371a2f.png)
嘉兴康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
洁净度级 别:十万 级技、 术万 指级 标: ≤3个/皿
微生物分析室洁净室沉降菌检测记录
检测日期
检测地点
平皿编号及菌落数
平均值(个/皿)
空白对照长菌数 (个/皿)
1
2
阳性间一更(十万级)
1
2
阳性间二更(十万级)
阳性对照间(万级)
1
2
1
2
微限室一更(十万级)
1
2
微限室二更(十万级)
M1-1号
培养皿
n
菌落数
Mn-n号培养皿 菌落数
结论
QMR-067-00
检测人 复核人
n--培养皿 总数
生效日期:2016年05月18日
2
阳性间一更(十万级)
1
2
阳性间二更(十万级)
阳性对照间(万级)
1
2
1
2
微限室一更(十万级)
1
2
微限室二更(十万级)
1
2
微生物限度室(万级)
1
2
无菌室一更(十万级)
1
2
无菌室二更(十万级)
结果计 算:
1
无菌室(万级)
M1+M2+...…Mn
2
M--平均 菌落数
M2-2号培养皿 菌落数
平均菌落数 M(个/皿)
1
2
微生物限度室(万级)
1
2
无菌室一更(十万级)
1
2
无菌室二更(十万级)无菌室(万级)121
2
阳性间一更(十万级)
1
2
阳性间二更(十万级)
阳性对照间(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