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11 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
12 圆该:全面具备。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
13 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逆:迎。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节:乐器。
14 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高蹈:远行。
15 浮:浅。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
20 季绪:刘修的字。他是汉末作家。诋诃(dǐhē底河阴):诽谤。
21 方:比。田巴:战国时齐国善辩的人,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
6 声:名声。这两句是《鬼谷子·内楗(jiàn见)》篇中的话。
7 《储说》: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中,有《内储说》、《外储说》等篇。
8 《子虚》:指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9 恨不同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注释〕
1 麏(jūn君):獐,似鹿而小。雉(zhì志):野鸡。悬绝:相差极远。
2 砾(lì力)石:碎石块。
3 青眸(móu谋):即青眼,指正视。正目而视,眼多青处。眸:眼的瞳仁。
4 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之象3,务先博观4。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喻畎浍6。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7,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8,二观置辞9,三观通变10,四观奇正11,五观事义12,六观宫商13。斯术既形14,则优劣见矣。

[Word]文心雕龙 知音 翻译

[Word]文心雕龙  知音  翻译

[Word]文心雕龙知音翻译《文心雕龙?知音》 - 原文与翻译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 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 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

所以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

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

《文心雕龙·知音篇》

《文心雕龙·知音篇》

《⽂⼼雕龙·知⾳篇》///南朝刘勰所著《⽂⼼雕龙》,章学诚赞其为“体⼤⽽虑周”(《⽂史通义·诗话篇》),载于其下部的《知⾳篇》,主要论说的是⽂学批评与鉴赏,对⽂学鉴赏的态度、难度和⽅法都有恳切详尽的论述,层次分明,颇可玩味。

“知⾳”,按字⾯上的意思是懂得⾳乐。

陶潜有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识得琴中之趣,弦外之⾳,就叫做知⾳。

俞伯⽛弹琴的时候,志在⾼⼭,钟⼦期就说:“善哉乎⿎琴,巍巍乎若泰⼭”;志在流⽔,钟⼦期就说:“善哉乎⿎琴,汤汤乎若流⽔。

”就叫做知⾳。

刘勰⽤“知⾳”作篇名,⼤概意思就是:⽂学也如⾳乐⼀样需要“知⾳”的评论和鉴赏。

古⼈爱说“知⾳难遇”,换成当代⼈的说法就是“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马东语)。

⽂艺作品,被⼈读懂,读透,理解,莫逆于⼼,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作者也没有创作的章法,读者也没有掌握阅读和鉴赏的⽅法的情况下,误解误读,不知所云的情况,简直不要太多。

想要知⾳,⾄少得先通⾳律,不但演奏者通,倾听者也得通,在同⼀种语⾔体系⾥⾯,才有交流的可能。

《⽂⼼雕龙》的知⾳篇,就讲了这⼏个层⾯的问题,⼀是讲“知实难逢”,刘勰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等⼈为例,说明古来⽂学批评“贵古贱今”,“⽂⼈相轻”,好的⽂学批评家难逢难遇;⼆是讲“⾳实难知”,因为⽂学作品本⾝的抽象复杂,评论家见识有限,⼜各有偏好,⽂学批评要做到公允⽆偏差,确实存在⼀定的困难,看都没看懂,还说什么好与坏呢;三是讲⽂学批评鉴赏的⽅法:评论者应该博见⼴闻,以增强其鉴赏⽂学作品的能⼒,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读评才⾏;四是提出“六观”,即六个评价的⾓度,作为衡量的标尺来考察⽂学作品;此外,还提出⽂学批评的理论根据。

以下就对照原⽂来看看刘勰是怎么说的吧。

///知⾳其难哉!⾳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千载其⼀乎!夫古来知⾳,多贱同⽽思古。

所谓“⽇进前⽽不御,遥闻声⽽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于班固、傅毅,⽂在伯仲,⽽固嗤毅云“下笔不能⾃休”。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今生若能有三两个知己,便没白来人生走一趟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感受一下知音三何其难寻。

摘要:几千年来,寻求知音一直是文人墨客心底最炽热的渴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知音难逢更是感慨自古文人相轻的症结之所在。

本文旨在探讨知音之难的原因,和成其为一个知音该具备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知音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知音文人文学鉴赏《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鲁迅先生曾经把《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

此书共五十篇,《知音》是第48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鉴赏专论。

《知音》为我们展示了知音之难的原因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知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对知音的诠释音,《说文·音部》中:“声也,声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正字通·音部》中“音即乐也”。

可见,音和音乐,音律相关,从上来看,“知音”一词,则是指通晓音律。

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的论题,想必自有深意。

“知音”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终,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高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声哉”。

不管伯牙的琴声如何变化,子期都能闻声而见其心,一曲《高山流水》就是子期为伯牙知音的最好例证。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认为世无赏音之人,可见其对于知己失去的痛心和自己心灵相契合之人不再后断弦绝琴的无奈。

伯牙终有子期懂过他,成为他琴声上的知音。

懂得他的音乐,能够听得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欣赏,更有透过琴声直达伯乐内心深处戚戚焉之处,夫复何求!但大多数的文人墨客悲叹知音其难哉,这也是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之题的要义了。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知音》赏析(2011-11-04 13:37:30)转载▼标签:杂谈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知音》篇。

“知音”的意思,本指懂得音乐。

《吕氏春秋·本味》中说,伯牙弹琴的时候,当他想到巍巍的泰山,钟子期就从他的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泰山”;当伯牙想到滔滔的流水,钟子期就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流水”。

后人就称钟子期为“知音”。

《知音》的篇名就是借此来比喻文学批评者的善于辨别文学作品;同时也表示,真要如“知音”者那样做好文学评论是不很容易的,所以本篇第一句就是:“知音其难哉!”文学批评难在何处呢?在《知音》篇中,刘勰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刘勰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述:一是“音实难知”,一是“知实难逢”。

首先讲“知实难逢”:刘勰举出秦汉以来文学批评中的大量实例,说明自古以来,真正知音的批评者不可多得。

有的是“贵古贱今”,认为今人的作品总不如古人好;有的是“崇己抑人”,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有的则“信伪迷真”,轻信虚伪而不明真象。

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批评,当然算不上“知音”。

但这样的事实却大量存在,所以刘勰十分慨叹:“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据《后汉书·扬雄传赞》,扬雄写《太玄经》时,刘歆曾对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刘勰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地说:“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风气之下,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

这个“酱瓿之议”,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却无人能赏识,所以刘歆认为是“空自苦”,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

可见没有正确的批评风气,没有“知音”,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

这就说明了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的必要。

《文心雕龙知音》PPT课件

《文心雕龙知音》PPT课件

《文心雕龙》的贡献与影响
• 《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 “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它在文学批评 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
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 张文质并重。
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 该避免的失败教训。
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曹植接着说:“吾常叹 此达言,以为美谈。”
• 季绪:汉末作家刘修的字。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 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 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 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 可无叹息乎?”
2021/3/8
15
内容述评
•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 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 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 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 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 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著名作家。他的话见于 《答刘歆书》(《古文苑》卷十)。
• 《老子·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春登 台。”河上公本作“如登春台”。《总术》篇“落 落之玉”,也是取河上公本,可见刘勰这里说“春 台”是据河上公本《老子》。
• 兰为国香:《左传·宣公三年》中说:“以兰有国 香,人服媚之如是。”国香:全国最香的花,后以 “国香”专指兰花。
虾2021)/3/8 然而笑。”
12
阅读提示
• 《白雪》:一种高妙的乐曲。传为宋玉所作的《对 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 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 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文学见解和精湛的文学评价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创作的技巧、文学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这部著作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指出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他指出,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漫长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传统。

同时,刘勰还对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理论和技巧。

他认为,古代文学的创作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功底,同时还需要注重形式的优美和语言的精炼。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精辟的评价,对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文心雕龙》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刘勰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创作的技巧、文学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这部著作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文心雕龙》的精神,努力提高文学素养,深入研究文学理论,不断提高文学创作的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积极参与文学批评和研究,为当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及翻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之象3,务先博观4。

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喻畎浍6。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7,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8,二观置辞9,三观通变10,四观奇正11,五观事义12,六观宫商13。

斯术既形14,则优劣见矣。

〔译文〕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

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

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

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自己的创新,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

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1,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沿波讨源3,虽幽必显4。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5。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6,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7[译文]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文学批评却是先看作品的文辞,然后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

从末流追溯到根源,即使隐微的也可以变得显豁。

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读了他的作品,也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了。

难道担心作品太深奥吗?只恐怕自己见解太浅薄罢了。

弹琴的人如果内心想到山和水,尚可在琴声中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何况文章既用笔写出来,其中的道理怎能隐藏?庄子秋水[原文]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译文],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原文]北海若曰:“否。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见解和精湛的文笔,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的权威之作,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通过对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他从文学的内涵、形式、修辞、意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理论,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和教诲。

首先,刘勰在书中提出了“雕龙之术”,即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才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创作不仅需要灵感和情感的驱动,更需要对语言、结构和形式的精雕细琢,才能够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其次,刘勰在书中提出了“知音之学”,即文学创作的内涵和意义。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义,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创作不仅需要有新颖的思想和观点,更需要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深刻洞察,才能够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此外,刘勰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辞、意象、风格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今后的文学创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见解和丰富内涵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今后的文学创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文心雕龙》将继续在文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后人提供宝贵的文学批评经验和启示。

《文心雕龙_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

《文心雕龙_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

在《知音》篇中,刘勰系统地论述了文学鉴赏理论,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及实践也颇具指导意义。

刘勰所言“知音”源自《列子•汤问》中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传说,“知音”最初指听得懂音乐,善于从音乐中把握演奏者表达的情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律之学兴盛,使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后来刘勰借“知音”一词来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1] 。

一、知实难逢刘勰在《知音》开篇慨叹:“知音其难哉!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

”[2] 对此,纪昀评论“难字一篇之骨”。

因此,刘勰在《知音》篇中运用了大量篇幅论述“知音”之难。

1.贱同思古,贵古贱今刘勰将贵古贱今置于三种错误之首,认为,文学鉴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心理,刘安《淮南子•修务篇》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3]曹丕《典论•论文》云:“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时。

” [4] 刘安、曹丕等对贵古贱今的思想已经予以抨击。

在《知音》篇中,刘勰以秦皇、汉武对韩非、司马相如的态度说明此“二主”尽管身为“鉴照洞明”之君主,也落入“贵古贱今”的俗套。

当然,刘勰的论述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他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历史的沉淀中才能显示出其价值这一点;另一方面,刘勰仅从“贱同而思古”的角度举例,而并未真正从“古”和“今”的角度对“贵古贱今”进行论述。

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曹丕在《典论•论文》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 [4] 刘勰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认为“文人相轻”致使文学鉴赏中偏见的产生,影响了真正的“知音”。

其实,这一点与古代社会制度有关,古代的文人只能通过学达到仕的目的,那些学而优则仕的人成了官场中的文人,自然会有位高一等的心理;而没落的文人也只能自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箴言,高傲地藐视一切。

如此看来,文坛上“文人相轻”的现象无法避免,“崇己抑人”的偏向难以避免。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知音其难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知音其难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知音其难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音[梁]刘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及陈思①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②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③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

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

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日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④。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

《文心雕龙知音》课件

《文心雕龙知音》课件
文学创作应反映时代精神
《文心雕龙》提倡文学要“经世致用”,即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现代作家应关注当下,通过作品反映时代 变迁和人民心声。
《文心雕龙》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文学批评应客观中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批评要客观中肯,不偏不倚。现 代文学批评家也应秉持这一原则,对作品进行公正的评价。
文学批评应注重文本分析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历史意识
当代文学批评借鉴了《文心雕龙 》的历史意识,将文学作品置于 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以 全面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文心雕龙》与当代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
理论对话
《文心雕龙》与当代文学批评在 理论层面上进行对话,相互借鉴 和补充,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和创新。
实践应用
《文心雕龙》强调文学鉴赏的审美体 验,对当代文学批评中作品鉴赏的方 法和标准产生了影响。
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心雕龙》的借鉴与继承
跨文化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在跨文化研究方面 借鉴了《文心雕龙》的思路和方 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深化了对文学的理解
和认识。
文本细读
当代文学批评继承了《文心雕龙 》注重文本细读的传统,通过对 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挖掘
旧。
刘勰的审美理想
01
02
03
04
崇尚自然之美
刘勰认为自然景物的美是最高 的美,文学作品应该尽可能地
描绘自然之美。
追求高雅艺术
刘勰推崇高雅的艺术品味,认 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 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强调整体和谐
刘勰认为艺术作品的整体和谐 之美至关重要,各个部分应该
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重视细节刻画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会被后人用来做酱坛盖子,这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
19 美谈:恰当的说法。指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曹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20 季绪:刘修的字。他是汉末作家。诋诃(dǐhē底河阴):诽谤。21 方:比。田巴:
战国时齐国善辩的人,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 22 魏文:即魏文帝曹丕。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23 君卿:楼护的字。他是西汉末年的辩士。唇舌,指有口才。《论说》篇曾说:“楼护唇舌。” 24 史迁:即司马迁。25 咨(zī资):询问。东方朔:西汉作家。楼护说司马迁著书曾咨询东方朔的话今不存。《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贞索隐:“案桓谭云:‘迁所著书成,以示东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 '则谓《史太公》是朔称也。” 26 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论》。
东,归而藏之以为宝。周客闻而观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pì僻)不殊。'” 8 征:证、验。9 杂沓(t à踏):纷乱,复杂。10 质:指作品的思想内容。文:指艺术形式。交加:不同的事物一齐来临。11 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12 圆该:全面具备。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13 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逆:迎。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节:乐器。14 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高蹈:远行。15 浮:浅。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16 诡(guǐ轨):不平常的,怪异的。17 会:合。嗟:称,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知音》是《文心雕龙》中一篇较为集中讨论文学批评的专题。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讲述“知实难逢”,指出正确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接着是“音实难知”,指出文学作品本身较为抽象复杂,评论家见识有限,难以做到恰当评价。

第三部分提出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要博览群书,排除私见偏爱,并从六个方面考察作品的表达和思想内容。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本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全面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

___的批评实践基本上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因此,根据本篇所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___是如何评论古代作家作品的。

1.知音难得,意为找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很难。

2.音乐的实际表现难以被人理解,而找到欣赏自己的人更为困难。

3.古代的知音,通常是因为思想和兴趣相同而成为好友。

4.意思是在思想和兴趣方面与别人相似,因此容易找到知音。

5.指即使没有亲自见面,只是听到对方的声音,也会产生思念之情。

6.引用《鬼谷子》中的话,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求。

7.指《储说》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70年左右。

8.指___的《子虚赋》最早成书于公元前30年左右。

9.指___和___都很欣赏___和___的作品,但却没能与他们相见。

10.指___被下狱,___被冷落。

11.指班固和___的作品成就相当,但班固却对___看不起。

12.班固和___都是汉代的文学家。

13.指班固和___的文学成就不相上下。

14.指班固嘲笑___写文章没有停止的时候。

15.意思是___写文章写得太多了,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16.___是汉代文学家,曾与___有过交往。

17.___是汉代文学家,___批评他的作品。

18.指___请___修改文章。

19.意思是___的请求得到了___的称赞。

20.___是汉代文学家,喜欢批评别人。

《文心雕龙 知音》的人生哲理

《文心雕龙 知音》的人生哲理

《文心雕龙知音》的人生哲理
《文心雕龙知音》的人生哲理如下:
1. 要善于发现和鉴别人才。

文章是作者心血的结晶,而读者应该具备识别人才的眼光和能力。

这启示我们,在寻找和评估人才时,我们需要具有独特的洞察力和公正的态度,去真正理解和欣赏他们的才华和优点。

2. 要有选择地阅读,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说明只有在长期积累和实践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提高我们的阅读品味和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分辨优秀作品和普通作品的区别。

3. 对待他人评价,应“推之以至理”。

当我们遇到对作品有不同看法的人时,我们应该用合理的理由进行解释和说服。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重要技巧,能够增强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4. 做人和作文一样,需要修养品格、磨砺见识。

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以实现自我成长和提高。

以上就是《文心雕龙知音》带给我关于人生哲理的一些领悟,希望这些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

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

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
《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宝典。

其中的知音篇是全书的第八篇,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默契与共鸣。

《文心雕龙·知音篇》首先强调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鸣的重要性。

刘勰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且读者能够领会作者的用心。

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被称为是与读者心灵相通的“知音”。

在《知音篇》中,刘勰进一步阐述了作品的表达与读者的接受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作品要想打动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同时也需要借助读者的阅读品味和心境来产生共鸣。

只有作品与读者的心灵相契合,才能真正成为一首佳作。

另外,刘勰在《知音篇》中还提出了“刚柔相济”的创作原则。

他认为,作品中应该有柔性与刚性的结合,既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又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和审美趣味。

只有在这种相互融合的创作方式下,作品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同。

《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主要集中在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探讨上。

它告诉我们,作为读者,我们需要有开放的心态
去理解作者的用意,同时也需要有独立的审美观点去评判作品的价值。

而作为创作者,我们需要注重与读者的心灵沟通,努力创作出有情感、有思想、有艺术性的作品,以期达到与读者的心灵相通的效果。

总之,《文心雕龙·知音篇》是一本关于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展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默契与共鸣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理解和鉴赏这一篇章,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文心雕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创作技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他提出了“章法”、“气韵”、“声律”、“意象”等创作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节奏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作品的意境和意象的塑造。

通过对这些创作要素的深入探讨,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启发,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他提出了“真”、“幻”、“妙”、“奇”等审美标准,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真实性、幻想性、奇妙性等特点。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通过对这些审美标准的深入探讨,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标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魅力所在。

最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保持其生命力和魅力。

他提出了“古今文体”的观点,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与时俱进,吸收前人的精华,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对文学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对于文学发展的启示和指导,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启示。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文心雕龙》将会继续为后人提供文学的启示和指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知音篇

文心雕龙知音篇

2
段落大意
段落大意
《知音篇》主要分为 三部分
段落大意
总论:阐述了文学批评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指出好的文学批 评能够指导读者理解作品,提 高鉴赏能力,促进文学的发展
分论:详细探讨了文学批评的 方法和标准,包括从作品的内 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评
价和分析
结论:总结了文学批评的要点, 强调了批评家需要具备高尚的 品德、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
4
总结
总结
《知音篇》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篇章之一,主要探讨了文学鉴赏和 批评的理论
刘勰在文章中阐述了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详细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标准,强调了批评家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5
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
01
在《知音篇》中,刘勰引用了大 量的前人著述和经典文献,如 《诗经》、《楚辞》、《左传》
等,以支持他的观点和理论
02
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文 章的内容,也展示了刘 勰对于前人文学理论和 批评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6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从个人观点来看, 《知音篇》所阐述 的文学鉴赏和批评 理论具有一定的指
察力
3
主题分析
主题分析
刘勰认为,好的文学批评应 该具备准确性、深刻性和独 到性,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
解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文学批 评有着重要的影响
《知音篇》主要探讨了文学 鉴赏和批评的理论,其中涉 及了作品的内容、形式他也强调了批评家需 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 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以保 证其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

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

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

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注释〕1 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2 知:指知音者,即对文学作品能作正确理解和评论的人。

3 知音:这里泛指一般的评论家或欣赏者,而不管正确与否。

4 同:指同时代的人。

古:古人。

5 御:用。

6 声:名声。

这两句是《鬼谷子·内楗(jiàn见)》篇中的话。

7 《储说》: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中,有《内储说》、《外储说》等篇。

8 《子虚》:指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9 恨不同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10 韩:指韩非,他入秦后,被谗入狱而死。

马:指司马相如,他始终只是汉武帝视若倡优的人。

11 鉴:察看。

《抱朴子·广譬》:“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

是以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而想其为人;汉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时。

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

”此即刘勰以上论述所本。

12 班固:字孟坚,东汉初年史学家、文学家。

傅毅:字武仲,和班固大致同时的文学家。

13 伯仲:兄弟。

这里指班固和傅毅作品的成就差不多。

14 嗤(chī吃):讥笑。

15 休:停止。

全句意指傅毅写作不会剪裁。

以上几句见曹丕的《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16 陈思:即曹植,他封陈王,谥号“思”。

17 排:排斥。

孔璋:陈琳的字。

他是“建安七子”之一。

曹植《与杨德祖书》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18 敬礼:丁廙(yì意)的字。

他是汉末作家,曹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

润色:修改加工。

19 美谈:恰当的说法。

指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曹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20 季绪:刘修的字。

他是汉末作家。

诋诃(dǐhē底河阴):诽谤。

21 方:比。

田巴:战国时齐国善辩的人,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

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22 魏文:即魏文帝曹丕。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23 君卿:楼护的字。

他是西汉末年的辩士。

唇舌,指有口才。

《论说》篇曾说:“楼护唇舌。

”24 史迁:即司马迁。

25 咨(zī资):询问。

东方朔:西汉作家。

楼护说司马迁著书曾咨询东方朔的话今不存。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贞索隐:“案桓谭云:‘迁所著书成,以示东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

’则谓《史太公》是朔称也。

”26 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论》。

27 博徒:指贱者。

28 诮(qiào窍):责怪。

29 照:察看、理解。

洞:深。

30 二主:指秦始皇与汉武帝。

31 鸿:大。

懿(yì意):美。

32 崇:高。

33 班:指班固。

曹:指曹植。

34 逮(dài代):及。

35 信伪:指关于司马迁请教东方朔的错误传说。

36 瓿(bù布):小瓮,《汉书·扬雄传赞》中说,扬雄著《太玄经》时,“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这里是借以喻指在以上种种不正的批评风气之下,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只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价。

夫麟风与麏雉悬绝1,珠玉与砾石超殊2,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3。

然鲁臣以麟为麏4,楚人以雉为凤5,魏氏以夜光为怪石6,宋客以燕砾为宝珠7。

形器易征8,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夫篇章杂沓9,质文交加10;知多偏好11,人莫圆该12。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13,酝藉者见密而高蹈14,浮慧者观绮而跃心15,爱奇者闻诡而惊听16。

会己则嗟讽17,异我则沮弃18;各执一隅之解19,欲拟万端之变20: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21。

〔注释〕1 麏(jūn君):獐,似鹿而小。

雉(zhì志):野鸡。

悬绝:相差极远。

2 砾(lì力)石:碎石块。

3 青眸(móu谋):即青眼,指正视。

正目而视,眼多青处。

眸:眼的瞳仁。

4 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

”5 雉为凤:《尹文子·大道上》中说:“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6 氏:一作“民”。

夜光:夜间发光,美玉或明珠都如此。

这里指玉。

《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7 燕砾:即燕石。

《艺文类聚》卷六录《阚(kàn看)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宝。

周客闻而观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p ì僻)不殊。

’”8 征:证、验。

9 杂沓(tà踏):纷乱,复杂。

10 质: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指艺术形式。

交加:不同的事物一齐来临。

11 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

12 圆该:全面具备。

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

13 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

逆:迎。

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

节:乐器。

14 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

高蹈:远行。

15 浮:浅。

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

16 诡(guǐ轨):不平常的,怪异的。

17 会:合。

嗟:称,称叹。

讽:诵读。

18 沮(jǔ举):阻止。

19 隅:边,角。

20 拟:度量,衡量。

21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淮南子·汜论训》:“故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之象3,务先博观4。

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喻畎浍6。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7,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8,二观置辞9,三观通变10,四观奇正11,五观事义12,六观宫商13。

斯术既形14,则优劣见矣。

〔注释〕1 操:持,即操作、实践的意思。

晓:明白。

桓谭《新论·琴道》:“成少伯工吹竽,见安昌侯张子夏鼓瑟,谓曰:‘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为知音。

’”(《全后汉文》卷十五)2 观千剑:桓谭《新论·道赋》:“扬子云工于赋,王君大习兵器,余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

’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

’”(《全后汉文》卷十五)3 圆:周遍,全面。

照:察看,理解。

象:方法。

4 务:必须,博观:《事类》:“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奏启》:“博见足以穷理。

”5 乔岳:高山。

形:显著,这里指看清。

培塿(pǒulǒu剖上篓):小土山。

6 酌:斟酌。

沧:沧海。

畎浍(quǎnkuài犬快):田间小沟。

7 衡:秤。

8 位:安排,处理。

体:体裁。

9 置:安放。

10 通:指继承方面。

变:指创新方面。

11 奇:指不正常的表现方式。

正:指正常的表现方式。

12 事:主要指作品中所用的典故。

13 宫商:指平仄,古人常以五音配四声。

14 术:方法。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1,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沿波讨源3,虽幽必显4。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5。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6,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7?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8,心敏则理无不达9。

然而俗监之迷者10,深废浅售11。

此庄周所以笑《折杨》12,宋玉所以伤《白雪》也13。

昔屈平有言14:“文质疏内15,众不知余之异采16。

”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17“心好沈博绝丽之文18”,其事浮浅19,亦可知矣。

夫唯深识鉴奥20,必欢然内怿21;譬春台之熙众人22,乐饵之止过客23。

盖闻兰为国香24,服媚弥芬25;书亦国华26,玩泽方美27。

知音君子,其垂意焉28。

〔注释〕1 缀文:指写作。

缀:联结。

情动而辞发:《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 披文:《辨骚》:“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披:翻阅。

3 讨:寻究。

4 幽:隐微。

5 觇(chān搀):窥视。

6 琴表其情:《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须臾)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大水疾流的样子)乎若流水。

’”伯牙、钟子期:传为春秋时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