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职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摘要】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对联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中职语文课中进行对联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诵读对句中了解知识;引导学生先填补对联,后尝试创作?
【关键词】中职语文对联教学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联因其精致、高雅、丰满、对称、华美的艺术效果广受我国老百姓的喜爱。在传统的私塾教学中,“对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提高语言素养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今天的中职语文课中,我们也可以引入对联教学,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职业课堂增添浓郁的文学品位。
一、对联教学的作用分析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虽然教科书中对对联知识没有进行系统讲解甚至没有作出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近几年高考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其中所用的词语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的词语,这样的特点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同时,对联中包含了大量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个性、美德、心态、风俗等,能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进行教学,往往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教师在上语文课前,用对联导入课文,既自然生动,又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由此可见,对联教学是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利器。同时,对联创作也是对思维和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积累加工时,能够自主体验情感,在方寸间发现、感受词汇内在的丰富内涵与背景,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真正体现和发挥出来。
对联教学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二、中职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方法分析
(一)将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联故事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对联故事,寓对联教育于故事情节当中,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对联的魅力,从而对对联产生兴趣。如“比目鱼”对“独角兽”说的是鲁迅小时候入学应对的故事;“六七八九”对“二三四五”说的是郑燮关心民间疾苦的故事;“投石冲开水底天”对“闭门推开窗前月”说的是秦少游和苏小妹的才子佳人风流逸事,等等。将一个个对联故事穿插在语文教学中,日积月累,在以故事打动学生心灵的同时,使学生对对联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对联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引导学生从诵读对句中了解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并引导学生在吟诵中探究对句的要点:上下联字数相同、用字不重复等。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有关对联的必要的知识.例如:对联有三要素,即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立意新美。所谓对仗工整,就是上下联之间词语要相对,即词性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反。词语对得完全工整的,叫做工对。因为意义的需要,词语对得不是非常工整的,叫做宽对。所谓平仄押韵,就是词语的平仄韵律必须符合要求。一般有三条原则:一是每句中的平仄应当两两间隔,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交替进行。其中,在一般情况下,“一、三、五”位上的平仄韵可破例。二是上下联之间的平仄韵应当相对,即相反。三是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韵,下联的最后一
字必须是平韵。所谓立意新美,就是对联的意思必须健康、高雅而又新奇,使人读了有美的享受。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节假日选择若干自己喜欢的对联,对之进行吟诵,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各自选择的对联,谈自己对所选对联的认识,相互得到启发提高。
(三)引导学生先填补对联,后尝试创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尝试填补对联关键词的方法来锤炼学生的语言。如要求学生填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傲骨梅无仰面花,竹有低头叶(虚心)”等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这样,学生在填补过程中,积极讨论、比较、选择,从中能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这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当学生能欣赏对联,并对对联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时候,可以要求他们结合课文创作对联。例如,教师在教了“唐诗宋词”部分内容后,依据课文内容,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地应用对联的形式。可以结合社会生活的大环境,让学生灵活运用对联,这符合语文源于生活实践又回归社会实践的规律。如教学中针对许多学生有网上QQ号,可以要求学生为自己的网上QQ设计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