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课堂教学生态构建共生共荣教学模式

江汉区华中里小学

一、模式构建背景

1学校特色视角:因为学校是国际湿地教育实验学校、国际生态学校、国家未成年人生态道德示范学校,所以,学校应用了生态学,发现了“教育生态学”,为此,学校汲取“教育生态学”之内涵,化作“教育生态化”之办学理念,全面贯彻于教育教学每个方面,由此思考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生态,构建共生共荣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2教学改进视角:我们解决了“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问题,但还没有达到“乐教、乐学”的境界,教师还没有真切地感受到从教的幸福、为师的快乐,师生关系中还存在诸多不和谐的音符等;课堂和外部生态系统割裂,直接造就了一个极为封闭“花盆环境”的课堂,因为封闭,维系课堂生态的纽带—信息被阻断,信息之间的交流缺失了活力,课堂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要么直接形成了看似自主却是自流,看似热闹却是吵闹,看似课改却是改课的课堂。这些都在制约着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引起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深入思考。

3教学创新视角:用教育生态学视角看待教学生态,打开了观察教学、思考教学、改进教学新思路。我们期待,在承认多样性、珍惜独特性、强调关系性、构成和谐性的教学生态中,让师生各展风采,各显魅力,呈现生机勃勃、美轮美奂教育美景。

4传承优秀文化视角: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老庄的关于人性的自然和自由的主张、孔子的“游于艺”、“和为贵”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思想等,给我们有益启示。

二、模式理论依据

1.人本教育观: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强调: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位,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与内驱力的调动。

2.生命教育观: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而教育,则是生命发展逐渐显现的过程,课堂是重要渠道之一。

3、教育生态观:教育生态学是由自然环境学的生态理论衍化而来。环境生态学里“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的生态系统划分分别对应着教育生态学的“社会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环境”的系统划分(详见《教育生态学》,范国睿著,人民教育出版社,31页)。生态课堂的系统划分里演变成为“社会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系统(课程观、课程资源)、课堂生态环境”,三个系统“圆融互摄”的动态发展,给教学带来的开放性影响,通过物质流、人员流、信息流、智慧流等构成课堂生态场。

4.新课程理念观:新课标提出,要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核心,以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和手段,创建新的课堂模式,这就给课堂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

三、模式构建界定

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生态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态课堂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生命性、生成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它不否定传统的课堂,而是重构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课堂。因此,生态课堂不是“生态加课堂”,而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关照课堂,是课堂教学中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的本质是联系、发展、和谐与共生,内涵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动态生成的课堂生态情境与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将课外的资源引入课内,以理解、交往、动态生成等为教学方法,协调课堂生态内部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合作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自主学习者、竞争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成长。

共生共荣课堂教学模式:“共生”是相互依存,“共荣”是互惠互利。共生共荣教学模式是把学习看作课堂的核心,在由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等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各个因子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各自实现个性化的发展,通过便利流畅的能量流动

来共同推动课堂学习的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成就别人、快乐自己、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教学境界。

四、模式实施流程

模式以师生发展为宗旨,以学生需要为准则,以课内外联接为切入点,以问题解决为纽带,以“顺应天性,呵护个性,舒展灵性,植养品性”为教学原则,营造宽松、愉悦“生命共生场”,创设独立学习、感受领悟“自主体验场”,组建交流讨论、充分表达的“实践演练场”,搭建展示成功、张扬个性的“成果展示场”,建构深思改进、生发智慧的“知识探究场”,建立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技能提升场”、形成消化吸收、重组内化的“灵魂升华场”。学校倡导各学科在教育生态学教学思想引领下,基于学科特点,基于学情,运用“道”的方式,“道”的规律,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形成合而不同的课堂教学范式,构建能促进学校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课

堂文化,模式流程:

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师生共同享受教育的美好,形成师生共生共荣亮丽的教育风景线,即:成就学生,提高自己,快乐自己,互惠双赢,教学相长。

五、模式实施策略

“共生共荣的课堂生态”是全景,是关联,是动态,是演进,是辨证,是和谐,我们只有采用有效的方法,才能将课堂引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合理运用学习资源、恰当协调相互关系、师生共生荣、有效促进师生均衡发展的新境界。为促使教师应用模式时有良好教学效果,我们建议:

1、打破花盆环境,让课堂内外圆融互摄空间

学习中花盆环境的存在,主要是受教材以及学习时空的限制。因此,生态课堂的实施,首先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着力,努力打破制约课堂学习的“花盆环境”。首先,改变教室空间,让教室成为“生态园区”,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生态空间,有生活的气息,是“润泽的”,学生可以借助这样的空间看到学习的广泛用途,重建学习空间,获得焕发自己的时间,借助焕发自己的时间唤醒自己的身心,借助身心的唤醒编织自己的话语,借助自己的话语获得自己的人际纽带。这样的空间书香浓浓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形成课外读物的生态群落。这样的空间,让学习的外部生态系统永远如一泓活水,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整个世界都是教材。在具体的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