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共19页文档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卢兰说起知音,大家会联想到离我们最近的《知音》杂志,还有耳熟能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有记载,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
”而当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汤汤乎若流水。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在子期的墓前将琴摔断,并且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鼓琴。
(正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知音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晓音律的人,而后来引申为知己、知心朋友。
《知音》杂志就是取他的这个引申义。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刘勰的鉴赏论和批评论,反映的是刘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
这里的“知音”就是要在文学鉴赏中做知音。
“知”可理解为一个动作,既是鉴赏的行为,而“音”则为鉴赏的对象。
因而知音即可以是文学鉴赏的活动,即对文学作品正确评价的过程;也可以是鉴赏的主体,即努力做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整个知音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知音之难;其次是知音之方;最后是知音之乐。
在《知音》篇开篇中,刘勰就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多么困难啊!音确实难以理解,知音确实难以碰到,碰到知音,千年中只有一次吧。
)一句感叹句引出了知音的难处。
那么知音难在何处呢?作者刘勰主要从知的主体所存在的心理障碍;知的对象的客观因素;知的主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三方面分别来探究知音之难。
首次从知的主体(鉴赏者、批评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困扰),或者时常犯的毛病来看主要有:(一)贵古贱今;(二)崇己抑人;(三)信伪迷真。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从古以来的知音,多数看轻同代人而怀念古代人),思古贱同也就是贵古贱今。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两句出自于《鬼谷子•内楗》篇)也。
(所谓“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声便想念”。
《文心雕龙·知音篇》
《⽂⼼雕龙·知⾳篇》///南朝刘勰所著《⽂⼼雕龙》,章学诚赞其为“体⼤⽽虑周”(《⽂史通义·诗话篇》),载于其下部的《知⾳篇》,主要论说的是⽂学批评与鉴赏,对⽂学鉴赏的态度、难度和⽅法都有恳切详尽的论述,层次分明,颇可玩味。
“知⾳”,按字⾯上的意思是懂得⾳乐。
陶潜有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识得琴中之趣,弦外之⾳,就叫做知⾳。
俞伯⽛弹琴的时候,志在⾼⼭,钟⼦期就说:“善哉乎⿎琴,巍巍乎若泰⼭”;志在流⽔,钟⼦期就说:“善哉乎⿎琴,汤汤乎若流⽔。
”就叫做知⾳。
刘勰⽤“知⾳”作篇名,⼤概意思就是:⽂学也如⾳乐⼀样需要“知⾳”的评论和鉴赏。
古⼈爱说“知⾳难遇”,换成当代⼈的说法就是“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马东语)。
⽂艺作品,被⼈读懂,读透,理解,莫逆于⼼,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作者也没有创作的章法,读者也没有掌握阅读和鉴赏的⽅法的情况下,误解误读,不知所云的情况,简直不要太多。
想要知⾳,⾄少得先通⾳律,不但演奏者通,倾听者也得通,在同⼀种语⾔体系⾥⾯,才有交流的可能。
《⽂⼼雕龙》的知⾳篇,就讲了这⼏个层⾯的问题,⼀是讲“知实难逢”,刘勰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等⼈为例,说明古来⽂学批评“贵古贱今”,“⽂⼈相轻”,好的⽂学批评家难逢难遇;⼆是讲“⾳实难知”,因为⽂学作品本⾝的抽象复杂,评论家见识有限,⼜各有偏好,⽂学批评要做到公允⽆偏差,确实存在⼀定的困难,看都没看懂,还说什么好与坏呢;三是讲⽂学批评鉴赏的⽅法:评论者应该博见⼴闻,以增强其鉴赏⽂学作品的能⼒,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读评才⾏;四是提出“六观”,即六个评价的⾓度,作为衡量的标尺来考察⽂学作品;此外,还提出⽂学批评的理论根据。
以下就对照原⽂来看看刘勰是怎么说的吧。
///知⾳其难哉!⾳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千载其⼀乎!夫古来知⾳,多贱同⽽思古。
所谓“⽇进前⽽不御,遥闻声⽽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于班固、傅毅,⽂在伯仲,⽽固嗤毅云“下笔不能⾃休”。
文心雕龙·知音
2。知多偏好
二、如何知音 1.博观 2.客观 2.六观 三、深识鉴奥,细玩悟妙
写作特点
一、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关系清晰。
二、善于利用骈体的特长──对偶。
三、句式多变,不拘泥于对偶。 四、篇中穿插警策之句与适当的清词丽藻。
作者介绍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 少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入寺庙 依靠名僧僧祐十余年,在深研佛理的同时, 博览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深 得文理”,为沈约赏识。后入仕,梁武帝 时,历任奉朝请、太末(今浙江中部)令, 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受到昭明太子重视。 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后奉命到上林 寺撰经,经成出家,法名慧地,一年后去 世。
著作除《文心雕龙》外,今仅存《 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灭 惑论》两个单篇。刘勰一生政治地 位不高,主要成就在于学术。他精 研佛理,兼通儒学,论文以儒家思 想为基础。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
第四部分(5-6段)指出文学评鉴的正确途径:“缀文
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
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赞:总结。评鉴作品要遵循知音的规律。
文章结构
一、知音难:音实难知,知实难逢 原因:1. 贵古贱今 2. 崇己抑人 3. 信伪迷真 原因:1.文情难鉴
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
“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知音之难的原因: 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 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 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 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
《文心雕龙·知音》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 王嘉的《拾遗记》,荀氏的《灵鬼志》, 王嘉的《拾遗记》 荀氏的《灵鬼志》 干宝的《搜神记》 托名陶潜的《 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 宋王琰的《冥祥记》 记》,宋王琰的《冥祥记》,刘义庆的 幽明录》 梁吴均的《续齐谐记》 《幽明录》,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 齐颜之推的《冤魂志》 干宝《搜神记》 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干宝《搜神记》 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兰亭集序》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 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亦将有感于斯文。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解
• 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永和:晋穆帝年号, 年 • 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 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 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 修禊(x 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 修禊(x ):古代习俗 (xì细 古代习俗, 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 ),人们 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 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唯佛教是正道”
• 东晋时,建康佛寺不到四十所,到了梁朝,则 东晋时,建康佛寺不到四十所,到了梁朝,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 资产丰沃” 资产丰沃”。梁武帝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宣布 唯佛教是正道” 更确定了它的优越地位。 “唯佛教是正道”,更确定了它的优越地位。 • 佛教的发展不只兴起了大僧侣地主,也引起了与 佛教的发展不只兴起了大僧侣地主, 道的矛盾, 儒、道的矛盾,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有神论与无 神论的斗争,对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论的斗争,对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心雕龙知音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
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
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
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注释〕1 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文心雕龙·知音》 共94页PPT资料
文人诗歌从宋初开始 由玄言转向山水
• 玄言诗人常常过山水体会玄理,而登临 山水也很早就成为士族阶级优闲享乐生活 的一部分。东晋末年殷仲文、谢混的诗里, 山水成分已逐渐增多。到了宋谢灵运,由 于政治上的失意,“肆意游遨”,所至 “辄为歌咏,以致其意”,山水成为主要 的描写对象,遂完成了玄言诗到山水诗的 转变。
南朝民歌
• 主要是产生于建业和荆州一带的《吴歌》、 《西曲》。它们以短小的形式,清新活泼 的风格,表现了人民对合理的爱情生活的 追求和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精神。从中也 可以看到长江流域商业的发达。南朝民歌 本不限于歌唱爱情,但独取情歌入乐,却 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观点和趣味。
风流文士
• 梁元帝说:“至于文者,惟须绮彀(gou4, 张弓)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 摇荡。”形式主义要求是很明显的。
注解
• 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 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
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 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
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 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注解
• 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 法所拘束。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 数量很多。现在保存下来的完整与不完整 的尚有三十馀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 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托 名郭宪的《汉武洞冥记》,托名班固的 《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托名 魏曹丕(一作张华)的《列异传》,晋张华的 《博物志》;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
王羲之(321—379)
• 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初 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 远将军,江州刺史。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 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卒赠金紫 光禄大夫。有诗文集十卷。清人张溥《汉魏六朝 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 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卢兰说起知音,大家会联想到离我们最近的《知音》杂志,还有耳熟能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有记载,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
”而当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汤汤乎若流水。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在子期的墓前将琴摔断,并且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鼓琴。
(正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知音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晓音律的人,而后来引申为知己、知心朋友。
《知音》杂志就是取他的这个引申义。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刘勰的鉴赏论和批评论,反映的是刘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
这里的“知音”就是要在文学鉴赏中做知音。
“知”可理解为一个动作,既是鉴赏的行为,而“音”则为鉴赏的对象。
因而知音即可以是文学鉴赏的活动,即对文学作品正确评价的过程;也可以是鉴赏的主体,即努力做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整个知音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知音之难;其次是知音之方;最后是知音之乐。
在《知音》篇开篇中,刘勰就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多么困难啊!音确实难以理解,知音确实难以碰到,碰到知音,千年中只有一次吧。
)一句感叹句引出了知音的难处。
那么知音难在何处呢?作者刘勰主要从知的主体所存在的心理障碍;知的对象的客观因素;知的主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三方面分别来探究知音之难。
首次从知的主体(鉴赏者、批评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困扰),或者时常犯的毛病来看主要有:(一)贵古贱今;(二)崇己抑人;(三)信伪迷真。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从古以来的知音,多数看轻同代人而怀念古代人),思古贱同也就是贵古贱今。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两句出自于《鬼谷子·内楗》篇)也。
文心雕龙·知音NEW
批评论
四五、 四五、时序 四六、 四六、物色 四七、 四七、才略 四八、 四八、知音 四九、 四九、程器
十二、诔碑 十二、 十四、 十四、杂文 十六、 十六、史传 十八、 十八、论说 二十、 二十、檄移 二二、 二二、章表 三四、 三四、议对
三、《文心雕龙》批评论
《 文心雕龙·序志 》“崇替于 《 时序》 , 褒贬 文心雕龙 序志》 崇替于《 时序 》 序志 崇替于 于 《 才略》, 怊怅于《知音》, 耿介于《程 才略》 怊怅于《 知音》 耿介于《 器》”《物色》 《物色》 时序》 《时序》论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潮流之关系 物色》 《物色》论文学作品与自然环境之关系 才略》 《才略》论文学作品与作家才能识略之关系 知音》 《知音》论文学作品与读者鉴赏之关系 程器》 《程器》论文学作品与道德修养之关系
知音( 知音(二)
夫麟凤与麏 雉悬绝, 珠玉与砾石超殊, 夫麟凤与 麏 雉悬绝 , 珠玉与砾石超殊 , 白 日垂其照, 青眸写其形。 然鲁臣以麟为麏 日垂其照 , 青眸写其形 。 然鲁臣以麟为 麏 , 楚人以雉为凤, 魏氏以夜光为怪石, 楚人以雉为凤 , 魏氏以夜光为怪石 , 宋客 以燕砾为宝珠。 形器易徵, 谬乃若是; 以燕砾为宝珠 。 形器易徵 , 谬乃若是 ; 文 情难鉴,谁曰易分。 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 质文交加, 知多偏好, 夫篇章杂沓 , 质文交加 , 知多偏好 , 人莫 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 圆该 。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 , 酝藉者见密而 高蹈; 浮慧者观绮而跃心, 高蹈 ; 浮慧者观绮而跃心 , 爱奇者闻诡而 惊听。 会己则嗟讽, 异我则沮弃, 惊听 。 会己则嗟讽 , 异我则沮弃 , 各执一 隅之解, 欲拟万端之变。 所谓“ 东向而望, 隅之解 , 欲拟万端之变 。 所谓 “ 东向而望 , 不见西墙”也。 不见西墙” 音实难知
大学语文03文心雕龙·知音
著作除《文心雕龙》外,今仅存 《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 《灭惑论》两个单篇。刘勰一生政 治地位不高,主要成就在于学术。 他精研佛理,兼通儒学,论文以儒 家思想为基础。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 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之作。 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集大成又颇有独到创 见。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
作者介绍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家,少 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入寺庙依 靠名僧僧祐十余年,在深研佛理的同时, 博览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深 得文理”,经过数年研读,写成《文心雕 龙》五十篇,为沈约赏识。后入仕,梁武 帝时,历任奉朝请、太末(今浙江衢州) 令,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受到昭明太子重 视。后奉命到上林寺撰经,经成出家,法 名慧地,一年后去世。
2. 崇己抑人 3. 信伪迷真 二、如何知音 1.博观 2. 六观 三、深识鉴奥,细玩悟妙
写作特点
一、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关系清晰。 二、善于利用骈体的特长──对偶。 三、句式多变,不拘泥于对偶。 四、篇中穿插警策之句与适当的清词丽藻。
讨论会
接收美学学者认为:文本不再是独立自足,能展 示其自身的客体。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产 生意义。在这个动态阅读过程中,文本的阐释、阅读 经验、意义的生产都离不开读者;文学作品的意义是 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创造产生的,是读者的“创造 物”,新批评主张的那种文本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含 义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
1、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你认为是否还会存在文学 作品要寻求“知音”的问题?
2、你认为刘勰的观点对于当代读者在哪些方面还具 有适用性?
文本解读
• 《知音》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 进行文学鉴赏与批评。全篇分四个部分。
《文心雕龙·知音》赏析
《⽂⼼雕龙·知⾳》赏析知⾳第四⼗⼋【原⽂】知⾳其难哉!⾳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①,千载其⼀乎。
夫古来知⾳,多贱同⽽思古,所谓“⽇进前⽽不御,遥闻声⽽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②;既同时矣,则韩囚⽽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于班固傅毅,⽂在伯仲,⽽固嗤③毅云“下笔不能⾃休”。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叹以为美谈④,季绪好诋诃,⽅之于⽥巴,意亦见矣。
故魏⽂称“⽂⼈相轻”,⾮虚谈也。
⾄如君卿唇⾆,⽽谬欲论⽂,乃称“史迁⑤著书,咨东⽅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轻⾔负诮⑥,况乎⽂⼠,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贵古贱今者,⼆主是也;才实鸿懿,⽽崇⼰抑⑦⼈者,班曹是也;学不逮⽂,⽽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注释】①知⾳:这⾥泛指⽂学欣赏者、评论家,不论其正确与否。
②恨不同时:韩⾮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感叹⾃⼰不能和此⼈同时,后来他⽤武⼒威胁韩国,得到了韩⾮。
⼜《汉书·司马相如传》载,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虚赋》感叹不能与此⼈同时,后来他得知《⼦虚赋》是当时⼈司马相如所作,⽴即召见了司马相如。
③嗤:讥笑。
④“敬礼”⼆句:敬礼,丁虞的字;润⾊,修改⽂章。
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说,丁虞请他修改⽂章并说:“后世还有谁能知道我,能够改订我的⽂章呢!”曹植称赞这是“美谈”。
⑤史迁:司马迁。
⑥诮:责怪,讥讽。
⑦抑:贬低。
【译⽂】知⾳多么困难啊!⾳乐实在难以理解,懂得⾳乐的⼈⼜实在难遇到,碰到知⾳的⼈,千年只有⼀次吧!从古以来的“知⾳”,⼤多看轻同时代的⼈⽽怀念古代的⼈,这就是所谓的“每天在⾯前不信⽤,⽼远听见名声便想念”啊!从前韩⾮的《储说》⽅才传播,司马相如的《⼦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
后来知道同时相处了,结果韩⾮却被囚禁,⽽司马相如也遭轻贱待遇。
这岂不是明⽩地看出了对同时的⼈看轻吗?⾄于班固和傅毅,⽂章不相上下,然⽽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完没了,不能⾃⼰休⽌。
文心雕龙之《知音》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之《知音》原文及翻译原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及陈思①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②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③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
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
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日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④。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大学语文03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 文心雕龙》 50篇 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 批评论大思精”之作。 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 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集大成又颇有独到创 见。 其体系宏大、结构严密,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 其体系宏大、结构严密, 是空前绝后的。 是空前绝后的。
• 第三部分(5-6段)提出了正确评鉴作品的方法与 第三部分( 观察的六个要素。批评者应博见广闻, 观察的六个要素。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鉴赏文 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 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 作品。 作品。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7段)指出文学评鉴的正确途径:“缀文者 指出文学评鉴的正确途径: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 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总结。评鉴作品要遵循知音的规律。 赞:总结。评鉴作品要遵循知音的规律。
讨论会
接收美学学者认为:文本不再是独立自足, 接收美学学者认为:文本不再是独立自足,能展 示其自身的客体。 示其自身的客体。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产 生意义。在这个动态阅读过程中,文本的阐释、 生意义。在这个动态阅读过程中,文本的阐释、阅读 经验、意义的生产都离不开读者; 经验、意义的生产都离不开读者;文学作品的意义是 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创造产生的, 是读者的“ 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创造产生的 , 是读者的 “ 创造 物”,新批评主张的那种文本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含 义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 义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
文心雕龙知音篇
2
段落大意
段落大意
《知音篇》主要分为 三部分
段落大意
总论:阐述了文学批评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指出好的文学批 评能够指导读者理解作品,提 高鉴赏能力,促进文学的发展
分论:详细探讨了文学批评的 方法和标准,包括从作品的内 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评
价和分析
结论:总结了文学批评的要点, 强调了批评家需要具备高尚的 品德、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
4
总结
总结
《知音篇》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篇章之一,主要探讨了文学鉴赏和 批评的理论
刘勰在文章中阐述了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详细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标准,强调了批评家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5
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
01
在《知音篇》中,刘勰引用了大 量的前人著述和经典文献,如 《诗经》、《楚辞》、《左传》
等,以支持他的观点和理论
02
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文 章的内容,也展示了刘 勰对于前人文学理论和 批评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6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从个人观点来看, 《知音篇》所阐述 的文学鉴赏和批评 理论具有一定的指
察力
3
主题分析
主题分析
刘勰认为,好的文学批评应 该具备准确性、深刻性和独 到性,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
解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文学批 评有着重要的影响
《知音篇》主要探讨了文学 鉴赏和批评的理论,其中涉 及了作品的内容、形式他也强调了批评家需 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 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以保 证其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导意义
《文心雕龙·知音》
小说
• 小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繁盛。这 时,写作小说几乎成为一种风气,不仅作 品的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出现了前代 所没有的盛况。这个时期的小说,就其内 容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谈鬼神 怪异的“志怪小说”,一类是记录人物轶 闻琐事的“轶事小说”。
志怪小说
• 《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 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 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 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 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黜免篇
•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 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
• 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忧悔篇
• 1.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ト 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 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
• 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 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 得复杀我东阿。”
世说新语局限性由于作者的阶级地位和生活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士族文人风尚的影响它不但没有接触到广大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尖锐矛盾而且对统治阶级生活的记载也缺乏批判的态度这不能不大大降低了本书的思想性并给后世读者带来消极的影响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
王羲之(321—379)
• 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初 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 远将军,江州刺史。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 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卒赠金紫 光禄大夫。有诗文集十卷。清人张溥《汉魏六朝 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 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